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薊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鄙鐣诎l(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guān)注焦點,只有進(jìn)行科學(xué)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dá)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灰薊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灰薊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藥材,它是一個能夠制作藥膳,同時能夠制作藥品,而且灰薊的使用方法也比較廣泛,在選擇時也可以放心進(jìn)行,接下來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大薊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灰薊的根工全草。
【原形態(tài)】灰薊 多年生草本,高約1m。塊根紡錘狀或蘿卜狀,直徑達(dá)1.5cm。莖直立,具條紋,密被蛛絲狀柔毛,上部半抱莖,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披針狀條形,先端具5-10mm長的刺,上面被刺狀伏毛,下面被蛛絲狀絨毛。頭狀花序1-3個集生于枝端、無梗,球形,長約3cm,寬3-4cm;總苞稍被蛛絲狀毛;外層和中層總苞片披針形,先端具刺,內(nèi)層總苞片條形,近膜質(zhì),先端略擴(kuò)展;花冠白色、黃白色,極少紫色,長約19mm,筒部長約8mm。瘦果長橢圓形,長約4mm;冠毛污白色,羽狀,比花冠略短,先端棒狀?;ü?-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800-3000m的山谷或山坡草叢中。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調(diào)經(jīng)。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衄血;尿血;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由上文我們可以看出中藥灰薊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考慮將灰薊應(yīng)用起來。
相關(guān)閱讀
菜薊是一種中藥材,這類藥物對疾病治療上可以涉及很多個方面,所以在對菜薊選擇之前,一定要對它進(jìn)行很好了解,下面我們就來詳細(xì)的介紹下。
【英文名】Globe Artichoke
【別名】食托菜薊、洋薊、朝薊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菜薊的葉。
【原形態(tài)】菜薊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2m。莖直立,粗壯,有條棱,上部分枝,全部莖枝被稠密的蛛絲狀毛或毛變稀疏。葉大形,基生葉蓮座狀;下部莖葉全部長橢圓形或?qū)捙樞?,長約1m,寬約50cm,二回羽狀全裂,下部漸窄,有長柄;中部葉及上部莖葉漸小,無柄或沿莖稍下延,最上部及頭狀花序下部的葉長橢圓形或線形,長達(dá)5cm;全部葉的上面綠色,無毛,下面灰白色,被稠密或稀疏的絨毛,二回裂片先端或葉先端無長硬針刺。頭狀花序極大,生分枝頂端;總苞片多層,硬革質(zhì),幾無毛,中外層總苞片先端漸尖,但不成長硬針刺,內(nèi)層總苞片先端有硬膜質(zhì)的附片;小花紫紅色,花冠長約4.5cm,細(xì)管部長約2.8cm,檐部長約1.7cm,花冠列片長約9mm。瘦果長橢圓形,4棱,先端截形;冠毛白色,多層,長約3.6cm,呈剛毛羽毛狀,向先端漸細(xì),基部聯(lián)合成環(huán),整體脫落?;ㄆ?-7月。
【生境分布】我國北京、陜西、江蘇、廣東常有栽培。原產(chǎn)地中海地區(qū)。
【化學(xué)成份】葉含洋薊素(cynarin)[1],洋薊三糖甙(cy-narotrioside)。后者第由木犀草素(luteolin)和2分子葡萄糖(glu-cose)及1分子鼠李糖(rhamnose)所構(gòu)成的[2]。
【藥理作用】朝薊素有利膽和保護(hù)肝臟作用,并有抗脂肪肝作用,葉子提取物能加速大鼠肝臟重量的增加。菜薊苦素對Helazzq癌細(xì)胞有細(xì)胞毒作用。朝薊鮮葉提取濃縮制成沖劑用于肝炎、肝膽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腎臟病及過敏癥;此外,葉去除蛋白質(zhì)的水浸液,商品名 Anghirol。功效同菜薊。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舒肝利膽;清泄?jié)駸?。主黃疸;胞脅脹痛;濕熱瀉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葉:用于肝炎。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菜薊的一些基本功效,以及菜薊的食用方法等,這樣大家在食用的時候才不會用錯,也能夠更加正確的發(fā)揮菜薊的價值。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的了解了各種中藥中的詳細(xì)的成分,也知道這些成分對于大家的健康的影響。下面就為各位朋友推薦一種中藥鰭薊,詳細(xì)的描述一下鰭薊的功效,希望對各位的學(xué)習(xí)和研究有一定幫助。
【英文名】Whiteleaf Olgaea
【別名】白山薊、白背、山白薊、白背火稈、火草疙瘩、火稈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火媒草的根及地上部分。
【原形態(tài)】火煤草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自基部不分枝工分枝,被白色綿毛。葉互生;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6-17cm,寬2-4cm,先端具刺尖,基部沿莖下延成莖翼寬1.5-2cm,邊緣具疏齒和不等長的針刺,上面綠色,無毛,脈明顯,下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絨毛。頭狀花序多數(shù)或少數(shù)生于枝端,直立;總苞鐘狀,直徑約2-3cm;總苞片多層,披針形,邊緣有刺狀緣毛,外層綠色,質(zhì)硬而外彎,內(nèi)層紫紅色,開展或直立,先端具微毛;花冠紅色或白色,花冠外面有遙點,檐部5裂。瘦果長圓形,長1cm,蒼白以,稍壓扁,有隆起的縱紋和褐斑,基部著生而稍斜;冠毛多數(shù),粗糙,淺褐色,多層,向內(nèi)層漸長,基部結(jié)合?;ü?-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50-1730m的砂地、山坡。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痰散結(jié);涼血止血。主瘡癰腫毒;瘰疬;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鎂品搗敷。
【各家論述】《內(nèi)蒙古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血,用于癰瘡腫毒、瘰疬、出血、子宮功能性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鰭薊的作用,希望對大家在生活中有所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亂的和其他食物搭配,應(yīng)該咨詢專業(yè)人士后再決定。
薊罌粟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薊罌粟的用途越來越多,關(guān)于薊罌粟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xì)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英文名】Mexican pricklepoppy
【別名】老鼠竻
【來源】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薊罌粟的全草。
【原形態(tài)】薊罌粟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具苦汁液。莖具分枝,散生刺,被白粉?;~密聚;具長不足1cm的短柄;葉片橢圓形,長為5-20cm,寬2.5-7.5cm,上面綠色,沿脈的兩側(cè)灰白色,下面灰綠色,兩面沿脈散生刺,邊緣羽狀深裂,裂片具波狀齒,齒尖有刺;莖生葉互生,無柄或半抱莖。花密集排列成頂生花序;花梗極短;每花具2-3枚葉狀苞片,長l-3cm,寬1-1.5cm;萼片舟形,長1cm,先端具距,距尖有刺,外面散生少數(shù)刺,于開花時即脫落;花瓣6,寬倒卵形,長1.7-3cm,黃色或橙黃色;花絲長約7mm,花藥狹長圓形,長1.5-2mm,開裂后彎成半圓形至圓形;子房長圓形,高約0.7-1cm,被黃褐色伸展的刺,花柱極短,柱頭3-6裂,深紅色。蒴果卵圓形,長2.5-5cm,寬1.5-3cm,被稀疏黃褐色的刺,4-6瓣自先端開裂至全長1/4-l/3。種子球形,具明顯的網(wǎng)紋?;ㄆ?-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50-1200m的田壩中或江邊。
【化學(xué)成份】地上部分含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原阿片堿(protopine),小檗堿(berberine),二氫血根堿(dihydrosan-guinarine),二氫白屈菜紅堿(dihydrochelerythrine),血根堿(san-guinarine),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等生物堿,開花期原阿片堿和別隱品堿含量最高,分別為0.09%和0.32%。
【性味】辛;苦;涼
【歸經(jīng)】脾、肺、膽三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汗利水,清熱解毒,止痛止癢。。主感冒無汗,黃渲,淋病,水腫,眼瞼裂傷,疝痛,疥癲,梅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汁涂。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消腫利膽,祛痰,止瀉的功能。全草用于黃膽水腫,根用于慢性皮膚病:種子用于緩瀉藥,催吐、祛痰,并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
從上文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它薊罌粟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都是很高的,能夠治療一些疾病,還可以作為食療的原料,的確是健康養(yǎng)生的好選擇。
蓮座薊是中藥當(dāng)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也是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藥物。它在治療很多疾病方面有著奇特的效果和作用,下面就為大家詳細(xì)的講述一些中藥蓮座薊的作用。
【別名】食用薊
【來源】菊科 蓮座薊 Cirsium esculentum (Sievers)C. A. Mey.,以 全草 入藥。
【生境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新疆。
【性味】甘,涼。
【功能主治】散瘀消腫,排膿,托毒,止血。主治肺膿腫,瘡癰腫毒,皮膚病,肝熱,各種出血。
【用法用量】1~3錢,水煎服,或適量研面沖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內(nèi)蒙古中草藥》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蓮座薊的一些基本功效,以及蓮座薊的食用方法等,這樣大家在食用的時候才不會用錯,也能夠更加正確的發(fā)揮蓮座薊的價值。
您聽說過中藥方劑刺薊湯嗎?中藥方劑是一種中醫(yī)的治療方法,對很多癥狀有著非常好的改善效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刺薊2兩,雞蘇葉2兩,黃連(去須)1兩,犀角(鎊)1兩,生干地黃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熱氣上行,衄血,汗血。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
【處方】刺薊3兩,黃芩(去黑心)3兩,大黃(銼,炒)3兩,赤芍藥3兩,蒲黃2兩,側(cè)柏葉4兩,生干地黃(焙)5兩,甘草(炙,銼)5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逐急以新汲水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
【處方】刺薊1兩,生麥門冬(去心)1兩,生干地黃(焙)1兩,雞蘇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青竹茹半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鼻衄及吐血,心中堅硬,遍身疼痛,四肢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九
【處方】刺薊1兩,青竹茹1兩,生麥門冬汁1兩(去心),茜根半兩(銼),當(dāng)歸半兩,雞蘇2兩,生姜半兩,生地黃2兩。
【制法】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頭痛壯熱,衄血,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服用刺薊湯來進(jìn)行治療是個緩慢的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治療并樂觀應(yīng)對,肯定會有療效的。
對于薊罌粟子,我想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甚至服用過。沒有聽說過也沒關(guān)系,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薊罌粟子。
【來源】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薊罌粟ArgemonemexicanaL.的種子。
【原形態(tài)】薊罌粟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具苦汁液。莖具分枝,散生刺,被白粉?;~密聚;具長不足1cm的短柄;葉片橢圓形,長為5-20cm,寬2.5-7.5cm,上面綠色,沿脈的兩側(cè)灰白色,下面灰綠色,兩面沿脈散生刺,邊緣羽狀深裂,裂片具波狀齒,齒尖有刺;莖生葉互生,無柄或半抱莖?;芗帕谐身斏ㄐ?;花梗極短;每花具2-3枚葉狀苞片,長l-3cm,寬1-1.5cm;萼片舟形,長1cm,先端具距,距尖有刺,外面散生少數(shù)刺,于開花時即脫落;花瓣6,寬倒卵形,長1.7-3cm,黃色或橙黃色;花絲長約7mm,花藥狹長圓形,長1.5-2mm,開裂后彎成半圓形至圓形;子房長圓形,高約0.7-1cm,被黃褐色伸展的刺,花柱極短,柱頭3-6裂,深紅色。蒴果卵圓形,長2.5-5cm,寬1.5-3cm,被稀疏黃褐色的刺,4-6瓣自先端開裂至全長1/4-l/3。種子球形,具明顯的網(wǎng)紋?;ㄆ?-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50-1200m的田壩中或江邊。
【化學(xué)成份】種子含薊罌粟素(argemexitin),5,7-二氫色酮-7-新橙皮糖甙(5,7-dihydrochromone-7-neohesperidoside),木犀草素(luteolin)及圣草酚(eriodictyol)等黃酮類化合物。
【功能主治】緩瀉;催吐;解毒;止痛。主便秘;疝痛;牙痛;梅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g。
【摘錄】《中華本草》
薊罌粟子在中藥中的利用率還是很高的,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我們應(yīng)該在充分了解了薊罌粟子的功效和作用之后再食用。希望大家不要胡亂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