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毒草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guān)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冷毒草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中藥冷毒草是比較好的一種藥材,很多人都對它不甚了解,那么下面我們就詳細的去看一下中藥冷毒草。
【別名】地黃瓜
【來源】為堇菜科植物 匍匐堇菜 的 全株 。春、夏、秋均可采集。鮮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地下莖長,地上莖短或缺,多匍匐枝?;~具長柄,卵狀心形,長2.5~5厘米;先端通常長尖,基部彎缺狹而深,邊緣有鈍齒,葉和葉柄有柔毛,下面脈上較密;托葉褐色,離生,邊緣有疏睫毛?;▋蓚?cè)對稱,具有柔毛的長梗;萼片5,矩圓狀披針形;花瓣5,淡紫色,距短,囊狀。果球形,通常有短柔毛。種子小,黑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田邊、路旁及林間。分布云南。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蛇咬傷:冷毒草加茄子汁搗爛外敷患處。如有瞳孔散大或復(fù)視,在外敷的同時,可用伸筋草適量,煎水內(nèi)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文山中草藥》。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冷毒草,我們知道冷毒草其實是一種中藥材,能帶給我們養(yǎng)生的功效,幾乎沒有太大的副作用,所以不妨在閑暇之余試試看哦。
相關(guān)閱讀
拔毒草是一種中藥材,這類藥物對疾病治療上可以涉及很多個方面,所以在對拔毒草選擇之前,一定要對它進行很好了解,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介紹下。
【別名】筋骨草、散血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大籽筋骨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大籽筋骨草,直立草本,高15-40cm。莖四棱形,有槽,被疏柔毛,幼部被濃密的白色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2-5cm,具狹翅,被疏柔毛;葉片紙質(zhì),倒披針形、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卵形,長4-10cm,寬1.8-4.5cm,先商標(biāo)鈍或急尖,基部楔形,下延,兩面被長柔毛或糙伏毛,邊緣具波狀齒,具緣毛。輪傘花序具6-12花,多數(shù)在莖、枝中上部著生,漸向上密集,組成穗狀花序;苞片下部者與莖葉同形,上部漸變小;花萼漏斗狀,外面在脈上及萼齒被長糙伏毛,內(nèi)面無毛,具10脈,萼齒5;花冠藍色、藍紫色或紫色,筒狀,長7-9mm,斜出,外面被疏柔毛,內(nèi)面近基部有毛環(huán),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2淺裂,下唇伸長,3裂;雄蕊4,二強;花柱細弱,伸出花冠很多,無毛,先端2淺裂;花盤環(huán)狀;子房4裂,無毛。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背部具極顯著的網(wǎng)狀皺紋,腹部具果臍,果臍占腹面的2/3-3/4?;ㄆ?-3月,果期3-5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50-1750m,有時可達2600m的林下陰濕處、水溝邊及路邊草叢中。
【性狀】全草含大籽筋骨草(ajugamacrin)A、B、C、D、E及山苦草素(ajugapantin)A。此外還有脯氨酸(proline),羥脯氨酸(hydroxyprol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酷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甘氨酸(glycine),脂肪酸(fatty acid)及不飽和脂肪酸(unsadfatty acid)等。
【性味】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主肺熱咳嗽;吐血;衄血;赤痢;淋痛;風(fēng)濕痹痛;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拔毒草的一些基本功效,以及拔毒草的食用方法等,這樣大家在食用的時候才不會用錯,也能夠更加正確的發(fā)揮拔毒草的價值。
說起疔毒草,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因為它可是具有很好的治療疾病效果的。不過也有一些朋友不知道疔毒草的功效具體是什么,因此在這里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疔毒草的功效。
【別名】亞爾母堂(藏名)
【來源】為堇菜科植物 裂葉堇菜 的 全株 。春、秋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根莖粗短,生數(shù)條黃白色較粗的須狀根。葉簇生,具長柄;葉片圓腎形,掌狀3~5全裂,裂片再羽狀深裂,終裂片線形?;ǖ陷郎惠嗥?,宿存,覆瓦狀排裂;花瓣5,多不等大,最下者常大而有距。蒴果成熟后裂成3瓣?;ㄆ?~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草地及固定沙丘向陽處。分布東北及四川等地。
【性味】《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苦,寒。"
【歸經(jīng)】《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入心、脾、腎三經(jīng)。"
【功能主治】①《吉林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癰腫。治無名腫毒,瘡癤。"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搗汁。外用:搗敷。
【附方】①治各種瘡毒、癤腫:鮮疔毒草適量,白礬少許,共搗如泥,敷患處。
【摘錄】《*辭典》
【出處】1.出自《本經(jīng)逢原》。
通過本篇文章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疔毒草的作用與功效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文章介紹的幾種作用與功效是比較常見的,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們,對生活有所幫助。
狼毒草是一種分布很廣的植物,比如在我國的貴州、云南以及江西等地區(qū)都有廣泛的分布,在今天,狼毒草已經(jīng)是用途非常廣的中藥了,比如狼毒草,具有殺蟲止癢的作用,所以能夠治療一些皮膚病,另外對跌打損傷以及神經(jīng)疼痛都有很好的療效,下面詳細介紹這種藥的好處。
狼毒草的功效與作用:
狼毒的藥理作用
抗腫瘤作用
狼毒提取物對多種動物腫瘤有抑制作用。干燥飲片的水和醇提取物,對小鼠移植性肝癌、肺癌生長有抑制作用;
腹腔注射、靜脈注射和灌胃等不同途徑給藥,在一定劑量下均能抑制腫瘤生長,但以腹腔注射及靜脈注射給藥作用較強。
其水提取物的抗腫瘤作用是其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產(chǎn)生的。狼毒浸出液對T淋巴瘤(L615)細胞有較強的抑制或(和)殺傷作用,能對抗和抑制白血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從瑞香狼毒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到的格尼迪木任對多種腫瘤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是瑞香狼毒抗癌作用的主要成分。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狼毒體外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在試管內(nèi)對大腸桿菌、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等革蘭陰性腸內(nèi)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水浸液對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如黃色毛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
瑞香狼毒中提取的狼毒苷能抑制真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
狼毒煎劑對人型結(jié)核桿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但其蒸餾液和揮發(fā)油只有很弱的抗結(jié)核桿菌作用。
對免疫系統(tǒng)作用
瑞香狼毒能顯著降低小鼠脾和胸腺重量以及血清凝集素滴度和溶血素HC50值。
并影響小鼠脾細胞抗體形成,還能顯著促進小鼠腹腔M吞噬功能。
其他作用
瑞香狼毒分別與蛋白激酶A和蛋白激酶C溫育,能顯著抑制Ⅱ型蛋白激酶A的活力。
狼毒對EB病毒有激活作用,還對腺病毒轉(zhuǎn)化細胞也有作用。對Raji細胞內(nèi)EB病毒也有誘導(dǎo)作用,并能促進EB病毒對淋巴細胞的轉(zhuǎn)化。狼毒煎劑灌服可提高電擊法和熱板法導(dǎo)致鼠痛閾。
毒性
狼毒的副作用和毒性不是很大。狼毒水、醇提取物注射鼠的LD50的量分別為184.3g/kg和132.7g/kg。醇提取物兔灌胃的安全劑量為8.4g/kg。狼毒可致雙目損傷。
冷香湯在生活中是蠻常見的中藥方劑,采用純天然藥材配比而成,但仍然有很多人對冷香湯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良姜(二錢)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 甘草(炙.二錢) 干姜(炮.一錢) 丁香(三分) 草果(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引飲燥渴,過食生冷成霍亂。
【用法用量】上作二貼,用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滓貯瓶中,沉井中,待冷服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良姜 檀香 甘草(炒令赤)附子(炮裂,去皮、臍)各60克 丁香6克 川姜22.5克(炮)草豆蔻5個(去皮,面裹煨)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夏秋暑濕,恣食生冷,遂成霍亂,陰陽相干,臍腹刺痛,脅肋脹滿,煩躁,引飲無度。
【用法用量】每用藥末15克,加水1.3升,煎十?dāng)?shù)沸,貯瓶內(nèi),沉井底,作熟水服。
【摘錄】《百一選方》卷七
【別名】冷香飲子
【處方】良姜2兩,檀香2兩,甘草(炒令赤)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丁香2錢,川姜3分(炮),草豆蔻5個(去皮,面裹煨)。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消暑止渴。主瘴病,胃脘刺痛,胸膈不利,或吐或瀉。
【用法用量】冷香飲子(《醫(yī)級》卷七)。
【各家論述】《瘴瘧指南》:寒淫于內(nèi),治以辛熱,川姜、良姜、檀香、草蔻、丁香、附子皆辛熱之藥,去寒溫胃;甘草之甘,溫以和中;大渴引飲者,心肺中有邪熱,故冷飲以導(dǎo)邪熱下行也。
【摘錄】《百一》卷七引王元禮方
通過上面對冷香湯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中醫(yī)認(rèn)為食療方劑養(yǎng)生是最直接有效的養(yǎng)生方式,對身體沒有什么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
大家是否知道冷湯這種中藥方劑呢?可以說冷湯在臨床中的應(yīng)用是相當(dāng)?shù)膹V泛的,那么冷湯都具有哪些特點呢?日常生活中冷湯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應(yīng)用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甘草3寸(炙黃,為細末),人參半錢(為末),黑附子(去皮臍,末)半錢,淡竹葉14片,大棗5枚。
【功能主治】瘴毒,內(nèi)寒外熱,咽嗌間煩躁不解。
【用法用量】以水半升,煎10余沸,放溫,時時細呷。
【各家論述】《瘴瘧指南》:人參之甘能補肺氣、生津液、利痰,甘草之甘能和平,二味合用,能緩心肺之火;淡竹葉能解煩渴;大棗能補元氣,大附子能引心肺之火下行,則煩渴止矣。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九引《廣南衛(wèi)生方》
【別名】冷香湯、冷湯飲
【處方】沉香、附子(炮)。
【功能主治】冷痰虛熱,諸勞寒熱。
【用法用量】冷香湯(《本草綱目》卷三十四引《元戎》)、冷湯飲(《奇效良方》卷二十二)?!侗静菥V目》引《元戎》本方用量:各等分。
【摘錄】《永樂大典》卷八○二一引《澹寮》
上面就是本文對于冷湯這種方劑的一些介紹,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下。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冷蕨,我想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甚至服用過。沒有聽說過也沒關(guān)系,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冷蕨。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寶興耳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達30cm。根莖短而直立。葉簇生;葉柄長6-10cm,禾稈色,基部被褐棕色、卵圓形鱗片;葉片線形,長15-20cm,寬2-2.5cm,先端漸尖,基部稍縮短,二回羽狀分裂;羽片25-30對,稍散生,近于無柄,狹卵狀菱形,羽狀深裂,基部多少呈耳狀,葉下面灰綠色,葉軸及葉背均疏被鱗毛。孢子囊群圓形,褐色,背生于小脈中間,每裂片有2-4個;囊群蓋中央下陷。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林下濕石上。
【功能主治】和胃;解毒。主胃??;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
【摘錄】《中華本草》
有關(guān)冷蕨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起到幫助。雖然冷蕨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jǐn)慎。
我們知道中藥方劑有很多的分類,而不同的方劑功效作用也不一樣,那么你知道冷補丸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熟地黃(酒蒸,焙)生地黃(洗)天門冬(去心)川牛膝(去蘆,酒浸)白芍藥 地骨皮(去木)白蒺藜(炒)麥門冬(去心)石斛(去根)元參 磁石(火煅七次,細研,水飛)沉香(另研,不見火)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腎水燥少,不受峻補,口干多渴,耳癢耳聾,腰痛腿弱,小便赤澀,大便或難。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時用鹽酒、鹽湯任下。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處方】熟地黃(酒蒸、焙)、生地黃(洗)、天門冬(去心)、川牛膝(去蘆,浸)、白芍藥、地骨皮(去木)、白蒺藜(炒)、麥門冬(去心)、石斛、玄參、磁石(火煅7次,細研,水飛過)、沉香(別研,不見火)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水燥少,不受峻補,口干多渴,耳癢耳聾,腰痛腿弱,小便赤澀,大便或難。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
【摘錄】《濟生》卷五
使用冷補丸來恢復(fù)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yīng)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yīng)該及早預(yù)防。
現(xiàn)在社會,養(yǎng)生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F(xiàn)在很多喜歡用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身體,因為這些藥材天然無公害,下面我們就為 大家介紹一下冷地衛(wèi)矛這種藥材。
【別名】絲棉木衛(wèi)矛。
【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冷地衛(wèi)矛的枝。
【原形態(tài)】冷地衛(wèi)矛 灌木,植株高3-5m。葉具柄,長5-10mm;葉片倒披針形、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9-12cm,寬2-3mm,先端漸尖,邊緣具疏齒。聚傘狀花序腋生;總果梗長5-6cm,小果梗長1.5-2cm。蒴果徑約1cm,具4舌形翅,翅長5-6m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0-2800m的鐵杉林下。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破血消癥;調(diào)經(jīng)止痛。主癥瘕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血暈;關(guān)節(jié)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注意】孕婦慎服。 《西藏常用中草藥》:"孕婦慎用。"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冷地衛(wèi)矛的功效與作用大家應(yīng)該知道了吧,冷地衛(wèi)矛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很常見的中藥藥材,對我們的身體很有好處。
中藥方劑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種類包羅萬象,隨著現(xiàn)在應(yīng)用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它也越來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介紹冷香飲子這種方劑。
【處方】草果仁(五錢) 附子(一錢) 橘紅(一錢) 炙甘草(一錢)
【功能主治】治老人虛人,伏暑煩躁,引飲無度,惡心疲倦,服涼藥不得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七片,煎至一鐘,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時候。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草果子仁60克 甘草30克(炙)陳橘皮 (去白)15克 附子(炮,去皮、臍)7.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伏暑煩躁,引飲無度,嘔吐下利。
【用法用量】每用15克,水75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滓,沉冷,旋旋服之,不拘時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三
大家看過對冷香飲子的介紹之后,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吧,有沒有覺得很長知識呢,活到老學(xué)到老啊,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fā)揚下去。
痼冷丸是我們?nèi)粘I钪谐R姷囊环N方劑,但是不經(jīng)常服用這種藥的人對于痼冷丸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痼冷丸是怎樣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處方】白術(shù)15克 神曲30克(炒令黃色)川姜(炮)桂心各6克 川椒3克(炒香)吳茱萸9克(洗)
【制法】上為細末,蜜水糊為丸,如桐梧子大。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治心腹痼冷。
【用法用量】空腹時用米飲送下50~100丸。
【備注】一方為散,米飲服1克。
【摘錄】《普濟方》卷一二○
【處方】曲末3升,白術(shù)5兩,干姜3兩,桂心3兩,吳茱萸2兩,蜀椒2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心腹痼冷,百治不愈。
【用法用量】《普濟方》本方用法:上為細末,蜜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一百丸,米飲送下。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一二○
上面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痼冷丸的一些知識,作為一種中醫(yī)方劑,既然它的養(yǎng)生功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養(yǎng)生功效是在一定的合理的身體范圍內(nèi),一旦超過了這個身體養(yǎng)生范圍內(nèi),就會給身體造成一定的負擔(dān),所以大家要懂得適時適量。
中藥白冷草,因為其作用和功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被人們使用。那么,白冷草究竟具有怎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呢?讓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別名】癆傷藥、冷水七、冷水丹、紅冷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鳳仙花科植物細柄鳳仙花的根及根莖。
【原形態(tài)】細柄鳳仙花 一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莖橫生,較粗長,具多數(shù)肉質(zhì)圓柱狀根。莖纖細,直立,不分枝或分枝,莖上部或節(jié)上常被黃褐色疏柔毛。葉互生;葉柄長0.5-1.5cm;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0cm,寬2-3cm,先端尖或漸尖,基部狹楔形,有幾個腺體,邊緣有小圓齒或小鋸齒,無毛;葉脈5-8對。花兩性,總花梗細,有1-2朵花;花梗短,中上部有披針形苞片;花紅紫色;萼片2,半卵形,不等側(cè),一邊透明,有細齒;旗瓣圓形,中肋龍骨狀突起,先端有小喙,翼瓣無柄,基部裂片小,上部裂片倒卵狀長圓形,背面有鈍小耳,唇瓣檐部舟狀,下延長成內(nèi)彎的長距;雄蕊5,花藥鈍。蒴果線形。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陰處濕地或山坡草地水邊、溝邊等水濕處。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疙瘩形,常連接成結(jié)節(jié)狀,上部殘留長短不等的莖痕,下部簇生多數(shù)圓柱形細根,彎曲,長5-10cm,直徑2-4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皺縮,具細縱紋。質(zhì)稍松泡,海綿樣,易折斷,斷面棕紅色,有亮晶小點。氣微,味微咸,嚼之無渣而稍刺喉。
【性味】辛;苦;微溫
【功能主治】理氣活血止痛。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白冷草的功效和作用,我們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合理的食用白冷草,以便于緩解病癥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