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脾湯標準配方是什么
養(yǎng)生粥的配方是什么。
“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彪S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健康離不開養(yǎng)生,積極的心理離不開養(yǎng)生。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歸脾湯標準配方是什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家都應該聽過歸脾湯吧,歸脾湯是一個很常見的中藥方劑名,很多人都會用歸脾湯來補身體。因為歸脾湯有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以及調經,治療健忘失眠等功效,也因此,歸脾湯成為了健脾益氣的中藥良方。那么,歸脾湯的標準配方是什么呢?各種中藥的量應該是多少?
歸脾湯,中醫(yī)方劑名。為補益劑,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之功效。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脾不統(tǒng)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
分類:補益劑-補血劑
歌訣
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齊,酸棗木香龍眼肉,兼加姜棗益心脾。
組成
白術、人參、黃芪、當歸、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姜、大棗。
用量
白術、當歸、白茯苓、黃耆(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人參3g,木香1.5g,甘草(炙)1g。
用法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功用
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
①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②脾不統(tǒng)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歸脾湯的標準配方,就是白術,人參,黃芪,甘草,生姜,大棗等,這些藥材都是我們平時可以在藥房里買到的。歸脾湯還有健脾養(yǎng)心,治療健忘失眠等功效,大家不妨可以自己去藥房買藥回來自己配,但是各種藥材的量要把握好。
相關閱讀
歸脾湯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不過我們根據它的名稱也能猜到它的效用,歸脾肯定是和脾臟有關的,但是具體有什么用估計就不太清楚了吧,歸脾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歸脾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方劑名】
歸脾湯,出自《正體類要》。
【組成】
白術 當歸 白茯苓 黃芪炒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一錢(各3g)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lg) 人參一錢(3g)。
【用法】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功效】
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神疲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脾不統(tǒng)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方解】
本方證為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必致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脾虛統(tǒng)血無權,則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下血;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均屬氣血不足之象。上述諸癥雖屬心脾兩虛,但以脾虛為核心,氣血虧虛為基礎。治宜健脾養(yǎng)心與益氣補血兼施。方中黃芪甘溫,益氣補脾,龍眼肉甘平,既補脾氣,又養(yǎng)心血以安神,為君藥。
人參、白術補脾益氣,助黃芪益氣生血;當歸補血養(yǎng)心,助龍眼肉養(yǎng)血安神,為臣藥;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為佐藥。炙甘草補氣調中,為佐使藥。用法中姜、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全方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之功,為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之良方。
配伍特點: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于此;二是氣血并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為血之帥,氣旺則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yǎng);三是補氣養(yǎng)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是治療心脾氣血兩虛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悸失眠,體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冠心病等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tǒng)血者。
【使用注意】
出血屬陰虛血熱者,應慎用。
【本方原載】
宋朝嚴用和《濟生方》,但方中無當歸、遠志,至明薛己補此二味,使養(yǎng)血寧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適應范圍,亦隨著后世醫(yī)家的臨床實踐,不斷有所擴充,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之健忘、怔忡。
【方歌】
歸脾湯用參術芪,歸草茯神遠志宜; 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卻,便血崩漏總能醫(yī)。
失眠的臨床表現
1.睡眠過程的障礙
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下降和睡眠時間減少。
2.日間認知功能障礙
記憶功能下降、注意功能下降、計劃功能下降從而導致白天困倦,工作能力下降,在停止工作時容易出現日間嗜睡現象。
3.大腦邊緣系統(tǒng)及其周圍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心血管系統(tǒng)表現為胸悶、心悸、血壓不穩(wěn)定,周圍血管收縮擴展障礙;消化系統(tǒng)表現為便秘或腹瀉、胃部悶脹;運動系統(tǒng)表現為頸肩部肌肉緊張、頭痛和腰痛。情緒控制能力減低,容易生氣或者不開心。
4.其他系統(tǒng)癥狀
容易出現短期內體重減低,免疫功能減低和內分泌功能紊亂。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歸脾湯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也知道了歸脾湯對于脾胃是有好處的,同時對于晚上失眠白天疲累的患者也有療效,但是切記,出血屬陰虛血熱者,應慎用。
八珍湯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個養(yǎng)生補血的方劑,它是有四物湯和四君子湯兩種類型的方劑組合而成的。不過很多人只知道它的一些功效,對八珍湯標準配方還不是特別的清楚,這樣肯定是不行的,每次想吃的時候還得去問別人,比較麻煩。下面就去了解一下具體配方吧!希望大家都能夠有所了解。
八珍湯藥物組成為:人參9g,白術9g,白茯苓9g,當歸9g,川芎9g,白芍藥9g,熟地9g,炙甘草5g。用法:水煎服。上末,每服用3錢9g,水一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7分,去滓,不拘時候,通口服(現代用法:或作湯劑,加生姜3片,大棗5枚,水煎服,用量根據病情酌定)。
本方治癥多由久病失治或后失調,或失血過多,以致氣血兩虛,而見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治益氣與養(yǎng)血并補,方中人生與屬地相配,益氣養(yǎng)血,共為君藥。白術、茯苓健脾滲濕,協(xié)人參益氣健脾;當歸、白芍養(yǎng)血和營,助屬地補益陰血,均為臣藥。
佐以川芎活血行氣,使之不起而不滯;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以使藥。上述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和中;屬地、白芍、當歸、川芎,即四物湯,養(yǎng)血和血,使補血而不滯血,和血而不傷血。
因此,本方實為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復方,益氣和養(yǎng)血兼顧。本方的主要配伍特點是:補氣之中又有行氣,補血之中又有和血活血,從而使補氣而不滯氣,補血而不滯血,活血而不傷血;并且,補氣之中兼有養(yǎng)血和血藥物,養(yǎng)血之種兼有益氣行氣的藥物,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益氣而生血,助陽以和陰。如此可達更好的補氣養(yǎng)血之效。
張仲景云:“病人汗后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痢身涼、脈微、血虛者,并加入人參。古人學脫者益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物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也。若單用補血藥,血無由而生矣?!端貑枴费裕簾o陰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補氣需用人參,血虛者亦須用之”。
原始配方:人參9g,白術9g,白茯苓9g,當歸9g,川芎9g,白芍藥9g,熟地9g,炙甘草5g。
八珍湯的現代配方有所調整,這里推薦一個比較好的配方:黨參6克,白術10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熟地20克,當歸2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大棗10克(2-3個) ,生姜5克。
八珍湯標準配方就先為大家講解到這里了,相信大家讀完上面文章后已經知道這個湯里面的成分了。如果您也想補血補氣的話,就可以按照上面的劑量去購買原材料,然后回來熬制湯,按時服用,是肯定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的,最后整個人也會變得非常有精神。
歸脾湯的做法
1、歸脾湯的做法
歌訣: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齊,酸棗木香龍眼肉,兼加姜棗益心脾。
組成:白術、人參、黃芪、當歸、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姜、大棗。
用量:白術、當歸、白茯苓、黃耆(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人參3g,木香1.5g,甘草(炙)1g。
用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2、歸脾湯的方義
本方多由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治療以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為主。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方中以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yǎng)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用法中姜、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
3、歸脾湯與補中益氣湯的區(qū)別
歸脾湯與補中益氣湯同用參、芪、術、草以益氣補脾。前者以補氣藥配伍養(yǎng)心安神藥,意在心脾雙補,復二臟生血、統(tǒng)血之職,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體倦食少,以及脾不統(tǒng)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補氣藥配伍升陽舉陷藥,意在補氣升提,復脾胃升清降濁之能,主治脾胃氣虛、氣陷之少氣懶言、發(fā)熱及臟器下垂等。
吃什么食物能健脾
1、小米
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別適合脾胃虛弱者食用,是消化不良者的理想食品,小米還有防止反胃,嘔吐的功效。煮小米粥時,待粥熟后稍稍冷卻沉淀,可以看到粥的最上面浮有一層細膩的粘稠物,這就是粥油,粥油補益腎精、健脾和為、大補元氣的作用,特別適合慢性胃腸炎、慢性胃潰瘍者食用。
2、山藥
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經常食用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山藥中所含的淀粉酶能加快人體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刺激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內容物的排空,非常適合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用。山藥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炒食、蒸食、拔絲,也可以與大米、小米、大棗一起煮粥食用。
3、胡蘿卜
具有健脾化滯、潤燥明目的作用,適用于消化不良、夜盲癥、角膜干燥癥等患者食用。小兒消化不良可取胡蘿卜250克,加鹽3克煮爛,去渣取汁,每日3次服完,連服3天。
4、白蘿卜
有促進胃腸蠕動、增進食欲、幫助消化的功效。古代醫(yī)籍中也有用“生嚼”白蘿卜的方法來治療食積的記載。其實,古人選用“生嚼”白蘿卜的治療方法是非??茖W的,這是因為蘿卜中所含的有助消化作用的淀粉酶、木質素等均不耐熱,在70℃的高溫下便被破壞。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白蘿卜雖然具有良好的助消化作用,但因其性涼,因此不適合脾胃虛寒者食用,慢性胃炎、胃潰瘍者也不宜大量生食白蘿卜,最好炒著吃或燉著吃。
吃什么中藥能健脾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yǎng)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制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2、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藥,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于濕熱胃痛、血熱吐血、濕熱泄瀉、便血等癥。
3、木瓜
一說到木瓜,人們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雖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藥的還是皺皮木瓜或者木瓜。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濕,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藥。木瓜還能使?jié)駶岬没?中焦得以調和。此外,木瓜還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癥。
導讀:二陳湯的標準配方是什么?二陳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二陳湯的標準配方是什么?二陳湯的標準配方,下面具體來看看吧。
【方劑名】
二陳湯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標準配方】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各15g),白茯苓三兩(9g),甘草炙一兩半(4.5g)。
【用法】
上藥畋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共為粗末,加生姜七片,烏梅一個,水煎溫服。
【方歌】
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氣和中兼燥濕,一切痰飲此方珍。
【方解】
本方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溫而燥,最善燥濕化痰,且能降逆止嘔,變主藥;輔以橘紅理氣,燥濕化痰,使氣順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使?jié)駸o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諸藥合用共奏燥濕和中,理氣化痰之功。方中橘紅、半夏以陳久者良,故有二陳之名。
【功效與作用】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
濕痰證??人蕴刀嘁卓?,胸膈滿悶,惡心嘔吐,肢體困倦,頭眩心悸,舌苔白膩,脈沉滑。
【配伍特點】
綜合本方,結構嚴謹,散收相合,標本兼顧,燥濕理氣祛已生之痰,健脾滲濕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燥濕化痰的代表方,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膩,脈沉滑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等屬濕痰者。
【加減化裁】
治濕痰,可加蒼術、厚樸以增燥濕化痰之力;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寒痰;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經絡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使用注意】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4: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2、方論選錄方廣《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濕,橘紅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濕,甘草補脾和中。蓋補脾則不生濕,燥濕滲濕則不生痰,利氣降氣則痰消解,可謂體用兼賅,標本兩盡之藥也。令人但見半夏性燥,便以他藥代之,殊失立方之旨。
以上就是二陳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歸脾湯是一種中藥方劑,這類藥物還是常見到的,而且它對人體疾病改善有著很好的效果,對它的選擇也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這類藥的時候,還需要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白術 茯神(去木)黃耆(去蘆)龍眼肉 酸棗仁(炒,去殼)各30克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心。治思慮過多,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棗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拼音名】Guī pí Tāng
【別名】加味歸脾湯(《古今醫(yī)鑒》卷十一)、歸脾養(yǎng)營湯(《瘍科心得集》)、歸脾丸(
【處方】白術 當歸 白茯苓 黃耆(炙)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3克 木香1.5克 甘草(炙)0.9克 人參3克
【功能主治】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發(fā)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以及脾不統(tǒng)血所致便血,婦女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F用于心臟病,神經衰弱,貧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屬心脾氣血兩虛者。
【用法用量】上藥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備注】本方是在嚴氏《濟生方》歸脾湯的基礎上加當歸、遠志而成,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證。方中以參、耆、術、甘草溫補氣健脾;當歸、龍眼肉補血養(yǎng)心,酸棗仁、茯苓、遠志寧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氣醒脾,以防補益氣血藥膩滯礙胃。組合成方,心脾兼顧,氣血雙補。
【摘錄】《正體類要》卷下
【處方】白術1兩,茯苓1兩(去木),黃耆1兩(去蘆),龍眼肉1兩,酸棗仁(炒,去殼)1兩,人參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甘草(炙)2錢半。
【功能主治】解郁,養(yǎng)脾陰。主思慮傷脾。健忘怔忡,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醫(yī)碥》:脾氣虛寒,不能運血歸經,故用參、耆、術、草以補脾,又用木香引之;氣虛則易散,故用棗仁以斂肝;血不歸經則心失所養(yǎng)而不寧,故用圓眼肉、茯神以補心。
【摘錄】《濟生》卷四
【處方】橘紅、膽星、茯神、杏仁、人參、當歸、甘草、半夏、枳實、川芎、柏子仁、五味子、白術、圓眼。
【功能主治】產后身熱感風,痰結胸膈,心經蓄熱,以致遍身麻痹,手足牽搐,口?痰盛,言語無倫。
【摘錄】《胎產指南》卷七
【處方】人參3錢,茯神3錢,炒棗仁5錢,遠志1錢,麥冬3錢,山藥3錢,當歸3錢,廣木香(末)3分,黃耆2錢,甘草3分。
【功能主治】補心。主心包膻中之火熾甚,口干舌燥,面紅目赤,易喜易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六
【處方】人參1錢2分,白術1錢2分,茯神1錢2分,黃耆1錢2分,地骨皮1錢2分,甘草3分,木香5分,遠志1錢(去心),棗仁1錢。
【功能主治】女子閉經,血海干涸,適產出痘。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處方】人參,當歸身2錢,黃耆1錢半(蜜炒),白術1錢半,茯神1錢半,棗仁(炒,研)1錢,遠志6分,炙草8分,陳皮7分。
【功能主治】產后心血虛損,心無所主而覺痛。
【用法用量】桂圓肉、蓮肉為引,水煎服。
【摘錄】《會約》卷十五
【處方】人參1錢,石斛1錢(鹽水炒),遠志肉1錢(甘草湯浸,焙),茯神1錢,棗仁1錢(炒熟,研),白術(土炒)1錢,炮姜5分,木香5分,石菖蒲5分,柴胡3分,炙甘草3分,當歸身7分,桂圓肉5枚。
【功能主治】中氣不足,思慮過度,饑飽失時,勞役不節(jié),而致中脘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三
上面就是本文對于歸脾湯這種方劑的一些介紹,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下。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四物湯標準配方
四物湯不僅是婦科養(yǎng)血調經的常用方,也是通治各種血病的基本方劑。四物湯最早出現記載于唐朝的藺道人著的《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古書里所講的四物湯配方是36克。到現在經歷上千年,配方劑量一般不完全照搬古方。
標準配方:當歸9g、川芎6g、白芍9g、熟地12g。
方中當歸補血養(yǎng)肝,和血調經為君;熟地黃滋陰補血為臣;白芍藥養(yǎng)血柔肝和營為佐;川芎活血行氣,暢通氣血為使。四味合用,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養(yǎng)血活血,可使營血調和。
四物湯最主要的是以上四種藥材,但是四物湯并不是說只有四種。因為不少女人喝不習慣濃重的中藥味,在煮的時候可以加入紅棗、枸杞、冰糖,還可以與雞肉排骨和其他一起煮,這樣能使四物湯更加美味。
二、四物湯的功效與作用
1、四物湯可調經止痛、養(yǎng)血疏筋。不少女性因月經來潮而無法正常工作,四物湯可幫助活血化瘀,排除血塊,并減輕腹脹腹痛,使經血排出順暢。此外,四物湯更可補充鐵劑,減少月經來潮時的貧血、頭暈目眩及經血不出的狀況。
2、四物湯還可滋潤肌膚、防止老化。四物湯的方中組成多為溫補的行血劑,若養(yǎng)成從年輕就服用的習慣,有助於氣血通順,不易手腳冰冷,并使臉色紅潤及肌膚光滑,減緩生理機能老化,看起來更為年輕。
3、對亞健康人群,現在人常在辦公室工作,少鍛煉,壓力大,氣色差,氣虛,易疲倦,四物湯都有較好的功效。
三、四物湯的現代配方及功效
1、補血、養(yǎng)血、活血化瘀。
配方:當歸20g、川芎9g、白芍12g、熟地15g。
2、補肝、益腎。
配方:當歸15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20g。
3、女人養(yǎng)顏、延緩衰老。
配方:當歸25g、川芎6g、白芍10g、熟地15g。
4、調經安胎(加味四物湯)。
配方:當歸20g、川芎9g、白芍12g、熟地15g、益母草12g、黃芩10g、砂仁12g。加上益母草、黃芩及砂仁等,效果更佳。
四、四物湯的服用方法
先將四物湯的藥浸泡20分鐘,效果更好。將一副藥一次性煎完,分三次煎。第一次燒開后,小火煎25分鐘,然后將藥水倒出來。加比前一次略少量的水,煎第二次,燒開后開小火20分鐘,將藥水倒出來。同樣,第三次也煎20分鐘。將三次的藥水混在一起,這樣藥效比較均勻。
每次服藥之前先將藥弄熱,四物湯要趁熱喝才好。四物湯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破血,補中有散,散中有收,一年四季都可用。
四物湯最好在月經凈后喝,于早、中、晚飯前1小時喝,連續(xù)喝一周,即能達到補血補氣的效果。
若血寒,經期腰腹疼痛,克酌加炮姜、桂枝、吳萸、枳殼、香附的功效與作用、桑寄生、續(xù)斷溫寒、理氣,行血、止痛。如妊娠胎漏,可加阿膠的功效與作用、酒炒艾葉、炙甘草變?yōu)椤败簹w阿膠湯”。
若血瘀不行,可加丹參、桃仁的功效與作用、紅花的功效與作用而逐瘀行血。若血虛而有郁熱,可加黃芩的功效與作用、丹皮。若氣虛而不攝血,可加潞黨參的功效與作用、黃芪的功效與作用、白術。總之,本方隨證加減,可統(tǒng)治諸種血證。
喝四物湯可以補血養(yǎng)血,那么喝四物湯有沒有副作用呢?四物湯的副作用,下面一起來看看。
五、四物湯的副作用
四物湯作為一種補劑來說,它具有溫燥性質。所以,對一些熱性體質或內熱比較大的人來說,服用四物湯容易上火、長痘痘。熟地、當歸對有一些胃腸功能不好的人來說,容易引起腹瀉。服用四物湯經常會感覺口干舌燥。
遇到以上這些情況,一定要對原方進行相應的調整,就可以避免上述副作用的發(fā)生。血熱的要減少川芎的用量;虛寒體質的要用熟地,熱性體質的用生地,即需要補又需要清熱時生地、熟地各半;口干舌燥要加入玄參。
是藥三分毒,如果天天服用,會造成經血過多、呼吸喘促、甚至臉色慘白。所以一般不建議把四物湯、四物飲或中將湯當成日用補品,若長期服用,可能會造成體內荷爾蒙失調,甚至會誘發(fā)子宮病變,使用前務必詢問中醫(yī)師。
另外,感冒時也不能喝四物湯,免得更上火,加重病情。未成年人也不要喝四物湯。
現代女性工作生活壓力大,有少有鍛煉,容易出現月經不調、膚色暗黃、頭暈目眩等各類情況,而中醫(yī)經典方劑―四物湯,無疑是首選。
以上就是四物湯的一些
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理系統(tǒng),如果生病,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中藥方劑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癥的同時順帶調理修復其它受損的器官機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加味歸脾湯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人參 黃耆(炒)茯神(去木)各60克 甘草(炒)白術(炒)各30克 木香1.5克 遠志(去心)酸棗仁 龍眼肉 當歸 牡丹皮 山梔(炒)各3克
【功能主治】治小兒因乳母憂思郁怒,胸脅作痛,或肝脾經分患瘡瘍;或寒熱驚悸無寐,或便血盜汗,瘡口不斂。
【用法用量】上藥水煎,乳母服,兒亦服之。
【摘錄】《保嬰撮要》卷十三
【處方】人參 炙黃耆 白術 當歸 茯苓 酸棗仁各4.5克 遠志肉2.4克 木香 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益心脾。治心虛悸動而痛。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食后服。
【摘錄】《醫(yī)宗必讀》卷八
【處方】當歸3克,茯苓3克,白術3克,炙黃芪3克,龍眼肉3克,遠志3克,炒酸棗仁3克,木香1.5克,炙甘草0.9克,人參3克,柴胡2克,山梔2克。
【功能主治】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兼清肝熱。主氣血虛弱,心脾郁結。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正體類要》卷下
【處方】歸脾湯加朱砂、龍齒。
【功能主治】婦人產后,憂愁思慮傷心脾,驚悸恍惚者。
【摘錄】《金鑒》卷四十八
【處方】歸脾湯加柴胡、山梔。
【功能主治】婦人血虛,心脾郁結,經閉發(fā)熱,產門不閉,及乳巖初起;脾經血虛發(fā)熱;因肝脾二臟郁怒,氣血虧損者,伴有內熱,夜熱,五心發(fā)熱,肢體倦瘦,月經不調。
【摘錄】《正體類要》卷下
【處方】歸脾湯加柴胡、丹皮、山梔。
【功能主治】思慮動脾火,元氣損傷,體倦發(fā)熱,飲食不思,失血牙痛,思慮之過,血傷火動,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口齒類要》
【處方】潞黨參3錢,炙黃耆3錢,生曬術3錢,茯神3錢,歸身3錢,棗仁2錢,遠志2錢,阿膠1錢,焦山梔1錢,丹皮1錢,清炙草5分,廣木香5分,龍眼肉5枚。
【功能主治】補脾養(yǎng)陰。主夾血傷寒后期,出血已止,陰液虧虛者。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處方】白術(炒)1錢,人參1錢,茯苓1錢,柴胡5分,川芎5分,山梔(炒)5分,芍藥(炒)5分,甘草(炒)5分,熟地黃8兩,當歸8兩。
【功能主治】內消乳巖。主婦人乳巖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三九九引《薛氏醫(yī)案》
【處方】人參1錢,黃耆1錢半(炒),白術1錢(炒),茯神3錢,棗仁2錢(炒),遠志1錢半(炒),甘草5分,當歸1錢半,麻黃根2錢,牡蠣3錢,紅棗3枚,浮麥3錢。
【功能主治】自汗,盜汗。
【摘錄】《疫疹一得》卷下
【處方】人參、白術(炒)、茯神(去皮木)、當歸(去尾)、棗仁(去殼,炒)、蓮肉(去心)、黃耆(蜜炙)、遠志、木香。
【功能主治】子腫,血少氣滯者。
【用法用量】遠志辛散而上升,不宜多用,四五分足矣。
【摘錄】《盤珠集》卷上
【處方】人參、黃耆、當歸、白術、棗仁、志肉、茯神、甘草、川郁金、香附、木香、牛膝。
【功能主治】脫疽脾虛,兼郁火下注,飲食減少。
【摘錄】《一盤珠》卷五
【處方】人參2錢,黃耆2錢,白術(蜜炙)2錢,茯苓2錢,棗仁2錢,遠志(制)1錢,當歸1錢,柴胡8分,山梔仁8分,枳殼(麩炒)8分,木香(不見火)5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子懸。妊娠4-5月,因脾郁而致胎氣不和,逆上心胸,脹滿疼痛不安者。
【用法用量】加龍眼肉7枚,水2鐘,煎7分,空腹服。
【摘錄】《葉氏女科》卷二
【處方】歸脾湯加伏龍肝。
【功能主治】婦人心、脾傷損,每交接輒出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四十九
【處方】人參1錢,黃耆1錢,茯神(去木)1錢,甘草1錢,白術(炒)1錢,木香5分,遠志(去心)1錢,酸棗仁1錢,龍眼肉1錢,當歸1錢,牡丹皮1錢,山梔(炒)1錢。
【功能主治】乳母憂思傷脾,以致小兒血虛發(fā)熱,腹痛發(fā)抽,怔忡失眠,自汗盜汗,口舌生瘡;及妊娠吐衄;因乳母郁怒積熱,嬰兒腹痛發(fā)搐者;小兒因乳母憂思郁怒,胸脅作痛,或肝脾經分患瘡瘍之證,或寒熱驚悸無寐,或便血盜汗,口瘡不斂。
【用法用量】水煎服。嬰兒為患者,令子母俱服之。
【臨床應用】1.內釣:一小兒因乳母懷抱郁結,腹痛發(fā)搐,久而不愈,用加味歸脾湯加漏蘆,母子并服漸愈。
【摘錄】《保嬰撮要》卷三
【處方】歸脾湯加辰砂、琥珀末。
【功能主治】婦人七情內傷,心脾虧損,神無所護,致夜夢鬼交,獨笑獨悲。
【用法用量】上將歸脾湯水煎,調辰砂、斛珀末服之。
【摘錄】《金鑒》卷四十九
怎么樣?今天介紹的關于加味歸脾湯的相關知識大家都記住了嗎?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這些好處多多的中藥方劑哦!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養(yǎng)生的重要性了,生活中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而中藥的方劑可以說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叫做加減歸脾湯的方劑。
【處方】人參3錢,當歸3錢,茯苓3錢,白術3錢,白芍3錢,甘草5分,半夏5分,川芎2錢,白豆蔻1粒,柴胡1錢,遠志1錢,棗仁1錢,麥冬5錢。
【功能主治】勞倦傷脾,色白神怯,秋間發(fā)熱頭痛,吐瀉食少,兩目喜閉,喉啞昏昧,粥飲有礙,手常揾住陰囊。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九
【處方】人參、黃耆、棗仁(炒)、歸身少許、白茯苓、木香少許、白芍(炒)、百合。
【功能主治】胎元不足,面白心慌,或泄瀉盜汗。
【用法用量】大棗1枚為引,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炙綿黃耆3錢,白術1錢5分,炙甘草5分,棗仁(炒)1錢,遠志肉(炒)8分,廣木香8分,歸身3錢,茯神3錢,黨參3錢,煅龍骨2錢,烏賊骨1錢。
【功能主治】白淫、白淋、白帶。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方簡義》卷五
【處方】黨參2錢,白術2錢,炒棗仁2錢,半夏2錢,煅龍骨2錢,煅牡蠣2錢,龍眼肉2錢,當歸3錢,白芍3錢,遠志錢半,廣陳皮錢半,炙甘草1錢。
【功能主治】婦人憂郁內傷,初則或經水不調,久而或致閉不通,陰火上炎,皆生疬,此名傷肝疬。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瘍科全書》
【處方】人參2錢半,龍眼肉2錢半,黃耆2錢半,甘草5分,白術2錢半,茯苓2錢半,木香5分,當歸1錢,吳萸1錢,姜艾1錢,遠志1錢。
【功能主治】經少色淡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性病》
以上就是本文對加減歸脾湯的一些介紹,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多積累這方面的信息,一定會對周圍的人有所幫助的。
人的一生難免會出現一些身體的疾病,比如感冒,高血壓等,治療疾病的方法有很多,臨床上常見的西醫(yī)治療還有中醫(yī)治療,都是很不錯的治療方法,現在人們推崇的還是食療方法,大家知道歸芍六君湯嗎,歸芍六君湯的配方及做法是什么呢,這樣的藥湯對人體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好處呢,簡單的給大家了解一下。
歸芍六君湯
配方一
《筆花醫(yī)鏡》卷二。
組成:歸身 白芍藥各6克 人參 白術 茯苓各4.5克 陳皮 半夏各3克 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陰虛弱,大便下血。
配方二
處方:歸身 白芍藥各6克 人參 白術 茯苓各4.5克 陳皮 半夏各3克 炙甘草1.5克
功效與作用:補氣血。主脾胃不健,氣血兩虧所致之咳嗽痰多,納少,神疲,膨脹腹?jié)M,嘔吐,下血,妊娠痢疾及婦人經水不調。
用法:水煎服。
功效與作用
歸身: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癥瘕結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竊,跌撲損傷。當歸身功效為補血,用于血虛萎黃,經少,眩暈,經絡不利,崩漏。當歸尾功效為活血祛瘀,用于瘀血阻滯,經少經閉,經行腹痛,跌撲損傷,瘀滯經絡,癰疽瘡瘍。
白芍藥:白芍性涼,味苦酸,微寒,具有補血柔肝、平肝止痛。斂陰收汗等功效,適用于陰虛發(fā)熱、月經不調、胸腹脅肋疼痛、四肢攣急,瀉痢腹痛、自汗盜汗、崩漏、帶下等癥。芍藥甙有抗菌、解熱、抗炎、增加冠狀動脈流量、改善心肌營養(yǎng)血流、擴張血管、對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痙、抗?jié)?、調節(jié)血糖的作用。白芍煎劑能抑制痢疾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等。
六君子湯的配方
方一
【來源】《世醫(yī)得效方》卷五。
【組成】人參(去蘆) 甘草(炙) 白茯苓(去皮) 白術(去蘆) 陳皮 半夏各等分
【用法】上銼散。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不拘時服。
【功用】健脾補氣,和中化痰。
【主治】脾胃虛弱,面黃體瘦,或久患瘧痢,不思飲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癥,致兒為患。
方二
【名稱】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炙草、神曲、山楂、麥芽。
【來源】《嵩崖尊生》卷八。
【主治】脾弱。方食已即困欲臥。
通過以上內容的介紹,大家對于歸芍六君湯的配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如果大家也有上面的一些癥狀的時候,就需要特別的小心了,利用這樣的方法來治療的話,肯定起到很好的治療疾病的作用的,希望上面的配方會產生一定的功用,尤其是對于很多不愛吃飯的孩子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