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鱉葉作用及禁忌?
夏季養(yǎng)生茶配方及作用。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木鱉葉作用及禁忌?》,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在我們國家中醫(yī)是非常博大精深的,而且中草藥其實是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的精華,雖然說西醫(yī)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對于身體的表征治療效果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如果想要內(nèi)在的調(diào)理身體,還是需要通過中醫(yī)來調(diào)理,木鱉子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草藥,那木鱉葉作用及禁忌都是什么呢?
【木鱉子的功效與作用】1、消腫散結(jié)
中藥木鱉子可以消腫散結(jié),祛毒。治癰腫、疔瘡、瘰疬、痔瘡、無名腫毒、癬瘡,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2、活血化瘀
中藥木鱉子專治閃腰跌打,因為中藥木鱉子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為主,該方法對復元通氣散、活血湯、舒筋散、乳香趁痛散加減,皆有非常好的效果。
3、降血壓
木鱉子具有降血壓、抗炎及溶血作用。經(jīng)多方試驗證明木鱉子提取物對麻醉狗,貓及兔等有非常好的降壓作用。
4、可治療牛皮癬、干癬、禿瘡
中藥木鱉子外用可對治療牛皮癬、干癬、禿瘡等有一定效果。使用方法:將木鱉子去外殼,蘸醋在粗瓷器上磨取藥汁,臨睡前用棉花或毛筆蘸涂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注意在涂藥前患處先用鹽水洗凈;癬病蔓及周身者可分期分片治療。
5、可治療痔瘡腫痛
木鱉子外用治療痔瘡脫肛腫痛,有立竿見影的功效。臨床應用也證明,雖然不能治好,但可迅速緩解疼痛和消除腫脹,對于贏得手術(shù)時機,有很大的幫助。
【木鱉子的藥用價值】1、木鱉子治痔瘡:荊芥、木鱉子、樸硝各等分。上煎湯,入于瓶內(nèi),熏后,湯溫洗之。
2、木鱉子治瘧母:木鱉子、穿山甲(炮)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
3、木鱉子治痞癬:木鱉多用(去殼),獨蒜半錢,雄黃半錢。上杵為膏,入醋少許,蠟紙貼患處。
4、木鱉子治瘡瘍、疔毒初起,瘰疬,臁瘡,小兒蟺拱頭:土木鱉(去殼)五個,白嫩松香(揀凈)四兩,銅綠研細一錢,乳香、沒藥各二錢,蓖麻子(去殼)七錢,巴豆肉五粒,杏仁(去皮)一錢。上八味合一處,石臼內(nèi)搗三千余下,即成膏;取起,浸涼水中。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搓成薄片,貼瘡上,用絹蓋之。
【木鱉子的注意事項及禁忌】1、如果是孕婦和體虛者服用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這兩類人不應該忌服。
2、如果吃了豬肉的不可以服用木鱉子哦,不然可以能反胃或其它的來良反應。
3、與藥性相同的東西不能一起使用。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別名】沙達木、十兩葉
【來源】鼠李科苞葉木Chaydaia crenulata Hand.-Mazz.,以全株入藥。
【功 效】:利濕退黃、健脾止瀉。
【主 治】:治療黃疸、腹瀉。
【生境分布】廣西、貴州、云南。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利膽退黃。主治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用法用量】2~5錢,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植物形態(tài)】苞葉木 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m。幼枝被短柔毛,小枝紅褐色或灰褐色,無毛,葉互生;葉柄長4-10mm,被短柔毛;托葉披針形,宿存;葉片革質(zhì),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7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具不明顯疏鋸齒或近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淡綠色,沿脈被疏柔毛。聚傘花序腋生或生于具苞葉的花枝上,苞葉與營養(yǎng)枝上的葉片相同,但較小,花枝腋生,長6-15cm,被疏短細毛;花兩性,5基數(shù);黃綠色,萼片三角形,內(nèi)面中肋凸起,中部以上有小喙;花瓣綠黃色,倒卵形,具短爪,中部兩邊內(nèi)卷,包著雄蕊,與花瓣等長;花盤稍厚,圓形;子房球形,2室,花柱2淺裂。核果卵狀圓柱形,成熟時紫紅色或橘紅色,長8-10mm,直徑5-6mm,基部有宿存的萼筒,種子1顆,或不完全時2室,具發(fā)育和不完全發(fā)育的種子各1顆?;ㄆ?-9月,果期8-11月。
西方醫(yī)學的發(fā)展給傳統(tǒng)中醫(yī)帶來了一些危機。但中醫(yī)還是有許多神奇的地方,下面就來說說中藥粗葉木的功效與作用。
【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Lasianthus
【別名】白果雞屎樹
【來源】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根。
【原形態(tài)】灌木,高1-3m。小枝圓柱形,幼嫩部分被短絨毛。葉對生;葉柄長6-10mm;托葉小,三角形,頂端芒尖,長約3mm;葉片薄革質(zhì),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2-18(-25)cm,寬2.5-6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鈍,下面被短絨毛?;?-5朵成束生于葉腋;花無柄;萼簡鐘形,長3-4mm,被絨毛,先端4裂,裂片卵形,下彎,邊緣內(nèi)卷;花冠白色或稍帶藍色,長約8mm,花冠簡長約4mm,外被毛,先端5-6裂,裂片披針形,先端內(nèi)折而厚;雄蕊及子房室數(shù)與花冠裂片同敷。核果球形,被柔毛,直徑5-6mm,熟時藍色?;ㄆ诖骸⑾闹g。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山谷溪畔或濕潤疏林下。
【化學成份】莖:含豆甾醇,β-谷甾醇及虎刺醛,白樺脂醇(betulin)。
【性味】甘澀;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勝濕;活血止痛。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60-12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葉:民間治濕熱黃疸。
【摘錄】《中華本草》
本文介紹了藥材粗葉木的一些基本常識,粗葉木在治療人體的一些相關(guān)疾病的時候效果都非常好。而且粗葉木對身體還有一定的調(diào)理作用,平時可以適量食用。
木半夏葉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木半夏葉的用途越來越多,關(guān)于木半夏葉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來源】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木半夏Elaeagnus multiflora Thunb.的葉。
【原形態(tài)】木半夏 落葉灌木,高達3m。通常無刺,稀老枝上具刺;幼枝常具深褐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黑褐色,有光澤。單葉互生,葉柄銹色,長4-6mm;葉膜質(zhì)或紙質(zhì),橢圓形或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7cm,寬1.2-4cm,全緣,先端鈍尖或銳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上面幼時具星狀毛和銀色鱗片,后漸脫落,下面灰白色,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花白色,常單生于新枝基部的葉腋;花被筒管狀,長5-6.5mm,上部4裂,裂片寬卵形,內(nèi)側(cè)疏生柔毛;雄蕊4,著生于花被筒喉部稍下面,花絲極短,花藥細?。换ㄖ绷?,無毛,稍伸出花被筒喉部,長不超過雄蕊。果實橢圓形,長12-14mm,密被銹色鱗片,成熟時紅色;果梗在花后伸長,長1.5-4cm。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向陽山坡、灌木叢中。
【化學成份】葉中含黃酮甙成分:山柰酚-3-鼠李糖甙(kaempferol-3-rhamnoside),山柰酚-3-槐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kaempferol 3,7-diglucoside),山柰酚-3-蕓香糖甙-7-葡萄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7-glucoside),山柰酚-3-葡萄糖-7-槐糖甙(kaempferol-3-gluco-7-sophoroside),山柰酚-3-槐糖甙-7-葡萄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7-glucoside),異鼠李素-3-槐糖甙-7-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sophoroside-7-glucoside)。
【性味】澀;微甘;溫
【功能主治】平喘;活血。主哮喘;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木半夏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服用時能按照醫(yī)囑,同時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自身抵抗力。
刺葉楤木是一種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藥材,科學健康地食用的話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疾病治療是可以帶來很大功效的?,F(xiàn)在我們就具體去了解一下刺葉楤木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吧。
【英文名】bark of Spinyleaf Aralia
【別名】鳥不企、雞云木、鷹不扒、雷公木
【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長刺楤木的根。
【原形態(tài)】灌木,高2-3m。小枝疏生多數(shù)長短不等的刺,刺扁,長1-10mm,基部膨大。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先端離生部分錐形,有纖毛;葉大,長40-70cm,二回羽狀復葉;羽片長20-30cm,有小葉5-9,小片薄紙質(zhì)或近膜質(zhì),長圓狀卵形或狀橢圓形,長7-12cm,寬3-6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有時略歪斜,上面脈上疏生小刺和刺毛,下面甚密,邊緣有鋸齒;側(cè)脈5-7對。傘形花序有多花,直徑約2.5cm;總花梗長1-6cm,有刺和剛毛;小花梗8-15mm,密生刺毛;苞片長圓形,長3-6mm,無毛;萼筒邊緣有5小齒,三角形;花淡綠白色,花瓣5,卵狀三角形,長約1.5mm;雄蕊5,花絲細長,子房5室,花柱5,分離。核果卵球形漿果狀,黑褐色,有5棱,長約5mm,花柱宿存。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山坡或林緣陽光充足處。
【化學成份】根中含楤木皂甙(araloside)H、J、A,楤木皂甙A甲酯(araloside A methyl ester),竹節(jié)人參皂甙(chikuset-susaponin)Ib、IV[1].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止血。主風濕骨痛;頭昏頭痛;跌打損傷;骨折;吐血;崩漏;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服,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木草綱要》:根:有駁骨,解毒的功能。用于頭昏、頭痛、吐血、血崩、風濕、跌打。
【摘錄】《中華本草》
所以,通過上面文章對于中藥刺葉楤木的詳細介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刺葉楤木的功效與作用是有很多的,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任何一種藥材只有我們了解了它的主要成分,才可以將它的功效與作用發(fā)揮到更好,下面給大家推薦一種非常受歡迎的中藥材天目木姜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天目木姜子的葉。
【原形態(tài)】天目木姜子,落葉喬木,高達20m。葉互生,闊倒卵形、菱狀倒卵形或闊橢圓形,長9-20cm,寬6-13cm,先端鈍尖或圓,基部稍耳形,全緣,厚紙質(zhì),葉脈紅棕色,側(cè)脈7-9對,兩面脈上均有短柔毛,老時上面漸變光滑;葉柄長3-7cm。花單性,雌雄異株,先葉開放,每5-8朵成傘形花序;總苞8片,闊卵形,外面有絹狀毛;花被黃色,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藥4室,內(nèi)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頂部略有短柔毛。核果卵圓形,熟時黑色,長約1.5cm?;ㄆ?-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向陽山坡和山谷雜木林內(nèi)。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主扭挫傷;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天目木姜葉的功效與作用多種多樣,我們應該根據(jù)體質(zhì)癥狀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食用方法等。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