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一般煎多長時間呢
運動多長時間比較養(yǎng)生。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鄙鐣l(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藥一般煎多長時間呢”,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服用過中藥的朋友都知道,在醫(yī)生為患者調(diào)配好中藥成份之后會叮囑在家煎煮中藥一定需將藥材煎透,煎透的意思也就是煎煮中藥的時間一定要充足。很多患者由于在家煎煮中藥的時候因為沒有將藥煎透就服用而導致藥效沒有發(fā)揮出來,那么中藥一般要煎多長時間呢?
煎藥時的火候和時間亦非常重要。煎藥初時用大火(即武火),待煮沸后應用小火(即文火)慢煎,以藥汁沸騰而不溢出為度。煎藥的時間應根據(jù)藥的性質(zhì)及作用來定。如滋補藥其性厚實,滋膩性濁,會有大量營養(yǎng)物質(zhì)不易煎透,故時間宜長。頭汁一般水沸后煎40~60分鐘,二汁水沸后再煎30分鐘。又如發(fā)汗解表藥,其性散發(fā),含揮發(fā)油多,不宜久煎。頭汁水沸后煎10~15分鐘,二汁水沸后再煎5~10分鐘即可。一般治療用藥頭汁水沸后煎30分鐘,二汁水沸后再煎20分鐘即可。煎煮藥時應該把鍋蓋蓋好。但頭汁和二汁一般不少于400~500毫升(約一小碗)。
通常頭煎需要30分鐘,二煎需要20-25分鐘。解表清熱類兩次分別各減10分鐘;滋補類則頭煎需40-60分鐘。二煎30-40分鐘。
中藥放入容器后,加水是一個關鍵,水是煎煮中藥湯劑的主要溶液,如水過多則藥汁過多,藥汁濃度降低,加水過少,不僅藥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且容易干鍋或藥物焦化。正確的方法應該將藥物放入砂鍋內(nèi)后將藥物攤平,然后加水高出藥面3~4厘米(二橫指左右)即可。
關于中藥一般煎多長時間的問題已經(jīng)為大家做了說明,可根據(jù)具體的中藥成份而決定需要煎煮的時間,正常情況下醫(yī)生都會有所叮囑也不用太過在意。大家在服用中藥的時候需要注意飲食上的調(diào)理,服藥期間盡量減少食用一些發(fā)物,對中藥成份相克的食物也要避開用藥前后兩小時后再進食。www.cndadi.net
ys630.coM延伸閱讀
中藥是我國的國粹一般中藥可以治療很多的疾病,很多的患者在選擇中藥治療的同時會有一個疑問,自己在抓取中藥之后是需要熬中藥的,很多的患者對于中藥的藥性不是很熟悉,不知道中藥需要多長時間。而熬中藥的時間不正確的話會影響中藥的藥性。那么一般熬中藥需要多長時間呢?下面就這個問題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其實一般熬中藥需要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根據(jù)不同的中藥不同的藥性不同的治療目的,中藥熬制的時間就會有所不同。建議大家走至終要的時候先咨詢一下醫(yī)生,問清楚自己所需要的藥物一般需要多長時間,以免在熬藥的時候失去藥性。
服用中藥進行相關疾病治療的朋友都了解,中藥的服用最講究的就是藥材的煎煮,最為合適的就當選用老砂鍋來煎煮,而藥材煎煮的時間也很是關鍵,不管是煎煮時間不夠還是時間過長都會破壞了中藥藥效,然后飲用了這樣的中藥后只會使得病情遲遲無法得到治愈,所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中藥需要煎多長時間最為合適。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藥物浸泡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的主的藥物可浸泡一小時;再次煎煮(二煎)時,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過藥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沒藥物即可。
煎煮次數(shù):一般煎煮兩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兩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對于解表、芳香類藥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藥性揮發(fā),藥效降低;對于滋補藥,多宜小火久煎,使藥物有效成分盡出。
煎煮時間:一般藥物,一煎應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鐘,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鐘;解表、芳香類藥一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藥一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煎藥并非越久越好。
有關于中藥要煎多長時間的問題已經(jīng)在上文中作了解答,同時也為大家介紹了關于煎煮中藥的相關程序。掌握了正確的煎煮方法后還需注意,中藥需要趁熱喝而且不能隔夜飲用,另外在服用中藥的時候最好不要加入任何糖份,以免破壞藥性。
平時我們在進行中藥調(diào)理的時候一般會遇到煎藥的情況,有好多的朋友在煎藥的時候由于方法不正常會嚴重的影響到藥效,所以說正確的煎藥方法直接影響著病情的治療,而且在煎藥的時候時間更加的關鍵,每種藥物的性質(zhì)不同,需要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煎中藥需多長時間。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通過上述的介紹,我們知道了煎藥的方法,也知道了煎中藥需多長時間,在煎藥的時候我們要根據(jù)自己中藥的成分和藥物性質(zhì)選擇煎藥的時間,特別是在煎藥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出現(xiàn)煎糊的情況,不但會造成藥物的損失,而且還會喝了對身體有害處。
艾灸作為一種普遍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已經(jīng)相當?shù)钠占?。艾灸的時間根據(jù)個人體質(zhì)和病情可以靈活的掌握,一般以5到30分鐘比較常見。初次做艾灸可能會感覺比較敏感,這樣的情況時間可以盡量縮短,一般我們主要以病人舒適為主要判斷的依據(jù),以后熟悉了之后可以適當?shù)难娱L時間。
艾灸的時間看灸感,如果一個穴位產(chǎn)生明顯灸感,則本次艾灸此穴位時間延長,每次艾灸都有主要目標穴位和輔助穴位,主要穴位時間往往分配偏多。艾灸的總時間影響每個穴位的時間。例如:只有一個小時的艾灸時間,自己安排了4個穴位,則平均每穴只有15分鐘,如果2個小時總時間,則平均每個穴位時間就有30分鐘充裕。
艾灸的時間也會根據(jù)病人的病情和身體情況而有所改變,急癥,重病時候一個穴位灸的時間就多,日常保健的話則可短。對以皮膚紅暈需要看病人皮膚的敏感程度,每個人皮膚類型不同,有的人皮膚特不耐熱,一烤就發(fā)紅,有的人皮膚特別抗熱,從根本意義上說,灸表皮是形式,目的在于滲透刺激穴位,治療身體,所以完全依靠烤紅表皮與否是不科學的。
從臨床上來說,不管是傳統(tǒng)中醫(yī)的理論還是臨床實踐,都貫徹強身防病的目標,艾灸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保健治療手法,不僅可以溫經(jīng)通絡,對于提高身體免疫力,也有很好的效果。采用艾灸保健就是想通過他扶正祛邪的功能,幫助人體身體各項機能正常的運行,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導讀:膏藥一般貼多長時間?膏藥是常用的一種外用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使用過。那么膏藥一般貼多長時間呢?下面一起來看看膏藥的正確貼法。
膏藥一般貼多長時間
在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里,膏藥有著較高的使用率。膏藥可起到保護、封閉及治療作用,如護理中常用的普通橡皮膏可在皮膚上起固定敷料、保護創(chuàng)傷的作用;含有藥物的膏藥則兼有外治和內(nèi)治的作用,如用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癤的治療等。
由于膏藥用于肌表,因此膏藥一般取氣味厚重的藥物,貼于體表刺激神經(jīng)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周圍組織營養(yǎng),達到消腫、消炎和鎮(zhèn)痛的目的。一般一劑膏藥最長不要超過24小時,時間長了,不僅藥物已經(jīng)失去效用,而且還對皮膚不好。
如果貼上膏藥后,10分鐘左右感到被貼部位的皮膚出現(xiàn)發(fā)癢、灼熱、刺痛時,要趕緊揭掉。這說明患者對膏藥過敏。過敏體質(zhì)者,通常不宜貼膏藥,因為他們的皮膚很容易出疹子,貼上后不僅不利于藥物吸收,反而會帶來皮膚問題,所以過敏者不要使用膏藥。
怎樣正確使用膏藥
貼膏藥之前,首先應當清潔患處,可使用溫水或醫(yī)用酒精將患處清潔干凈,避免用藥時皮膚表面細菌滋生。有些人的汗毛生長過長、過密,會影響用藥,應適當刮除。膏藥要平整地貼敷在皮膚上,以對準部位、盡量不影響活動為原則。
黑膏藥(如追風壯骨膏等)的基質(zhì)是以植物油與黃丹經(jīng)高溫煉成的,藥膏為黃褐色固體,使用前須烘熱軟化后貼于患處。一般人們在使用黑膏藥時習慣用蠟燭等小火熔化,但這樣如果掌握不當,容易造成溫度過高,破壞藥物有效成分。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是,將膏藥浮于開水表面軟化,擦干后即可使用。
橡皮膏(如傷濕止痛膏等)使用起來相對簡單了許多,只用揭開貼敷即可。不過有時冬季里會出現(xiàn)黏性減小的現(xiàn)象,這時只需將膏藥微微加熱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患處如有破損、紅腫等則不宜貼敷,以免造成感染。孕婦的腰腹部不宜貼膏藥,以免藥物的吸收影響到胎兒。
每種膏藥都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故一定要掌握好適應證,不可隨便通用。例如,因受風寒引起慢性腰痛、跌打損傷等,可用狗皮膏或追風膏藥散寒祛風、舒筋活血、止痛;因熱毒郁結引起癰疽,初起時硬結不消、紅腫疼痛、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愈,可用拔毒膏消腫、去腐生肌。橡皮類膏藥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對風濕痛、腰痛、肌肉痛、扭傷、挫傷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用藥過程中,如有發(fā)癢、紅腫、出現(xiàn)丘疹或水泡等不良反應,要及時取下膏藥并向醫(yī)生咨詢。另外,未用完的膏藥應裝回原包裝內(nèi),干燥陰涼處保存。
按壓穴位一般多長時間即可
1、按壓穴位一般多長時間即可
按摩是中醫(yī)傳統(tǒng)的一種治療方法,即通過對人體穴位施以按、揉、摩、點等各種手法,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一般在家自我按摩一個穴位按5到10分鐘左右比較好,時間長可能有泄氣的可能。
2、什么時候按摩穴位
卯時(5點至7點)大腸經(jīng)旺,有利于排泄。
辰時(7點至9點)胃經(jīng)旺,有利于消化。
巳時(9點至11點)脾經(jīng)旺,有利于吸收營養(yǎng)、生血。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jīng)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環(huán)。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jīng)旺,有利于吸收營養(yǎng)。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jīng)旺,有利于人體排泄水液,瀉火排毒。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jīng)旺,有利于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jīng)旺,增強心的力量。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經(jīng)旺,通行氣血。
子時(23點至凌晨1點)膽經(jīng)旺,膽汁需要新陳代謝。
丑時(1點至3點)肝經(jīng)旺,有利于養(yǎng)血。
寅時(3點至5點)肺經(jīng)最旺,將肝貯藏解毒的新鮮血液輸送到百脈。
3、按摩穴位的好處
人體穴位很多,每個穴位都具有不同的功能,經(jīng)常做穴位按摩,不僅能夠調(diào)節(jié)我們身體的健康,更能夠使我們放松心情,緩解疲勞。例如委中穴主治腰脊強痛,活動受限,髖關節(jié)屈伸不利,腰膝攣痛,下肢痿痹,遺尿,小便難解等。常見于西醫(yī)的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骶髂關節(jié)綜合征、尿潴留、尿失禁等。列缺穴主治項強,偏正頭痛,口眼歪斜,口噤不開,面肌抽痛,牙痛,咽喉腫痛等。常見于西醫(yī)的感冒、神經(jīng)性頭痛、鼻炎、咽喉炎、三叉神經(jīng)痛、落枕、牙關緊閉等。
按摩穴位要注意什么問題
1、身心放松
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準確
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
3、用力恰當
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chǎn)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4、循序漸進
推拿手法的次數(shù)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還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時間,每次以20分鐘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臨睡前。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藥物作潤滑劑,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作自我推拿時,最好只穿背心短褲,操作時手法盡量直接接觸皮膚。推拿后有出汗現(xiàn)象時,應注意避風,以免感冒。在過饑、過飽、酗酒或過度疲勞時,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哪些穴位需要多按摩
1、養(yǎng)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
2、補腎固元穴:關元
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fā)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
3、養(yǎng)護心臟穴:內(nèi)關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nèi)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按揉內(nèi)關穴有助于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
中藥多數(shù)是用來煎服的,煎藥也是一門大學問,很多人拿著中藥包,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煎藥,下面就教大家中藥煎藥的一些常識,其實,這是有講究的,中藥湯劑的質(zhì)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系?,F(xiàn)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zhì)穩(wěn)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那么,具體的來看看吧。
一、煎藥器具的選用
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zhì)不穩(wěn)定,易氧化。
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如與鞣質(zhì)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直接關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煎藥的加水量
煎藥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zhì)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 中藥材因其質(zhì)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
重量相同的藥物,質(zhì)地疏松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zhì)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tǒng)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nèi),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藥中注意的問題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5、留取藥液量:一般指一劑藥經(jīng)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藥的方法: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后合并藥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fā)熱,腸炎,腹瀉的藥,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藥的煎煮:醫(yī)生會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zhì),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藥物。
(1)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藥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藥物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2)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nèi)。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堿,煎煮時間超過20分鐘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wěn)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3)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復花等。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復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后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藥物,用熱藥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藥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藥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7)沖服,一些貴重的藥物細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多采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藥粉溶于藥液中服。這樣既有利于發(fā)揮藥物的作用還又可節(jié)省藥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
煎煮中藥要注意器具的選用、加水量、煎藥時間、溫度等等,煎中藥是需要耐心、細心的,想煎藥一副中藥要集中注意力,這樣才能煎出好藥。
最后小編需要告訴大家,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泡腳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中醫(yī)留下的傳統(tǒng),很多人的家里面都會有中醫(yī)留下的各種傳統(tǒng)的東西,所以每個人都有掌握著不同的偏方,泡腳是很常見的一種養(yǎng)生方式,養(yǎng)生的原理是可以通過熱水,加上一些中藥材,達到促進氣血恢復的效果。
養(yǎng)生原理
足浴的歷史有數(shù)千年,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晉代《肘后備急方》,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祖國醫(yī)學的經(jīng)絡理論認為,五臟六腑自足三陰經(jīng)(脾、肝、腎)始,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在中醫(yī)看來,熱水泡腳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一樣,有推動血運、溫煦臟腑、健身防病的功效?,F(xiàn)代醫(yī)學測定,人腳的溫度保持在28到33℃時感到最舒服。用熱水泡腳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腳上的血管會擴張,腳表皮變紅,這是因為熱水泡腳時加速了腳部血流循環(huán),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的末梢血管,并使大腦血流量相對減少,使人產(chǎn)生困倦感。同時由于腳掌上無數(shù)神經(jīng)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熱水泡腳時對腳部末梢神經(jīng)的溫熱刺激作用,可對大腦皮質(zhì)產(chǎn)生抑制作用,使人感到腦部舒適輕松,從而加快入眠,使睡眠加深。老年人動脈硬化,供給腳的血量減少,比年輕人怕冷,腳底受寒發(fā)涼,會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罹患疾病。因此,經(jīng)常保持又足溫暖,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可使全身血脈流通,有利于身心健康。
為何晚上9點泡腳最護腎?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補腎,是因為此時是腎經(jīng)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在此時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后,體內(nèi)血管會擴張,有利于活血,從而促進體內(nèi)血液循環(huán)。同時,白天緊張了一天的神經(jīng),以及勞累了一天的腎臟,都可以通過泡腳在這個時候得到徹底放松和充分的調(diào)節(jié),人也會因此感到舒適。
“熱水泡腳不但可以起到滋腎明肝的作用,還有利于提高睡眠質(zhì)量?!比绻萃昴_后,再適當做幾分鐘足底按摩,對身體的血液循環(huán)更好,臟腑器官也更能得到進一步的調(diào)節(jié)。泡腳后,建議不再進行其他活動,隔數(shù)分鐘即入睡,補腎效果更佳。
“熱水泡腳不但可以起到滋腎明肝的作用,還有利于提高睡眠質(zhì)量
泡腳泡多長時間最好?
專家說,泡腳時,水溫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泡腳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半小時左右為宜。由于金屬易冷,所以泡腳的容器最好用木盆,其中可放一些有利于活血的丹參、當歸;或放些連翹、金銀花、板藍根、菊花,以起到降火清熱的作用。
中藥泡腳的神奇效果
1.生姜-祛寒
生姜在中醫(yī)上屬于辛溫解表藥,有祛寒解表的作用,而且毒副作用較小。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生姜能夠刺激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生姜泡腳。
需要注意的是,用生姜泡腳并不是將生姜放入熱水中泡一會兒,而是一般取15—30克的生姜(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煮好后,將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
?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環(huán)境下,我們的身體是最吃不消的,所以市面上多了很多保健方式,而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于拔火罐,拔火罐可以解決身體上的疲勞,還能強身壯體,是一個很不錯的保健方式。但是拔火罐是時間越長越好嗎?拔罐一般多長時間呢?讓我們通過下文來了解一下吧。
?拔火罐不宜超過多長時間--根據(jù)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選擇適宜的罐,像寬闊而肌肉豐厚的背部、大腿處,可以使用中、大罐,而小腿、手臂和 頸肩部則適宜用小罐。
拔火罐不宜超過多長時間--留罐時間根據(jù)病情、部位決定。一般留罐10~15分鐘,大罐吸拔力強,可適當縮短時間,否則可能會起泡。若是起 泡比較細小,則不用特別處理,一般會自行消退;起泡較大時最好到醫(yī)院處理,先局部消毒,然后用消毒針具刺破,敷上消毒紗布。
拔火罐不宜超過多長時間--起罐時別使勁往下拔,要一手握罐,一手按壓旁邊的皮膚,讓空氣進去,罐自然就下來。拔罐之后皮膚上的紫斑一 般兩周能消失。
拔火罐不宜超過多長時間--頸部、腋下和腹股溝等有大血管的地方,皮膚有過敏、水腫或者潰瘍的地方,都不能拔罐;孕婦的腰骶部和腹部也 禁止使用拔罐,以防流產(chǎn)。
火罐的大小、材質(zhì)、負壓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從點上火閃完到起罐不超過15分鐘為宜,一般留罐10~15分鐘即可。因為拔火罐的主要 原理在于負壓而不在于時間,如果說在負壓很大的情況下,拔罐時間過長直到拔起泡,這樣不但會傷害到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若是 起泡比較小,不用特別處理,一般會自行消退;若起泡較大最好到醫(yī)院處理,需要先局部消毒,然后用消毒針具刺破,再敷上藥物、紗布。所以,拔火罐時間不宜過長。
拔罐一般多長時間?你看了上文的介紹,相信你已經(jīng)很清楚了。拔火罐并不是時間越長越好,最好不要超過15分鐘,拔罐時間過長,會傷害到皮膚,會致使皮膚起泡,引起皮膚感染,需要到醫(yī)院治療。所以,喜歡拔罐的朋友們最好不要超過15分鐘哦,保持在15分鐘之內(nèi),效果會更加哦。
退熱貼對寶寶體溫的下降也有很好的作用,因為寶寶的身體素質(zhì)還比較差,抵抗力也比較弱,所以寶寶很容易就會受涼,進而感冒發(fā)燒。所以,很多媽媽在寶寶發(fā)燒的時候,都會采用貼退熱貼的方式讓寶寶的體溫下降到正常水平。那么媽媽應該多長時間就給寶寶換退熱貼呢?
寶寶的正常腋下體溫應為36℃~37℃,只有超過37.4-38.5℃,可以使用退熱貼。退熱貼一般有效時長為8小時,更換新的。
如果孩子體溫沒有超過38.5度就采取物理降溫,給孩子用溫水擦拭臉部,脖子,腋窩、后背,還不行就給孩子洗一個溫水澡,或者用酒精兌水1:10給孩子擦擦身上,別用純酒精擦哈,會導致寶寶酒精中毒的,可以用酒精給寶寶擦擦小手心,腳心。
少給寶寶穿衣服,保證熱量的散發(fā)。寶寶發(fā)燒的時候那是他身體里的免疫細胞正在和病毒打架才會導致體溫升高的,如果寶寶抗過去了,會大大提高寶寶自身的免疫力。所以寶寶體溫沒有超過38.5度就不用太擔心。
超過38.5度的高燒時要降溫只是怕高燒會引起寶寶抽搐等很多不良反應才會降溫的,其實發(fā)燒本身對身體沒有什么大的傷害。 有很多病因可以導致寶寶發(fā)燒,最主要的是找準病因?qū)ΠY治療,如果盲目地給寶寶采取退燒,反而會影響發(fā)現(xiàn)真正的病因耽誤病情。況且退燒藥都是有副作用的。
寶寶發(fā)燒的時候千萬不要盲目的采取退燒。 還有很多老人說發(fā)燒光燒傻了,大家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其實發(fā)燒會燒壞腦子的說法也不完全正確,只有達到42大腦蛋白才會變性,就是所謂的燒壞腦子了。
退熱貼的使用時間一般是8個小時,但是,一般只要寶寶的體溫降為正常水平之后,就可以不用給寶寶貼著退熱貼了。寶寶發(fā)燒時的處理方法有很多,比如一些物理降溫的方法,千萬不要盲目給寶寶用藥,畢竟藥物都有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寶寶更大的身體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