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不在求仙丹靈藥,而首在養(yǎng)心調(diào)神,養(yǎng)心養(yǎng)性可稱是養(yǎng)生之道的“道中之道”!”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關(guān)注養(yǎng)生方面的話題,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您是否正在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丁蠣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健康長壽逐漸為我們所重視,所以現(xiàn)今養(yǎng)生食療的方法非常流行,中醫(yī)趨勢越來越熱,中藥也再次占據(jù)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藥丁蠣。
【英文名】T-shaped shellfish
【別名】白丁蠣、螺蛟、丁字貝、海丁子
【來源】藥材基源:為鉗蛤科丁蠣的殼。
【原形態(tài)】丁蠣,貝殼呈丁字形,殼質(zhì)堅厚,一般高121-186mm,長52-63mm(不計翼狀突起)。兩殼相等,右殼較平,左殼稍凸,殼頂極小,位于中央,稍向前傾。殼頂前、后各具一翼狀的大型突起,使整個貝殼呈丁字鎬形。背腹兩側(cè)邊緣具有大型的波狀彎曲鱗片,生長線粗糙,但鱗片狀重疊不顯著。兩殼面顏色相同,均為黃白色。殼內(nèi)面被內(nèi)臟塊所占的位置為棕黑色,具珍珠光澤。其余部分的顏色與外殼相似。鉸合線長,無齒,韌帶寬;紫褐色,槽大,近三角形,稍斜。閉殼肌痕長卵圓形,棕黑色,位于前部背側(cè)。足絲孔很小,足絲毛發(fā)狀。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低潮線附近或潮下帶的淺海泥沙質(zhì)海底,殼頂埋在泥沙中,后端露出沙面,漁民拖網(wǎng)或干潮時均可采到。
【性狀】性狀鑒別 貝殼呈“丁”字形,略顯波狀彎曲,長約15cm,高約 5.2cm。兩殼相等,但右殼平,左殼稍凸。殼頂極小,位于中央,其前、后各具一翼狀的大型突起,使整個貝殼呈錘形。外表面黃白色,同心生長紋粗糙,略呈鱗片狀,內(nèi)表面被骨臟所占的位置為棕團體色,其余與上表面相同,具珍珠樣光澤。鉸合線長分無齒。質(zhì)堅硬,斷面層狀。氣微,味咸。
【性味】味甘;咸;性寒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濕瘡;癤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劑,5-15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磨水涂。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治濕瘡、癤腫。
【摘錄】《中華本草》
丁蠣在中藥中的利用率還是很高的,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我們應(yīng)該在充分了解了丁蠣的功效和作用之后再食用。希望大家不要胡亂吃。
擴展閱讀
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中藥材占了很大的份量,你了解丁蘿卜嗎,它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如何食用,相信很多人都很感興趣,下面就為大家一一道來。
【別名】小山蘿卜、苦丁、灰地菜、野萵苣、野苦菜、蛾子草、高腳蒲公英、九刀參、八楞麻[江蘇]
【來源】菊科萵苣屬植物 臺灣萵苣 Lactuca taiwaniana Maxim. epith. mut.,以 全草 或 根 入藥。春夏秋均可采收,洗凈曬干。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活血。用于口腔潰瘍,咽喉腫痛,慢性闌尾炎,闌尾周圍炎,瘀血腹痛,白帶;外用治乳腺炎,瘡癰腫毒,毒蛇咬傷,痔瘡。
【用法用量】干根1~2錢,鮮全草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對于丁蘿卜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
杏丁注射液是一種在臨床醫(yī)學(xué)中比較常見的藥物,其主要作用是用來治療和預(yù)防冠心病,除此之外,對于血栓栓塞性疾病也有一定的預(yù)防和治療作用。杏丁注射液主要是從銀杏葉中提出出來的一種物質(zhì),也有著一定的毒性。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杏丁注射液的相關(guān)知識。
一、適應(yīng)癥
本品適用于預(yù)防和治療冠心病、血栓栓塞性疾病。
二、杏丁注射液的藥理作用
杏丁注射液為復(fù)方制劑,是由銀杏葉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主要為銀杏黃酮苷和銀杏苷內(nèi)酯與潘生丁組成。藥理學(xué)研究表明,在對腦缺血的防治中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AF具有廣泛的病理生理作用,能引起動脈血栓、急性炎癥、過敏反應(yīng)以及與特異受體結(jié)合,在腦血管疾病的病理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清除過量的自由基;通過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環(huán)、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腦缺血、缺氧和減輕腦水腫;影響神經(jīng)遞質(zhì)及改善學(xué)習(xí)記憶等。
三、藥理毒理
1.藥理心腦血管擴張藥。銀杏總黃酮具有擴張冠脈血管、腦血管,改善腦缺血產(chǎn)生的癥狀和記憶功能。雙嘧達莫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濃度(50μg/ml)可抑制血小板釋放。作用機制可能為(1)抑制血小板、上皮細胞和紅細胞攝取腺苷,治療濃度(0.5~1.9μg/dl)時該抑制作用成劑量依賴性。局部腺苷濃度增高,作用于血小板的A2受體,刺激腺苷酸環(huán)化酶,使血小板內(nèi)環(huán)磷酸腺苷(cAMp)增多。通過這一途徑,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膠原和二磷酸腺苷(ADp)等刺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2)抑制各種組織中的磷酸二酯酶(pDE)。治療濃度抑制環(huán)磷酸鳥苷磷酸二酯酶(cGMp-pDE),對cAMp-pDE的抑制作用弱,因而強化內(nèi)皮舒張因子(EDRF)引起的cGMp濃度增高。(3)抑制血栓烷素A2(TXA2)形成,TXA2是血小板活性的強力激動劑。(4)增強內(nèi)源性pGI2的作用。本品能減慢麻醉貓和犬心率,對貓冠脈結(jié)扎所致心肌缺血有明顯防治作用,并能縮小心肌梗死范圍。對缺血心肌的保護作用明顯,能改善缺血組織供血,降低耗氧量,迅速修復(fù)因缺血而損傷的細胞組織。
2.毒理大鼠長期毒性實驗表明,3個劑量組(人用量的125、62.5及31.25倍)腹腔注射給藥30天,未見毒性反應(yīng)。
由于中藥副作用較小,所以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想要用中藥材調(diào)理身體。在這里就給大家介紹一種藥材桂丁,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別名】肉桂子(《百草鏡》),桂子(《中藥志》),桂丁香(《上海飲片炮制規(guī)范》)。
【來源】為樟科植物 肉桂 的 幼嫩果實 。10~11月采摘未成熟的果枝,除去枝條,曬干。
【生境分布】主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干燥幼嫩的果實,包藏于宿存的花被內(nèi),全體呈倒圓錐形。外層的花被呈杯狀,長6~11毫米,頂端膨大,邊緣6淺裂,表面暗棕色,有皺紋,基部有時帶有果柄。剝?nèi)ニ掭嗪罂梢娢闯墒斓墓麑?,呈扁圓形,直徑3~4毫米,厚約2毫米,黃棕色,有光澤。上面正中有一微凸的花柱殘基,下面有放射狀皺紋,中央有凸起的子房柄。質(zhì)松軟,易壓碎。氣芳香,味微甜。以肉厚、香濃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含生物堿0.07%,皂甙2.06%,鞣質(zhì)2.51%及揮發(fā)油。
【性味】辛甘,溫。
【功能主治】《中藥志》:"溫中散寒,治胃脘寒庸嘔噦。"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或研末。
【注意】《中藥志》:"陰虛火旺者忌服。"
【附方】治心痛,辟寒邪胃痛:桂丁研細,酒下三錢。(《百草鏡》)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為了讓更多的朋友認識桂丁,大家可以多跟身邊的朋友介紹一下,讓更多的人知道應(yīng)該怎樣去使用桂丁這種藥物。
勾丁之類的藥材都是要曬干之后用的,看過曬干的藥材的人應(yīng)該會有這有感覺,采摘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植物的形態(tài)辨認出是哪種,但是一旦將那些藥材曬干了,很多植物都會變成一根根,一條條,看起來差別不大,勾丁就是這樣。曬干之后的勾丁和小樹枝很像,一般人不好辨認。那你知道勾丁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
1.息風(fēng)止痙,用于肝風(fēng)內(nèi)動,驚癇抽搐。鉤藤甘而微寒,入肝,息風(fēng)止痙作用和緩,為治療肝風(fēng)內(nèi)動,驚癇抽搐之常用藥,亦多用于小兒。如用治小兒驚風(fēng)壯熱神昏、牙關(guān)緊閉、手足抽搐等癥,常與天麻、全蝎等同用,即鉤藤飲。用治溫?zé)岵針O生風(fēng),痙攣抽搐,多與羚羊角、白芍藥,菊花等配伍,如羚角鉤藤湯。用治諸癇啼叫,痙攣抽搐,可與天竺黃、蟬蛻、黃連等同用,如鉤藤飲子。
2.清熱平肝,用于頭痛、眩暈。本品既清肝熱,又平肝陽,故可用治肝火上攻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屬肝火者,常與夏枯草、梔子、黃芩等配伍;屬肝陽者,常與天麻、石決明、菊花等配伍。
3. 本品與蟬蛻、薄荷同用,可治療小兒夜啼,有涼肝止驚之效。
中藥鉤藤的作用
鉤藤含鉤藤堿、異鉤藤堿,有降壓、抗心律失常作用。煎劑有明顯的鎮(zhèn)靜作用,但無催眠作用,可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能抑制離體腸管,興奮大鼠離體子宮。
1.本品主要含鉤藤堿、異鉤藤堿、柯諾辛因堿等生物堿;尚含長丹賓堿,黃酮及鞣質(zhì)等。鉤藤的各種制劑及總生物堿均有降壓作用;其煎劑有明顯鎮(zhèn)靜,降低大腦皮層興奮性,制止癲癇發(fā)作的作用;鉤藤總堿可抑制組織胺引起的哮喘。此外,臺灣產(chǎn)鉤藤對膀胱結(jié)石有溶解作用。
2.近年來,有用鉤藤煎劑、鉤藤總堿片等口服,治療高血壓病,均獲良效,尤對陰虛陽亢型為宜。
中藥鉤藤的應(yīng)用
1.用于肝熱生風(fēng)之痙攣抽搐。本品類似于羚羊角有清熱、息風(fēng)止痙之效,但作用稍遜,且無清解熱毒之功,故治溫?zé)岵崾语L(fēng)所致痙攣抽搐,常與羚羊角等息風(fēng)止痙之品配伍,如《通俗傷寒論》羚羊鉤藤湯。若治小兒急驚風(fēng)、高熱驚厥,亦常與蟬蛻、牛黃、膽南星等清肝、息風(fēng)止痙之品同用。治痰熱癇證,手足抽搐,口吐涎沫,可與石菖蒲、天竺黃、僵蠶等清熱化痰,開竅,息風(fēng)止痙藥配伍。
2.用于肝陽上亢證。本品有一定平抑肝陽作用,并能清肝熱,亦宜于肝陽上亢而兼肝經(jīng)有熱者。若頭暈、目眩、心煩易怒者,常與其它清熱,平肝之品同用,如《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飲,以本品與石決明、天麻、黃芩等配伍;亦可用于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等,但宜與補陰藥同用。
苦丁的簡介
苦丁,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臺灣萵苣Lactuca formosana Maxim.的干燥根或全草。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祛風(fēng)濕,活血之功效。常用于疔瘡癰腫,咽喉腫痛,疥癬,痔瘡,蛇咬傷,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
苦丁的功效與作用
苦丁的功效與作用非常明顯,中醫(yī)認為,它具有散風(fēng)熱、清頭目、除煩渴的作用,可用來治療頭痛、牙痛、目赤、熱病煩渴、痢疾等?,F(xiàn)代藥理研究則證明,苦丁中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鋅、錳、銣等微量元素,還具有降血脂、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頭暈、頭痛、胸悶、乏力、失眠等癥狀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因此備受中老年人的青睞。
苦丁的市場信息
1、苦丁的價格
三級苦丁:28元/斤(大葉,紅湯) 二級苦丁:38元/斤(大葉,紅湯) 一級苦丁:85元/斤(大芽,綠湯) 特級苦丁:125元/斤(小芽,綠湯)。
2、苦丁的選購方法
看:苦丁的葉片較厚,多呈橢圓形,而且葉片比其他葉要稍微大些。如果是嫩芽葉制成的茶,則外形粗壯、卷曲,基本上不會有茸毛。正品苦丁茶光澤好,多呈墨綠色。顏色太深,呈黑色的茶一般是陳茶,盡量不要購買。
嘗:苦丁的滋味是先苦,然后有微甘味,沒有澀、辣、酸等異味。需要注意的是,苦丁最先釋放出來的苦是可以接受的,后來的甘味也只是口感甘醇,不是甜味。
3、苦丁的保存方法
冰箱存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是將食品放入冰箱中進行存儲,以延長其新鮮時間,苦丁也是可以用冰箱來保存的。保存時將苦丁茶茶葉密封包裝好,放入冰箱中,包裝袋要密封好,不能有異味。
鐵罐存儲:鐵罐存儲苦丁茶方法比較簡單,只需保證鐵罐內(nèi)干燥,沒有異味,同時鐵罐最好沒有銹跡。然后將茶葉包裝好放入其中,密封好鐵罐就可以了。
瓦罐存儲:苦丁也可以放入瓦罐中進行保存,差不多和鐵罐存儲方式一樣,不過最好在瓦罐中放入定量的生石灰,這樣可以吸收瓦罐里面的濕氣和異味,保證品質(zhì),將瓦罐蓋上即可。生石灰差不多兩個月?lián)Q一次即可。
蒲公英是生長的多年草本植物,頭上在成熟后會開出冠狀的白色羽毛,隨風(fēng)吹會慢慢的飄搖,蒲公英又叫婆婆丁,在蒲公英新鮮的時候,大家可以把蒲公英采摘下來泡茶喝,蒲公英具有通便利尿,補充胡蘿卜素及礦物質(zhì),對消化不良,便秘,腹瀉,濕疹,皮炎有著很明顯的調(diào)理作用,最主要的是能祛風(fēng)濕。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
1、對于利尿有非常好的效果,它具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C及礦物質(zhì),對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
2、葉子還有改善濕疹、舒緩皮膚炎、關(guān)節(jié)不適的凈血功效,根則具有消炎作用,可以治療膽結(jié)石、風(fēng)濕,不過在沒有專業(yè)醫(yī)師指導(dǎo)下還是不要擅自使用為佳。
3、花朵煎成藥汁可以去除去雀斑,可說是非常有用的一種香藥草,新鮮蒲公英要選擇葉片干凈、略帶香氣者,干燥蒲公英則選顏色灰綠、無雜質(zhì)、干燥者。
4、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及催乳作用,對治療乳腺炎十分有效。無論煎汁口服,還是搗泥外敷,皆有效驗。
5、清熱解毒,可用于熱毒證,尤善清肝熱,治療肝熱目赤腫痛,以及多種感染、化膿性疾病。
6、消癰散結(jié),治療熱毒壅結(jié)于肌肉所致的癰腫瘡毒,高熱不退。對乳癰有良效,能解毒散結(jié)通乳,可內(nèi)服或外敷,常配金銀花等同用。另外還可配大黃、丹皮治療腸癰。
蒲公英的治療偏方
1、治療痰熱郁肺
蒲公英15克,金銀花、魚腥草、黃芩、桑白皮各12克,生梔子、知母、浙貝、北杏仁、栝蔞仁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2、治療咽喉腫痛
蒲公英、板藍根各15克,黃芩、金銀花、枳實、梔子、栝蔞皮各12克,浙貝、北杏仁各9克,甘草3克,水煎服。
3、治療小便熱淋
蒲公英、忍冬藤、車前草各18克,金錢草、白茅根各15克,黃芩、金銀花、土茯苓、木通、篇蓄、滑石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4、治療濕熱黃疸
蒲公英、茵陳、板藍根各15克,龍膽草、車前草各12克,生梔子、黃柏、垂盆草各9克,大黃6克,甘克3克,水煎服。
5、治療闌尾炎毒熱期
蒲公英18克,金銀花15克,冬瓜仁、丹皮、川楝子各12克,大黃、木香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
您聽說過中藥方劑丁沉丸嗎?中藥方劑是一種中醫(yī)的治療方法,對很多癥狀有著非常好的改善效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甘草(炙)藹 青皮(去瓤,銼,炒)丁香 白豆蔻仁 沉香 木香 檳榔 肉豆寇仁各150克 白術(shù)(銼,微炒)1.2干克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訶藜勒(胃,取皮)各300克 肉桂(去粗皮)口 干姜(炮裂)各75克 麝香(別研)30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入香麝令勻,煉蜜和丸,如酸棗大。
【功能主治】主脾胃寒氣上逆心腹,脅肋脹滿刺痛,胸膈噎塞,痰逆惡心,噫氣吞酸,不思飲食,嘔吐不止,及翻胃膈氣,宿食留飲,心痛霍亂,婦人血氣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嚼,炒生姜、鹽湯送下;溫酒亦可,空腹時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處方】沉香5兩,藁本3兩,白瓜瓣半升,丁香5合,甘草2兩,當(dāng)歸2兩,芎?2兩,麝香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久服令舉身皆香。主七竅臭氣。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丁香丸”、“香遍滿方”。
【摘錄】方出《千金》卷六,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一
【處方】丁香半兩,沉香半兩,木香半兩,檳榔半兩,白豆蔻半兩,云南根半兩,肉豆蔻(去皮)半兩,甘草(炙)半兩,青皮(去白)半兩,人參2兩,茯苓2兩,白術(shù)4兩,官桂1分,丁香皮半兩,訶子1兩(去核),麝香1錢(研),玄參1兩半,柳桂1分,干姜1分(炮),金釵,石斛1兩。
【制法】上為細末,續(xù)入麝香,和勻,煉蜜為丸,如酸棗大。
【功能主治】理中。主脾胃一切氣不和,吐逆,不思飲食,霍亂不止,心腹刺痛膨悶,胸膈噎塞,久積虛氣,傷酒痰逆,婦人血氣及月候不調(diào)。
【用法用量】每服半丸或1丸,爛嚼,炒生姜,橘皮、鹽湯送下,溫酒亦可;婦人炒生姜、橘皮、醋湯送下。
【摘錄】《博濟》卷二
【處方】丁香1兩,沉香1兩,木香1兩,訶黎勒皮1兩,附子(炮)1兩,硇砂(水飛過)1兩,干姜(炮)1兩,青橘皮(去白)1兩,神曲(別杵)1兩,檳榔1兩半,桃仁120個(湯浸去皮,麩炒黃)。
【制法】上為末,以硇砂、神曲,別以酒煮為膏和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種膈氣,壅塞氣逆,心腹脹痛,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六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硇砂(湯泡,澄清,以白瓷器貯,飛過)1兩半,桃仁(去皮尖雙仁,麩微炒,研入)1兩半,川大黃(末)1兩,阿魏半兩(酒化),神曲1兩(以上五味,以酒1升,于銀器中慢火熬成膏,和后藥末,如少,更入酒熬),大附子(炮)1兩,丁香1兩,木香1兩,沉香1兩,檳榔2兩(生用),肉豆蔻(去殼)3分,青橘皮(去瓤)3分,厚樸(姜汁浸,炙)3分,荊三棱3分,蓬莪術(shù)3分,當(dāng)歸3分。
【制法】上為末,入硇砂膏中,和令得所,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暖下元,去積滯。主痃癖,冷癥塊,及丈夫腰腳。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一切氣,刺痛不可忍者,以青皮裹鹽,一彈子大,入火中燒令赤,急挑盞中,酒投放溫,送下30丸。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一引《神巧萬全方》
【別名】丁香丸
【處方】沉香(銼)1兩,陳橘皮(湯洗,去白,焙)1兩,訶黎勒(煨熟,取皮)1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肉豆蔻(去殼,炮)2枚。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谷勞嗜臥,四肢怠惰。
【用法用量】丁香丸(《普濟方》卷二十一)。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五
【處方】丁香1分,沉香(銼)1分,木香1分,茴香子(炒)1分,雞舌香半分,胡椒半分,阿魏少許(細研,醋調(diào)面和作餅,瓦上煿熟,為末)。
【制法】上7味,除阿魏外,搗羅為末,以阿魏末煮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三焦虛脹。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細嚼,鹽湯送下;如本臟氣弱,炒茴香子酒送下;婦人血氣,醋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丁香(不見火)、白豆蔻仁、木香(不見火)、縮砂仁、檳榔、麥糵(炒)、訶子皮、面姜、青皮(去瓤)、人參(去蘆)、胡椒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氣逆,脾胃不和,疰悶胸脅,噎塞不利;或氣時上攻沖,飲食減少。
【用法用量】本方名丁沉丸,但方中無沉香,疑脫。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五
【處方】丁香2兩,沉香1兩,人參(去蘆頭)半兩,肉豆蔻10枚(面裹,煨熟)。
【制法】上為細末,用甘草10兩,捶碎,入水1斗,揉盡去滓,熬成膏子,為丸如悟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膈痞悶,嘔逆惡心,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卷二○五引作“丁香丸?!?/p>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五
【處方】甘草(炙)5兩,青皮(去瓤,銼,炒)5兩,丁香5兩,白豆蔻仁5兩,沉香5兩,木香5兩,檳榔5兩,肉豆蔻仁5兩,白術(shù)(銼,微炒)40兩,人參(去蘆)10兩,茯苓(去皮)10兩,訶黎勒(煨,取皮)10兩,肉桂(去粗皮)2兩半,干姜(炮裂)2兩半,麝香(別研)1兩。
【制法】上為細末,入麝香令勻,煉蜜為丸,如酸棗大。
【功能主治】一切冷氣攻心腹,脅肋脹滿刺痛,胸膈噎塞,痰逆惡心,噫氣吞酸,不思飲食,胃中冷逆,嘔吐不止;及翻胃膈氣,宿食留飲,心痛霍亂;婦人血氣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食前細嚼,炒生姜、鹽湯送下;溫酒亦得。
【摘錄】《局方》卷三
【處方】丁香5錢,人參5錢,沉香3錢,白蔻3錢,訶子3錢,白術(shù)3錢。
【制法】上以甘草膏子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酒病。
【摘錄】《袖珍》卷三
通過本文,相信你學(xué)到更多的丁沉丸食用方法了吧!丁沉丸可以增強我們身體的抵抗力,調(diào)理各個系統(tǒng)的機能,了解了丁沉丸這么多的功效,大家不妨試一試。
丁苯酞軟膠囊在生活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藥物,有些人對這種藥了解,有些人對這種藥并不是特別了解,甚至這種藥物的使用人群,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丁苯酞軟膠囊的作用和功效,其實丁苯酞軟膠囊是治療輕度和中度缺鐵性腦卒中疾病的藥物,是一種常見的口服藥物,下面具體介紹丁苯酞軟膠囊的功效與作用。
丁苯酞軟膠囊主要成分是丁苯酞,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消旋體,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輕、中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
臨床研究結(jié)果表明,丁苯酞軟膠囊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功能的損傷有改善作用,可促進患者功能恢復(fù)。
藥理研究顯示,丁苯酞軟膠囊具有出色的安全性單一體結(jié)構(gòu),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可阻斷缺血性腦卒中所致腦損傷的多個病理環(huán)節(jié),動物實驗表明,丁苯酞軟膠囊具有較強的抗腦缺血作用,明顯縮小大鼠局部腦缺血的梗塞面積,減輕腦水腫。
使用丁苯酚軟膠囊的副作用主要為轉(zhuǎn)氨酶輕度升高,根據(jù)隨訪觀察病例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停藥后可恢復(fù)正常。此外,偶見惡心、腹部不適及精神癥狀等。
丁苯酞軟膠囊可阻斷缺血性腦卒中所致腦損傷的多個病理環(huán)節(jié),具有較強的抗腦缺血作用。
丁苯酞軟膠囊注意事項是:丁苯酞軟膠囊餐后服用影響藥物吸收,建議餐前服用。肝、腎功能嚴重受損者慎用。用藥過程中需注意肝功變化。因本品缺乏出血性腦卒中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故不推薦出血性腦卒中患者使用。有精神癥狀者慎用。
丁苯酞軟膠囊為軟膠囊,內(nèi)容物為淡黃色或黃色油狀液體。適應(yīng)癥為用于治輕、中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根據(jù)現(xiàn)有臨床研究的用藥方法,丁苯酞軟膠囊可與復(fù)方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使用??崭箍诜?,一次2粒(0.2克),一日四次,十至十二天為一療程,或遵醫(yī)囑。
丁苯酞軟膠囊與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結(jié)構(gòu)相同,為其人工合成的消旋體。臨床研究結(jié)果表明,丁苯酞軟膠囊(與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聯(lián)合應(yīng)用)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功能的損傷有顯著改善作用,可促進患者功能恢復(fù)。國內(nèi)外研究表明,缺血性腦損傷的病理機制非常復(fù)雜,有多個病理環(huán)節(jié)參與,是一個多基因和多靶點參與的過程。
丁沉圓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療效,不過對于它的食用有著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甘草(炙)、青皮(去瓤.炒)、丁香、白豆蔻仁、沉香、木香、檳榔、肉豆蔻仁,各五兩。白術(shù)(微炒)四十兩,人參(去蘆)、茯苓(去皮)、訶黎勒(煨取皮),各十兩。肉桂(去粗皮)、干姜(炮裂),各二兩半。麝香(別研)一兩。
【炮制】上為細末,入麝香令勻,煉蜜和圓,如酸棗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氣攻心腹、脅肋,脹滿刺痛,胸膈噎塞,痰逆惡心,噫氣吞酸,不思飲食,胃中冷逆,嘔吐不止,及翻胃隔氣,宿食留飲,心痛霍亂;
【用法用量】每服一圓,細嚼,炒生姜鹽湯下,溫酒亦得,空心食前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丁沉圓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中藥方劑丁附湯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丁附湯營養(yǎng)豐富,含有很多醫(yī)藥成分,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干姜(炮)青皮 陳皮 丁香 附子
【功能主治】主中脘停寒,食物人口即吐,飲食暮熱者。
【用法用量】上藥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時稍熱服。
【摘錄】《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處方】大附子(生或炮,去皮臍)。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小兒吐瀉虛脫,成慢驚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大盞,加生姜5片,丁香5粒,煎5分,量大小予之。
【摘錄】《得效》卷十一
【處方】治中湯加丁香、附子。
【功能主治】寒嘔,中脘停寒,飲食喜辛熱,物入口即吐出。
【注意】須冷服。蓋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
【摘錄】《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丁附湯的一些介紹,不過要注意,雖然丁附湯適合各年齡段人群食用,但也不是適合所有人。我們要根據(jù)自身的體質(zhì)情況決定。
大家是否知道丁沉香丸這種中藥方劑呢?可以說丁沉香丸在臨床中的應(yīng)用是相當(dāng)?shù)膹V泛的,那么丁沉香丸都具有哪些特點呢?日常生活中丁沉香丸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應(yīng)用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安息香、乳香、雄黃、沉香、木香、白檀、丁香、朱砂(已上細研)、阿魏少許(用面筋),蓽茇1分,檳榔2個,肉豆蔻2個(去皮),真麝香1分(研,羅過)。
【制法】上將安息香、乳香、阿魏3味,以暖水浸軟后,令勿爛,將余藥杵羅為末,相和入在上件藥膏內(nèi),研丸,如雞頭子大,用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丈夫、婦人血氣上攻心胸,及腹內(nèi)一切不測惡氣。
【用法用量】空心、食前服1丸或2丸,用燒生姜煎酒送下。
【摘錄】《傳家秘寶》卷中
【處方】甘草(炒)半兩,官桂(去皮)半兩,沉香半兩,丁香半兩,木香半兩,檳榔半兩,訶子(炮,去核)半兩,人參1兩半,白術(shù)4兩(銼碎,炒黃),白豆蔻(去皮)半兩,肉豆蔻半兩(去皮),青皮(去瓤)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彈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氣不和,心腹疰悶,氣脹胸膈,噎塞不利;及積冷氣或時攻沖,脾胃氣逆,不思飲食,霍亂不止,臟腑滑泄;酒食所傷,醋心不消,冷痰并多。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湯嚼下。
【摘錄】《博濟》卷二
【處方】丁香、沉香、木香、青皮、肉豆蔻、胡椒、蓽茇、檳榔1分,乳香半兩,麝香1錢。
【制法】上為細末,研勻,醋糊為丸,如粟米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諸氣攻心腹痛,及婦人氣。
【用法用量】方中蓽茇以上諸藥用量原缺。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一引《鮑氏方》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丁沉香丸這種中藥方劑的相關(guān)知識,通過上述文章能夠清楚的了解到丁沉香丸有著很多對人體的好處和作用,所以大家可以用丁沉香丸來治療一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