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間門把細菌量比馬桶多!
運動比養(yǎng)生重要。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隨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的關注焦點,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系。養(yǎng)生保健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洗手間門把細菌量比馬桶多!,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商場是人們最常去的購物場所。近日,香港對大型商場大門、電梯扶手、電梯按鈕、超市購物車、候餐牌、餐盤、柜員機按鈕和洗手間大門等公眾常接觸的地方進行檢測。
結果發(fā)現(xiàn),商場洗手間大門的把手最臟,平均藏菌量高達766萬菌落,比人們一般接觸到的鈔票高255倍,其次是商場餐飲區(qū)的餐盤及候餐牌。餐盤含7400菌落,候餐牌則含900多菌落。雖然商場每天會清潔洗手間大門三四次,但人們仍可能在大門的扶手上接觸到數(shù)以億計的菌量。
香港兒科醫(yī)生歐陽卓倫表示,洗手間和餐盤、候餐牌較為潮濕,加上商場溫度適中,為細菌滋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人們一旦接觸細菌后用手取食物進食,容易引起腹瀉或其他腸道疾病。
歐陽卓倫建議,人們如廁時,可以用紙巾包住扶手開關門,商戶除定時清潔及消毒公眾地方外,可在洗手間門外加置垃圾桶,以便丟棄紙巾。還要及時洗手,洗手時間要達到20秒,還要避免用手接觸眼、鼻及口。
相關閱讀
導讀:看到美國曾有一項統(tǒng)計稱,人一生中有5年的時間是待在衛(wèi)生間里的,頓時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其實衛(wèi)生間是我們每天都必須去的地方,……
看到美國曾有一項統(tǒng)計稱,人一生中有5年的時間是待在衛(wèi)生間里的,頓時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其實衛(wèi)生間是我們每天都必須去的地方,這么算來,5年也是很有科學依據(jù)的。衛(wèi)生間是解決人們基本生理需要的一個場所,因此我們更應該著重對洗手間進行重視。
很多人都知道拖把不能濕著放在衛(wèi)生間,馬桶要定期沖洗消毒,但是你注意過門把手、沖水按鈕這些衛(wèi)生間的小設施嗎?專家說,馬桶沖水按鈕、廁所的門把手最好也要每天消毒一次。
人們方便后首先會按馬桶的沖水按鈕,這是第一次細菌傳播。然后打開水龍頭洗手,手接觸到洗手盆的水龍頭又是一次傳播。即使認真地洗完手后,在關水的過程中,原本洗干凈的手又接觸到了水龍頭,當你終于關上門覺得萬事大吉了,病菌也可能會留在門把手上。日積月累,門把手和沖水按鈕上往往會沾有大腸桿菌,而洗臉盆、水龍頭等處隨時都會沾有腸道或呼吸器官細菌。
一旦皮膚上有破損,很容易引起皮炎、濕疹等皮膚病。因此,在衛(wèi)生間里,建議安裝和使用踩踏式或感應式的水龍頭,盡量避免直接接觸把手、按鈕等地方。
使用公共衛(wèi)生間時,人們更要注意衛(wèi)生安全。很多公共場所為了節(jié)約用水,衛(wèi)生間的水量非常小,這樣就不能把細菌沖洗掉。在使用按鈕式水龍頭時,人們最好先用水把水龍頭沖一下,洗手后用紙巾把手擦干凈。
洗手間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很多家庭的洗手間在走到門口時就會有清香散發(fā)出來。但也有一些家庭的洗手間的馬桶總是容易反味,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洗手間的味道太難聞的話,對家庭的環(huán)境也有所影響。那么洗手間反味應該怎么辦呢?下面就來看看吧。
衛(wèi)生間馬桶反味原因 :
1、看坐便器里的水封是否夠,一般好的馬桶水沖完后都有一定的水封存在,保證對管道的隔離;
2、如水封正常還是有異味,那就是安裝問題,如安裝時沒有很好的將排污管道與馬桶出水口對接密封好,就容易有異味跑出;
3、另外現(xiàn)在的建筑在頂層都會有排污管的排氣口,如排水口被堵也容易,有異味跑家里。
衛(wèi)生間馬桶反味解決辦法 :
對于非防反味地漏或排水,口加裝防反味式就可以對于破裂或損壞的馬桶法蘭和下水管道,進行修補,更換,重新安裝。
1、用潔廁靈當疏通劑:隔三差五地將適量潔廁靈倒入馬桶,蓋上馬桶蓋悶一會兒,再用水沖洗,能保持馬桶通暢。
2、堵住地漏溢味的方法;找一個不漏水的塑料袋,最好有手提,口徑較地漏口略大一點,盛上適量的清水,將地漏上的篦子移開,把盛水的塑料放在地漏口上即可。由于水壓的作用,可使塑料袋與漏管緊密接觸,達到隔絕臭氣的目的。
3、室內廁所即使沖洗得再干凈,也常會留下一股臭味,只要在廁所內放置一小杯香醋,臭味便會消失。其有效期為六、七天,可每周換一次。
4、把殘茶葉曬干,放到廁所或溝渠里燃熏,可消除惡臭。
導讀:說到臟,很多人第一時間肯定會想到洗手間。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有調查表明,人類手上的細菌竟然比馬桶圈上的多5倍。下面小編……
說到臟,很多人第一時間肯定會想到洗手間。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有調查表明,人類手上的細菌竟然比馬桶圈上的多5倍。下面小編就陪大家一起來看看這驚人的調查。
日本近期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我們的手比家中任何一處都臟。研究人員采用ATp擦拭測定法來比較手部和馬桶圈等家居用品的細菌數(shù)量。所謂ATp是指普遍存在于細菌等微生物細胞內的三磷酸腺苷,通過專門的熒光檢測儀可以測出其RLU值(相對光單位),RLU值越高,說明細菌含量越多。
測試結果顯示,馬桶圈的平均RLU值為179,電梯按鈕為123,扶梯把手為485。而100余名大學生手掌RLU值的測試結果為:整只手的平均值為1005,其中指甲短于2毫米的手,平均值為991,指甲長于2毫米的平均值為1074。從結果來看,手掌的污染度是馬桶圈的5倍以上,如果指甲過長,細菌數(shù)甚至能達到馬桶圈的10倍以上。一些人習慣留著長指甲,或總是忘記修剪,這就為細菌提供了最佳的藏匿空間。
看完了小編的介紹,大家是不是驚呆了。我們每天都洗很多次的手居然還是這么臟。小編提醒,人們應該注意個人衛(wèi)生,經(jīng)常洗手,保持衛(wèi)生。
導讀:就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人手一部手機那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兒了,而且手機不僅方便了人與人的聯(lián)系,更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它同樣給生……
就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人手一部手機那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兒了,而且手機不僅方便了人與人的聯(lián)系,更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它同樣給生活帶來了不少健康困擾。近日小編整理收集了關于手機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最新研究,總結了手機和健康有關的8個新發(fā)現(xiàn)。
1.上下班路上玩手機最危險。
研究者發(fā)現(xiàn),邊走邊玩手機,會增加人受傷的風險: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胳膊和手像被鎖住一樣,走路的速度也下降了,看起來就像機器人。這時人不僅會忽略對周圍環(huán)境的觀察,更會影響走路的平衡,容易摔倒或被車撞。英國的一項新研究也發(fā)現(xiàn),邊走邊發(fā)短信的人很容易受傷,特別是早上8點半和下午6點半,這恰是上下班的高峰期。
2.手機比馬桶墊臟。
科學家發(fā)現(xiàn),手機上帶有的細菌比馬桶墊還多,這不僅是因為手機經(jīng)常接觸外界,更主要的是我們總忽略清潔它,細菌就會在手機上堆積,定期給手機消毒,有益健康。
3.晚上用手機,第二天效率低。
晚上9點后最好關手機,研究者發(fā)現(xiàn),如果晚上不關手機,手機發(fā)出的藍光會影響睡眠質量。經(jīng)常查看手機也會讓人一直處在準備工作的狀態(tài)下,第二天不能以飽滿的熱情面對工作。
4.手機依賴如同吸毒。
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如同吸毒上癮,大腦中會分泌出多巴胺,讓人產(chǎn)生快感,因此,人會不自覺地經(jīng)常查看手機。如果不小心將手機落在家里,更會讓人失魂落魄。科學家建議,對手機依賴的人,最好養(yǎng)成定時查看手機的習慣。
5.語音功能并不能給司機提供安全保證。
不少人會用智能手機的語音功能,以確保駕駛安全。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即使用語音功能,司機在開車時也并沒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駕駛上。研究者認為,首先,語音功能讓駕駛者放低了對危險的警惕;其次,邊開車邊聽電話仍然會讓人分心,開車的時候還是專心致志比較安全。
6.手機不會導致癌癥。
英國一項歷時11年的研究顯示,手機不會增加人們罹患癌癥的風險,手機wifi也不會對健康產(chǎn)生不良影響。但是手機輻射對人體是否有其他的危害,目前尚無準確結論。
7.手機對兒童傷害更大。
英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兒童顱骨厚度明顯低于成人,對輻射的吸收率高于成人。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比成人多60%。
8.躺在床上玩手機別超過1小時。
在床上使用1個多小時的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會減少人體生成褪黑激素。一旦人體的褪黑激素受到了抑制,睡眠質量會受到影響。
以上八點是有關手機健康的最新研究結果,希望終日手機不離手的你能放下,我自己的健康導航。
剃須刀是男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貼身用品,可卻常常被忽略清潔。有的剃須刀,甚至常年不清潔,以至滋生不少細菌。據(jù)臺灣調查研究顯示,剃須刀的含菌數(shù)竟比馬桶蓋還多125倍。
北京友誼醫(yī)院皮膚科主任醫(yī)師劉永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剃須刀不注意清潔,很容易使細菌及其他贓東西吸附在刀片上。如果臉部皮膚有破損,使用后很可能會造成感染。
劉永生建議,剃須刀要適時清潔,一般情況下,每次用完后都要清潔。刀片型的剃須刀每次使用完后將刀片取出,用刷子或棉花去掉吸附在刀片上的殘留物,使用上兩三次后,可將刀片放入酒精內浸泡,然后用棉花擦干備用。
電動剃須刀使用上2-3次就應清潔。清潔時,先用小刷子刷凈殘存在刀架上的斷須和皮膚屑,再用棉花球蘸上酒精輕輕擦拭掉刀片上的油垢,但千萬不要用一些較硬的東西去刮除,否則容易損傷刀片。
不論是刀片型還是電動型剃須刀,在清潔完后,最好在刀刃上抹些油,以防生銹。
大部分的家庭里面都在使用馬桶,馬桶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但要提醒所有人注意,平時一定要注意馬桶的衛(wèi)生問題,在大小便之后一定要及時沖洗,另外要定期對馬桶進行徹底的清潔和消毒,否則的話,馬桶是很容易出現(xiàn)細菌的地方,馬桶上的細菌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下面教大家清除馬桶細菌的方法。
馬桶上的細菌怎么清理?
是的,馬桶上確實有很多細菌。
每次沖完馬桶,貌似湍急的水流將污物與細菌一起卷走了,但上海的一項研究指出,剛剛沖完的馬桶內壁上,細菌數(shù)量仍高達10萬個。
美國紐約大學菲利普爾諾博士指出,如果在馬桶蓋打開時沖水,馬桶內的瞬間氣旋最高可以將病菌和微生物帶到6米高的空中,并懸浮在空氣中長達幾小時,這些看不見的水珠會攜帶病菌,落到周圍的墻壁和物品上。與馬桶內壁相比,馬桶圈和馬桶蹲座外側才是細菌的聚集地。
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專家曾指出,32%的馬桶上有痢疾桿菌,其中一種病菌在馬桶圈上存活的時間長達17天,而馬桶圈上附著的細菌是馬桶內側的幾倍。特別是套布套的馬桶圈,細菌數(shù)量則可能是馬桶內側的幾十倍了。馬桶蹲座上的細菌同樣令人咋舌。美國科學家曾對家居用品進行過一次細菌檢測,發(fā)現(xiàn)馬桶蹲座外側上,每平方英寸(6.452平方厘米)就積聚著295個細菌。使用2-3天的座圈布套細菌數(shù)量就達到20萬個,使用7-10天的座圈布套細菌則高達3000萬個。
另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將1億個脊髓灰質炎病毒投入馬桶內,測到座圈上的病毒竟有3000個。同時,不少人冬天喜歡在馬桶上套個絨布墊圈,感覺會暖和一點,其實這樣更容易吸附、滯留排泄污染物??戳诉@些數(shù)字之后真是觸目驚心,心驚膽戰(zhàn)。事后想起都會毛骨悚然!那怎樣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
最好的方法是每隔一兩天用稀釋的家用消毒液擦拭。至于布制的墊圈最好不用,如果一定要使用的話,應經(jīng)常清洗消毒。如果有條件,不妨換一個具有抗菌功能和防濺設計的座便器。
如果有人問你是否便前洗手的話,你的看法如何呢?會不會覺得有那么一點奇怪,還是覺得這種做法值得借鑒。事實上,便前洗手也是非常必要的,要是我們能做到便前便后都洗洗手,那么我們的健康就會增加很多保障。
醫(yī)生都習慣便前洗手
“您覺得便前洗手有必要嗎?有66%的網(wǎng)友認為有必要,但真正進行便前洗手的網(wǎng)友卻只有22%??梢哉f,大多數(shù)網(wǎng)友已經(jīng)突破了一定要便后洗手這樣的常規(guī)思路,但可能是因為許多客觀條件所限,這種想法最終還沒有落實于行動。
解放軍302醫(yī)院感染控制科主任莊英杰就是一個習慣在便前洗手的人,他說,很多醫(yī)生都更注意衛(wèi)生方面的常識,同行中有不少人也有這樣的習慣。
便前洗手可以避免手上的一些病毒粘到皮膚、內衣褲及腰帶上。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環(huán)境下,比如公共廁所,我們的手剛接觸了門把手,接觸了上面的細菌,然后又馬上接觸我們的內衣或者皮膚,這樣不但很不衛(wèi)生,也讓病毒細菌有機可乘。甚至可以說,公共廁所的門把手有時候和馬桶墊一樣臟。
而且,莊英杰認為,如果是小便,便前洗手可能比便后洗手更重要。
便前洗手對女性更重要
“您覺得手不干凈能引起什么疾病?”有21%左右的網(wǎng)友認為會傳染性傳播疾病,而皮膚病占20%左右,這個結果說明一定數(shù)量的網(wǎng)友認為性病和皮膚疾病會通過手來傳播。而將近60%的網(wǎng)友認為,不洗手可能導致其他的疾病,如肝炎、消化道傳染病等等。
幾位專家解釋,便前不洗手不用擔心肝炎、消化道傳染病等,因為這些疾病的傳播途徑不是通過與皮膚的接觸。但是如果沒有便后洗手的習慣,就要擔心一下這個問題了。
沒有便前洗手的習慣,最有可能的是提高一些性傳播疾病、滴蟲性陰道炎以及泌尿系統(tǒng)的感染幾率。在性傳播疾病中,尤其是尖銳濕疣和淋病,都可能受手帶病毒的影響。手上的污垢、各種致病微生物如病菌、霉菌甚至性病微生物必然會粘到內褲、下身皮膚甚至生殖器上而引起病變。
便前洗手對女性尤其重要,便后每個女性都要用手紙,這樣手上的細菌就很容易感染到身體。尤其是經(jīng)期的女性更要注意這個問題,月經(jīng)期間是女性抵抗力最低下的時候,病菌很容易在這個“虛弱”的時期“趁虛而入”,而且血又是細菌最好的“培養(yǎng)基”,此時更要注意干凈衛(wèi)生,避免泌尿系統(tǒng)的感染。
哪些地方會把手弄臟?
“你認為導致手不干凈的原因有哪些?”其中24%左右的人認為是長時間使用鍵盤,29%的人認為每天都摸公交車、地鐵里的扶手,也有25%的人認為來源于書籍和雜志。
專家說,公共設施仍然是最嚴重的污染源,比如門把手、公交車把手、共享雜志等等。尤其是公共廁所的門把手病菌很多,我們無法判定上一個抓它的人有沒有洗手,他的手上有沒有殘存的排泄,他有沒有性傳播疾病或者泌尿系統(tǒng)疾病。
鈔票更是細菌和病毒的聚集地,銀行工作人員或者財務工作者必須養(yǎng)成便前洗手的習慣。
可以隨身帶包濕紙巾
“如果你有便前洗手的習慣,你怎樣洗?”有67%的人選擇隨便用水沖沖,用洗手液和除菌香皂各占17%和20%。
專家指出,最好還是用洗手液進行清潔。如果沒有條件的話也可以清水洗滌。便前洗手一定要爭取把手弄干,可以隨身帶一些面巾紙。便前洗手的習慣其實不難養(yǎng)成,只要開始刻意做一段時間,不久以后就和便后洗手的習慣一樣了。而還有一個更加簡便也不尷尬的方式,就是隨身準備一包消毒濕紙巾,在上廁所之前擦擦手,不但方便,而且很有效。
每天人們在生活中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細菌,接觸細菌最多的就是人們的雙手了。因此很多人老是覺得手上有細菌,一直想洗手,有的人都因此有了潔癖。常常洗手是對的,比如飯前飯后洗手,上廁所后洗手都能預防疾病,但是很多人的洗手方法都是錯誤的。因此,老是覺得手上有細菌想洗手的人應該學會正確的洗手方法。
手衛(wèi)生,指的就是所有手部清潔的行為,包括洗手、衛(wèi)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而洗手就是清除手部皮膚污垢和暫居菌的過程。
洗手看似簡單,卻大有學問。許多人在洗手時,只是簡單快速的搓洗一下手心、手背,就以為已經(jīng)完成任務,而許多部分往往會被遺漏。正確的洗手方法是:
洗手的步驟:
第一步:流動水打濕雙手;
第二步:取適量清潔劑涂抹所有手部皮膚;
第三步:雙手相互揉搓至少15秒;
第四步:流動水沖洗;
第五步:用紙巾干燥雙手;
第六步:取護膚液護膚。
揉搓的方法:
1、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揉搓;
2、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
3、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
4、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5、彎曲手指使關節(jié)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6、將五個手指尖并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7、搓洗手腕,交換進行。
8、揉搓雙手時間至少需要15秒。
怎樣干燥雙手:
使用干手紙巾擦干雙手,防止再次污染。
據(jù)衛(wèi)生部門調查結果表明,糞便中的細菌可通過衛(wèi)生紙污染人手,即使排便后使用3至5層的衛(wèi)生紙,細菌仍能透過紙層污染手指??瓷先ポ^干凈的手,50%含有細菌10萬個左右。
商店中的營業(yè)員由于接觸鈔票、各種商品等,他們手上的細菌超過100萬個。流通在市場上的鈔票,每張鈔票平均帶菌118萬個,銀行工作人員手上平均帶菌達300多萬個……可以想象鈔票在流通過程中會使多少人的手受到污染。
據(jù)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證實,人手攜帶的寄生蟲卵、致病菌及病毒多達200余種,常見的有流行性感冒、痢疾、傷寒、霍亂、病毒性肝炎、蛔蟲、蟯蟲、猩紅熱、流行性紅眼病、結核以及皮膚癬病、癤腫、膿皰瘡等。
醫(yī)學專家指出,在下列情況下必須及時洗手:進餐、進食時及入廁后;上街買菜、逛超市以及看病后或探望病人回家后;去銀行取款,去郵局打電話,乘坐公交車回家后以及當你接觸嬰兒、照顧老人前。
正確的洗手方法是:
一是用流動水洗手,不要在臉盆里洗,在洗手搓手時,要反復在自來水龍頭下沖洗幾次,時間盡可能持續(xù)兩分鐘左右。
二是要用肥皂或其他消毒皂洗,洗時要兩手反復多次搓洗。
據(jù)衛(wèi)生部門調查表明,用水龍頭清水洗手,只能消除30%的細菌,用肥皂搓洗,再用流動水沖洗可清除76%的細菌,如果連續(xù)用肥皂搓洗3次,則可清除手上96.8%的細菌。
三是要防止重新污染。
近年來,許多公共場所已采用烘手器,這是最好的。但在沒有烘手器的情況下,可用潔凈的軟紙擦手,也可用自己的清潔手帕擦手,千萬不能用抹布、臟毛巾去擦,以免重新污染。
人的手上有很多的細菌,如果吃東西的時候用手吃,就會造成細菌通過食物進入人體,極易會造成一些疾病,尤其是小孩子,在玩耍后不洗手就吃東西,小孩子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比較脆弱,因此很容易會被細菌得逞,所以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我們需要通過洗手來給他們殺掉手上的細菌,那么用什么洗手可以殺死手上的細菌呢?
用醫(yī)用酒精或者碘伏都有很好的殺菌效果。
如何選擇使用手部衛(wèi)生產(chǎn)品?
當手部沾有肉眼可見的或蛋白似的臟物、血液、其他液體時或使用廁所后,應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
如手部無肉眼可見的臟物,可直接用乙醇類消毒劑來進行手部消毒。
當使用乙醇類消毒劑時,不要同時使用抗菌肥皂。需注意的是,在服用藥物和準備食物時,一定要養(yǎng)成先用肥皂、水洗手或用消毒劑擦手的習慣。
清潔手部產(chǎn)品有哪些?
肥皂
機械性去污的手衛(wèi)生產(chǎn)品主要是以表面活性劑為基礎的肥皂。表面活性劑可以去除手上的液體、污物及各種生物體。
目前市場上的肥皂有固體、紙狀和液態(tài)皂液等多種產(chǎn)品。其中普通肥皂可輕松去除手上的多數(shù)暫居菌落,但抗菌作用較小。在抗菌肥皂中,則添加了抗菌成分,能收到抑菌效果。
手消毒液
化學性去污的手衛(wèi)生產(chǎn)品以手消毒液為主。手消毒液包括乙醇、碘伏等,其抗菌作用主要是使蛋白質變性。
我們常用的多為含有乙醇、丙醇和異丙醇或兩種成分的復方制劑。速干手消毒液是含有醇類和護膚成分的手消毒劑,有水劑、凝膠和泡沫型,也稱為免洗手消毒劑。
使用后可快速干燥,不需要使用水沖洗。70%的乙醇等和含有保濕劑的62%的乙醇泡沫產(chǎn)品能有效減少手上的甲肝病毒等微生物,但缺乏良好的清潔效果。
6月23日的臺視新聞網(wǎng)報道指出,牙刷并非你想的那么干凈。
臺灣牙科醫(yī)師經(jīng)過化驗發(fā)現(xiàn),使用了3周的牙刷,細菌數(shù)量高達百萬,等于超過9杯抹布水的細菌量,以及29個一元硬幣的細菌量,是馬桶水細菌含量的80倍!如果你的口腔恰恰有傷口,這些細菌就極易引發(fā)口腔疾病。即便沒有創(chuàng)口,大量細菌附著在牙齒上,并在咀嚼中與食物充分混合,就會進入體內,等于喝了9杯臟水。
牙科醫(yī)師建議,如果浴室潮濕,牙刷要放在浴室外的干燥處;如果浴室干燥,就把牙刷放在柜子里,千萬別放在洗手池上或離馬桶近的地方,并且牙刷頭要沖上放,以免細菌粘附。
另外,牙科醫(yī)師指出,每天刷牙3次的人,應每月?lián)Q一次牙刷;患有牙齦炎等口腔疾病的人,最好3周換次牙刷;倘若患上感冒和其他傳染性疾病,等病好后,就應該換個新牙刷。
平時還要注意牙刷的清潔和消毒。專家提示,在用新牙刷前,先放在熱水中燙燙,既能軟化刷毛,又能殺菌。每次刷完牙后,要將牙刷在流水下沖洗,只在杯子里涮是無法清潔干凈的。使用牙刷7天后,就該用干凈的白色棉線清潔一下刷毛底部。每隔15天,用對人體無害的消毒液給牙刷消次毒。
人們常通過洗手來抑制細菌傳播,但許多人往往忽略了洗完后使手變干的步驟,使得洗手的效果減弱。英國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選擇讓手變干的正確方法有利于防止手上殘留的細菌傳播到別處。
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應用微生物學雜志》上報告說,洗手是有效去除細菌的方法,但還不能消滅所有細菌,如果隨后不設法讓手正確變干,殘留的細菌很容易在濕潤環(huán)境中繼續(xù)傳播,因此讓手變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由于保持手部衛(wèi)生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細菌從手上傳播到所拿的食物等物品上,研究人員專門設計了實驗,以評估讓手變干的各種方法對細菌傳播的影響。即先請志愿者觸摸生肉沾上細菌,隨后洗手并采取不同方法讓手變干,在這一過程的每個階段都把手在培養(yǎng)皿上按一下,爾后再檢測會留下多少細菌。
結果顯示,在使用紙巾、借助各種“干手機”等方法中,使用紙巾擦手最為有效,在如此讓手變干后,通過接觸而傳播到培養(yǎng)皿上的細菌數(shù)量減少幅度最大。
而“干手機”的效果取決于如何使用,有些“干手機”用暖空氣將手烘干,常要求搓手以加快水分蒸發(fā),還有的機器用高速氣流將水吹干。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與洗手過程中搓手有更好的除菌效果不同,在烘干手部的過程中如果搓手,那么會將原來隱藏在皮膚深處未被洗掉的細菌帶到手的表面,這樣的手在干燥后接觸培養(yǎng)皿時,會留下更多細菌。
但如果手在“干手機”中靜止不動,那么手部干燥后在培養(yǎng)皿上留下的細菌數(shù)量與使用紙巾差不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