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教你按摩5個穴位 改善貧血體質
老人養(yǎng)生按摩穴位。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養(yǎng)生已經成為一個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養(yǎng)生在于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而非一蹴而就!您是否正在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中醫(yī)教你按摩5個穴位 改善貧血體質”,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養(yǎng)生導讀:如今,生活的節(jié)奏非??欤芏嗯耘笥衙τ诠ぷ?,經常加班熬夜,但是,這對于貧血的女性來說是非常不好的。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中醫(yī)按摩保健方法,幫你改善貧血體質。擴展閱讀
女性朋友為了生活,為了工作,經常加班熬夜,對于已經貧血的人來說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中醫(yī)保健按摩幫你改善貧血,接下來跟小編我一起來學習按摩法吧。
一、血海穴
俗話說補血找血海,補氣找氣海。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脾經所生之血聚集之處,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之功能。還有引血歸經,治療血癥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中醫(yī)教你按摩5穴位幫你補氣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對婦女痛經和經血過多或過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陰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經伴有嘔吐,按摩此穴同時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緩解癥狀。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點拍打(每次10秒,連續(xù)3-5次)或按摩(輕柔每側3分鐘)血海穴,晚上21-23點再艾灸此穴,對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及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肥胖、關節(jié)痛等癥有效。
二、天樞穴
常按天樞穴(足陽明胃經之穴),可使胃經和大腸經保持活絡,促進胃經內氣血循環(huán),幫助氣血由胃經輸向大腸經。
【按摩方法】胃經氣血充盈,則消化功能增強,就給生血系統(tǒng)提供足夠的精微物質,為補血提供最基礎的動力;大腸經氣血充盈,則可保證循、環(huán)排泄機能正常,即止瀉又通便,保持腸道清潔,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擾。
雙手拇指下壓(力度適中)左右兩邊此養(yǎng)生穴位,由外向內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補血又排毒。
三、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交匯的穴位,脾統(tǒng)血、肝藏血、腎生血,因此,三陰交有調和氣血、補腎養(yǎng)肝的功用。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11點,按揉左右小腿內側的此養(yǎng)生穴位各20分鐘,可排體內濕氣、濁氣、毒素,對濕疹、蕁麻疹、皮炎等有療效。
常按三陰交穴,補血、活血,保持血壓穩(wěn)定,特別對血壓偏低的人補血效果顯著。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之穴),補益氣血,培補元氣,滋養(yǎng)腦髓。是保證肝血充足的首選。
對氣血虧虛引起的頭暈、耳鳴、神經衰弱及胃動力不足的人、胃氣虛的人、因用眼過度或失眠熬夜而傷肝的人經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方法】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宜通氣機、導氣下行、強壯全身。胃酸過多、空腹燒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選陽陵泉穴有良效。
五、關元穴
中醫(yī)教你按摩5穴位幫你補氣血
足三里、關元、氣海是人體三大強壯要穴。古有針必取三里,灸必加關元。之說。關元穴是(任脈之穴,也是小腸的募穴)人體元陰和元陽的交匯處,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統(tǒng)治足三陰經及小腸、任脈疾病。
【按摩方法】按摩關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氣血的功能。每一輪輕輕按壓8次,每次8輪,補血、消除小楠肚。
總結:以上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按摩解決貧血問題的方法,那些工作狂的朋友們是時候該注意身體問題了,如果加班真的無法避免,那就多抽出些時間按摩按摩吧。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的節(jié)奏非???,很多女性朋友忙于工作,經常加班熬夜,但是,這對于貧血的女性來說是非常不好的,補血對于女性來說非常重要,氣血充足才能擁有好氣色,那么女性如何補血呢?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中醫(yī)按摩穴位保健方法,幫你改善貧血體質,一起來看看。
1、天樞穴
常按天樞穴(足陽明胃經之穴),可使胃經和大腸經保持活絡,促進胃經內氣血循環(huán),幫助氣血由胃經輸向大腸經。
【按摩方法】胃經氣血充盈,則消化功能增強,就給生血系統(tǒng)提供足夠的精微物質,為補血提供最基礎的動力;大腸經氣血充盈,則可保證循、環(huán)排泄機能正常,即止瀉又通便,保持腸道清潔,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擾。
雙手拇指下壓(力度適中)左右兩邊此養(yǎng)生穴位,由外向內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補血又排毒。
2、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交匯的穴位,脾統(tǒng)血、肝藏血、腎生血,因此,三陰交有調和氣血、補腎養(yǎng)肝的功用。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11點,按揉左右小腿內側的此養(yǎng)生穴位各20分鐘,可排體內濕氣、濁氣、毒素,對濕疹、蕁麻疹、皮炎等有療效。
常按三陰交穴,補血、活血,保持血壓穩(wěn)定,特別對血壓偏低的人補血效果顯著。
3、血海穴
俗話說補血找血海,補氣找氣海。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脾經所生之血聚集之處,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之功能。還有引血歸經,治療血癥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對婦女痛經和經血過多或過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陰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經伴有嘔吐,按摩此穴同時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緩解癥狀。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點拍打(每次10秒,連續(xù)3-5次)或按摩(輕柔每側3分鐘)血海穴,晚上21-23點再艾灸此穴,對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及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肥胖、關節(jié)痛等癥有效。
4、關元穴
足三里、關元、氣海是人體三大強壯要穴。古有針必取三里,灸必加關元。之說。關元穴是(任脈之穴,也是小腸的募穴)人體元陰和元陽的交匯處,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統(tǒng)治足三陰經及小腸、任脈疾病。
【按摩方法】按摩關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氣血的功能。每一輪輕輕按壓8次,每次8輪,補血、消除小楠肚。
5、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之穴),補益氣血,培補元氣,滋養(yǎng)腦髓。是保證肝血充足的首選。
對氣血虧虛引起的頭暈、耳鳴、神經衰弱及胃動力不足的人、胃氣虛的人、因用眼過度或失眠熬夜而傷肝的人經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方法】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宜通氣機、導氣下行、強壯全身。胃酸過多、空腹燒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選陽陵泉穴有良效。
貧血穴位按摩
1、貧血穴位按摩之血海穴
俗話說補血找血海,補氣找氣海。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脾經所生之血聚集之處,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之功能。還有引血歸經,治療血癥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對婦女痛經和經血過多或過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陰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經伴有嘔吐,按摩此穴同時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緩解癥狀。
每天上午9-11點拍打(每次10秒,連續(xù)3-5次)或按摩(輕柔每側3分鐘)血海穴,晚上21-23點再艾灸此穴,對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及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肥胖、關節(jié)痛等癥有效。
2、貧血穴位按摩之天樞穴
常按天樞穴(足陽明胃經之穴),可使胃經和大腸經保持活絡,促進胃經內氣血循環(huán),幫助氣血由胃經輸向大腸經。
胃經氣血充盈,則消化功能增強,就給生血系統(tǒng)提供足夠的精微物質,為補血提供最基礎的動力;大腸經氣血充盈,則可保證循、環(huán)排泄機能正常,即止瀉又通便,保持腸道清潔,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擾。雙手拇指下壓(力度適中)左右兩邊此養(yǎng)生穴位,由外向內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補血又排毒。
3、貧血穴位按摩之疏肋間
坐位,兩手掌橫置兩腋下,手指張開,指距與肋間的間隙等寬,先用右掌向左分推至胸骨,再用左掌向右分推至胸骨,由上而下,交替分推至臍水平,重復10次。注意手指應緊貼肋間,用力宜均勻,以胸肋有溫熱感為好。
貧血不能吃什么
1、不能喝咖啡
因為咖啡里的多酚類物質會和鐵形成難以分解的鹽類,抑制鐵的吸收。對於貧血病人而言,非常不適合。如果想要喝飲料,最好能將咖啡改為橘子汁。
確實,咖啡并非能長期飲用。最重要是不過量,過量了就是不貧血也會有問題的,關鍵是量的問題。
2、盡量不要喝茶
茶對鐵吸收的抑制作用,是由于茶葉中的鞣酸與鐵在消化道內形成不溶解的鞣酸鐵。這種物質不能被小腸黏膜上皮細胞所吸收,阻礙鐵質吸收,而人體缺鐵會使體內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加重貧血癥狀。
有些朋友如果無“茶”不歡,非要飲茶。那么,一定要酌情控制飲茶量。
3、限制脂肪
食用過多脂肪,可抑制人體造血功能,同時脂肪過多對貧血病人消化和吸收也有影響,因此每天攝入脂肪量不應超過70克,一般以50克左右為宜,最好是食用植物油脂。
貧血食療方
1、蓮子桂圓湯
蓮子、桂圓肉各30克,紅棗20克,冰糖適量。先將蓮子用水泡發(fā),去皮去心洗凈,與洗凈的桂圓肉、紅棗一同放人砂鍋中,加水適量,煎煮至蓮子酥爛,加冰糖調味。睡前飲湯吃蓮子、紅棗、桂圓肉,每周服用1--2次,可經常服用。具有補心血、健脾胃的功效,適用于貧血乏力、神經衰弱、心悸、怔忡、健忘、睡眠不安等。
2、雞肝西紅柿湯
雞肝、西紅柿各200克,水發(fā)木耳12枚,熟豬油30克,鮮湯700克,味精1克,精鹽3克,胡椒粉0.5克,先將西紅柿洗凈切片,雞肝洗凈切片。凈鍋置旺火上,加入鮮湯燒開,下雞肝、木耳、西紅柿片、胡椒粉、精鹽、味精、熟豬油。雞肝片氽熟時起鍋,佐餐食用。具有補血強身的功效,適用于貧血引起的頭暈眼花。
3、紅棗黑木耳湯
紅棗50克,黑木耳15克,冰糖適量。先將黑木耳與紅棗以溫水泡發(fā)并洗凈,放入小碗中,加水和冰糖適量,將碗置于蒸鍋中蒸約1小時。喝湯、吃黑木耳和紅棗,或分次食用。具有滋陰和營、補益氣血的功效,適合于陰液虧損、氣血不足引起的貧血,如面色胱白、頭暈耳鳴、心悸氣短、低熱口干、腰腿酸軟、疲乏無力等。
本文導讀:耳鳴可以通過穴位按摩來治療,那么,耳鳴要按摩什么穴位?看看中醫(yī)教你如何按摩穴位治耳鳴。
中醫(yī)教你按摩治療耳鳴
中醫(yī)通過按摩身體穴位可治療多種疾病,同樣,耳鳴也可以通過按摩來治療,那么,治療耳鳴要按什么穴位呢?
1、先用食指和大拇指輕柔按摩聽會穴(在耳屏的前下方與小豁口平齊,張嘴時凹窩處)5分鐘左右,約350~400次。
2、擊天鼓50次。即兩掌搓熱,用兩掌心掩耳,十指按在后頭部。再將食指疊在中指上,敲擊枕骨下方,使耳內可聞及類似擊鼓的聲音。
3、用已搓熱的兩手掌心捂住兩耳,手掌與耳朵完全封閉,然后兩掌突然松開,這樣重復捂耳30次。
4、之后用食指和大拇指,先從上至下按捏耳廓,然后從下至上按捏,這樣反復按捏至雙耳有發(fā)熱感,共按捏耳廓100次。
5、按摩合谷穴(伸臂,俯掌,大拇指、食指二個手指并攏,在肌肉最高處取穴)80次。
穴位按摩治療耳鳴的患者,可以每日早、晚分別按摩一次。此外,在耳鳴發(fā)作時如果能夠及時按摩,效果會更加明顯。如此患者能夠長期堅持下去,耳鳴現象一定能得到明顯的改善。
如果你還是不知道怎么按摩治療耳鳴,那么,你也可以找中醫(yī)幫你按摩,在按摩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可以學習下,這樣以后就可以自己按摩了。
有效緩解耳鳴的護理方法:
1、避開噪音。在操作機器時戴耳塞會有幫助。
2、配戴助聽器。原因是大腦可以集中處理外部聲音而不去受內在的耳鳴干擾。
3、不要使用興奮劑??Х纫?、煙堿和減充血藥會加重耳鳴。
4、增加背景音。音樂、風扇或其他的背景聲音會轉移大腦注意力。
另外,耳鳴患者可以多吃些對耳鳴有益的食物,比如核桃、獼猴桃,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保證睡眠、規(guī)律生活。
有些人體溫較高,或是汗腺發(fā)達,在炎熱夏天特別容易出汗,嚴重者會影響生活、工作,還可能對健康有不良的影響。中醫(yī)認為,夏季出汗多,易損失津液,適當吃酸味水果,可起到斂汗生津的作用,如番茄、葡萄、檸檬、狝猴桃等。
從現代醫(yī)學看,流汗會損耗較多的維生素C和鉀,水果是鉀很好來源,而口感較酸的水果維生C含量也較豐富,與中醫(yī)的理論相一致。此外,出汗多的人會流失大量蛋白質,要注意多補充營養(yǎng),以及維生素B1.B2等,最好每天喝杯牛奶或優(yōu)酪乳,吃些瘦肉和魚。此外,容易出汗也可能是體內濕氣重造成,在飲食上應多吃有利濕作用的食物,如冬瓜、西瓜、赤小豆、綠豆、薏仁等都非常適合。
1.合谷穴
平時多汗的人或是因身體虛弱容易出汗的人,可以按摩下面這3個穴位,防止過度出汗。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按揉合谷穴可達到使汗腺收縮的效果。這個穴位很好找,推薦。
2.復溜穴
復溜穴位于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2指寬處,按揉復溜穴能緩解治療水腫、盜汗、自汗等,幫助身體水分代謝正常。
3.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按足三里有促進消化系統(tǒng)功能、加快毒素排出、能提高機體防病的能力,適合身體虛弱、汗出過多的人。保健穴位,每天按按身體健康,推薦。
4.內關穴
心氣不足的人可按摩內關穴、肺氣不足者可按摩魚際穴、脾氣失調的人可多按摩足三里穴。三處穴位皆為養(yǎng)生大穴,除了多汗患者可多按壓之外,一般人也能常按保健。
內關穴:屬于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位于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約3橫指)、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此穴具有安定心神、治療心痛和心悸、調節(jié)情志、滋陰潤燥等作用。
5.魚際穴
是手太陰肺經的腧穴,位于手部大拇指關節(jié)后、掌蠱中點、赤白肉際處。此穴可調理肺氣、清熱瀉火、止咳平喘,達到宣肺固表的作用,進而達到止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