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你有一萬種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變?nèi)朔N,你沒有健康,只能是空談?!钡查L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生活質(zhì)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您對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茴香的功效與作用”,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茴香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備好了嗎?
【別名】蘹香(《藥性論》),小茴香(《千金方》),土茴香(《本草圖經(jīng)》),野茴香(《履巉巖本草》),大茴香(《朱氏集驗醫(yī)方》),谷茴香、谷香(《現(xiàn)代實用中藥》),香子(《中國藥植志》),小香(《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 茴香 的 果實 。9~10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果實,去凈雜質(zhì),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有強烈香氣。莖直立,圓柱形,高0.5~1.5米,上部分枝,灰綠色,表面有細縱紋。莖生葉互生,葉柄長3.5~4.5厘米,由下而上漸短,近基部呈鞘狀,寬大抱莖,邊緣有膜質(zhì)波狀狹翅;葉片3~4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線形至絲形。復傘形花序頂生,直徑3~12厘米,傘梗5~20枝或更多,長2~5厘米,每一小傘形花序有花5~30,小傘梗纖細,長4~10毫米;不具總苞和小總苞;花小,無花萼;花瓣5,金黃色,廣卵形,長約1.5毫米,寬約1毫米,中部以上向內(nèi)卷曲,先端微凹;雄蕊5,花藥卵形,2室,花絲絲狀,伸出花瓣外;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極短,淺裂。雙懸果,卵狀長圓形,長5~8毫米,寬約2毫米,外表黃綠色,頂端殘留黃褐色柱基,分果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縱梭,每個棱槽內(nèi)有一個油管,合生面有2個油管?;ㄆ?~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我國各地普遍栽培。主產(chǎn)山西、甘肅、遼寧、內(nèi)蒙古。此外,吉林、黑龍江、河北、陜西、四川、貴州、廣西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的果實,呈小圓柱形,兩端稍尖,長5~8毫米,寬約2毫米。基部有時帶小果柄,頂端殘留黃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黃綠色。分果呈長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棱線,橫切面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結(jié)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種子1粒,橫切面微呈腎形。氣芳香,味甘微辛。以顆粒均勻、飽滿、黃綠色、香濃味甜者為佳。
【化學成份】果實含揮發(fā)油約3~6%,主要成分為茴香醚50~60%、小茴香酮18~20%。尚含:α-蒎烯、α-水芹烯、莰烯、二戊烯、茴香醛、茴香酸、愛草腦。另含順式茴香醚,對聚傘花素。
【藥理作用】茴香油可作驅(qū)風劑,在腹氣脹時排除氣體,減輕疼痛。它能降低胃的張力,隨后又刺激之,而使其蠕動正?;?,縮短排空時間。對腸則增進張力及蠕動,因而促進氣體的排出。有時在興奮后蠕動又降低,因而有助于緩解痙攣、減輕疼痛。此種作用可被局部麻醉藥取消,因此可能是神經(jīng)反射性的。它還有某些抗菌作用,茴香醚可能是抗菌的有效成分。在豚鼠的實驗性結(jié)核中,茴香醛并無抗結(jié)核作用,但能略微加強小量鏈霉素之效力。小茴香酮為樟腦的異構(gòu)體,故有與樟腦相似的某些局部刺激作用。
【炮制】茴香:簸去灰屑,揀去果柄、雜質(zhì)。鹽茴香:取凈茴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黃色、有焦香氣味時,用鹽水乘熱噴入,焙干。一法:以凈茴香加鹽水拌勻,略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干。(每茴香100斤,用食鹽3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腎、膀胱、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溫腎散寒,和胃理氣。治寒疝,少腹冷痛,腎虛腰痛,胃痛,嘔吐,干、濕腳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炒熱溫熨。
【注意】陰虛火旺者慎服。
【附方】①治小腸氣痛不可忍者:㈠杏仁一兩,蔥白(和根搗,焙干)半兩,舶上茴香一兩。上為末。每服三大錢,空心溫胡桃酒調(diào)下。(《續(xù)本事方》)
【各家論述】①《本草匯言》:"蘹香,溫中快氣之藥也。方龍?zhí)对唬怂幮料惆l(fā)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諸氣,如心腹冷氣、暴疼心氣、嘔逆胃氣、腰腎虛氣寒濕腳氣、小腹弦氣、膀胱水氣、陰頹疝氣、陰汗?jié)駳?、陰子冷氣、陰腫水氣、陰脹滯氣。其溫中散寒,立行諸氣,乃小腹少腹至陰之分之要品也。倘胃、腎多火,得熱即嘔,得熱即痛,得熱即脹諸證,與陽道數(shù)舉、精滑夢遺者,宜斟酌用也。"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嵌閉性小腸疝
【備注】蒔蘿子與本品形極相似,甘肅、廣西等部分地區(qū)有以蒔蘿子作茴香使用者?!毒V目》亦稱蒔蘿子別名小茴香,可見以蒔蘿子作茴香,歷史已久。但二者名實不宜混淆,其藥材之主要不同點為:蒔蘿子較小而圓,分果呈廣橢圓形,扁平,長3~4毫米,直徑2~3毫米;橫切面背面四邊不等長,兩側(cè)延展成翅狀。氣味較弱。參見"蒔蘿子"條。
【摘錄】《*辭典》
茴香是一種已經(jīng)存在很久的藥材,在很多中醫(yī)書上都有關(guān)于它的記載,可見茴香其確實有著良好的藥用價值。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角茴香是功效非常廣泛的一種中藥材,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角茴香,角茴香也在很多疾病的治療和緩解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xiàn)在我們來了解一下角茴香。
【別名】山黃連
【來源】罌粟科角茴香屬植物 角茴香 Hypecoum erectum L.[Chiazospermum erectum (L.)Bernh.],以 全草 入藥。夏秋采集,曬干。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咽喉腫痛,目赤。
【用法用量】1~2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文章為我們詳細的介紹了角茴香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常見的功效,這對我們在生活中正確使用角茴香起到一定的幫助。角茴香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們的體質(zhì),對提高我們的身體免疫力是非常有利的。
茴香蟲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東西,茴香蟲給我們帶來的功效是其他食物都不具備的。那么茴香蟲的功效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別名】黃鳳蝶、金鳳蝶、芹菜金鳳蝶[成蟲名]
【來源】昆蟲綱鱗翅目鳳蝶科 金鳳蝶 papilio machaon L.,以 幼蟲干燥體 入藥。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
【性味】甘、辛,平。
【功能主治】主治胃氣痛,小腸疝氣及噎膈。
【用法用量】先用酒將蟲醉死,放瓦上焙干,研末,酒服或開水送服,每周服1次。成人每次服3條,小兒每次服1條。
【注意】胃有熱及體虛者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本草衍義》
對于茴香蟲的藥用價值本文就介紹到這里,其實茴香蟲藥用的時候有很多不同的作用,都對人體有著不小的好處。大家可以試一試。
大家知道水茴香是一種很常見的藥材,已經(jīng)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也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水茴香的藥用價值吧。
【別名】水薄荷、水八角、水波香、皺葉石龍尾
【來源】玄參科石龍尾屬植物 大葉石龍尾 Limnophila rugosa (Roth)Merr.[Limnophila roxburghii G. Don],以 全草 入藥。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祛風除濕,止咳止痛。用于感冒,咽喉腫痛,肺熱咳嗽,支氣管炎,胃痛。外用治天皰瘡。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分類草藥性》
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賦予水茴香神奇的功效,經(jīng)過上面內(nèi)容的介紹,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增長閱歷的同時,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很多朋友肯定認為養(yǎng)生粥是非常神秘的,其實養(yǎng)生粥是非常簡單的,我們只需要采用合理的中藥搭配食材,就能熬出既養(yǎng)生又美味的粥來,今天就教一教大家如何做茴香粥。
茴香粥
【來源】 《壽世青編》
【原料】 小功茴香10-15克,粳米50-100克。
【制作】 先煎小茴香取汁去渣,入粳米煮為稀粥,或用小茴香3-5克研為細末,調(diào)入粥中。
【用法】 每日2次,趁熱服,3-5日為l療程。
【療效】 行氣止痛,健脾開胃,通乳。適用于小腸疝氣,脘腹脹氣,睪丸腫脹偏墜,胃寒嘔吐。食欲減退,以及乳汁缺乏等。
【注意事項】 一切實熱病癥,及陰虛火旺的患者,不可選食。
本文介紹了茴香粥的制作方法和功效等.這些養(yǎng)生粥運用一些溫和的中藥同米煮食,經(jīng)常服用,確實能起到補益抗老,延年長壽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茴香湯。
【處方】茴香(去土.炒)六斤,川楝子(洗.炒)、陳皮,各二斤;甘草(炒)七斤,鹽(炒)一斤。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療元臟氣虛冷,臍腹脹滿,不思飲食,一切冷氣,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如茶點吃。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茴香(去土,炒)6斤,川楝子(洗,炒)2斤,陳皮(炒)2斤,甘草(炒)7斤,鹽(炒)1斤。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溫中益氣,利胸膈,進飲食。主元臟氣虛冷,臍腹脹滿,(疒丂)刺疼痛,不思飲食及一切冷氣。
【用法用量】每服1錢,如茶點吃。
【摘錄】《局方》卷十
【處方】茴香(炒)1兩半,良姜(銼,用東壁土炒)1兩半,蒼術(shù)(如前制)2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和脾胃,進飲食,理腹痛,散邪氣。主
【用法用量】每服1錢,燒鹽湯,空心調(diào)服。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白芷(不見火)2兩,肉桂(不見火)2兩,桔梗(焙)30兩,茴香6兩,甘草(并炒)6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寬中,益氣,溫胃。主元臟氣虛冷,臍腹脹滿,(疒丂)刺疼痛,不思飲食及一切冷氣。
【用法用量】每服1錢,鹽少許,食前沸湯點下。
【摘錄】《局方》卷十(寶慶新增方)
上文主要介紹了茴香湯的作用以及怎么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食用,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幫到大家。
藏茴香大家知道是什么嗎,它是中藥的一種,古代醫(yī)書里對于它的記載也很多,藏茴香有很多的藥用價值,能夠用來治療我們身體出現(xiàn)的一些不適癥狀,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黃蒿、馬纓子、小防風
【來源】傘形科 藏茴香 Carum carvi L.,以 全草 、 根 入藥。
【生境分布】甘肅、西藏。
【性味】微辛,溫。
【功能主治】芳香健胃,驅(qū)風理氣。治胃痛,腹痛,小腸疝氣。
【用法用量】1~2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中國藥植圖鑒》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藏茴香,了解了藏茴香的效果和作用,藏茴香可以提高我們的免疫力,藏茴香在養(yǎng)生學上還有食療的作用,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好處。
巖茴香是中藥的一種,在某些疾病上對人體有著很好的幫助,而且這類藥物在使用上,也是比較廣泛,對巖茴香選擇的時候,需要對巖茴香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進行認識,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英文名】Ligusticum
【別名】細葉藁本、桂花三七、柏子三七
【來源】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石茴香的根。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5-35cm。根頸粗短,根圓錐形,常分叉。莖較細羽,上部分枝,基部被有殘留葉鞘纖維?;~葉柄長6-7cm,基部略膨大成鞘;葉片輪廓卵形,三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線形,長5-15mm,寬0.5-1mm;莖上部葉與基生葉同形,無柄,裂片數(shù)減少,頂部葉常簡化成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cè)生,直徑2-4cm,總苞片2-7,線狀披針形,常早落;傘輻5-10,長1-1.5cm;小總苞片5-8,線狀披針形,長5-7mm;萼齒顯著,鉆形;花瓣白色,長卵形至卵形,基部具爪;花柱基圓錐形,花柱向下反曲。分生果卵狀長圓形,長3-4mm,寬1-2mm,主棱突出,每棱槽內(nèi)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ㄆ?-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2500m的河岸濕地、石礫荒原及巖石縫內(nèi)。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圓錐形,粗大。表面棕褐色,頂端有殘卵莖痕,有多數(shù)支根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有形成層環(huán)。氣郁香,味微苦而辛。
【性味】味辛;性微溫
【功能主治】疏風發(fā)表;行氣止痛;活血調(diào)經(jīng)。主傷風感冒;頭痛;胸痛;脘脹痛;風濕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跌打傷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或研粉。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用于傷風感冒及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巖茴香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常常被使用,根據(jù)需要可以組成復方,也可單獨使用,但巖茴香也不可盲目食用,以免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
有人不愛吃方劑,因為覺得有股苦澀味,其實大多數(shù)的方劑的味道確實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茴香丸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處方】白術(shù)30克,白茯苓30克,炒八角30克,吳茱萸30克,荔枝核30克,山楂核30克,橘核90克,枳實24克。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4.5克。
【功能主治】溫經(jīng)導滯,理氣止痛。主寒凝肝經(jīng)。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嚼,空腹時姜湯送下。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二十四
【處方】茴香(炒)半兩,良姜半兩,官桂半兩,蒼術(shù)1兩(汁浸)。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止痛。主男子、婦人臍腹疼痛刺胸膈不止者,下元久冷。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食后生姜湯送下;止痛,溫酒送下。
【摘錄】《宣明論》卷十三
【處方】陳皮、茱萸、三棱、莪術(shù)、丁香、枳殼(炒)、茴香(炒)、檳榔(炒,去巴)、神曲、麥芽各等分,使君子100個。
【制法】上為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蟲積氣痛。
【用法用量】空心飯飲送下;或姜湯送下亦可。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九
【別名】茴香煎
【處方】威靈仙(洗去土)3兩,川烏頭(炮,去皮臍)3兩,陳皮(去白)3兩,防風(去苗)3兩,川楝子(麩炒)3兩,萆薢3兩,烏藥(去土)5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2兩,赤小豆8兩,茴香(炒)8兩,地龍(去土,炒)7兩。
【制法】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服補虛損,除風冷,壯筋骨,明耳目。主丈夫無臟久虛,冷氣攻沖,臍腹絞痛,腰背拘急,面色萎黃,飲食減少,及膀胱、小腸氣痛,并腎臟風毒,頭面虛浮,目暗耳鳴,腳膝無力,腫痛生瘡;婦人血臟虛冷,食減力少,肢體疼痛。消渴,蟲食津液而渴者。
【用法用量】茴香煎(《雞峰》卷七)。
【摘錄】《局方》卷五
【處方】鹿角霜5兩,茴香2兩,胡椒1兩。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
【功能主治】疝瘕,腰腹痛或引囊及囊大者。
【用法用量】口服。
【摘錄】《名家方選》
【處方】胡蘆巴8錢,茴香6錢,巴戟2錢,川烏2錢,川楝肉4錢,吳萸5錢。
【制法】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小腹冷癖,有形如卵,上下走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5丸,小兒5丸,鹽酒送下。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處方】茴香子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硇砂3分,天麻3分,木香3分,白附子3分(炮裂),白礬3分(燒令汁盡),阿魏3分(面裹,煨面熟為度),自然銅3分(細研),干蝎1兩(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臟風冷氣,臍腹虛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蔥白煎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茴香1兩,香附半兩,菟絲子2兩,桑螵蛸半兩,鹽(炒過)2錢。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虛寒,小便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溫酒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九引《指南方》
【處方】茴香(炒)1兩,蓽澄茄1兩,檳榔1兩,木香1兩,苦楝子1兩,硇砂(細研)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炒),桃仁3分(湯浸去皮,麩炒黃,研),阿魏1兩半。
【制法】上為末,次以酒化阿魏,同硇砂、桃仁膏入少面熬令得所,同上件藥末和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盲腸風氣,小腸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爆蔥酒送下,溫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舶上茴香(炒)1兩,地龍(去土,炒)1兩,赤小豆(炒)1兩,川苦楝(去皮,炒)1兩,川烏頭(炮,去皮尖)1兩,烏藥(銼)1兩,牽牛(炒,取末)1兩。
【制法】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毒濕氣,攻疰成瘡,皮肉焮熱,紫破膿壞,行步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鹽湯送下,日2次。
【摘錄】《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處方】茴香子(炒)半兩,吳茱萸(湯洗,焙干,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胡椒半兩,楝實(銼碎,麩炒)半兩,延胡索半兩,木香1分,虻蟲(去翅足,炒)1分,海蛤1分,芫花(醋炒焦)1分,硇砂(研)1分,木通1分。
【制法】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厥疝上攻,腹痛無時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鹽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四
【處方】茴香子(微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天南星(炮裂)1兩,硫黃(細研)1兩,丁香1兩,木香1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干,微炒)1兩,預(yù)知子1兩,桂心1兩。
【制法】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醋煮面糊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陰毒傷寒,四肢逆冷,心下痛硬,氣欲絕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研碎,以炒生姜熱酒調(diào)下,良久煎蔥白艾湯投之,不拘時候頻服之。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八角茴香半兩,川楝子5個,川獨活半兩,甘草(以上酒炙)半兩,谷精草半兩,末茶1兩(半兩為衣),蒼術(shù)1兩(酒炙)。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破傷風。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一三
【處方】茴香1兩(微炒),附子1兩(炮,去皮臍),補骨脂1兩(微炒),胡桃仁1兩。
【制法】上為末,入胡桃同搗爛,煮糯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膀胱氣痛,及虛冷氣下注。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別名】茴香子丸
【處方】茴香子3分,木香1分,蘿卜子半兩(微炒),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蓬莪荗3分,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3分。
【制法】上為末,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臟虛冷氣攻兩脅脹滿,腹內(nèi)疼痛,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茴香子丸(《圣濟總錄》卷五十二)?!妒備洝酚小案阶印?。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茴香2兩,生姜4兩。
【制法】同搗令勻,凈器內(nèi)濕紙蓋1宿,次以銀石器中,文武火炒令黃焦,為末,酒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助脾胃,進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10-15丸,茶酒送下。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九引《經(jīng)驗后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十二
【別名】茴香子丸
【處方】茴香2兩(炒),川烏頭2兩(炮裂,去皮臍),川楝子2兩,陳橘皮2兩(去白瓤),萆薢2兩,地龍2兩(去土,微炒),旋覆花2兩,蜀椒(去閉口及目,炒出汗)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虛損,除風冷,壯筋骨,明耳目。主虛損。
【用法用量】茴香子丸(《普濟方》卷二二○)。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六
【處方】茴香8兩(炒),川楝子(炒)3兩,川烏(炮,去皮)3兩,威靈仙(洗去土)3兩,防風(去蘆)3兩,陳皮3兩,地龍1兩(去土,微炒),烏藥5兩,赤小豆8兩。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濕氣下行,流入脬囊,大腫,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5丸,茶酒送下。
【摘錄】《儒門事親》卷十二
【處方】蒼術(shù)(水浸3日,去皮,銼,焙)2兩,杜仲(制)2兩,破故紙2兩,川椒2兩,茴香1兩1錢,厚樸1兩。
【制法】上藥以青鹽三分之一,入在瓶內(nèi),酌量入水,文武火煮,水盡為度,焙干為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補氣血。久服明眼。主腰疼。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酒送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八
【處方】茴香1斤(去枝梗),生姜2斤。
【制法】以生姜細搽,淹茴香1宿,曬,焙干為末。另研青鹽末1兩半拌勻,溫水泡蒸餅,微炙干,研,入藥末再搗千余下,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壯下元。主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鹽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九引《經(jīng)效濟世方》
看了上文對于茴香丸的介紹,我們對于茴香丸的功效和作用等內(nèi)容也有了些許印象,這也是我們在食用前所必須要了解的。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疾病的困擾,那么面對疾病我們又應(yīng)該如何正確看待呢?遇到疾病應(yīng)該怎么辦?又要如何調(diào)理?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種中藥方劑茴香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學習下哦。
【處方】京三棱(炮,切)蓬莪術(shù)(炮,切)金鈴子(去核,麩炒赤)各30克 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 木香 當歸(洗,焙)30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氣疾,臍腹?jié)M,膀胱疝氣,小腸氣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空腹時溫服。如小腸撮痛,炒生姜,酒調(diào)下,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一服。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
【處方】香附子(用去殼巴豆2~7粒,同炒焦,巴豆不用)茴香(炒)各30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小兒外腎腫大,脹悶作痛。
【用法用量】幼兒每服1.5克,空腹時煎紫蘇葉湯調(diào)下,如是3歲以上服3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處方】白蒺藜、附子、茴香子等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陰瘡,風冷所傷,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溫酒調(diào)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一引《千金》
【別名】茴香湯
【處方】茴香(炒)、苦楝(炒)。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腎消病,下焦初證,小便如膏油。
【用法用量】茴香湯(《潔古家珍》)。
【摘錄】《保命集》卷下
【處方】茴香(炒)、川楝子(去核)、牽牛、巴戟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疳疝氣攻,陰核腫大。
【用法用量】3歲半錢,燈心湯調(diào)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九引《全嬰方》
【處方】茴香(炒)半錢,蕓苔子半錢,田螺殼2錢,甘草3寸(炙),川楝子1分(用肉)。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瘹氣。小兒生下5個月以上至7歲,有結(jié)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在臍下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煎沉香湯調(diào)下;木香湯亦得。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引《形證論》
【處方】茴香(炒)、木香、黑附子(炮)、金鈴子(去核,用皮)、蘿卜子(炒)、檳榔、破故紙(炒)、白豆蔻(煨)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兒盤腸氣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半盞,入鹽煎服。
【摘錄】《醫(yī)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
【處方】茴香(炒)1兩,蓬莪術(shù)1兩,京三棱1兩(2味炮熟,銼),金鈴子肉1兩,甘草半兩(炙)。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膀胱氣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熱酒調(diào)下。每發(fā)痛甚連日,只2-3服立定。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茴香氣味辛溫,入足厥明;金鈴子肉氣味苦微寒,入手、足厥陰;蓬莪術(shù)氣味苦辛溫,入足厥陰;京三棱氣味苦平,入足厥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能緩諸藥之性;熱酒調(diào)送,欲藥性之入厥陰也。此治膀胱氣痛不可忍者。剛劑屢投而效,故治以攻堅破積之藥,雖有緩中之品,而苦辛泄肝之藥居多,氣既得泄,病自緩矣。
【摘錄】《本事》卷三
【別名】茴香子散
【處方】茴香子1兩,苦楝子1兩(炒微黃),木香半兩,檳榔1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盲腸氣,小腹連陰疼痛。
【用法用量】茴香子散(《普濟方》卷二五○)。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舶上茴香1兩(炒),金毛狗脊1兩(刮去皮毛),黑牽牛2兩(微炒)。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膀胱氣腫硬,上下不定,腰膝氣滯疼痛,行履艱難。
【用法用量】每服3錢,入膩粉少許拌勻,以豬腎炒,臨臥鹽酒調(diào)下;鹽湯亦得。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處方】茴香1兩,紫蘇1兩,檳榔1兩,木通2分,巴戟(去心)2分,人參2分,赤茯苓2分,當歸半兩,桃仁(去皮,麩炒黃)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氣淋,小腸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三三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蕓苔子(炒)1分,蓬莪術(shù)1分,茴香(炒)1分,青皮1分,甘草1分,辣桂半分,木香半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臍下氣塊瘹痛。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鹽湯調(diào)下。
【摘錄】《直指小兒》卷二
【處方】京三棱(炮)、茴香(炒)、甘草、沒藥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吊疝,大人膀胱疝氣痛。
【用法用量】煎吊藤湯調(diào)下;蔥湯亦可。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處方】茴香、冬青膽(陰干)、生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孩兒赤眼,并治胎熱及疳障多淚。
【用法用量】每洗眼時,取藥1分,水1盞,煎10沸后,溫洗之。
【摘錄】《顱囟經(jīng)》卷下
【處方】茴香、苦楝(炒)、五味。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腎消,小便如油。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酒送下。
【摘錄】《脈因證治》卷下
【處方】茴香1兩,川楝肉(炒)半兩,破故紙(炒)半兩,香附子半兩,猴楂子半兩(去核)。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男子小腸氣,女子盤腸氣,寒濕氣入少腹疼痛,或外腎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溫酒、鹽湯任下,日3次。初生小兒女皆可服。如藥冷,將盞盛藥,于熱湯內(nèi)坐熱,涂母乳與吃。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九十引《經(jīng)驗良方》
【處方】廣木香1兩,茶1兩,八角茴香半兩,乳香半兩,人參半兩,川楝子2兩半(去皮子),甘草1兩半,知母1兩半,小茴香1兩半,貝母1兩半,沉香2錢,安息香2錢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牙痛。
【用法用量】好酒和聚,陰干為末。每服3錢,空心酒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七十三引《經(jīng)驗秘方》
綜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嘗試服用茴香散,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除了對特定疾病的治療,茴香散還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有效地增強身體某些方面的機能。
人這一輩子很可能會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纏身,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阻擋的。當我們?nèi)梭w患病了之后,我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必然是要靠藥物治療的,中藥方劑由于可以從根本上治愈且無副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來介紹一種:茴香酒。
【處方】茴香、樟腦、紅花。
【功能主治】接骨。主折傷。
【用法用量】上藥浸火酒,納瓷器封固30日。
【摘錄】《接骨圖說》
【處方】茴香(舶茴尤佳)。
【功能主治】卒腎氣痛,偏墜牽引,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浸酒,煮飲之。
【摘錄】《本草綱目》卷二十五
【處方】茴香(炒,研)。
【功能主治】膀胱偏墜,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燈籠草根渾酒調(diào)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三
【別名】茴香散
【處方】破故紙(炒香)、茴香(炒)、辣桂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打墜凝瘀,腰痛。
【用法用量】茴香散(《普濟方》卷三一○)。
【摘錄】《普濟方》卷一五五引《圣惠》
【處方】茴香、丁香、樟腦、紅花、白酒。
【功能主治】溫通活血。主扭傷,挫傷腫痛。
【用法用量】酒劑。用棉花蘸涂傷處。
【摘錄】《中醫(yī)傷科學講義》
通過本文的介紹我們發(fā)現(xiàn)茴香酒的好不僅體現(xiàn)在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效果上,而且它的副作用小更是從古至今都受人推崇,養(yǎng)生效果真的超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