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的幾種常用中藥
十種常用養(yǎng)生保健中藥。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動延生!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踐的。養(yǎng)生達人是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的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補腎的幾種常用中藥”,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下,社會上補腎之風盛行,于是各種補腎藥、保健品充斥市面,各種宣傳令人心動,人們面對廠家的大力宣傳,不知如何選購。然而,作為純中藥的補腎藥或保健品,其配方雖不一樣,但不外乎是幾種常見中藥的不同組合罷了。如能正確地選擇適合于自己的補腎藥或保健品,對于提高身體素質(zhì),愉悅家庭生活,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了使網(wǎng)友們能正確選用補腎藥或保健品,下面將常用的幾種中藥的性能和服法以及注意事項敘述如下。
鹿茸有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等作用,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的陽痿早泄,婦女宮冷不孕,小便頻數(shù),腰膝疼痛,筋骨無力等癥。成藥中參茸三腎粉、龜齡集、龜齡丸等,鹿茸均為主要成分。根據(jù)現(xiàn)代研究,鹿茸含激素、膠質(zhì)、磷酸鈣、碳酸鈣等,有雄性激素樣作用,可增進性腺功能,增強機體代謝,消除疲勞;促進潰瘍和創(chuàng)口的再生,加速愈合,并能促進骨折的愈合。本品多入丸散劑,每次用量0.6克-3克。
仙靈脾也稱淫羊藿,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用于陽痿,婦人宮冷不孕,腎陽虛性高血壓,更年期癥候群,腰膝無力,牙齒松動,頭發(fā)脫落以及風濕筋骨疼痛等癥。根據(jù)現(xiàn)代研究,仙靈脾主要含有淫羊藿甙等,仙靈脾提取液有雄性激素樣作用,能促進精液分泌、降血糖;有提高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功能的作用,并能促進抗體形成。本品煎湯內(nèi)服一日量5克-15克。
肉蓯蓉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的作用,用于陽痿早泄,婦人宮冷不孕,帶下血崩,小兒麻痹后遺癥以及老年虛弱,病后、產(chǎn)后腸燥便秘者。根據(jù)現(xiàn)代研究,肉蓯蓉含有微量生物堿和結(jié)晶性中性物質(zhì),有提高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功能的作用,并能促進抗體形成。本品煎湯內(nèi)服一日量10克-30克。
菟絲子有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的作用,用于腰膝酸痛,,糖尿病,小便不禁,目暗不明等癥。成藥中滋補健身丸、五子衍宗丸等,菟絲子均為主要成分之一。根據(jù)現(xiàn)代研究,菟絲子含糖甙、維生素A樣物質(zhì),動物實驗有收縮子宮1和抗利尿的作用,本品煎湯內(nèi)服一日量10克-15克。
海狗腎有溫腎壯陽,益精補髓的作用,用于腎虛陽痿、不孕等性機能衰弱以及腰膝冷痛等癥。本品多入丸散劑,每次用量3-6克。海馬有溫腎壯陽,調(diào)氣活血的作用,用于腎虛陽痿,遺尿,虛喘以及治腫瘤和疔瘡等癥。
成藥中海馬補腎丸即以此為主藥。動物實驗表明,海馬確有興奮性機能的作用,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勢鼠則可出現(xiàn)動情期,并使正常小鼠子宮及卵巢的重量增加。其提取液也表明有雄性激素樣作用,其效力較蛇床子、淫羊藿弱,但優(yōu)于蛤蚧。本品多入丸散劑,每次用量3克-6克。
冬蟲夏草既能養(yǎng)肺陰,又能補腎陽,為平補陰陽之品,用于肺癆咳血,陽痿遺精等癥。現(xiàn)代研究表明,蟲草有平喘作用,對心臟、腸管和子宮均有抑制作用,對小鼠有鎮(zhèn)靜和催眠作用。本品多入丸散劑,每次用量5克-10克。巴戟天有溫腎壯陽,益精,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用于腎陽不足的陽痿,宮冷不孕,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及風濕病等?,F(xiàn)代研究表明,巴戟天有降低血壓的作用。一般湯劑用量為6克-15克。
仙茅有溫補腎陽,除寒濕暖腰膝的作用,用于陽痿,腰膝冷痛等癥。本品湯劑常用量為3克-10克。因本品有小毒,只宜暫用,不可久服。陽起石長于補腎氣,暖下焦,用于治療陽痿,遺精早泄,女子不孕等癥。本品多入丸散劑,常用量為3克-10克。
枸杞子既能養(yǎng)血益陰,也能補腎陽,用于腎陽不足的腰膝酸軟,遺精,也可治療頭暈眼花,糖尿病等。湯劑用量為4克-10克。
補腎藥物還有很多,如韭子、鎖陽、覆盆子、蛤蚧、雄蠶蛾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論述。
在運用上述補腎藥時,應(yīng)注意兩點,一是必須確定是腎陽虛,而不是腎陰虛;二是注意不要一味的補陽氣,因為這些藥物多為溫熱藥,長期應(yīng)用易耗損腎陰,使腎氣更為不足。
古人認為,善補陽者必從陰中求陽。因此正確的用法是在補陰藥的基礎(chǔ)上加用補陽藥,常用的補陰藥有很多,如地黃、山萸肉、元參、女貞子、旱蓮草、何首烏、阿膠、龜板、鱉甲等,可以根據(jù)情況選用。如一味補陽,以求速效,無異于飲鴆止渴,后悔莫及。
ys630.COm精選閱讀
1、東阿阿膠兩塊,加黃酒末過阿膠,浸泡1天,加入水100ml,置于較大鍋內(nèi),隔水加蓋蒸約40分鐘,待其全部溶化后取出即可。每日2次,每次服兩匙,需要兌適量水。
2、牛奶沖服。將阿膠粉碎成細粉狀,每次取3克置于牛奶杯中,邊加入邊攪拌,使阿膠粉充分溶于牛奶中,溫服,口感香甜綿軟,回味悠久。
3、將500g紅棗煮熟,剩少量水,加入500g東阿阿膠,使其溶化,粘在棗上,食用紅棗也可以。
4、如是患腰酸、怕冷、耳鳴、耳聾和陽虛或腎虧等癥的人可用以下方法:東阿阿膠250g,砸碎,黃酒350ml,浸 泡1-2天,呈海綿狀,略加水燉化,加入黑芝麻、核桃仁適量(燒熟后,砸碎成豆粒狀),加上冰糖250g,蒸1小時不斷攪拌,冷涼成凍,每天早晚各12 匙,溫水沖服即可。如病人兼有氣虛疲乏無力,可配以人參煎液或人參粉,兼有心悸畏寒等癥者,可配入桂圓肉服用,方法同前,將東阿阿膠燉化后隨核桃、芝麻等 加入即可。對平時脾胃薄弱,消化不良者,可在制做時加入陳皮2030g煎服,強增脾胃功能。
桂圓肉
桂圓肉中每100克含鐵量大約是3.9毫克,在水果中也屬含鐵量相當豐富的,可用于貧血的食療中,一般煲湯、煮粥為宜。但桂圓肉屬于溫熱食物,對于孕婦、兒童不適合。
桑葚干
桑葚干是目前水果及其制品中含天然鐵最豐富的,每100克含鐵42.5毫克,無愧于水果中“補血果”的稱號。一般建議將桑葚干煮粥吃,每日食用一碗桑葚粥不但可以補血,還可以美容,但孕婦慎用。
黑棗
干棗里最為推崇的是黑棗和蜜棗,它們每100克含鐵量在3.7 ̄3.9毫克之間,也算是補血食物中的佳品,干棗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C是促進鐵離 子吸收的重要因子,讓機體對鐵的吸收事半功倍。但干棗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不利消化,所以每日不宜多食,而且最好是煲湯、煮粥食用。
紫葡萄干
紫葡萄是很好的補血水果。將葡萄曬制成干后,每100克含鐵量在9.1毫克。而且葡萄在曬制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葡萄皮(葡萄皮的營養(yǎng)含量遠遠高于果肉),也有利于葡萄干中一些穩(wěn)定營養(yǎng)素的保留,如鐵、鋅、錳、蛋白質(zhì)、抗氧化物質(zhì)等。人類最初的飲酒行為雖然還不能夠稱之為飲酒養(yǎng)生,但卻與養(yǎng)生保健、防病治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者一般認為,最初的酒是人類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余的時候,得到適宜條件,自然發(fā)酵而成。由于許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藥用價值的,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稱得上是天然的“藥酒”,它自然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保護和促進作用。當然,這時人類雖然從飲酒得到了養(yǎng)生的好處,但他們可能并沒有明確的養(yǎng)生目的。 酒之性能酒有多種,其性味功效大同小異。一般而論,酒性溫而味辛,溫者能祛寒、疏導,辛者能發(fā)散、疏導,所以酒能疏通經(jīng)脈、行氣和血、蠲痹散結(jié)、溫陽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暢意;又酒為谷物釀造之精華,故還能補益腸胃。此外,酒能殺蟲驅(qū)邪、辟惡逐穢?!恫┪镏尽酚幸欢斡涊d:王肅、張衡、馬均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飲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作者認為,這表明“酒勢辟惡,勝于作食之效也?!?/p>
酒與藥物的結(jié)合是飲酒養(yǎng)生的一大進步。酒之于藥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1.酒可以行藥勢。古人謂“酒為諸藥之長”。酒可以便藥力外達于表而上至于顛,使理氣行血藥物的作用得到較好的發(fā)揮,也能使滋補藥物補而不滯。2.酒有助于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質(zhì)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極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質(zhì),均可溶于酒精之中。中藥的多種成分都易于熔解于酒精之中。酒精還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夠較容易地進入藥材組織細胞中,發(fā)揮溶解作用,促進置換和擴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3.酒還有防腐作用。一般藥酒都能保存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時間而不變質(zhì),這就給飲酒養(yǎng)生者以極大的便利。
藥酒常用制備方法
藥酒的常用制備方法主要有冷浸法、熱浸法、滲漉法及釀制法。
1.冷浸法:將藥材切碎,炮制后,置瓷壇或其它適宜的容器中,加規(guī)定量白酒,密封浸漬,每日攪拌1~2次,一周后,每周攪拌1次;共浸漬30天,取上清液,壓榨藥渣,榨出液與上清液合并,加適量糖或蜂蜜,攪拌溶解,密封,靜置14日以上,濾清,灌裝即得。
2.熱浸法:取藥材飲片,用布包裹,吊懸于容器的上部,加白酒至完全浸沒包裹之上;加蓋,將容器浸人水液中,文火緩緩加熱,溫浸3~7晝夜,取出,靜置過夜,取上清液,藥渣壓榨,榨出液與上清液合并,加冰搪或蜂蜜溶解靜置至少2天以上,濾清,灌裝即得。此法稱為懸浸法。此法后來改革為隔水加熱至沸后,立即取出,傾人缸中,加搪或蜂蜜溶解,封缸密閉,浸漬30天,收取澄清液,與藥渣壓榨液合并,靜置適宜時間后,濾清,灌裝即得。
3.滲漉法:將藥材碎成粗粉,放在有蓋容器內(nèi),再加入藥材粗粉量60~70%的浸出溶媒均勻濕潤后,密閉,放置15分鐘至數(shù)小時,使藥材充分膨脹后備用。另取脫脂棉一團,用浸出液濕潤后,輕輕墊鋪在滲漉筒(一種圓柱型或圓錐型漏斗,底部有流出口,以活塞控制液體流出)的底部,然后將已濕潤膨脹的藥粉分次裝人滲漉筒中,每次投入后,均要壓平。裝完后,用濾紙或紗布將上面覆蓋。向滲漉筒中緩緩加入溶媒時,應(yīng)先打開滲漉筒流出口的活塞,排除筒內(nèi)剩余空氣,待溶液自出口流出時,關(guān)閉活塞。繼續(xù)添加熔媒至高出藥粉數(shù)厘米,加蓋放置24~48小時,使溶媒充分滲透擴散。然后打開活塞,使漉液緩緩流出。如果要提高漉液的濃度,也可以將初次漉液再次用作新藥粉的溶媒進行第二次或多次滲漉。收集滲漉液,靜置,濾清,灌裝即得。
4.釀制法:即以藥材為釀酒原料,加曲釀造藥酒。如《千金翼方》記載的白術(shù)酒、拘杞酒等,都是用此方法釀造。不過,由于此法制作難度較大,步驟繁復,現(xiàn)在一般家庭較少選用。
注意事項
1.飲量適度:這一點是至關(guān)重要的。古今關(guān)于飲酒害利之所以有較多的爭議,問題的關(guān)鍵即在于飲量的多少。少飲有益,多飲有害。宋代邵雍詩日:“人不善飲酒,唯喜飲之多;人或善飲酒,難喜飲之和。飲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飲和成醺酣,醺酣顏遂酡?!边@里的“和”即是適度。無太過,亦無不及。太過傷損身體,不及等于無飲,起不到養(yǎng)生作用。
2.飲酒時間:一般認為,酒不可夜飲?!侗静菥V目》有載:人知戒早飲,而不知夜飲更甚。既醉且飽,睡而就枕,熱擁傷心傷目。夜氣收斂,酒以發(fā)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濕生瘡,動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由些可見,之所以戒夜飲,主要因為夜氣收斂,一方面所飲之酒不能發(fā)散,熱壅于里,有傷心傷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為發(fā)散走竄之物,又擾亂夜間人氣的收斂和平靜,傷人之和。此外,在關(guān)于飲酒的節(jié)令問題上,也存在兩種不同看法。一些人從季節(jié)溫度高低而論,認為冬季嚴寒,宜于飲酒,以溫陽散寒。
3.飲酒溫度:在這個問題上,一些人主張冷飲,而也有一些人主張溫飲。主張冷飲的人認為,酒性本熱,如果熱飲,其熱更甚,易于損胃。如果冷飲,則以冷制熱,無過熱之害。元代醫(yī)學家朱震亨說:酒“理直冷飲,有三益焉。過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溫,肺先得溫中之寒,可以補氣;次得寒中之溫,可以養(yǎng)胃。冷酒行遲,傳化以漸,人不得恣飲也?!钡迦诵煳腻鰟t提倡溫飲,他說酒“最宜溫服”,“熱飲傷肺”、“冷飲傷脾”。比較折中的觀點是酒雖可溫飲,但不要熱飲。至于冷飲溫飲何者適宜,這可隨個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對待。
4,辨證選酒: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飲酒養(yǎng)生較適宜于年老者、氣血運行遲緩者、陽氣不振者,以及體內(nèi)有寒氣、有痹阻、有瘀滯者。這是就單純的酒而言,不是指藥酒。藥酒隨所用藥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補者有補血、滋陰、溫陽、益氣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濕、理氣、行血、消積等的區(qū)別,因而不可一概用之。體虛者用補酒,血脈不通者則用行氣活血通絡(luò)的藥酒;有寒者用酒宜溫,而有熱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藥酒養(yǎng)生者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作選擇。
5.堅持飲用:任何養(yǎng)身方法的實踐都要持之以恒,久之乃可受益,飲酒養(yǎng)生亦然。古人認為堅持飲酒才可以使酒氣相接。唐代大醫(yī)學家孫思貌說:“凡服藥酒,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以和為度,不可令醉及吐,則大損人也?!碑斎?,孫思貌只年累月、堅持終生地飲用,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時間里要持之以恒。
常用藥酒長生固本酒、養(yǎng)生酒、讀書丸浸酒、五精酒、十全大補酒、百益長春酒、大補藥酒、狀元紅酒、參茸酒、仙靈脾酒、枸杞酒、周公百歲酒、何首烏回春酒、五加皮酒、黃精酒、菊花酒、參苓白術(shù)酒、茯苓酒、首烏金櫻酒、定志酒、養(yǎng)榮酒。
很多女性生完孩子之后都會保留自己的胎盤,因為胎盤的營養(yǎng)價值是很高的,在古代也是常用的一味中藥,對滋補氣血,補腎壯陽效果都很好,還能夠讓女性更年輕。
一、胎盤的功效與作用
胎盤是較常用的中藥,中醫(yī)稱紫河車。它必須是健康產(chǎn)婦的干燥胎盤。由于母體娩出時為紅色,稍放置即轉(zhuǎn)紫色,故稱紫河車。
中醫(yī)認為,紫河車是氣血雙補的良藥,具有補腎陽、補腎精、補肺氣的作用。作為補血藥,主要用于血虛證,以及因此引起的心神不寧、面色萎黃、貧血。作為補氣藥,紫河車主要補脾肺之氣,可以增強脾的功能,增進食欲,改善消瘦、倦怠乏力等癥狀。在脾肺兩臟當中,紫河車重點又在補肺氣,除了久咳虛喘,主要是通過補肺氣來使衛(wèi)氣強健,增強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胎盤含蛋白質(zhì)、糖、鈣、維生素、免疫因子、女性激素、助孕酮、類固醇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等,能促進乳腺、子宮、陰道、睪丸的發(fā)育,對甲狀腺也有促進作用。對治療子宮發(fā)育不全、子宮萎縮、子宮肌炎、機能性減退、無月經(jīng)、子宮出血、乳汁缺乏癥等,均有顯著療效;對肺結(jié)核、支氣管哮喘、貧血等亦有良效;研末口服或灌腸可預防麻疹或減輕癥狀;對門靜脈性肝硬化腹水及血吸蟲性晚期肝硬化腹水也有一定的療效。
二、亂吃亂補有害無益
即使是健康孕婦,除剖腹產(chǎn)外,胎盤的娩出必須經(jīng)過產(chǎn)道,會受到多種細菌污染。這樣的胎盤,鮮食顯然有不同程度的潛在危險,若不經(jīng)嚴格的消毒,也會傳播一些傳染性疾病。因此,鮮食時熱加工時間要足夠長,以有效殺死病原微生物。此外,并不是所有產(chǎn)婦的胎盤都可以供藥用或食用的,病婦胎盤、霉爛胎盤、不潔胎盤,均不可食用。例如患有血液傳染疾病的孕婦(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其胎盤內(nèi)會含有相應(yīng)病原體,一旦消化系統(tǒng)有潰瘍或其他傷口者食用此類胎盤,盲目的食用胎盤會導致疾病可能導致食源性、血源性傳染病。
三、胎盤吃法
胎盤以健康、順產(chǎn)產(chǎn)婦的為好。自己加工時,首先剪開表面大血管,涼水浸泡,洗凈,去掉血水,最好用慢火焙干,呈微黃菊花狀,研粉,也可裝膠囊,每日2~3次,每次2~3克,口服;也可配合其他中藥同服,最好請中醫(yī)師按病情指點,因為配伍的中藥越多,藥理作用越復雜。
?????? 1.紅花大黃酒
配方:紅花、大黃各等份,白酒適量。
2.通絡(luò)酒
配方:柴胡15克,制香附12克,當歸18克,赤芍6克,白芍6克,松子12克,五靈脂15克,穿山甲15克,甘草9克,白酒2斤。
3.紫荊五加酒
配方:肉桂、乳香、沒藥、木香、鬧羊花、羌活各15克,川芎、元胡、紫荊皮、五加皮、丹皮、郁金、烏藥各30克,白酒1斤。
4.河蟹酒
配方:大活河蟹1對(雌雄各1),陳年黃酒2斤。
5.舒筋活血酒
配方:老鸛草150克,紅花50克,桂枝75克,牛膝75克,當歸50克,赤芍50克,白糖5斤,白酒10斤。
6.復方紅花酒
配方:當歸50克,紅花100克,赤芍50克,桂皮50克,白酒2斤。
7.茴香補骨脂酒
配方:小茴香30克,補骨脂30克,辣桂30克,黃酒適量。
8.舒活酒
配方:血竭15克,三七15克,麝香0.1克,樟腦3克,薄荷9克,紅花12克,冰片3克,白酒500克。
9.大黃杏仁酒
配方:酒大黃30克,杏仁20粒,黃酒1碗。
10.沒藥雞子酒
配方:沒藥15克,生雞蛋3只,米酒1斤。
活血理氣藥活血藥。是指以通暢血脈,促進血行,調(diào)整臟腑功能,以及治療瘀血證候為主要作用的一類藥物;此類藥物善于走散,具有行血、散瘀、通經(jīng)、利痹、消腫、定痛等作用。理氣藥,是指以疏暢氣機,解郁降氣調(diào)整贓腑功能,以及治療氣滯、氣逆證候為主要作用的一類藥物;此類藥物大多氣香性溫,善于行散或泄降,但易于耗氣傷陰,故氣虛及陰虧者不宜食用。
①三七 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內(nèi)含大量三七皂甙,約12種以上皂甙的混合物,有些與人參中的皂甙類似,試驗證明:三七粉或浸液能縮短動物的血凝時間,對內(nèi)臟如肝、脾等出血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各種出血性病1癥的咯血、血尿、眼出血,使用三七治療均能獲得明顯療效,此外,三七還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降低血壓,減少肌耗氧量,提高動物缺氧的耐受能力,因而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中醫(yī)認為,其性溫,味甘、微苦,功能散瘀止血,適用于跌仆瘀血,外傷出血,癰腫疼痛等;三七熟品尚有補血和血之功,用于失血和貧血。用量:常作為粉末用溫開水送服或隨湯藥沖服;每次0.5-3克,1日2次。
②川芎 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莖,含揮發(fā)油、生物堿、酚性物質(zhì)、內(nèi)酯類、有機酸等;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抗血拴形成,并對已形成的凝聚塊有解聚作用;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和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還有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和降壓作用,有抗維生素E缺無的作用,對白血病細胞有抑制作用。中醫(yī)認為,其性溫、味辛,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適用于外感風邪引起的頭痛、風濕身痛、關(guān)節(jié)痛,瘀血所致的各種病癥,如冠心病脈管炎、高血壓。用量:1.5-9克;但陰虛火旺癥不宜用。
③丹參 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含菲醌類成分:丹參酮,異丹參酮,隱丹參酮等;能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能擴張冠狀動脈,曾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并能減緩心率;能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有抗凝血作用,還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一切急慢性病,只要有瘀血或血流不暢征象者都可運用。中醫(yī)認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活瘀血,生新血,涼血,安神,適用于心絞痛1、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經(jīng)、血崩帶下、癥癜、結(jié)聚、瘀血腹痛、骨節(jié)疼痛、驚悸不眠、惡瘡腫痛等癥。用量:一般9-30克,但月經(jīng)過多及咳血、尿血者,慎用。
④紅花 紅花為菊科植物紅花的花,含二氫黃酮類成分:紅花甙,紅花醌甙以及新紅花甙,另外,還含紅花油,木聚糖類等。紅花制劑有增加冠狀動脈及股動脈血流量的作用;有降低血壓,抗凝血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有使心臟迅速恢復正常跳動且不易發(fā)生纖顫的伏點,并有顯著的抗缺氧作用;對子宮1平滑肌有興奮作用,使子宮收縮的節(jié)律性明顯增加。中醫(yī)認為,其性溫,味辛、功能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適用于閉經(jīng)、痛經(jīng),惡露不行、腹部腫塊、跌撲損傷等癥。用量:一般29克;但無瘀血者及孕婦忌用。
⑤益母草 益母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含益母草堿植物甾醇以及多量氯化鉀等;益母草有明顯的興奮腸管及子宮平滑肌的作用;有降低血壓和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減慢心率及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臨床上證明,益母草煎劑用于治療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子宮出血,子宮復歸不全,月經(jīng)過多等均有顯著療效。中醫(yī)認為,其性涼、味辛,苦,功能調(diào)經(jīng)活血,祛瘀生新,利尿消腫,適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經(jīng)、惡露不盡、急性腎炎水腫。用量一般為6克9克。
⑥香附 香附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莖,內(nèi)含揮發(fā)油,酚性物質(zhì),葡萄糖,果糖,淀粉等,能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并能緩和其肌張度;水煎劑有降低腸管緊張性和拮抗乙酰膽堿的作用;對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有鎮(zhèn)痛作用。中醫(yī)認為,其性平、味辛、甘,功能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適用于肝胃不和,氣郁不舒,胸脅脘腹脹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肝郁積食等癥。用量:612克。
補血藥 又稱養(yǎng)血藥,主要用于血虛的病癥。常用的補血藥有。
①當歸 當歸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的根,含有也葉酸,煙酸,維生素Dl2、E等成分,有抗貧血,改善血循環(huán),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等作用,對冠心病有防治作用,對肝臟有保護作用,可防止肝糖元減少,根據(jù)對長壽皇帝乾隆醫(yī)方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在他的保健方中當歸用的最多。 中醫(yī)認為,其性溫,味甘、辛,功能補血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潤腸通便,適用于血虛體弱,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虛寒腹痛,跌打損傷,瘀血疼痛,風濕痹痛,痛疽瘡瘍、血滯疼痛、以及血虛腸燥便秘。 用量:5一15克,若補血用當歸身怯瘀活血用當歸尾;經(jīng)酒制后可加強活血作用。 但濕盛中滿,大便泄瀉者忌服。
②熟地黃 熟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根,含有地黃素,維生素A類物質(zhì),糖類和氨基酸等成分,有強心和降血糖的作用,以體大、質(zhì)重、切斷面油潤烏黑,味甜者為佳。 中醫(yī)認為,其性微溫,味甘,功能滋陰補血,適用于血虛及肺腎陰虛,腰膝痿弱,勞嗽骨蒸,,月經(jīng)不調(diào),耳聾,目昏等癥。 若水煎,每劑用量924克,水煎內(nèi)服。若酒浸,浸于米酒或白酒中,20日后可服用,每次卜3湯匙,1口2次。 平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瀉以及胸脘脹滿,舌苔厚膩之疾濕盛者忌用,又忌與蘿卜、蔥白、薤白同食。
③阿膠 阿膠為驢皮經(jīng)過漂泡去毛后,加冰糖等配料熬制而成,為補血滋陰養(yǎng)生佳品,日常食之可養(yǎng)血滋陰,補肺潤燥,強健筋骨,添精固腎,抗衰延年,內(nèi)含膠質(zhì)、鈣、硫等,能促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形成,改善體內(nèi)鈣的平衡,促進鈣的吸收,有助血清中鈣的存留,有防治進行性肌營養(yǎng)障礙的作用,能用于抗刨傷性休克1。 中醫(yī)認為,其性乎,味甘,功能補血和血,滋陰潤肺,可用于貧血、心悸、燥咳、咯血,崩漏、先兆流產(chǎn)、產(chǎn)后血虛、腰痿無力等癥。 用量:6-15克;但不能直接入煎,須單獨加水蒸化,再人湯液中服,稱烊化服。但本品性質(zhì)滋膩,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忌用。
④何首烏 何首烏為蓼科草本植物何首烏的塊根,為常用的滋補強壯藥;內(nèi)含蒽醌類(主要為大黃酚,大黃素,大黃酸),卵磷脂,淀粉,粗纖維等;功能降低血清膽固醇,緩解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卵磷脂有強壯神經(jīng)作用,有緩瀉作用,有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 中醫(yī)認為,其性微溫,味苦、甘、澀,功能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烏須發(fā),悅顏色,增氣力,并能抗衰延年,令人有子,主要用于肝腎不足,精血虧虛,頭暈耳鳴,須發(fā)早白,失眠多夢,腰膝軟弱,肢體麻木,筋骨酸痛,夢遺滑精崩漏帶下等。 用量:每劑卜15克,脾虛瀉泄及痰濕患者忌用。
⑤白芍 白芍為毛莨科植物芍藥除去外皮的根,含揮發(fā)油,苯甲酸,鞣質(zhì),芍藥甙,芍藥醇,芍藥堿等;能降低實驗動物的腸、胃、子宮1的平滑肌張力;芍藥甙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 中醫(yī)認為,其性微寒,味苦、酸,功能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適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經(jīng)行腹痛,自汗,盜汁,肝氣不和的脅痛腹痛,手足均攣疼痛,肝陽上亢的眩暈,頭痛等。 用量:510克,反藜蘆。
⑥枸杞子 枸杞子加茄科灌木植物枸杞或?qū)幭蔫坭降某墒旃麑?,含有甜菜堿和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維生素等成分;甜菜堿能抑制脂肪在肝細胞內(nèi)沉積,促使肝細胞新生,可防止肝硬化1;還可解除四氯化碳對肝臟的毒害作用,能保護肝臟;此外,枸杞還有明顯的降血壓和降血糖的作用。 中醫(yī)認為,其性平、味甘,功能滋陰補血,益精明目,適用于目昏,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糖尿病等。 用量615克,可蒸食,浸酒,熬膏或煮食,但本品質(zhì)潤而滑,脾虛便溏者不宜食用。
⑦雞血藤 雞血藤為豆科攀援灌木密花豆和香花崖豆藤的藤莖,內(nèi)含無羈萜及其醇類,此外含蒲公英賽酮、菜油固醇、豆固醇及谷固醇;有補血作用,能使血細胞增加,血紅蛋白升高;還有降低血壓,興奮子宮的作用。 中醫(yī)認為,其性溫,味苦、微甘,功能補血行血,舒筋活筋,適用于血虛經(jīng)閉、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或用于血虛、血瘀、手足麻木、關(guān)節(jié)酸痛、風濕痹痛等。 用量:6-15克;大劑量可用至30克。
湯劑,是中醫(yī)治病常用的藥物,然而當病人拿到中藥時,要么一籌莫展,要么就是隨便煎制,其效果不佳。煎藥指南,教大家一些煎中藥的知識,讓中藥發(fā)揮最大的功效。下面一起來學習下中藥煎制的常用知識吧。
一、煎藥器具的選用
中藥湯劑的質(zhì)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F(xiàn)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zhì)穩(wěn)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zhì)不穩(wěn)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yīng),如與鞣質(zhì)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直接關(guān)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煎藥的加水量
煎藥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zhì)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中藥材因其質(zhì)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zhì)地疏松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zhì)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tǒng)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nèi),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藥中注意的問題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5、留取藥液量:一般指一劑藥經(jīng)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藥的方法: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后合并藥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fā)熱,腸炎,腹瀉的藥,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