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皮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相信關于養(yǎng)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我們的身體。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丹皮散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丹皮散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方劑,丹皮散主要是由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說是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的任何傷害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丹皮、肉桂、歸尾、玄胡、牛膝、赤芍、三棱、蓬術。
【功能主治】調經(jīng)。主婦人經(jīng)閉,氣不調和,血不流轉,氣血虛損,外發(fā)潮熱,頭痛昏重,肢體倦怠,五心煩熱,心忡面赤,口燥神焦,腰背酸疼,盜汗出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女科切要》卷一
【處方】人參1錢,丹皮1錢,白芍1錢,茯苓1錢,黃耆1錢,苡仁1錢,桃仁1錢,白芷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甘草5分,木香3分。
【功能主治】下膿,補益。主大腸癰,元虛,腹濡痛,時時下膿者;及小腸癰。
【用法用量】原書卷七有肉桂五分。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三
【處方】牡丹皮、當歸、骨碎補、紅花(酒浸)、續(xù)斷、乳香、沒藥、桃仁、川芎、赤芍藥、生地黃。
【功能主治】跌撲閃挫傷損,滯血疼痛。
【用法用量】水和酒煎服,用秫米飯乘熱罨縛患處,冷又蒸換。
【摘錄】《瘍科選粹》卷八
【別名】牡丹皮湯
【處方】丹皮、川芎、白術、黃芩、當歸、熟地(一用生地)、甘草。
【功能主治】氣血虛損,內(nèi)則月水不行,外則發(fā)潮熱,頭目昏重,肢體勞倦,五心煩熱,心忡面赤,口燥唇焦,腰背酸疼,盜汗。
【用法用量】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丹皮散屬于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藥方劑,使用的主要是一些中藥材和制而成的。對于人們的身體上的一些疾病具備不錯的治療效果。
Ys630.com相關知識
基本上一提到丹粉散,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于丹粉散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處方】輕粉5分,黃丹5分,黃連末2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痘毒,膿水淋漓。
【用法用量】搽患處。
【摘錄】《小兒痘疹方論》
【處方】黃連(微妙)1兩,胡連(炒令微黃)1兩,酸石榴皮3分(銼,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棗20枚(去皮,燒為灰)。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疳痢久不瘥,肌膚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煎糙米粥飲調下,1日3-4次。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八
【處方】鉛丹1兩,鹽豉1兩,膩粉半兩,大蒜1顆(去皮,切)。
【制法】上藥先搗蒜令爛,后入余藥,同搗作薄餅,焙干,為細散。
【功能主治】痔瘺有瘡成竅,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以少許貼之,1日3-5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處方】黃丹2兩,定粉2兩,白礬2兩。
【制法】上為末,入瓷瓶子內(nèi),用鹽泥固濟,慢火熁令干后,即用大火煅通赤,候冷,將出細研。
【功能主治】癰腫惡瘡中膿水,及新瘡口未干。
【用法用量】敷瘡。
【摘錄】方出《圣惠》卷六十一,名見《普濟方》卷二八六
沒有想到吧,丹粉散也是讓人很驚訝,中醫(yī)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xù)把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揚光大,繼承下去。
眾所周知丹平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不過要說起丹平散的作用的話,可能有些人還不是太清楚。那么今天我們就在這里來詳細的了解一下吧。
【別名】通關散、霹靂散、雷擊散
【處方】牙皂3錢,廣藿香2錢,白芷2錢,廣皮2錢,貫仲2錢,薄荷2錢,生甘草黃2錢,木香2錢,桔梗2錢,半夏2錢,明雄黃2錢5分,明朱砂2錢5分,防風1錢,細辛3錢,枯礬1錢5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辟穢散寒,通竅解毒;開閉豁痰,祛風殺蟲,避惡除邪。主卒患昏暈,牙關緊急,手足麻木,咽喉腫悶,心腹疼痛;感受瘟氣,霍亂吐瀉,喉痛心慌,閉目不語,手足麻木,發(fā)冷轉筋,牙關緊閉,脈氣閉塞,黑痧紅痧。
【用法用量】通關散(《衛(wèi)生鴻寶》卷一)、霹靂散(《醫(yī)學集成》卷三)、雷擊散(《治疔匯要》卷下)。服藥后再看前后心,如有紅點,用針刺破,立愈。
【摘錄】《痧證匯要》卷一
通過上面對丹平散各個方面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于丹平散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知道了丹平散對于一些疾病的功效。
基本上一提到黃丹散,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于黃丹散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處方】白礬2錢(飛過),黃丹3錢(炒紫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驢馬汗入瘡。
【用法用量】涂患處;如干,油調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七
【處方】黃丹(煅)3錢,白礬(枯)3錢,龍骨3錢,寒水石3錢,乳香3錢,木香(不見火)3錢,黃連3錢,黃芩3錢,檳榔3錢,膩粉3錢,腦子少許。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斂瘡口。主
【用法用量】隨瘡干濕用之:干則用溫鹽湯洗;濕凈干,卻摻其上。用不可太早,須膿血去凈臨好方用。
【摘錄】《得效》卷十九
【處方】黃丹半兩,白礬1兩,川升麻1分(末),細辛1分(末),麝香1錢(細研)。
【制法】先研白礬、黃丹為細末,于生鐵銚子內(nèi)炒如火色,取出,于地上用紙一重襯,以物蓋之出火毒,1宿后,入川升麻等3味,為細散。
【功能主治】牙齒歷蠹色黑。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摻于患處。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黃丹3兩(炒令紫色),棗肉30枚(搗為1塊,用紙緊裹,大火燒令赤,候冷取出),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黃連半兩(去須,微炒)。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休息痢諸藥無效,赤白痢,水瀉.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前以粥飲調下;赤白痢及水瀉,每服半錢,粥飲調下。
【注意】忌油膩、冷物。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黃丹1兩,胡粉1兩,栝樓根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澤瀉3分,石膏1兩半,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白石脂3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消渴飲水過多,煩熱不解。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清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白礬1錢,龍骨1錢,黃丹1錢,麝香半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丹腫。
【用法用量】先以綿杖子拭耳內(nèi)令凈,后用紙捻子蘸藥人耳內(nèi)
【摘錄】《永樂大典》卷一○三七引《大方》
【處方】黃丹3分(炒令紫色),栝樓根1兩,前胡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澤瀉半兩,石膏1兩(細研),赤石脂半兩(細研),貝母半兩(煨令徽黃)。
【制法】上為細散,入研了藥令勻。
【功能主治】消渴,心神煩悶,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清粥飲調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黃丹1兩,白礬3分,芎?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婦人陰癢,似有蟲狀,煩悶。
【用法用量】以谷囊盛,納陰中。蟲當自出。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黃丹半兩,莨菪子半兩,黃明膠半兩,青州棗30枚(去核)。
【制法】上藥搗做1團,燒令通赤,放冷,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一切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米飲調下,每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有關黃丹散的食用方法等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另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這方面的小常識,大家不妨多多的留意一下,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改善身體的質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從牡丹皮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牡丹皮和牡丹有關系,事實就是牡丹皮就是牡丹是根皮。當然了,如果要做為藥材使用,我們不能將牡丹的根皮挖出來,切小塊直接使用,而是需要將牡丹根皮曬干之后,水分消失,變成偏白的時候入藥使用。那食用杜丹皮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
牡丹皮的功效
清熱;活血散瘀。主溫熱病熱入血分;發(fā)斑;吐衄;熱淚盈眶病菌后期熱伏陰分發(fā)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
牡丹皮的作用
1、對心血管的影響:丹皮對麻醉犬心能增加冠脈血流量,減少心輸出量,降低左室作功的作用。對實驗性心肌缺血有明顯保護作用,并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同時降低心肌耗氧量。
2、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丹皮酚對口服傷寒、副傷寒菌苗引起的小鼠發(fā)熱有解熱作用,并降低正常小鼠體溫??诜てし幽芤种聘骨蛔⑸浯姿崴滦∈笈んw反應及鼠尾壓痛反應,并能對抗咖啡因所致小鼠的運動亢進,能明顯延長環(huán)己巴比妥鈉所致小鼠睡眠時間,大劑量時可使小鼠翻正反射消失,能明顯對抗戊四氮、士的寧、煙堿和電休克所致的驚厥。作用部位在中腦網(wǎng)狀結構和丘腦。
3、抗炎作用:用丹皮酚灌胃,對大鼠因右旋糖酐或醋酸或角叉菜膠引起的足跖浮腫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醋酸或5-羥色胺引起的小鼠腹腔或豚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抑制小鼠應激性潰瘍的發(fā)生。
4、抑菌作用:體外實驗表明,丹皮煎劑對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霍亂弧菌等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牡丹葉煎劑對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顯著抗菌作用,其有效成份為沒食子酸。
5、抗凝作用:體外對人血小板試驗,發(fā)現(xiàn)丹皮水提物及芍藥酚均能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產(chǎn)生血栓素A2,進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這是由于抑制從花生烯酸至前列腺H2的環(huán)氧化酶反應的結果。丹皮甲醇提取物有抑制內(nèi)毒素所致實驗性血栓的作用。
丹皮是一種產(chǎn)于安徽的植物,也有人稱之為牡丹皮。一般藥用的位置是它的根部,用于刨去根皮,曬干制成。丹皮在藥物療效上有著降溫、解熱的功效,在夏季也可用作治療感冒和發(fā)熱等疾病。
丹皮的功效主要是清熱解毒和活血散瘀。主溫熱病熱入血分;發(fā)斑;吐衄;熱淚盈眶;病菌后期熱伏陰分發(fā)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等。其作用是:
1、對心血管的影響:丹皮對麻醉犬心能增加冠脈血流量,減少心輸出量,降低左室作功的作用。對實驗性心肌缺血有明顯保護作用,并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同時降低心肌耗氧量。
2、抗凝作用:體外對人血小板試驗,發(fā)現(xiàn)丹皮水提物及芍藥酚均能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產(chǎn)生血栓素A2,進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這是由于抑制從花生烯酸至前列腺H2的環(huán)氧化酶反應的結果。丹皮甲醇提取物有抑制內(nèi)毒素所致實驗性血栓的作用。
3、抗炎作用:用丹皮酚灌胃,對大鼠因右旋糖酐或醋酸或角叉菜膠引起的足跖浮腫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醋酸或5-羥色胺引起的小鼠腹腔或豚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抑制小鼠應激性潰瘍的發(fā)生。
樗皮散對于大家來說也是很經(jīng)常見到的,那么它和同類的方劑有什么區(qū)別?樗皮散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樗根白皮3錢。
【功能主治】下血經(jīng)年。
【用法用量】用水1盞,煎至7分,入酒半盞服。
【摘錄】《本草綱目》卷三十五引《仁存堂方》
【處方】樗根白皮2兩,槐角仁4兩,枯白礬2兩,甘草(炙)。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下血及血痢,下后不止。
【用法用量】方中甘草用量原缺。
【摘錄】《醫(yī)學六要·治法匯》卷一
【處方】臭樗皮(細切)、阿魏、芫花、夜明砂(炒)、羅木(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辟蚊子。主
【用法用量】以慢火于房內(nèi)焫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八
經(jīng)過上面詳細的分析之后大家也都知道了樗皮散的功效作用等,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平時要多注意自身的鍛煉,增強抵抗力,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藥物也只是一個輔助的手段。
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卻在慢慢的下降,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會這樣那樣的疾病,那么選擇什么藥物好呢?中藥方劑可不可以呢?那么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方劑柏皮散。
【處方】老柏白皮120克 烏梅肉60克(熬)細辛 地膚子各120克
【制法】上四味,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治雀目,至暮無所見者。
【用法用量】每次2克,食后用清酒調服,一日三至四次服。
【摘錄】《外臺秘要》卷二十一引《廣濟方》
【處方】黃柏(蜜炙)1錢,榆蛀蟲(炙干)1錢,麝香少許(研)。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無名惡瘡,年深不愈。
【用法用量】以鹽漿水洗瘡后,唾調藥,紙花子貼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二
【處方】赤小豆1兩,天南星(生用)1兩,黃柏1兩,土朱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一切風熱毒氣,赤腫疼痛。
【用法用量】新汲水調成膏子,攤在紙上貼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處方】黃柏末3分,細瓷末1分,甘草末1錢。
【制法】上為細末,和勻。
【功能主治】惡瘡,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干敷瘡上。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五
【處方】老柏白皮4兩,烏梅肉2兩(熬),細辛4兩,地膚子4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雀目。
【用法用量】每服2方寸匕,食后清酒送下,1日3-4服。
【摘錄】《外臺》卷二十一引《廣濟》
【處方】黃柏皮。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燕口瘡。
【用法用量】甑汗調和,涂敷瘡上。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柏皮散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柏皮散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相信聽說過樺皮散的朋友應該不是太多,但是樺皮散在中藥方劑里面確實非常的有名氣的,那么樺皮散的功效與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樣的疾病中我們可以對它進行運用呢?今天就來告訴大家其中的奧妙吧。
【處方】杏仁(去皮.尖.用水一碗.于銀銚子內(nèi)熬.候水減一半以來.取出放令干)、荊芥穗,各二兩;枳殼(去瓤.用炭火燒存性.取出于濕紙上令冷)、樺皮(燒成灰),各四兩;甘草(炙)半兩。
【炮制】上件藥除杏仁外,馀藥都搗,羅為末,卻將杏仁別研令極細,次用諸藥末旋旋入研令勻。
【功能主治】治肺臟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癢,搔之成瘡,又治面上風刺,及婦人粉刺。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食后,溫酒調下,日進三服。瘡疥甚者,每日頻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杏仁(去皮、尖,用水250毫升煎至125毫升,取出候冷)荊芥穗各60克 枳殼(去瓤,用炭火燒存性,取出,于濕紙上令冷)樺皮(燒灰稱)各12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藥除杏仁外,余藥并為末,卻將杏仁別研令極細,次用諸藥末旋旋入研令勻。
【功能主治】祛風潤燥,殺蟲解毒。治肺臟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癢,搔之成瘡;又治面上風刺,及婦人粉刺。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溫酒調下,日進三服。瘡疥甚者,每日頻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
【處方】真樺皮方寸匕。
【功能主治】乳癰初發(fā)、腫痛結硬欲成膿。
【用法用量】《圣濟總錄》本方用法:樺皮燒灰,酒服方寸匕。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十四引《靈苑方》,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二八
【處方】杏仁(去皮尖,用水1碗,于銀銚于內(nèi)熬,候水減一半以來,取出放令干)2兩,荊芥穗2兩,枳殼(去瓤,用炭火燒存性,取出于濕紙上令冷)4兩,樺皮(燒成灰)4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藥除杏仁外,余藥為末,去將杏仁別研令極細,次用諸藥末旋旋入研令勻。
【功能主治】肺臟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癢,搔之成瘡;面上風刺,及婦人粉刺。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溫酒調下,日3次。瘡疥甚者,每日頻服。
【摘錄】《局方》卷八
【處方】樺皮半兩,頭發(fā)半兩,蛇蛻半兩。
【制法】上銼細。凈器內(nèi)點火燒之,候煙盡,研細。
【功能主治】小兒斑瘡入眼,及裹黑睛。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煎黑豆湯,入酒3滴調下,1日5次。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八引《莊氏家傳》
【處方】樺皮手掌大1方,皂龜子7個。
【制法】上燒成灰。
【功能主治】吹奶。
【用法用量】好酒空心調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四七引《海岱居士秘方》
方劑是按照中醫(yī)理論為某一種或幾種病癥專門研制的。大家在服用前一定要對其有所了解。
大家想養(yǎng)生的話不妨通過一些中藥方劑來調節(jié),這樣既可以維持身心的健康,同時,又不會對身體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那么今天就來看一看五皮散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處方】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脾氣停滯,風濕客搏,脾經(jīng)受濕,氣不流行,致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上攻下注,來去不定,舉動喘乏,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
【注意】切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五皮飲(《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
【處方】生姜皮 桑白皮 陳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健脾理氣,利水消腫。治脾失健運,水濕外溢肌膚,頭面四肢悉腫,氣喘胸悶,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不計時溫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硬物。
【備注】方中茯苓皮健脾利濕;腹皮、陳皮行氣消脹,利水化濁;桑皮肅肺降氣,通調水道;姜皮辛散水飲,五藥合用,共收健脾理氣,利水消腫之功。
【摘錄】《中藏經(jīng)》卷下
【處方】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脾氣停滯,風濕客搏,脾經(jīng)受濕,氣不流行,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舉動喘乏。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堅硬等物。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五皮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要注意的是,對那些不知道該不該選擇它的人,要根據(jù)醫(yī)生建議進行使用。
槲皮散屬于是一種中藥方劑,在平時的時候是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的。并且使用槲皮散對于人體的健康是很有好處的。接下來我們?yōu)榇蠹以敿毜慕榻B一下。
【處方】槲木北陰白皮4兩,桃根白皮4兩(細銼),猬皮灰1兩,亂發(fā)灰1兩,大麻子汁5升。
【功能主治】蠱毒下血,如爛肉片,心腹(疒丂)痛,如有物嚙,若不即治,蝕人五臟乃死。
【用法用量】先以水5盞,煮槲皮、桃根皮,取濃汁2盞,和麻子汁。每服暖汁1盞,調亂發(fā)灰、猬皮灰2錢匕,令病人少食旦服,須臾用水1盆,以雞翎引吐于水中,如牛涎諸蠱并出。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七
【處方】槲皮3兩(燒令煙盡)。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附骨癰。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腹米飲調下,日晚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八
【處方】槲皮(去粗皮)不拘多少。
【制法】上切碎。
【功能主治】嬰孩、小兒患瘰疬作痛。
【用法用量】用水煎湯,頻洗。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
【處方】槲皮1分(炙黃),玄參1分,蟬殼5枚,苦參1分(銼),斑蝥2-7枚(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為度),白僵蠶49枚(微炒赤)。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風瘺。出赤水,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每日空心以鹽茶調下。良久以鹽茶投之,小便內(nèi)當取下惡物。
【摘錄】《圣惠》卷六十六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槲皮散功效和用法等。通過上述文章的介紹,大家可以看到雖然槲皮散的好處很多,但是還是要在充分了解它的情況下再去服用。
對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為導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一般都認為它與體內(nèi)各個機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白楊皮散這種方劑。
【處方】白瓜子仁5分,白楊皮2分,桃花4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令皮膚白。主面與手足黑。
【用法用量】食后服方寸匕,日3次。30日面白,50日手足俱白。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六,名見《千金》卷六
【處方】白楊皮4握,細辛半兩,露蜂房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齒疼。
【用法用量】每用3錢,以水1大盞,浸1宿,煎令3-5沸,去滓,熱含冷吐。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白楊皮1握,地骨皮、蒼耳子,川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鹽半合,生地黃2兩,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細辛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齒齦疼腫。
【用法用量】方中地骨皮、蒼耳子用量原缺。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通過以上介紹,對白楊皮散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對白楊皮散這樣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這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