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邪致病 辨證施治可獲良效
夏季養(yǎng)生祛濕邪。
終生保健,終生康??;終生養(yǎng)生,終生康寧。養(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積極而有效的養(yǎng)生保健是如何進行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燥邪致病 辨證施治可獲良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導讀:燥為秋天的主氣。燥邪致病的特點主要是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易傷肺,灼傷肺津。因而
燥為秋天的主氣。燥邪致病的特點主要是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易傷肺,灼傷肺津。因而臨床上多引發(fā)咳嗽、咳血、衄血、消渴、痿病諸證,總以清肺涼血,養(yǎng)血潤燥為治療法則。辨證施治可獲良效。
肺燥咳嗽
燥邪犯肺者,咳嗆氣逆,痰少而黏,或帶血絲,口干,唇鼻干燥,咽癢干痛,或兼身熱、鼻塞等表證。舌淡,苔薄白或黃,質(zhì)干,邊尖紅,脈弦細數(shù)或浮數(shù)。陰耗熱灼者,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午后顴紅,潮熱盜汗,形體消瘦。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治宜清肺潤燥或滋陰潤肺。方選百合固金湯或清燥救肺湯加減,兼表證選桑杏湯。常用藥物:生地黃、麥冬、百合、貝母、梔子、白芍、玄參、桔梗、沙參、桑葉、杏仁、太子參、甘草。
肺燥出血
以咳血、鼻衄為多,常兼喉癢咳嗽、痰少、口干鼻燥或身熱等癥狀。舌紅少津,苔薄或黃,脈數(shù)。治宜清熱潤肺,涼血止血,方選桑杏湯或桑菊飲化裁,酌涼血止血藥。常用藥物:桑葉、梔子、牡丹皮、豆豉、沙參、貝母、杏仁、桔梗、蘆根、白茅根、側柏葉、藕節(jié)、甘草。
腸燥便秘
癥見大便秘結,面色無華,煩熱口干,或有頭暈目眩,心悸。舌淡,或紅而少津,脈細或澀。治宜養(yǎng)血滋陰,潤燥通便,方選《尊生》潤腸丸合增液承氣湯。常用藥物:當歸、生地黃、火麻仁、白芍、桃仁、何首烏、枳殼、玄參、麥冬、瓜蔞仁、大黃。
燥熱消渴
以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量頻多為主癥。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或數(shù)。治宜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方選《丹溪心法》消渴方加味。常用藥物:天花粉、黃連、生地黃、太子參、葛根、麥冬、天冬、知母、藕節(jié)、烏梅。
燥熱痿病
病起發(fā)熱,突然或漸見肢體痿軟無力,皮膚枯燥,心煩口渴,咳嗆痰少,咽干,小便黃少,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治宜清熱潤燥,養(yǎng)肺生津,方選清燥救肺湯加味。常用藥物:太子參、麥冬、生石膏、桑葉、杏仁、火麻仁、枇杷葉、阿膠(烊化)、胡麻仁、山藥、金銀花、甘草。
擴展閱讀
導讀:在臨床常見到很多中老年人兩手心、兩腳心以及心窩處發(fā)燙發(fā)熱,但測體溫卻正常。中醫(yī)學
在臨床常見到很多中老年人兩手心、兩腳心以及心窩處發(fā)燙發(fā)熱,但測體溫卻正常。中醫(yī)學將這種情況稱為五心煩熱,多見中老年人。由于引起五心煩熱的病因不同,所以一旦出現(xiàn)五心煩熱,一定要先辨清自己屬于哪種五心煩熱,然后按照中醫(yī)辨證施治。
陰虛型
五心煩熱且午后熱甚,常欲手握冷物,睡覺時手腳喜伸在被外,骨蒸潮熱,顴紅盜汗,口燥咽干,舌紅少苔等。陰虛型五心煩熱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一般多見于肺、肝、腎三臟陰虛者。其中肺陰虛引起的五心煩熱,除了以上癥狀外,還伴有鼻鳴音、干咳氣短、痰少且痰中常有血絲;肝陰虛引起的五心煩熱伴有失眠、易疲乏、眼睛干澀等;腎陰虛引起的五心煩熱伴有耳鳴、腰膝酸軟等。治宜滋補肝腎,給以滋陰湯:知母20克,黃柏12克,生地黃30克,牡丹皮15克,澤瀉15克,山萸肉20克,山藥15克,云苓15克,沙參15克,麥冬15克,元參15克,玉竹15克,五味子12克,石斛12克,龜板10克,鱉甲2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藥可選知柏丸、杞菊丸口服。
火郁型
五心煩熱,胸悶,口臭,牙齦出血,四肢倦怠,小便黃,大便干,舌紅苔黃等。多因飲食不節(jié),致胃陽被郁,不得泄越,發(fā)為五心煩熱。治宜清泄肝膽、脾胃,給予解郁泄熱湯:柴胡15克,郁金12克,龍膽草12克,黃芩15克,生地黃20克,牡丹皮15克,元參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石膏20克,黃連10克,葛根15克,蒲公英20克,連翹2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藥可選瀉肝丸、清胃丸口服。
血虛型
午后自覺五心煩熱,稍微勞作就會加重,伴有神疲身怠、食少懶言、心悸、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癥狀。一般與肝脾虧虛、氣血不足有關。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統(tǒng)攝全身血液。肝為藏血之臟,調(diào)節(jié)全身血液供應量。肝脾受損,生血、統(tǒng)血、藏血失職,遂至血虛,血虛不能制陽,導致五心煩熱。治宜健脾益氣、養(yǎng)肝補血,給予生血湯:黨參30克,白術15克,云苓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30克,杭芍20克,丹參20克,黃精15克,枸杞20克,山萸肉20克,龜板20克,鱉甲15克,鹿角膠1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藥可選益髓丸、固元丸口服。
身材扁平瘦削的阿萍想變得豐滿迷人,思來想去覺得中醫(yī)豐胸最安全可靠。中醫(yī)專家告訴她,要想變得身材豐潤,西醫(yī)認為補充脂肪最重要,但中醫(yī)卻認為這與全身各經(jīng)絡、氣血息息相關。為此,這類“美體處方”雖然不是治病,但也要根據(jù)不同女性的體質(zhì)“辨證施治”,當中包括了藥療、食療以及運動處方。
食物豐胸效果因人而異
“醫(yī)生,我們家族遺傳女性普遍偏瘦,我很希望能通過治療變得更豐潤健康。我上網(wǎng)看了不少資料,雖然現(xiàn)在豐胸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據(jù)說還是中醫(yī)豐胸或食療比較安全,所以就來掛個號咨詢一下,希望您能給些建議。另外,聽說豆類食品、葛根粉、豬蹄、雞爪等含骨膠原多的食物能使胸部增大,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無特效藥可以快速治療?”身材瘦削的阿萍在中醫(yī)門診處急切地向接診大夫訴說自身“病情”。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中醫(yī)科李建軍主任告訴阿萍,豆類食品含有豐富的卵磷脂,葛根粉含有黃酮類物質(zhì),豬蹄、雞爪等食物有增強皮膚彈性的膠原蛋白纖維,都有一定程度的豐胸作用?!艾F(xiàn)今不少研究均顯示中藥藥療和食療的副作用相對其他豐胸方法較少,但是畢竟食物能達到多大程度的豐胸效果在每一個個體身上都可能有較大差異,不一定能充分發(fā)揮作用。”李建軍舉例,木瓜被公認為“豐胸美顏”佳品,但哪怕日日食用的女性也并非一定能出現(xiàn)明顯轉變,不少女孩一門心思想快速變豐滿,盲目進食后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乳房發(fā)育與經(jīng)絡、氣血有關
李建軍介紹,西醫(yī)學普遍認為乳房由乳腺和脂肪組成,其中脂肪占90%,所以胸部扁平者主要由于乳腺發(fā)育不良、胸部脂肪缺乏或產(chǎn)后哺乳造成乳房下垂導致乳房部位脂肪丟失所致。“因此西醫(yī)豐胸主要是促使乳腺以及腺泡發(fā)育增大,促使脂肪在胸部堆積和恢復乳房部位皮膚的彈性。”
但從中醫(yī)學角度分析,身材圓潤、乳房充分發(fā)育則與臟腑、經(jīng)絡、氣血等有密切關系,其中受肝、脾胃、腎經(jīng)等影響最深。“如果自身氣血不足,有唇白、頭暈、失眠、經(jīng)血流量少的癥狀,肯定會影響到身體成長,令胸部發(fā)育不健全。同樣,腎虛不足,脾胃不腸,肝氣郁血都會導致營養(yǎng)吸收不良,若不調(diào)理身體、改善體質(zhì),也難以形成曲線玲瓏的線條?!?/p>
李建軍介紹,一般來說,身材發(fā)育不良主要有以下三類:
1.氣血不足型:多是由于先天性的體質(zhì)虛弱,或后天營養(yǎng)不足,腰腎虧虛,導致胸部扁平,產(chǎn)后乳汁分泌不足。
2.肝氣血滯型:這類人屬熱底體質(zhì)或有喜歡吃辣的習慣,多表現(xiàn)為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怒,也容易憂郁;乳房經(jīng)絡不暢通,生理周期前乳房脹痛,產(chǎn)后乳汁分泌亦容易不足,乳房容易起硬塊。
3.腎精不足型:先天稟賦不足,后天營養(yǎng)失調(diào),損失到腎。多表現(xiàn)為早衰、月經(jīng)量少,腰常有酸痛感,頭暈,記憶力下降等。
花生、蒲公英根、黨參可豐胸
專家介紹,含花生、蒲公英根、黨參、當歸等在內(nèi)的日常食譜可謂“潤物細無聲”,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女性身材、達到圓潤效果。
導讀:很多家庭常備外用藥油如紅花油、清涼油等,這些外用藥油雖然使用方便、作用明顯、不良
很多家庭常備外用藥油如紅花油、清涼油等,這些外用藥油雖然使用方便、作用明顯、不良反應小,但并沒有一種萬能油,只有對癥下藥、準確選取,才能獲得最佳療效。
清涼油:涂太陽穴解頭痛
清涼油俗稱萬金油,由薄荷腦、薄荷油、桉葉油、樟腦、丁香油等制成,有活血消腫、止痛止癢、止嘔吐等作用。蚊蟲叮咬、皮膚瘙癢或者有輕度燙傷時,取少許涂抹患處,能消腫、鎮(zhèn)痛、止癢。傷風、頭痛時,將藥涂在太陽穴處,可收緩解之效。
使用時應避免觸及眼睛、口腔等黏膜及皮膚破損處。
紅花油:抹胸前緩解心絞痛
紅花油是由紅花、桂葉等提取而成,具有活血通經(jīng)、祛淤止痛等功效,可用于心腹痛、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扭傷、刀傷、燙燒傷等,還對暈車暈船、頭暈有一定療效。
將紅花油涂搽在心前區(qū),通過藥力的滲透作用,能擴張局部血管、加快血液循環(huán),對心絞痛有緩解作用。
紅花油不能內(nèi)服,也不能接觸眼睛、口腔等黏膜處和皮膚破潰處。此外,關節(jié)剛扭傷時,切忌馬上涂搽紅花油,應隔24小時再搽,否則會加重皮下軟組織的血液滲出,使腫脹加重。
風油精:滴肚臍能祛寒
腹痛時,將風油精數(shù)滴滴在肚臍(神闕穴)內(nèi),外用傷濕止痛膏或普通膠布覆蓋,可起到良好的祛寒止痛作用。此法對于因受涼、過食冷飲等引起的寒性腹痛效果尤佳。此外,風油精外涂還可以治療凍瘡。
風油精亦可內(nèi)服,口角潰瘍時,早晚刷牙后在患處涂上風油精,效果頗佳。遇咽喉腫痛,可倒風油精3~5滴于湯匙內(nèi),慢慢咽下,但應注意不可長期服用。
孕婦、產(chǎn)婦、新生兒禁用風油精,因為風油精中含有樟腦,對胎兒和嬰兒有一定的毒性。
白花油:涂涌泉穴可祛高熱
白花油由冬青油、桉葉油、薰衣草油和薄荷油等制作而成,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氣味頗似蘭花。
白花油具有疏風止癢、理氣止痛、消疲提神等功效。適用于關節(jié)酸痛、傷風感冒、頭痛鼻塞、扭傷等。兒童高熱時,將藥涂在太陽、涌泉等穴位,可以起到降溫效果。使用時應注意避開眼睛、口腔以及破潰的傷口等部位。
萬花油:可治療潰瘍
萬花油由紅花、蘇木、桃紅、三七、川芎、當歸、骨碎補等制成,涂在患處可形成油性保護膜,并能起到止血止痛、促進結痂、抗菌消炎、消腫散淤等作用,對跌打損傷、燙傷、刀傷出血效果明顯。跌打傷痛,可用藥棉蘸油搽涂患處,每天2~3次;刀傷、燙傷,可將藥棉鋪薄浸潤藥油,涂敷患處,每天換敷1次。
萬花油藥性溫和,不刺激傷口和患處,是眾多藥油中少見的能夠直接接觸破損皮膚的外用藥。此外,萬花油還能治療因靜脈輸液而引起的血管、皮膚不適以及傷口慢性潰瘍。
平安油:可祛風濕骨痛
平安油由薄荷腦、冰片、丁香油、桂葉油、肉桂油等近20種成分制成,香氣濃烈,驅風止痛效果較好。
使用時,取適量平安油涂抹患處,對頭暈頭痛、腰酸背痛、風火牙痛、風濕骨痛、蚊蟲叮咬等有較好療效。使用時應避免觸及眼睛、口腔等黏膜及皮膚破損處,孕婦腹部禁用。
保心安油:可緩解咳嗽
保心安油由薄荷油、肉桂油、細辛、黃芩、血竭等數(shù)十味中藥制成,具有鎮(zhèn)痛、祛風、通竅、消腫、活血散淤等功效。適用于咳嗽引起的胸部不適,風寒引起的輕微腹痛、腸胃不適,舟車勞頓引起的頭暈、頭痛,輕微的肌肉、關節(jié)疼痛,蚊叮蟲咬等。
保心安油還可治療感受風寒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支氣管炎等。取之涂抹鼻子,可散風寒、通鼻竅、順肺氣,緩解咳嗽和肺部不適。
導讀:中醫(yī)學認為,秋令與肺氣相應,秋天燥邪易傷肺。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冬初復發(fā),
中醫(yī)學認為,秋令與肺氣相應,秋天燥邪易傷肺。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冬初復發(fā),所以秋季保健肺為先。
固護肌表肺主一身肌表,風寒之邪最易犯肺,故要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添衣服,固護肌表,增強肌體抵抗能力,這是肺臟養(yǎng)生之首要。
滋燥潤肺肺喜潤而惡燥,燥邪最傷肺。秋季的飲食應貫徹少辛增酸與防燥護陰的原則,適當多吃些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銀耳、蘿卜、秋梨、香蕉、藕、芡實、百合等。
防憂傷肺人常悲秋,到了深秋時節(jié),面對草枯葉降花木凋零的景象,在外游子與老年人最易引起悲傷感,使抗病能力下降,致各種疾病多發(fā)或加重。因此,秋在應特別注意保持內(nèi)心平靜,以保養(yǎng)肺氣。
補脾益肺中醫(yī)非常重視增補脾胃以使肺氣充沛。故平時脾胃、肺氣虛衰之人,宜進補人參、黃芪、山藥、大棗、蓮子、百合、甘草等藥食,以補脾益肺,增強抗病能力。
通便宣肺中醫(y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若大腸傳導功能正常則肺氣宣降。若大便秘結,則肺氣受阻,致咳嗽、氣喘、胸中憋悶等癥加重,故通便、保持肺氣宣通,是益肺保健的重要方面。
以下呼吸體操可增強肺功能:端坐,全身放松,均勻呼吸,然后躬身彎腰,再使身體上抬,3~5次為1遍。可根據(jù)每個人的體力,反復做3~5遍。注意身體下彎時,宜屏住呼吸。這種方法可通達肺氣,疏通肺脈,具有調(diào)養(yǎng)肺氣的作用,對外邪傷肺及肺氣虛損均有調(diào)理作用。
中醫(yī)學上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都會將引發(fā)這種疾病的根本性原因尋找到。這時候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病癥。想必痤瘡患者都會嘗試許多治療痤瘡的方法,但是大多數(shù)治療痤瘡的方法并不會起多大效用,這時候痤瘡患者就會到中醫(yī)學上尋找治療方式。而在中醫(yī)學上關于痤瘡的辨證診治是怎樣的?
病因病機及治療
1.肺胃熱盛
中醫(yī)學認為,面鼻為肺胃二經(jīng)所主,若素體陽熱偏盛,肺經(jīng)郁熱,又復受風邪(風易襲上位),則發(fā)“肺風粉刺”;肺與大腸相表里,若腑氣不通,濕熱上攻于面部,則亦發(fā)痤瘡。
此型最常見于炎性痤瘡,患者常處于青春期,皮疹好發(fā)于顏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損以紅色丘疹為主,個別上有膿頭,癢痛相兼,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滑或滑略細,大便干結。采用“以瀉代清”的治法,通腑實,瀉肺經(jīng)風熱,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白花蛇舌草30g、重樓20g、生山楂30g、澤瀉20g、枇杷葉15g、蜜桑白皮15g、黃芩10g、丹參20g、生大黃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熱,加女貞子20g、旱蓮草20g,涼血兼調(diào)節(jié)激素水平;如藥后便溏,去生大黃,加炒枳實15g,減緩藥性,如額部皮疹較多,加服導赤散,如兩頰部皮疹較多,加廣郁金20g,疏肝行氣。
2.濕邪蘊結
從臨床癥狀上看,面部油膩是痤瘡最常見的皮損表現(xiàn),源于青春期素體生機旺盛,用西醫(yī)來解釋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過多,而皮脂的堆積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減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療的重點。中醫(yī)學認為油脂與“濕”有關,而濕邪的來源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邪內(nèi)生。第二,腎陽虛衰,無以溫運脾陽,導致水濕停聚。濕邪蘊積日久則成痰,形成結節(jié)、囊腫;濕郁化熱,熱盛肉腐則成膿,形成膿頭。因此,臨床治療應分別以健脾利濕、溫陽化濕、清熱除濕、消積導滯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癥狀為面部出油較多,常處于青春期,皮疹好發(fā)于顏面部,皮損以紅色丘疹、粉刺為主,平素面部較油膩,以“T”字區(qū)為重,癢痛相兼,舌淡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滑,二便調(diào);如皮疹發(fā)病部位以口周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陳湯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麥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澤瀉20g、陳皮15g、虎杖15g、生白術15g(如大便溏改為炒白術)、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為主,可加梔子15g、藿香15g(瀉黃散化裁),瀉脾經(jīng)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風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陽除濕,如粉刺較多,加清半夏15g、浙貝母30g、牡蠣30g,化痰軟堅。
3.沖任失調(diào)
本型常見于青春期后發(fā)病的患者。沖任隸屬于肝腎,月事來潮前,經(jīng)血充盈,易為肝氣所激惹,氣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煉津為痰,形成痤瘡,故患者皮損常經(jīng)前加重。腎主封藏,肝腎藏泄失調(diào),可致月事紊亂,內(nèi)分泌失調(diào)而發(fā)痤瘡。腎有陰虛、陽虛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熱,盜汗等全身癥狀多由于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陰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涼,行經(jīng)腹痛,月事有血塊,多屬腎陽虛,虛陽浮越,治以清上溫下,引火歸原。又因肝腎同源,故在治療上應兼顧彼此,滋腎陰不忘清肝火,溫腎陽同時暖肝陽。
此型皮損集中在顏面部,以暗紅色的丘疹、結節(jié)為主,時有疼痛,舌淡苔薄白,脈滑或細,伴有月經(jīng)不調(diào),常夾雜血塊,治以調(diào)攝沖任,當歸芍藥散和二仙湯加減:當歸15g、白芍15g、生白術15g、茯苓20g、清半夏15g、白芷15g、益母草20g、仙茅15g、仙靈脾15g、巴戟天20g、黃柏15g、知母10g.如以結節(jié)為主,加浙貝母30g、生牡蠣30g、夏枯草15g、蜈蚣1條,通絡軟堅散結。
4.熱毒壅盛
毒有風毒、濕毒、瘀毒、熱毒、火毒等分別,《內(nèi)經(jīng)》中提出了毒“皆陽熱亢極之證”,暴發(fā)性痤瘡發(fā)病急、來勢迅猛、熱火癥狀明顯,符合中醫(yī)“火毒”的致病特點。
此型患者發(fā)病比較急,臨床癥狀較重,面部油膩,皮損以結節(jié)、囊腫、膿腫、黑頭粉刺為主,屬于西醫(yī)囊腫性、聚合性痤瘡范疇。部分患者伴有頭部穿鑿性毛囊炎(中醫(yī)稱之為“螻蛄癤”)、腋下化膿性汗腺炎,舌紅,苔薄黃或膩,脈滑或小數(shù)。此類患者皮損以化膿性表現(xiàn)為主,治療上應從瘡瘍病入手,投以大劑涼血清熱解毒藥物,兼以涼血、祛濕、軟堅散結。方以五味消毒飲合仙方活命飲化裁:金銀花30g、連翹15g、公英30g、紫花地丁20g、白芷20g、浙貝母30g、天花粉20g、茵陳15g、當歸15g、炙乳香15g、陳皮10g、生甘草10g.如皮膚瘙癢,加防風15g、羌活15g,疏風止癢,兼以勝濕(風能勝濕);如膿腫、結節(jié)較多,加甲珠10g、皂角刺20g、蜈蚣2條,破血軟堅;如大便干結,加生大黃15g,瀉下通便,祛瘀生新??膳浜贤庥媒瘘S散箍圍消腫,如膿腫形成,需配合手術切開排膿。
5.上熱下寒
此型患者多處于青春期,顏面發(fā)炎性丘疹,平素手足涼,行經(jīng)腹痛,舌淡薄白苔或舌尖邊有瘀斑,脈滑或細或緩,大便溏或時便干。源于素體陽虛,虛陽浮越于上而發(fā)病,采用“引火歸原”的治法,清上溫下,交泰丸合少腹逐瘀湯加減:重樓20g、黃芩10g、黃連10g、川牛膝15g、鹽茴15g、肉桂5g、赤芍20g、丹參15g、郁金20g、生甘草10g.如便溏,加干姜10g、茯苓20g,溫中止瀉;如便干,加當歸15g、玄參15g,清上焦浮游之火兼以通便。
另外,在治療上還應考慮發(fā)病部位酌情用藥。發(fā)病部位在額部的屬心,常由于心火亢盛所致,又心火下移于小腸,故臨床常見小便黃。左頰候肝,右頰候肺,故發(fā)于面頰部的常由于肝火犯肺所致??谥軐倨ⅲS捎谄⑽笣駸崴?。背部為陽明經(jīng)所主,常由于陽氣虛不能衛(wèi)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