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為什么吃春卷
為什么夏季養(yǎng)生。
終生保健,終生康??;終生養(yǎng)生,終生康寧。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標,養(yǎng)生關(guān)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zhì)量。對于四季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jié)為什么吃春卷,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春節(jié)為什么吃春卷
1、春節(jié)為什么吃春卷
每年立春日,大部分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勛戚、內(nèi)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于唐?!蛾P(guān)中記》說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并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宋陸游有詩句:“春日春盤節(jié)日新”。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的薺菜迎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贝猴灡∪缦s翼,這里記載的是用稀面在一種平鍋上抹一下,即成極薄透明的餅,用來包薺菜餡,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稱春盤)。春餅、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
2、春卷怎么包不會散
可以使用蛋清,蛋清有很好的粘合力。具體做法如下:春卷皮攤開,在中心放上餡料。一開始的時候,餡料可以少放一些,由下往上包裹住餡料。包的要緊一點,這樣炸的時候不會散開。收邊處涂點蛋清,放在下面,一個個擺好。炸的時候油溫5-6成熱,小火慢慢炸。老的豆油比色拉油更加適合炸春卷,會色澤金黃。
3、春卷怎么炸才不會糊
將鍋中到1/3的油,一定要沒過春卷的油量喲;待油溫升到180度左右,大約6成左右,放入已包好的春卷炸,火太小了油溫低就容易軟塌,火大了容易表面糊了里面不熟。不斷的翻春卷,避免春卷糊掉;待春卷炸成金黃色,控凈油,出鍋裝盆即可。
春節(jié)的傳統(tǒng)食物有哪些
1、元宵(湯圓)
元宵是春節(jié)的另一大美食。按傳統(tǒng),它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必吃食品,現(xiàn)在人們則不太強調(diào)時令,一概歸為春節(jié)美食。元宵用白糖、玫瑰花、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南北方風味各異。元宵吃法也有多種,煮食、油炸、蒸食均可。為了滿足現(xiàn)代人快捷、方便的需求,超市里常年賣各種口味的速凍元宵,當然,其銷量在春節(jié)期間為最大。
2、年糕
年糕也是一種春節(jié)美食。在一些地方,年糕也叫“年年糕”,取漢語諧音“年年高”之意,表示人們期望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通常用糯米粉和黃米粉制成,有黃、白年糕之分。年糕的吃法,可以與菜、肉混合煮成湯,也可以與桂花、玫瑰花一起蒸食。據(jù)說,年糕最早只是作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用的,后來逐漸成為春節(jié)食品,其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春節(jié)期間注意事項有什么
1、飲食要有度
春節(jié)期間家里基本每天都有大魚大肉,不要因為家人團聚的興奮而暴飲暴食,這樣很容易引起疾病。如果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就更應該注意了,老年人和小孩的腸胃都比較弱,吃多了不易消化,應該盡可能多吃菜少吃肉。酒也要少喝,都是自己家人,沒必要非得喝個爛醉如泥才肯罷休。
2、醉酒不開車
雖然現(xiàn)在新交規(guī)對醉酒開車的懲罰力度加大,但還是有好多醉酒人士以身試法。醉酒開車不僅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更對別人的生命造成威脅。所以在春節(jié)期間,為了家人和他人的幸福,一定要做到醉酒不開車。
3、購物要理性
過節(jié)期間超市或者商場都會舉辦各種促銷活動,我們在購物的時候一定要理性消費,千萬不可跟風購買。不要一看到降價就馬上購買,最好貨比三家,然后再做選擇。在碰到打折商品時,也要看清楚生產(chǎn)日期和保質(zhì)期,以免買到不合格產(chǎn)品。
擴展閱讀
春節(jié)為什么守歲
1、春節(jié)為什么守歲
春節(jié)守歲由來是相傳,古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年三十晚上都要出來作祟。兇猛無比的“年”生性嗜肉,從飛禽走獸到活人,都是其吞噬的對象。為了對付“年”,人們逐漸摸索出其生活規(guī)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年”便會趁著夜色,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肆虐一次,等到雞鳴破曉之時即返回山林中。于是,人們把這一夜視為恐怖的“年關(guān)”,想出種種招數(shù)來對付“年”,比如守歲、燃放鞭炮、給孩子“壓祟錢”等,以驅(qū)鬼辟邪。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提前吃完晚飯,熄火凈灶,把豬圈牛欄全部拴牢,宅院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熬夜守歲,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直至新年黎明的到來。守歲,漸漸成為人們過年春節(jié)守歲習俗。
2、春節(jié)放鞭炮有什么寓意
春節(jié)放鞭炮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tǒng)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qū)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3、春節(jié)放鞭炮的注意事項
3.1、遠離易爆物品:放鞭炮時應該遠離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氣罐等,一旦發(fā)生危險后果將不堪設想。
3.2、人群遠離:燃放鞭炮時,人應該盡量遠離,不可因為好奇而湊近。鞭炮聲過響的話,還應該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春節(jié)各地有什么習俗
上海
除夕到子夜時,有一些人會往城內(nèi)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鐘”。玉佛寺一般都是燒頭香的地方,龍華寺是撞頭鐘的地方。上海人習慣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頓飯一定要吃湯圓,意味新年圓圓滿滿,而且要有湯水,寓意有財有勢。
廣東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lián)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fā),女必“挽面”,現(xiàn)女子多為剪發(fā)美容。
福建
閩南一帶鄉(xiāng)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xiāng)村農(nóng)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lián)外,房門兩側(cè)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 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fā)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fā)財。
春節(jié)守歲的注意事項有什么
1、娛樂適度。春節(jié)電影電視節(jié)目豐富多彩,大年三十,親友歡聚守歲,玩牌打麻將其樂融融,這往往打破平時建立起來的生活規(guī)律,對身體健康不利,若通宵達旦地娛樂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造成失眠,精神緊張,血壓升高,建議還是以不打破生物鐘規(guī)律,按時睡眠休息為好。
2、情緒穩(wěn)定。春節(jié)喜事多,久別親友相聚守歲,電視節(jié)目的逗笑,極易使人興奮激動,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動脈痙攣,血壓上升,導致腦溢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fā)生,因此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3、飲酒適量。親友相聚,飲酒守歲時,適當飲點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興,增加節(jié)日氣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對老年人是有益的。但過多則對胃、肝臟、心臟、腎臟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都沒有好處,對原來患有血壓、心臟、肝臟、腎臟病的人來說危害更大。
春節(jié)為什么吃年夜飯
1、春節(jié)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
除夕晚上 家庭成員要盡可能地齊全,許多遠在外地的家庭成員也總要在年夜飯之前趕回家中,因此這頓年夜飯又稱“團年”。
2、春節(jié)吃年夜飯有守歲的習慣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闭湎耆A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3、春節(jié)吃年夜飯是維系感情的一種重要方式
人們見面時問候的第一句問候語通常就是:“吃了嗎?”。幾乎每個重要節(jié)日都和吃息息相關(guān),端午節(jié)要吃、中秋節(jié)要吃、重陽節(jié)要吃、連二十四節(jié)氣都要吃,更別提聚會吃、結(jié)婚吃、生日吃、孩子考取大學吃、找到好工作還是吃……總而言之,只要有喜事,大部分人選擇的慶祝方式保準就是吃,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除夕,當然也不例外。
吃年夜飯的誤區(qū)
1、餐前先喝甜飲料
不知何時開始,各種甜飲料成了客人落座之后必不可少的選擇。特別是兒童,不能飲酒,家長便會縱容他們喝可樂雪碧等飲料。然而,碳酸飲料不僅營養(yǎng)價值極低,還會妨礙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相比之下,純果汁、菜汁和鮮豆?jié){是不錯的選擇,純酸奶則對飲酒者有較好的保護作用。一些餐館自制水果汁、玉米汁、南瓜汁等,口味新鮮,風格時尚,非常值得品嘗。
2、涼菜魚肉唱主角
宴飲之時,難免會點幾個冷菜開胃。冷菜油脂較少,有葷有素,如果多點一些清爽素食,本來可以平衡主菜油脂過多和蛋白質(zhì)過剩的問題。然而,多數(shù)食客習慣性地點醬牛肉等魚肉類冷菜,使冷菜失去了調(diào)劑營養(yǎng)平衡的作用,加劇了蛋白質(zhì)過剩。比較好的選擇是以生拌蔬菜、蘸醬蔬菜,加上含淀粉食品(如蕎麥面、蕨根粉等)、根莖類食品(如藕片、山藥等)和水果沙拉等素食為主,配上一兩個少油脂的魚肉類和豆制品。
春節(jié)吃年夜飯有哪些講究
1、年夜飯吃魚
魚是祖國各地年夜飯餐桌上最常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因為它的寓意吉祥,寓意“年年有余”,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錢、余糧,一切都很寬裕。
2、年夜飯吃湯圓
元宵又名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里煮食,寓意團團圓圓。
3、年夜飯吃甜食
甜食往往作為年夜飯的最后一道菜出現(xiàn),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4、年夜飯吃餃子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
春節(jié)為什么要回家
1、春節(jié)為什么要回家
春節(jié)回家過年是為了和親人團圓,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孤獨感會越來越強,所以我們要好好呵護我們的家,它是我們溫暖的心靈港灣。過年則是獲得一種團聚的儀式感,它不僅是一種文化上的傳承,而且成了一種生理上的傳承,成了我們的生命本能,所以才有了五花八門的回家方式。今年的網(wǎng)上還出現(xiàn)了“硬座神器”,還有電影《人在囧途》中,車船飛機所有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遭遇一路艱辛,就是為了趕回家過年。所有回家都是為了團圓,團圓是一種儀式。通過這種儀式,我們能夠獲得一種積極正面的能量,但家在給我們溫暖、療傷和慰藉的同時,它也需要我們每個人的貢獻。這里的貢獻絕不僅僅只是金錢,而是一種積極 的正能量。雖說不管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但至少不要做壞事,盡量不給家里帶回負能量和負面信息。
3、春節(jié)放鞭炮有什么寓意
春節(jié)放鞭炮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tǒng)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qū)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3、春節(jié)放鞭炮的注意事項
3.1、遠離易爆物品:放鞭炮時應該遠離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氣罐等,一旦發(fā)生危險后果將不堪設想。
3.2、人群遠離:燃放鞭炮時,人應該盡量遠離,不可因為好奇而湊近。鞭炮聲過響的話,還應該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春節(jié)有什么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節(jié)吃什么
1、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jié),道教稱之為“上元節(jié)”。據(jù)元代伊土珍《(女郎)環(huán)環(huán)記》引《三余帖》記: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濒嗳绶ǘ?嫦娥果然降臨??梢娫?jié)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2、春卷
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nèi)。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并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春餅發(fā)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導讀:春節(jié)為什么要守歲?很多人都知道除夕夜有守歲的習俗,但春節(jié)為什么要守歲,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下面小編為您揭秘春節(jié)守歲的由來,這守歲的來歷一定要知道!
春節(jié)為什么要守歲?
我國民間歷來就有除夕之夜守歲的習俗。說起守歲,在我國已有久遠的歷史了。關(guān)于守歲的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記》:蜀地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而散,稱為分歲;大伙兒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可見,守歲習俗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成型。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所謂守歲,就是除夕不睡覺的習俗。守歲又叫熬年。春節(jié)為什么要守歲?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古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年三十晚上都要出來作祟。兇猛無比的年生性嗜肉,從飛禽走獸到活人,都是其吞噬的對象。為了對付年,人們逐漸摸索出其生活規(guī)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年便會趁著夜色,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肆虐一次,等到雞鳴破曉之時即返回山林中。于是,人們把這一夜視為恐怖的年關(guān),想出種種招數(shù)來對付年,比如守歲、燃放鞭炮、給孩子壓祟錢等,以驅(qū)鬼辟邪。
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提前吃完晚飯,熄火凈灶,把豬圈牛欄全部拴牢,宅院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熬夜守歲,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直至新年黎明的到來。守歲,漸漸成為人們過年的習俗。
守歲時燃放爆竹、張燈結(jié)彩等,同樣是為了驅(qū)鬼魅除兇災。舊時有三十放鞭,初一放炮的說法,就是說三十晚上用燃放鞭炮的聲音可以驅(qū)趕來人間吃人的年。
守歲注意以下四點
春節(jié),守歲是百姓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其實就是熬夜。從健康的角度講,熬夜恰恰是在拿健康作賭注,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健康冒險。人們往往打亂平時的生活規(guī)律,此時應特別注重身心保健,注意以下四要點:
1、娛樂適度。春節(jié)電影電視節(jié)目豐富多彩,大年三十,親友歡聚守歲,玩牌打麻將其樂融融,這往往打破平時建立起來的生活規(guī)律,對身體健康不利,若通宵達旦地娛樂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造成失眠,精神緊張,血壓升高,建議還是以不打破生物鐘規(guī)律,按時睡眠休息為好。
2、情緒穩(wěn)定。春節(jié)喜事多,久別親友相聚守歲,電視節(jié)目的逗笑,極易使人興奮激動,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動脈痙攣,血壓上升,導致腦溢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fā)生,因此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3、飲酒適量。親友相聚,飲酒守歲時,適當飲點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興,增加節(jié)日氣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對老年人是有益的。但過多則對胃、肝臟、心臟、腎臟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都沒有好處,對原來患有血壓、心臟、肝臟、腎臟病的人來說危害更大。
4、飲食要少。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歲,零點以后就開始煮水餃,吃完水餃后睡覺。這樣對身體不好,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豐富的晚餐,一些油膩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餃,對胃、胰腺都沒有好處。
守歲前可以做一些準備:守歲前要多吃一些熱的食物,多喝白開水,年夜飯不要吃得太飽。在熬夜的過程中最好休息半個小時左右,可以喝杯咖啡或濃茶提提神,并要隨時深呼吸,增加大腦需氧量。
熬夜后要采取及時的補救措施:補充睡眠;起床后利用冷、熱水交替洗臉,刺激臉部血液循環(huán),補充皮膚水分的流失;加強飲食補腦,應多吃豆類制品、魚類、牛奶、各種動物的腦以及新鮮蔬菜、核桃、大棗等。
導讀:春節(jié)為什么吃餃子?餃子是春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美味,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餃子守歲也是過年的既定習俗。那么,春節(jié)為什么吃餃子呢?下面告訴你答案!
一、春節(jié)吃餃子的傳說: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jié)束了混狀態(tài),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guān)。
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nèi)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二、春節(jié)吃餃子的歷史:
據(jù)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xiàn)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據(jù)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qū)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jīng)變得和現(xiàn)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jié)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xiàn)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guān)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三、春節(jié)吃餃子的原因:
餃子成為春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日食品,究其原因春節(jié)吃餃子大致有以下四個原因:
1、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運。
2、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jié)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3、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qū)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fā)菜,象征團圓發(fā)財。
4、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至今還被用做一些餃子店、餃子館的廣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