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黃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比祟惖臍v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代黃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大黃是中藥中的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非常的多,例如大黃可以治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的癥狀,還可以給產(chǎn)婦治療奶癰、產(chǎn)后惡血沖心、胎衣不下等疾病,如果有大便秘結疾病的話也可以用大黃搭配牽牛頭進行治療。想要了解代黃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大黃醫(yī)治疾病的藥房可以閱讀下面內容。
1、大黃治火丹赤腫遍身:大黃磨水頻刷之。(《救急方》)
2、大黃治腸癰,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shù)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個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再煮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
3、大黃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匱要略》瀉心湯)
4、大黃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凡是傷損,瘀血凝積,氣絕欲死,并久積瘀血,煩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傷等:大黃一兩(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上研細,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滓,雞鳴時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覺氣絕不能言,取藥不及,急擘開口,以熱小便灌之。(《三因方》雞鳴散)
5、大黃治奶癰:川大黃、粉草各一兩。上為細末,以好酒熬成膏,傾在盞中放冷,攤紙上貼痛處,仰面臥至五更。貼時先用溫酒調(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惡物,相度強弱用藥,羸弱不宜服。(《婦人良方》金黃散)
6、大黃治產(chǎn)后惡血沖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塊等:錦紋大黃一兩,杵羅為末,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溫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馬墜內損。(《千金方》)
7、大黃,用之當分別其力,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緊硬者。若取瀉泄駿快,推陳去熱,當取河西錦文者。凡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本草抬遺》
8、大黃治大便秘結:大黃二兩,牽牛頭末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有厥冷,用酒調三錢,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下,食后微利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牽牛丸)
9、 大黃除內服外,又可外敷治熱毒癰腫、水火燙傷,也是取它瀉火解毒的功效。
10、大黃治久患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大黃、芍藥各二兩。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11、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于黃疸,臨床多與茵陳、山梔等藥配伍應用;如將大黃研末,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12 、大黃,幽、并以北漸細,氣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涼州、西羌、蜀地皆有。陶稱蜀地者不及隴西,誤矣。《唐本草》
13、大黃治熱病狂語及諸黃:川大黃五兩(銼碎,微炒)。搗細羅為散,用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計時侯,以冷水調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14、大黃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大黃一兩,細銼,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湯)
15、大黃用于大便燥結,積滯瀉痢,以及熱結便秘、壯熱苔黃等癥:大黃瀉下通便、清除積滯,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癥;又因它能苦寒泄熱,蕩滌腸胃積滯,對于熱結便秘、高熱神昏等屬于實熱壅滯的癥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在臨床應用時,大黃常與芒硝、厚樸、枳實等配伍。
16、大黃治大人小兒脾癖,并有疳者:錦紋大黃三兩,為極細末,陳醋兩大碗,砂鍋內文武火熬成膏,傾在新磚瓦上,日曬夜露三朝夜,將上藥起下,再研為細末;后用硫黃一兩,官粉一兩,將前項大黃末一兩,三味再研為細末。十歲以下小兒,每服可重半錢,食后臨臥米飲湯調服。此藥忌生硬冷葷魚雞鵝一切發(fā)物。服藥之后,服半月白米軟粥。如一服不愈時,半月之后再服。(《昔濟方》于金散)
17、大黃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麻黃四兩。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熱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18、大黃是一味瀉火、破積、行瘀的要藥,使用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可隨配伍的不同而發(fā)揮它的特長。大黃配以芒硝,可攻下破積;配以附子,可溫陽降濁;配以茵陳,可清化濕熱;大黃配黃芩、黃連,可瀉火涼血;大黃配黃連、檳榔,可清熱導滯,用于濕熱下痢、里急后重;大黃配丹皮、赤芍、桃仁等,可活血祛瘀,用于血瘀經(jīng)閉、損傷瘀血或腸癰初起等癥;大黃少量,配合烏賊骨,可清熱而制酸,治胃痛泛酸、脘部灼熱等癥。
19、大黃用于產(chǎn)后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jīng)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癥:大黃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滯的實癥,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
20、大黃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里,腸中有燥屎,腹?jié)M痛,譫語,潮熱,手足濈然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全見者,以此湯下之:大黃(酒洗)四兩,厚樸(炙,去皮)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傷寒論》大承氣湯)
21、大黃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jīng)》
22、大黃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jié),瀉壅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瘡癤癰毒?!度杖A子本草》
23、大黃治癰腫振焮不可觸:大黃搗篩,以苦酒和貼腫上,燥易,不過三,即瘥減不復作,膿自消除。(《補缺肘后方》)
24、大黃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秳e錄》
25、大黃治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26、大黃治婦人經(jīng)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血,五淋,產(chǎn)后積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小兒骨蒸潮熱等證,其效甚速:錦紋大黃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一日,切曬;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曬,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黃,去豆不用;一份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曬;一份用當歸四兩,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歸,切曬。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取下惡物為驗。未下再服。(《醫(yī)林集要》無極丸)
27、大黃用于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癥:大黃瀉下泄熱,有瀉血分實熱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熱妄行而上溢,如吐血、衄血;對目赤腫痛、熱毒瘡癤等癥屬于血分實熱壅滯的癥候,可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28、大黃治虛勞吐血:生地黃汁半升,川大黃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溫地黃汁一沸,納人黃(末)攪之,空腹頓服,日三,瘥。(《千金方》)
29、大黃去五臟濕熱穢濁。治飲食停滯,胸脘脹痛,頭暈口干,二便秘結:大黃十斤,切作小塊,用泔水,浸透,以側柏葉鋪甑,入大黃,蒸過曬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曬干。另用桑葉、桃葉、槐葉、大麥、黑豆、綠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側柏葉鋪甑蒸過曬干,再蒸再曬。制后再用半夏、厚樸、陳皮、白術、香附、車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過曬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錢,或為散亦可。(《銀海指南》清寧丸)
30、大黃治湯火灼傷:莊浪大黃(生研),蜜調涂之,不唯止痛,又且滅瘢。(《夷堅志》)
31、大黃治眼暴熱痛,眥頭腫起:大黃(銼,炒)、枳殼(去瓤,麩炒)、芍藥各三兩,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各二兩。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臨臥服。(《圣濟總錄》大黃湯)
32、大黃治凍瘡皮膚破爛,痛不可忍:川大黃為末,新汲水調,搽凍破瘡上。(《衛(wèi)生寶鑒》如神散)
33、大黃治肺壅,鼻中生瘡,腫痛:㈠川大黃一分(生用),黃連一分(去須),麝香一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研入麝香令勻,以生油旋調,涂于鼻中。㈠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為膏),川大黃一分(生為末)。上藥相和令勻,以豬脂調涂鼻中。(《圣惠方》)
34、大黃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jīng)侯,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藥性論》
35、大黃治打仆傷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大黃末、姜汁調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瀕湖集簡方》)
yS630.Com相關推薦
代痛散對于大家來說也是很經(jīng)常見到的,那么它和同類的方劑有什么區(qū)別?代痛散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蟾酥1分,生半夏1分,生南星1分,芋艿(要生姜地上更佳,打汁為妙,聽用)。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筋骨折傷疼痛。
【用法用量】芋艿汁搗敷。即不痛。
【摘錄】《接骨入骱》
【處方】生川鳥5錢,乳香1兩,沒藥1兩,草烏5錢(生用),何首烏1兩,蟾酥3錢(火酒烊化)。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止痛。主
【用法用量】用燒酒調敷;或姜汁調亦可。
【摘錄】《傷科補要》卷三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jīng)基本上了解了代痛散的功效與作用了吧?代痛散的藥用價值極高,對調理人的身體健康有著顯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現(xiàn)今藥物的種類比較多,在選擇時最好不要隨意進行,應該先對藥物進行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對代刀散這種中藥方劑有了解嗎?
【處方】草烏頭 蓽茇各4.5克 川椒 細辛各6克
【制法】上藥生用為末。
【功能主治】主牙疼欲落。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揩患處內外,其牙自落。
【摘錄】《杏苑生春》卷六
【處方】皂角刺 綿黃耆各30克(炒)生甘草 乳香(為末)各15克
【功能主治】主癰癤已成膿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酒服立潰。
【摘錄】《外科全生集》
【處方】穿山甲、僵蠶、枳殼、姜黃、牽牛、赤石脂、大黃、白芷、貝母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穿襠發(fā),已成膿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早晨空心用酒調下。行利10余次,用薄粥補之。其膿血從大便中出。
【摘錄】《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三
【處方】草烏頭1錢5分,蓽撥1錢5分,川椒2錢,細辛2錢。
【制法】生為末。
【功能主治】牙疼。
【用法用量】用少許,揩患牙處內外。其牙自落。
【摘錄】《杏苑》卷六
【處方】皂角刺1兩(炒),炒黃耆1兩(炒),生甘草5錢,乳香5錢。
【制法】上各為細末。
【功能主治】立穿一切外癥。主
【用法用量】每服3錢,陳酒送下。
【摘錄】《外科全生集》卷四
【處方】金頂砒5分,潮腦1錢,螺螄肉(曬干)2兩,輕粉3錢,巴豆仁(去油)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去頑肉。亦可代開刀。主
【用法用量】用麻油調搽。
【摘錄】《外科傳薪集》
【處方】斑蝥1錢,巴豆1錢,白信石1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一切流注,癰毒,有膿水。
【用法用量】取大米少許,放瘍頭上,膏藥蓋之。以代開刀。
【摘錄】《青囊秘傳》
代刀散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代刀散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對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為導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一般都認為它與體內各個機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代杖湯這種方劑。
【處方】土鱉5個(焙)蘇木 乳香 沒藥各6克 木耳 川山甲 丹皮 枳殼 蒲黃 歸尾 木通 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主打傷。
【用法用量】酒、水煎服。
【摘錄】《外科大成》卷四
【處方】當歸3錢,生地3錢,制乳香2錢,制沒藥2錢,蘇木2錢,川芎1錢,枳殼1錢(面炒),穿山甲1錢(炙,研),甘草1錢。
【功能主治】杖傷。
【用法用量】上用酒、水各半煎服。取微汗。
【摘錄】《外科證冶全書》卷四
看了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像代杖湯這種方劑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養(yǎng)生方法,尤其是比較傳統(tǒng)的朋友對于方劑更是情有獨鐘。隨著中國歷史的不斷演變和推進,對于方劑的分類也越來越細分,經(jīng)過不同工藝的處理,各方面也都有所改善,相信會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方法,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什么作用都發(fā)揮不了。代針散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于代針散的知識吧!
【處方】膽星3分,指甲2-3寸,冰片5厘,朱砂少許。
【制法】將指甲用雙紅紙卷好,燈上燒炭存性,為末,入辰砂、冰片、膽星研和。
【功能主治】乳蛾成膿不穿。
【用法用量】吹入喉中。少頃即出膿血自愈。
【摘錄】《囊秘喉書》卷上
【處方】桑木灰7錢,礦子灰5錢,蕎麥楷灰1兩,茄科灰1兩。
【制法】4灰放鍋內,水5碗,滾數(shù)10滾,用布袋濾去滓,將水從新用鐵構熬至1小酒鐘存用。
【功能主治】腫毒數(shù)日,內有膿不得自破者;又點面上雀斑黑痣。
【用法用量】如洗大瘡,對水洗,如水一碗,對三五茶匙洗。
【摘錄】《良朋匯集》卷五
【處方】硇砂少許(為君),白礬皂角子大(為臣),牙皂7分,消石4兩,黃丹5錢,巴豆6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咽喉腫痛,氣息難通。
【用法用量】吹喉中。
【摘錄】《濟陽綱目》卷一○六
【處方】木鱉子、川烏。
【制法】水磨。
【功能主治】惡瘡腫毒,日久不出頭。
【用法用量】以鵝翎掃刷瘡上,留豆大1處出膿。如藥水干,再刷上。不過1時即穿。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八
【處方】巴豆1錢,信石1錢,明雄1錢。
【制法】上為細末,收瓶備用。
【功能主治】癰毒膿成。
【用法用量】若遇皮薄瘡癤,不得穿頭而畏刀針者,以陳醋調敷患處。約1日間,瘡頭即自行穿潰?;蛴命S蠟捻作麥粒大,令其兩頭有光,每服3粒,黃酒沖服,見汗之后,瘡頭即穿。如遇皮厚之瘡,須用鈹針刺開少許,再敷此藥。
【注意】如未成膿,則此藥不可用。
【摘錄】《外科十三方考》
看完了本文對代針散的介紹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類似的癥狀時學會去應用了呢,其實中藥相比西藥來說更加的治本,這也是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都會選擇中醫(yī)的緣由。
代灸膏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是包含了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中藥材,是藥食同源的純天然配方,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相關的介紹吧。
【處方】南星1兩,半夏1兩,白芷1兩,川烏1兩,川椒1兩,白及1兩,馬藺子1兩,乳香3錢,沒藥3錢(另研)。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腳氣腫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酒調,敷貼疼劇處,干則以熱水潤濕之,日換2次。
【摘錄】《普濟方》卷二四三
【處方】大附子(炮)、木香、吳茱萸(炒)、馬藺子、桂、蛇床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每用藥半匙,白面半匙,以生姜汁同煎成膏,以方圓3寸紙花子上攤。
【功能主治】風濕痹,腰痛。
【用法用量】貼在臍下,油紙隔之,綿衣裹。自晚至明,一敷勝百壯。如腰痛,腰上貼之。
【摘錄】《御藥院方》卷八
【處方】木香、附子、吳茱萸、蛇床子、馬藺花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腎氣。
【用法用量】姜搗熱面攤開,貼痛處。
【摘錄】《普濟方》卷二五○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代灸膏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