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食物
元宵節(jié)飲食養(yǎng)生。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睂τ陴B(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那些不注重養(yǎng)生的人,必然會遭到生活的報復。您對四季養(yǎng)生是如何看待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食物,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食物
1、元宵節(jié)傳統(tǒng)吃湯圓
元宵節(jié),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guī)餡主要以果料和干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yǎng)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節(jié)傳統(tǒng)吃元宵
元宵節(jié),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盡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qū)別在于制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后將餡“包”好即成。
3、元宵節(jié)傳統(tǒng)吃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jié)習俗、傳統(tǒng),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4、元宵節(jié)的各地傳統(tǒng)食物
東北天寒地凍,當?shù)厝嗽谠?jié)也愛吃凍果、凍魚肉。
4.1、廣東人過元宵節(jié)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jù)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
4.2、陜西有的地方在元宵節(jié)這天要吃一種“元宵茶”,做法是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制成。
4.3、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jié)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4.4、昆明人喜歡吃豆面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后磨面,團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4.5、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jié)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jù)說原因是饅頭為發(fā)面,麥餅為圓形,取“發(fā)子發(fā)孫大團圓”之意。
4.6、江北地區(qū)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諺,當?shù)厝嗽谡率逋砩弦悦鏃l,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元宵節(jié)養(yǎng)生的食譜
1、米酒煮雞蛋
原料:盒裝孝感米酒1/2盒,枸杞子若干,面粉手抓1把,雞蛋1個。
做法:把米酒倒入煮鍋(避免用鐵鍋),倒入適量溫水,用中火慢慢燒開。燒開后,倒入枸杞子,把面粉慢慢劃圈式地撒入米酒中,邊撒入邊用筷子按順時針攪拌米酒。
小火慢煮開,煮時一定要用筷子攪動,以免面粉在沸水中結成小疙瘩。打入一個整雞蛋煮熟,酒汁漸濃時即可關火。
2、姜蔥炒生蠔
原料:姜1大塊,蔥數(shù)條,生蠔1斤半。
做法:
蔥切段,姜拍松,生蠔用生粉洗干凈。熱鍋爆香姜和一半蔥,大火熱鍋下生蠔,贊酒、落生抽、糖、蠔油、白胡椒粉,快速翻炒至蠔邊熟蠔身開始收小即撈蠔出碟。大火繼續(xù)收汁至小半碗,再落剩下的蔥和蠔翻炒勻材料即可出碟上桌享用。
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1、走百病
元宵節(jié)除了慶?;顒油?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jié)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jié)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jīng)失傳的民間活動,這里列舉二三。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2、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yǎng)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相關知識
導讀: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自古以來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習俗,很多地方至今仍然流行,在元宵節(jié)這天熱熱鬧鬧地舉行。下面帶您來認識一下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及習俗,來看看吧。
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
1、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jié)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jié)的應節(jié)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qū)別,則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2、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xiāng)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guī)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fā)展,燈節(ji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jié)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3、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jié)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jié)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里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4、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jù)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索縛于腿部。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jù)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5、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jié)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6、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jié)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8、逐鼠
逐鼠在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舉行。養(yǎng)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9、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本文是一份元宵節(jié)猜燈謎大全。猜燈謎是元宵節(jié)一定要玩的節(jié)目,不少家庭都會自制一些燈謎來活躍氣氛,讓過年的氣氛更加熱烈,下面為您總結元宵節(jié)猜燈謎大全,看看您能否用得上吧。
1、猜字
半部春秋。謎底:秦
半導體。謎底:付
半耕半讀。謎底:講
草上飛。謎底:早
池塘亮底。謎底:汗
抽水泵。謎底:石
春去也,花落無言。謎底:榭
彈丸之地。謎底:塵
頂破天。謎底:夫
東郊遠樹看如畫。謎底:邦
多一半。謎底:夕
豐收。謎底:移
鳳頭虎尾。謎底:幾
后村閨中聽風聲。謎底:封
建國方略。謎底:玉
今朝淚如雨。謎底:漳
進水行不成。謎底:衍
兩點天上來。謎底:關
兩人十四個心。謎底:德
另有變動。謎底:加
內里有人。謎底:肉
弄璋之喜。謎底:甥
刃。謎底:召
入門無犬吠。謎底:問
入史冊。謎底:更
陜西人十分好。謎底:附
上無兄長。謎底:歌
上下一體。謎底:卡
十個哥哥。謎底:克
十五天。謎底:胖
石頭旁邊有塊皮。謎底:破
是非只為多開口。謎底:匪
書簽。謎底:頰
說他忘,他沒忘,心眼長在一邊上。謎底:忙
思。謎底:十
四個晚上。謎底:羅
送走觀音使不得打一字還
為數(shù)雖少,卻在百萬之上。謎底:一
尾生死前猶念伊。謎底:一
無尺土之封。謎底:一
武。謎底:斐
血盆。謎底:唬
一家十一口。謎底:吉
一家有四口,還要養(yǎng)只狗。謎底:器
雨。謎底:池
岳父大人。謎底:仗
早不說晚不說。謎底:許
中央一條狗,上下四個口。謎底:器
上下一體。謎底:卡
另有變動。謎底:加
異口同聲。謎底:諧
顛三倒四。謎底:淚
鳳頭虎尾。謎底:幾
彈丸之地。謎底:塵
四個晚上。謎底:羅
熙熙攘攘。謎底:侈
連聲應允。謎底:哥
孩子丟了)。謎底:亥
池塘亮底。謎底:汗
內里有人。謎底:肉
謝絕參觀。謎底:企
床前明月光。謎底:曠
對影成三人。謎底:奏
總是玉關情。謎底:國
柴門聞犬吠。謎底:潤
我獨不得出。謎底:圄
三點河旁落。謎底:可
二十四小時。謎底:舊
兩點天上來。謎底:關
入門無犬吠。謎底:問
一人背張弓。謎底:夷
說話的技術。謎底:團
第二次握手。謎底:觀
開門日正中。謎底:間
李時珍所著。謎底:苯
一口咬破衣。謎底:哀
非正式協(xié)定。謎底:藥
有一點不準。謎底:淮
宿鳥戀枝頭。謎底:術
日月一齊來。謎底:膽
進水行不成。謎底:衍
天際孤帆愁別離。謎底:穗
十日畫一水。謎底:洵
一一入史冊。謎底:更
四方一條心。謎底:愣
日邁長安遠。謎底:宴
驛外斷橋邊。謎底:驕
陜西人十分好。謎底:附
早不說晚不說。謎底:午
西安相聚之日。謎底:曬
一直真心相對。謎底:非
對方進了一球。謎底:哼
孤巒疊嶂層云散。謎底:崛
江西如今變了樣。謎底:冷
后村閨中聽風聲。謎底:封
送走觀音使不得。謎底:還
一點一點得知。謎底:短
除夕殘年又逢春。謎底:桀
水映橫山落殘紅。謎底:綠
遙指紅樓是妾家。謎底:舒
畫前畫后費心思。謎底:田
2、猜成語
龍謎底:充耳不聞
一謎底:接二連三
乖謎底:乘人不備
亞謎底:有口難言
主謎底:一往無前
呀謎底:唇齒相依
判謎底:一刀兩斷
者謎底:有目共睹
泵謎底:水落石出
擾謎底:半推半就
黯謎底:有聲有色
田謎底:挖空心思
十謎底:縱橫交錯
板謎底:殘茶剩飯
咄謎底:脫口而出
票謎底:聞風而起
騾謎底:非驢非馬
桁謎底:行將就木
皇謎底:白玉無瑕
忘謎底:死心塌地
中的謎底:矢無虛發(fā)
會計謎底:足智多謀
電梯謎底:能上能下
并重謎底:恰如其分
龍謎底:充耳不聞
一謎底:接二連三
亞謎底:有口難言
主謎底:一往無前
呀謎底:唇齒相依
判謎底:一刀兩斷
者謎底:有目共睹
泵謎底:水落石出
擾謎底:半推半就
黯謎底:有聲有色
田謎底:挖空心思
十謎底:縱橫交錯
咄謎底:脫口而出
票謎底:聞風而起
桁謎底:行將就木
忘謎底:死心塌地
電梯謎底:能上能下
并重謎底:恰如其分
相聲謎底:裝腔作勢
傘兵謎底:從天而降
背臉謎底:其貌不揚
假眼謎底:目不轉睛
氙氚謎底:氣吞山河
勝境謎底:不敗之地
武斷謎底:不容分說
雨披謎底:一衣帶水
極小謎底:微乎其微
初一謎底:日新月異
仙樂謎底:不同凡響
美夢謎底:好景不長
兄弟謎底:數(shù)一數(shù)二
齊唱謎底:異口同聲
臥倒謎底:五體投地
圓寂謎底:坐以待斃
感冒通謎底:有傷風化
化妝學謎底:談何容易
太陽灶謎底:熱火朝天
顯微鏡謎底:一孔之見
爬竹竿謎底:節(jié)節(jié)上升
3、猜地名
風物長宜放眼量謎底:懷遠
上下四方無險情謎底:六安
介子推辭官退隱謎底:潛山
根治黃河謎底:清流
神不在焉謎底:仙游
曉以大義謎底:德化
靜觀待變謎底:寧化
戰(zhàn)太平謎底:武寧
鴻鳥飛謎底:余江
劉邦登基詔書謎底:宣漢
花和尚魯智深謎底:色達
南人不復反矣謎底:瀘定
三十六載共患難謎底:桐梓
4、猜動物
小小船,白布篷。頭也紅,槳也紅謎底:鵝
長胳膊,猴兒臉。大森林里玩得歡。摘野果,搗鵲蛋,抓住樹枝蕩秋千謎底:長臂猿
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個釵子謎底:蟹
進洞像龍,出洞像鳳。鳳生百子,百子成龍謎底:蠶
尖尖長嘴,細細小腿。拖條大尾,疑神疑鬼謎底:狐貍
為你打我,為我打你。打到你皮開,打得我出血謎底:蚊子
無腳也無手,身穿雞皮皺。誰若碰著它,嚇得連忙走謎底:蛇
背板過海,滿腹文章。從無偷竊行為,為何賊名遠揚謎底:烏賊
日飛落樹上,夜晚到廟堂。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腸謎底:麻雀
說馬不像馬,路上沒有它。若用它做藥,要到海中抓謎底:海馬
海上一只鳥,跟著船兒跑。沖浪去抓魚,不怕大風暴謎底:海鷗
小時像逗號,在水中玩耍。長大跳得高,是捉蟲冠軍謎底:青蛙
白天一起玩,夜間一塊眠。到老不分散,人夸好姻緣謎底:鴛鴦
姑娘真辛苦,晚上還織布。天色蒙蒙亮,機聲才停住謎底:紡織娘
有位小姑娘,身穿黃衣裳。誰要欺負她,她就戳一槍謎底:黃蜂
身小力不小,團結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謎底:螞蟻
頭頂兩只角,身背一只鑊。只怕曬太陽,不怕大雨落謎底:蝸牛
你坐我不坐,我行你不行。你睡躺得平,我睡站到明謎底:馬
穿著大紅袍,頭戴鐵甲帽。叫叫我阿公,捉捉我不牢謎底:蜈蚣
沙漠一只船,船上載大山。遠看像筆架,近看一身氈謎底:駱駝
身穿綠色衫,頭戴五花冠。喝的清香酒,唱如李翠蓮謎底:蟈蟈
頭胖腳掌大,像個大傻瓜。四肢短又粗,愛穿黑大褂謎底:熊
個兒高又大,脖子似吊塔。和氣又善良,從來不打架謎底:長頸鹿
鼻子像鉤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鞭子謎底:象
遠看像黃球,近看毛茸茸。嘰嘰嘰嘰叫,最愛吃小蟲謎底:小雞
兄弟七八千,住在屋檐邊。日日做漿賣,漿汁更值錢謎底:蜂
皮白腰兒細,會爬又會飛。木頭當糧食,專把房屋毀謎底:白蟻
身上滑膩膩,喜歡鉆河底。張嘴吐泡泡,可以測天氣謎底:泥鰍
長得像黃菊,引誘小魚蝦。觸手捕食物,舞爪又張牙謎底:海葵
像魚不是魚,終生住海里。遠看是噴泉,近看像島嶼謎底:鯨
兩眼如燈盞,一尾如只釘。半天云里過,湖面過光陰謎底:蜻蜓
播種謎底:布谷
多兄長謎底:八哥
屢試屢成謎底:百靈
輕描柳葉謎底:畫眉
以上就是為您總結的元宵節(jié)猜燈謎大全,供參考。
元宵節(jié)的風俗
1、元宵節(jié)的習俗
1.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1.2、觀燈: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jié)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
2、元宵節(jié)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
元宵節(jié)是一個浪漫的節(jié)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tǒng)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tǒng)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jié)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jié)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jié)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3、元宵節(jié)是什么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元夜、燈節(jié)。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將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shù)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元宵節(jié)其他地方的習俗
1、永平府元宵節(jié),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h上元節(jié)以大饅頭為節(jié)食。慶云縣元宵節(jié)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2、淄博市淄川區(qū)的元宵節(jié)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jié)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日照市莒(jǔ)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jù)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3、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jié), 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shù)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元宵節(jié)的節(jié)日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點彩燈織起來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fā)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xù)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chǎn)。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jié)習俗
1、元宵節(jié)習俗之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元宵節(jié)習俗之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xiāng)通宵燈火輝煌。
3、元宵節(jié)習俗之走百病
元宵節(jié)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4、元宵節(jié)習俗之猜燈謎
猜燈謎是一項妙趣橫生的游藝活動。燈謎起源于西漢的隱語,后發(fā)展成為民間謎語,又叫“打燈謎”。
據(jù)記載,在南宋,猜燈謎就已經(jīng)成為元宵節(jié)的一種游戲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云:“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边@“藏頭隱語”,即是謎語。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稱為燈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歡迎。
5、元宵節(jié)習俗之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睆奈闹锌芍?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關于元宵節(jié)的來歷
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劉恒上臺后,為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zhí)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chuàng)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jié)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jié)合乎人們的愿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游玩。
相傳漢武帝曾經(jīng)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應說,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愿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宮建造太一壇,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火進行感謝祭祀,通宵達旦,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燃放成為一大特色的真正開始。
元宵節(jié)期間的注意事項
1、元宵節(jié)期間,各種活動將到達頂峰,一些商家為烘托氣氛會使用大量的彩燈、可燃物裝飾,埋下許多火災等致災因素。消防不能忘,節(jié)日期間如發(fā)生火災,應及時撥打119、110報警。
2、民在場所娛樂時要有序進出,避免擁擠混亂,要注意觀察活動現(xiàn)場情況和識別警示標志,做到心中有數(shù);要有意識地了解周圍安全通道和出入口位置,見到危險警示標識千萬不要靠近和觸摸;遇到局部人員擁擠時,不要好奇湊熱鬧,避免發(fā)生擁擠踩踏;遇到突發(fā)情況時請聽從指揮,有序疏散。
3、一些市民往往聚集在酒吧、ktv等娛樂場所飲酒“狂歡”,為防止酒后滋事傷害案件的發(fā)生,廣大市民特別是年輕人一定要控制飲酒,遇到糾紛冷靜處理,切不可大打出手,以免引發(fā)嚴重的后果。
4、各文化娛樂場所及公眾聚集場所人流量大,也給小偷提供了“便利”。警方提示,市民娛樂時注意看管好個人物品,貴重物品盡量放在家中或存放在店內,以免造成損失。
元宵節(jié)的習俗
1、元宵節(jié)的習俗
1.1、元宵節(jié)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1.2、元宵節(jié)“送花燈”:“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1.3、元宵節(jié)耍龍燈: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1.4、元宵節(jié)舞獅子:舞獅,又稱“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jié)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1.5、元宵節(jié)猜燈謎:每逢元宵節(jié),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2、什么是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qū)和海外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jié)。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合稱三元。元宵節(jié)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
3、元宵節(jié)花燈的寄寓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jù)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征意義。
古時候,人們?yōu)榱蓑屩鸷诎档目謶指?于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fā)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元宵節(jié)放燈的習俗
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guī)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fā)展,燈節(ji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jié)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xiàn)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jié)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jié)吃湯圓的寓意
元宵節(jié)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御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yǎng)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后能補養(yǎng)人體氣血,滋養(yǎng)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
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fā)熱,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脾胃虛寒者。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yǎng),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據(jù)糯米湯圓外型圓圓的,里面帶餡或實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則叫湯圓。元宵湯圓可以有很多花樣。尤其帶餡的品種最多。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蝦米等。還有菜餡元宵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稱“五味元宵”,寓意勤勞、長久、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