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提供防暑小貼士
老人炎夏養(yǎng)生。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古今的人們對養(yǎng)生有很多相關的勸諭和詩句,養(yǎng)生不應只是延年益壽的投機,而應從年輕開始。四季養(yǎng)生這方面的知識您掌握多少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炎炎夏日,提供防暑小貼士,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小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炎熱季節(jié),氣溫將一路飆升,市民將迎來酷暑。
重醫(yī)附屬二院中醫(yī)科陶紅主任稱,每到夏天,總有大量市民中暑,特別是從事戶外作業(yè)和老弱病殘人群。專家建議,盡量避免被暴曬,從飲食、睡眠等方面提前作好防暑準備。
氣溫漸高中暑者增多
昨日,重醫(yī)附屬二院門診部,有十多人正在輸氧,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家住渝中區(qū)七星崗的何大爺告訴記者,早上10時多出來買菜,回家路上突然眼睛發(fā)黑,兩耳嗡嗡作響,趕緊到醫(yī)院,結果是輕微中暑。
醫(yī)生稱,重慶素有“火爐”之稱,因氣溫偏高,不少患者出現輕微中暑,即“傷暑”。一些有心腦血管疾病、氣管炎、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因中暑現象被緊急送進醫(yī)院的并不少見?!翱崾铖R上來臨,中暑患者將急增?!备鶕磕昃驮\情況,醫(yī)院正做相關準備,迎接盛夏。
老弱病殘人群最易中暑
我市知名中醫(yī)專家、附二院中醫(yī)科主任陶紅介紹,盛夏季節(jié),大多數人會遭遇“傷暑”,譬如,外出忘帶傘,烈日下暴曬后出現輕微的太陽穴陣痛,眨眼困難、刺疼,及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四肢乏力等。
陶主任稱,臨床上,大多中暑者均是抵抗力較差的人群,尤其是小孩、老人及心腦血管疾病、氣管炎、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人群,一旦遭遇高溫,輕則出現心慌等不適癥狀,重則休克危及生命?!皯崆白骱梅朗顪蕚??!碧罩魅握f,夏天晝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大、易疲勞,應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提高睡眠質量,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得到放松。
衣食住行都要防暑
陶主任介紹,中暑是指高溫環(huán)境下,人體體溫調節(jié)功能紊亂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huán)系統障礙的急性病變。有以下三類型:
1、先兆中暑:高溫環(huán)境下出現大汗、口渴、無力、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心悸、四肢發(fā)麻等,體溫不超過38℃。
2、傷暑:體溫在38℃以上,面色潮紅或蒼白,大汗,脈搏細弱,心率快,血壓下降等呼吸及循環(huán)衰竭的癥狀及體征。
3、重度中暑: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失調,可能出現腦及腦膜水腫、充血,頭暈,惡心,嘔吐,耳鳴,眼花,煩躁不安,意識不清,嚴重者發(fā)生抽搐昏迷。
如何預防中暑?陶主任支招:
1、保持身體多需水分,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
2、夏季易缺鉀,使人倦怠疲乏,含鉀茶水是極好的消暑飲品。
3、此外,應多吃時令蔬菜水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桃子、西瓜、甜瓜等,可適量增加乳制品。
如何防暑?陶主任說,炎熱天氣,棉質衣服易散熱,最好穿寬松棉質衣服,特別是女孩,不穿緊身衣。戶外作業(yè)者不要打赤膊,工作服宜寬松,穿白色或淺色衣服,戴隔熱草帽、防護眼鏡。出汗較多時,應多喝些開水或鹽茶水,補充體內失掉的鹽分。體質較弱者,應隨身攜帶防暑藥物,如人丹、清涼油、萬金油、風油精、十滴水、薄荷錠、藿香正氣水等。
中暑后怎么辦?陶主任稱,立即將病人移到通風、陰涼處,讓病人仰臥,脫去或松開其衣服降體溫,再用溫水或酒精擦拭全身。意識清醒的病人,可飲服綠豆湯、淡鹽水等解暑。重癥中暑病人,立即撥打120,求助醫(yī)務人員急救。
防暑小貼士
1.冷水涼手腕:每隔幾小時,讓手腕在冷水龍頭下沖三五秒鐘,涼血解熱。
2.溫熱水沖澡:常用溫水泡澡或淋浴,特別是臨睡前,水溫比體溫稍低即可。
3.蘆薈保濕:女性可用冰涼蘆薈油做保濕霜,早晚使用,能給皮膚降溫。
4.放慢節(jié)奏:不要劇烈活動,防體溫升高。
5.做“白日夢”:仰坐閉目,想象雪景。
6.防汽車空調?。浩嚳照{保持內外溫差10度內。
醫(yī)學指導: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二院中醫(yī)科主任陶紅教授
相關知識
炎炎夏日高溫難擋,幾乎所有的家庭不是開風扇吹涼,就是開空調避暑納涼,但空調、電扇在給人們帶來涼爽的同時,也給人體健康帶來了很多的不利。
古人沒有空調、電扇,但他們有著更合乎生理、養(yǎng)生的降溫避暑方式?!秲冉洝酚性啤耙古P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下面我們就從這些古老的智慧中,學一些適用于今日的夏季避暑方式,希望能為大家度過一個舒適健康的夏天,帶來些實用的建議。
夏季養(yǎng)生重在精神調攝
夏季養(yǎng)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wěn)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yǎng)目的目的。
天地萬物都有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運動和變化的規(guī)律。人們應 “應天順時”,爭取“天人和諧”。
夏季飲食以養(yǎng)心為要從五行來講,夏季屬火,對應五臟為心,心屬火。古話說“心靜自然涼”,所以夏季要做到真正的涼快,重點就在養(yǎng)心。
而養(yǎng)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或是苦味食物,比如小棗、蓮子、百合等,就都能起到養(yǎng)心安神的作用。
人們應該順應夏季的特點,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晝太長,不要惱怒或激動,而要使自己的情緒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樣充沛旺盛。
一年之中,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jié),人們應該遵照季節(jié)的特點進行養(yǎng)生保健,使自己平安地度過炎熱的夏天?!饵S帝內經》稱:“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所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意思是說在夏天的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jié)。人們應該順應夏季的特點,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晝太長,不要惱怒或激動,而要使自己的情緒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樣充沛旺盛,并且讓身體適量出些汗以便體內的陽氣及時得到宣泄。
夏季有“夏”與“長夏”之分
眾所周知,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然而中醫(yī)藥學理論卻將一年分為五季,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中醫(yī)藥學理論的基礎是以自然哲學中的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基礎的,按照陰陽學說的理論,春夏屬于陽故以養(yǎng)陽為主,秋冬屬于陰則以養(yǎng)陰為主。按照五行學說,春季屬于“木”與人體的肝相應,夏季屬于“火”與心相應,秋季屬于“金”與肺相應,冬季屬于“水”與腎相應。但還有個“土”卻沒有相應的季節(jié),怎么辦呢?于是古代的醫(yī)藥學家就將夏季分為“夏”和“長夏”兩季,夏屬于“火”與心相應而長夏屬于“土”則與脾相應,這樣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臟就完全符合五行學說理論了。
那么“夏”和“長夏”在時間上是如何劃分的呢?我們知道,陰歷的四、五、六月(即陽歷的五、六、七月)三個月是夏季。中醫(yī)學將陰歷的四月和五月(陽歷的五月和六月)定為“夏”,而陰歷的六月(陽歷七月)定為“長夏”。從中醫(yī)學理論來講,夏與長夏在季節(jié)的特點上是不相同的,“夏”的特點是以“炎熱”為主,而“長夏”的特點則是以“濕熱”為主。因為每年陰歷六月除了炎熱外,還會出現多雨或陰雨綿綿的情況,其氣候的表現特點是以潮濕悶熱為主。所以從傳統養(yǎng)生學的角度講,在長夏這個季節(jié)中就特別要注意對“暑濕”的預防。
精神養(yǎng)生
在炎熱的夏季,隨著氣溫的升高,許多人的心情卻越來越差,變得煩躁、愛發(fā)脾氣,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別人發(fā)生矛盾,心理學家稱之為“情緒中暑”。特別是在氣溫超過35攝氏度,日照時間超過12小時以后,發(fā)生“情緒中暑”的幾率就會急劇上升,所以在炎熱的夏季保持平靜的心境尤為重要。
《黃帝內經》亦特別強調: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所以,我們在炎熱的夏季要做到“靜心、安神、戒躁、息怒”,以保持良好的情緒。宋代大儒溫革有詩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惫视小办o在心,不在境”之說。
不管天氣如何炎熱,我們的心態(tài)要平和,情緒要穩(wěn)定,使思想平靜下來,做到神清氣爽;遇到不順心的事,一是“冷處理”,二是“來點幽默”,既能夠化解矛盾,又能夠消除苦悶,還能夠舒暢心緒,有利于恢復良好心情,而取得“心靜自然涼”的效果。
起居養(yǎng)生
《黃帝內經》稱在夏季的三個月里,應“夜臥早起”。因為夏季的特點是白天時間長,夜間時間短,人體也應該適應自然界的規(guī)律,晚上睡得晚一些,早晨起得早一些。夏季合理睡眠時間應該是,就寢時間為22:00~23:00,起床時間為5:30~6:30。
由于夏季夜間的睡眠時間縮短,所以通過午睡來補充就顯得非常重要。午睡不但能使人體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勞,提高午后的工作效率,還能夠改善腦部供血,增強體力和機體的防護能力。有資料表明,夏季適當地睡午覺可大大地減少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夏季午睡的時間一般以30分鐘至1小時為宜,時間過短達不到午休的目的,而時間過長不但會感覺頭腦發(fā)昏,肢體無力,還會影響夜間的睡眠質量。
夏季還應注意居室內小氣候的調節(jié)。居室內的小氣候包括溫度、濕度、日照和通風等。適宜的室內小氣候對人體的健康有利。最佳的室內溫度以22℃~25℃為宜,最佳的相對濕度以40%~60%為宜,人們生活在這樣的居室環(huán)境里會感到非常舒適,精神狀態(tài)良好,思維清晰,工作或學習的效率較高。但由于自然界的四季氣候變化有所不同,故居室的小氣候也應適當調整。
在炎熱的夏季,要以調節(jié)溫度為主,室內溫度以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在濕熱的長夏,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濕功能,以保證溫度和濕度都達到人體感到舒適的水平。
另外,夏季要注意不宜過于貪涼,如室內的溫度過低,或用涼水沖澡或洗腳,冷飲吃得過多等,兒童和老年人要特別注意。
飲食養(yǎng)生
夏季天氣炎熱,各種生物生長繁殖最為活躍,同時也是細菌、病毒生長繁殖最快的時期。炎熱的夏季,還影響人的食欲和消化,使人們飲食減少,消化不良。此外,夏季還是胃腸道疾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如急性胃腸炎或痢疾等。所以夏季更應注意飲食衛(wèi)生和飲食調養(yǎng)來保障身體健康。夏季飲食養(yǎng)生的總原則是:①飲食清潔衛(wèi)生;②以清淡為主;③保證營養(yǎng)素的平衡攝入。
夏季人體出汗多,所以要特別注意飲水量的增加,一般來講,每天的飲水量應在2000毫升左右。提倡主動飲水,即不要等到感覺口渴后再飲水,而是經常少量地喝些水以維持機體的需要。夏季多進食一些牛奶、豆?jié){、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如早餐喝豆?jié){,午餐喝湯,晚餐喝粥,睡覺前喝牛奶,上下午喝茶,都能起到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補養(yǎng)身體的作用。
運動養(yǎng)生
夏季運動時應適當地減少運動量,特別是在炎熱的中午不要運動,以免中暑。夏季鍛煉的時間應選擇在早晚氣溫涼爽時進行,地點應選擇在有花有草,有水有樹,視野開闊,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濕潤清爽的公園內。
夏季運動應戴遮陽帽,穿淺色、寬敞和透氣性良好的運動服,每鍛煉1小時,應休息5~10分鐘,同時注意補充水分和營養(yǎng)。
夏季運動后要注意三個問題:①運動后不要立即喝冷飲。因為運動時體內血液運行于四肢和體表,而運行于消化系統的血液較少,冷飲會對胃腸產生刺激,使胃腸的血管收縮而造成胃痛或胃腸道不適。②運動后不宜飲水過多。因運動會消耗人體的很多能量,飲水過多會加重胃腸道及心臟負擔,特別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③運動后不宜立即洗冷水澡。因運動時體表的毛細血管擴張,皮膚表面的毛孔張開,如果皮膚突然受到冷水刺激,會造成體表毛細血管的驟然收縮,毛孔關閉,體內熱量無法發(fā)散,從而導致體溫調節(jié)功能失調,而出現熱傷風的癥狀。
調補養(yǎng)生
有些人認為,夏季(特別是三伏天)不宜進補,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一提到“進補”,人們總是想到雞鴨魚肉等食品或人參、鹿茸等補益中藥,這些屬于溫熱的食物或中藥,在炎熱的季節(jié)確實不宜服用。
在中國的傳統養(yǎng)生學中,根據采用不同性質的食物或中藥進行補益的方法,可以分為平補法、清補法、溫補法及峻補法等四種主要方法,夏季宜選用清補的方法。
飲食清補法,是指采用寒涼性食物進行補益的方法。屬于涼性的食物有小米、薏米、綠豆、豆腐、蘿卜、冬瓜、絲瓜、油菜、芹菜、蘋果、梨、鴨蛋、豬皮等;屬于寒性的食物有苦瓜、黃瓜、茭白、西瓜、蓮藕、海帶、紫菜、蟶肉、田螺等。夏季天氣炎熱較適宜選擇這些寒涼性質的食物進行清補。
夏季在五行中屬火,暑熱之邪最能耗氣傷陰,所以夏季進補應選擇藥性偏于寒涼的益氣滋陰類中藥,如生曬參、西洋參、百合、麥冬、女貞子、沙參、石斛等。
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盛夏炎熱的天氣,人在空氣中就像是處在一個蒸籠里,每天都免不了要出汗,除非一直待在空調房里。這樣的炎熱的環(huán)境下,人很容易生病。那么,如何才能健康地度過夏天呢?
夏天保健常識
夏天的太陽是非常毒辣的,特別是夏天剛來的時候,因為身體一下子還沒能及時習慣炎熱的太陽,這個時候最容易出現中暑的現象。盛夏的時候太陽更大,平時沒事的時候,特別是在晴天中午的時候,要少出門曬到太陽。
很多人在夏天的時候,由于天氣炎熱,會有不想吃飯的沖動,很多人在夏天的時候會有漏餐的習慣,這樣的情況大部分都是心理作用,是要盡量避免的。夏天的時候,飲食對一個人的健康非常重要,除了要保證規(guī)律的三餐以外,建議平時多吃一些可以清涼解暑的水果,例如西瓜。
同樣是因為天氣的炎熱,很多人在夏天的時候就變得更加懶惰了,下班有空的時候就不愿意動,不愿意出門。這樣身體缺少運動,也是不利于健康的。
夏天的時候,大部分的微生物都處于高速繁衍的時期,所以我們在夏天的時候一定要多注意衛(wèi)生。特別是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夏天的時候食物很容易變質,一定不要吃變質的食物。
夏天要注重“養(yǎng)心”
人在夏天的時候,受到炎熱環(huán)境的影響,情緒更加容易波動,容易出現煩躁不安等多種心理癥狀。這些不良心理情緒會影響到人體內分泌,進而會破壞身體的健康。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夏天的時候一定要有辦法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平時有空的時候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工作無聊的時候可以和同事溝通溝通。
養(yǎng)生導讀:在炎炎的2020夏季,消暑解渴大家都會選擇食用冷飲??墒抢滹嬤^量或者飲食過量,對身體都會有一定的影響。那么你知道冷飲過多的危害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冷飲過多的危害
1、造成胃腸道功能的紊亂
在炎熱的夏天吃大量冷飲,會引起胃腸道血管的突然收縮,血流減少,胃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會發(fā)生紊亂。由于大量液體成分入胃,胃內的酸度會有所降低,殺菌作用減弱,更易誘發(fā)胃腸道炎癥。
2、誘發(fā)咽喉部炎癥
大量吃冷飲,同樣使咽部血管收縮,血流減少,使局部抵抗力降低,上呼吸道的病菌會大量繁殖,引起咽喉部炎癥。
3、降低食欲
冷飲中主要成分不外乎糖、奶類,這些物質會有較高的熱量,可以補充人體對熱能的需要,但其他營養(yǎng)物質卻比較少。因而,大量吃冷飲以后,孩子的食欲會降低,正常飲食規(guī)律勢力被打亂,大量甜食入口易造成營養(yǎng)的不平衡。
夏天吃冷飲禁忌
1、一次不可以吃太多。吃冷飲的時候,一次不能吃的太多,不然會出現不良反應的。小孩這時候會腹痛,中老年人易引起心絞痛,正常的人可能會出現胃腸炎、喉痙攣及營養(yǎng)缺乏癥,還極有可能會損壞牙齒。
2、不可以吃太快。如進食過快,則易刺激內臟血管收縮,并使局部出現貧血狀態(tài),減弱胃腸道的消化功能和殺菌能力。
夏季很炎熱,而且還會出現中暑的情況,所以如何降暑成了人們很關心的問題哦,那么你知道夏季應該如何消暑的嗎,從食物中獲取營養(yǎng)的同時也可以有解暑降溫的作用和效果的呢,來看看小編的這些具體的介紹吧。
酸梅湯
到了夏季三伏天,能喝上冰涼的酸梅湯可謂是神清氣爽,而酸梅湯里有個很重要的食材,就是烏梅。中醫(yī)認為,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主治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酸梅湯有清暑開胃、生津止渴的作用。烏梅可以有清熱解毒潤腸的作用,對于清熱解毒降火氣有一定的好處和功效的呢。
取烏梅30克、山楂干50克、蜂蜜適量。將烏梅、山楂浸泡半小時,慢火煮20分鐘,過濾取汁,加入蜂蜜少許,放涼后喝。在飲用酸梅湯時也可以選擇在午餐后飲用,這樣可以更有效的消除午餐的油膩,有利健康。
綠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綠豆芽菜肴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作用。綠豆芽可以經常吃,可以有清熱解毒的效果,同時也可以潤腸通便的哦。
關于夏季吃什么可以消暑的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了吧,可以看出的是這樣的食療方法可以有很好的清熱解毒的作用,夏季解暑的必選食材,可以有清熱去火的作用,對于夏季容易上火的人群來說一定是不錯的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