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癸草[圖]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養(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養(yǎng)生在于平日一點(diǎn)一滴的積累,而非一蹴而就!我們該怎么進(jìn)行科學(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丁癸草[圖]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丁癸草[圖]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在中醫(yī)里面經(jīng)常要用到丁癸草[圖]給患者治病,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丁癸草[圖]的幾個方面。
【別名】人字草、二葉人字草、蒼蠅翼、烏蠅翼、鋪地錦[廣東]、老鴉草、金鴛鴦
【來源】為豆科丁癸草屬植物 丁癸草 Zornia diphylla (L.) pers.,以 全草 入藥。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長20~60厘米。根較粗壯,有分枝。莖叢生,無毛,披散或匍伏狀。小葉雙生,兩枚葉片生于一個葉柄頂端呈人字形,故有人字草,二葉人字草之名;小葉片窄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厚紙質(zhì),長5-15毫米,寬2-4毫米,下部葉有時較長,葉片頂處有一小刺,全緣,下面疏被毛茸或無毛,具黑腺點(diǎn);托葉卵狀披針形,基部有長耳,上有數(shù)條明顯的脈。自春至秋頂生總狀花序,有花數(shù)朵,花下有大形卵狀苞片2,基部有距,幾將全花遮蓋;花萼膜質(zhì),呈二唇形,有短柔毛;蝶形花冠黃色,旗瓣寬闊;雄蕊10個,花絲連合為單體;花藥有長短2種型式,子房無柄,花柱線形。莢果條形,有倒鉤刺,具2-6莢節(jié),每節(jié)有種子1粒。
【生境分布】生于田邊、草地、斜坡或溪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廣東、四川和云南等省。
【化學(xué)成份】全草顯黃酮甙、酚類、氨基酸的反應(yīng)。
【炮制】洗凈、曬干或鮮用。
【性味】甘、淡、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解毒。用于感冒,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小兒疳積,急性乳腺炎,眼角膜炎;外用治跌打損傷,癰癤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附方】急性乳腺炎:丁癸草1~2兩,鯪魚1條(約2兩左右)。水3碗,煎至1碗余,分1~2次服。
【備注】鯪魚為魚綱鯉科鯪屬 鯪魚 Cirrhina molitorella (Cuvier et Valenciennes)在珠江流域產(chǎn)量很高,為養(yǎng)殖魚之一。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其實只有在實踐后才會知道它的好處。就如同上面介紹的中藥丁癸草[圖],原來丁癸草[圖]還可以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所以適量的食用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ys630.coM延伸閱讀
丁癸草的藥用價值
多年生成一年生矮小,禿凈草本。有時有一較粗的根狀莖。莖纖細(xì),分枝,披散或直立,高15~40厘米。復(fù)葉,互生;小葉2枚,生于葉柄頂端,披針形,長8~15毫米,有時可達(dá)2厘米,先端短尖;托葉卵狀拉針形,基部著生處延生而成一距,有明顯的脈數(shù)條??偁罨ㄐ蜷L2~6厘米,纖弱,有小花2~10朵,花黃色,為1對卵形的苞片所包藏,此苞片長約6毫米,基部著生處下延成一距;萼5裂,形小而薄,上面2裂片合生,側(cè)面2片小,最下1片狹;花冠極突出,旗瓣圓形,翼瓣倒卵形或矩圓形,龍骨瓣內(nèi)彎,短尖;雄蕊1束,花藥2型;子房上位,無柄,有胚珠數(shù)顆,花柱線形。莢果由2-6個莢節(jié)所成,莢節(jié)圓形,通常有小刺?;ㄆ?月。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解毒。用于感冒,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小兒疳積,急性乳腺炎,眼角膜炎;外用治跌打損傷,癰癤腫毒,毒蛇咬傷。
內(nèi)服:煎湯,0.3~1兩(鮮者2~3兩);或搗汁飲。
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丁癸草的副作用
無毒。
丁癸草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丁癸草的醫(yī)學(xué)記載
《嶺南采藥錄》:生肌,合諸瘡口。
《南寧市藥物志》:清涼解毒。治小兒甙積,眼痛,喉痛,泄瀉,瘡瘍,蛇傷,疔毒。
《野生藥植圖說》:治癍痧癥。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去瘀消腫。治感冒,眼結(jié)膜炎,肝炎,胃腸炎,痢疾,小兒甙積,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實用中草藥》:解暑利尿。治水瀉,瘧疾。
《廣東中草藥》:清肝熱,消痰火,涼血去瘀。治腸癰,小兒高熱抽筋,眼鏡蛇咬傷。
丁癸草的醫(yī)學(xué)附方
1、治黃疸(陽黃):丁癸草(干)五錢,生魚一條。煎水服,每日一次。(《嶺南草藥志》)
2、治中暑或食物所傷引起的腹瀉:鮮丁癸草一至二兩。洗凈切碎,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3、治白痢:鮮丁癸草五至八錢,水適量煎,調(diào)蜂蜜服。(《閩南民間草藥》)
4、治小兒疳疾:丁癸草三至五錢,瘦豬肉二至四兩,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5、治喉頭炎:丁癸草,調(diào)酸醋揉爛,放于口內(nèi)含服。(《嶺南草藥志》)
6、治大瘡,散癰疽:丁癸草葉連莖,搗爛敷。(《嶺南采藥錄》)
7、治馬嘴疔(生于上人中處者是):丁癸草葉,搗爛,加蜜糖少許敷。(《嶺南采藥錄》)
8、治痔瘡:丁癸草四兩,銀花四兩,苦楝皮四兩。以水煎出味,倒于浴盆內(nèi),乘熱坐于盆上熏肛門,待水稍涼后,即坐于藥水內(nèi)浸洗,約浸半小時即可,每日至二次。(《嶺南草藥志))
9、治竹葉青蛇咬傷:鮮丁癸草四兩,搗爛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
10、急性乳腺炎的早期:用干品1~2兩,鯪魚1條(約2兩重),水煎頓服或2次分服。治療18例,均有效。
中藥材對疾病的治療,大部分都有著不錯的效果,比如山豆根[圖],下面我們就來對山豆根[圖]的相關(guān)信息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英文名】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
【別名】廣豆根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 越南槐 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 干燥根 及 根莖 。秋季采挖,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
【性狀】本品根莖呈不規(guī)則的結(jié)節(jié)狀,頂端常殘存莖基,其下著生根數(shù)條。根呈長圓柱形,常有分枝,長短不等,直徑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及突起的橫向皮孔。質(zhì)堅硬,難折斷,斷面皮部淺棕色,木部淡黃色。有豆腥氣,味極苦。
【鑒別】(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shù)列至10數(shù)列細(xì)胞。皮層外側(cè)的1~2列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斷續(xù)形成含晶細(xì)胞環(huán),含晶細(xì)胞的壁木化增厚。皮層與韌皮部均散有纖維束。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發(fā)達(dá),射線寬1~8列細(xì)胞;導(dǎo)管類圓形,大多單個散在,或2至數(shù)個相聚,有的含黃棕色物;木纖維成束散在。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少數(shù)含方晶。
【炮制】除去殘莖及雜質(zhì),浸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
【性味】苦,寒;有毒。
【歸經(jīng)】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用于火毒蘊(yùn)結(jié),咽喉腫痛,齒齦腫痛。
【用法用量】3~6g。
【貯藏】置干燥處。
【備注】治咽喉腫痛屬于熱毒者,常配合射干、銀花、連翹、板藍(lán)根等同用。此外,本品尚可用于肺熱咳嗽及黃疸等癥。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開寶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山豆根[圖],我們知道山豆根[圖]有非常全面的功效和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山豆根[圖]作為一種調(diào)理身體的手段 。
中藥山柰[圖],是很好的一味中藥材,山柰[圖]在調(diào)理身體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醫(yī)藥方面應(yīng)用的也比較廣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三藾、沙姜、山辣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 山柰 Kaempferia galanga L.的干燥 根莖 。冬季采挖,洗凈,除去須根,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塊狀,單生或叢生,淡綠色,芳香;根從根狀莖上生出,粗壯,多數(shù)。葉通常2枚,相對而生,幾乎無柄,平臥地上,水平開展,質(zhì)薄,圓形或?qū)捖研巍?~9月開花,穗狀花從兩葉間生出,有花4~12朵,白色,晨開午調(diào),芳香,花管筒細(xì)長。果實為朔果。
【性狀】本品多為圓形或近圓形的橫切片,直徑1~2cm,厚0.3~0.5cm。外皮淺褐色或黃褐色,皺縮,有的有根痕或殘存須根;切面類白色,粉性,常鼓凸。質(zhì)脆,易折斷。氣香特異,味辛辣。
【鑒別】(1)本品粉末類黃白色。淀粉粒眾多,主為單粒,圓形、橢圓形或類三角形,多數(shù)扁平,直徑5~30μm,臍點(diǎn)、層紋均不明顯。油細(xì)胞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0~130μm,壁較薄,胞腔內(nèi)含淺黃綠色或淺紫紅色油滴。螺紋導(dǎo)管直徑18~37μm。色素塊不規(guī)則形,黃色或黃棕色。
【含量測定】照揮發(fā)油測定法(附錄Ⅹ D 乙法)測定。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4.5%(ml/g)。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歸胃經(jīng)。
【功能主治】行氣溫中,消食,止痛。用于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6~9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綱目》
通過上文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了中藥山柰[圖]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可以對癥下藥,在生活中正確的食用山柰[圖]。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對于各種中草藥,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中天冬[圖]是很常見的一種,那么究竟天冬[圖]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一塊來看看。
【英文名】RADIX ASpARAGI
【別名】天門冬、明天冬、天冬草、倪鈴、絲冬、趕條蛇、多仔婆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 天門冬 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Merr. 的干燥 塊根 。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莖基和須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干燥。
【性狀】本品呈長紡錘形,略彎曲,長5~18cm,直徑0.5~2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縱皺紋,偶有殘存的灰棕色外皮。質(zhì)硬或柔潤,有黏性,斷面角質(zhì)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
【鑒別】本品橫切面:根被有時殘存。皮層寬廣,外側(cè)有石細(xì)胞,石細(xì)胞淺黃棕色,長條形、長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32~110 μm,壁厚,紋孔及孔溝極細(xì)密,有的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黏液細(xì)胞散在,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橢圓形黏液細(xì)胞中,針晶長40~99μm。內(nèi)皮層明顯。中柱韌皮部束和木質(zhì)部束各31~135 個,相互間隔排列,少數(shù)導(dǎo)管深入至髓部,髓細(xì)胞亦含草酸鈣針晶束。
【炮制】除去雜質(zhì),迅速洗凈,切薄片,干燥。
【性味】甘、苦,寒。
【歸經(jīng)】歸肺、腎經(jīng)。
【功能主治】養(yǎng)陰潤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頓咳痰黏,咽干口渴,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6~12g。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霉,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上面對天冬[圖]進(jìn)行了詳細(xì)的剖析,大家了解了天冬[圖]的各種功效,一定要牢記這些療效哦,這樣就可以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用天冬[圖]的神奇功效還他們一份健康和快樂。
鹽膚木[圖]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jìn)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jìn)行了解,你準(zhǔn)備好了嗎?
【別名】鹽霜柏、鹽酸木、敷煙樹、蒲連鹽、老公擔(dān)鹽、五倍子樹
【來源】漆樹科植物 鹽膚木 Rhus chinensis Mill.以 根、葉 入藥。根全年可采,夏秋采葉,曬干。
【性味】酸、咸,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根:感冒發(fā)熱,支氣管炎,咳嗽咯血,腸炎,痢疾,痔瘡出血;根、葉外用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漆瘡。
【用法用量】0.5~2兩;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煎水洗患處。
【備注】(1) 濱鹽膚木 Rhus chinensis Mill. var. roxburghii (DC.)Rehd.亦供藥用,功效相似。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獨(dú)特的生存環(huán)境賦予鹽膚木[圖]神奇的功效,經(jīng)過上面內(nèi)容的介紹,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增長閱歷的同時,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土荊皮[圖]是一種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藥材,科學(xué)健康地食用的話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疾病治療是可以帶來很大功效的?,F(xiàn)在我們就具體去了解一下土荊皮[圖]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吧。
【來源】本品為松科植物 金錢松 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 的 干燥根皮 或 近根樹皮 。夏季剝?nèi)。瑫窀伞?/p>
【性狀】本品根皮呈不規(guī)則的長條狀,扭曲而稍卷,大小不一,厚2~5mm。外表面灰黃色,粗糙,有皺紋及灰白色橫向皮孔,粗皮常呈鱗片狀剝落,剝落處紅棕色。內(nèi)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平坦,有細(xì)致的縱向紋理。質(zhì)韌,折斷面呈裂片狀,可層層剝
【鑒別】本品粉末淡棕色或棕紅色。石細(xì)胞多,類長方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分枝狀,直徑30~96μm,含黃棕色塊狀物。篩胞大多成束,直徑20~40μm,側(cè)壁上有多數(shù)橢圓形篩域。黏液細(xì)胞類圓形,直徑100~300μm 。樹脂細(xì)胞縱向連接成管狀,含紅棕色至黃棕色樹脂狀物,有的埋有草酸鈣方晶。木栓細(xì)胞壁稍厚,有的木化,并有紋孔。
【炮制】洗凈,略潤,切絲,曬干。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jīng)】歸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殺蟲,止癢。用于疥癬瘙癢。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醋或酒浸涂擦,或研末調(diào)涂患處。
【貯藏】置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藥材資料匯編》
可見,土荊皮[圖]的藥用價值還是很明顯的。但是土荊皮[圖]并不是人人可以用,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體質(zhì)情況判斷一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經(jīng)??吹桨⒛z[圖]的身影,那么阿膠[圖]應(yīng)該如何食用呢?對我們的身體有哪些好的影響呢?一起來看看。
【別名】驢皮膠
【來源】本品為馬科動物 驢 Equus Asinus L.的 皮 經(jīng)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
【制法】將驢皮漂泡,去毛,切成小塊,再漂泡洗凈,分次水煎,濾過,合并濾液,用文火濃縮(可分別加入適量的黃酒、冰糖和豆油)至稠膏狀,冷凝,切塊,陰干。
【性狀】為長方形或方形塊,黑褐色,有光澤。質(zhì)硬而脆,斷面光亮,碎片對光照視呈棕色半透明狀。氣微,味微甘。
【炮制】 阿膠珠 :取阿膠,烘軟,切成丁,照燙法(附錄ⅡD)用蛤粉燙至成珠,內(nèi)無溏心。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歸肺、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補(bǔ)血滋陰,潤燥,止血。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心煩不眠,虛風(fēng)內(nèi)動,肺燥咳嗽,勞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用法用量】烊化兌服,3~9g。
【貯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本經(jīng)》
綜合以上的對于阿膠[圖]的描述,可見阿膠[圖]對于人體的好處還是不少的,可以使用的方法和用途也很多,可以針對阿膠[圖]所具有的藥理作用來治療相對應(yīng)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