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下只有養(yǎng)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藥。社會不斷發(fā)展,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只有進行科學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藜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期各大電視頻道推出各種養(yǎng)生節(jié)目,飲食節(jié)目也推出特色養(yǎng)生食療方法,在方方面面都顯示出養(yǎng)生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認識中加深,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種養(yǎng)生的藥材藜。
【別名】萊(《詩經(jīng)》),厘、蔓華(《爾雅》),蒙華(《爾雅》郭璞注),鶴頂草(《土宿本草》),紅落藜、舜芒谷(《救荒本草》),紅心灰藋(《庚辛玉冊》),落藜、胭脂菜(《綱目》),飛揚草(《廣州植物志》),灰莧菜(《四川中藥志》),灰藜、灰蓼頭草(《上海常用中草藥》),灰藜、灰菜、灰條(《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來源】為藜科植物 藜 的 幼嫩全草 。6~7月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0.4~2米。莖直立,具棱和綠色條紋。葉互生;下部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先端鈍,邊緣有牙齒或作不規(guī)則淺裂,基部楔形;上部葉片披針形;下面常被白粉。花小形,兩性,黃綠色,每8~15朵聚成一花簇,許多花簇集成大的圓錐花序;花被片5,卵形,背部中央有綠色隆脊;雄蕊5,伸出花被外;柱頭2,不露出于花被外。胞果稍扁,近圓形,包于花被內。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化學成份】全草含揮發(fā)油。葉的脂質中68%是中性脂肪,內含棕櫚酸、廿四烷酸、油酸、亞油酸及谷甾醇、廿九烷、油醇、蠟等。根含甜菜堿、氨基酸、甾醇、油脂等。種子含油5.54~14.86%。
【藥理作用】藜可供食用,也可作飼料或藥用。生長在日本的變種藜對蚯蚓有先興奮后麻痹作用,其最小有效濃度為水浸劑0.5%,醇浸劑1%;水浸劑排蟲率為33%。食藜后經(jīng)日光照射,可致"藜日光過敏性皮炎"。有謂此病似與女性內分泌變化有關。曾有報道綜合207例植物-日旋旋旋旋光性皮炎患者,其中因食藜發(fā)病者日8例,占42.5%。用維生素B12肌內注射治療效果較好。用生長在日本的變種藜濃縮水煎液,醇浸液,醚浸液,多量注入兔皮下,也會引起對日光和紫外線的過敏反應,不但在注射局部,且在遠隔部位亦有潮紅、水腫,甚至皮下出血和壞死,同時還有貧血及體重減輕;此可能系因藜葉中感光物質進入體內,再經(jīng)日光照射所致。豚鼠飼食試驗,未見類似病癥。將藜的70%醇浸劑用于蛙、蟾蜍、鴿、小鼠、豚鼠、兔等,對呼吸先興奮后抑制,終因呼吸麻痹致死;亦有降壓和抑制心臟的作用;能增加平滑肌器官的運動,對末梢血管主要是收縮;對骨胳肌和運動神經(jīng)常呈麻痹作用;但連續(xù)用于兔和小鼠,可逐漸產(chǎn)生習慣性,使麻痹作用減弱,同時耳殼、四肢、尾根等處發(fā)生充血、浮腫、出血等癥狀,且可因紫外線照射而增劇。
【性味】《綱目》:"甘,平,微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殺蟲。治痢疾,腹瀉,濕瘡癢疹,毒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搗涂。
【附方】①治痢疾腹瀉:灰藋全草一至二兩。煎水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備注】同屬植物 灰綠藜 ,形態(tài)與藜極相似,但植株較??;側方花的花被片3~4片;扁圓形的種子上有缺刻狀突起。西藏等地區(qū)與藜同等人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藜,處處有之,即灰藋之紅心者,莖葉稍大,嫩時亦可食。
上文就是對藜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詳細說明,像藜這類藥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錯,不過要注意的是,使用藜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則對身體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ys630.coM延伸閱讀
藜實是一種大家很熟悉的藥材,有著不同尋常的作用和功效,在很多疾病中是治愈的關鍵,下面讓大家一起深入的對藜實進行更多的解讀吧!
【別名】灰藜子、灰菜子
【來源】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藜的果實或種子。
【原形態(tài)】1.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莖直立,粗壯,具條棱,綠色或紫紅色條紋,多分枝。葉互生;葉柄與葉片近等長,或為葉片長的1/2;下部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3-6cm,寬2.5-5cm,先端急尖或微純,基部楔形,上面通常無粉,有時嫩葉的上面有紫紅色粉,邊緣有牙齒或作不規(guī)則淺裂;上部葉片披針形下面常被粉質。花小形,兩性,黃綠色,每8-15朵聚生成一花簇,許多花簇集成大的或小的圓錐狀花序,生于葉腋和枝頂;花被片5,背面具縱隆脊,有粉,先端微凹,邊緣膜質;雄蕊5,伸出花被外;子房扁球形,花柱短,柱頭2。胞果稍扁,近圓形,果皮與種子貼生,包子花被內。種子橫生,雙凸鏡狀,黑色,有光澤,表面有淺溝紋?;ㄆ?-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
【性狀】性狀鑒別 胞果五角狀扁球形,直徑1-1.5mm,花被緊包果外,黃綠色,頂端5裂。裂片三角形,稍反卷,背面有5棱線,呈放射狀;無翅;內有果實1枚,果皮膜狀,貼生于種子。種子半球形,黑色,有光澤,表面具淺溝紋。
【化學成份】種子含柳杉二醇(cryptomeridiol),8-α-乙酰柳杉二醇(8-α-ace-tocryptomeridiol)[1].
【性味】苦;微甘;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祛濕;殺蟲止癢。主小便不利;水腫;皮膚濕瘡;頭瘡;耳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水煎洗;或燒灰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藜實的作用一些介紹,使用它的時候,可以根據(jù)上面所講的需求進行,而且藜實在治療某些疾病上也有著很好的幫助。
粉藜是一種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藥材,科學健康地食用的話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疾病治療是可以帶來很大功效的。現(xiàn)在我們就具體去了解一下粉藜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吧。
【別名】三齒粉藜、咸卜子菜
【來源】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野濱藜的全草。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30-80cm。莖具條棱及綠色色條,通常自基部分枝,枝細瘦,上部常彎曲,稍有白粉。單葉互生;葉柄長6-12mm,葉片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長2-7cm,寬0.8-2cm,先端鈍,基部寬楔形,全緣或稍波狀,兩面灰綠色,表面無毛或稍被白粉,背面稍被鱗桃狀膜片或白粉,后期漸剝落。雌雄同株,團傘花序生于葉腋,雄花4基數(shù),早落;雌花在每團傘花序中3-10或更多;通常無花被;具2苞,苞的邊緣全部合生,果時兩面鼓脹,表面僅有1-3個位置不走的棘狀突起,頂緣有3個短齒,包注子房或果實。胞果扁平,果皮白色,膜質,與種子貼伏。種子棕色,直立。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邊、堿性草地,鹽漬化沙地、湖邊、河灘。
【性味】甘;酸;性平
【功能主治】利水澀腸。主腹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鮮品可用至30g;或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
了解了粉藜的一些功效治和常識之后,希望大家在食用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方法,讓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優(yōu)若藜是中藥中常見的一種,具有很多不同的功效,可以對人體的一些疾病進行調理,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具體的功效有哪些吧。
【來源】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駝絨藜的花序。
【原形態(tài)】灌木,高0.3-1m。多分枝,集中于下部,有星狀毛。葉互生;有短柄;葉片線形、長圓形或披針形,長1-2cm,寬2-5mm,先端尖或鈍,基部漸狹或楔形,全緣,兩面均有星狀毛,1脈?;▎涡?,雌雄同株;雄花數(shù)個成簇,在枝端集成穗狀花序,長達4cm,雌花腋生,無花被;苞片2,密生星狀毛,合生成管,兩側壓扁,呈橢圓形,其上部有2個角狀裂片,裂片長為管長的1/3,叉開,果期管外兩側各有2束等長的長毛。胞果橢圓形或倒卵形,直立,被毛。種子和胞果同形,側扁,直立;胚馬蹄形?;ā⒐?-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干旱或荒漠地區(qū)。
【性狀】性狀鑒別 花序黃白色,上部為排列緊密的雄花序,數(shù)花成簇,在枝端集成穗狀花序。雌花位于下部,1-2朵腋生于葉腋,由2小苞片合生成雌花管,上部有2個角狀裂片,叉開。于果期時管外兩側各有2束等長的長毛。胞果橢圓,形或倒卵形。種子側扁。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黃白色。①多細胞非腺毛,頂面觀呈雙層的五角星狀分枝,毛基部成爪形。②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23.5-58.8μm。③花粉粒圓形,可見到清晰的孔?;ǚ哿T趻呙桦婄R下觀察:花粉粒圓形,邊緣略帶波狀,直徑18.5-21.9μm;表面有孔28-40個,孔徑1.59-2.39μm,孔間距離3.10-4.99μm,孔徑與孔間距離之比為l:2-2:5??走吘壵R,界線清晰;孔具膜,膜上長16-23個小刺,分布集中于中心部位,在孔膜的邊緣留下一圈空白區(qū)?;ǚ弁獗谏闲〈堂芗?。
【性味】淡;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主氣管炎;肺結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優(yōu)若藜,我們知道優(yōu)若藜有非常全面的功效和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優(yōu)若藜作為一種調理身體的手段 。
我們知道中藥材分很多種,匍匐濱藜也是其中的一種。要想匍匐濱藜能正確科學的發(fā)揮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為不同的藥材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和功效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別名】海芙蓉、海歸母、沙馬藤
【來源】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匍匐濱藜的全草。
【原形態(tài)】小灌木,高20-50cm。莖外傾或平臥,下部常生不定根;枝互生,淺綠色,有時常帶紫紅色,具微條棱。單葉互生;葉柄長1-3mm;葉片寬卵形至卵形,肥厚,通常長1-2cm,寬8-15mm,全緣,兩面均為灰綠色,有密粉,先端圓或鈍,基部寬楔形至圓形?;ㄓ谥Φ纳喜考捎腥~的短穗狀花序;雄花花被錐形,4-5深裂,裂片倒卵形,先端內折,雄蕊與花被片同數(shù)但通常不全發(fā)育,花絲扁平,基部連合,無退化子房;雌花的苞片果時三角形至卵狀菱形,邊緣具不整齊鋸齒,近基部的邊緣合生,靠基部的中心木栓質膨脹,黃白色,中線兩側各有1個向上的突出物。胞果扁,卵形,果皮膜質。種子扁球形,兩面微凸起,紅褐色至黑色?;ㄆ谇锬?2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濱空曠沙地。
【性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通經(jīng);解毒消腫。主風濕痹痛;帶下;月經(jīng)不調;瘡瘍癰疽;皮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雖然匍匐濱藜有著許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食用的。我們要針對用者的自身情況來酌情用藥。希望大家不要胡亂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中藥大葉藜[圖],是很好的一味中藥材,大葉藜[圖]在調理身體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醫(yī)藥方面應用的也比較廣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血見愁[東北]
【來源】為藜科藜屬植物 雜配藜 Chenopodium hybridum L.,以 地上部分 入藥。夏季割取地上全草,切段,曬干備用或鮮用。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0.3~1.2米。莖直立,粗壯,單一或上部分枝,具5銳棱,無毛。單葉互生,具長柄,葉柄長2~7厘米;葉片質薄,卵形、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4~15厘米,寬2~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微心形或近截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波狀淺裂,裂片端尖,無毛。秋季開綠色小花,疏散的大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兩性或雌性;花柱5裂,裂片卵形,先端圓鈍,邊緣膜質,背部有縱隆脊;雄蕊5個。胞果薄膜質,雙凸鏡形,具蜂窩狀的四至六角形網(wǎng)脈。種子扁圓形,黑色,無光澤,有明顯的凹點,直徑約2毫米。
【生境分布】生于村邊、菜地及林緣草叢中。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山東、河南、四川和云南等省區(qū)。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調經(jīng),止血。用于月經(jīng)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吐血,衄血,咯血,尿血。
【用法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看完了上面關于大葉藜[圖]的功效及其作用的詳細介紹,相信很多朋友已經(jīng)知道了大葉藜[圖]的好處了??梢姶笕~藜[圖]對于我們人體是很有益的。如果有需要,大家不妨試一試。
中草藥可以說是古人留給后代人最大的寶藏之一,而且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如今已經(jīng)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起初人們只信奉西藥而忽略中藥,認為西藥的藥效強勁,其實中藥的治療雖然見效不如西藥快,但是同樣可以起到治療效果,同時還能夠減少藥物對身體的危害。蒺藜就是一種中藥材,那么疾藜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
一、蒺藜的功效與作用
1、利尿:蒺藜含有的鉀鹽、生物堿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臨床上對腹水及水腫病人有效。
2、平肝潛陽:刺蒺藜味苦能降泄,入肝經(jīng),果實主降,故可平抑上逆之肝陽。用治頭痛、眩暈、痙攣最有效。
3、明目:蒺藜辛散祛風,苦能瀉火,入肝經(jīng),肝開竅于目,故能宣散肝經(jīng)風熱,瀉肝火,而祛風明目,甚有效力。
4、止癢:蒺藜既辛且苦,能燥濕殺蟲,祛風止癢。如《名醫(yī)別錄》曰:“即藜,主身體風癢,小兒頭瘡。”
5、散結祛瘀:蒺藜辛溫,可散結祛瘀。用于治療癥瘕積聚、癰疽、瘰疬、乳巖等。
二、蒺藜的藥用附方
1、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兩(帶刺炒),葳蕤三兩(炒)。共為散。每早服食后三錢,白湯調服。(《方龍?zhí)都颐亍?
2、治胸痹,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帶刺炒,磨為細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錢,白湯調服。(《方龍?zhí)都颐亍?
3、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兩(帶刺炒),小茴香三兩(炒),乳香、沒藥各五錢(瓦上焙出汗)。俱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方龍?zhí)都颐亍?
4、治乳脹不行,或乳巖作塊腫痛:刺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方龍?zhí)都颐亍?
刺藜的藥用價值
一年生草本,植物體通常呈圓錐形,高15-40cm。莖直立,多分枝,有條紋,老時帶紅色,通常無毛或有疏毛。葉互生,有短柄;葉片狹披針形至線形,長2-5cm,寬4-10mm,先瑞漸尖,基部狹窄,全緣,主脈明顯,黃白色?;ㄐ蛏谥Χ撕腿~腋,為復二歧聚傘花序,最末端的分枝針刺狀;花小形,兩性,近無柄;花被片5,長圓形,先端鈍圓或驟尖,背部稍肥厚,綠色,邊緣膜質,果時開展。雄蕊5,不外露。胞果圓形,先端壓扁,不全包于花被內,果皮膜質,與種子貼生。種子橫生,圓形,邊緣有棱,黑褐色,有光澤?;ㄆ?-9月,果期9-10月。
刺梨的功效:刺梨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實,刺梨又名茨梨、木梨子、文先果,刺梨是滋補健身的營養(yǎng)珍果,刺梨有解毒、活血化淤、健胃消食的功效,刺梨有治療食積飽脹的作用,刺梨食用禁忌是脾胃虛寒,胃脘冷痛,慢性腹瀉者,勿食刺梨。刺梨的根(刺梨根)、葉(刺梨葉)、花(刺梨花)亦供藥用。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或煎湯。
刺藜的副作用
刺梨性涼,平素脾胃虛寒,胃脘冷痛,慢性腹瀉者,勿食刺梨。
刺藜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刺藜的醫(yī)學附方
1、刺梨治慢性胃炎,胃痛:茨藜根,煎成濃液,每日當茶飲,連服一周。(《貴陽民間藥草》)
2、刺梨治高血脂:刺梨、蘿卜各100克,水煎代茶飲。
3、刺梨治胃氣脹痛:茨藜根一兩,紅糖一兩。水煎服。(《貴州民間方藥集》)
4、刺梨治顏面黑斑:刺梨1000克,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煮1小時,加蜂蜜500毫升,濃縮成膏,每次20毫升溫水送服,每日3次。
5、刺梨治脾虛白痢,消化不良:茨藜根一兩五錢,何首烏一兩五錢,頭暈藥一兩。水煎,連服二劑。(《貴陽民間藥草》)
6、刺梨酒:鮮刺梨適量,蒸熟,曬干,浸制成酒劑服。源于《滇黔紀游》。此酒“味甚佳,是古制也?!庇薪∥赶车裙π?。用于飲酒之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較好。
7、刺梨治赤白崩帶:刺梨根半斤,金毛狗脊四兩。泡酒,早晚各服一酒杯。(《重慶草藥》)
8、刺梨蜜膏:刺梨適量,加水煎湯,濃縮成膏,或加蜂蜜等量。每次1——2匙,沸水送服。源于《本草綱目拾遺》。刺梨與蜂蜜同用有養(yǎng)陰生津和清熱作用。用于胃陰不足或熱傷津液,口干口渴等。
9、刺梨治久咳:茨藜根,加糖煎服。(《貴陽民間藥草》)
10、刺梨解醉酒:醋漬刺梨2個,慢慢嚼服。
11、刺梨治暑熱傷津、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刺梨100克榨汁隨時飲用。
12、刺梨治脾胃虛弱:用刺梨150克,刮去芒刺,搗爛榨汁,粳米100克煨煮成粥,調入刺梨汁,拌勻早晚溫服。
13、刺梨治咽喉腫痛:醋漬刺梨2個,搗爛,榨取汁慢慢咽服。
14、刺梨治飲食積滯、少食腹瀉:刺梨200克,蕺菜30克,水煎服,每日3次。
蔥,既是人們四季常食的調味品,又是營養(yǎng)豐富的應時蔬菜。據(jù)分析,每百克大蔥含蛋白質1.4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4.1克,維生素A原1.6毫克,還有維生素B1、維生素C以及鈣、磷、鐵、鎂等元素。蔥作為調味品是由于它含有特殊香氣的揮發(fā)油,其主要成分是蔥蒜辣素,也叫植物殺菌素。它除能促使人的消化液分泌量增加、提高食欲、增強消化功能外,還具有殺菌消炎作用。經(jīng)研究還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食蔥和蒜,還具有降低血脂、血糖、血壓及補腦作用。
老年腦力勞動者,常因用腦過度而引起食欲欠佳、消化不良等癥狀,有時甚至出現(xiàn)血壓升高等一系列反應,如果能事先多吃點大蔥或大蒜,則有預防上述癥狀的作用。為大腦提供能量所需的葡萄糖的轉變,需要維生素B1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把大蒜和少量維生素B1放在一起,即可產(chǎn)生一種叫蒜胺的物質。這種物質在增強維生素B1作用的同時,還能發(fā)揮比維生素B1更強的作用。大蔥中則含有一種叫前列腺素A的成分,若經(jīng)常食蔥,堆積的前列腺素A就可起到舒張小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從而有助于防治血壓升高所致的頭暈。國外學者也證明,常食大蔥或大蒜,會使人保持大腦靈活,甚至更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