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保健穴位之關元穴位準確穴位圖及作用
女性養(yǎng)生保健穴位。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睂τ陴B(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十大保健穴位之關元穴位準確穴位圖及作用”,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關元穴位描述
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十大養(yǎng)生保健穴之一。
關元穴位準確位置圖
關元穴位的作用
①陽痿,遺精,早泄,尿閉、尿頻等泌尿生殖系病證;
②月經不調,帶下,痛經,等婦科病證;
③中風脫癥,虛勞;令憊,贏瘦無力等元氣虛損病證;
④泄瀉,腹痛、痢疾、脫肛等腸腑病證。
關元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要性
氣海、關元是元氣的生發(fā)地,為強壯保健的要穴。中醫(yī)諺語說“生于丹田而死于命門”,就是強調保護元氣對于防病養(yǎng)生的重要性。丹是延壽的種子,田是種子播放的地方,生于丹田是指保養(yǎng)精氣才能延年益壽。丹田有三處,上丹田為兩眉之間的印堂穴,中丹田為胸部兩乳連線的中點膻中穴,下丹田就是氣海穴和關元穴:丹田也有前后之分,氣海、關元為前丹田,后腰部的命門為后丹田,是任脈和督脈交會之處、元氣匯聚的部位,尤其是養(yǎng)生要地。在按揉氣海、關元之后結合按揉命門就可以補益元氣,起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擴展閱讀
大椎穴歸屬督脈,有養(yǎng)生保健、延年益壽等作用。大椎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詳見本文圖解大椎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大椎穴的準確位置圖
位于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jié)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取穴方法
首先正坐低頭(當低頭的時候兩個椎骨才能分開,突出的脊凸才能摸得到,頸部最高的點(第七頸椎)下方凹陷處就是大椎穴,就是兩個椎骨之間,上面的是頸椎,下面的是胸椎。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jié)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大椎穴位的作用功效
1、舒緩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霍亂、嘔吐、風疹、頸椎病、發(fā)熱、中暑;
2、治療面部色斑、粉刺、濕疹、過敏皮膚、黃疸;
3、治療肩背疼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
艾灸大家都不會陌生,這是因為它的作用太多,效果太好,所以大家都非常愿意通過艾灸來達到自己的健身效果,艾灸我們也知道就是通過穴位來刺激人體中的循環(huán),穴位或許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中國的醫(yī)術和武功中都對穴位有著很大的講究,武學秘籍上還說有的穴位能夠致人死亡。關元穴是人體的重要穴位,那么艾灸關元穴位作用是怎么樣的呢?
《扁鵲心書》記載:“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彼f的“壯”是指塔狀艾絨的量詞,我們可不理會它。這里說的“臍下”當指關元穴,可見古代先賢是如何重視關元穴的。
艾灸關元穴能“令人長生不老”,不過,這“長生不老”之說肯定是不可信的,有些養(yǎng)生保健的功效倒是確實的。
艾灸關元堅持一段時間可以健康長壽、增強體質。關元穴是人體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在任脈的交會點,此穴有精宮、丹田等別名。艾灸關元穴可以治療一切陽虛癥、氣虛癥,如氣喘短氣、畏寒怕冷、遺尿、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遺精、陽萎、疝氣、月經不調、帶下、不食、精冷、中風脫證、虛勞羸瘦等等。
艾灸關元穴作用是怎么樣的,看著上面的介紹我們就可以發(fā)現了經常在關元穴上艾灸就可以延年益壽,促進身體的健康,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適合的,特別是孕婦朋友是不能進行關元艾灸的,艾灸會讓身體變得輕松,不過艾灸后大家要注意,一定要多喝水,以免上火哦。
養(yǎng)生導讀:俗話說,寒從足起,可見保養(yǎng)雙腳的重要性。腳上分布著許多穴位,正確按摩腳上穴位可以起到養(yǎng)生保健的功效。下面為您介紹十大腳上穴位按摩保健法,按按這些腳上穴位就能預防疾?。?/p>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人老腳先老。腳位于人體位置的最低處,承載著全身的重量,步履輕快,精神充沛,是人體氣足神旺的表現,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精神百倍的感覺。而當人感到精神疲憊的時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腳發(fā)沉無力。可見腳的健康狀況關系到整個人體的健康狀況。腳部保健則是養(yǎng)生延緩衰老的好方法。
腳上穴位按摩可以起到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根據中醫(yī)經絡理論,小腿上的穴位有66個,腳的穴位數目是33個,前者是后者的兩倍。從踝關節(jié)到膝關節(jié),分布著六經的部分經穴、合穴、絡穴和郄穴及六腑的下合穴。下面為您介紹腳上穴位按摩的方法。
十大腳上穴位按摩保健法
1、照海穴:緩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fā),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陰虛火旺引起的癥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2、內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分叉處,對手腳發(fā)冷,體虛多汗,臉部神經比如牙疼有顯著緩解效果。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內庭穴。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每天堅持按摩。
3、太溪穴:補養(yǎng)腎臟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癥。
4、大敦穴:清醒頭腦
足厥陰肝經,此穴在大拇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關節(jié)的外側趾背上。主治肋脹痛、胸滿、嘔吐、腹瀉、疝氣、尿閉、腰痛、婦女小腹痛等。腳拇趾是一般所說肝經的起始處,肝經由此到生殖器、肝臟、腦、眼等依序。因此指壓大敦的話,能使頭腦清晰、眼睛明亮。指壓時強壓7-8秒鐘,才慢慢吐氣,每日就寢前重復10此左右。指壓大敦有速效性。因此遲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壓。
5、豐隆穴:祛濕化痰
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后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6、隱白穴:健脾回陽
足太陰脾經,此穴在大腳趾內側,距指甲跟腳一分處。主治舌本強、食則嘔,善意、倦怠乏力、身體困重、食不下、脘腹脹痛、大便溏泄、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黃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狀物壓迫此穴,或是以拇指與食指捏住腳趾兩側,加以揉捏,間接刺激穴位。
7、涌泉穴:滋陰降火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饵S帝內經》中提到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于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8、竅陰穴:治療偏頭痛
足少陽膽經,此穴在四腳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距趾甲根腳一分處。主治往來寒熱、口苦、肋痛、偏頭痛、瘰疬(老鼠倉)、瘧疾,股、膝、小腿外側、四腳趾等處疼痛、運動性障礙等。
9、厲兌穴:通調腸胃
專家說,厲兌穴在第二腳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腳趾側,點壓該穴,有清熱利濕、通調腸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點壓腳趾上的厲兌穴,力度可漸漸增大,以有疼痛感為好,2分鐘為好,以后用相同的方法掐壓另一只腳上的厲兌穴。
10、至陰穴:清熱散風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一分處。濕熱過盛易引起小便黃臊臭、尿頻、尿急、尿澀痛。點按去火點至陰穴,可在15點到17點,此時是膀胱經最旺盛的時候,用大拇指按壓此處,并堅持1~2分鐘,然后再換另一只腳,每日2次。有清熱散風、通利下焦的作用,對尿黃澀痛等癥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腰部扭傷的應急處理:運動或出體力時腰部扭傷(身體只能彎著不能直起來,一直起來,背后腰部和屁股中的部位就會疼),按摩什么穴位可以緩解或治療?
急性腰扭傷可選擇委中(委中穴位于膝蓋里側中央。委中穴的主治病征為:坐骨神經痛、小腿疲勞、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臀部疼痛、膝蓋疼痛。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申脈(申脈穴位于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申脈穴的主治病癥為:增進耐性、怕冷癥等)、金門(金門穴位于足內側,當內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復溜(復溜穴位于小腿里側,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與跟腱間。(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復溜穴的主治疾病為:腎炎、神經衰弱、精力衰退、記憶力減退、手腳冰冷、手腳浮腫。)、太溪(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的主治病癥為: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jié)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穴,哪個穴痛就多按哪個,按到不痛為止。腰部傷處不要按摩。
選取膀胱經治療腰痛療效最為確切,常在外面做保健的人可能比較熟悉,按摩師給你拔罐、按摩選擇最多的部位就是后背--在后背拔滿了罐,或者在后背按摩、刮痧、捏脊、踩背。為什么都愿意選擇后背進行治療呢?因為后背是膀胱經主要循行的部位,治療的范圍極其廣泛,可以說身體內任何疾病都和膀胱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它就像你家的污水管道,如果不通,整個日常生活都會被破壞。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在后背上有許多俞穴,俞就是通道的意思,有肺俞、胃俞、脾俞、肝俞、膽俞、心俞、厥陰俞、腎俞等等,這些俞穴各自通著各家的臟腑,這就跟不同的工廠都有自己的排污管道和途徑是一個道理,因此,咳嗽就治療肺俞,胃痛就按摩胃俞,心血管有病就檢查厥陰俞。治療這些俞穴效果如何呢?越是經久難愈的疾病,這些俞穴就越顯得有效。
1、腎俞穴(位于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腎俞穴的主治病癥為: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2、中醫(yī)認為,用掌搓腰眼(在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約3.5寸凹陷中)和尾閭(尾閭部位為長強穴,位于尾骨端與肛門之間),不僅可以疏通帶脈和強壯腰脊,而且還能起到固精益腎和延年益壽的作用。中年人經常搓腰眼,能防治風寒引起的腰痛癥?,F代醫(yī)學研究證明,按摩腰部既可使局部皮膚里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擴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又可刺激神經末梢,對神經系統(tǒng)的溫和刺激,有利于病損組織的修復,提高腰肌的耐力。
3、按摩委中穴:經穴歌訣里有"腰背委中求",是說后背、腰部的病痛都可以用委中穴來解決。只要是腰痛,按摩委中穴通常能減輕30%的疼痛,這是一個不錯的穴位(委中穴最獨特的作用是能讓鼻子通氣,有的人長年是"一竅不通",按摩委中穴有即時通氣的作用。但是要有正確的方法,取側臥位,鼻子不通氣的一側身體在上位,屈腿用大拇指點按委中穴,需稍用力。如果有人說,試過這個穴位了,當時真管用,卻不長久,鼻子又堵了,有沒有可達到長通不堵的治療穴位?我告訴你,還真有,就是臀部上的膀胱俞,這個穴針灸最佳,如用點穴法必須要找準穴位,且用力要大,感覺點揉時和鼻子相通了才會有效,且療效持久)。
4、治療慢性腰痛病的(一個月以上),選取小腿肚子上的飛揚穴,只這一穴,點按5分鐘就夠了,比按摩整個后背一小時效果還好。
5、按摩位于外腳背的金門穴,是治療急性腰痛(兩周以內)的。此穴穴位較深,按摩時可用食指關節(jié)點按較為有力。但是要提醒的是,這兩個穴位治療的腰痛主要是針對腰脊兩旁肌肉的,對于腰椎本身的病痛(那是需要選取腎經和膽經的穴位來治療,這里只說膀胱經),則效果較差。
6、點按昆侖穴、仆參穴、申脈穴對腰痛都有很好的療效。有這么多治腰痛的穴位可選,你還用擔心腰痛嗎?
十大穴位冶高血壓
1、十大穴位冶高血壓之涌泉穴
位于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涌泉穴是我們人體比較重要的穴位之一,在現代常用于治療休克、高血壓等疾病,也是急救穴位之一,一般是使用藥物敷穴位效果為佳。
2、十大穴位冶高血壓之橋弓穴
位于人體脖子兩側的大筋上,左右移動頭部的時候都能感覺到(具體指兩側的胸鎖乳突肌)。將頭側向右邊,可用手摸到左邊鼓起的一條筋,筋的中間位置橋弓穴。對急性高血壓(血壓突然升高引起頭疼、眼睛脹疼)效果特別好,一般2~3分鐘就能起到降血壓的作用,但是也要注意為避免導致血壓鍋底,最好不要同時推動兩側的橋弓穴。
3、十大穴位冶高血壓之風池穴
頸部兩條大筋外緣的陷窩中,即發(fā)跡的凹陷處,與耳垂齊平。用兩手拇指抵住風池,其余四指分開包住頭來支撐,左右同時按壓。風池穴可明顯改善頸腦部的血液和氧氣的供應。
4、十大穴位冶高血壓之內關穴
位置:從手腕根部向上三橫指,位于兩根筋之間的凹陷處。
使用方法:用食指和拇指夾住手腕,配合調整呼吸,效果較好。
內關穴能治療各種心血管病變,心率失常、心絞痛、高血壓等。
5、十大穴位冶高血壓之曲池穴
肘關節(jié)彎曲成直角,肘關節(jié)外側橫紋頭,即靠近拇指側的皺紋處。手肘彎曲成直角.用另一手的拇指按壓,其余四指抓住手臂。
曲池穴,能起到退熱、降壓的功效。
6、十大穴位冶高血壓之天柱穴
后頸部,兩條粗大肌肉外緣凹陷內。低頭,兩手拇指分別按同側穴位。此穴對高血壓患者具有疏經祛風、瀉熱開竅、寧神止痛的功效。
7、十大穴位冶高血壓之太沖穴
太沖穴從腳拇趾與旁邊的第二趾之間,沿著足背推上去,兩個骨骼相接稍微隆高之處就是太沖的位置。使用指頭壓迫,會感覺到脈動。太沖穴可以疏肝理氣,平肝降逆,不讓肝氣升發(fā)太過,是肝經上最負責任,最任勞任怨的。
8、十大穴位冶高血壓之太溪穴
腎經上的太溪穴,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間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補腎陰的要穴。補腎陰就是給“樹”澆水;大腸經上的曲池穴,屈肘成直角時,在肘橫紋的外側頭凹陷處即是此穴。
9、十大穴位冶高血壓之百會穴
位置:在背部,后發(fā)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取穴方法:兩眉間取中線一直網上,直到后發(fā)際正中點,也就是頭頂上。
功效:百會穴可疏風散邪,主治頭痛,因此高血壓患者可以按摩此穴來緩解高血壓帶來的頭痛癥狀,同時配合太沖、豐隆等穴,還可疏肝滌痰、開竅醒神,治療中風。
10、十大穴位冶高血壓之足三里
位置: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取穴方法:站位彎腰,同側手虎口圍住髕骨(膝蓋骨)上外緣,其余4指向下,足三里穴在中指指尖處。
功效:足三里穴常用于對腸胃功能的調養(yǎng),它能燥化脾濕、健脾和胃,但是現代也常用于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療,可調理肝脾、補益氣血。
高血壓可以根治嗎
對繼發(fā)性高血壓,因為其病因明確,高血壓只不過是一種表現,所以,很大一部分病例是可以去除病因而到達根治目的。
對于高血壓前期人群,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是完全可以延緩甚至防止進展為高血壓的。
對于原發(fā)性高血壓中環(huán)境因素在發(fā)病中起作用比較大的亞組患者,既環(huán)境因素包括過度的食鹽攝入、肥胖和靜息生活方式在高血壓發(fā)病中起主要作用的亞組患者,通過環(huán)境因素的改變,是可以達到根治目的的。比如:一個肥胖、代謝綜合征,加吸煙、經常喝大酒的患者,就有非常大的非藥物干預空間:通過規(guī)律的有氧代謝運動逐步減輕5%-10%的體重,成功戒煙、限酒,高血壓患者完全可能擺脫藥物而到達根治目的的。
對大部分原發(fā)性高血壓既高血壓病患者,因為病因不明,無法根治,需要長期、平穩(wěn)把血壓控制在安全范圍,以期達到最大程度降低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心衰、冠心病和尿毒癥等嚴重并發(fā)癥的目的。
針灸治療高血壓效果如何
針灸是中醫(yī)治療高血壓的方法,之所以說針灸具有治療高血壓的作用,主要是因為針灸對單獨性肥胖并高血壓患者,具有很好的減肥效果,并對血壓,植物神經功能,脂質水平及能量代謝具有良好的調整作用,相關研究觀察結果也充分說明了針灸在治療高血壓的積極作用。
針灸治療高血壓效果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在治療的飲食,作息時間等方面的因素的。按照中醫(yī)辨證分型施治,針灸治療高血壓也要注意辯證施治療,針對性的選擇穴位,掌握和了解具體取穴方法。同時要注意治療的周期性,時間性,療程性,做到科學治療的目的。
導讀:從腳底穴位圖上來看,人的腳底上也布滿了對應各個器官的穴位,按摩相應的穴位會使得對應的器官產生一定的功效。認識腳底穴位圖,了解腳底上每一個穴位的功效以及作用,這對我們養(yǎng)生保健的幫助很大。
認識腳底穴位圖,了解腳底按摩的原理:
人們的身體籍由新陳代謝的作用,在到排除體內廢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統(tǒng)、大小腸和皮膚組織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說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減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于感覺不到。
由于人體特殊構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經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經區(qū)塊,就是所謂的反射區(qū)。臨床實驗證明,人的雙腳合并正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布的縮影。當體內器官或腺體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qū)就會有結晶沉積而成為(痛點),每個痛點觸覺反應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顆粒,有些只有腫脹的感覺。當刺激,自然也會加快排除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因而達到療效的效果,這就是現在醫(yī)學所稱的(第三醫(yī)學),利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我恢復并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療法。(一般打針吃藥稱為第一醫(yī)學,物理治療或超音波、遠紅外線照射等為第二醫(yī)學)。腳底按摩也是第三醫(yī)學的一種,目前愈來愈受到醫(yī)界的重視。
腳底按摩也是第三醫(yī)學的一種,目前愈來愈受到醫(yī)界的重視,
腳底按摩有以下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之順暢。疏通人體能源循環(huán)管道之障礙。促進器官部位功能之正常與各器官系統(tǒng)間的協調。增進內分泌之平衡,緩和趨於緊張之系統(tǒng)。排泄體內毒素雜物,維護健康。加強新陳代謝功能,保持青春活力。刺激細胞產生活力,防止老化?;謴屯嘶钠鞴贆C能,預防生病。免打針、免吃藥、療效神奇。
人們的身體籍由新陳代謝的作用,在到排除體內廢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統(tǒng)、大小腸和皮膚組織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說這些器官功能失?;驕p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于感覺不到。
由于人體特殊構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經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經區(qū)塊,就是所謂的反射區(qū)。臨床實驗證明,人的雙腳合并正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布的縮影。當體內器官或腺體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qū)就會有結晶沉積而成為(痛點),每個痛點觸覺反應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顆粒,有些只有腫脹的感覺。當刺激,自然也會加快排除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因而達到療效的效果,這就是現在醫(yī)學所稱的(第三醫(yī)學),利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我恢復并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療法。(一般打針吃藥稱為第一醫(yī)學,物理治療或超音波、遠紅外線照射等為第二醫(yī)學)。
大多數人看到穴位時就會想到中醫(yī),中醫(yī)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分支也是博大精深,深遠而悠長的。那么今天我們將來了解一下關于頭部穴位,頭部穴位是什么?有利于我們治療哪些病狀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頭部穴位。
神庭穴定位在頭正中線上,入前發(fā)際0.5寸處。主治:主要用于治療頭痛、眩暈、失眠、神經衰弱、鼻淵、癲狂等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上星穴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面赤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瘧疾,熱病。
囟會穴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2寸,主治頭痛,目眩,面赤暴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疾,嗜睡,小兒驚風。前頂穴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3.5寸。主治癲癇,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目赤腫痛,小兒驚風。百會穴定位頭頂正中,兩耳尖直上與頭正中線交叉點處。主治升陽固脫,振奮陽氣,清熱開竅,健腦通絡。適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頭昏腦脹、目眩耳鳴、中氣下陷、內臟垂脫、頭痛、高血壓、中風、久泄等病癥,為人體陽氣聚會之氣。
風府穴定位位于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按摩此穴道對于治療多種頸部疾病、頭部疾病都很有療效,是人體督脈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看完以上的解說大家大概的了解了一下頭部穴位,那么我們也可以根據這些知識理論來判斷自己平常時一些小的病痛、喉嚨痛、目痛等各種病狀。但是歸根結底我們也要去尋醫(yī),要接受正確的治療方法,科學的得到治愈的方法。
曲垣名意指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為秉風穴傳來的風氣,風氣在運行至本穴的過程中是吸濕下行,至本穴后天部氣態(tài)物中的脾土塵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質堆積如丘,如矮墻之狀,故名曲坦。
【取穴位置】
在肩胛部,崗上窩內側端,當臑俞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位置】
在肩胛崗上緣,斜方肌和崗上肌中;有頸橫動、靜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靜脈肌支;布有第二胸神經后支外側皮支、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
【功能主治】
肩胛疼痛。
【穴位配伍】
配天宗、秉風治肩胛疼痛。
【穴位治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
心里堵得慌,沒有什么好的藥可治療,那么怎么辦呢?不用擔心,人體自有大藥,關沖穴就是治療“堵心”的一劑妙藥,而且勝過藥。
為什么關沖穴可以治療“堵心”的毛病呢?因為“心里堵得慌”的根本原因就是氣不順,關沖穴是三焦經上的第一個穴位,三焦經就是主一身之氣得一條經絡,說白了就是調氣的一個通道,是人體的一個出氣筒。
【取穴位置】
位于人體的無名指末節(jié)尺側,距指甲角0.1寸。
1、幫助身體通氣
其實,人體里有好多難受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常愛淤集濁氣的腸胃。所以咱們一直強調要經常推腹,推完腹后打幾個嗝、放幾個屁,氣血馬上就通暢了。按一按關沖穴,有助于氣血通暢,病就不可能待在身體里了。
2、緩解暈車
人暈車的時候,揉關沖穴,通常很管用。暈車是因為肚子里有濁氣上來,但只要打幾個嗝,暈車馬上就好。這就是濁氣堵在那兒讓您惡心的原因。關沖穴是排氣口,刺激它就能幫助把濁氣散一散,雖然散得不是特別多,但散一點兒就會舒服一點兒。接著您再揉揉勞宮穴,暈車就差不多好了。
3、治療咽喉痛、急性咽喉炎
關沖穴還能治療咽喉痛、急性咽喉炎。這類病跟氣郁有很大關系。生了好多氣,氣散不出去就會發(fā)炎。關沖穴既然能排氣,就能去火,因為氣有余就是火,當然這個氣指的是濁氣。
4、解酒
關沖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能夠促進水液的代謝,也有促進水谷之酒精代謝的作用。在酒后自覺不適但還算清醒時自我掐按關沖穴,可醒神開竅,解酒防醉。若在飲酒前掐按關沖穴,則能夠減少醉酒機率。
經常按摩腳底可以養(yǎng)生保健,民間有句俗語,叫做人老腳先老。腳位于人體位置的最低處,承載著全身的重量,步履輕快,精神充沛,是人體氣足神旺的表現,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精神百倍的感覺。而當人感到精神疲憊的時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腳發(fā)沉無力??梢娔_的健康狀況關系到整個人體的健康狀況。腳部保健則是養(yǎng)生延緩衰老的好方法。想要按摩腳底,首先要知道腳底的穴位都有哪些,下面為大家介紹腳底十大保健穴位及按摩方法。
1、涌泉穴:滋陰降火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于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2、豐隆穴:祛濕化痰
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后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3、大敦穴:清醒頭腦
足厥陰肝經,此穴在大拇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關節(jié)的外側趾背上。主治肋脹痛、胸滿、嘔吐、腹瀉、疝氣、尿閉、腰痛、婦女小腹痛等。腳拇趾是一般所說肝經的起始處,肝經由此到生殖器、肝臟、腦、眼等依序。因此指壓大敦的話,能使頭腦清晰、眼睛明亮。指壓時強壓7-8秒鐘,才慢慢吐氣,每日就寢前重復10此左右。指壓大敦有速效性。因此遲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壓。
4、太溪穴:補養(yǎng)腎臟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癥。
9、至陰穴:清熱散風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一分處。濕熱過盛易引起小便黃臊臭、尿頻、尿急、尿澀痛。點按去火點至陰穴,可在15點到17點,此時是膀胱經最旺盛的時候,用大拇指按壓此處,并堅持1~2分鐘,然后再換另一只腳,每日2次。有清熱散風、通利下焦的作用,對尿黃澀痛等癥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10、竅陰穴:治療偏頭痛
足少陽膽經,此穴在四腳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距趾甲根腳一分處。主治往來寒熱、口苦、肋痛、偏頭痛、瘰疬(老鼠倉)、瘧疾,股、膝、小腿外側、四腳趾等處疼痛、運動性障礙等。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腳底十大保健穴位及按摩方法,冬天天冷,睡前可以泡個腳,泡腳無聊的時候就可以為自己按摩下,這樣既舒服又養(yǎng)生。
5、照海穴:緩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fā),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陰虛火旺引起的癥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6、內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分叉處,對手腳發(fā)冷,體虛多汗,臉部神經比如牙疼有顯著緩解效果。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內庭穴。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每天堅持按摩。
7、隱白穴:健脾回陽
足太陰脾經,此穴在大腳趾內側,距指甲跟腳一分處。主治舌本強、食則嘔,善意、倦怠乏力、身體困重、食不下、脘腹脹痛、大便溏泄、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黃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狀物壓迫此穴,或是以拇指與食指捏住腳趾兩側,加以揉捏,間接刺激穴位。
8、厲兌穴:通調腸胃
專家說,厲兌穴在第二腳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腳趾側,點壓該穴,有清熱利濕、通調腸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點壓腳趾上的厲兌穴,力度可漸漸增大,以有疼痛感為好,2分鐘為好,以后用相同的方法掐壓另一只腳上的厲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