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為什么蒸饅頭
為什么夏季養(yǎng)生。
“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不在求仙丹靈藥,而首在養(yǎng)心調(diào)神,養(yǎng)心養(yǎng)性可稱是養(yǎng)生之道的“道中之道”!”生活中,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guān)注如何養(yǎng)生,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jié)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四季養(yǎng)生這方面的知識您掌握多少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過年為什么蒸饅頭”,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導讀:北方過年為什么蒸饅頭?去年看到一個北方朋友的朋友圈曬出一整籠饅頭,特別有食欲,于是問他過年為什么蒸饅頭?還蒸了這么多?他告訴小編
北方過年為什么蒸饅頭?
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這首民謠道出了北方的傳統(tǒng)年俗。中國有句俗話:不蒸包子,要爭氣!過年蒸包子,也有爭氣的含義,另外象征來年的日子會蒸蒸日上。饅頭是發(fā)面做的,蒸的時候會發(fā)起來, 所以也象征會發(fā)財,發(fā)家。
按照老理兒,從正月初一 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所以人們習慣在臘月廿八、廿九這兩天做主食。由于春節(jié)期間忌做蒸、炒、烙等炊事,而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以前人們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
過年蒸饅頭的傳說
據(jù)傳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安定后方而進軍西南,在橫渡瀘水時,因瘴氣熏天,毒液漫流,過河士兵中體弱者多觸水致死,軍隊難以挺進。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于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面團,投于水中以示供奉。打那以后,這種面食就流傳了 下來,并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蒸饅頭也成為北方過年一個重要的習俗。
蒸饅頭樣式多 寓意好
北方過年蒸的饅頭,多姿多彩形象豐富。因饅頭的樣式不同,含義自然也不同:魚形為吉祥,桃形為長壽,蘋果形為平安如意,鯰魚饅頭寓意年年有余,元寶饅頭寓意招財進寶,饅頭上點綴五個大紅棗寓意來年五谷豐登。而這些做成刺猬、龍等形狀的饅頭,傳說是圣蟲的一種,取剩、升之音,寓意來年糧食有剩余,日子步步高升。饅頭上還有點紅,意味著紅紅火火,是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一種祝愿和愿望。
蒸饅頭的做法
材料:面粉、干酵母、溫水、白糖
1.準備面粉。把白糖加入面粉里攪拌均勻。
2.酵母倒進35度左右的溫開水里,靜置5分鐘。
3.把酵母水緩緩的倒入面粉中,邊加邊用筷子攪拌成絮狀。
4.揉成初步的三光面團。
5.用手腕的力量為重心,把面團反復的揉,直到把面團揉至表面光滑、細膩,蓋上蓋子進行發(fā)酵。
6.面團發(fā)酵至原來的2倍大,食指沾上面粉,在中間戳個洞,洞口不塌陷不回縮,就發(fā)酵好了。
7.把面團進行排氣,揉至原來面團的大小。再揉成長條。
8.切成一小份份,并依次進行整行。
9.整行好的饅頭蓋上干凈的濕紗布進行二次發(fā)酵。
10.鍋中加水,蒸架上鋪好濕紗布,放上發(fā)酵好的饅頭,中間要有間隔,因為蒸的時候還會變大。
11.蓋上蓋子,水開以后再繼續(xù)蒸5分鐘關(guān)火,然后悶上2分鐘再打開鍋蓋。
北方每家每戶蒸起饅頭,那年味兒十足,表示春節(jié)快來了。每一個習俗都有好的寓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
延伸閱讀
導讀:過年為什么要吃豬蹄?在廣東人的春節(jié)餐桌上,有一種食物是必備的,那就是豬蹄。豬蹄也叫豬手,那么過年為什么要吃豬蹄呢?相信很多朋友都不了解,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過年為什么要吃豬蹄?
在春節(jié)過年的菜譜之中,少不了要有一味叫發(fā)財就手的菜。其實就是發(fā)菜配豬手,叫做發(fā)財就手。春節(jié)餐桌上的豬蹄寓意吃了可以撓一撓,祝福來年可以抓到更多的財富和幸福。
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發(fā)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著發(fā)財就手,做什么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fā)財,干什么也都會發(fā)財就手。所以這道菜式也是廣東人最喜歡的一道吉祥菜!
要購買豬手,如果你不懂如何選購豬手,往往也會出問題。豬蹄分前后兩種,前蹄肉多骨少,呈直形,后蹄肉少骨稍多,呈彎形。豬的左手,被視為阻手阻腳,是不吉利的意思,一定要選購豬的右手才對,否則就不能用來做發(fā)財就手。
原來買豬蹄是有講究的,大家都在挑豬前蹄。除了前蹄多筋好吃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按民間說法豬前蹄是往里刨,寓意財源廣進。那么,什么樣的是豬前蹄?看豬蹄一側(cè)的骨頭,凹進去的是前蹄,肉多,筋多,豬骨凸出來的就是豬后蹄。另外,還要看看豬蹄的顏色,接近肉色是好的,太白或者發(fā)黑的盡量別買。
豬蹄還有其他美好寓意:古代給科舉考生送豬蹄,寓意金榜題名!相傳從唐朝開始,殿試及第的進士們相約,如果他們中有人將來做了將相,就要請同科的書法家用朱書(紅筆)題名大雁塔。從那以后,但凡有人趕考,親友就贈送豬蹄給他。豬和朱同音,蹄和題同音,送豬蹄的用意是:希望考生金榜題名,成為將相,也能朱書題名。
豬蹄的營養(yǎng)價值也很高。豬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質(zhì),脂肪含量也比肥肉低。它能防治皮膚干癟起皺、增強皮膚彈性和韌性,對延緩衰老和促進兒童生長發(fā)育都具有物殊意義。為此,人們把豬蹄稱為美容食品和類似于熊掌的美味佳肴。
秋冬季干燥,很多人會出現(xiàn)皮膚干癟起皺、缺乏彈性和韌性的現(xiàn)象,吃豬蹄很有幫助。此外,對于經(jīng)常性的四肢疲乏、腿部抽筋、消化道出血、缺血性腦患者有一定輔助療效。
選豬蹄可分三個步驟
一、看顏色,察蹄子
正常去毛后的豬蹄應該是淡黃色的,所以見到白白凈凈的豬蹄,就要提高警惕。不過,藥水浸泡過的豬蹄也并非個個都是白色,也有的顏色發(fā)紅。浸泡過的豬蹄通常要比沒浸泡過的大,買豬蹄時不能一味地撿大的挑。有的人很少買豬蹄,對豬蹄的大小沒有概念。這時還可以觀察豬蹄的蹄子。浸泡過的豬蹄因為漲大的緣故,蹄瓣會分開,沒浸泡過的豬蹄則正好相反,蹄瓣是合在一起的。
二、摸一摸,黏不黏
被藥水浸泡過的豬蹄摸起來發(fā)黏;沒浸泡過的,則沒有這種黏黏的感覺。用手在豬蹄上輕輕按一按,浸泡過的豬蹄手感較硬,沒浸泡過的按起來較松軟。
三、湊近點,聞氣味
浸泡過的豬蹄能聞出淡淡的藥水味,有時這股藥水味還會遮蓋住豬肉本身的腥味。沒浸泡過的則聞不出藥味。
其實,市場上除了有用火堿、雙氧水等浸泡出來的豬蹄,還有用火堿、雙氧水等浸泡出來的雞爪、豬肚。它們的特點差不多,都是顏色白凈,個頭大,買的時候要當心。
豬蹄是不是越大越好呢?其實并不是這樣,挑選豬蹄最好選重量在八兩到一斤二兩之間的,這樣的豬蹄,肉質(zhì)口感最佳。此外,帶筋的豬蹄不僅更加美味,而且更加有營養(yǎng),但是比無筋的稍微價高一點,一般沒有筋的豬蹄,它的腕部會有一個開口。豬蹄一般跟黃豆、花生同煮營養(yǎng)物質(zhì)更容易被吸收。
導讀:過年了,小孩子最期待的莫過于穿新衣、收紅包,那么過年為什么要穿新衣,有誰知道由來?過年穿新衣的由來已久,南北朝時有記載。具體過年為什么要穿新衣?下面小編為你揭秘。
過年為什么要穿新衣?
穿新衣是個古老的習俗,在南北朝風俗,就有這種記載,元旦這一天長幼悉正衣冠。
在宋朝,《東京夢華錄》中也有記載,宋朝這個朝代很有意思,是市民之風非常繁盛,每到新年這一天,大家都穿得干干凈凈的,到處去逛。到民國的時候,《平谷縣志》也記載正月初一卑幼盛裝飾,拜尊長為壽。所以這個新衣幾乎成了春節(jié)的品牌。一過新年,大家都穿新衣。
初一日,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舊時,富紳、富戶呢毛綢緞穿戴一新;貧戶所穿即使是粗布舊衣,也都整齊清潔,異于平日,以應新春吉日。兒童穿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艷,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征吉祥。
小兒平時禁忌穿鮮艷衣服,今天卻是例外,有在紅衣外罩網(wǎng)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還在小兒的腰帶上,掛上小刀劍、貝殼、木刻或銅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惡的意思。
過年為什么要穿新衣?穿新衣是因為中國古老的農(nóng)耕社會有關(guān),過去農(nóng)耕社會,特別是黃河流域,一年一熟,也就是到年底才總結(jié)、才發(fā)點薪金,就是總結(jié)一下,所以不象現(xiàn)在一個月就開支一次,一個星期開支你可以周周買新衣,甚至天天買新衣,因此到新年開始的時候,就要萬象更新,從里到外都有一種新的氣象,所以穿新衣,衣服就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聯(lián),表示對春天的慶賀。
這個穿新衣還是辟邪的,它是驅(qū)邪降吉祥這樣一個寓意在里邊。不管是有錢人還是窮人,到這個新年的時候,他都得給自己穿上新衣服。
新衣服一定要洗過再穿
從原材料的種植(如棉花)、飼養(yǎng)(如蠶絲、羊毛)到一件成品服裝的出廠、上市,其間要經(jīng)過復雜的加工處理,同時也要經(jīng)過形形色色的化學物質(zhì)洗禮,如染色、防縮、防皺、漂白等。此過程中所用的各種各樣的化學物質(zhì),都可能對皮膚產(chǎn)生刺激作用,引起皮膚過敏性皮炎等疾病。
此外,在原材料、成品衣料、成品衣物的儲存等過程中,所用的防腐劑、防蟲劑、防霉劑等化學物質(zhì)的殘留,也可能會刺激皮膚,特別是兒童和皮膚過敏者,對這類物質(zhì)的反應更為強烈。
由于毒衣帶來的危害通常都不易在短期內(nèi)顯現(xiàn),人們往往會忽視服裝中有害物質(zhì)對人體的長期影響。專家提醒消費者,新買的服裝,特別是嬰幼兒服裝,應該先清洗再穿。貼身衣物須避免紅色、黑色等色牢度容易不符規(guī)定的產(chǎn)品,如有掉色現(xiàn)象則不能貼身穿著。
專家表示,有毒不等于會讓人中毒,消費者其實不必過分擔心。揮發(fā)性物質(zhì)可能會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造成危害,但需要一定的劑量才會影響健康。
如果選擇小圖案的童裝要注意,圖案上的印花不要很硬,請家長最好不要買漂白過的童裝。如果服裝有股刺激性特別濃重的氣味,肯定有甲醛比較容易溶解于水,為預防萬一,新服裝特別是童裝買回家后,最好先用清水充分漂洗,穿上新衣服后,若出現(xiàn)皮膚過敏、情緒不安、飲食不佳、連續(xù)咳嗽等癥狀,應考慮可能是甲醛惹的禍,要盡快到醫(yī)院診治。
導讀:過年為什么要吃雞?過年的食物有講究,就拿廣東人來說,過年必吃雞,有無雞不成宴一說。那么過年為什么要吃雞呢?雞取吉的諧音,代表生活吉祥如意。
過年為什么要吃雞?
吃雞是廣東、香港等地華人過年的習俗。無雞不成宴是很多廣東人的口頭禪。吃全雞取家的諧音,意味著吃雞起家,全家團圓。除此之外,全雞也是廣東人拜神祭祖必不可少的一樣貢品。過年吃雞寓意吉祥,因雞字發(fā)音與吉相似,所以成為各地年夜飯必備。
自遠古時代以來,由于地質(zhì)、自然災害和人為的戰(zhàn)爭不斷,動蕩和災難中,人們都希望自己平平安安,生活吉祥如意。雄雞,因擁有高聳火紅的雞冠,外觀雄壯漂亮,而且,冠與官諧音,字面的意思是禮。古人以冠冕堂皇為禮,含有升遷騰達的寓意,人們將更多吉祥、騰達的寓意寄托于雞身上。
對于雞的吉祥寓意,還要追溯到遠古時代。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龍和鳳都是神化的動物,雞卻是一種身世不凡的靈禽,鳳的形象來源于雞。我國宋代類書《太平御覽》中記載:黃帝之時,以鳳為雞。傳說雞為日中鳥,雞鳴日出,帶來光明,能夠驅(qū)逐妖魔鬼怪。據(jù)考,晉代的董勛《答問禮俗》中說:正月初一為雞日,正旦畫雞于門。魏晉時期,雞成了門畫中辟邪鎮(zhèn)妖之物。南朝宗檁撰《荊楚歲時記》也載有正月一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古時春節(jié)在門窗上畫雞。東方朔的《占書》上說: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春節(jié),人們畫雞可能因為初一是雞日。此習俗流傳下來,使在門楣上貼雞成為一些地方春節(jié)的習俗,寓意著人們希望生活吉祥如意。
這些遠古時代關(guān)于雞的傳說,一直影響著現(xiàn)代人,而且,現(xiàn)代人認為,雞與吉是諧音的,這也使人們更加將吉祥如意的情感寄托于雞身上。
過春節(jié),湖北過年要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雞爪子給誰吃?家里面誰最能掙錢就給誰吃,寓意可以做抓一些錢回來。雞翅膀要留給小孩子吃,寓意孩子長了一雙翅膀,可以飛的更高更遠。雞頭、雞屁股要給家中的爺爺吃,雞頭代表首領(lǐng),爺爺是一家之主,雞屁股是雞身上最豐厚的肉,所以應該送給輩分最長的爺爺吃。
過年吃雞的注意事項
1、吃雞肉的禁忌:感冒發(fā)熱、內(nèi)火偏旺、痰濕偏重之人、肥胖癥、患有熱毒癤腫之人、高血壓、血脂偏高、膽囊炎、膽石癥的人忌食雞肉;雞肉性溫,助火,肝陽上亢及口腔糜爛、皮膚癤腫、大便秘結(jié)者不宜食用雞肉;感冒伴有頭痛、乏力、發(fā)熱的人忌食雞肉,雞湯。
2、為了減少脂肪和卡路里的攝入,在烹飪前還是烹飪后去皮?其實,在雞皮和雞肉之間有一層薄膜,它在保持肉質(zhì)水分的同時也防止了脂肪的外溢。因此,如有必要,應該在烹飪后才將雞肉去皮,這樣不僅可減少脂肪攝入,還保證了雞肉味道的鮮美。
3、黃毛雞比淺毛雞誰含有更多的脂肪?實際上,雞身上不同顏色的羽毛是由于品種不同或喂養(yǎng)的飼料不同造成的。而雞的羽毛顏色并不影響雞的營養(yǎng)價值、口感、鮮嫩度或脂肪的含量。
4、雞胸肉與雞腿肉誰更健康?研究表明,雞胸肉所含脂肪和卡路里的確低于雞腿肉,而去皮的雞腿肉所含脂肪量也低于其他肉,如牛羊肉。另外,雞腿肉含有大量鐵質(zhì)而口感更美味,因此受到許多家庭的喜愛。
5、雞肉的選購:新鮮的雞肉表面有光澤且有彈性。失去新鮮度時便會分泌出肉汁,而會變得較軟。在超市中,由于均用包裝密封,因此只要倒著看,如有汁液,即表示新鮮度不佳而不要購買。
過年為什么要吃雞?以上是過年吃雞的寓意及注意事項,你了解了嗎?
為什么過年貼春聯(lián)
1、為什么過年貼春聯(lián)
貼春聯(lián)是為了辟邪和去除今年的晦氣。
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jù)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lián),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背跻蝗仗嫖⒎鲅?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lián)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lián),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lián)。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lián)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lián)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lián)的普遍盛行。
2、春聯(lián)的貼法是怎樣的
2.1、貼橫批
古人書寫順序是從右至左,現(xiàn)在很多橫批人已經(jīng)不按過去的書寫方式了,也有從左向右書寫的。所以,主要看橫聯(lián)。從面對大門的方向看:如果橫聯(lián)是從左向右的現(xiàn)代寫法。如果正規(guī)的話應該按照古代的寫法!即從右往左書寫!
2.2、上下聯(lián)
根據(jù)橫批的順序確定上聯(lián)的方向,再貼上下聯(lián)?,F(xiàn)在貼在大門上的春聯(lián)一般稱為門聯(lián),貼在里門(二門)上的稱為重門聯(lián)。很多家庭現(xiàn)在都安裝了防盜門,此時張貼對聯(lián)直接把上下聯(lián)掛在防盜門上即可,如果貼在周邊的墻上,反而顯得不夠工整。
3、貼春聯(lián)的寓意
年關(guān)將至,有著許許多多的過年習俗。貼春聯(lián)就是其中之一。喜慶的大紅春聯(lián)是對聯(lián)的一種,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春聯(lián)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春聯(lián)俗稱“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雅稱“楹聯(lián)”。
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1、大掃除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3、貼福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春節(jié)貼“?!弊?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過年的禁忌有哪些
1、忌吵架生氣
吵架生氣則破財,會影響一整年的財運。家和才能萬事興,特別是男人不要主動和女人吵架,因為女人是家財。
2、忌悲傷哭泣
悲傷哭泣預示災難,這是一種非常不吉的預兆,會給未來帶來霉運。
3、忌打罵孩子
春節(jié)期間打罵孩子非常不好,影響一家人的運勢。
4、忌討債借錢
不論討債還是借錢,都預示一年財運不好,倒霉破財。
5、忌說喪氣話
不能說喪氣話、倒霉話、悲觀的話,好的不靈壞的靈。有的人很悲觀,有事沒事就咒自己,說自己命苦、活的失敗等等,這種話春節(jié)期間千萬不能亂講。
6、忌亂吃藥
特別是大年初一別亂吃藥,否則預示一年都會生病吃藥。
導讀:過年為什么要吃年糕?不少人都知道年糕寓意年年高,但過年吃年糕的由來,你了解嗎?到底過年為什么要吃年糕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由來。
過年為什么要吃年糕?
年糕,過年必不可少的賀年糕點。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它就飽含吉祥之意,年與粘同音,能理解成為新年或團圓凝聚之意,而糕諧音高,寓意步步高升。
關(guān)于春節(jié)年糕的來歷,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餓了就捕捉其他獸類充饑??傻搅藝蓝竟?jié),獸類大多都躲藏起來休眠了。年餓得不得已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
后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里。年來到后找不到人吃,饑不擇食,便用人們制作的糧食條塊充腹,吃飽后再回到山上去。人們看怪獸走了,都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guān),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準備了。
這樣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傳了下來。因為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目的為了喂年度關(guān),于就把年與高聯(lián)在一起,稱作為年糕(諧音)了。
說起吃年糕,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吳王夫差建都蘇州,終日沉湎酒色,大將伍子胥預感必有后患。故伍子胥在興建蘇州城墻時,以糯米制磚,埋于地下。當吳王賜劍逼其自刎前,他吩咐親人:吾死后,如遇饑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覓食。
伍子胥死后,吳越戰(zhàn)火四起,城內(nèi)斷糧,此時又值新年來臨,鄉(xiāng)親們想起伍子胥生前囑咐,爭而掘地三尺,果得糯米磚充饑,從那以后,蘇州百姓為紀念伍子胥,每逢過年,都以米粉做成形似磚頭的年糕,漸漸地,過年做年糕,吃年糕相沿成習,風行各地。
據(jù)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jié)食品。春節(jié)的大年初一的早點人們講究吃年糕,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年糕的做法、吃法多樣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shù)囊馑肌?/p>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nèi)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過年期間吃年糕時配點蔬菜
年糕一般采用支鏈淀粉含量豐富的大米、黃米制成,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脂肪、鈣、磷、鉀等營養(yǎng)素,不過其主要的營養(yǎng)價值還是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上,大約在35%,碳水化合物是人一天熱量的主要來源,年糕經(jīng)過特殊的制作,口感軟糯,更容易吸收。
大家吃年糕的時候通常會蘸糖,血糖高的人要慎食,因為年糕的升糖指數(shù)比較高。另外,年糕一次也不可吃太多,因年糕支鏈淀粉含量高,不易消化,會刺激胃分泌大量胃酸,吃多了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泛酸的現(xiàn)象,在吃年糕的時候可以搭配一些食物,例如蔬菜沙拉或山楂,來中和支鏈淀粉攝入過多產(chǎn)生的胃部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