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養(yǎng)生 登高的習俗有益身心
寒露養(yǎng)生。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社會的發(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養(yǎng)生除帶給我們好的身體,更有心靈的健康。如何分辯關于四季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下面的內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寒露養(yǎng)生 登高的習俗有益身心,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寒露的習俗有很多,登高就是其中一種,這對于寒露養(yǎng)生來說是非常好的,更是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那么登高的注意事項你們知道多少呢?如何保證自己的安全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寒露習俗之登高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習俗,而重陽節(jié)又在寒露節(jié)氣前后,氣候非常適宜登高,因此漸漸的登高就成為了寒露的一種習俗。
如果說白露時節(jié)天氣轉涼,開始出現(xiàn)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qū)會出現(xiàn)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而登高有益人們的身心健康,大家可以嘗試下。
登高注意事項
預防突發(fā)常見疾病
人老身先老,難免有些小毛病,但這出游的時候,忽略這些身體上的小毛病是很不明智的。在此小編強烈建議老年人出游需帶上常備用藥。尤其是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除了帶日常服用的藥物外,還必須準備一些特殊的急救用藥。
預防感冒
感冒看似小病,但人在感冒期間身體免疫能力急劇下降,對于老年人講,很可能引起相關的并發(fā)癥。氣候變化無常,時風時雨。至此,錦江之星提醒您外出時要備足衣服,攜帶雨具,鞋襪大小合適,不宜坐陰冷潮濕的石地上,防止雨淋,登山下坡切勿迎風而立,避免受涼致病。在出游時如遇雨受涼,到家后可用生姜、蔥頭加紅糖適量,用水煎熱服,以驅風散寒。睡前用熱水洗腳,睡時腳部適度墊高,以促進足部血液循環(huán),盡快消除疲勞。
預防摔傷,滑倒
這就建議您出游時莫忘攜帶手杖。手杖是老年人的“第三條腿”,能夠在極大的程度上為您把出游時滑倒的幾率降到低。因此,小編建議高齡老人外出旅游時應攜帶手杖。
防止意外
出游時,老人應盡量避免走陡峭的小道,不要獨自攀登山林石壁,以免發(fā)生意外。小編提醒您,行動宜謹慎小心,坐車、乘船、登山均需精心安排,好有人照料、隨行。
預防過敏癥狀
重陽到來,登高賞菊是自古就有的習俗傳統(tǒng)。但在這里小編提醒有過敏史的老年人,要盡量回避有花之處,也可事先口服撲爾敏等抗過敏藥,以防花粉過敏。
擴展閱讀
一、寒露的由來與習俗
1、寒露的來歷是什么
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对铝钇呤蚣狻氛f:“九月節(jié),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焙兜囊馑际菤鉁乇劝茁稌r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jié),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qū)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一般已開始降雪。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贝斯?jié)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xiàn)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2、寒露節(jié)氣有什么習俗
白露后,天氣轉涼,開始出現(xiàn)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qū)會出現(xiàn)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jié)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各地氣溫繼續(xù)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qū),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數(shù)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于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二、寒露的意義
寒露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jié)。史書記載“斗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薄奥稓夂?,將凝結也?!庇捎诤兜牡絹?,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jié)。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
祖國醫(yī)學在四時養(yǎng)生中強調“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因此,秋季時節(jié)必須注意保養(yǎng)體內之陽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yǎng)陰精為主,也就時說,秋季養(yǎng)生不能離開“養(yǎng)收”這一原則。
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yǎng)不當,人體會出現(xiàn)咽干、鼻燥、皮膚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癥狀。所以暮秋時節(jié)的飲食調養(yǎng)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贝藭r,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
精神調養(yǎng)也不容忽視,由于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涼之感,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易于傷感的憂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培養(yǎng)樂觀豁達之心是養(yǎng)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涼爽之時,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作相應的調整。我在多年的臨床診療中發(fā)現(xiàn),每到氣候變冷,患腦血栓的病人就會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氣變冷、人們的睡眠時間增多有關,因為人在睡眠時,血流速度減慢,易于形成血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明確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為避免血栓的形成,我建議大家順應節(jié)氣,分時調養(yǎng),確保健康。
三、寒露飲食養(yǎng)生八大忌
1、一忌無病亂補
我們有些人會認為吃一些補身體的東西就對身體一定有好處,但其實這句話是片面的。我們在沒有病的情況下,還是不要亂補為好,既浪費錢,又對身體沒有好處,甚至對身體還會造成損害。所以切忌無病亂補。
2、二忌虛實不分
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yǎng)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qū)別,但起碼用膳應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lZl干,口苦,口臭,大便于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shù)。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3、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4、四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yǎng),而且昧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癥等老年常見病、多發(fā)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F(xiàn)代營養(yǎng)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物質。
5、五忌以藥代食
雖然藥物作用快,但是,藥補是不如食補的。是藥三分毒,藥物雖然能夠快速對人的身體有好處,但是它還是隱藏著一些輕微的毒素,雖然對人體的影響不是很大,但長期如此,其影響便會加劇。而很多食物都是由治療作用的,比如芹菜可以治療高血壓,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重食補才對。
6、六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后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guī)律甚至便秘。故養(yǎng)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崔養(yǎng)”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寒露以后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秋天,在此時要進行一定的食補。寒露節(jié)氣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yǎng)肺潤腸,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癥。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應多吃些蓮子、山藥、紅棗、鴨、魚、肉等食品。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冬瓜、胡蘿卜、藕、銀耳等及豆類、海帶、菌類、紫菜等。
寒露,是秋刀魚最肥美的時候,在寒露時節(jié)推薦蒸豆豉秋刀魚。秋刀魚不僅含有豐富的優(yōu)質蛋白質和多種礦物質,還含有人體不可缺少的EpA和DHA等不飽和脂肪酸,它們有抑制高血壓、動脈硬化的作用。鍋內放少量油,將蔥、姜、蒜、辣椒、豆豉入鍋爆香后淋在魚上,再放上胡椒粉、醬油、料酒、鹽,蒸約6分鐘至熟即可。
寒露后可適當進行溫補,多吃些羊、牛、雞肉,但更要講究滋陰潤燥,豆?jié){、酸梅湯、蜂蜜、銀耳、西洋參都是很好的養(yǎng)陰食材。需要謹記,寒露后的秋季溫補要適量,不可過分,否則會出現(xiàn)上火、煩躁、便秘、失眠、便血、流鼻血等癥狀,得不償失。
秋季要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之物,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蓮藕、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體質較弱、肝腎虧虛和腸胃不強者可多享受“粥”到服務。
從古到今,寒露對于辛苦了一年的農民來說都是一個喜悅、豐收的節(jié)氣。因此在這個節(jié)氣民間有許多習俗。
寒露重陽節(jié)的“賞菊”、喝菊花酒的習俗由來已久。在萬物凋零時節(jié),菊花卻正值盛開,爭奇斗艷,自成秋日里的一道亮麗景觀。而為除秋燥,某些地區(qū)有飲菊花酒的習俗。菊花酒古稱“長壽酒”,陶淵明有詩曰“菊花釀酒可延年,兩鬢絲絲繞鶴發(fā)”。這種長壽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其味清涼甜美。
寒露節(jié)后天高云淡,湛藍澄澈,正是登高望遠的好時節(jié)。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邀約親朋,登高望遠。景山公園、香山、八大處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吸引眾多的游人。
在我國南方,這個時節(jié)告別炎熱,陽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時節(jié),可賞花,流行吃螃蟹、釣魚。寒露時節(jié),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游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qū),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寒露節(jié)時,也正是秋風送爽、菊黃蟹肥秋意濃之時。此時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jié)。所以,寒露節(jié)后,南京有寒露節(jié)氣蒸螃蟹的習慣。
寒露的習俗很多,但是你知道寒露的習俗有哪些嗎?在這寒露節(jié)氣,人們喜歡怎樣的習俗呢?斗蟋蟀在人們的印象,很多時候都是一些紈绔子弟才會做的事情,但是你知道嗎?北京的寒露習俗之一竟是斗蟋蟀。
寒露習俗之北京流行斗蟋蟀
寒露,這樣的時節(jié)天氣漸漸轉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而斗蟋蟀也是這個時節(jié)很盛行的一件事。
據記載,斗蟋蟀兒始于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游博無行”,掌權后尤喜促織之戲,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促織經》。明朝宣德皇帝也愛斗蟋蟀兒,致使一只好蟋蟀兒價至數(shù)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蟋蟀兒,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斗蟋蟀,漢族民間搏戲之一,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但這種休閑方式很殘酷。斗蟋僅有雄性,它們?yōu)楸Pl(wèi)自己的領地或爭奪配偶權而相互撕咬。二蟲鏖戰(zhàn),戰(zhàn)敗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爭斗,倒是鮮有“戰(zhàn)死沙場”的情況。
斗蟋蟀的歷史
中國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fā)源于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產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寧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寧津蟋蟀還有北方干旱區(qū)蟲的體質、頑強的斗性、耐力、兇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所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歷史上寧津蟋蟀為歷代帝王斗蟋蟀的進貢名產地,歷史上才有寧津蟋蟀斗慈禧的漢族民間故事傳說。
體形雄而矯健。蟋蟀相斗,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斗,讓他們互吹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舊時城鎮(zhèn)、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賭場,今已被廢除,但漢族民間仍保留此娛樂活動。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后,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xiàn)出年甚一年的趨勢。
斗蟋蟀的發(fā)展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時,活動益發(fā)講究,先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須、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
在兩千五百年前經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就有《蟋蟀》之篇。斗蟋已不是少數(shù)人的賭博手段,它已和釣魚、養(yǎng)鳥、種花一樣,成為廣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稱之為具有東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
導讀:寒露習俗吃什么?寒露是深秋的節(jié)氣,民間習俗多樣,而和吃有關的習俗是大家都關心的,你知道寒露習俗吃什么嗎?小編為您介紹寒露的五大飲食習俗。
寒露習俗吃什么?
寒露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jié)?!对铝钇呤蚣狻氛f:九月節(jié),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時節(jié)的習俗與飲食有關系,到底寒露習俗吃什么,小編為你介紹。
1、芝麻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四時養(yǎng)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yǎng)陰防燥、潤肺益胃。于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在北京,與芝麻有關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
黑芝麻熬成的芝麻糊,再加上一些冰糖,每天早晚喝一次,可以有效減少肺部的刺激感,同時還可以滋潤呼吸道,消除呼吸道壁上附著的痰液,這樣很快就可以潤肺止咳,連呼吸都覺得非常順暢,秋季咳嗽的人不妨試試這個妙方吧。
2、螃蟹
老南京關于寒露的習俗有吃螃蟹、收拾夏裝等。也有俗話說寒露發(fā)腳,霜降捉著,西風響,蟹腳癢,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團臍,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jié),等農歷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則要輪到公蟹了。
蒸食螃蟹最營養(yǎng)!用手捏住螃蟹兩排腿根處的大蓋兩側,然后用牙刷刷所有能刷到的地方。盡量刷干凈再放在盛器里;再將姜末放在小酒碗內,加熬熟的醬油、白糖、味精、黃酒、麻油攪和。另取一小碗,放醋待用;最后,將螃蟹上籠,用火蒸15至20分鐘,至蟹殼呈鮮紅色時取出。
3、花糕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花糕因糕與高諧音,以食糕代替登高,希望自己或親友能平安吉祥、百事俱高。
制花糕的原料分為皮料(精粉、大油、水)、酥料(精奶、大油)、餡料(棗泥、花生仁、葡萄干、青椒、黑芝麻、熟江米粉、小磨香油、蜂蜜、桂花等),經和面、制酥、包餡后,將生坯拍成兩個片中間夾上各種果仁,然后上爐燒烤,即成外形美觀,色澤素雅的重陽花糕。
4、柿子
民諺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軟糯的柿子等到秋天才成熟,果味甘澀、性寒,入肺、脾、胃,清熱潤肺。其所含的維生素及糖分要高出一般水果一到兩倍??梢责B(yǎng)肺護胃,清除燥火,經常食用能夠補虛、止咳、利腸、除熱。
空腹食柿子易患胃柿石癥,所以最好飯后食用,盡量少食柿皮。同時也要控制食量,不宜同食含纖維素較多的蔬菜等食物,患有慢性胃炎者、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胃大部切除和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5、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jié)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qū)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jié)。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如今的菊花酒做法一般是用甘菊花2000克、枸杞500克、當歸500克、生地黃1000克,加水適量煎汁,用紗布過濾后待用。用糯米3000克,洗凈后加清水適量煎至半熟瀝干,與菊花汁混勻蒸熟,拌入適量酒曲,裝入瓦壇中,包好發(fā)酵,直到有甜味時即成。
一般來說,寒露時節(jié),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均已進入秋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飲食養(yǎng)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適當多食甘、淡滋潤養(yǎng)生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yǎng)肺潤腸,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癥。
寒露時節(jié)已經來臨,這表示著秋季已經基本過去了,很快我們就會迎來冬天。不過因為我國的南北溫差較大,所以很多南方的朋友還感覺不到秋季結束這件事情。其實寒露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節(jié)氣,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寒露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寒露習俗有哪些
登高
一說到登高似乎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重陽節(jié),其實因為寒露和重陽節(jié)的時間非常接近,所以寒露的時候也是很適合去登高的。
這個時候登高一般天氣比較適宜,溫度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所以比較合適。登高就象征著步步高升,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寒露登高的習俗。
吃花糕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jié)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
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觀紅葉
寒露時節(jié)到香山賞紅葉早已成為北京市民的傳統(tǒng)習慣與秋季出游的重頭戲。秋風颯颯,黃護葉紅。寒露過后的連續(xù)降溫催紅了京城的楓葉。金秋的香山層林盡染,漫山紅葉如霞似錦、如詩如畫。
當然不僅僅是在北京,南京的棲霞山也是看楓葉的好地方,不少城市的公園里面也有大量的紅楓,在這個時節(jié)葉子的顏色好看。
飲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jié)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qū)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jié)。
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