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糖蘇葉飲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逢古稀喜相聚,滿座白發(fā)盡笑語。身處盛世盼歲長,往事茫茫如煙雨。勤于紙上尋歡樂,珍惜今天保身體。多在人間看春光,又是桃紅滿地綠。”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養(yǎng)生越來越看重,養(yǎng)生關(guān)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zhì)量。如何避免走入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姜糖蘇葉飲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活的改善令許多人開始注意養(yǎng)生,養(yǎng)生也就是要通過一些正確的保養(yǎng)方法讓自己能夠更健康長久的生活,偏方就是一種相對比較健康和科學(xué)的方法,很多人都有興趣了解,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姜糖蘇葉飲,一起來看看它是怎么做的吧。
姜糖蘇葉飲
【來源】《本草匯言》
【原料】蘇葉 生姜各3克 紅糖15克
【制法】將生姜、蘇葉洗凈切成細(xì)絲,放入瓷杯內(nèi),再加紅糖,以沸水沖泡,蓋上蓋,溫浸10分鐘即成。
【用法】每日2次,趁熱服食。
【功效】發(fā)汗解表,祛寒健胃。適用于風(fēng)寒感冒;對同時患有惡心、嘔吐、胃痛、腹脹等癥的胃腸型感冒,則更為適宜。
以上介紹的姜糖蘇葉飲是大家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也是比較容易做的。但是要把上面的姜糖蘇葉飲做到好,也是需要花費(fèi)時間的。
擴(kuò)展閱讀
蘇葉是一個很常見的植物,這樣植物形狀很特別,那這樣的植物不僅可以觀賞,同時對治療疾病上,也是有著很好的幫助,蘇葉的功效與作用有著很多方面,根據(jù)自身疾病進(jìn)行選擇,使得疾病疾病治療上,可以得到很好效果,那選擇它也是不能隨意進(jìn)行,它疾病治療種類,也是有著一些限制。
那蘇葉的功效與作用都有什么呢,也是很多人不同太了解的,所以選擇它之前,也是需要對它進(jìn)行一些了解,同時對出現(xiàn)一些疾病的時候,也都知道可以選擇它進(jìn)行治療。
蘇葉的功效與作用:
蘇葉的功效:
蘇葉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紫蘇的帶枝嫩葉,蘇葉有散寒解表、理氣寬中的功效,蘇葉別名赤蘇、紅蘇、紅紫蘇、皺紫蘇、紫蘇、紫蘇葉,蘇葉主治風(fēng)寒感冒,頭痛,咳嗽,胸腹脹滿。
蘇葉用于感冒風(fēng)寒,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蘇葉能發(fā)散表寒,開宣肺氣,蘇葉可與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蘇葉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蘇葉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蘇葉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蘇葉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jié)者,蘇葉常與半夏、厚樸同用。蘇葉又用于妊娠嘔吐,胸腹?jié)M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qiáng)其止嘔、安胎的效果。蘇葉用于進(jìn)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別名:赤蘇、紅蘇、紅紫蘇、皺紫蘇
蘇葉的功效與作用
處方用名:紫蘇、紫蘇葉。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肺經(jīng)、脾經(jīng)。
功能:散寒解表,理氣寬中。
主治:用于風(fēng)寒感冒,頭痛,咳嗽,胸腹脹滿。
用法用量:煎服,5-9克,不宜久煎。
蘇葉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紫蘇的帶枝嫩葉。
蘇葉的作用:
蘇葉也叫紫蘇葉,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能,主治風(fēng)寒感冒、咳嗽、胸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癥。種子也稱蘇子,有鎮(zhèn)咳平喘、社痰的功能。蘇葉全草可蒸餾紫蘇油,種子出的油也稱蘇子油,長期食用蘇子油對治療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顯療效。
1、蘇葉60克,煎濃汁當(dāng)茶飲,或加姜汁十滴調(diào)服,可解食魚、鱉中毒。
2、蘇葉治療尋常疣:鮮紫蘇葉外擦患處,每日1次,每次10~15分鐘,一般3~5次可愈。
3、蘇葉15克,水煎加紅糖6克沖服,治寒瀉。
4、蘇葉治療子宮出血:將紫蘇制成每ml相當(dāng)于原生藥2g之水提取液,分裝成5ml安瓿。使用時以無菌棉球、紗布或擦鏡頭紙浸潤紫蘇液貼敷于出血處。
5、紫蘇葉60克,煎湯熏洗,對子宮下垂有療效。
6、蘇葉用於急性胃腸炎:紫蘇葉 10 克,藿香 10 克,陳皮 6 克,生姜 3 片,水煎服。
7、蘇葉用於胸膈痞悶、呃逆:紫蘇梗 15 克,陳皮 6 克,生姜 3 片,水煎服。
8、蘇葉用於感冒:紫蘇葉 10 克,蔥白 5 根,生姜 3 片,水煎溫服。
9、蘇葉用於外感風(fēng)寒頭痛:紫蘇葉 10 克,桂皮 6 克,蔥白 5 根,水煎服。
10、蘇葉用於孕婦胎動不安。麻根 30 克,紫蘇梗 10 克,水煎服。
11、蘇葉用於食蟹中毒:紫蘇葉 30 克,生姜 3 片,煎湯頻飲。
12、蘇葉用於陰囊濕疹:紫蘇莖葉適量,水煎泡洗患處。
13、蘇葉用於妊振嘔吐:紫蘇莖葉 15 克,黃連 3 克,水煎服。
14、蘇葉用於水腫:紫蘇梗 20 克,蒜頭連皮 1 個,老姜皮 15 克,冬瓜皮 15 克,水煎服。
蘇葉理氣,和營。治感冒風(fēng)寒,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并能解魚蟹毒。用于感冒風(fēng)寒,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
蘇葉用于妊娠嘔吐,胸腹?jié)M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qiáng)其止嘔、安胎的效果。
蘇葉用于進(jìn)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蘇葉治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jié)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
通過以上介紹,對蘇葉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著一些了解,因此對這樣藥物選擇,都是可以放心選擇,它對治療感冒疾病效果是很不錯的,感冒是生活中中很常見的疾病,這樣疾病在季節(jié)交替的時候,是很容易患有的,所以選擇蘇葉治療是不錯之選。
生病會給我們身體帶來巨大的危害,嚴(yán)重的可導(dǎo)致身體功能紊亂等問題,中藥方劑在一些疾病上有著非常好的效果,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參蘇飲。
【處方】人參(去蘆)、紫蘇、茯苓(去皮)、半夏(湯洗七次)、前胡(去苗)、干葛,各一錢半。枳殼(麩炒)、甘草(炙)、陳皮,各一錢。桔梗、木香,各七分。
【功能主治】治感冒風(fēng)邪,發(fā)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此藥大解肌熱快膈。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木香半兩,紫蘇葉、干葛(洗)、半夏(湯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參、茯苓(去皮),各三分。枳殼(去瓤.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陳皮(去白),各半兩。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感冒發(fā)熱頭疼,或因痰飲凝結(jié),兼以為熱,并宜服之。若因感冒發(fā)熱,亦如服養(yǎng)胃湯法,以被蓋臥,連進(jìn)數(shù)服,微汗即愈。面有馀熱,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飲發(fā)熱,但連日頻進(jìn)此藥,以熱退為期,不可預(yù)止。雖有前胡、干葛,但能解肌耳。既有枳殼、橘紅輩,自能寬中快膈,不致傷脾,兼大治中痞滿,嘔逆惡心,開胃進(jìn)食,無以逾此。毋以性涼為疑,一切發(fā)熱皆能取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兒、室女亦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個,煎六分,去滓,微熱服,不拘時候。
【備注】(易簡方)不用木香,只十味。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十味參蘇散(《保嬰金鏡》)。
【處方】木香15克 紫蘇葉 干葛(洗)半夏(湯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參 茯苓(去皮)各23克 枳殼(去瓤,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陳皮(去白)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益氣解表,宣肺化痰。主虛人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痰飲,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滿悶,或痰積中脘,眩暈嘈雜,怔忡噦逆。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棗1個,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熱服,不拘時候。若因感冒發(fā)熱,以被蓋臥,連進(jìn)數(shù)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熱,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飲發(fā)熱,但連日頻進(jìn)此藥,以退為期,不可預(yù)止。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人參30克(另末)蘇木60克
【功能主治】主產(chǎn)后血入于肺,面黑,發(fā)喘欲死者。
【用法用量】以水500毫升,煮蘇木,取250毫升,去滓,調(diào)參末,隨時加減服。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處方】紫蘇1錢,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干葛1錢,前胡1錢,桔梗1錢,甘草5分,人參7分。
【功能主治】風(fēng)寒壯熱,體重頭痛,痰嗽壅盛。痘家氣虛外感。
【各家論述】風(fēng)寒客于外,故用紫蘇、干葛以發(fā)表;痰嗽壅于內(nèi),故用半夏、前胡、桔梗、陳皮、茯苓以安里;邪去之后,中外必虛,人參、甘草急固其虛。此則表和而痘易出,里和而氣不虛,表里無失,斯良劑矣!
【摘錄】《醫(yī)方考》卷六
【處方】人參、蘇梗、桔梗、前胡、半夏、干葛、陳皮、枳殼、杏仁、木香、甘草、茯苓。
【功能主治】中風(fēng),鼻流清涕,惡風(fēng)喘嗽。
【用法用量】生姜引。
【摘錄】《幼科發(fā)揮·附方》
【處方】人參3分,紫蘇葉4分,桔梗4分,干姜4分,前胡4分,陳皮5分,茯苓5分,枳殼3分半,半夏2分,木香1分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解發(fā)痘瘡。主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處方】人參、半復(fù)、蘇葉、陳皮、赤茯苓、甘草、枳殼、干葛、前胡、柴胡、香附、山楂肉。
【功能主治】小兒痘疹發(fā)熱,惡寒咳嗽者。
【用法用量】生姜3片為引,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三
【處方】紫蘇3分,陳皮2分,桔梗2分,半夏(姜汁炒)3分,前胡3分,干葛3分,甘草2分,枳殼(去瓤)2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傷風(fēng)、傷寒,發(fā)熱咳嗽,痰涎,喘急,未明痘疹,疑似之間。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熱服;或調(diào)紫草膏熱服。表汗更佳。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四
【處方】人參8分,紫蘇葉1錢,前胡1錢,半夏1錢,葛根1錢,茯苓8分,桔梗8分,枳殼8分,陳皮8分,甘草4分,羌活、蒼術(shù)。
【功能主治】寬中快膈。主秋月傷寒,發(fā)熱頭疼咳嗽,或中脘痞滿,嘔吐痰水,及感冒風(fēng)邪,頭疼鼻塞,憎寒壯熱,名曰重傷風(fēng)。
【用法用量】方中羌活、蒼術(shù)用量原缺。
【摘錄】《醫(yī)便》卷三
【處方】人參、紫蘇、半夏、桔梗、杏仁(去皮尖)、麻黃(去節(jié))、荊芥、陳皮、防風(fēng)、甘草、桑白皮。
【制法】上(口父)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諸般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3片,烏梅1個,和勻,好酸醋浸1宿,慢火炒,復(fù)浸1宿、再炒,以醋干為度,為細(xì)末。心嗽面赤流汗,干姜湯下;肝嗽眼中淚出,烏粟米湯下;肺嗽上氣喘氣,桑白皮湯下;脾嗽不思飲食,生姜湯下;膽嗽令人不睡,生姜自然汁下;冷嗽,夜間多嗽,蔥白頭湯下;熱嗽日間多嗽,蜜湯下;暮嗽涕唾稠粘,生姜湯下;氣嗽肚腹脹滿,青皮湯下;傷風(fēng)嗽流涕,荊芥防風(fēng)湯下;腸嗽痰結(jié)成塊,五味子湯下;產(chǎn)嗽背疼,黃蠟湯下;癆嗽,四肢羸瘦,秦艽湯下;血嗽連聲不止,當(dāng)歸湯下。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六
【處方】人參3分,蘄艾3分,川芎3分,當(dāng)歸1錢,條芩2錢,生術(shù)2錢,陳皮4分,紫蘇4分,生甘草4分,阿膠1錢。
【功能主治】妊娠跌打動胎,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摘錄】《胎產(chǎn)秘書》卷上
【別名】二味參蘇飲、參蘇散、小參蘇飲、人參蘇木散、參蘇奪命丹
【處方】人參1兩(另末),蘇木2兩。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入于肺,面黑發(fā)喘欲死者。
【用法用量】二味參蘇飲(《醫(yī)方類聚》卷二三五引《管見良方》)、參蘇散(《永類鈐方》卷十九)、小參蘇飲(《得效》卷十四)、人參蘇木散(《杏苑》卷八)、參蘇奪命丹(《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
【摘錄】《婦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處方】人參、紫蘇、枳殼、桔梗、干葛、前胡、桑皮、貝母、茯苓、甘草、橘紅、生姜。
【功能主治】妊娠感冒發(fā)熱,頭疼骨痛,半身不遂,嘔吐痰涎。
【用法用量】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三
【處方】人參、紫蘇、桑皮、桔梗、貝母、甘草、天冬、麻黃、赤苓。
【功能主治】婦女虛熱,孕婦咳嗽喘息急者。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別名】參蘇湯、人參前胡散、十味參蘇飲、沖和湯
【處方】前胡3分,人參3分,紫蘇葉3分,茯苓3分,桔梗半兩,木香半兩,半夏(湯)半兩,陳皮半兩,枳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銼散。
【功能主治】益氣解表,理氣化痰。主虛人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有痰濕,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滿悶,苔白脈浮。
【用法用量】參蘇湯(《普濟(jì)方》卷四○三)、人參前胡散(《奇效良方》卷六十四)、十味參蘇飲(《保嬰金鏡錄》)、沖和湯(《濟(jì)陽綱目》卷十一)。本方改為丸劑,名“參蘇丸”、“參蘇理肺丸”(見《江蘇省中藥成藥標(biāo)準(zhǔn)暫行規(guī)定匯編》)?!毒址健罚ù居有绿矸剑┯懈筛?;《易簡方》有干葛,無木香。
【各家論述】1.《古今名醫(yī)方論》:葉仲堅(jiān)曰,此咳嗽聲重,痰涎稠粘,涕唾交流,五液無主,寒濕稽留于胸脅,中氣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參為君;然非風(fēng)寒之外邪來侮,則寒熱不發(fā),而痰涎不遽生,故輔以紫蘇、干葛;凡正氣虛者,邪氣必盛,故胸膈滿悶,輔以陳皮、枳殼,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心下,非辛燥不除,故用茯苓、半夏,少佐桔梗以開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調(diào)和營衛(wèi),欲清內(nèi)者,必顧及中宮,此姜、棗、甘草之所必須也。名之曰飲,見少與緩服之義。
【摘錄】《三因》卷十三
怎么樣?看完了上文對于參蘇飲的簡單介紹后是不是感嘆中醫(yī)的神奇?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源遠(yuǎn)流長,所以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
雞蘇飲屬于是一種中藥方劑,在平時的時候是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的。并且使用雞蘇飲對于人體的健康是很有好處的。接下來我們?yōu)榇蠹以敿?xì)的介紹一下。
【處方】雞蘇半兩,人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大腹皮半兩,芎?半兩,苧麻根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妊娠心腹氣脹疼痛,胎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五
【處方】雞蘇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射干1兩半,白芷1兩,桔梗1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大黃(銼,炒)1兩,甘草(炙)1兩,桂(去粗皮)半兩。
【功能主治】衄血不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錢匕,以水1盞,加生姜3片,煎取6分,去滓,空腹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
通過小編介紹的雞蘇飲的詳解,大家是不是對雞蘇飲更有了解了呢?如果沒有很了解的話,大家可以多看幾遍哦,雞蘇飲的功效與作用還有很多,適量的服用還是挺好的,可以使身體更健康呢。
環(huán)境的惡劣變化讓我們的身體來不及調(diào)整,所以導(dǎo)致了越來越多的 疾病的產(chǎn)生。要想能夠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襲,我們就應(yīng)該在平時調(diào)理身體,讓身體做好準(zhǔn)備。中藥方劑在此方面有著得天獨(dú)厚的優(yōu)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杏蘇飲這種方劑。
【處方】杏仁(炒,去皮、尖)紫蘇 前胡 桔梗 枳殼(麩炒)桑皮(炒)黃芩 甘草(生)麥冬(去心)浙貝母(去心)橘紅
【功能主治】治小兒傷風(fēng),發(fā)熱憎寒,頭痛有汗,嚏涕,鼻塞聲重,不時咳嗽,脈浮緩者。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三
【處方】蘇葉 枳殼(麩炒)桔梗 葛根 前胡 陳皮 甘草(生)半夏(姜炒)杏仁(炒,去皮、尖)茯苓
【功能主治】治痘證初起,風(fēng)寒客肺而喘,噴嚏頻頻,鼻流清水。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五十八
看了上文對于杏蘇飲的介紹,我們對于杏蘇飲的功效和作用等內(nèi)容也有了些許印象,這也是我們在食用前所必須要了解的。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或者食用過中藥的某些方劑,方劑的種類多種多樣,功效也五花八門,今天就為大家推薦加味香蘇飲這款方劑。
【處方】香附10克,橘皮10克,枳殼10克,雞內(nèi)金5克,香櫞皮10克,佛手5克,大腹皮10克,砂仁5克,木香6克,三仙10克。
【功能主治】理氣和血通降。主氣滯食阻,胃失和降。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董建華方
【處方】川芎3錢,紫蘇3錢,羌活3錢,防風(fēng)3錢,蒼術(shù)3錢,香附3錢,甘草3錢,荊芥3錢,白芷3錢,葛根1錢,前胡1錢。
【功能主治】傷風(fēng),風(fēng)邪客于腠理,灑浙惡寒,噴嚏呵欠,頭疼發(fā)熱,類于傷寒,但見風(fēng)寒即怕,亦不太甚者。
【用法用量】加蔥頭10枚,生姜3片,水煎服。以被覆取汗為度。
【摘錄】《玉案》卷二
【處方】蘇葉1錢半,陳皮1錢2分,香附1錢2分,防風(fēng)1錢,荊芥1錢,蔓荊子1錢,川芎7分,甘草7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時邪感冒,傷風(fēng)傷寒,發(fā)熱,頭痛項(xiàng)強(qiáng),鼻塞聲重。
【用法用量】水1鐘半煎服。覆似汗。
【摘錄】《內(nèi)科摘錄》卷一
綜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嘗試服用加味香蘇飲,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除了對特定疾病的治療,加味香蘇飲還可以幫助增強(qiáng)記憶力,有效地增強(qiáng)身體某些方面的機(jī)能。
如果你細(xì)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中藥方劑的身影,可見方劑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yīng)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那么大家知道加減參蘇飲嗎?如果不知道,就看一下本篇文章吧。
【處方】陳皮、半夏、甘草、茯苓、紫蘇、葛根、前胡、桔梗。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風(fēng)寒壯熱,痰嗽,身痛,頭疼。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溫服。
【摘錄】《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處方】蘇葉、陳皮、枯梗、前胡、木香(另研)、茯苓。
【功能主治】吐血初起,兼外感者。
【用法用量】童便為引,水煎服2劑。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七引洪玉友方
【處方】前胡、白芷、桔梗、枳殼、甘草、防風(fēng)、人參、紫蘇葉、葛根、陳皮、羌活。
【功能主治】痘疹應(yīng)出不出,外感風(fēng)寒,頭疼身痛,發(fā)熱無汗,喜蓋覆偎倚懷中。
【用法用量】竹葉為引,水煎服。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人參1錢,紫蘇1錢,陳皮1錢,茯苓1錢,甘草1錢,枳殼1錢,桔梗1錢,前胡1錢,黃芩1錢,生姜6分,薄荷葉3分。
【功能主治】妊婦外冒風(fēng)寒,咳嗽,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得微汗而解。
【摘錄】《會約》卷十四
【處方】蘇葉1錢,干葛錢半,前胡8分,陳皮7分,枳殼6分,桔梗4分,甘草4分。
【功能主治】痘疹初熱見點(diǎn),表邪未達(dá),而元?dú)鈴?qiáng)壯,或痘前后感冒風(fēng)寒者。
【用法用量】水1鐘半,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六十三
【處方】人參5分(虛甚者,加至1錢),蘇葉1錢,干葛1錢,去白陳皮5分,制半夏5分,白茯苓6分,甘草3分,香附5分,白芷5分,小川芎5分,防風(fēng)5分。
【功能主治】內(nèi)傷挾外感,初起1-2日,寒邪尚在表而體弱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同煎,熱服取汗。
【摘錄】《醫(yī)林繩墨大全》卷四
【處方】紫蘇葉、前胡、粉葛、茯苓、枳殼、桔梗、甘草、生姜。
【功能主治】發(fā)散解表,清胃火。主麻疹初出。
【用法用量】蔥白為引,水煎服。
【摘錄】《麻科活人》卷一
【處方】蘇葉1錢,杏仁1錢,橘紅1錢,枳殼(炒)7分,前胡8分,木香3分,桔梗7分,干葛7分,桑皮7分,甘草4分。
【功能主治】妊娠子嗽,因外感風(fēng)寒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胎產(chǎn)秘書》卷上
【處方】蘇葉6分,人參4分,陳皮4分,川芎4分,羌活4分,防風(fēng)4分,荊芥4分,桔梗3分,白芷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痘為風(fēng)寒束蔽而出不快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同煎帶熱服。但不可出汗。
【摘錄】《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知道了加減參蘇飲主要治療那些疾病之后,也可以了解一下加減參蘇飲的禁忌等,以免給身體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大葉南蘇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中藥,具有很高的養(yǎng)生價值,對天一些體質(zhì)不好的人來說,吃大葉南蘇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身體健康情況,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大葉南蘇。
【別名】小南蘇、金竹標(biāo)、青竹標(biāo)、小過山龍、爬樹龍、過江龍、爬山虎、大青竹標(biāo)、小石芝藤、萬年青
【來源】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大葉南蘇的全株。
【原形態(tài)】大葉南蘇,附生藤本。莖粗8-12mm,淡綠色,節(jié)間長2-5cm,生肉質(zhì)氣生根,貼附于石壁或樹皮上。分枝常較短,多數(shù)。葉柄年10-20cm,腹面具槽,背面圓形,淡綠色,上部關(guān)節(jié)長8-12mm,葉鞘基部擴(kuò)大;葉片亞革質(zhì),長圓形、橢圓狀長圓形,稀卵狀長圓形,全緣,長8-25cm,寬4-llcm,先端驟狹漸尖或銳尖,基部圓形;中肋背面隆起,側(cè)脈多數(shù),密集,斜伸而后向上弧曲,細(xì)脈網(wǎng)結(jié)?;ㄐ蝽斏?,序柄粗壯,長8-10cm,直立,頂部下彎,基部有長6-7cm的寬線形膜質(zhì)苞片,早落;佛焰苞橢圓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7-9cm,先端具長約1cm的喙,外面污黃色,內(nèi)面污黃帶紅色;肉穗花序無柄,圓柱形,長5.5-8cm,為佛焰苞全長的4/5以上,粗l-1.2cm,蒼白色或污黃色,稀青紫色;雄蕊比雌蕊短,花絲寬,兩頭稍狹,花藥橢圓形,鈍,稍外露;子房角柱狀,長寬2mm,頂端四邊形或六邊形,柱頭小,長圓形,略凸起?;ㄆ?-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海拔1800-2800m的溝谷常綠闊葉林、山坡廟宇林的樹干或石崖上。
【性味】味苦;微甘;性涼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舒筋活絡(luò);潤肺止咳。主心絞痛;跌打腫痛;骨折;風(fēng)濕疼痛;肢體麻木;支氣管炎;百日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或研末,每次3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云南中草藥》:“忌牛、羊肉。”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大葉南蘇的功效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幫助,總得來說大葉南蘇的養(yǎng)生功效是非常強(qiáng)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大葉南蘇來更好的促進(jìn)身體健康 。
【導(dǎo)讀】蘇葉是一種中草藥它的治療疾病效果非常好,那蘇葉的功效與作用都有什么呢,也是很多人不同太了解的,所以選擇它之前,也是需要對它進(jìn)行一些了解,同時對出現(xiàn)一些疾病的時候,也都知道可以選擇它進(jìn)行治療。
中醫(yī)講述蘇葉的功效與作用
蘇葉的功效:
蘇葉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紫蘇的帶枝嫩葉,蘇葉有散寒解表、理氣寬中的功效,蘇葉別名赤蘇、紅蘇、紅紫蘇、皺紫蘇、紫蘇、紫蘇葉,蘇葉主治風(fēng)寒感冒,頭痛,咳嗽,胸腹脹滿。
蘇葉用于感冒風(fēng)寒,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蘇葉能發(fā)散表寒,開宣肺氣,蘇葉可與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蘇葉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蘇葉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蘇葉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蘇葉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jié)者,蘇葉常與半夏、厚樸同用。蘇葉又用于妊娠嘔吐,胸腹?jié)M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qiáng)其止嘔、安胎的效果。蘇葉用于進(jìn)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別名:赤蘇、紅蘇、紅紫蘇、皺紫蘇
蘇葉的功效與作用
處方用名:紫蘇、紫蘇葉。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肺經(jīng)、脾經(jīng)。
功能:散寒解表,理氣寬中。
主治:用于風(fēng)寒感冒,頭痛,咳嗽,胸腹脹滿。
用法用量:煎服,5-9克,不宜久煎。
蘇葉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紫蘇的帶枝嫩葉。
中醫(yī)講述蘇葉的功效與作用
蘇葉的作用:
蘇葉也叫紫蘇葉,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能,主治風(fēng)寒感冒、咳嗽、胸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癥。種子也稱蘇子,有鎮(zhèn)咳平喘、社痰的功能。蘇葉全草可蒸餾紫蘇油,種子出的油也稱蘇子油,長期食用蘇子油對治療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顯療效。
1、蘇葉60克,煎濃汁當(dāng)茶飲,或加姜汁十滴調(diào)服,可解食魚、鱉中毒。
2、蘇葉治療尋常疣:鮮紫蘇葉外擦患處,每日1次,每次10~15分鐘,一般3~5次可愈。
3、蘇葉15克,水煎加紅糖6克沖服,治寒瀉。
4、蘇葉治療子宮出血:將紫蘇制成每ml相當(dāng)于原生藥2g之水提取液,分裝成5ml安瓿。使用時以無菌棉球、紗布或擦鏡頭紙浸潤紫蘇液貼敷于出血處。
5、紫蘇葉60克,煎湯熏洗,對子宮下垂有療效。
6、蘇葉用於急性胃腸炎:紫蘇葉 10 克,藿香 10 克,陳皮 6 克,生姜 3 片,水煎服。
7、蘇葉用於胸膈痞悶、呃逆:紫蘇梗 15 克,陳皮 6 克,生姜 3 片,水煎服。
8、蘇葉用於感冒:紫蘇葉 10 克,蔥白 5 根,生姜 3 片,水煎溫服。
9、蘇葉用於外感風(fēng)寒頭痛:紫蘇葉 10 克,桂皮 6 克,蔥白 5 根,水煎服。
10、蘇葉用於孕婦胎動不安。麻根 30 克,紫蘇梗 10 克,水煎服。
11、蘇葉用於食蟹中毒:紫蘇葉 30 克,生姜 3 片,煎湯頻飲。
12、蘇葉用於陰囊濕疹:紫蘇莖葉適量,水煎泡洗患處。
13、蘇葉用於妊振嘔吐:紫蘇莖葉 15 克,黃連 3 克,水煎服。
14、蘇葉用於水腫:紫蘇梗 20 克,蒜頭連皮 1 個,老姜皮 15 克,冬瓜皮 15 克,水煎服。
蘇葉理氣,和營。治感冒風(fēng)寒,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并能解魚蟹毒。用于感冒風(fēng)寒,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
蘇葉用于妊娠嘔吐,胸腹?jié)M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qiáng)其止嘔、安胎的效果。
蘇葉用于進(jìn)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蘇葉治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jié)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
通過以上介紹,對蘇葉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著一些了解,因此對這樣藥物選擇,都是可以放心選擇,它對治療感冒疾病效果是很不錯的,感冒是生活中中很常見的疾病,這樣疾病在季節(jié)交替的時候,是很容易患有的,所以選擇蘇葉治療是不錯之選。
參蘇溫肺飲是一種中藥方劑,這類藥物還是常見到的,而且它對人體疾病改善有著很好的效果,對它的選擇也可以放心進(jìn)行,不過在吃這類藥的時候,還需要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人參1錢半,蘇葉1錢半,肉桂1錢半(去皮),茯苓1錢半,白術(shù)1錢半(炒),五味8分,半夏1錢半(制),陳皮1錢半,甘草5分。
【功能主治】補(bǔ)肺散寒。主肺虛寒滯喘促,脈緊細(xì)。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寒束肺虛,阻遏肺氣,失其升降之權(quán),故呼吸不利,喘促不寧焉。人參扶元?dú)庋a(bǔ)肺;蘇葉疏肺絡(luò)散邪;肉桂溫營暖血,專祛寒邪遏伏;半夏燥濕化痰,兼理脾胃真元;白術(shù)培肺母以生金;五味收耗散以保肺;茯苓滲濕,理痰生之源;陳皮利氣,杜生痰之因;更以甘草緩中和藥也。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二
如果大家之前對參蘇溫肺飲不是很了解的話,相信看了這篇文章后一定都對參蘇溫肺飲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歡參蘇溫肺飲,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