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會穴在哪里
春季養(yǎng)生穴。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鄙鐣诎l(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注焦點,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百會穴在哪里,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百會穴,人體穴位,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lián)線的交點處。首見于《針灸甲乙經(jīng)》,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恫砂帯吩疲骸叭栁鍟?,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于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癥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那么百會穴在哪呢?
百會穴在哪?定位百會穴時要讓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當前發(fā)際上五寸,后發(fā)際上七寸,前后發(fā)際之間的直線距離相當于12寸。(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后發(fā)際正中點。)
百會穴圖
百會穴的主治疾病yS630.coM
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為人體督脈經(jīng)絡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醫(yī)學研究價值很高。
百會穴經(jīng)屬
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中醫(yī)提醒大家,知道了百會穴在哪,經(jīng)常按摩此穴,對身體健康有利。
擴展閱讀
百會穴(別名:頂中央穴,三陽五會穴,天滿穴,天蒲穴,三陽穴,五會穴,巔上穴)解析:
百會穴,首見于《針灸甲乙經(jīng)》,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恫砂帯吩疲喝栁鍟?,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于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癥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
(1)百會。百,數(shù)量詞,多之意。會,交會也。百會名意指手足三陽經(jīng)及督脈的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由于其處于人之頭頂,在人的最高處,因此人體各經(jīng)上傳的陽氣都交會于此,故名百會。三陽五會、三陽、五會名意與百會同,三陽指手足三陽經(jīng),五會指五臟六腑的氣血皆會于此。
(2)頂中央穴。此指本穴位于頭頂中央,無它意。
(3)天滿穴。天,天部。滿,滿盛也。天滿名意指穴內(nèi)陽氣為滿盛之狀。理同百會名解。
(4)天蒲穴。天,天部也。蒲,古指草蓋的園屋,此指穴內(nèi)氣血為人體的衛(wèi)外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5)巔上穴。巔,頂也。上,上部也。巔上名意指本穴位處頭頂,且氣血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6)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為手足三陽經(jīng)之陽氣匯聚而成,但以膀胱經(jīng)及督脈傳入的陽氣為多,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百會穴意義:手足三陽經(jīng)及督脈陽氣在此交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充盛陽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冷縮后循督脈下傳前頂穴。
功能作用:升陽舉陷,益氣固脫。
主治疾?。?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為人體督脈經(jīng)絡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醫(yī)學研究價值很高。
眩暈,驚悸,健忘,尸厥,中風不語,癲狂,癇證,癔病,耳鳴,鼻塞,脫肛,痔疾,陰挺,泄瀉。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天窗穴治中風失音不能言語;配百會、長強穴、大腸俞穴治小兒脫肛;配人中穴、合谷穴、間使穴、氣海穴、關元穴治尸厥、卒中、氣脫;配腦空穴、天樞穴治頭風;針刺百會,配耳穴的神門埋撳針戒煙;配養(yǎng)老穴、風池穴、足臨泣穴治美尼爾氏綜合癥;針百會透曲鬢穴、天柱穴治腦血管痙攣、偏頭痛;配水溝穴、足三里穴治低血壓;配水溝穴、京骨穴治癲癇大發(fā)作;配腎俞穴(回旋灸) 主治炎癥。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位時要讓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于人體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后發(fā)際正中點。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解剖位置〗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wǎng);布有枕大神經(jīng)及額神經(jīng)分支。
我國中醫(yī)自古就有通過刺激穴位來達到治病健身的目的??墒菍τ谧约荷砩系难ㄎ唬蠹伊私獾挠钟卸嗌倌?!不知大家是否聽過百會穴這個名詞,今天我們就要給大家來講講百會穴拔罐對身體好嗎?希望可以給不懂的朋友長長見識。
“中經(jīng)堂經(jīng)絡專家介紹說,將大拇指插進耳洞中,兩手的中指朝頭頂伸直。然后就是環(huán)抱頭頂似的,兩手指按住頭部。此時兩手中指尖相觸之處,就是百會穴。用指施壓,會感到輕微的疼痛。
中經(jīng)堂教授指出,百會穴有“三陽五會”之稱,即足三陽與督脈、足厥陰肝經(jīng)的交會穴,是人體陽氣匯聚的地方那個,其功能是開竅醒腦,固陽固脫,升陽舉陷。只要調(diào)理頭痛、暈眩、中風失語、癲狂、泄瀉、健忘、不寐等?,F(xiàn)在調(diào)理中風、記憶力下降等老年病時都要選百會穴。
百會穴還有一些妙用:首先是降血壓。手掌緊貼百會穴呈順時針旋轉,每次做36圈,可以寧神清腦,降低血壓。其次,美發(fā)。將食指或中指按壓百會穴,逐漸用力深壓捻動,然后用空拳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進行3分鐘??梢源龠M血液循環(huán),增強頭皮的抵抗力,從而減少脫發(fā)斷發(fā)。它和正確的疏通方式一樣關鍵,比如梳頭時應順著毛囊和毛發(fā)的自然生長方向,切忌胡亂用力拉扯。因為頭部有督脈、膀胱經(jīng)、膽經(jīng)等多條經(jīng)脈偱行,所以最好順著經(jīng)絡的偱行梳頭,這樣輕而易舉就能調(diào)理多條經(jīng)脈了?!?/p>
看完了今天我們介紹的百會穴拔罐好嗎?大家是否有所明白和了解了呢?其是我國中醫(yī)博大精深,不同的穴位都關系著我們身體不同部位的健康,因此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多多了解和關注相關知識。當然也可以向有經(jīng)驗的朋友請教。
耳性眩暈是由內(nèi)耳疾病引起的眩暈,又稱為美尼爾氏綜合征,是內(nèi)耳膜迷路積水所致的以發(fā)作性眩暈,波動性聽力減退和耳鳴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疾病。用艾灸百會穴治療耳性眩暈療果較好,一般艾炷灸1次或2次,癥狀會消失。
百會穴位置:百會穴位于頭頂部(兩耳尖連線過頭頂?shù)闹悬c)。
百會穴功效:本穴是局部治療眩暈的要穴之一,也是督脈所屬28個腧穴中臨床應用最多的穴位之一。
百會穴灸法:
操作時,病人端坐位,取準穴位后,將百會穴上的頭發(fā)從根部剪去一塊約中指甲大,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施灸。取干燥艾絨少許捻成上尖下圓,形如寶塔糖狀之艾炷,大小視病情而定(麥粒至黃豆大小)。頭皮涂少許凡士林油膏,將艾炷直接放于百會穴上,用燃著的線,從柱頂點燃,燒灼至無煙為止(此刻最熱),當艾炷燃灼皮膚覺疼痛后,術者用厚紙片將艾炷壓熄,壓的力量由輕到重,頓時患者有熱力從頭皮滲入腦內(nèi)的舒服感覺。刺激量可隨患者體質不同及病情之輕重掌握在25-30壯(燃完一個艾炷為1壯)不等。
亦可用艾條懸灸法,采用溫和灸或雀啄灸。溫和灸是將艾條一端與百會穴位的保持一寸左右的距離,使患者感到灼熱而無灼痛;雀啄灸是將點燃艾條一端,與百會穴并不固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上述二法每次約灸15-20分鐘。
艾灸百會穴不但對耳性眩暈有較好的效果,而且對同時兼見的耳鳴、耳聾等癥亦有效。
按摩療法
①揉百會穴(位于頭頂部正中線上,距前發(fā)際5寸處)50次;
②擦按腎俞至關元俞(在第二至第五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各50次;
③摩按氣海穴、關元穴(位于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至3寸處)各50次;
④揉按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三陰交穴(位于內(nèi)踝尖直上3寸處)各50次;
⑤擦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凹陷處)100次。
上述按摩之后,仰臥于床上,作細而均勻的深呼吸30次,全身放松,意守丹田(上印堂、中膻中、下神闕)即可入睡,此外平時也可經(jīng)常用保健木梳梳頭,對改善失眠大有幫助。
貼臍療法
1.取酸棗仁適量,研為細末,置肚臍中,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1日1換。2.取丹參20克,遠志20克,石菖蒲20克,硫黃20克。研成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藥粉2~3克,加入白酒適量,調(diào)成膏狀,貼敷肚臍,上覆蓋脫脂棉或者紗布,用膠布固定,每夜換藥回,次日早上取下。
敷足療法
1.取朱砂適量,加面糊適量調(diào)勻,置于傷濕止痛膏上,貼敷于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晚1次。2.取吳茱萸9克搗爛,用適量米醋調(diào)成糊狀,敷貼于兩足涌泉穴,24小時后取下。
足浴療法
1.取磁石、菊花、黃芩、夜交藤各15克,水煎2次,去渣取汁,倒入浴盆中,趁熱浸洗雙足15~30分鐘,每晚1次。2.取酸棗仁15克,夜交藤15克,合歡皮15克,丹參15克,生甘草10克。每晚煮水泡腳15~30分鐘。
體位療法
睡前溫水洗腳后,平躺在床上,兩腿伸直,腳后跟挨住床,兩腳尖盡量翹起,使腳掌和小腿呈90度;兩胳膊伸直,手掌放在身體兩側。靜止10分鐘左右,便會感到困倦欲睡。如果效果不佳,停5分鐘再做一次,一般做兩次即能入睡。
藥枕療法
取夜交藤200克,合歡花60克,棗仁、柏子仁、五味子各30克碾成粗末,拌勻備用,用紗布縫成枕芯袋,將藥置入其內(nèi),制成枕芯,再外套枕套即可。
穴位按摩可保健養(yǎng)生,這個養(yǎng)生理念很多人都早已了解。按摩不同穴位養(yǎng)生功效各不一樣,如果高血壓患者想降血壓,失眠族想安睡到天亮,老人家想長壽健康,那最好每天堅持按摩百會穴。
百會穴是大腦的總司令,可降壓安神
打個比方說,如果頭部是人體的總司令,那么,百會穴就是總司令的大腦,可以說是核心中的核心。事實上,這樣評價百會穴一點兒也不為過,因為,在人體的12條經(jīng)絡中有6條都匯集于百會穴,它們分別是手太陽小腸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并且,這6條經(jīng)都和有 “陽脈之?!泵雷u的督脈相交匯。因此,經(jīng)常按摩這個穴位,可以將我們?nèi)梭w的一半經(jīng)絡以及大部分的穴位都帶動起來。對于身體漸虧、身體虛弱的中老年朋友來說,更可以起到補陽填陰的作用。
當人頭痛、失眠、煩躁、眩暈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去揉腦袋,這說明按摩腦袋上的一些部位是可以具有安神效果的,但是有人會揉太陽穴,有的人揉眉心,有的人 揉印堂,有的人用冷水洗把臉,有的人甚至用冰塊敷。專家認為,這些雖然都可以減輕一些不適,但都不是最好的法子,最有效的還是按摩諸陽之會、百脈之宗的百會穴。
按摩百會穴可增壽
可以這樣說,每天按摩百會穴100次,活到100歲沒問題。按摩百會穴對治療頭痛、高血壓、低血壓、失 眠、焦慮、心悸、健忘、癲狂等效果都不錯。除前面說到的,它還可以治療受風 頭重、心煩、中風、耳鳴、泄瀉、便秘、脫肛、耳聾、鼻塞不聞香臭、頭不可左右顧、熱病汗出而善嘔等癥。
怎樣按摩百會穴效果最好
如何按摩才最有效果呢,專家推薦,在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按揉百會穴30次,就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北京一位談自身經(jīng)歷時說:“我雖然是個醫(yī)生,但年輕的時候也不怎么在意自己的身體,飲食不規(guī)律,還抽煙、喝酒。我42歲體檢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高血壓,還伴有失眠、耳鳴。后來,我每天早晚按摩百會穴,用中指指腹每秒鐘按一次。按兩分鐘,共120下。因為百會穴帶個‘百’字,所以我后來改成按100下?,F(xiàn)在,我每天按摩百歲穴,血壓沒升高、精神也特好,每天一沾枕頭就睡著了?!?/p>
到底每天按摩百會穴多少下最好?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如果感覺按摩得累了,就可以休息下,但一定要堅持每天按摩,否則不會有太大效果。
導讀:光明穴在哪里?按摩光明穴可治療近視,那么光明穴在哪里?光明穴的準確位置圖,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光明穴在哪里
光明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光明穴的準確位置圖
穴名解析
光明。光明,光徹明亮也。本穴物質為陽輔穴傳來的濕熱風氣,上至本穴后,此氣吸熱而變?yōu)榧冴栔畾猓觳康乃疂癖M散并變得光徹明亮,故名。
取穴方法
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取穴。
簡易取法
從外踝尖連線分成4等份,由下1/4向上量1橫指,當腓骨前緣處是本穴。
穴位解剖
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jīng)。
功用
疏肝明目,通經(jīng)活絡。
主治
目疾,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
穴位配伍
配肝俞穴、腎俞穴、風池穴、目窗穴、睛明穴、行間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內(nèi)障。
操作方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臨床運用
臨床用于瞼緣炎,夜盲,膝關節(jié)痛,腰扭傷等的治療,配太沖,對青少年近視眼有效,可提高視力和改變屈光度。
穴位養(yǎng)生
按摩光明穴治近視:按摩方法,仰靠將腿伸直,分別置于兩側光明穴處,先掐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以上就是光明穴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經(jīng)絡穴位,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如今的人們都懂得要采取針灸和按摩等中醫(yī)療法來進行養(yǎng)生,這樣才可以使得自己的身體部位變得更加好一些,也不會讓自己處在亞健康的狀態(tài),但是在針灸的時候就必須要找準穴位,比如說命門穴,這種穴位在進行針灸以后就可以達到緩解身體疲憊和腰酸背痛的效果。
是穴適當關元俞上方,又相當腹部關元穴之上部,兩旁有大腸俞??缄P元為元陽交會之處,此穴屬督脈,位居腰背,脈氣通于大腸俞,為督陽與大腸交會所,因名腰陽關。
配腎俞、委中,可溫經(jīng)散寒、通經(jīng)活絡,主治寒濕性腰痛、腿痛;配腎俞、環(huán)跳、足三里,可通經(jīng)散寒、行氣止痛,主治下肢痿痹;配腎俞、關元,可補腎壯陽,主治遺精陽痿;配合谷、三陰交,可益氣和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帶下諸疾。
命門,出《針灸甲乙經(jīng)》。屬督脈。別稱屬累。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間。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后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jīng)后支內(nèi)側支。主治虛損腰痛,遺尿,泄瀉,遺精,陽痿,早泄,赤白帶下,月經(jīng)不調(diào),胎屢墜,汗不出等。直刺0.5~1寸;可灸。
身熱、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衄鼻淵、咽喉腫痛、齒痛面腫、耳聾、失音、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痄腮;發(fā)熱、惡寒、咳嗽、無汗或多汗、瘧疾;脘腹疼痛、嘔吐、便秘、痢疾;小兒驚風、抽搐、癲狂、癲癇;痛經(jīng)、閉經(jīng)、滯產(chǎn);癮疹、皮膚瘙癢、疔瘡、丹毒;肩臂疼痛、手指腫痛、麻木、半身不遂。
孕婦慎用(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
確定此穴時應讓患者側腕對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人體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拇指側。(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再介紹一種簡易找法: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位于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
簡易取穴法:拇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或拇指、食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關節(jié)橫紋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壓處取穴。
穴位名稱:百會穴
具體位置:百會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取穴。首見于《針灸甲乙經(jīng)》,歸屬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別名三陽五會?!恫砂帯吩疲喝栁鍟?,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于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癥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
保健功效:百會穴既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可以激發(fā)和增加體內(nèi)的陽氣,調(diào)節(jié)心、腦血管系統(tǒng)功能,百會穴與腦密切聯(lián)系,是調(diào)節(jié)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部是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是各經(jīng)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所以能夠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jīng)穴,對于調(diào)節(jié)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頭痛患者腦組織含氧及血流量明顯降低,針刺和按摩百會穴能改善腦組織氧合血紅蛋白飽和度及血流量,從而起到通絡止痛的效果,具有醒腦開竅、安神定志、升陽舉陷的作用,能治療頭痛、眩暈、脫肛、低血壓、失眠、神經(jīng)衰弱、中風失語等癥。
適合人群:中風、頭痛、眩暈、低血壓、脫發(fā)、耳鳴、失眠、鼻炎患者等
保健方法:
頭痛、眩暈(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來回摩擦百會至發(fā)熱,每次100下;(2)叩擊法:用右空心掌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10下;(3)按壓法:將兩手的中指置于其上,緩緩吐氣,強力按壓6秒鐘,如此反復5次,血液循環(huán)會變良好。
低血壓可用艾條懸雀啄灸。點燃的艾條一端與百會穴之間并不固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上述二法每次約灸15~20分鐘。或用手掌按摩頭頂百會穴,每次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注意,要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
脫發(fā)可以采用點揉法。點住百會以后,用力向下按,按住堅持5秒鐘,然后揉5下,揉就是局部揉,不要移動。揉5下之后沿著頭部正中線再往上,直按揉到后腦勺的枕外隆突。
失眠每天臨睡前按摩百會穴。每次用保健木梳梳頭5分鐘,從而保持心情舒暢,解除煩惱,消除思想顧慮。
過敏性鼻炎拍打法。拍打時,以能忍受的范圍為限。早上起床出門前,可先拍打一陣子;到了工作場所或學校,只要有空,也可再多拍打幾下,讓鼻子舒服些。更有助于緩解過敏性鼻炎的不適癥狀。
百會穴位于我們頭頂?shù)恼虚g,它是頭部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經(jīng)常按摩百會穴能夠幫助人們醒腦開竅,還能夠起到安神益智和導氣止痛的效果,對于患有高血壓和腦貧血的人經(jīng)常按摩百會穴也是非常有療效的,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百會穴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第一:醒腦開竅
百會穴位置我們的大腦上面,并且膀胱經(jīng)也是要在百會穴進行交匯的。所以說,在我國的中醫(yī)名著中也有記載,百會穴是調(diào)節(jié)腦功能的一個重要部位,所以經(jīng)常按摩百會穴具有提神醒腦以及開竅的作用,對于中風還有腦膜炎等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對于百會穴的按摩治療,在我國的戰(zhàn)國時期就有詳細的記載,第一個使用的就是著名的扁鵲了。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百會穴上方進行艾灸,能夠很好的令大腦中的動脈血液流量加速,這樣就導致腦血流量加快,很好的促進大腦健康。除此之外,如果在百會穴上進行針灸,能夠很好的改善急性腦出血的出血量,有效的促進神經(jīng)功能還有四肢功能恢復健康。
第二:安神益智
在中醫(yī)方面都是將大腦的生理以及病理疾病都是歸于五臟方面的,而百會穴通過各種穴位,所以百會穴和背俞穴以及五臟六腑中的經(jīng)氣都是屬于相同的。所以說,經(jīng)常按摩百會穴具有安撫五臟六腑、安定心神以及提神醒腦還有益智等作用,同時對于失眠多夢以及健忘等毛病還有治療的作用。
臨床試驗發(fā)現(xiàn),對百會穴這個位置進行針灸,能夠很好的改善老年性癡呆以及血管性癡呆的問題,令患者智能衰退的情況得到明顯的好轉,例如神情淡漠、反應遲緩、理解錯誤、嗜睡以及健忘等等毛病。對這個穴位進行針灸,能夠有效的擴張大腦內(nèi)部的血管,并且對于腦部的血管彈性進行改善,令血管的緊張度獲得更好的降低,這樣血液流量就會增加,并且血液循環(huán)就會加快,大腦反應自然而然就會加快了。
上面文章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于經(jīng)常按摩百會穴的作用有好處,小編提醒您如果想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還需要多注意飲食的調(diào)理,平時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不要暴飲暴食,這樣能夠有效地防止人身體出現(xiàn)某些疾病。
導讀:大椎穴在哪里?按摩大椎穴可以防治感冒,那么大椎穴在哪里?大椎穴的準確位置圖,下面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大椎穴。
大椎穴在哪里
頸椎一共七節(jié),當你低下頭左右轉動脖頸時,上面六節(jié)頸椎都跟著轉動只有第七頸椎是不動的,這個不動的頸椎棘突下就是大椎穴。
別名
百勞穴,上杼穴。
大椎穴的準確位置圖
穴名解析
此指穴內(nèi)的氣血物質為實而非虛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并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本穴物質一為督脈陶道穴傳來的充足陽氣,二是手足三陽經(jīng)外散于背部陽面的陽氣,穴內(nèi)的陽氣充足滿盛如椎般堅實,故名大椎。
取穴方法
患者在取穴時正坐低頭,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線上,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約與兩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頭,手按頸項部骨突最高點處下緣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jié)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穴位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頸橫動脈分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八頸神經(jīng)后支內(nèi)側支。
主治
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幼兒體質虛弱、哮喘、頸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穴位配伍
配肺俞穴治虛損、盜汗、勞熱;配間使穴、乳根穴治脾虛發(fā)瘧;配四花穴治百日咳(雙膈俞穴、雙膽俞穴);配曲池穴預防流腦;配合谷穴治白血球減少;配足三里穴、命門穴提高機體免疫力;配大椎、定喘穴、孔最穴治哮喘;配曲池穴、合谷穴瀉熱;配腰奇穴、間使穴治癲癇。
操作方法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按摩法:先左手后右手,4指并攏放于頸項部,反復斜擦大椎穴30~50次,若擦后局部發(fā)熱,則效果最佳。
臨床運用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感冒、瘧疾、頸椎病、痤瘡、小兒舞蹈病等。配曲池、列缺、風門主治感冒;配后溪、間使主治瘧疾。
穴位養(yǎng)生
1、防治感冒:在大椎處刮痧(要刮出痧點)或拔火罐(留罐10分鐘,如有咳嗽可在雙側肺俞加拔火罐);淋浴時也可用水柱沖擊大椎處,水溫需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燙傷局部皮膚為度。
2、治落枕及頸肩不適:在大椎處涂上紅花油類具治療跌打損傷作用的按摩油,然后拔罐并留罐10分鐘即可。肩部也可加拔幾只火罐則效果更好。
3、治粉刺:采用刺血加罐的方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大椎穴,隨即加拔火罐,以出血為度,10分鐘左右起罐。3-5天進行一次治療,可活血通絡、祛毒養(yǎng)顏。
以上就是大椎穴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經(jīng)絡穴位,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