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過年吃什么
什么季節(jié)吃什么養(yǎng)生。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生活中,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注如何養(yǎng)生,不注意養(yǎng)生,將為我們的生活埋下悲劇的種子。面對四季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山東過年吃什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山東過年吃什么
1、山東過年吃什么
1.1、炸菜:春節(jié)到來,魯北農村有在節(jié)前炸菜的習慣,用豆腐、生肉、魚蝦等原料炸出過年的菜肴,特別是用豆腐制作出的豆腐頁、豆腐棒、豆腐丸、溜豆腐等十多種不同品種的過節(jié)菜,豐富農村過年的自備食品。
1.2、膠東大餑餑:大餑餑,漢族面食,古代時多用于祭祀,現(xiàn)在的膠東地區(qū)春節(jié)仍用于祭祖擺供,又稱大棗餑餑。
1.3、年糕:春節(jié),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1.4、水餃:這個不用說了,家家戶戶過年包餃子是必須滴;山東人吃的多是餃子,很多地方與大年三十一樣,吃素餃子,不過也有各種餡料的。
1.5、元宵:吃元宵的習俗源于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春秋末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
2、古代過年吃什么
2.1、先秦時吃“麥飯”,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無論年夜飯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們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飯、饅頭、面條成為今天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
2.2、魏晉至唐宋,羊肉長期統(tǒng)治餐桌;野味豐富,鹿肉曾是“大眾食品”:過年餐桌上當然少不了肉?,F(xiàn)在中國人吃豬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
2.3、唐朝禁止吃鯉魚,生魚片是古代文人最愛:過年餐桌上當然也少不了“天上飛的”和“水里游的”。
3、什么是過年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春節(jié)是漢族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農歷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農歷的正月初一現(xiàn)在定名為春節(jié);節(jié)日具體時間最后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yè)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
過年的由來
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xiāng)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fā)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fā)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里時,發(fā)現(xiàn)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fā)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白發(fā)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
過年回家給父母帶什么
1、一件實惠、漂亮但不張揚的外套
過新年,換新衣,中國幾千年的過年習慣。給你的父母每人買一件吧,但價格一定要適中,太名貴的服裝,他們往往舍不得穿,多數(shù)時間是把它們掛在衣櫥里飽飽眼福;太花哨的服裝。
2、精致、美觀、實用、耐用的生活必需品
比如說父親幾乎每天都要用的電動剃須刀,隨時都會端起來或者攜帶的水杯,母親喜歡的精美餐具、茶具,睡覺前可以暖被窩的電熱毯,可以暖手的充電用具,一套精美的床上用品。
相關推薦
山東小年吃什么
1、山東小年吃什么
山東魯西地區(qū)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
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北方小年,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來比較麻煩,發(fā)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面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
2、小年有什么傳說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后,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
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就發(fā)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qū)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shù)亓餍械拿耖g傳說故事。
3、小年祭灶日期是多久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諸教并存,神靈之數(shù)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
可能是為了簡化統(tǒng)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tǒng)的祭灶節(jié)日。山西境內,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很多地方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
小年為什么要大掃除
小年這一天,家家要“送灶王爺上西天”,俗稱“辭灶”。按照傳統(tǒng)的習俗,在小年這一天要“掃塵”,也就是家家戶戶都會對自己的家中各個角落進行徹底的清掃,為的就是除舊迎新。掃帚將墻壁上下掃干凈、擦洗桌椅、沖洗地面……各家各戶都要不留死角地徹底清掃,做到窗明幾凈。
小年的大掃除也叫“撣塵”。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wèi)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
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是漢朝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小年習俗之貼春聯(lián)
小年習俗之貼春聯(lián)。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jié)的對聯(lián)數(shù)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lián)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lián),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lián)。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lián)數(shù)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lián)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見的有天地神聯(lián):“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lián):“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lián):“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lián):“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lián),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谷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lián),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
杭州過年吃什么
1、杭州過年吃元寶肉
元寶肉就是鹵蛋和紅燒肉燒在一起,貌似元寶。
2、杭州過年吃白斬雞
白斬雞就是一整只雞上桌的,象征一戶人家的富裕。
3、杭州過年吃火鍋
暖鍋兒相當于現(xiàn)在的火鍋,只不過下面燒的是炭。暖鍋兒的意思主要就是吃起來溫暖,有團圓的味道。據說,放在里面的東西也很有講究:肉圓是代表團圓,蛋餃么代表元寶,年糕就寓意著年年高。
4、杭州過年吃八寶菜
八寶菜的寓意很明顯。就是表示富裕,菜里的主要材料有黃豆芽,因為是發(fā)芽的黃豆,象征著“發(fā)”。如意菜里也有豆板,也是代表“發(fā)”的意思,此外里頭還有冬筍丁和冬腌菜。此菜因為清口而備受歡迎,因此有如意菜的美稱。
5、杭州過年吃藕富
藕富這道菜,象征富貴,藕里有洞,這叫做“路路通”,里頭的配料也比較好,有寓意早生貴子的紅棗,表示樣樣都齊的帶芽的荸薺,還有一種兩個角的老菱,象征元寶的,其他就是白果、栗子、黃豆。這道菜是甜的,味道很好。
6、杭州過年吃醬鴨
一口鮮嫩肥美的醬鴨,喚起滿滿的家鄉(xiāng)的思念。杭州的醬貨文化由來已久,在洪如嵩補輯的《杭俗遺風》記載:醬鴨一味,以杭城紹酒店所制者為佳。每歲八九月間,各酒肆皆自制醬鴨,多者數(shù)百,少者亦百余。醬鴨也成為杭州人逢年過節(jié)必不可少的菜點之一。
7、杭州過年吃炸響鈴
炸響鈴占領年夜飯菜單的歷史非常悠久,可見杭州人民對這道菜的喜愛。用的是油豆皮和少許豬肉末制作而成的,入口后,咀嚼起來聲聲帶響,因此得名為響鈴。
8、杭州過年吃蝦油雞
在準備過年時,杭州家庭除了做些醬肉鴨外,還喜歡用蝦油鹵、糟鹵等做些蝦油雞、糟雞。嫩嫩的杭州本地雞,加上鮮咸的蝦油鹵和香濃的糟鹵浸制,浸制時間短,雞嫩味香!是過年餐桌上很受歡迎的家常年菜。
9、杭州過年吃杭三鮮
正宗的杭三鮮湯以發(fā)皮、魚圓、河蝦為底,現(xiàn)在的菜式中會加入娃娃菜、鵪鶉蛋、番薯粉絲等健康食材,滑嫩的魚圓,鮮美的湯汁是多少杭州人的最愛。
杭州過年的風俗習慣
1、杭州春節(jié)掛貼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杭州過年習俗中,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嫛⒁詽M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2、杭州春節(jié)拜年祝福
拜年祝福是杭州過年習俗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大年初一,杭州先民開門頭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稱開門炮,張?zhí)伴_門大吉”,然后拜天地神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按輩分家人行拜年禮。
3、杭州春節(jié)的娛樂活動
老杭州過年習俗的娛樂活動大致有鑼鼓、紙鳶、龍燈和花爆。杭州人對各式年鑼鼓有自己的說法:只聞其聲不聞其詞的取名為元宵鼓、招財鼓、雨夾雪和七五三;既聞其聲又聽其詞的叫做十番、風云會和絲弦鑼鼓;既無節(jié)奏又無言詞的杭州人統(tǒng)稱為亂劈柴。
春節(jié)杭州好玩的地方推薦
1、春節(jié)去杭州北山路梧桐
西湖北山路,東起斷橋,西至楊公堤,全長約有3公里。路剛好沿著西湖北里湖,湖里還有成片殘荷。路兩旁栽種的法國梧桐,基本上都有十幾年的樹齡,待到秋意更濃些,慢慢變成金黃色的梧桐葉將鋪滿整個路面。
2、春節(jié)去杭州清河坊
興于宋盛于清,街區(qū)現(xiàn)存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如百年老店胡慶余堂、萬隆火腿莊等大多建于此時,雖說歲月無情,但現(xiàn)風韻尤存。杭州的許多百年老店也都集中在這一帶。從吳山天風開始,您可以沿著石徑小道一路走下去,好好感受一下這條街濃郁的傳統(tǒng)氣息。
3、春節(jié)去杭州千島湖
千島湖是1959年我國建造的第一座自行設計、自制設備的水力發(fā)電站而攔壩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是國家一級水體。無論你想在乘船在島嶼間穿行,還是想享受在湖畔吹風的風情,或是與動物們嬉戲、去周邊探尋古村落、去山澗漂流、騎自行車沿湖兜風。在美麗的千島湖畔,你可以盡情的親近大自然,放飛心情。
廣東過年吃什么
1、廣東過年吃年糕
在廣東,過年的時候必備的年貨是年糕,就算不吃,也要在家里擺上一塊,圖個“好意頭”。年糕皆因有個好彩頭——“年高”,有發(fā)財、步步高、甜蜜的意義,寓意新的一年圓滿甜美的生活。廣東人喜歡把年糕切成片,放進鍋里煎香了。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氣撲鼻,里面則是黏稠軟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歡極了。
2、廣東過年吃糖環(huán)
在應節(jié)食品當中,糖環(huán)大概是最為美觀吸引眼球的,它形狀別致,外面一個圓環(huán),里面像五角星,寓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生生不息之意。糖環(huán)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東莞縣志》的記載,糖環(huán)是東莞先人南遷。由北方帶來的食品之一。古時中原地區(qū),糖環(huán)用面粉制作,后來到了嶺南則改為糯米粉,放到油鍋里炸至熟透后,呈金黃色,亦有黃金滿屋的寓意。
3、廣東過年吃湯圓
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jié)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tǒng)習俗。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
4、廣東過年吃煎堆
在廣州過年,一定要吃煎堆,黃蹬蹬的煎堆像個大胖小子,稍微觸動一下,隨即滾動到老遠。因此廣東有句俗語:“煎堆轆轆,金銀滿屋”,意思就是吃煎堆能夠為家里人帶來財氣。
5、廣東過年吃蛋散
蛋散也是煎炸食品的一種,用薄條面皮旋扭后,丟進油鍋中炸成。常見的蛋散有兩種,一種是咸味,常常在面皮中揉進芝麻,吃起來又香又脆。另一種則是甜味,口感沒有咸味的脆,卻多了一份酥感,蘸了蜜糖丟進口,一咬下去就化掉了。
6、廣東過年吃油角
小小的油角長得就像一只餃子,不同的是油角比餃子多了一條好看的花邊,就像漂亮的荷葉形荷包。同樣是油炸食品,油角里面的內涵就豐富多了:芝麻、花生白砂糖拌起來,就是香噴噴的油角餡。炸起來,放進口,又酥又甜,大人小孩都喜歡。時代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餡料基礎上,現(xiàn)在市面上又有了蔥油餡、椰絲餡等等,口味多樣,任君選擇。
廣東過年的習俗
1、廣東過年的習俗一:準備新衣服
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褲新鞋新襪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購齊新衣著,但至少應有一件新上衣。這一習俗在惠州民間甚為講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過的舊衣,或作其它用途用過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縫制好一件旁襟衣服,這也稱是一件新衣了。
2、廣東過年的習俗二:洗邋遢
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掃衛(wèi)生,迎接新年。這最初是廣府人的過年習俗,但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全個廣東,大家都有共識,這一天就是打掃衛(wèi)生,清除一整年的灰塵也就去掉了一整年的壞運氣。
3、廣東過年的習俗三:貼春聯(lián)、年畫
大門、小門均貼上大紅春聯(lián),門楣貼“利是”,門板貼門神或“?!?“大吉”等字。廚房、牛欄、豬圈、雞柵、廁所等處也要貼上用紅紙寫有“財丁兩旺”、“六畜興旺”等紅紙“桃符”。大廳和臥室、客房均貼上新年畫,一派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廣東過年的禁忌
1、已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
過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意指著會把娘家吃窮,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2、早餐忌吃稀飯、葷食及藥品
過去的傳統(tǒng)窮人家才吃稀飯,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飯,表示家里整年度都會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萬神盛會,表示所有的神出來拜年,因此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葷,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補品補藥年初一最好不要吃。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4、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
年初一時對方還在睡夢中不要跟對方拜年,等對方起床再拜年,因為這樣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潮汕過年吃什么?
1、潮汕人過年吃年夜飯
潮汕人都將除夕吃年夜飯稱為圍爐或守歲。圍爐時桌子中間通常也會放一個潮汕人稱為暖爐的火鍋,也同樣用來溫熱或煮熟食物,但卻不是圍爐的本意。也就是說,圍爐指的是家人團坐而食。
為什么要團坐而食?回答是為了有利于辟邪避兇。清康熙《澄海縣志》這樣記載:除夕祀先祖,聚宴通宵,謂之守歲。鳴金放炮以辟邪。原來在古代,年或年獸曾經被認為是一種邪惡的東西,每逢歲末就要出來害人。為了躲避危險,全家人要圍坐一起吃飯,互相照顧守護,所以吃年夜飯又被稱為守歲。所以圍爐的時間很長,往往通宵達旦,遠非現(xiàn)今到酒樓匆忙輪替吃年夜飯所能比擬。
2、潮汕人過年食物多為供品
潮汕人在除夕當天,會準備很多供品祭祀祖先。這些供品主要有三大類:由豬肉、雞、鵝、鴨和魚組合而成的三牲,由紅桃粿、發(fā)粿(酵粿)、菜頭粿、鼠曲粿等組成的粿品和用香菇、木耳、針菜、豆干等組成的齋菜。潮汕人將準備食物祭拜祖先看成是感恩,而將分享胙肉等祭品當成是納福。祭則受福,天經地義。
3、潮汕過年吃各種小吃
在潮汕地區(qū),春節(jié)期間人們素有訪親問友的習俗。在悠悠茶香里互賀新春,閑話家常,是佳節(jié)中最暖心的享受。而伴茶的潮式茶點則色香味俱全,更為古色古香的茶添上一抹典雅,一份悠然。
春節(jié)潮汕常吃的美食茶點有:朥餅 綠豆餅 米方、豆仁方、酥糖蓮子糖、蓮藕糖、馬蹄糖、束砂等。
潮汕過年有什么習俗?
1、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早上開始,家里的主婦就開始準備圍爐的晚餐,全家團圓一起吃晚餐。飯后還要給孩子們和長輩發(fā)壓歲錢。
2、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shù)人家要吃素,至少是早餐不吃葷。
早餐后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fā)財?shù)燃?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青橄欖,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
3、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可是,現(xiàn)在回娘家,不僅可以吃晚飯,還可以留宿娘家,時代也在變化。
潮汕過年有什么禁忌?
1、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死、鬼或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2、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要說歲歲平安等吉祥語。
3、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
4、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里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fā),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fā)同辦喪事聯(lián)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fā)生。
5、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
6、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韓國過年吃什么
1、過年吃五花肉
如果你問韓國人最愛吃什么,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五花肉。在慶祝新年的時候,韓國幾乎所有酒店都為食客們準備了烤五花肉。有趣的是,韓國語里“五花肉”如果直譯成中文應該為“三花肉”,據一位韓國人說這可能是因為“中國的豬比韓國的肥”吧,因為五花肉的韓語發(fā)音與兩個“3”字的發(fā)音很相似,許多大型商場將3月3日定為“五花肉日”,開展促銷活動。經過多年發(fā)展,五花肉在韓國已經有了多種燒烤方法。除了用藥材、綠茶、葡萄酒腌漬后切片燒烤外,還出現(xiàn)了五花肉小火鍋等火鍋式吃法。為了滿足國內居民對五花肉的強烈需求,韓國的進出口企業(yè)爭相從國外進口五花肉,進口對象國包括比利時、智利、法國、荷蘭、奧地利、美國等15個國家,可以說韓國人快吃遍了全世界的五花肉。
2、過年也吃五谷飯
韓國的年夜飯講究很多,最大的特點是飯菜一律為傳統(tǒng)飲食,而且全部出自媳婦之手。全家要吃“五谷飯”,即云豆、大豆、小豆、黑豆和大米混合做成的米飯。另外還要做“打糕”,包韓式“饅頭”。主菜除烤肉外,還要擺上十幾種山野菜或泡菜。
3、米糕片湯是不可少的
祭祀之后,才能吃第一餐--米糕片湯。韓國人把春節(jié)食品統(tǒng)稱為“歲餐”,米糕片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韓國有個說法,吃了這米糕片湯才算長一歲,不吃就不算長大。
韓國的過年習俗
1、正月初一給孩子們準備的新衣服叫做新裝,這是希望新衣服能夠給孩子帶來好運的一貫風俗。一般給男孩子的帽子都是深色,褲子、上衣、外袍都是鮮艷漂亮的顏色;給女孩的上衣是黃色的,裙子是大紅色的?;ɑňG綠鮮艷的衣服寓意著孩子的未來也是一片光明的。給周歲孩子的衣服上的飄帶也是紅色的,寓意著孩子的將來能夠高升為官、趕走牛鬼蛇神。系上綠色的飄帶時,含有祝福孩子將來有一份好姻緣的意思。
2、笊籬本來是淘米的時候用的工具,在新年的時候韓國人會用笊籬來表示裝滿福氣的意思。每家每戶都會把火柴、麥芽糖等有著幸福寓意的物品放在笊籬里,然后掛在門邊的墻上,有祈福的含義。笊籬是淘米的工具,所以也有把壞事涮掉,留下福氣的意思。所以在買福笊籬的時候人們不會砍價,因為會帶來財運,所以大家都不會計較。買的越早福就來得越多,所以正月里早早出去的時候就會看到大家都把福笊籬準備好了。
韓國的節(jié)日有哪些
1、韓國的光復節(jié)相當于中國的國慶節(jié),是慶祝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tǒng)治、成立大韓民國政府的節(jié)日。節(jié)日當天各家各戶都會在門口掛上韓國國旗以示紀念,全國各地也舉辦各種活動,總統(tǒng)會會出席在獨立紀念館舉行的紀念儀式。
2、韓國的開天節(jié)為紀念神話里韓民族的始祖“檀君”建國而設立。檀君是韓民族傳說里的人物,傳說檀君是朝鮮的開國國君,因此韓國人祭拜他為神的存在。供奉檀君的“檀君祠堂”在韓國各地都能看得到,開天節(jié)這天在社稷公園也會舉辦紀念活動。
3、韓國也有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和春節(jié)并稱為韓國兩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甚至重要程度大于春節(jié),一般韓國放假3-6天。中秋節(jié)大家都從全國各地趕回老家團圓,因此交通非常擁堵,稱為“民族大移動”。
4、佛誕節(jié),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jié)日,全國寺廟會舉辦各類活動,街邊也會掛起一排排顏色鮮艷的燈,首爾每年會舉辦韓國佛教的最大慶典-蓮燈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