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冬至的習俗
冬至養(yǎng)生。
朱德說“鍛煉身體要經(jīng)常,要堅持,人和機器一樣,經(jīng)常運動才不能生銹。”隨著時間的失衡,養(yǎng)生這個話題走入大眾視野,養(yǎng)生關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量。關于四季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寧波冬至的習俗”,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寧波冬至的習俗
1、寧波冬至的習俗:拜冬至
寧波老話“冬至大如年,皇帝老倌要謝年”,寧波冬至流行祭奠祖先,焚香燃燭,稱“拜冬至”。舊時冬至日有宗祠的大族則在宗祠內用三牲福利祭祀祖先,令人興“孝思不匱,永錫爾類”之思。是日,當?shù)赝宸材行?由族長率領,在宗祠內舉行族祭禮儀。將整雞、整魚放在紅木盤上,恭恭敬敬地端放到祖先靈位前,先由族長太公上香叩頭,然后各子孫按輩份循序一一跪拜祖先,行三叩首之禮后,由主持人念祭祖辭,再焚燒紙錢、寒衣供死者享用和御寒,俗稱“送寒衣”。
2、寧波冬至的習俗:冬至圓夢
冬至夜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老寧波人有“困困冬至夜”的說法。在睡前要洗熱水腳,意思是養(yǎng)成晚上熱水洗腳的好習慣,天冷不開裂,也祈求來年走得順利。寧波民諺“冬至前夜夢最靈”。冬至前一天晚上,備好香燭向灶神祈求好夢,亦有趕往慈城鎮(zhèn)清道觀(今已毀)求夢者,謂“冬至前夜夢最靈”。寧波民間總認為冬至夜的夢最美好,以此夜夢兆占卜一年吉兇,那一夜要比平常要睡得早些,以求好夢。
3、寧波冬至的習俗:大頭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寧波人一般不出門,冬至節(jié)一早有全家人吃大頭菜烤年糕的習俗。冬至節(jié)前夜,家家烤大頭菜,大灶的火燒得旺旺的,將大頭菜洗凈,削皮切塊,菜葉也不要浪費。削掉表面上有坑坑洼洼的東西,放入鑊中,塊要切得稍厚一點,否則容易煮散導致筷夾不起。
4、寧波冬至的習俗:酒釀圓子
在老寧波的習俗里,圓子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酒釀圓子還是江浙一帶有名的小吃,更是家家都會做的傳統(tǒng)中式點心,用來招待客人,也是酒店宴席上的點單很高的人氣甜品。
冬至的由來
1、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2、根據(jù)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xiàn)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有什么講究
1、不宜出門
冬至前后不宜出遠門,這里主要說的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說冬至期間不能回娘家,據(jù)說冬至回娘家對公公大不利。不同地方對這個習俗都不一樣,如果當?shù)貨]有這個說法,我們大可不必在意。不過有家人特別在乎這個習俗的,作為晚輩的我們還是要遵守一下。另一方面,是說冬至前三天正處于交運期的人,一般不宜出遠門。所謂的交運期指大運的變換的時間,這個時候最好處于一種最和諧、最安穩(wěn)、最吉利的環(huán)境。
2、不宜婚嫁
冬至前后三天不宜進行婚嫁活動,尤其是冬至的前一天和后一天。根據(jù)民間的說法,結婚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這個時候一定要選擇好的結婚吉日,避開結婚的不利日子。而古人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古人稱為四絕日及四離日,這個時候的氣場正值混沌未開的狀態(tài),如果選擇在冬至期間結婚,則容易影響夫妻未來的運氣。
3、不宜同房
中國傳統(tǒng)的觀念,把男女分歸為陽、陰,男歸陽,女歸陰。男女交合方可繁衍后代,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然而,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但不能有利于后代的繁衍,還會生出許多禍患來。所以男女行房事也要有陰陽時日方面的禁忌。
古時,人們認為冬至陽氣尚微,夏至陰氣尚微,如草木萌生,易于傷伐,陰陽不能調和,雖說指的是自然界里的陰陽二氣,也怕感染了男女體內的血氣精神,這時候行房事恐怕不能配合節(jié)氣而走泄了精血,導致神氣疲乏,引來禍災。
擴展閱讀
寧波元宵節(jié)的習俗
1、寧波元宵節(jié)的習俗:祠廟燈祭
從正月初五夜起,各祠堂、廟院先后設供品點燭祭祀祖先和神,并演戲或唱走書。鄲縣咸祥廟規(guī)模最大,舊時每當正月十三夜起至十七日舉行燈祭,租來大紅八角方燈120套,每套4盞,共計480盞,懸掛在廟堂內外,廟堂一片通紅。十三日早上致祭,供全豬全羊和百來盤葷素菜肴、茶點,由地方正印官主祭,各族長、士紳陪祭。祭祀中有司儀、司樂、祭文。
2、寧波元宵節(jié)的習俗:元宵燈會
“正月十五是新春,家家戶戶掛紅燈?!睆拿裰V中可見參與之廣。寧波民間制作的燈彩富有水鄉(xiāng)特色,有荷花燈、鯉魚燈、大黃魚燈,以及龍燈、獅子燈等?;糇龅描蜩蛉缟4怂籽又连F(xiàn)代,長盛不衰。有一年寧波曾在元宵節(jié)舉行為期四天的元宵燈展。慈溪市的一條金色巨龍有70多米長,通體裝飾制作精良,仿佛隨時會騰空而起。象山縣的“大黃魚燈”別具一格,魚鰭魚尾皆能活動,一張一合的魚嘴里不斷地吐著“水泡”。
3、元宵節(jié)的節(jié)日由來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元夜、燈節(jié)。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將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shù)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元宵節(jié)為什么要吃湯圓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tǒng)天下,特派灶神菩薩常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察擔心人類過度勞累傷身。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鈉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瘋人藥,叫他們慢慢的發(fā)起瘋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準奏,便命鈉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鈉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藥。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了。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藥性大發(fā),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
正月十三日,玉帝聽聞人們全都發(fā)瘋不干活,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過了兩天,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的延續(xù)下去,就形成了元宵節(jié)要吃湯圓的習慣。
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食物有哪些
1、湯圓
元宵節(jié),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guī)餡主要以果料和干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再加上植物油,營養(yǎng)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節(jié),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盡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qū)別在于制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后將餡“包”好即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jié)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jù)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jié)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于新店開業(yè)等節(jié)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jié)必備的節(jié)慶用品。經(jīng)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冬至的習俗
1、冬至的習俗之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冬至的習俗之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3、冬至的習俗之祭祖
在民間,有于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jié)。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xiàn)代仍然十分流行。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jié)時趕回家鄉(xiāng)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在廣東潮汕地區(qū),冬至這日要備齊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圍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會。但在饒平之海山沿海地區(qū),則會趕在漁民出海捕魚前,清晨來祭祖,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歸來。而在廣東惠安,冬至節(jié)除了祭祖,還有清明節(jié)相同的一些習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沒有忌諱。
冬至進補中醫(yī)藥方
1、八珍: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術、茯苓、大棗、甘草。
2、四神(又稱“四臣”):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3、四物:當歸、川芎、芍藥、地黃。
4、單方:人參、當歸、田七、杜仲等。烹調方法:將準備好的漢藥,如八味、四味、二味或一味,放入大壺內。接著準備家禽(雞、鴨)或野禽(雉雞、斑鳩等),還有豬腳(肘子)、豬肚、腰子、鰻魚、鱉等,經(jīng)過處理后再放入大壺中,然后倒入水和酒,或僅使用酒來慢慢燉煮。
煮好的補冬品,有效成分會滲出于湯中,肉里的軟骨會松軟到入口即化,漢藥獨特的味道則會滿室生香。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jīng)》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講,節(jié)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fā),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yǎng),能較好地發(fā)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后進補最為適宜。
冬至吃什么食物好
麻糍
浙江金華一帶有冬至吃麻糍的風俗,麻糍也是閩南、江西傳統(tǒng)的漢族名點,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食俗,歷史悠久,備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
湯圓
湯圓本是漢族元宵節(jié)的團圓食俗,但在廣東潮汕地區(qū)漢族民諺云:“冬節(jié)大如年”,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把冬至當作團圓節(jié),有吃湯圓的習俗。
餛飩
冬至養(yǎng)生吃餛飩,餛飩原來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但現(xiàn)在南方人們也喜歡冬至吃餛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背诵螒B(tài)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于寒冷季節(jié)熱能的儲蓄。
點擊圖片進入>>
1、冬至一般需要祭祀祭祖,像家人團聚在一起先拜拜祖先再吃團圓飯,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
2、最為突出的是冬至的飲食習俗,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意思為北方吃餃子,南方煮湯圓。
北方之所以有吃餛飩的習俗是因為一個關于匈奴的傳說,因為當時匈奴首領名字與餛飩音相似,北方百姓受其騷擾甚多,百姓恨他,于是有了這一在冬至這個祈求團圓平安的節(jié)日吃餛飩,希望能避開匈奴干擾的習俗。另外北方還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于是后人仿效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而在南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人們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當然餃子和湯圓也是南方慶祝冬至必不可少的習俗,還有“冬至丸”即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卜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冬至團”,并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huán)鍋而食,稱之“圍爐”。
3、另外還有賀禮(拜賀、送寒衣)、數(shù)九的習俗,所謂的數(shù)九就是冬九九,一般認為從冬至日起數(shù)到九九八十一日,天氣就暖和了。
點擊圖片進入>>
1、狗肉燉蘿卜:
[配料] 白蘿卜500克,狗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 白蘿卜、狗肉洗凈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狗肉入鍋,開鍋后5、6分鐘撈出狗肉,水倒掉,重新?lián)Q水燒開后放入狗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既符合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又能益氣補虛,溫中暖下。
點擊圖片進入>>
2、北京餛飩:
[配料]皮子,肉餡,蛋2個,香菇,木耳,青菜,香油,鹽,雞精,白胡椒,芝麻,海苔
[做法] 把香菇和木耳也切碎,加入肉餡,又打了兩個蛋進去,據(jù)說這樣可以讓餡來的嫩一點,加料拌好后鍋里把肉餡炒至八九成熟,關火;青菜要剁碎,我刀工不好,而且美國的長柄刀也不好使,所以我就用攪拌機招呼了一下,青菜攪碎后拌入肉餡,然后開始包;下了餛飩,準備好湯料。我的湯料太簡單了,就是香油、少許鹽、雞精、白胡椒,然后把下好的餛飩連鍋里的水一起倒入碗里,最后再灑點芝麻海苔碎。
點擊圖片進入>>
3、紅豆糯米飯:
[配料]紅豆,糯米,瘦肉,姜,醬油,鹽
[做法]熱水泡軟紅豆,姜瘦肉切小,加入鹽,醬油腌制,鍋內燒熱油把肉倒進炒兩分鐘,然后把糯米洗好,最后就是把泡好的紅豆和炒好的瘦肉倒入加水一起煲。
點擊圖片進入>>
4、湯圓:
[配料] 熟黑芝麻、熟花生、核桃、蜂蜜、橄欖油、糯米粉。
[做法]將熟黑芝麻、熟花生、核桃全部發(fā)成粉,加入蜂蜜,橄欖油,團成小丸子備用,接著用溫水和糯米粉,等它差不多成團時去下一塊,水燒開,講那團面放里面煮至浮起,撈出,將煮好的面與其他剩余的面混合,揉成面團,加蓋保鮮膜省面15分鐘,將面團分成若干小份,取一份按成面皮狀,包入餡料,最好將其包住收口,滾圓即可開煮。
上海冬至的習俗
1、上海冬至習俗:祭祖掃墓
上海人過冬至還有祭祖掃墓的習俗。舊時上海人在赤冬至喝甜米酒,吃花糕、糯米粉湯圓之前,還要在桌子上把肉塊壘起來祭奠祖宗。有點類似于清明,只不過清明時節(jié),在上海是要吃青團的。也許每逢祭奠祖宗的時候,便會和鬼聯(lián)系起來,于是便要人們早點回家了上海人還說,冬至時候晚上要早些回家,因為什么小鬼的會出來活動。
2、上海冬至習俗吃什么:湯圓
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而上海屬南方,冬至吃湯圓。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大家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
3、上海冬至的習俗:甜白酒
甜白酒為醪糟的一種,是常州著名特產(chǎn),其以大米、玉米、粟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撒上甜酒曲,淋少許涼水,攪拌均勻,放置在溫暖干燥處。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約需3-5天即成甜白酒。甜白酒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
4、上海冬至的習俗:花糕
舊時上海人在冬至的家宴上,除了新釀的甜白酒、湯圓外,新蒸的花糕也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令食物?;ǜ庖悦追?、豆粉等為原料,發(fā)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
冬至能同房嗎
中國傳統(tǒng)的觀念,把男女分歸為陽、陰,男歸陽,女歸陰。男女交合方可繁衍后代,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然而,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但不能有利于后代的繁衍,還會生出許多禍患來。所以男女行房事也要有陰陽時日方面的禁忌。
古時,人們認為冬至陽氣尚微,夏至陰氣尚微,如草木萌生,易于傷伐,陰陽不能調和,雖說指的是自然界里的陰陽二氣,也怕感染了男女體內的血氣精神,這時候行房事恐怕不能配合節(jié)氣而走泄了精血,導致神氣疲乏,引來禍災。
在過去,房事一直是遠古的禁忌,人們避忌談論,而族群的生殖繁衍又是重要之事,因此這些禁忌之說也就在小范圍內的經(jīng)驗歸結中流傳了下來。不管它們正確與否,事實上這些禁忌總體上說,在形成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風貌方面和促使其發(fā)展至今的過程中都是起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因此冬至到底能否同房,則看個人意愿和想法,并沒有太多強制的規(guī)定約束。
冬至上墳的講究和禁忌
1、因為是祭祖,所以是難免會去一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據(jù)常走的路線行走為好,勿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來是安全問題,再者是易粘惹邪氣。
2、對走路中或站立時遇到的墳,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腳去碰墓碑,在這樣的場所要多有嚴肅莊重的態(tài)度,其他相鄰的墓碑前面不要隨意觸碰占據(jù)。
3、祖先的墓地,必定要好好清理雜草,添上松土,掃除墓前雜物,清洗墓碑。心中可默念,寄望九泉之下的先輩保佑后代富貴昌盛。
4、掃墓的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天未亮或剛亮或是傍晚時分或太陽將下時,都不可以掃墓,因為此時抵抗力最弱,不利掃墓人,一般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間為好。
5、去掃墓的人,如果是身體虛弱或病中或是額頭發(fā)黑,則表示時運較低,若能不去掃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護身符。
南京冬至的習俗
1、南京冬至的習俗之吃餃子
俗話說“冬至餃子帶喝湯,不怕身上起凍瘡”。不少“老南京”至今保留著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餃子最初是一種防治凍瘡的食療方,相傳是“醫(yī)圣”張仲景為治療百姓耳朵凍傷發(fā)明的美食。南京人冬至開始吃的“冬餃”和其他季節(jié)吃的就是不一樣,總結起來突出在“姜”、“辣”、“雜”、“勤”四個字上頭。
2、南京冬至的習俗之祭祖
提起冬至,老南京人當然不能少了祭祖先。過去冬至祭祖,和春節(jié)祭祖一樣隆重,供奉的祭物中最特殊的是鰱魚,告慰祖先家門煙火連(鰱)綿不斷的意思。祭過祖之后,還要將祭桌面向大門口朝外拜祭天地,南京人稱作“接冬”。
3、南京冬至的習俗之吃豆腐
南京于“冬至”所準備的家宴中,有吃糯米豆沙團,以取團圓。“青菜豆腐”也是老南京人保留至今的冬至食俗,具有“聰明逗富”、“保平安”的寓意。據(jù)傳,南京人冬至吃豆腐還與朱元璋有關,這也是歇后語“小蔥拌豆腐—— 一清二白”的由來。
4、南京冬至的習俗之賀冬
老南京有“賀冬”的風俗,也稱“拜冬”。每逢冬至,南京百姓都會更換新衣,往來慶賀,相互饋贈,商鋪、手工作坊、學堂都放假一天,風俗一如過年。民諺曰:“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給錢,冬至大似年,東家不放不肯歇”。
老南京稱“冬至”為“大冬”,這一天,民間百姓要開展祭祖活動,做媳婦的要孝敬公婆新鞋新襪。媳婦為老人送上新鞋新襪,叫做“履長節(jié)”,這種敬老的風俗在過去穿著傳統(tǒng)布鞋布襪的年代,特別是郊區(qū)縣農村尤其盛行。據(jù)說這樣做是希望長者健康長壽。
冬至養(yǎng)生的藥膳食譜
1、枸杞海參豬肉餅:干海參150克,精豬肉300克,枸杞15克,雞蛋1個。
精豬肉洗凈剁碎,雞蛋打爛,拌勻,做成肉餅。海參用清水泡發(fā),洗凈,切成條塊,放入滾水中略燙后撈出備用。鍋燒熱,放入植物油,燒至九成熱,用文火煎肉餅成金黃色取出,鍋內留少許油,將海參入鍋中略煸一下,加適量水,放入肉餅共燜,待湯汁收濃時,淋上麻油、醬油,撒入枸杞子,勾芡翻勺裝盤即可。有補肝益腎功效。
2、參歸羊肉湯:黨參15克,枸杞子15克,當歸10克,羊肉150克,生姜10克,大棗10枚。
將羊肉洗凈,斬成小塊。其余用料洗凈,生姜拍爛,備用。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小火煮3小時,加精鹽調即成。有健脾補肝腎的功效。
有關冬至的傳說介紹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jié)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
1、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2、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