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中醫(yī)治療方法,中醫(yī)教你推拿治療法
冬季養(yǎng)生保健的中醫(yī)治療。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隨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疝氣中醫(yī)治療方法,中醫(yī)教你推拿治療法”,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疝氣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多發(fā)于小孩身上,成年人偶爾也會出現(xiàn)疝氣問題。在中醫(yī)領域,疝氣可以通過推拿按摩的方法來進行治療。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中醫(yī)推拿治療疝氣的方法。
一: 搗小天心5分鐘
1: 位置:在掌根,大小魚際交接之凹陷中。操作:用拇指甲掐揉之,稱掐揉小天心;用食指或中指微曲,以指尖或指間關節(jié)搗之。作用:清熱,鎮(zhèn)靜,利尿,明目。
二: 平肝2分鐘
1: 手法:自指根推向指尖。次數(shù)5-10分鐘功效:清肺平肝。
三: 清小腸2分鐘
1: 位置:在小指尺側(外側)邊緣,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操作:從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小腸;反之則為補,稱補小腸。補小腸和清小腸統(tǒng)稱為推小腸,此處為清小腸,推100~300次。
四: 推補腎2分鐘
1: 位置:小指末節(jié)羅紋面。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操作:沿著小指從指根一直推到指尖,推100~300次。
五: 揉外勞宮2分鐘
1: 位置:在手背中央與內(nèi)勞宮相對。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操作:用拇指揉,稱揉外勞宮。揉100~200次。
六: 推補脾2分鐘
1: 位置:拇指末節(jié)螺紋面。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操作:將小兒拇指屈曲,沿著拇指的側面從指間一直推到指根,推100~300次。
七: 以上就是治療小兒疝氣中醫(yī)按摩療法啦,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為小兒疝氣是一般的疾病,如果小朋友出現(xiàn)疝氣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是很容易引發(fā)重大疾病的。
相關閱讀
中醫(yī)認為闌尾炎的病因是由于飲食不節(jié),或者勞累過度,或腸道寄生蟲等等原因造成的。闌尾炎可分為急性闌尾炎和慢性闌尾炎,而闌尾炎的癥狀有很多,針對這兩種闌尾炎癥狀,闌尾炎治療方法也不一樣,但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還是中醫(yī)推拿加中藥的結合治療法。
闌尾炎的危害不可小視,當闌尾炎發(fā)作時,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更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患者休克,威脅生命安全。下面就來看看中醫(yī)推薦的治療方法吧!
中醫(yī)推拿治療闌尾炎
取仰臥位,用拇指指端重按右側闌尾穴2分鐘,無效時加按左側闌尾穴2分鐘,或兩側同時重按,反復進行2~3次,緩解后仍應堅持治療。
取仰臥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兩下肢足三里、上巨虛及兩上肢內(nèi)關穴各2分鐘。
取俯臥位,用禪推法推背部兩側大腸俞、小腸俞、脾俞、肝俞、胃俞穴各1分鐘。
針對不同時期,中醫(yī)治療闌尾炎選取不同中藥方:
1、中醫(yī)治療淤滯期闌尾炎
右下腹疼痛,陣發(fā)性加劇,痛有定處,發(fā)熱,惡心嘔吐,腹脹便秘,舌苔薄黃,脈弦數(shù)。
治法:通里攻下,解毒行淤。
藥方:生大黃9克(后下)、牡丹皮12克、芒硝9克(沖)、生薏仁15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敗醬草15克、紅藤15克、蒲公英15克、丹參12克、木香9克。
2、中醫(yī)治療蘊熱期闌尾炎
右下腹痛劇烈,少腹硬滿拒按,可捫及腫塊,壯熱便秘,嘔惡腹脹,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洪數(shù)。
治法:通腑泄熱,解毒透膿。
藥方:紫花地丁15克、金銀花15克、紅藤15克、乳香9克、冬瓜仁20克、沒藥9克、生大黃9克、赤芍12克、元胡9克、連翹12克、敗醬草15克。
3、中醫(yī)治療熱毒期闌尾炎
腹痛劇烈,腹肌急硬,腫塊拒按,大便秘結,壯熱煩躁,舌質絳紅、苔焦黃,脈滑數(shù)。
治法:通腑排膿,養(yǎng)陰清熱。
藥方:生大黃9克(后下)、芒硝9克(沖)、枳實9克、虎杖10克、厚樸9克、元參12克、生地12克、牡丹皮10克、生苡仁30克、木香10克、敗醬草15克、人工牛黃1克、桃仁9克。
引起闌尾炎的主要原因是闌尾發(fā)生梗阻(堵塞)。
乳腺囊腫的中醫(yī)治療法
1、乳腺囊腫的中醫(yī)治療法
肝郁脾虛型乳腺囊腫
主證:乳腺腫塊,球型,光滑活動,可有疼痛,胸脅滿悶,食少納呆,舌體稍胖,苔白微膩,脈弦,脾脈弱。
治療:疏肝行氣,健脾滲濕。獲等15g,黨參6g,青皮15g,蒼術10g,慧該仁20g,厚樸12g,當歸6g,積殼12g,白術15g,炒扁豆20g,木瓜12g,浙貝12g,甘草6g,絲瓜絡15g,炒麥芽60g。
沖任失調(diào)型乳腺囊腫
主證:腫塊隨月經(jīng)周期而變化,經(jīng)前作脹變硬,經(jīng)后變軟,月經(jīng)期、量、色、質有不正常,腰膝酸軟,舌淡紅或紅,苔薄白或少,脈細。
治法:調(diào)理沖任。方劑:首烏地黃湯加減。何首烏10g,熟地12g,山藥15g,拘祀15g,生山植12g,山茱黃12g,白芍12g,獲等15g,積殼12g,炒麥芽60g,浙貝12g,獲術9g,川芍9g。
2、引起乳腺囊腫的原因
引起乳腺囊腫的原因有很多。哺乳期如曾患乳腺增生癥、炎癥或腫瘤壓迫,可造成乳腺的一個腺葉或小葉導管堵塞,使乳汁積聚在導管內(nèi)而形成乳腺囊腫。也可因哺乳習慣不良,乳汁瘀滯于導管內(nèi),致使導管擴張形成囊腫,細菌侵入,繼發(fā)感染,導致急性乳腺炎或乳腺膿腫。
囊腫呈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可以推動,多數(shù)為單側、單個囊腫,可有輕微壓痛,觸之可有囊性感。早期囊腫內(nèi)為稀薄的乳汁,以后由于囊腫長期存留,乳汁中水分被吸收使乳汁濃縮為乳白色黏稠物,如煉乳。偶可為凝乳塊,甚至像奶粉一樣呈固體狀態(tài)。
常見的乳腺囊腫有單純囊腫、積乳囊腫等。單純囊腫在乳腺囊腫中為多見。單純囊腫主要是由于內(nèi)分泌紊亂引起導管上皮增生,管內(nèi)細胞增多,致使導管延伸、迂曲、折疊,折疊處管壁因缺血而發(fā)生壞死,形成囊腫。積乳囊腫又稱乳汁潴留樣囊腫,較單純囊腫少見,主要是由于泌乳期某一導管阻塞,引起乳汁瘀積而形成囊腫。
3、乳腺囊腫早期癥狀
乳房脹痛:常見為單側或雙側乳房脹痛或觸痛。病程為2個月至數(shù)年不等,大多數(shù)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的特點,月經(jīng)前期發(fā)生或加重,月經(jīng)后減輕或消失。乳痛的周期性雖是本病的典型表現(xiàn),但缺乏此特征者并不能否定病變的存在。
乳房腫塊:常為多發(fā)性,單側或雙側性,以外上象限多見;且大小、質地亦常隨月經(jīng)呈周期性變化,月經(jīng)前期腫塊增大,質地較硬,月經(jīng)后腫塊縮小,質韌而不硬。捫查時可觸及腫塊呈節(jié)結構,大小不一,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多有觸痛,與皮膚和深部組織無粘連,可被推動,腋窩淋巴結不腫大。
乳腺囊腫的腫塊位于乳暈區(qū)外的乳腺周邊部位,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表面光滑,稍活動,觸之囊性有輕度觸痛,直徑常在2~3cm,一般無腋區(qū)淋巴結腫大,年輕婦女在哺乳期或之后發(fā)現(xiàn)乳房邊界較清的腫物。
乳腺囊腫的食療方法
1、海帶2-3尺許,豆腐1塊,乳腺囊腫患者煮沸湯飲食之。佐料按常規(guī)加入,可加食醋少許。
2、天合紅棗茶,天門冬15克,合歡花8克,紅棗五枚,乳腺囊腫患者泡茶食之,加蜂蜜少許。
3、山楂桔餅茶:生山楂10克,桔餅7枚沸水泡之,待茶沸熱時,再加入蜂蜜1-2匙,乳腺囊腫患者當茶頻食之。
4、仙人掌炒豬肝,乳腺囊腫患者常食有效。
5、生側柏葉30克,桔子核15克,野菊花15克等,乳腺囊腫患者煎湯飲用。
6、鱔2-3條,黑木耳3小朵,紅棗10枚,生姜三片,添加佐料,乳腺囊腫患者常法紅燒食用。
乳腺囊腫的預防
日常預防
1、注意保持生活規(guī)律,注意勞逸結合,多運動,防止肥胖。增強身體免疫力。生活規(guī)律可調(diào)劑內(nèi)分泌失調(diào),維持大便通暢會減輕乳腺帳痛。不不長期使用含有激素保健品。
2、情緒原因容易造成乳腺囊腫誘發(fā),因此在平時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緒波動,更不可有長時期精神抑郁,尤其是在月經(jīng)前期更應留意。
3、乳腺囊腫的預防還應從飲食上多加注意。
乳腺囊腫患者改變飲食結構,少吃油脂類食品,防止肥胖盡量避免使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禁止濫用避孕藥及含雌激素的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喂養(yǎng)的雞、牛肉。
中醫(yī)和西醫(yī)這兩種醫(yī)學方式,在治療人體疾病的時候,所采取的方法都不一樣。一般來說中醫(yī)更講究從根本上治療人體疾病,所以當患者患上皰疹疾病的話,如果想要選取中醫(yī)治療,就一定要做好治療效果較慢的心理準備。接下來的文章就將為患者朋友們具體講解中醫(yī)學上治療皰疹疾病的方法。
中醫(yī)治療疾病,一般講究的是治本,所以很多人都比較青睞中醫(yī)療法,尤其是對于帶狀皰疹這種疾病,患上之后會有非常明顯的神經(jīng)疼痛的感覺,水泡會成群的分布,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那么,患有帶狀皰疹感染中醫(yī)怎么治療?
中醫(yī)治療方案
(一)熱盛型:
主證:局部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自覺口苦咽干、口渴,煩悶易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干或不爽。舌質紅,舌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shù)。
治則:清利濕熱,解毒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龍膽草10g、黃芩10g、梔子10g、板藍根15g、大青葉15g、澤瀉10g、車前子15g、元胡10g、赤芍10g、生甘草10g。
發(fā)于頭面者加菊花;發(fā)生于上肢者加桑枝、片姜黃;發(fā)于下肢者加牛膝;血皰者加丹皮、白茅根;口干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干燥者加大黃;皮疹繼發(fā)細菌感染者加雙花、公英;年老體弱者加黃芪。
中成藥:可用龍膽瀉肝丸加板藍根沖劑或者抗病毒顆粒。
(二)濕盛型
主證:皮膚顏色較淡,皰壁松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后腹脹,大便時涯,女性患者常見白帶多。舌質淡體胖,舌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治法: 健脾利濕,佐以解毒。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茯苓15g、生白術10g、陳皮10g、厚樸10g、大青葉15g、生薏米30g、澤瀉10g、元胡10g、車前子15g、生甘草10g。
(三)氣滯血瘀型:
主證: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余毒。
方藥:活血散瘀湯加減。
桃仁10g、紅花10g、雞血藤15g、鬼箭羽15g、元胡10g、川楝子10g、地龍10g、木香6g、陳皮10g、雙花藤15g。
正氣尚盛者加川軍破瘀;年老體弱者加生黃芪、黨參扶正。
三、中醫(yī)治療效果
(一)改善臨床癥狀,縮短病程,減少后遺神經(jīng)痛。
(二)減少西藥用量,減少西藥的副作用。
四、中醫(yī)治療難點
部分患者神經(jīng)痛劇烈,現(xiàn)代醫(yī)學雖然有非甾體類抗炎藥、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卡馬西平、曲馬多、加巴噴丁等,用來止痛,但其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常見。
五、針對難點的中醫(yī)藥治療應對思路
中醫(yī)藥治療帶狀皰疹神經(jīng)痛和后遺神經(jīng)痛有一定的優(yōu)勢,要積極探索。
急性咽炎是一種細菌或病毒感染引發(fā)的急性喉嚨炎癥,急性咽炎要盡早治療,嚴重患者危害可漫即整個咽部,對于人們喉嚨健康造成危害。在中醫(yī)領域,對于急性咽炎往往采取辯證分型治療方法。
一: 風熱證
1: 主證:新病,咽部干燥,焮熱、疼痛、異物感,吞咽不利﹑痰涎多。檢查見咽黏膜潮紅?;虬槲釔猴L,頭痛鼻塞,咳嗽。舌質略紅,苔薄白微黃,脈浮數(shù)。
2: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利咽。處方:荊芥10g 防風10g 牛子10g 桔梗10g 甘草6g 浙貝母10g 銀花10g 連翹10g 黃芩10g 蟬蛻6g 僵蠶10g 玄參10g射干6g
二: 風寒證
1: 主證:病初起,咽干微痛,異物感,吞咽不利,咽中痰涎增多。咽黏膜色淡紅或帶紫色,懸壅垂水腫。伴周身不適,微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鼻塞涕清,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2: 治法:祛風散寒,宣肺利咽處方:桔梗10g 生甘草6g 薄荷6g 荊芥10g 僵蠶10g 防風10g 石菖蒲10g 藿香10g 法夏10g
三: 肺熱證
1: 主證:新病,咽痛較重,吞咽時痛甚,伴咳嗽痰黃。咽黏膜充血顯著,淋巴濾泡增生腫脹或附有黃白膿點,頜下淋巴結腫痛。或伴發(fā)熱,口渴,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數(shù)。
2: 治法:清肺化痰,解毒利咽。處方:連翹10g 梔子10g 黃芩10g 瓜蔞10g 射干10g 銀花15g 玄參12g 大黃5g 甘草6g 桔梗10g 天花粉15g 赤芍10g丹皮10g。
四: 咽喉炎,是由細菌引起一種疾病,可分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兩種。預防咽喉炎,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時必須戒煙戒酒。
對于鼓脹的病癥,了解的人應該不多。其實鼓脹的類型也有不少,根據(jù)引起鼓脹的原因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鼓脹病癥,所以在治療鼓脹的時候也要多注意。下面小編介紹兩種鼓脹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陰虛水停型鼓脹
治療方法
六味地黃丸合一貫煎加減。
證候表現(xiàn)
腹大脹滿,或見青筋暴露,面色晦滯,唇紫,口干而燥,心煩失眠,時或鼻衄,牙齦出血,小便短少,舌質紅絳少津,苔少或光剝,脈弦細數(shù)。
病因病機
肝腎陰虛,津液失布,水濕內(nèi)停。
治則治法
滋腎柔肝,養(yǎng)陰利水。
方用
六味地黃丸合一貫煎加減。
出處
《中醫(yī)內(nèi)科學》第四章肝膽病證(卷)第四節(jié)鼓脹(篇)。
原文
陰虛水停證腹大脹滿,或見青筋暴露,面色晦滯,唇紫,口干而燥,心煩失眠,時或鼻衄,牙齦出血,小便短少,舌質紅絳少津,苔少或光剝,脈弦細數(shù)。證機概要:肝腎陰虛,津液失布,水濕內(nèi)停。治法:滋腎柔肝,養(yǎng)陰利水。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合一貫煎加減。前方重在滋養(yǎng)腎陰,用于腎陰虧虛,腰酸,低熱,口干等癥;后方養(yǎng)陰柔肝,用于陰虛肝郁,脅肋隱痛,內(nèi)熱煩躁,舌紅苔少之癥。常用藥:沙參、麥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實子滋養(yǎng)腎陰;豬苓、茯苓、澤瀉、玉米須淡滲利濕。津傷口干明顯,可酌加石斛、玄參、蘆根等養(yǎng)陰生津;如青筋顯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可加丹參、益母草、澤蘭、馬鞭草等化瘀利水;如腹脹甚,加枳殼、大腹皮以行氣消脹;兼有潮熱,煩躁,酌加地骨皮、白薇、梔子以清虛熱;齒鼻衄血,加鮮茅根、藕節(jié)、仙鶴草之類以涼血止血;如陰虛陽浮,癥見耳鳴,面赤,顴紅,宜加龜板、鱉甲、牡蠣等滋陰潛陽;濕熱留戀不清,溲赤澀少,酌加知母、黃柏、六一散、金錢草等清熱利濕。
陽虛水盛型鼓脹
治療方法
附子理苓湯或濟生腎氣丸加減。
證候表現(xiàn)
腹大脹滿,形似蛙腹,朝寬暮急,面色蒼黃,或呈?白,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腫,小便短少不利,舌體胖,質紫,苔淡白,脈沉細無力。
病因病機
脾腎陽虛,不能溫運,水濕內(nèi)聚。
治則治法
溫補脾腎,化氣利水。
方用
附子理苓湯或濟生腎氣丸加減。
出處
《中醫(yī)內(nèi)科學》第四章肝膽病證(卷)第四節(jié)鼓脹(篇)。
原文
陽虛水盛證腹大脹滿,形似蛙腹,朝寬暮急,面色蒼黃,或呈?白,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腫,小便短少不利,舌體胖,質紫,苔淡白,脈沉細無力。證機概要:脾腎陽虛,不能溫運,水濕內(nèi)聚。治法:溫補脾腎,化氣利水。代表方:附子理苓湯或濟生腎氣丸加減。前方由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組成,有溫陽健脾,化氣利水作用,適用于脾陽虛弱,水濕內(nèi)停者;濟生腎氣丸即金匱腎氣丸加牛膝、車前子,有溫補腎氣,利水消腫作用,適用于腎陽虛衰,水氣不化者。常用藥:附子、干姜、人參、白術、鹿角片、胡蘆巴溫補脾腎;茯苓、澤瀉、陳葫蘆、車前子利水消脹。偏于脾陽虛弱,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納少,便溏者,可加黃芪、山藥、苡仁、扁豆益氣健脾;偏于腎陽虛衰,面色蒼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仙靈脾等,以溫補腎陽。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介紹的兩種鼓脹病癥的中醫(yī)治療法,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有相應的病癥的朋友,不妨試試上述提到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前提是要在醫(yī)生的指示下用藥,尤其是中醫(yī)方面的專業(yè)醫(yī)師,不能自己隨便用藥!
疝氣用通讀的話來講就是說身體內(nèi)的器官出現(xiàn)在不應該出現(xiàn)的位置,卡住了,沒辦法回到原來的位置。那么,這種病癥應該如何進行治療呢?治療的偏方又有什么?疝氣有哪些臨床表現(xiàn)?趕緊來看看吧!
中醫(yī)治療疝氣的偏方
羅晃子7個。酒煎服。
巴茅果3個,茴香根15g,香附米3個。蒸甜酒服。
玉鳳花根15~30g。水煎服。也可加小豬睪丸2個,煎服。
仙桃草(水苦荬)15g,雙腎草3g,八月瓜根3g,小茴香根3g。
白櫟蔀3~5個。煎湯加白糖服。
白背葉根15~30g。水煎服。
地菍干根60g,龍眼肉15g,橘核15g。水煎服。
地黃瓜適量。水煎服。
金絲桃不拘多少。加水、酒煨服。
向日葵根30g。和紅糖煎水服。
楊梅新根60g。水煎,酌加酒或紅糖服。
豆鼓草根9g,襄荷根9g,茴香根9g。水煎服。
小果上葉9g,姜昧草3g,小楠木香6g。紅糖水煎服。
金盞菊鮮根60~120g。酒水煎服。
疝氣內(nèi)消丸,每日2次,每次服9克。
桔核丸,每日2次,每次服9克。
補中益氣丸,每日3次,每次9克。
小茴香10克、荔枝核10克、桔核6克、吳茱萸6克、木香3克、用水煎服,每日1劑。
用延胡索(鹽炒)、全蝎(去毒,生用),等分為末。每服半錢,空心服,鹽酒送下。
用地膚子炒后研細。每服一錢,酒送下。
用牡丹皮、防風,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
用楮葉、雄黃,等分為還想,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送下。
用荔枝核(炒黑、大茴香(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酒送下。又方:用荔枝核四十九個、陳皮(連白九錢、硫磺四錢,共研為末,加鹽水調(diào)面糊成丸子如綠豆大。遇痛時空心酒服九丸。不過三服見效。此方名玉環(huán)來笑丹。
疝氣的臨床表現(xiàn)
臨床上較常見的是腹股溝疝,在腹股溝區(qū)可以看到或摸到腫塊。
嬰兒多系母親在換尿布時發(fā)現(xiàn),較大的小兒則多于入浴時發(fā)現(xiàn)。
引起腫塊出現(xiàn)的誘因是腹壓增加,如哭泣、咳嗽、排便、排尿等。
較年長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誘發(fā)腫塊在腹股溝區(qū)出現(xiàn),有些則會到達陰囊或陰唇。
腫塊系由腹腔內(nèi)的器官脫出到疝氣袋所形成,脫出的器官以小腸居多,因此摸起來感覺柔軟。
其他如大腸、闌尾、大網(wǎng)膜等亦可能脫出。女性則以卵巢脫出較多,因此??擅剿颇粗复蟆⑤^硬且多半有壓痛的腫塊。
除了可以看到或觸到腫塊之外,有些患兒會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現(xiàn)象,有些則可能表現(xiàn)易哭、不安等。
結語:治療疝氣的偏方有很多,治療疝氣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的,但是這種疝氣還就是要找準方法來治療。所謂對癥下藥療效才好。以上推薦的偏方都是不錯的選擇哦!趕緊在醫(yī)師的建議之后用以上的偏方試一試吧!
導語:針灸中火針治療是一個很奇特的治療方法,一根小小的火針,可調(diào)節(jié)五臟六腑,可治療內(nèi)外婦兒等各科疾病。與藥物相比,火針療法具有成本低、見效快、療程短、安全性高的特點與優(yōu)勢。下面鳳凰中醫(yī)專家介紹火針的歷史淵源、作用機理、治療范圍和禁忌等。
火針療法屬于針灸范疇,是指將特制的針具用火燒紅后,快速刺入腧穴或某些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饵S帝內(nèi)經(jīng)》最早提出了火針療法,被稱為燔針、焠刺,對火針的針具、刺法以及其適應癥、禁忌癥有初步描述?!肚Ы鹨健肥状畏Q為火針,進一步記述了火針的操作技巧,并擴大了治療范圍?;疳樦纱搜赜弥两?。
歷代火針療法都有所發(fā)展,但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其中以賀氏火針和師氏火針最有影響。通過醫(yī)學專家推廣,使這一古老療法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幾十年來,中醫(yī)專家不僅在臨床實踐中堅持應用火針治療各種疾病,其中的溫通法即火針療法。在闡發(fā)火針治療原理、規(guī)范火針操作方法的同時,擴大了施術區(qū)域和適應癥范圍,將火針廣泛運用于臨床各科疾病。專家們在不斷改進,改進火針針具、完善操作方法、注重辨病施針、因病選用針具、經(jīng)絡學與解剖學結合、各種刺法綜合運用等。
集毫針和艾灸之功效于一身
既然是針灸,為什么要用火燒針呢?火針有什么特殊的功效呢?專家解釋,火針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這種療法借火之力取效,集毫針和艾灸之功效于一身,直接激發(fā)人體經(jīng)氣,內(nèi)溫臟腑而壯陽氣,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在局部方面,火針可溫通經(jīng)絡,加速局部氣血運行,改善微循環(huán),使瘀結得消、寒濕得散、熱毒得瀉、疼痛得除。因此,臨床上采用火針局部取穴治療各種瘡癰、瘰疬、帶狀皰疹等,效果既快又好。
在整體方面,火針淬刺之后,通過局部刺激和經(jīng)絡的傳導感應,能夠調(diào)節(jié)人體的氣血、津液、陰陽、氣機,既恢復人體臟腑功能活動,又能使陰陽相對平衡。如不少人局部或全身疼痛,是因為引起疼痛的主要是寒邪之氣,而火針具有的熱力可溫其經(jīng)脈,鼓動人體陽氣上升,以達到驅散寒邪、調(diào)和脈絡、疼痛自止的整體功效。
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火針療法能對人體多個系統(tǒng)產(chǎn)生功能調(diào)整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與細胞修復。
火針治療要聽從醫(yī)生安排
中醫(yī)認為,風動則癢。火針具有疏散外風、熄滅內(nèi)風、行血止癢的作用?;疳樦委熆芍苯邮栊闺砝?,使風邪從表而出;又可以使局部氣血流動正常,腠理得養(yǎng)而瘙癢自停。
其實,火針療法可以治療許多疑難病癥。如腎陽虛患者有腰痛、陽痿、遺精等癥狀時,用火針點剌腎俞、命門等穴,可起到益腎壯陽的作用,脾胃陽虛者有胃脘寒痛、胃下垂等癥狀,火針點刺內(nèi)關、脾俞、中脘等穴,可溫運中焦,升提陽氣,祛除寒邪。心陽虛者有胸痛、心悸等癥狀,火針刺心俞、內(nèi)關以及心前區(qū)等部位,可壯心陽、益心氣等。
雖然火針療法還有祛腐排膿、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生肌斂瘡、解痙止攣等作用,但專家提醒大家,不是人人都適應于火針治療的,如銀屑病、扁平疣等急性皮膚病發(fā)作階段不宜使用火針;面部慎用火針;年老體弱者和小兒及孕婦應慎用火針;精神過于緊張以及醉者禁用火針;危重癥患者,如心肝腎嚴重器質性損害者、糖尿病患者等慎用火針。自己是否適應于火針治療?專家特別建議,一定要到正規(guī)醫(yī)院,聽從大夫安排,在專業(yè)人士的操作下進行治療。
月經(jīng)不調(diào)推拿療法
1、月經(jīng)先期
(1)氣虛
①取仰臥位,家人用手掌順時針摩全腹5分鐘,并置關元穴振顫3分鐘;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血海、陰陵泉、三陰交穴各1分鐘。
②取俯臥位,家人用中指叩擊八髎穴100次。
(2)血熱
①取坐位,本人先將右足置于左膝上,用左手小魚際貼于右足底涌泉穴,反復擦30下;再將左足置于右膝上,用右手小魚際貼于左足底涌泉穴,反復擦30下。
②取俯臥位,家人用指擦法擦八髎穴2分鐘;再用拇指指腹端陵揉大椎、命門、長強穴各2分鐘。
2、月經(jīng)后期
(1)寒凝
①取仰臥位,家人用掌摩法順時針、逆時針交替摩小腹,至其愎內(nèi)有溫熱感為度;再以臍為中心,用雙手分推法分推腹腰,以有熱感為度。
②取側臥位,家人用拇指指端持續(xù)按壓兩下肢三陰交穴各2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2)血虛
①取坐位,家人用雙手拇指、示(食)指同時捏拿兩側肩井穴2分鐘;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大椎穴2分鐘。
②取仰臥位,家人用指擦法擦兩側小腹及腹股溝,至皮膚發(fā)熱為度。
③取俯臥位,家人用拇指指腹端按揉殷門、委中、承山穴各2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3、月經(jīng)先后無定期
(1)肝郁
①取仰臥位,家人用拇指指端點按膻中穴30下;再用雙手分推法分推兩胸脅3分鐘;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關元、三陰交、血海、行間穴各1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②取側臥位,家人用掌擦法從腋下推擦至腰髂部3分鐘,以皮膚發(fā)熱為度。
(2)氣虛
①取坐位,家人用拇指指端按壓百會穴2分鐘。
②取俯臥位,家人用空心拳叩擊八髎穴3分鐘;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兩足底涌泉穴各2分鐘。
4、月經(jīng)過多
(1)氣虛
①取仰臥位,家人用拇指指腹端用力按揉兩下肢足三里穴各3分鐘,以酸脹為度。
②取俯臥位,家人用雙手分推法自下而上推夾脊穴5分鐘;再用空心拳叩擊八髎穴3分鐘;最后用禪推法推背部兩側腎俞、脾俞、關元俞及腰陽關、命門穴各1分鐘。
(2)血熱
①取仰臥位,兩腿分開,家人用雙手拇指、示(食)指捏拿大腿兩側肌肉5分鐘。
②取俯臥位,家人用小魚際擦兩足底涌泉穴各2分鐘。
5、月經(jīng)過少
(1)血虛
①取仰臥位,家人用掌摩法順時針、逆時針摩腹2分鐘;再用掌按法持續(xù)按壓關元、氣海穴各2分鐘。
②取俯臥位,家人用拇指指端按壓兩側腰眼各2分鐘。
(2)寒凝
①取仰臥位,家人將兩手掌搓熱,緊貼小腹部,并施以掌摩法,使熱透腹內(nèi),反復進行10次。
②取俯臥位,家人以手掌擦兩側腰部3分鐘,以局部發(fā)熱為度;再用拇指指端持續(xù)按壓委中、承山穴各2分鐘。
肺炎的類型有很多,大家知道的應該都不太具體。對于小兒肺炎來說,這里小編想介紹兩種,痰熱閉肺型肺炎喘嗽和邪陷厥陰型肺炎喘嗽。患過這兩病癥的人應該對它們是了解的,下面小編就好好說說兩種病癥的中醫(yī)治療法!
痰熱閉肺型肺炎喘嗽
癥狀
發(fā)熱,有汗,咳嗽,咯痰黃稠或喉間痰鳴,氣急喘促,鼻翼煽動,聲高息涌,呼吸困難,胸高脅滿,張口抬肩,口唇紫紺,咽紅腫,面色紅,口渴欲飲,納呆,便秘,小便黃少,煩躁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指紋紫滯。
治則治法
清熱滌痰,開肺定喘。
中成藥
羚羊清肺散:每袋1g。每服1g,每日2次,周歲以下小兒酌減。兒童清肺口服液:每支10ml。每服20ml,6歲以下每服10ml,每日3次。天黃猴棗散:每瓶0.15g。每服劑量:1~4歲0.15g、4歲以上0.3g,每日1~2次。清開靈注射液:每支2ml。成人劑量:肌肉注射,每日2~4ml;靜脈滴注,每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稀釋后使用。建議用法用量:1ml/(kgd),最大劑量不超過2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10ml稀釋1ml清開靈的比例,靜脈滴注,每日1次。輸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兒童以每分鐘20~40滴為宜。炎琥寧注射液:每支80mg。臨用前,加滅菌注射用水適量使溶解。成人劑量:肌肉注射,每次40~80mg,每日1~2次;靜脈滴注,每日0.16~0.4g,每日1~2次給藥,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滴注。建議用法用量:10mg/(kgd)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最大劑量不超過160mg。
方藥
五虎湯(《證治匯補》)合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加減。麻黃(炙)、石膏、苦杏仁、葶藶子、紫蘇子、桑白皮、黃芩、金蕎麥、天竺黃、甘草。加減:熱重者,加梔子、虎杖,伴大便干加用大黃;伴痰壅喘急者,加用礞石滾痰丸;咳嗽者,重加前胡、款冬花;痰多者,加竹瀝、浙貝母、膽南星、猴棗散;紫紺者,加丹參、赤芍;高熱驚惕者,加服紫雪;喘甚便秘痰涌而病情較急者,加服牛黃奪命散。
邪陷厥陰型肺炎喘嗽
癥狀
發(fā)熱,有汗,咳嗽,咯痰黃稠或喉間痰鳴,氣急喘促,鼻翼煽動,聲高息涌,呼吸困難,胸高脅滿,張口抬肩,口唇紫紺,咽紅腫,面色紅,口渴欲飲,納呆,便秘,小便黃少,煩躁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指紋紫滯。
治則治法
清熱滌痰,開肺定喘。
中成藥
羚羊清肺散:每袋1g。每服1g,每日2次,周歲以下小兒酌減。兒童清肺口服液:每支10ml。每服20ml,6歲以下每服10ml,每日3次。天黃猴棗散:每瓶0.15g。每服劑量:1~4歲0.15g、4歲以上0.3g,每日1~2次。清開靈注射液:每支2ml。成人劑量:肌肉注射,每日2~4ml;靜脈滴注,每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稀釋后使用。建議用法用量:1ml/(kgd),最大劑量不超過2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10ml稀釋1ml清開靈的比例,靜脈滴注,每日1次。輸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兒童以每分鐘20~40滴為宜。炎琥寧注射液:每支80mg。臨用前,加滅菌注射用水適量使溶解。成人劑量:肌肉注射,每次40~80mg,每日1~2次;靜脈滴注,每日0.16~0.4g,每日1~2次給藥,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滴注。建議用法用量:10mg/(kgd)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最大劑量不超過160mg。
方藥
五虎湯(《證治匯補》)合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加減。麻黃(炙)、石膏、苦杏仁、葶藶子、紫蘇子、桑白皮、黃芩、金蕎麥、天竺黃、甘草。加減:熱重者,加梔子、虎杖,伴大便干加用大黃;伴痰壅喘急者,加用礞石滾痰丸;咳嗽者,重加前胡、款冬花;痰多者,加竹瀝、浙貝母、膽南星、猴棗散;紫紺者,加丹參、赤芍;高熱驚惕者,加服紫雪;喘甚便秘痰涌而病情較急者,加服牛黃奪命散。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介紹的兩種小兒肺炎哮喘的中醫(yī)治療法,如果有孩子被診斷為兩個病癥的,不妨試試小編介紹的方藥。方藥在抓藥的時候一定要在專業(yè)的醫(yī)生指示下去抓,不能自己隨意拿藥吃。尤其是中藥,分量很重要!不能馬虎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