走罐的危害
哪個季節(jié)拔罐養(yǎng)生。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動延生!從古至今,關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您是否正在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走罐的危害”,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拔火罐作為中醫(yī)常使用的一種的治療方法,在治療許多疾病,特別是受涼引起的肩膀疼、后背疼等方面往往能收到明顯療效。走罐是拔火罐的一種操作方式,操作起來比較簡單,而且還能預防不少疾病的發(fā)生,因而被廣大患者嘖嘖稱道。不過,無論是走罐,還是拔罐,都存在某些禁忌,稍不注意就會對人體帶來副作用。
一、拔火罐的四大禁忌
1、拔火罐的時間和間隔,一點要好好把握,有的人因為享受這個過程,就經(jīng)常拔火罐,結果把自己的皮膚搞的很糟糕,引起感染,而且造成皮膚重度瘀青。
2、餐后1小時內(nèi)不宜拔火罐,并且在拔罐過程中需要詢問患者是否痛、燙或過緊,拔罐以局部皮膚呈紅紫色為度,留罐期間注意保暖。
3、對于某些帶有炎癥或者本身患有基本疾病、結核病、骨質破壞、嚴重冠心病及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來說,拔火罐不但無助,甚至會造成更強的破壞性后果。
4、拔火罐之后,在一定時間內(nèi)切忌不要洗澡,不要著涼,否則無病也會引起疾病,更有甚者加重病情。
二、走火罐的危害
1
、經(jīng)常走火罐會導致皮膚感染
很多人認為拔罐最少要半小時,這樣才能有效果,中醫(yī)提醒其實拔火罐根據(jù)火罐大小、材質、負壓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從點上火滑完罐到起罐不超過十分鐘為宜。因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負壓而不在于時間,如果說在負壓很大的情況下拔罐時間過長直到拔出水皰,這樣不但會傷害到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2
、走火罐后洗澡很容易著涼
順序還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絕對不能在拔罐之后馬上洗澡。拔火罐后,皮膚是在一種被傷害的狀態(tài)下,非常的脆弱,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fā)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話,由于皮膚處于一種毛孔張開的狀態(tài),很容易受涼。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馬上洗澡。
以上的就是拔火罐的一些壞處。其實任何一種的治療方法,都是有一定得副作用。只不過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在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時,只要我們能做到避免這些壞處出現(xiàn),那么這些方法治療疾病的好處還是可以給我們的身體帶來比較大用處的。
ys630.COm精選閱讀
中醫(yī)上經(jīng)常會用到拔罐這種治療方法。拔罐既能夠祛風除濕、也能夠散寒溫陽,對身體有很多好處。我們的腳底有不少穴位,平時的足底按摩或是泡腳,都可以起到調(diào)理身體和治療疾病的作用,腳底拔罐也能夠祛除疾病、強身健體。腳底走罐是腳底撥罐的一種,它對人體的好處也是很多的。
一、足底拔罐到底有什么用
在足底是可以拔火罐的。寒從足起,拔罐本身就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溫陽的功效。而我們腳底底有很多反射區(qū)和穴位,通過在足底拔罐或是走罐可以刺激對應的神經(jīng)末梢加快對身體的調(diào)理,所以,腳底拔罐是可以達到祛除疾病,強身健體的效果。
二、足底拔火罐有什么益處
1.可補可泄
補呢,就是用罐數(shù)量要少,引氣集中一處。通常在外面拔罐時總是滿后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將氣血引入膀胱經(jīng),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腳底拔罐可以達到行氣利濕、暢通經(jīng)絡、滋養(yǎng)氣血的作用。
2.預防疾病
在足底我們經(jīng)常按摩的有涌泉穴、失眠穴等穴位,經(jīng)常拔腳底對調(diào)節(jié)血壓、失眠、便秘、腰腿酸軟等多種疾病都有很好的預防保健效果。而且走罐時還能刺激腸胃的反射區(qū)。
3.跟腎經(jīng)的關聯(lián)
腎經(jīng)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腳底是為腎經(jīng)所在,經(jīng)常在腳底拔罐能夠助補腎、名目、頤養(yǎng)五臟,讓人精力充盈。
三、足底拔罐的缺點
1.操作略有難度
腳底面積比較小,肌肉也相對緊實,拔罐的時候比其它地方難度會更大,容易脫落,操作起來會比較難。
2.容易燙傷腳底
另外在操作過程中就可能出現(xiàn)燙傷腳底,損壞器具等情況。有經(jīng)驗的技師都喜歡先涂上按摩膏,然后從足底上罐再往上拉,選擇中間肌肉紋理平坦的位置,或在紋理縫靠近火罐的位置涂點按摩膏堵上。
2.影響走路
腳底拔罐的時間要掌控好,定罐時間太長容易引起肌肉腫痛。走路時就不太舒服了。
四、足底拔罐注意事項
1.腳底拔罐時間不宜過長,最多10~15分鐘即可。
2.腳底拔罐要做到動作要做到穩(wěn)、準、輕、快。建議使用小罐。
3.腳底拔罐不宜次數(shù)過多,以免身體腎氣外瀉,造成身體虛弱。
4.腳底拔罐之后要注意休息,24小時內(nèi)不建議碰水。
5.腳底拔罐要想療效更好,可以先泡腳,后拔罐,再做腳底按摩。
6.腳底拔罐不建議小孩、孕婦去拔。
通常走罐又稱為拔火罐。根據(jù)人們傳統(tǒng)上對拔火罐的認識,人們總覺得拔火罐對身體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身上開始出現(xiàn)一塊又一塊拔火罐留下來的印記。但是沒有任何事是完美的,事實上,經(jīng)常拔火罐對人的身體還是有傷害的。
!--[if !supportLists]--1、??????!--[endif]--經(jīng)常拔火罐會導致皮膚感染
很多人認為拔罐最少要半小時,這樣才能有效果,中醫(yī)提醒其實拔火罐根據(jù)火罐大小、材質、負壓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從點上火滑完罐到起罐不超過十分鐘為宜。因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負壓而不在于時間,如果說在負壓很大的情況下拔罐時間過長直到拔出水皰,這樣不但會傷害到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if !supportLists]--2、??????!--[endif]--拔火罐后洗澡很容易著涼
順序還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絕對不能在拔罐之后馬上洗澡。拔火罐后,皮膚是在一種被傷害的狀態(tài)下,非常的脆弱,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fā)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話,由于皮膚處于一種毛孔張開的狀態(tài),很容易受涼。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馬上洗澡。
拔罐刮痧如果用來減肥都是可行的,不過拔罐減肥要注意一次的時間不能太長了,拔罐力度不當可能會讓身上出水泡,也可能會拔出事故的,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敗血癥的,所以一定要小心才行。
拔火罐的壞處也是有的,不要認為拔罐的時間長力度大效果就能更好,這樣的看法其實是很不科學的,拔罐不管力度大小,有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哦。
在這個拔罐刮痧幾乎成為流行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盲目的刮痧,本著強健身體的目的刮痧的人最后卻反而讓自己的身體受損。所以提醒大家,拔罐雖然有益于健康,但其本身還是存在著危害的,千萬不要為了追趕潮流而去拔罐哦。
?
走罐和拔罐都具有許多優(yōu)點。走罐是拔罐的一種治療方式。走罐指的是一只手抓住罐子,略微上提,通過推拉罐體,在患者皮膚上來回移動或是順著一個方向移動的療法。通過走罐,可同時治療多個病患部位。不過,走罐時一定要注意在走罐的部位及罐口涂上潤滑劑,不然可能會造成走罐時拉傷皮膚的現(xiàn)象。
一、拔罐和走罐有什么區(qū)別
在固定的位置上是拔罐,如果火罐在患者的身體上移動,形成一個比火罐面積大的治療面,叫走罐.一般走罐用于大面積如后背部.走罐是一種拔罐手法。通過在身體較大面積的部位移動達到治病的目的。比如后背華陀夾脊穴的走罐。拔罐就是一種籠統(tǒng)的說法了。
二、走罐和拔罐哪個效果好
各有不同。拔罐是局部或穴位采用吸附作用加強血液循環(huán),溫經(jīng)通絡。走罐在拔罐的基礎上具有刮痧作用,又強于刮痧,比拔罐,刮痧效果更好的治療方法,但一般患者操作時會疼痛感。如果心臟病人可以暫不用走罐。走罐是拔罐的一種治療方式。看患者的疾病類型采取的不同的一種拔罐方法。走罐就是沿著針對疾病治療的穴位循線路徑移動罐體做來回運動,起到通經(jīng)活絡、祛淤、止痛、去寒、去濕的功能,此種方法適宜大面積的全身性疼痛的治療。走罐療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變部位涂以適量潤滑劑,借熱力排去其中空氣,產(chǎn)生負壓,使之吸著于皮膚,然后,用手推動杯罐在病變部位來回滑動,從而使皮膚產(chǎn)生潮紅或郁血現(xiàn)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本療法由古代拔罐療法發(fā)展而來,又可稱為推罐療法,現(xiàn)代應用較為廣泛。
三、哪些人不宜拔罐
1、孕婦、女性月經(jīng)期。孕婦如進行不適當拔火罐可引起先兆流產(chǎn)等。月經(jīng)期是同樣道理,如果在經(jīng)期拔小腹或者是拔腰骶部,會引起月經(jīng)過多。
2、高熱、抽搐和痙攣發(fā)作者不宜拔罐。對于癲癇患者則應在間隙期使用。
3、有出血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絡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
4、有嚴重肺氣腫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負壓吸拔。心力衰竭或體質虛弱者不宜用拔罐治療。
5、皮膚過敏、皮膚損傷者。拔火罐有可能加重過敏癥狀,而且皮膚潰瘍的地方也不能拔,容易引發(fā)感染、水泡,加重潰瘍。
經(jīng)常拔火罐的朋友們相信對于走罐也不會陌生吧!走罐和拔火罐的相同之處就是都借助于杯罐之類的器皿在我們身體上進行治療以達到去除疾病的目的。不同之處是拔火罐用火,而走罐則是借用潤滑劑。拔火罐可以幫助我們祛濕治病,那么走罐又有哪些好處呢?下面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走罐療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變部位涂以適量潤滑劑,借熱力排去其中空氣,產(chǎn)生負壓,使之吸著于皮膚,然后,用手推動杯罐在病變部位來回滑動,醫(yī)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在罐口后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循著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順、逆時針走向推動,至走罐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或出現(xiàn)瘀血斑時,才將罐起下。從而使皮膚產(chǎn)生潮紅或郁血現(xiàn)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走罐是解決身體中暑很好的辦法,走罐可以促進身體內(nèi)部的血液循環(huán),可以清除掉身體內(nèi)部的毒素。這對身體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尤其是對于中暑的人群來說,走罐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雖然主觀對身體有很好的好處,但是他的次數(shù)也不能過于頻繁,一個星期最多做一次就差不多了,如果沒有身體異樣的話最好不要隨便去走罐。
走罐之后最好不要受涼,不然對身體會有很大的傷害。
通過上述內(nèi)容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走罐的好處有哪些都已經(jīng)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其實走罐和拔火罐的作用也是相差無幾的,走罐同樣可以幫助我們達到促進血液循環(huán)以及清除體內(nèi)的毒素等作用,不同于拔火罐的就是走罐對于中暑也有很好的療效。
走罐療法素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為特點,用杯罐作為治療工具,在杯罐口及病患部位涂上潤滑劑后,用手推動杯罐在病患部位滑動,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背部走罐法應用極為廣泛,可治療多種疾病。不過,只有掌握了背部走罐的正確方法,才能真發(fā)揮出背部走罐的應有的療效。
一、背部走罐法
背部走罐是目前臨床采用最普遍的走罐療法,屬于循經(jīng)走罐的一種,包括背部膀胱經(jīng)和督脈走罐法。人體的背部,亦稱脊背、脊梁,常是力量和希望的象征。其實,背部不僅寬大有力,是人體軀干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經(jīng)絡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的重要區(qū)域,是人體的保健特區(qū)。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脈的循行線,它總督一身之陽經(jīng),有統(tǒng)帥、調(diào)節(jié)、聯(lián)絡其它陽經(jīng)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兩側的膀胱經(jīng)又貫通全身上下,五臟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應的反應點,臟腑機能發(fā)生的病理性變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應出來。
二、背部走罐法功效
1.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感冒、發(fā)熱、咳喘等。背部走罐可直接作用于肺俞、風門、大椎、定喘、腎俞等穴,可振奮陽氣,疏通經(jīng)氣而祛除風寒濕熱等邪氣。
2.消化系統(tǒng)疾病適用于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厭食、腹瀉等癥。通過對背俞穴脾、胃、肝、膽俞的刺激,可通調(diào)脾胃和肝膽氣機,調(diào)整臟腑經(jīng)氣。
3.五官科疾病如痤瘡、目赤腫痛、麥粒腫、口腔潰瘍等?;饘訇栃?,易襲陽位,五官科疾病多是內(nèi)火偏盛,上擾清竅所致,背部走罐可拔出體內(nèi)郁阻的實火,調(diào)節(jié)經(jīng)脈陰陽平衡。
4.軟組織疾病腰背部軟組織疾病多由于感受風寒濕或勞累閃挫所致。走罐可有效祛除風寒濕之邪,通經(jīng)活絡止痛。
三、背部走罐注意事項
走罐一般會使用在身體較為平坦的地方,比如腿部、背部。走罐的必需品,是潤滑油,包括橄欖油、baby油、潤膚液甚至色拉油都可以,起到潤滑皮膚的作用,以免皮膚在走罐的過程中拉傷。第一次走罐時,吸力不要太強,這點上真空罐用來走罐是比較合適的,因為吸力可以自己控制,想大一點就多抽幾下,想小一點還可以放掉一點。傳統(tǒng)的火罐在走罐時候的吸力就比較難掌握了。走的時候第一次建議吸力小些,否則有些部位走罐時候的疼痛度可能會超出你的預期,而讓你心生恐懼,從而抗拒這種治療方法。
走罐法又稱行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于治療病變部位較大、肌肉豐厚而平整,或者需要在一條或一段經(jīng)脈上拔罐。走罐法宜選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應平滑,以防劃傷皮膚。具體操作方法是,先在將要施術部位涂適量的潤滑液,然后用閃火法將罐吸拔于皮膚上,循著經(jīng)絡或需要拔罐的線路來回推罐,至皮膚出現(xiàn)瘀血為止。操作時應注意根據(jù)病人的病情和體質調(diào)整罐內(nèi)的負壓,以及走罐的快、慢、輕、重。罐內(nèi)的負壓不可過大,否則走罐時由于疼痛較劇烈,病人無法接受;推罐時應輕輕推動罐的頸部后邊,用力要均勻,以防火罐脫落。
走罐法對不同部位應采用不同的行罐方法。腰背部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脅部沿肋骨走向左右平行推拉;肩、腹部采用罐具自轉或在應拔部位旋轉移動的方法;四肢部沿長軸方向來回推拉等。
走罐操作方法有以下3種。
(1)輕吸快推法罐內(nèi)皮膚吸起3~4毫米,以每秒鐘推行6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膚潮紅為度。此法適用于外感風邪、皮痹麻木、末梢神經(jīng)炎等癥,每日1次,每次3~5分鐘,10次為1療程。
(2)重吸快推法罐內(nèi)皮膚吸起6~8毫米,以每秒鐘推行3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膚呈紫紅為度。此法適用于經(jīng)脈、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病證,每日1次,每次3~5分鐘,10次為1療程。
(3)重吸緩推法罐內(nèi)皮膚吸起8毫米以上,以每秒鐘2~3厘米的速度緩推,至皮膚紫紅為度。此法適用于經(jīng)脈氣血阻滯、筋脈失養(yǎng)等病證,如寒濕久痢、坐骨神經(jīng)痛、肌肉萎縮及痛風等。此法的刺激量在走罐法中最大,可自皮部吸拔出沉滯于臟腑、經(jīng)脈的寒、濕、邪、毒。每日1次,每次3~5分鐘,10次為1療程。實證逆經(jīng)走罐;虛證順經(jīng)走罐。
于女士是銀行職員,長期在窗口從事收銀工作。4年前,她的背部出現(xiàn)大面積疼痛,且癥狀越來越重,每到秋冬季節(jié)背部疼痛加劇,使肩部活動受限。于女士也曾四處求醫(yī),但效果都不甚理想。為了止痛,于女士經(jīng)常將背部在椅子突出的木結上摩擦,由于長期摩擦,木結已經(jīng)被磨平了。
于女士近日來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針灸科治療。經(jīng)過仔細詢問病史,并觀察疼痛部位,醫(yī)生發(fā)現(xiàn)其背部僵硬,肌肉呈現(xiàn)條索狀,且局部有硬塊,說明有氣滯血瘀。鑒于于女士大面積背部疼痛,醫(yī)生決定為其行走罐治療。醫(yī)生先在于女士背部涂上一層紅花油,再將火罐吸附在皮膚上,然后沿著背部的經(jīng)絡上下推移,由于罐子的摩擦和刺激作用,于女士的背部皮膚很快由紅變暗,出現(xiàn)大面積黑色的瘀血斑。走罐完畢后,于女士頓時覺得背部輕松,疼痛有了明顯緩解。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都市女性出現(xiàn)背部疼痛,多與長期固定僵硬的姿勢有關。特別是收銀服務的窗口人員長期重復一種姿勢,很容易因為氣滯血瘀而引起背部疼痛,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肌肉纖維組織炎的發(fā)生。對于大面積疼痛的患者,進行局部針灸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走罐治療則可以迅速改善疼痛癥狀。
因為背部的膀胱經(jīng)是人體臟腑匯聚的地方,通過走罐大范圍地刺激后,可以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消散寒氣。走罐適宜大面積的疼痛,有肌筋膜炎、肩背部疼痛、腰部疼痛的患者不妨一試,一般一個療程下來,癥狀會有明顯改善。
人體的背部作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的所在區(qū)域,也是人體保健的關鍵部位。背部走罐作為中醫(yī)傳統(tǒng)拔罐法中的一種操作方式,融合單罐負壓吸力及走罐摩擦力為一體,通過走罐速度、頻率等要素,控制合力大小及方向,以此調(diào)節(jié)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但操作中如若操作不慎,則容易出現(xiàn)拉傷皮膚的情況。
一、背部走罐的好處
1.脊椎是背部的主體,是中樞神經(jīng)的主要通道,并在其兩旁散射出許多成對的神經(jīng),散布到四肢、體壁和內(nèi)臟,傳遞著大腦和各組織器官間的興奮抑制等信息。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脈的循行線,它總督一身之陽經(jīng),有統(tǒng)帥、調(diào)節(jié)、聯(lián)絡其它陽經(jīng)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兩側的膀胱經(jīng)又貫通全身上下,五臟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應的反應點,臟腑機能發(fā)生的病理性變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應出來。
2.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也證明,背部皮下隱藏著大量“沉睡的”免疫細胞,在缺少刺激的情況下,這些對人體極為有用的免疫細胞常處于一種“休眠”狀態(tài),如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激活它,使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就成為具有吞噬異物能力的網(wǎng)狀細胞,能積極消滅有害病菌,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此外,背部還有重要的保健穴,如著名的華佗夾脊穴以及大椎、膏肓、
3.由于走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走罐還可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
二、背部走罐注意事項
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三、中醫(yī)傳統(tǒng)走罐療法
走罐術是中醫(yī)傳統(tǒng)拔罐療法中的一種操作方法,它是延伸(單純)拔火罐“吸力”為動態(tài)“滑動摩擦力”,即將單罐的負壓吸力與走罐時的摩擦力,共為合力,作用于人體體表皮層。通過掌握走罐的速度、頻率、密度(面積),控制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力點,有可能達到選擇性和增強吸拔的強刺激、弱刺激,調(diào)節(jié)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功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走罐術簡便,可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積極推廣。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時,患兒呼吸急促,張口抬肩,胸悶、喘憋,甚至有窒息感、恐懼感,治療較為棘手。火罐療法作為中醫(yī)學的自然療法在臨床應用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其安全性、可靠性都已是實踐所證明的。
采用走罐和留罐相結合的方法治療兒童哮喘,方法簡便,價格低廉,成本極低,易于掌握,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
采用走罐的方法,可使火罐最大面積地與人體接觸,通過經(jīng)絡傳導的作用,使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加快,促使血脈通達,疾病好轉;同時減少火罐的使用也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而在噦音多的局部再加用定罐則可達到進一步加強經(jīng)絡刺激、傳導作用促進噦音吸收的目的。
適應證
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有咳嗽、氣急癥狀者,年齡在6個月以上者,均可運用該法。
禁忌證
一、高熱抽搐,急性軟組織損傷,外傷者;
二、有局部皮膚破潰、皮疹、高度過敏、皮膚傳染病者;
三、形體消瘦,皮膚失去彈性而松弛者;
四、病情嚴重,重度水腫、心衰、呼衰、腎衰者;
五、有出血傾向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紫癜、白血病等患者;
六、在體表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
技術操作方法
兒童治療時用閃火法,走罐與定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一、取穴
背部自第1-12胸椎兩側,足太陽膀胱經(jīng)背部第一側線上。
穴位:大椎、身柱、大杼、風門、肺俞、膈俞、膏肓;②部位:頸部、脊柱兩側、肩胛上區(qū)。
二、操作方法:
①器具準備:大、中、小號火罐,凡士林油、火柴、棉球、酒精、鑷子;
②患兒姿勢:脫下外衣,讓患兒取俯臥位,并將枕頭墊于胸部,兩手放于枕頭前,使肩胛骨自然放松(嬰幼兒可由家長抱著),裸露平坦之背部;
③操作區(qū)皮膚準備:清潔皮膚后,在患兒背部沿脊柱兩側均勻涂沫適量凡士林油膏;
④閃火法拔罐:取相應型號的火罐,用閃火法將兩只火罐分別吸在脊柱兩側,醫(yī)者以右手握住火罐,左手逆著火罐走向拉緊皮膚,沿脊椎兩側由內(nèi)至外,由上向下往返移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時,將火罐吸定在兩側肺俞穴。(閃火法:用鑷子或血管鉗夾住酒精棉球點燃后,伸進罐內(nèi),在底部或中部旋轉1~2圈迅速退出,再速將罐扣在需拔罐處。以吸入罐內(nèi)皮膚高于罐外3~5毫米,皮膚微微潮紅為度;操作時動作要快,罐口與應拔部位距離不宜太遠,火焰在罐內(nèi)不宜停留過久,以免罐太熱負壓不夠。)
⑤游走罐:火罐吸定后,每隔3~5分鐘,將火罐按上下左右方向,以每秒鐘3~5厘米的速度移動。對吸得深的火罐不宜移動,可在周邊加用火罐,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⑥定罐:另取兩只火罐按以上方法將火罐吸定,走罐后,最后將火罐吸定在哮鳴音、噦音明顯處或吸定于兩側膈俞穴。
⑦時間:根據(jù)兒童年齡大小、適應程度,5~20分鐘可起罐。
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時,患兒呼吸急促,張口抬肩,胸悶、喘憋,甚至有窒息感、恐懼感,治療較為棘手?;鸸薤煼ㄗ鳛橹嗅t(yī)學的自然療法在臨床應用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其安全性、可靠性都已是實踐所證明的。
⑧起罐:用手指按住火罐邊緣的皮膚,另一手拿著火罐慢慢使空氣進入罐內(nèi),火罐自然脫落,不可硬拉強搬或旋轉。
⑨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7次為1個療程;亦可在急性期每日1次,緩解期隔日1次;視患兒病情和耐受程度而靈活掌握。
三、火罐治療注意事項
1.在拔罐過程中,動作要穩(wěn)、快、輕、準,使罐拔得緊而又不過;當罐的數(shù)目較多時,要注意罐間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牽拉皮膚產(chǎn)生疼痛或罐具相互擠壓而脫落。
2.留罐期間,應經(jīng)常注意觀察患兒的反應及罐內(nèi)的變化;若患兒出現(xiàn)頭暈、面色蒼白,惡心嘔吐、肢涼、冷汗等,應立即起罐讓患兒平臥,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重者可刺人中、內(nèi)關、足三里等穴。
3.運用閃火法拔火罐操作時,應注意將酒精棉球內(nèi)的酒精擠干;點火時,應離開患兒身體,避免灼傷患兒皮膚。
4.起罐后對局部瘀血現(xiàn)象(即紫紅色)一般不必作特殊處理。出現(xiàn)燙傷,小水皰可不必處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皰較大或皮膚有破損,應先用消毒毫針刺破水皰,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龍膽紫,并以紗布包敷,保護創(chuàng)口。
5.在進行火罐治療前,應做好充分的宣教工作,使患兒消除恐懼感,主動配合做好治療。
走罐療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變部位涂以適量潤滑劑,借熱力排去其中空氣,產(chǎn)生負壓,使之吸著于皮膚,然后,用手推動杯罐在病變部位來回滑動,從而使皮膚產(chǎn)生潮紅或郁血現(xiàn)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由古代拔罐療法發(fā)展而來,為拔罐療法中的一種,又可稱為推罐療法,現(xiàn)代應用較為廣泛。
「操作方法」
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涂上一層凡士林等潤滑油,再將罐拔住。然后醫(yī)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在罐口后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循著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順、逆時針走向推動,至走罐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或出現(xiàn)瘀血斑時,才將罐起下。
走罐療法一般分為局部走罐和循經(jīng)絡走罐兩種。
1.局部走罐:以病變部位為中心,進行較小范圍的上、下、左、右旋轉推行。如肩周炎,可以在肩部作順逆時針走向的緩慢旋轉。
2.循經(jīng)走罐:以與病變相關連的經(jīng)脈為主,進行較大范圍的循經(jīng)走罐治療。如腰肌勞損,即循經(jīng)過腰部的督脈經(jīng)和膀胱經(jīng)作上下往返移動的走罐治療。
「禁忌癥」
1.皮膚有過敏、潰湯、水腫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使用本法。
2.年老體弱多病者,慎用本法。
「注意事項」
1.本療法應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膚上涂上凡士林之類的潤滑油,現(xiàn)時便于推動,減少疼痛;二則避免皮膚損傷。
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時,患兒呼吸急促,張口抬肩,胸悶、喘憋,甚至有窒息感、恐懼感,治療較為棘手。
火罐療法作為中醫(yī)學的自然療法在臨床應用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其安全性、可靠性都已是實踐所證明的。但目前火罐多用于外傷性疼痛、腰腿痛等方面的疾病治療,在內(nèi)科疾病治療中較少運用,兒科臨床應用則更為鮮見。
自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采用走罐和留罐相結合的方法治療兒童哮喘,方法簡便,價格低廉,成本極低,易于掌握,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深受家長和基層醫(yī)生的喜愛。
采用走罐的方法,可使火罐最大面積地與人體接觸,通過經(jīng)絡傳導的作用,使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加快,促使血脈通達,疾病好轉;同時減少火罐的使用也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而在噦音多的局部再加用定罐則可達到進一步加強經(jīng)絡刺激、傳導作用促進噦音吸收的目的。
適應證
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有咳嗽、氣急癥狀者,年齡在6個月以上者,均可運用該法。
禁忌證
一、高熱抽搐,急性軟組織損傷,外傷者;
二、有局部皮膚破潰、皮疹、高度過敏、皮膚傳染病者;
三、形體消瘦,皮膚失去彈性而松弛者;
四、病情嚴重,重度水腫、心衰、呼衰、腎衰者;
五、有出血傾向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紫癜、白血病等患者;
六、在體表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
技術操作方法
兒童治療時用閃火法,走罐與定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一、取穴
背部自第1~12胸椎兩側,足太陽膀胱經(jīng)背部第一側線上。
穴位:大椎、身柱、大杼、風門、肺俞、膈俞、膏肓;②部位:頸部、脊柱兩側、肩胛上區(qū)。
二、操作方法:
①器具準備:大、中、小號火罐,凡士林油、火柴、棉球、酒精、鑷子;
②患兒姿勢:脫下外衣,讓患兒取俯臥位,并將枕頭墊于胸部,兩手放于枕頭前,使肩胛骨自然放松(嬰幼兒可由家長抱著),裸露平坦之背部;
③操作區(qū)皮膚準備:清潔皮膚后,在患兒背部沿脊柱兩側均勻涂沫適量凡士林油膏;
④閃火法拔罐:取相應型號的火罐,用閃火法將兩只火罐分別吸在脊柱兩側,醫(yī)者以右手握住火罐,左手逆著火罐走向拉緊皮膚,沿脊椎兩側由內(nèi)至外,由上向下往返移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時,將火罐吸定在兩側肺俞穴。(閃火法:用鑷子或血管鉗夾住酒精棉球點燃后,伸進罐內(nèi),在底部或中部旋轉1~2圈迅速退出,再速將罐扣在需拔罐處。以吸入罐內(nèi)皮膚高于罐外3~5毫米,皮膚微微潮紅為度;操作時動作要快,罐口與應拔部位距離不宜太遠,火焰在罐內(nèi)不宜停留過久,以免罐太熱負壓不夠。)
⑤游走罐:火罐吸定后,每隔3~5分鐘,將火罐按上下左右方向,以每秒鐘3~5厘米的速度移動。對吸得深的火罐不宜移動,可在周邊加用火罐,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⑥定罐:另取兩只火罐按以上方法將火罐吸定,走罐后,最后將火罐吸定在哮鳴音、噦音明顯處或吸定于兩側膈俞穴。
⑦時間:根據(jù)兒童年齡大小、適應程度,5~20分鐘可起罐。
⑧起罐:用手指按住火罐邊緣的皮膚,另一手拿著火罐慢慢使空氣進入罐內(nèi),火罐自然脫落,不可硬拉強搬或旋轉。
⑨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7次為1個療程;亦可在急性期每日1次,緩解期隔日1次;視患兒病情和耐受程度而靈活掌握。
三、火罐治療注意事項
1.在拔罐過程中,動作要穩(wěn)、快、輕、準,使罐拔得緊而又不過;當罐的數(shù)目較多時,要注意罐間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牽拉皮膚產(chǎn)生疼痛或罐具相互擠壓而脫落。
2.留罐期間,應經(jīng)常注意觀察患兒的反應及罐內(nèi)的變化;若患兒出現(xiàn)頭暈、面色蒼白,惡心嘔吐、肢涼、冷汗等,應立即起罐讓患兒平臥,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重者可刺人中、內(nèi)關、足三里等穴。
3.運用閃火法拔火罐操作時,應注意將酒精棉球內(nèi)的酒精擠干;點火時,應離開患兒身體,避免灼傷患兒皮膚
4.起罐后對局部瘀血現(xiàn)象(即紫紅色)一般不必作特殊處理。出現(xiàn)燙傷,小水皰可不必處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皰較大或皮膚有破損,應先用消毒毫針刺破水皰,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龍膽紫,并以紗布包敷,保護創(chuàng)口。
5.在進行火罐治療前,應做好充分的宣教工作,使患兒消除恐懼感,主動配合做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