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藥前一定要把藥罐洗干凈
女性養(yǎng)生一定要簡單。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養(yǎng)生,很多人只是聽說但并未真正力行,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如何避開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煎中藥前一定要把藥罐洗干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本文導讀:煎中藥不是件簡單的事,中藥煎不好就大大降低了藥性,因此,一定要注意一些事項,比如煎中藥前一定要把藥罐洗干凈。
看中醫(yī)一般都需要吃中藥,而吃中藥則要先把中藥煎好,中藥的煎煮不是那么簡單的,煎不好可能藥就沒有什么藥性了,那么,煎中藥要注意什么?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紹。
1、藥罐一定要洗凈
煎煮中藥時,藥汁因水分蒸發(fā)而濃縮,藥罐底部及周圍常積有一層藥垢。如果藥罐中煎煮的藥物經(jīng)常變更,而不及時將積存的藥垢擦去,投放新的藥物煎煮時,藥垢就會溶解,干擾、降低藥效,甚至貽誤病情。特別是如果曾經(jīng)煎煮過毒性強烈的藥或不能入口的外用藥,還可能引起中毒。
此外,如果每次煎煮中藥后不及時擦洗干凈,藥罐底部的藥垢越積越厚,在重新煎藥時容易煎焦,喪失藥效。
2、是否加蓋隨藥應變
一般來說,為了使中藥煎透,最好是蓋著煎。特別是含有揮發(fā)性成分的中藥,如薄荷、藿香、紫蘇葉等,且要在短時間內(nèi)煎好,以免有效成分揮發(fā)。某些貴重藥品,如人參、鹿茸、枸杞之類,以使有效成分充分釋出。
有些中草藥重量輕、體積大,如金錢草、夏枯草、白通草、絲瓜絡、包谷須等,則不宜加蓋煎煮,否則往往溢出罐外。可開蓋煎煮,并要隨時攪拌。
3、要 煎透 、 榨干
煎透 ,就是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釋出,這是煎藥的基本要求。質地堅韌、一時難以釋出有效成分的藥物,只有通過另煎、先煎、久煎等,才能使藥汁濃厚,充分發(fā)揮藥效。質地疏松及性味輕薄芳香的藥物,不需煎煮太長的時間;但質輕體大的草藥,則應經(jīng)常攪拌,才便于將藥煎透。
其他注意事項
1、中藥配好后,需要請教給你開藥方的中醫(yī)師。
2、器皿一般用砂鍋,能用紫砂煲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但千萬不要用鐵鍋或鋁鍋等金屬器皿煎中藥。
3、煎中藥最好用炭爐,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可用煤餅爐或液化氣爐煎,但要用文火,不能將火開得太大。不能用電爐或電磁爐煎。煎中藥更不能用電飯煲或者高壓鍋,否則這不叫煎,而是煮了。
4、中藥煎前應浸泡。這樣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多數(shù)藥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
5、煎中藥時的水一般浸泡過藥物一指高左右即可。中藥較多或第一遍煎煮時可多放一點水,第二遍可少一些;一般第一遍用冷水,第二遍則用熱水。
煎中藥要注意什么?上面的文章為大家做出了介紹,煎中藥前一定要把藥罐清洗干凈,最好用砂鍋。
相關閱讀
煎中藥視情況來蓋蓋子
一般說來,為了使中藥煎透,最好是加蓋煎。
特別是含有揮發(fā)性成分的中藥,如薄荷、藿香、紫蘇葉、佩蘭、鉤藤等,更應加蓋,并要在短時間內(nèi)煎好,以免有效成分揮發(fā),降低藥效。
對于某些貴重藥品,如人參,鹿茸,枸杞之類,也一定要蓋著用文火緩緩煎煮,以便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有些中草藥是使用其全草,有些藥物重量輕,體積大,如金錢草、夏枯草、白通草、絲瓜絡、包谷須等,則又不宜加蓋煎煮。
否則往往溢出罐外,反而喪失藥效,而應開蓋煎煮,并要隨時攪拌。
以便煎透。所以,煎藥是否需要加蓋,應根據(jù)不同藥物分別對待。
煎煮中藥時,藥汁因水分蒸發(fā)而濃縮,藥罐底部及周圍常積有一層藥汁的干燥物。
由于藥罐是固定用于煎藥的,而煎煮的藥物又經(jīng)常變更,所以不及時將原來積存的藥垢擦去,又繼續(xù)投放新的藥物煎煮,藥垢就會溶解而互相干擾,降低藥效,甚至貽誤病情。特別是曾經(jīng)煎煮過毒性強烈的藥或不能入口的外用藥,還可能引起中毒。因此,切不可圖省事,以致影響治療效果或引起不良反應。
綜上可知,并非所有的中藥在熬煮的時候都要加蓋,具體視藥材而定。需要加蓋熬煮的中藥,一定要記得洗干凈蓋子,以免不同的藥材串味,影響藥材功效。
講衛(wèi)生的習慣是好的,在吃一些瓜果蔬菜的時候,多洗洗,這樣就可以讓飲食更加的衛(wèi)生,減少身體出現(xiàn)疾病。有的人會把講衛(wèi)生的這種習慣帶到熬中藥上,他們總是覺得中藥在熬制前,必須要洗一洗,這樣才干凈,這樣熬出來的中藥才會喝的放心。那么,中藥在煎以前能不能洗呢?
對于重要的常識很多人都不了解,在煎藥前,很多人都習慣于把要拿去清洗一遍,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表面上看是一種講衛(wèi)生的行為,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習慣,煎藥前清洗會降低藥性,所以切忌煎藥前洗藥。
為何中藥煎煮前千萬不要洗?
1、水洗可使藥材的水溶性成分丟失
由于不少藥材中含有糖和甙類,可溶解于水中,經(jīng)水洗后,將丟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導致藥效降低。
2、水洗可使粉末類藥材丟失
中藥中又不少藥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藥時需研碎,如桃仁、龍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流失。
3、水洗可致部分藥材輔料丟失
由于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沖洗,可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用藥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因此,在煎煮中藥之前,不宜用水沖洗藥材,以免造成藥材成分的丟失,影響藥物的療效。
由此可見,在煎中藥的時候,中藥材是不能用水洗的,因為這樣會導致藥效的大量流失,對疾病的恢復不利。在煎藥的時候最好是用砂鍋來煎藥,不要用鐵鍋、鋁鍋煎藥,以免中藥和鐵、鋁等發(fā)生反應,出現(xiàn)一些不可控制的毒素。
服中藥能否同時吃綠豆,應根據(jù)所患疾病的寒熱虛實及服用中藥的藥性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但如果對病情及所服用中藥的藥性不了解時,未經(jīng)醫(yī)生的許可,最好不要將綠豆與中藥同服。
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具有清熱解毒、消暑生津功效的綠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綠豆的吃法較多,其中綠豆湯是男女老幼皆宜的夏季清涼飲料,然而民間有吃中藥不能吃綠豆,以免解藥的說法,于是那些正在服用中藥的朋友便對綠豆敬而遠之了。那么綠豆解藥的說法是否有道理呢?
其實,綠豆本身也是一味中藥,有清熱解毒、消暑生津、利水消腫的功效。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綠豆氣味甘寒,無毒解一切藥草、金石諸毒。意思是說,綠豆能解藥中金、石、砒霜、草木諸毒,因此,嚴格地說,綠豆解的是藥物與食物中的毒性,而不是解藥。民間也常用綠豆煮湯來解救藥物或食物中毒。那么,服用中藥的時候到底能不能吃綠豆呢?
對于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這和所患疾病的種類有關:如患有中暑、咽喉疼痛、咳嗽且咳吐黃痰、腮腺炎、口干、口苦、皮膚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便秘等熱癥實癥時,在服中藥的同時服用綠豆湯(粥)或綠豆糕等,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綠豆所具的解毒功效,是綠豆中的綠豆蛋白、鞣質和黃酮類化合物可與有機磷農(nóng)藥、汞、砷、鉛化合物結合形成沉淀物,使之減少或失去毒性,并不易被胃腸道吸收,因此,農(nóng)藥中毒患者在服用中藥的同時可服用綠豆湯或用生綠豆研粉沖服,以增加療效。由于綠豆偏寒,故對脾胃虛寒、身體陽虛者無益,如患有慢性胃腸炎、肢體關節(jié)冷痛、麻木、活動不利、腹痛、腹瀉、痛經(jīng)等虛癥寒癥時,在服用中藥治療的同時應禁食綠豆。否則,不僅會降低中藥的藥效,而且會加重病情。
服中藥時能否服用綠豆,還和所服中藥的藥性有關:在服用黃連、黃芩、黃柏、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金銀花、石膏等清熱類中藥時,可與綠豆同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在服用人參、黃芪、肉桂、附子、丁香、高良姜等溫補類藥物及桂枝、干姜、細辛等溫經(jīng)散寒類中藥時,未經(jīng)醫(yī)生許可,不要擅自服用綠豆,以免降低藥效,影響治療效果。
很多的人認為中藥是需要趁熱喝的,因為這樣好像可以讓藥效發(fā)揮的更多。其實很多的人都沒有考慮過,中藥是不是放涼了之后,會更好。趁熱喝中藥,這種習慣真的是正確的嗎?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看看我們的日常習慣到底正不正確。也許,就是這種習慣,才影響康復時間哦。
對于中藥,大部分的理解是熬完中藥最好是趁熱喝。那么,事實真是如此嗎?中藥一定要趁熱喝?喝中藥,有沒有哪些禁忌?
“藥熬好了,趕快趁熱喝吧!”這是許多人喝中藥的經(jīng)驗,無論在漫畫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深有體會。但中醫(yī)專家說:雖然許多中藥要求溫服,但并非都是如此,有不少湯藥是要放涼了再喝的。
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僅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發(fā)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而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則“冷服”效果更好。
在南方,夏天經(jīng)常服用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于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
對于服中藥,一般來講,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而治療寒證宜熱服?;颊呖筛鶕?jù)自己的情況掌握服藥的溫度。患有“陽病”的患者多表現(xiàn)熱證,出現(xiàn)周身發(fā)熱、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黃、口舌生瘡、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而“陰病”多表現(xiàn)為寒證,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無汗、腹冷痛、肢冷神靡、下利清谷、水腫、舌淡、苔薄白等。
煎中藥前為何要放幾片姜
中醫(yī)開湯藥時,有時會囑咐患者煎藥時放幾片生姜進去。這能起到調節(jié)藥味和解毒的作用。
生姜味辛性溫,具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和藥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證,有“嘔家圣藥”之稱。臨床上在使用麻黃、桂枝、羌活等治療風寒感冒時,或用半夏、竹茹等降逆止嘔時可加生姜。又因生姜具有一股特殊的芳香,可以調節(jié)藥味,且具有解毒的作用,所以在使用生半夏、天南星等有較強毒性的藥物時加姜可以緩解其毒烈之性;乳香、沒藥等藥味濃烈,還有的中藥特別苦或口感差,難以服用,甚至病人服用時出現(xiàn)拒藥嘔吐現(xiàn)象,加適量生姜可預防緩解。
使用生姜一般是在煎煮其他飲片前,切3~5片(約6~9克)放入藥鍋一同煎煮即可。但平時易興奮、臉色紅或高血壓的患者,以及患有痔瘡、胃十二指腸潰瘍及失眠者應慎用。
除了放姜,煎中藥前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中藥煎煮之前可別洗
中藥煎煮前不要清洗,這是因為以下這些原因。
水洗可使藥材的水溶性成分丟失
由于不少藥材中含有糖和甙類,可溶解于水中,經(jīng)水洗后,將丟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導致藥效降低。
水洗可使粉末類藥材丟失
中藥中又不少藥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藥時需研碎,如桃仁、龍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流失。
水洗可致部分藥材輔料丟失
由于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沖洗,可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用藥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因此,在煎煮中藥之前,不宜用水沖洗藥材,以免造成藥材成分的丟失,影響藥物的療效。
煎中藥前為何要放幾片姜
中醫(yī)開湯藥時,有時會囑咐患者煎藥時放幾片生姜進去。這能起到調節(jié)藥味和解毒的作用。
生姜味辛性溫,具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和藥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證,有“嘔家圣藥”之稱。臨床上在使用麻黃、桂枝、羌活等治療風寒感冒時,或用半夏、竹茹等降逆止嘔時可加生姜。又因生姜具有一股特殊的芳香,可以調節(jié)藥味,且具有解毒的作用,所以在使用生半夏、天南星等有較強毒性的藥物時加姜可以緩解其毒烈之性;乳香、沒藥等藥味濃烈,還有的中藥特別苦或口感差,難以服用,甚至病人服用時出現(xiàn)拒藥嘔吐現(xiàn)象,加適量生姜可預防緩解。
使用生姜一般是在煎煮其他飲片前,切3~5片(約6~9克)放入藥鍋一同煎煮即可。但平時易興奮、臉色紅或高血壓的患者,以及患有痔瘡、胃十二指腸潰瘍及失眠者應慎用。
除了放姜,煎中藥前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中藥煎煮之前可別洗
中藥煎煮前不要清洗,這是因為以下這些原因。
水洗可使藥材的水溶性成分丟失
由于不少藥材中含有糖和甙類,可溶解于水中,經(jīng)水洗后,將丟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導致藥效降低。
水洗可使粉末類藥材丟失
中藥中又不少藥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藥時需研碎,如桃仁、龍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流失。
水洗可致部分藥材輔料丟失
由于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沖洗,可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用藥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因此,在煎煮中藥之前,不宜用水沖洗藥材,以免造成藥材成分的丟失,影響藥物的療效。
中藥一定要趁熱服嗎?
“藥熬好了,趕快趁熱喝吧!”這是許多人喝中藥的經(jīng)驗,那么,這種有沒有道理呢?
部分中藥趁熱喝反而不好,必須要放涼了之后才會有療效。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種。
中藥
是指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jié)人體機能的藥物。多為植物藥,也有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中藥主要起源于中國,除了植物藥以外,礦物類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藥。
中藥水溫度就有三種
溫服、熱服和涼服
1、溫服
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 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2、熱服
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見于寒證用熱藥,宜熱服,如發(fā)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3、冷服
就是將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一般是作為解毒、清熱的藥,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解暑就需要這樣的中藥,所以說“冷服”效果更好。
嘔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藥均宜冷服。在我國南方,夏天經(jīng)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于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對于不應冷服的湯劑,在冷服后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xiàn)腹痛腹瀉或嘔吐。
在復雜的病理過程中,疾病發(fā)展到嚴重階段時,有特殊的服藥方法以適應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熱假寒”證,應以“寒藥熱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變化;如屬“真寒假熱”則應以“熱藥冷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轉化。
否則,往往會發(fā)生藥汁下咽而嘔吐的格拒抗藥現(xiàn)象,達不到治療效果。這在中醫(yī)治病法則中屬于反佐的一種。中醫(yī)有“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的理論,即《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所說的“用寒遠寒,用熱遠熱”之意。
從中醫(yī)辨證來看,熱證多表現(xiàn)為周身發(fā)熱、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而寒證,出現(xiàn)畏寒、無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就方劑的名稱來看,也可以對服藥的溫度作一個初步的判斷。一般情況下,叫做“湯”(如“桂枝湯”等)的中藥方劑多數(shù)應熱服,而叫做“飲”(如達原飲)的多數(shù)需要涼服。因為古語中湯和飲本身就是由溫度的區(qū)別的。
結語:中藥應當涼服還是熱服,應根據(jù)情況具體分析,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而治療寒證宜熱服?;颊呖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掌握服藥的溫度。不過,為謹慎起見,患者最好在開完藥后,具體再問一下中醫(yī)師相關的服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