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辨證施治 斜視有良方
中醫(yī)養(yǎng)生運動良方。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養(yǎng)生和養(yǎng)性必不可分,它帶給我們的是健康。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醫(yī)辨證施治 斜視有良方”,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導讀:斜視在醫(yī)學上屬于外肌疾病,其主要癥狀為指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由于斜視的病因比較復雜,現代西醫(yī)對治療斜視暫無理想治療方法。但我國中醫(yī)對治療斜視確有不錯的療方,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yī)辨證施治 斜視有良方
斜視患者常見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屬眼外肌的疾病,并會有眩暈、嘔吐、步伐不穩(wěn)等癥狀。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調所致。
人類兩只眼球各有6條眼外肌主宰眼球運動,它們是4條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據其在眼球上的附著位置分別稱為內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當這6條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時,便會導致斜視。
斜視的種類很多,包括內斜視,外斜視、上斜視及下斜視。斜視的病因復雜,現代西醫(yī)學除針對病因及手術的,對病因不明者,尚無一日三餐方法。中醫(yī)學治療斜視可利用針灸為主,同時配合內服藥為輔的方法進行調理治療。
肝血不足型患者癥狀可見眼斜、眼睛畏光、口苦、頭痛。主穴可選用肝俞、膽俞、太沖、陽陵泉等穴,藥方輔助可配合用加味逍遙散,改善體質。
脾胃虛弱型患者,癥狀可見視物不清、臉色蒼白、容易疲倦、身體瘦弱。主穴可選足三里、內關、胃俞、脾俞穴,配合藥方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幫助補氣健脾。
腎虛型患者,癥狀可見伴隨頭暈、容易頻尿,主穴可選肝俞、腎俞、膽俞、大腸俞等穴位。
此外,還可用眼部按摩、推拿的手法,達到改善、緩解癥狀的目的。主要穴位可取睛明、攢竹、百會、絲竹空、印堂、太陽等穴。藉由按、揉等手法,來調節(jié)視神經的經絡,以恢復及改善斜視所引起的眼睛酸澀、頭痛、頭暈等癥狀,有利于斜視的恢復。
唐代補腎壯陽良方二則
◆驛馬丸
據宋代的《圖經本草》記載有驛馬丸,其出處是唐代宮廷,相傳唐玄宗曾經常服用,很有效驗。驛馬丸制作方法為取雀肉和蛇床子熬膏,和藥丸服。麻雀肉可以滋補五臟、壯陽益氣、益精暖腰,至今中醫(yī)仍常用麻雀作為食療滋補的壯陽藥物,對男子虛弱陽痿、婦女白帶過多治療效果顯著。蛇床子味辛、苦,性溫,歸腎、脾經,具有溫腎助陽、散寒燥濕、祛風殺蟲等功能。對于腎虛體寒、氣血不足導致的性功能低下者也有一定的催情作用。不過,身體壯熱的青年男性,以及陰虛火旺體質、性功能亢進和患有皮膚瘡瘍者應該禁用。
◆海馬酒
海馬性味甘溫,入肝、腎二經,有補腎壯陽、調氣活血的功效。浸酒飲用,可治療陽痿、遺精、遺尿、虛喘、難產、癥瘕、癤瘡腫毒等癥。
海馬酒制作方法是將海馬兩只拍碎,放入凈瓶中,加入白酒500ml加蓋密封。10日后飲用,每日2次,每次l0ml左右。臨床上常用于腎陽虛虧所致的陽痿早泄、腰酸不育及跌打損傷等癥,具有良好的補益強壯的功效。陰虛火旺者及孕婦忌飲用。
民間單用鵝不食草驗方
治療百日咳:用鵝不食草500克,煎取汁液500毫升,再加入蔗糖漿500毫升,1-4歲患者兒每次服3-4ml,5-8歲每次服10-20ml。每日3次。
治療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單純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等。大多數病例用藥后頭痛、鼻塞等癥狀消失或減輕。用法:將鵝不食草研成細粉吸入鼻孔,每日數次;或用棉花浸濕擰干后,包藥粉少許,卷成細條塞鼻,20-30分鐘后取出,每日1次。
治療軟組織損傷:(包括跌仆、找傷、挫傷、扭傷等)將鵝不食草適量,研成粉末,成人每次用6-9克(小兒減半),以黃酒(糯米酒)80-240毫升(不飲酒者用酒水各半)、紅糖30-60克,同煮,過濾后溫服;藥渣趁熱敷于患部。
治蚊蟲叮咬:鮮鵝不食草適量,搗爛敷患處。
治雞眼:先將雞眼厚皮削平,用鮮鵝不食草搗爛包敷患處,3-5天取下。
治皮膚病方
處方:金銀花,沒藥各50克,加1000毫升水煎至500毫升,冷卻備用,用紗布浸取藥液,平敷于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3次。
主治:皮膚病,治急性濕疹67例,慢性濕疹急性發(fā)作42例,接觸性皮炎52例,手癬26例,全部治愈,用藥最長者15天
結語: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用眼疲勞,注意保護我們的眼睛,家中燈光盡量選擇柔和,不要太刺眼的燈具。
ys630.COm精選閱讀
脾虛,是人們身體不健康的一種狀態(tài),在生活中,導致脾虛出現的因素是多種的。那么,什么是脾虛?中醫(yī)如何治脾虛呢?
什么是脾虛?
脾虛,為中醫(yī)名詞術語。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tǒng)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tǒng)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并可出現營養(yǎng)障礙,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fā)生失血等癥。
脾虛的中醫(yī)辨證施治方法:
1.脾虛嘔吐
證候: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則:健脾和胃止嘔。主方: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2.脾虛泄瀉
證候: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則:健脾滲濕止瀉。主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3.脾虛水腫
證候: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則:溫脾利水消腫。主方:實脾飲加減。
俗話說“吃藥不忌嘴,跑斷醫(yī)生腿”,這充分說明了忌口的重要性,不少中醫(yī)文獻中都有忌口的記載。但是,目前民間中的忌口可以說是太過于苛刻而且盲目。例如,曾碰到一腫瘤病人前來就診,因食欲差要求服些開胃的中藥。當問及他每天的飲食情況時真讓我大吃一驚,他吃得幾乎是天天稀飯、醬菜。問他為什么不吃些雞、魚、蛋等食物,他說:“家中人說這些都是‘發(fā)物’,不能吃”。問:“想不想吃?”他說:“很想吃”。我說:“你胃口很好,不用服藥,就吃這些‘發(fā)物’,但每次不能多吃”。然后向病人及其家屬講解了飲食宜多樣化及平衡飲食的重要性和科學忌口的道理。
1.忌口要有科學道理 腫瘤大量消耗人體的營養(yǎng),病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障礙,平時單靠稀飯和素食根本滿足不了營養(yǎng)的需要,這對病人的治療效果和預后均有很大的影響。有人對3000名腫瘤病人調查研究表明,體重沒有下降的病人的生存期要比體重下降者長1倍左右。合理的營養(yǎng)與飲食是機體生長發(fā)育、修復組織損傷、產生機體抵抗力、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是人類一切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也是病人得以康復的必要條件。當然患有疾病就需要忌口,如患有感冒就應以清淡飲食為主;患胃腸道疾病就應以易消化食物為主,忌食很難消化的狗肉、辣椒等有刺激性的食物;肝癌忌食油炸和酒等等。但是,忌口應有科學道理,不能忌得太多,太多了會影響病人的康復。民間所指的“發(fā)物”多指無鱗魚及蝦、蟹、海參、羊肉、牛肉、香椿等一些高蛋質和高營養(yǎng)的食物。那些認為這些“發(fā)物”會引起疾病復發(fā)或加重疾病的觀點是沒有科學道理的。營養(yǎng)學家認為,這些“發(fā)物”可刺激機體產生激發(fā)反應,使機體免疫力被喚醒,促進生理功能的恢復和提高。例如泥鰍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多種維生素等,是保肝護肝佳品,急、慢性肝炎病人應多食之;海參、海藻、昆布、烏賊魚等,不僅是常吃的,也是抗癌治療中常用的藥物;香椿具有澀腸止血、燥濕、固精等功效,故適用于便血、痔瘡、腸炎、痢疾、婦女赤白帶下、遺精等疾病。所以,忌口要科學,根據不同的病種進行,切勿盲目忌口。
2.中醫(yī)辨證施食與忌口 中醫(yī)辨證施食也就是飲食療法。它是中醫(yī)治療學的組成部分。中醫(yī)理論強調治病要“以食為養(yǎng)”,不能“惟藥是治”,表明中醫(yī)對用食物治療疾病非常重視。中醫(yī)認為,藥物具有寒涼溫熱四氣,辛甘酸苦咸五味,食物也不例外。食物除了能養(yǎng)身之外,還可以治療疾病。中藥中有許多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如生姜、蔥白、大棗、龍眼、山藥、百合、赤小豆等等,藥食同源。我們對于那些即可食用又可防治疾病的動植物藥稱謂“食物中藥”。古代醫(yī)家已采用這種方便群眾的食物中藥治療疾病。如唐、孟詵《食療本草》、南唐·陳士良《食性本草》、明·汪穎《食物本草》等,都是這方面的專著。中醫(yī)治病的特點是“辨證論治”,中醫(yī)飲食療法同樣也是依據中醫(yī)辨證理論,強調“辨證施食”。辨證施食即根據病人的病情、病性決定忌口。對病人食物的選擇,要根據食物本身的四氣五味和歸經,結合疾病情況及天時氣候、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慣諸多因素實行辨證施食。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根據疾病的寒熱屬性選擇食物或忌口。如病人證候屬寒者,一般要禁忌寒性食物,如鴨、蘆筍、藕、西瓜、梨、綠豆等;病人證候屬熱性者,需禁忌熱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蝦、黃鱔、蔥、姜、大蒜、辣椒、橘子、荔枝等;病人平素脾腎陽虛容易腹瀉者,應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食物;病人肺胃陰虛口干舌紅者,切忌辛熱香燥食物等等。并不是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忌口,即凡患急慢性疾病就要忌食一切“發(fā)物”。
3.服藥后忌口 即服藥后若進食某些食物會增強某些藥物的藥性或降低某些藥物的功效。例如病人正在服用健脾和胃、溫中益氣的中藥,而飲食卻攝取性涼滑腸之類食物就不適宜,就起不到健脾溫中、益氣和胃的功效。服含荊芥的中藥湯劑后應忌魚、蟹;服有白術的湯劑就要忌桃、李、大蒜;服有土茯苓的湯劑忌蜂蜜;服人參忌蘿卡等等。
綜上所述,中醫(yī)忌口是以辨證施食為基礎,與民間忌食一切“發(fā)物”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認為只有中醫(yī)才會有忌食,把民間忌食與中醫(yī)忌口混同起來,這是對中醫(yī)忌食的誤解。
咳嗽在臨床上其實是分為許多類型的,其中,內傷咳嗽就是最常見的一大癥狀。那么,內傷咳嗽的癥狀都有哪些?該如何治療呢?
內傷咳嗽的癥狀:
臨床以反復咳嗽、咳痰為主要表現,病程較長,也可由外感而誘發(fā)。不同的證型咳嗽有不同的特點:有晨起咳嗽,陣發(fā)加劇,咳嗽連聲重濁,痰出咳減者;有午后、黃昏咳嗽加重,或夜間有單聲咳嗽,咳聲輕微短促者;有夜臥咳嗽較劇,持續(xù)不已,少氣或伴氣喘者,為久咳致喘者;有咳而聲低氣怯者,有洪亮有力者;有飲食肥甘,生冷加重者;有情志抑郁加重者。其次痰的色、質、量、味:有咳而痰少者;有咳而痰多者;有痰白而稀薄者;有痰白質黏者;有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狀者;有咯吐血痰者;有膿血相兼者;有咳嗽、咯粉紅色泡沫痰,咳而氣喘,呼吸困難者;有咳痰有熱腥味或腥臭味者等。
內傷咳嗽若失治誤治,反復病久,還可能進一步加重發(fā)展成為喘證、肺脹。
中醫(yī)辨證施治的方法:
1.痰濕咳嗽
(1)證候咳嗽多痰,痰白而黏,每于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或進食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脘作悶,食納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2)治則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3)主方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常用藥:法夏、陳皮、茯苓、蒼術、厚樸燥濕化痰;炙麻黃、杏仁、紫菀、款冬花宣肺化痰止咳。
如痰濕較重,痰多,脘悶明顯,加橘紅、苡仁、杏仁之類,以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證屬寒痰者,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屬風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風化痰;痰滯食阻,而見痰多胸痞,食欲不振,苔膩脈滑者,可加萊菔子、蘇子順氣降逆、化痰消食。
2.痰熱咳嗽
(1)證候咳嗽,痰色黃稠而難排出,甚或痰中帶血,胸悶,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黃膩或黃白相兼,脈滑數。
(2)治則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3)主方清金化痰湯加減。常用藥:桑白皮、黃芩、梔子、知母清泄肺熱;杏仁、貝母、瓜蔞、射干、海蛤殼清肺化痰止咳。痰熱壅盛,咳吐膿痰的,加金蕎麥、魚腥草、冬瓜子、石膏、葶藶子等清熱化痰排膿。痰熱傷津,口干,加沙參、麥冬、天花粉、蘆根清熱養(yǎng)陰生津。
3.肝火犯肺
(1)證候咳嗽氣逆,咳則連聲,甚則咳吐鮮血,或痰帶血絲,胸脅串痛,性急易怒,煩熱口苦,咽喉干燥,面紅目赤。舌苔薄黃少津,脈象弦數。
(2)治則清肝瀉肺降氣止咳。
(3)主方黛蛤散合瀉白散加味。常用藥:青黛、海蛤売、丹皮清肝火化痰,桑白皮、黃芩、地骨皮清泄肺熱?;馃彷^盛,咳嗽頻作者,可加貝母、枇杷葉等,咳嗽氣逆,胸悶不舒,可加旋覆花、枳殼降氣平逆;火熱傷津,口干,加沙參、麥冬、天花粉、蘆根清熱養(yǎng)陰生津。
胃氣虛是在不少人身上都存在的一種狀況,通常來講,在人們出現胃氣虛后,在其身上也會有不同的癥狀表現出來。那么,胃氣虛的癥狀都有哪些?
胃氣虛的癥狀:
胃痛或腹痛隱隱、喜暖喜按、空腹時痛甚、進食后痛減,泛吐清水,納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發(fā)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胃脘隱痛或痞脹、按之覺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緩,食后脹甚,噯氣,口淡不渴,面色萎黃,氣短懶言,神疲倦怠,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中醫(yī)辨證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1)四君子湯:人參12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甘草4.5克。本方能甘溫益氣養(yǎng)胃。(2)黃芪建中湯:黃芪30克、桂枝10克、芍藥10克、炙甘草10克、飴糖30克、大棗10克、生姜10克。本方能益氣、溫中、補虛。
2.加減變化:嘔惡欲吐或妊娠惡阻者,用基本方(1)加橘皮10克、法半夏10克,以和胃降氣;嘔吐痰涎清水者,可加吳茱萸、桂枝各10克,以溫中降逆。胸脘不舒,痞塞脹滿者,加柴胡,升麻各10克,枳實10克,厚樸12克以升清降濁,燥濕除滿,或用半夏瀉心湯,補瀉同施;飲食不香,口淡無味者,應加砂仁10克、建曲15克、雞內金10克、藿香6克以醒胃運脾。胃脘隱痛,喜溫喜按者,用基本方(2)加良姜15克、香附15克,以溫中行氣止痛。
(二)外敷藥物
1.外用燙熨法:麩皮一兩,拌炒生姜渣五錢,炒熱后用布包裹,揉熨患處。用于胃虛痞滿。
2.暖臍膏 (由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組成)每次1張,微火化開,貼臍腹。適用于胃脘虛痛、寒痛者。
在我國,中醫(yī)治療是很常見的,也是國之精華,因為中醫(yī)治療在醫(yī)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選擇利用這個中醫(yī)來控制的,中醫(yī)治療疾病對身體也不會有什么副作用,早在幾百年前,一些古人在看病的時候都是選擇的這個中醫(yī)治療,中醫(yī)治療的時候必須要辨證之后才能得到結果,然后進行論治,那么這個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優(yōu)勢有哪些?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的一大特點,這對于疾病的治療來說是非常有利的,還可以有效的控制意外情況的發(fā)生,這也是西醫(yī)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所在。
運用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收集病人的癥狀、體征以及病史有關情況,進行分析、綜合、辨明病理變化的性質和部位,判斷為何種性質的“證候”,這個過程就是“辯證”?!罢撝巍保褪窃诒孀C基礎上,根據正邪情況而確立的治療法則。因此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為辨證的目的,又是對辨證正確與否的檢驗。
“證”與“癥”的概念不同?!鞍Y”是癥狀,如頭痛、惡寒、咳嗽、胸痛等;“證”是證候,是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各種癥狀的概括,包括病變部位、原因和性質,以及致病因素與抗病能力相互斗爭情況等,它深刻、全面、正確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論治不同于“對癥治療”,以及現代醫(yī)學所說的“辨病治療”。疾病的不同階段可出現不同的證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出現同樣的證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證候,則治療方法有異,如水腫(腎炎)患者,初期發(fā)熱、惡寒、浮腫、小便不利等為“風水證”,治宜宣肺發(fā)汗,利水退腫;后期見腰酸、肢冷、畏寒、面白、浮腫等為“腎陽虛衰證”,治當溫腎扶陽。不同的疾病只要證候相同,便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如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等病,均屬中氣下陷所致,皆可用益氣升陽的方法治療,這就是中醫(yī)學常說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各種優(yōu)勢了吧,大家知道了之后在選擇中醫(yī)治療的時候才不會感覺到心慌和害怕,中醫(yī)治療會給大家?guī)砗芏嘞氩坏降男Чx擇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時候也有很獨特的效果,但是要注意了,不是什么疾病都可以選擇中醫(yī)治療,治療疾病之前必須要先檢查清楚。
老年性骨質疏松治療比較困難,有時單純補鈣及維生素D效果不明顯,因此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因人而異,辨證施治,并充分發(fā)揮飲食療法的積極作用,補其所虛,增其不足,調節(jié)骨質代謝,使其維持在平衡狀況,以達到康復的目的。
黃芪蝦皮湯 黃芪20克,蝦皮50克。先將黃芪切片,入鍋,加水適量,煎煮40分鐘,去渣,取汁,加入洗凈的蝦皮,加水及蔥、姜、精鹽等調味品,煨燉20分鐘,即成。佐餐當湯服食,能補益脾腎,補充鈣質,抗骨質疏松。
芝麻核桃仁粉 黑芝麻250克,核桃仁250克,白砂糖50克。將黑芝麻揀去雜質,曬干,炒熟,與核桃仁同研為細末,加入白糖,拌勻后瓶裝備用。每日兩次,每次25克,溫開水調服。能滋補腎陰,抗骨質疏松。
桃酥豆泥 扁豆150克,黑芝麻25克,核桃仁5克,白糖適量。將扁豆入沸水煮30分鐘后去外皮,再將豆仁蒸爛熟,搗成泥。炒香芝麻,研末待用。油熱后將扁豆泥翻炒至水分將盡,放入白糖炒勻,再放入芝麻、白糖、核桃仁溶化炒勻即可。能健脾益腎,抗骨質疏松。
茄蝦餅 茄子250克,蝦皮50克,面粉500克,雞蛋兩個,黃酒、生姜、醬油、麻油、精鹽、白糖、味精各適量。將茄子切絲用鹽漬15分鐘后擠去水分,加入酒浸泡的蝦皮,并加姜絲、醬油、白糖,麻油和味精,拌和成餡。面粉加蛋液、水調成面漿。植物油六成熱舀入一勺面漿,轉鍋攤成餅,中間放餡,再蓋上半勺面漿,兩面煎黃。經常食用,能補鈣,抗骨質疏松。
蘿卜海帶排骨湯 排骨250克,白蘿卜250克,水發(fā)海帶50克,黃酒、姜、精鹽、味精各適量。將排骨加水煮沸去掉浮沫,加上姜片、黃酒,小火燉熟。熟后加入蘿卜絲,再煮5~10分鐘,調味后放入海帶絲、味精,煮沸即起。能補鈣,抗骨質疏松。
紅糖芝麻糊 紅糖、黑芝麻各25克,藕粉100克。先將黑白芝麻炒熟后,再加藕粉,用沸水沖后再放入紅糖攪勻即可食用,每日一次沖飲。能補鈣,適用于中老年缺鈣者。
中醫(yī)食療。是從“藥食同源”的思想觀念出發(fā),以中醫(yī)藥學基本理論為指導,將藥食兩用和具保健作用的中藥和食物經合理烹飪,制成易為人們認識和接受的膳食,用于保健或疾病的輔助治療。
藥膳就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運用營養(yǎng)治療學、營養(yǎng)衛(wèi)生學和烹飪學等相關知識,根據藥食同源、養(yǎng)醫(yī)同理,發(fā)揮各類食物與藥物功效,研究藥物與食物結合,以達到防病治病、康復保健、養(yǎng)生延年目的。
藥膳是中醫(yī)食療的表現形式,將具有不同功用的中藥與食物制成膳食,可按中藥特點分為養(yǎng)生保健藥膳、美容藥膳、輔助治療疾病的藥膳和康復藥膳四類。
氣滯便秘:
表現為大便秘結,暖氣頻繁,胸脅脹滿,腹中脹痛,飲食減少等癥狀,可選用陳皮、木香、積實、佛手、白蘿卜、丁香、刀豆、小茴香等理氣之品作為藥膳輔料。如油燜枳實蘿卜:枳實10g煎汁備用,再將蘿卜切塊,用豬油煸,加蝦米,澆藥汁適量,煨至極爛,加蔥、姜絲、鹽適量即可。
實熱便秘:
表現為大便干結、小便短赤,面赤身熱?;蚋姑?、腹痛,口干、口臭等癥狀,可選用決明子、番瀉葉、蘆薈等清熱瀉火通便之品作為藥嗒輔料。如決明燉茄子:決明子煎汁備用,茄子油炒后,放人藥什及適量佐料燉熟即可。
氣虛便秘:
表現為雖有便意。臨廁無力排出,用力則汗出氣短,便后疲乏,神疲倦怠等癥狀,可選用黃芪、木香、黨參、白術、山藥、蜂蜜、大棗、白扁豆等補益脾氣之品作為藥膳輔料。如黃芪蘇麻粥:先將黃芪10g、紫蘇子50g、火麻仁50g洗凈,烘干,打成細末。倒人300ml溫水,用力攪勻,待粗粒下沉時,取上層藥汁備用、洗凈250g粳米。以藥汁煮粥。
血虛便秘:
表現為大便干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健忘等證。可選用柏子仁、當歸、何首烏、熟地黃、白芍、龍眼肉、大棗等補益精血之品作為藥膳輔料。如首烏紅棗粥:何首烏50g 。大棗3枚,冰糖35g ,粳米100g。先將何首烏煎汁去渣。與淘干凈的粳米、大棗人鍋。加水適豪,用旺火燒開,再用文火熬煮成粥,加入冰糖即成。
陰虛便秘:
大便干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兩顴潮紅,心煩少寐,潮熱盜汗,腰膝酸軟等癥狀,可選用黃精、百合、黑芝麻、墨早蓮、五竹、桑椹、火麻仁、玄參、麥冬等養(yǎng)陰潤燥之品作為藥膳輔料。如桑椹芝麻糕:先將60g黑芝麻炒香,桑根30g,產麻仁10g
溫馨提示:食補也非常注重藥補的劑量搭配與服用方法,進補需因人而異,建議在中醫(yī)指導下進行進補。
利用中醫(yī)辯證施治的原理,從調整內分泌入手,通過針灸、點穴綜合治療,對肥胖者的神經和內分泌功能進行調整。能夠抑制肥胖患者亢進的食欲,減少進食量,針灸減肥效果要看具體的方法:
利用中醫(yī)辯證施治的原理,從調整內分泌入手,通過針灸、點穴綜合治療,對肥胖者的神經和內分泌功能進行調整。針灸減肥
:一方面能夠抑制肥胖患者亢進的食欲,減少進食量,同時抑制患者亢進的胃腸消化吸收機能,減少機體對能量的吸收,從而減少能量的攝入;
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能量的代謝,增加能量消耗,促進體脂的動員及脂肪分解,最終實現其減肥效果。
針灸減肥時有可能針對手三里穴,三陰交穴,風市穴,中讀穴進行治療。
調整機體內分泌
針灸減肥是通過傳統(tǒng)的中醫(yī)針灸
方法,針灸身體相關穴位,達到調整機體內分泌的作用,而最終實現減肥。針灸減肥的優(yōu)勢有很多,它無痛感,療效顯著又無須飽嘗其他減肥方式可能帶來的痛苦。
有些女孩追求快速減肥,而不惜機體受到損傷,采用吃減肥藥、過度節(jié)食、過強的體育運動,控制每日的飲水量等錯誤的做法來進行減肥,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減肥方法到底有哪些弊端:
吃減肥藥腹瀉利尿雖然減輕體重較快,但減去的都是水分,隨著水分的丟失,體內電解質也隨之造成紊亂,還易并發(fā)代謝
胸痹對于很多朋友來說并不是很了解,簡單來說,胸痹就是指人們在生活中胸部出現了一種悶痛感,而且胸痹之后呼吸都會變得非常困難。嚴重的人還可能出現心臟疼痛的癥狀,所以這種病癥還是比較嚴重的。那么問題來了,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胸痹辨證論治到底是什么呢?
辨證施治
1.心血瘀阻證
(1)證候
血行瘀滯,胸陽痹阻,心脈不暢致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為甚,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勞累加劇。舌質紫暗,有淤斑,苔薄,脈弦澀。
(2)治則 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3)主方 血府逐瘀湯加減。
(4)方藥 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柴胡、枳殼、牛膝、當歸、生地等。
2.氣滯心胸證
(1)證候
肝失疏泄,氣機瘀滯,心脈不合致心胸滿悶,隱痛陣發(fā),痛有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fā)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悶,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2)治則 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3)主方 柴胡疏肝散加減。
(4)方藥 柴胡、枳殼、香附、陳皮、川芎、赤芍等。
3.痰濁閉阻證
(1)證候
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氣機痹阻,脈絡阻滯致胸悶重而心痛微,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遇陰雨天易發(fā)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咯吐痰涎,舌體胖大且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滑。
(2)治則 通陽泄?jié)?,豁痰宣痹?/p>
(3)主方 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加減。
(4)方藥 瓜蔞、薤白、半夏、膽南星、竹茹、人參、茯苓、石菖蒲、陳皮、枳實等。
4.寒凝心脈證
(1)證候
素體陽虛,陰寒凝滯,氣血痹阻,心陽不振見卒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息不得平臥,多因氣候驟冷或突感風寒而發(fā)病或加重,伴形冷,甚至手足不溫,冷汗不出,胸悶氣短、心悸、臉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2)治則 辛溫散寒,宣通心陽。
(3)主方 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
(4)方藥 桂枝、細辛、薤白、瓜蔞、當歸、甘草、枳實、厚樸等。
5.氣陰兩虛證
(1)證候
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致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無力,聲息低微,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質絳紅,舌體胖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
(2)治則 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
(3)主方 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
(4)方藥 人參、黃芪、麥冬、五味子、丹參、當歸、玉竹等。
6.心腎陰虛證
(1)證候
水不濟火,虛熱內灼,心失所養(yǎng),血脈不暢致心疼憋悶、心悸盜汗,虛煩不寐,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干便秘,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促代。
(2)治則 滋陰清火,養(yǎng)心和絡。
(3)主方 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湯加減。
(4)方藥 生地、玄參、麥冬、人參、茯苓、炙甘草、柏子仁、五味子、遠志、酸棗仁、丹參、當歸、白芍、阿膠等。
7.心腎陽虛證
(1)證候
陽氣虛衰,胸陽不振,氣機痹阻,血行瘀滯致心悸而痛,胸悶氣短,動則而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冷,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2)治則 溫補陽氣,振奮心陽。
(3)主方 參附湯和右歸飲加減。
(4)方藥 人參、附子、肉桂、炙甘草、山茱萸、熟地、仙靈脾、補骨脂等。
經常聽到女人相互開玩笑說對方來月經是霸氣側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個梗呢?主要就是有一些衛(wèi)生巾在使用的過程中很容易導致經血從側面流出來,所以便被人們稱之為側漏。而在醫(yī)學當中,有一種疾病的名稱與其相似,這便是崩漏。那么,崩漏中醫(yī)辨證論治是什么?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崩漏以無周期性的陰道出血為辨證要點,臨證時結合出血的量、色、質變化和全身證候辨明寒、熱、虛、實。
治療原則
治療應根據病情的緩急輕重、出血的久暫,采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靈活運用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復舊即是調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應理脾益腎以善其后??傊?、澄源、復舊有分別,又有內在聯(lián)系,必須結合具體病情靈活運用。
證治分類
1.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斷,血色鮮紅,質稠,頭暈耳鳴,腰酸膝軟,手足心熱,顴赤唇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虛火內熾,熱伏沖任,迫血妄行,故經血非時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斷;陰虛內熱,故血色鮮紅,質稠;腎陰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榮空竅,故頭暈耳鳴;精虧血少,不能濡養(yǎng)外府,故腰腿酸軟;陰虛內熱,則手足心熱;虛熱上浮,則顴赤唇紅。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腎陰虛之證。
治療法則:滋腎益陰,固沖止血。
代表方:加減蓯蓉菟絲子丸( 《中醫(yī)婦科治療學》 )加黨參、黃芪、阿膠。
常用藥:熟地黃、肉蓯蓉、覆盆子、當歸、枸杞子、桑寄生、菟絲子、艾葉。
2.腎陽虛證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盡,色淡質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脈沉弱。
證候分析:腎陽虛衰,沖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經亂無期,經血量多,淋漓不斷;腎陽不足,經血失于溫煦,故色淡質稀;腎陽虛衰,外府失榮,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溫化,故小便清長;腎陽虛不能上溫脾土,則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脈沉弱,也為腎陽不足之征。
治療法則:溫腎助陽,固沖止血。
代表方:右歸丸( 《景岳全書》 )加黨參、黃芪、三七。
常用藥:制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萸肉、枸杞、菟絲子、鹿角膠、當歸、杜仲。
中醫(yī)臨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為以下四型:
(1)風寒侵襲
主證:肩部疼痛較輕,病程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為鈍疼或隱痛,或有麻木感,不影響上肢活動,局部發(fā)涼,得暖或撫摩則痛減,舌苔白,脈浮或緊,多為肩周炎早期。
主證分析:體虛之人,肌膚衛(wèi)陽不固,復因汗出當風,風寒趁虛襲于肌膚經絡,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氣血運行不利,不通則痛,故見肩部疼痛,局部發(fā)涼,因病程短,風寒僅襲肌表,故其痛較輕。苔白脈浮或緊均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則: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藥:蠲痹湯加減。
羌活10g,獨活10g,桂枝10g,秦艽10g,海風藤15g,桑枝10g,當歸10g,川芎10g,木香10 g,乳香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桂枝、秦艽、海風藤、桑枝等祛風散寒,化濕通絡;配以當歸、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氣,并能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寒勝者加制川烏、細辛;風勝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風。
(2)寒濕凝滯
主證:肩部及周圍筋肉疼痛劇烈或向遠端放射,晝輕夜甚,病程較長,因痛而不能舉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減。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
主證分析:年老肝腎虧虛,正氣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當,外界寒濕之邪侵及,滯留局部,日久寒濕內結,致使局部經脈閉阻,故見局部疼痛,麻木;寒凝邪實,故疼痛劇烈,畏寒;濕性重著,故有沉重感,得溫則痛稍減。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均為寒濕之征。
(3)瘀血阻絡
主證:外傷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處,局部疼痛劇烈,呈針刺樣,拒按,肩活動受限?;蚓植磕[脹,皮色紫暗,舌質紫暗,脈弦澀。
主證分析:外傷內挫,局部經絡損傷,氣血逆亂;或久痛入絡,血脈瘀阻,故見局部疼痛劇烈,呈針刺樣且有定處,拒按,或腫脹。皮色紫暗,舌質紫暗,脈弦澀均為血瘀之征。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活絡效靈丹與桃紅四物湯合并加減。
當歸15g,丹參15g,生乳沒各15g,桃仁10g,紅花10g,熟地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 10g,雞血藤15g,桑枝20g。
方解:方中用當歸、丹參、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當歸以養(yǎng)血;白芍緩急止痛,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止痛;用桂枝、桑枝、雞血藤祛風通絡。諸藥共奏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之效。
(4)氣血虧虛
主證:肩部酸痛麻木,肢體軟弱無力,肌膚不澤,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攣縮,肩峰突起,舌質淡,脈細弱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