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為什么要吃糯米飯
為什么夏季養(yǎng)生。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社會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如何避開有關四季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小寒為什么要吃糯米飯”,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小寒為什么要吃糯米飯
1、小寒為什么要吃糯米飯
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都暖粒粒(粵語發(fā)音nuanlala)。民間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qū)寒。中醫(y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jié)吃糯米飯最適宜。
傳統(tǒng)的臘味糯米飯,除了固定的糯米、臘肉、臘腸和花生外,各家會視乎口味和需要,在糯米飯中添加香菇、蝦米、瑤柱、香菜、叉燒、魷魚等等。正宗的傳統(tǒng)小寒、大寒糯米飯要在早上吃,但是由于要上學、上班,一般都改到晚上吃。
廣東民諺“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qū)寒是傳統(tǒng)習俗。民間傳統(tǒng)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qū)寒。中醫(y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jié)吃糯米飯最適宜。
2、小寒是什么時候
小寒是農(nóng)歷丙申年辛丑月壬辰日(臘月初八)。小寒節(jié)氣,下午1點14分交節(jié),太陽到達黃經(jīng)285°。按古代以北斗星判斷節(jié)氣的方法,斗指戊為小寒。古人認為冷氣積久為寒,寒冷程度未至極點,故稱小寒,它是夏歷的十二月節(jié)。
3、小寒的由來
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jié)氣?!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還處于“二九”的最后幾天里,小寒過幾天后,才進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
小寒的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于本節(jié)氣內(nèi),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這是因為在上一個節(jié)令冬至時,地表得到太陽光、熱最少,但還有土壤深層的熱量補充,所以還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等到冬至過后,也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盡管得到太陽光、熱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現(xiàn)全年的最低溫度。
小寒節(jié)氣吃什么養(yǎng)生
五元補雞
原料:母雞1只,龍眼肉30克,荔枝肉30克,黑棗30克,蓮子30克,枸杞子30克,冰糖30克,料酒、鹽、蔥、姜適量。
做法:雞去毛去內(nèi)臟,洗凈。龍眼肉、荔枝肉、蓮子洗凈。黑棗洗凈,去核。龍眼肉、荔枝肉、蓮子、黑棗、枸杞子、冰糖放雞腹內(nèi)。雞放缽內(nèi),加料酒、鹽、蔥、姜,蒸2小時熟爛。
功效:本菜色澤淡紅,咸甜適口,肉嫩味鮮,營養(yǎng)豐富,為滋補佳肴。《隨息居飲食譜》:“雞肉補虛,暖胃,強筋骨,續(xù)絕傷,活血調(diào)經(jīng),托癰疽,止崩帶,小便頻數(shù),主娩后贏?!鄙徸友a脾,養(yǎng)心,益腎。荔枝肉生津,益血,理氣。黑棗健脾,益氣,和胃。枸杞子補肝腎。龍眼肉益心脾,補氣血,安神。上述各味共煮,成五元補雞,具有補五臟,益氣血功能,為滋補強身佳肴。
山藥羊肉湯
材料:羊肉500克,淮山50克,蔥白30克,姜15克,胡椒粉6克,黃酒20克,精鹽3克,味精適量。
做法:將羊肉去筋膜,洗凈,略劃幾刀,再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將蔥、姜洗凈,蔥切成段,姜拍破;淮山洗凈,將羊肉、淮山放入砂鍋內(nèi),加適量水,先用大火澆沸后,撇去浮沫,放入蔥白、生姜、胡椒粉、黃酒,轉(zhuǎn)用小火燉至羊肉酥爛,撈出羊肉晾涼。將羊肉切成片,裝入碗內(nèi),再將原湯除去蔥、姜,加精鹽、味精,攪勻,連淮山一起放入羊肉碗內(nèi)即成。
功效:山藥具有三臟同補的功效,羊肉本身具有良好的溫補作用,又能夠去寒氣,所以是虛寒證的通補方。
小寒的習俗
吃黃芽菜
據(jù)《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qū)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使天津特產(chǎn),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
小寒吃菜飯
到了小寒,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nèi)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菜飯中糯米補中益氣,健脾暖胃,能增強機體抵御寒邪的能力;生姜味辛性溫,具有發(fā)汗解表,溫肺散寒之功效。
吃臘八粥
小寒節(jié)氣中另有一項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古籍記載,臘八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點染,這些食品均為甘溫之品,有調(diào)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yǎng)血、驅(qū)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延伸閱讀
小寒為什么要吃菜飯
1、小寒為什么要吃菜飯
南京對小寒可是非常重視,全家都要聚在一起吃頓菜飯。俗話說得好,“大寒小寒又一年”嘛。
老南京的菜飯,內(nèi)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之所以要吃菜飯,中醫(yī)認為寒為陰邪,小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節(jié)氣,也是陰氣最盛的時期。菜飯中糯米補中益氣,健脾暖胃,能增強機體抵御寒邪的能力,另外生姜味辛性溫,具有發(fā)汗解表、溫肺散寒之功效。
2、老南京小寒吃菜飯的習俗
二十四節(jié)氣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之談,其中有一套從小寒預測大寒天氣的規(guī)律流傳甚廣,據(jù)說頗靈驗。根據(jù)小寒的冷暖情況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不少,如“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等。
南京民俗專家王涌堅說,到了小寒,“老南京”講究吃菜飯。貧寒人家或是困難時期,所謂菜飯就是青菜加油鹽煮米飯;條件好的,則佐以咸肉、香腸、火腿、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
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chǎn),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這些在今日看似平常之物,多年前則是有口福之人才能享用的。
在王涌堅的童年記憶中,這一天大人都會在他的菜飯里埋一勺豬油,那時的“豬油拌飯”吃起來真香啊,寓意“進補”,讓小孩快快長身體。一家人吃著熱乎乎的菜飯,感覺年味漸濃,期盼著即將到來的春節(jié)。
3、小寒的由來
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jié)氣?!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還處于“二九”的最后幾天里,小寒過幾天后,才進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位于小寒節(jié)氣之后的大寒,處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大寒。
小寒的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于本節(jié)氣內(nèi),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這是因為在上一個節(jié)令冬至時,地表得到太陽光、熱最少,但還有土壤深層的熱量補充,所以還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等到冬至過后,也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盡管得到太陽光、熱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現(xiàn)全年的最低溫度。
小寒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1、糯米飯 廣州傳統(tǒng),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糯米飯是中國傳統(tǒng)主食之一,在南方中國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都暖乎乎。因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qū)寒。中醫(yī)理論上來說,糯米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jié)吃糯米飯最適宜。
2、菜飯制作方便,味道鮮美,是中國漢族民間一種特色食品,比較著名的菜飯有上海菜飯、福建菜飯、臺灣菜飯等。菜飯,有的地方叫咸飯,有的地方叫咸碎飯。有的地方,又因為使用海鮮叫海鮮飯。
3、臘八粥 小寒節(jié)氣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臘八在小寒節(jié)氣前后,吃臘八粥,可以增加機體熱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
小寒吃什么養(yǎng)生
1、五元補雞
原料:母雞1只,龍眼肉30克,荔枝肉30克,黑棗30克,蓮子30克,枸杞子30克,冰糖30克,料酒、鹽、蔥、姜適量。
制作:1.1、雞去毛去內(nèi)臟,洗凈。龍眼肉、荔枝肉、蓮子洗凈。黑棗洗凈,去核。
1.2、龍眼肉、荔枝肉、蓮子、黑棗、枸杞子、冰糖放雞腹內(nèi)。
1.3、雞放缽內(nèi),加料酒、鹽、蔥、姜,蒸2小時熟爛。
功效:補氣益精,補血養(yǎng)陰。
適用:氣血虛弱,病后體虛。食后能增加營養(yǎng),增進食欲,強壯身體。
2、山藥炒魚片
原料:青魚肉(草魚)250克,鮮山藥l50克,料酒、蔥、姜、鹽。
制作:魚肉洗凈,切片,用生粉拌勻。鮮山藥洗凈切片。起油鍋,入蔥、姜末煸香,倒入魚片、山藥片翻炒,加料酒、蔥、姜、鹽,再炒熟。
功效:健脾益氣。
適用:脾虛食少,便溏泄瀉。
脾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脾氣虛弱,脾失健運,故納呆或便溏泄瀉等。山藥有補脾止瀉,補腎功效,配青魚肉增強了健脾益氣之力。故本藥膳味美鮮嫩,且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大寒為什么要吃糯米
1、大寒為什么要吃糯米
中醫(y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jié)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yǎng)生的角度講,要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qū)θ梭w的侵襲。而糯米味甘、性溫,有暖胃養(yǎng)胃、補中益氣的功效,吃了后會周身發(fā)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在大寒時節(jié)吃是最適宜的。
糯米作為一種溫和的滋補品,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食欲減少、泄瀉和氣虛引起的汗虛、氣短無力、妊娠腹墜脹等癥。現(xiàn)代科學研究還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及淀粉等,為溫補強壯品,做成糯米飯,美味又營養(yǎng)。
2、糯米飯的做法是什么
糯米飯的做法五花八門,而常見的臘肉糯米飯,做法跟做一般米飯差不多,只是要先做好準備工作,通常的拌料有冬菇、魷魚、臘肉、花生等,拌料可以按照個人的喜好隨便選擇。另外,冬菇、魷魚要事先浸泡,特別要注意的是,魷魚要洗干凈,冬菇、魷魚、臘肉應切碎,花生要選用生花生,干烘之后去皮,注意烘花生要慢烘。
3、大寒節(jié)氣的傳統(tǒng)食物
3.1、年糕: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所以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帶著吉祥味,也能驅(qū)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為“消寒糕”。
3.2、雞湯:到了寒冬季節(jié),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nóng)歷四九前后,傳統(tǒng)的一九一只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燉湯不宜使用高壓鍋,因為營養(yǎng)物質(zhì)在小火慢燉的過程中才能慢慢釋放出來。使用高壓鍋盡管可以縮短煮熟肉的時間,卻達不到煲湯的效果。
大寒時節(jié)吃什么養(yǎng)生
1、溫性食物:中醫(yī)認為,羊肉、狗肉、桂圓、韭菜、核桃、小米等食物具有溫陽益氣的作用,適量多吃可提高御寒能力。相反,鴨肉、螃蟹、香蕉、黃瓜、梨、綠豆、西瓜、冰糖等涼性或寒性的食物最好少吃。
2、含鈣食物:醫(yī)學研究證明,怕冷與飲食中礦物質(zhì)缺乏有關,尤其是缺鈣,會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因此,冬季不妨多吃點牛奶、豆制品、蝦皮等富含鈣質(zhì)的食物。此外,胡蘿卜、地瓜、蓮藕、大蔥、土豆等根莖類蔬菜中含有大量礦物質(zhì),經(jīng)常食用也能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
3、含碘食物:人體甲狀腺可分泌一種叫甲狀腺素的激素,具有產(chǎn)熱效應。甲狀腺素由碘和酪氨酸組成,酪氨酸可由體內(nèi)合成,碘卻必須依靠“外援”。因此,冬季應適當多吃點海帶、紫菜、貝殼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
大寒時節(jié)的食療食譜
1、紅杞田七雞。材料:枸杞子15克,三七10克,母雞1只,姜20克,蔥30克,紹酒30克,胡椒、味精適量。
做法:活雞宰殺后處理干凈,枸杞子洗凈,三七4克研末,6克潤軟切片,生姜切大片,蔥切段備用。雞入沸水鍋內(nèi)焯去血水,撈出淋干水分,然后把枸杞子、三七片、姜片、蔥段塞入雞腹內(nèi),把雞放入氣鍋內(nèi),注入少量清湯,下胡椒粉、紹酒;再把三七粉撒在雞脯上,蓋好鍋蓋,沸水旺火上籠蒸2小時左右,出鍋時加味精調(diào)味即可。
功效:補虛益血。其性溫和,老年人及久病體虛可食用。
2、白胡椒煲豬肚湯。材料:白胡椒、豬肚、味精、鹽、白芝麻和醬油。
做法:把豬肚反復用水沖洗凈;把白胡椒打碎,放入豬肚內(nèi),并留少許水分;把豬肚頭尾用線扎緊,慢火煲1個小時以上(至豬肚酥軟),加鹽調(diào)味即可。另外,湯煲好后的豬肚酥爛滑軟,切條裝盤,再撒上白芝麻和鮮醬油,是一道非常不錯的冷盤。
功效:用于治療胃寒、心腹冷痛,可以作為冬天養(yǎng)生的一道家常菜。
導讀:小寒節(jié)氣到,我們將迎來一年最冷的時候,為了御寒保暖,民間形成了很多飲食習俗,你知道南方小寒吃什么嗎?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南方小寒吃什么,在小寒時節(jié)記得要給自己補補身子!
南方小寒吃什么?
一、菜飯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nèi)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chǎn),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
南京菜飯中糯米補中益氣,健脾暖胃,能增強機體抵御寒邪的能力;生姜味辛性溫,具有發(fā)汗解表,溫肺散寒之功效。再加上南京特產(chǎn)矮腳黃、香腸、板鴨,藥食雙補,美味可口,冬日里吃完后特別暖和,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推薦食譜:紅薯菜飯
材料:泰國香米150克、上海青80克、紅薯2根、蝦干10克、姜2片、雞湯、油1大匙、鹽適量。
做法:將香米洗凈瀝干水待用,上海青洗凈,撕成小塊,紅薯洗凈去皮切小塊,蝦干用溫水泡發(fā),瀝干切成末,姜切成末。鍋燒熱,放入油,放入蝦干末和姜末炒香;放入香米同炒,炒至透明。放入上海青炒軟,加入適量鹽炒勻,加入雞湯,沒過米飯即可。將紅薯放米飯里,加蓋轉(zhuǎn)小火燜至水干紅薯熟。
二、雞
老南京還有逢九吃一只雞、每天一個雞蛋的進補習慣,所以小寒這天市民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雞湯和雞蛋。雞肉的藥用價值很大,民間有濟世良藥的美稱。中醫(yī)認為雞肉具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的功效。
但用雞肉進補時需注意雌雄兩性作用有別:雄性雞肉,其性屬陽,溫補作用較強,比較適合陽虛氣弱患者食用;雌性雞肉屬陰,比較適合產(chǎn)婦、年老體弱及久病體虛者食用。
推薦食譜:黃芪猴頭菇雞湯
材料:黃芪30克、猴頭菇150克、嫩雞肉250克、生姜3片。
做法:黃芪、猴頭菇稍浸泡;雞肉切塊,稍炒片刻。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滾沸后改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下鹽便可。
三、糯米飯
廣東人俗語有話: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一般家家戶戶都有吃糯米飯的習慣。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都暖粒粒(粵語發(fā)音nuanlala)。中醫(y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jié)吃糯米飯最適宜。
先將糯米浸泡一夜,并將切丁的臘腸、臘肉、蔥、花生米加鹽炒香,然后將洗干凈的糯米和之前炒香的配料一起拌勻放在電飯鍋里燜。要注意的是放水不能太多,一般超過糯米半厘米即可。快要好的時候不妨揭開蓋子看一看,水不夠,糯米飯干硬,可以加一點點白開水,水多了,可以多燜一會。要注意的是臘味糯米飯雖然開胃香滑,但是很容易膩,煮的時候要掌握份量。
推薦食譜:臘味糯米飯
材料:糯米、臘腸、臘肉、筍干、蝦米、冬菇、熟花生米、蒜苗、鹽、生抽和花生油。
做法:糯米洗凈后浸泡半天,瀝干水后入蒸鍋蒸熟;臘腸、臘肉、筍干、蝦米、冬菇、蒜苗切粒;燒熱鍋,放油先爆香臘腸、臘肉、筍干、蝦米、冬菇,再放入蒸熟的糯米飯一起炒10分鐘,最后放入蒜苗、熟花生米及用鹽、生抽調(diào)味即可了。
四、補膏方
民諺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冬季萬物斂藏,養(yǎng)生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滋補內(nèi)臟。膏方不僅能夠預防和治療疾病,還具有滋補身體,強壯體質(zhì)的作用,在冬日里受到民眾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到了小寒時節(jié),也是膏方進補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jié)前后。
膏方服用一般是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約一調(diào)羹,用溫開水化服,以空腹服用為佳;若空腹服用腸胃有不適者,也可改在半饑半飽時服用;若平時就有消化不良、胃納欠馨、脾胃濕重者,應先服用中藥開胃方,調(diào)理消化吸收功能后再服用。
導讀:廣東小寒吃什么?香噴噴的糯米飯是廣東人小寒必吃的美食。糯米飯是廣東人御寒的佳品,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具體廣東小寒吃什么?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廣東小寒吃什么糯米飯
小寒時,廣州傳統(tǒng)是早上是要吃糯米飯的。但是為了避免糯米飯?zhí)?、太過膩人,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
廣東民諺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qū)寒是傳統(tǒng)習俗。民間傳統(tǒng)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qū)寒。中醫(y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jié)吃糯米飯最適宜。
傳統(tǒng)的臘味糯米飯,除了固定的糯米、臘肉、臘腸和花生外,各家會視乎口味和需要,在糯米飯中添加香菇、蝦米、瑤柱、香菜、叉燒、魷魚等等。正宗的傳統(tǒng)小寒、大寒糯米飯要在早上吃,但是由于要上學、上班,一般都改到晚上吃。
糯米又叫江米,是家常經(jīng)常食用的糧食之一。因其香糯粘滑,常被用以制成風味小吃。民間傳統(tǒng)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散濕驅(qū)寒。中醫(yī)理論認為糯米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對脾胃虛寒、食欲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在寒冷的季節(jié)吃糯米飯最適宜。
小大寒季節(jié),正是人們提高身體素質(zhì)加強食補的的大好時機,舊時代窮人家沒有更多營養(yǎng)品食用,從小寒、大寒開始經(jīng)常吃上一碗糯米飯就算是補身體了。
糯米飯有很多種做法,湖南、廣東和港式的做法又各有其精髓。湖南糯米飯很膩,吃一小碗已經(jīng)飽肚,但廣東糯米飯吃兩碗還有肚余。港式糯米飯會用上雞絲、香菇等做主料,再以高湯淋料,增加香味和口感。廣式糯米飯,必定要有臘肉、臘腸等經(jīng)典配料,這兩樣配料也是整鍋糯米飯的靈魂所在。
做糯米飯的訣竅
用電飯煲做的飯和用瓦煲做的飯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更能保持糯米的飯味。其秘訣就在于瓦鍋的保溫密封性能好,傳熱均勻,蓋上蓋子糯米飯的香氣全部燜在鍋中,原汁原味,吃起來特別香。
想糯米飯煮得好吃,還有一個小竅門,就是加一定比例的粘米。糯米不吸水,光用糯米煮的話會很黏,不好下口,搭配了黏米,中和了吸水率,口感就剛剛好了。
很多人認為糯米會黏在一起,其實只要掌握訣竅,黏性超強的糯米還是可以保證顆粒分明的。訣竅首先是水不要太多,剛剛淹沒米面,其次是在電飯煲中加點花生油和鹽,會香口很多。
糯米飯要慢火慢慢燜,火太猛,不僅會焦,而且還煮不熟。煮一鍋香的糯米飯,秘訣就在最后的5分鐘。煮糯米飯不能用大火,要用溫火煮半小時左右,等飯八九成熟時,放入各類材料攪勻,蓋上蓋子燜5分鐘,只有這樣煮才軟硬剛剛好。
推薦做法:臘味糯米飯
材料:糯米、臘肉、廣式臘腸、冬菇、蝦米、干貝、蘿卜干、紅蘿卜、蒜苗、荷蘭豆、花生米。
做法:
1、糯米洗凈后用水浸泡一晚;糯米瀝干水分,放入沸水中稍煮片刻撈出待用;所有配料都切成??;鍋燒熱油,放入姜片爆香,放入臘肉、臘腸、蝦米、冬菇炒香,翻炒片刻,放入糯米飯,中火不停翻炒。
2、泡香菇的水放入老抽,打進蛋黃,放適量生粉,調(diào)勻淋入鍋中;蓋上鍋蓋,燜十幾分鐘(如果水燒干了飯還沒熟,就再倒入香菇水直到飯燜熟為止);最后灑上各色蔬果丁,再燜數(shù)分鐘后灑上炸香的花生米,出鍋。
小提醒:如果用豬油炒飯則會更香;除了淋的醬汁外不要再另外放鹽了,臘肉、臘腸、蝦米、干貝都很有味道了,如果真的淡了,就最后淋些老抽。
看完廣東小寒吃什么,接下來小編在為你介紹小寒應該如何養(yǎng)生。
小寒養(yǎng)生進補有哪幾種?
雖然此時節(jié)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zhì)
如動后冒虛汗、精神疲乏,婦人子宮脫垂等體,宜用紅參、紅棗、白術(shù)、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zhì)
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婦人月經(jīng)量少且色淡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補陰針對陰虛體質(zhì)
如夜間盜汗午后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人白帶增多等體征,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
補陽針對陽虛體質(zhì)
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體征,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蓯蓉、巴戟等。陰虛陽盛的體質(zhì)更宜選用冬蟲夏草、石斛、沙參、玉竹、芡實之類,配伍肉禽煲、燉湯水進補。
小寒養(yǎng)生進補,可多吃有溫養(yǎng)陽氣效果的食物,例如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葡萄干等。
小寒養(yǎng)生食譜推薦
羊肉燉蘿卜(補脾益腎,溫中暖下)
材料:羊肉500克,蘿卜50克,馬蹄50克,蔥白30克,姜15克,胡椒粉6克,黃酒20克,鹽適量。
做法:將羊肉去筋膜,洗凈,略劃幾刀,再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將蔥、姜洗凈,蔥切成段,姜拍破。將羊肉、蘿卜、馬蹄放入砂鍋內(nèi),加適量水,先用大火澆沸后,舀去浮沫,放入蔥白、生姜、胡椒粉、黃酒,轉(zhuǎn)用小火燉至羊肉酥爛,加鹽調(diào)味即成。
首烏煲雞蛋(健脾益腎,益氣養(yǎng)血)
材料:雞蛋2個,何首烏30克,山楂15克,陳皮6克,醬油、八角、精鹽、白糖、山姜片各適量。
做法:將雞蛋、醬油、精鹽、八角、白糖、生姜片一并投入砂鍋中,文火煮沸20分鐘,取出雞蛋,浸泡于冷水中,剝?nèi)サ皻?,再將去殼的雞蛋放入砂鍋中,煮沸約15分鐘,除藥渣即成。
遠志棗仁粥(補益肝腎,養(yǎng)血安神)
材料:遠志10克,酸棗仁10克,粳米50克。
做法:將遠志、棗仁、粳米洗凈。粳米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然后放入遠志、棗仁,小火煮至米爛粥稠即成。
黨參燉鵪鶉(補五臟、益中氣)
材料:鵪鶉肉250克、瘦豬肉100克、黨參15克,淮山30克,桂圓肉10克,枸杞15克,芡實10克。
做法:將鵪鶉肉、瘦豬肉切塊,黨參、淮山、桂圓肉、枸杞、芡實洗凈,一同放入砂鍋,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燉煮1.5小時,調(diào)入精鹽即成。
導讀:立夏有吃烏米飯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很流行,那么立夏為什么要吃烏米飯呢?立夏吃烏米飯有很多傳說,小編為您介紹立夏為什么要吃烏米飯,你不妨來看看由來。
立夏為什么要吃烏米飯?
立夏到來,有一個習俗是吃烏米飯。烏米飯不僅口感清香,而且還能益精氣、強筋骨、明目烏發(fā)、健脾益腎,久服有輕身延年的功效。那么立夏為什么要吃烏米飯呢?
烏米飯實際上就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用一種名叫烏飯葉的野生灌木葉子,經(jīng)過清洗搓葉、瀝汁,然后按照烏葉汁的比例稱好糯米進行浸泡,經(jīng)過一天一夜的浸泡,雪白的糯米變成烏黑糯米,然后瀝干烏葉汁,上籠蒸熟即可。
烏米飯分白砂糖和細沙包制的甜味,還有豌豆和咸肉包制的咸味兩種。味道鮮美,糯而不膩。民間有立夏日吃烏米飯,可以祛風解毒,夏天不容易中暑,而且可以避免蚊蟲叮咬之說。
據(jù)說,烏米飯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那時叫青精飯,是道家求長生不死的食品。杜甫《贈李白》詩曰: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清朝詩人屈大均也有社日家家南燭飯,青精遺法在蘇羅。蘇羅指蘇浮山。乾隆年間《本草綱目拾遺》載有王圣俞云:烏飯草乃南燭,今山人寒食挑入市,賣與人家染烏飯者是也。
關于烏米飯的來歷,各地也有許多傳說。流傳最多的就是戰(zhàn)國時期孫臏的故事。戰(zhàn)國時期,孫臏被迫害關在豬舍,老獄卒用烏樹葉煮出烏黑的糯米飯,再捏成豬糞樣的飯團,偷送給孫臏吃。孫臏不僅靠這個方法活了下來,身體還很健康,最終逃出監(jiān)獄。孫臏第一次吃烏米飯就是在立夏那天。
立夏吃烏米飯,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目蓮的母親在十八層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目蓮修行得道后,費盡周折,求得恩準,去地獄看望母親,但每次備了飯菜都被沿途的餓鬼獄卒搶吃一空。目蓮為了讓挨餓的母親吃上飽飯,百思不得其法,為此,經(jīng)常在山上徘徊。
有一天(其時為農(nóng)歷四月初八),目蓮在無奈、煩躁之中,不經(jīng)意地在山上隨手摘下身邊矮樹上的葉子,放入嘴中無聊地咀嚼,發(fā)現(xiàn)這種樹葉香潤可口,葉汁烏黑。目蓮心想,如果用這種樹葉汁浸米,燒成烏黑的米飯給母親送去,就不會遭獄卒搶吃。于是目蓮就將采摘的樹葉拿回家搗碎,用葉汁浸米,蒸煮成烏飯后,再給母親送去。果然,餓鬼獄卒們不再爭搶,而目蓮的母親總算吃上了飽飯。目蓮也最終救母脫離餓鬼道。
另一說法是宋將楊文廣被奸臣陷害入獄,他姑婆楊八姐送飯,常常被獄卒扣下吃了,于是楊八姐想出辦法,用烏飯葉做飯送去,獄卒看到這種烏黑的食物就不敢吃了。
其實烏米飯的風俗由來已久,古時叫做青經(jīng)飯,并且不只限于杭州,在浙江其他地方、江蘇和江西也有立夏吃烏米飯的風俗??梢愿鶕?jù)喜好,在飯里加上些紅棗和核桃,紅棗補腎補腦,核桃健脾補血。
立夏烏米飯的做法
烏飯的做法很簡單,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時,載稱: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南燭樹就是我們稱的烏飯草。把烏飯草放在石臼里搗碎,然后浸水成汁,再用糯米放在汁水中浸泡,再取其浸泡而成的烏米進行蒸煮,就是烏飯了。
簡單的做法是:去菜場買來烏樹的葉子,回家洗干凈放水里,用雙手揉搓,汁漿就會慢慢滲出,然后就可以把糯米泡在烏樹葉的水里,一兩個小時后,糯米浸得顏色發(fā)黑,就可以蒸煮。一般,1斤葉子可以浸3到4斤糯米。起鍋后飯上還可以放些糖桂花、瓜子仁,這樣吃起來就更加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