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半夏葉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fù)責(zé),就不應(yīng)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養(yǎng)生,很多人只是聽說但并未真正力行,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如何避開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rèn)識誤區(qū)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木半夏葉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木半夏葉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木半夏葉的用途越來越多,關(guān)于木半夏葉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xì)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來源】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木半夏Elaeagnus multiflora Thunb.的葉。
【原形態(tài)】木半夏 落葉灌木,高達3m。通常無刺,稀老枝上具刺;幼枝常具深褐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黑褐色,有光澤。單葉互生,葉柄銹色,長4-6mm;葉膜質(zhì)或紙質(zhì),橢圓形或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7cm,寬1.2-4cm,全緣,先端鈍尖或銳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上面幼時具星狀毛和銀色鱗片,后漸脫落,下面灰白色,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花白色,常單生于新枝基部的葉腋;花被筒管狀,長5-6.5mm,上部4裂,裂片寬卵形,內(nèi)側(cè)疏生柔毛;雄蕊4,著生于花被筒喉部稍下面,花絲極短,花藥細(xì)?。换ㄖ绷ⅲ瑹o毛,稍伸出花被筒喉部,長不超過雄蕊。果實橢圓形,長12-14mm,密被銹色鱗片,成熟時紅色;果梗在花后伸長,長1.5-4cm?;ㄆ?-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向陽山坡、灌木叢中。
【化學(xué)成份】葉中含黃酮甙成分:山柰酚-3-鼠李糖甙(kaempferol-3-rhamnoside),山柰酚-3-槐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kaempferol 3,7-diglucoside),山柰酚-3-蕓香糖甙-7-葡萄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7-glucoside),山柰酚-3-葡萄糖-7-槐糖甙(kaempferol-3-gluco-7-sophoroside),山柰酚-3-槐糖甙-7-葡萄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7-glucoside),異鼠李素-3-槐糖甙-7-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sophoroside-7-glucoside)。
【性味】澀;微甘;溫
【功能主治】平喘;活血。主哮喘;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木半夏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服用時能按照醫(yī)囑,同時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自身抵抗力。
擴展閱讀
說起木半夏根,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因為它可是具有很好的治療疾病效果的。不過也有一些朋友不知道木半夏根的功效具體是什么,因此在這里就來詳細(xì)的了解一下木半夏根的功效。
【別名】牛奶子根(《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 木半夏 的 根 或 根皮 。9~10月采挖,曬干。
【性味】①《本草拾遺》:"平,無毒。"
【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遺》:"根皮煎湯洗惡瘡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8錢;或浸酒。外用:煎湯洗。
【備注】本品在四川地區(qū)與胡頹子根同等使用。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木半夏根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藥材,但它的藥性和作用還有很多,因此希望大家在與自身情況結(jié)合的基礎(chǔ)上再食用。
大家知道木半夏果實是什么嗎?如果知道的話,那么對與木半夏果實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木半夏果實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藥材,對于我們的身體具有哪些調(diào)理作用呢?下文我們將一一分析給大家。
【別名】四月子、野櫻桃、棠臺、麥粒團、羊奶子、判渣、、石滾子、蘆都子、牛脫。
【來源】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木半夏的果實。
【原形態(tài)】木半夏 落葉灌木,高達3m。通常無刺,稀老枝上具刺;幼枝常具深褐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黑褐色,有光澤。單葉互生,葉柄銹色,長4-6mm;葉膜質(zhì)或紙質(zhì),橢圓形或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7cm,寬1.2-4cm,全緣,先端鈍尖或銳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上面幼時具星狀毛和銀色鱗片,后漸脫落,下面灰白色,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花白色,常單生于新枝基部的葉腋;花被筒管狀,長5-6.5mm,上部4裂,裂片寬卵形,內(nèi)側(cè)疏生柔毛;雄蕊4,著生于花被筒喉部稍下面,花絲極短,花藥細(xì)小;花柱直立,無毛,稍伸出花被筒喉部,長不超過雄蕊。果實橢圓形,長12-14mm,密被銹色鱗片,成熟時紅色;果梗在花后伸長,長1.5-4cm?;ㄆ?-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向陽山坡、灌木叢中。
【化學(xué)成份】成熟果實含色素:西紅柿烴(lycopene),并含較多的糖。種子含脂肪油。花含揮發(fā)油。
【性味】淡;澀;溫
【功能主治】平喘;止痢;活血消腫;止血。主哮喘;痢疾;跌打損傷;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痔瘡下血;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木半夏果實的作用,希望對大家在生活中有所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亂的和其他食物搭配,應(yīng)該咨詢專業(yè)人士后再決定。
掌葉半夏的簡介
掌葉半夏,多年生草本。塊莖近球形,類似半夏,但較大,徑約4厘米。葉柄纖細(xì)柔弱,淡綠色,長45-65厘米;葉片掌狀分裂,小葉9-11片。
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柄與葉柄等長或稍長;佛焰苞淡綠色,披針形,下部筒狀,長圓形,先端銳尖,長8-14厘米。
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端,雄蕊密集成圓筒狀,長約6毫米,有香蕉香氣;雌花著生在花序下部,貼生于苞片上,長約1.5厘米;花序先端附屬物線狀,長約9厘米,稍彎曲。漿果卵圓形,綠色,長4-5毫米,徑2-3毫米,內(nèi)含種子1粒?;ㄆ?-7月。
掌葉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歸經(jīng):性溫,味苦、辛。有毒。歸肺經(jīng)、肝經(jīng)、脾經(jīng)。
功效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
臨床應(yīng)用:一般炮制后用,用量3-9克,煎湯內(nèi)服。用治頑痰咳嗽、風(fēng)痰眩量、中風(fēng)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fēng)、破傷風(fēn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以醋或酒調(diào)敷患處,用治癰腫、蛇蟲咬作傷。
作用:
1、治寒痰咳嗽脈沉面色黧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天南星(洗)、半夏(洗)各一兩官桂一兩(去粗皮)。上為細(xì)末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湯下食后。
2、治熱痰咳嗽其脈洪而面赤煩熱心痛唇口干燥多喜笑:天南星(湯洗)一兩半夏(湯洗)一兩黃芩一兩。上為細(xì)末姜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湯下食后。
3、治氣痰咳嗽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灑浙寒熱悲愁不樂:天南星(湯洗)、半夏(洗)各一兩橘皮(去白)二兩。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九人參生姜湯下食后。
4、治一切痰嗽日夜不得眠臥:天南星(去臍、皮)、白礬、甘草各半兩烏梅(取肉)二兩。上為粗散用慢火于銀石器內(nèi)炒令紫色放冷研為細(xì)末每服二錢。臨臥時身體都入鋪臥內(nèi)用齏汁七分溫湯三分暖令稍熱調(diào)前藥末服之。
5、治癰疽瘡腫:天南星二兩赤小豆三兩白及四兩。上三味各為細(xì)末和勻冷水調(diào)攤上四面腫處用絹壓之。
6、治癰疽腫結(jié)通用能散能潰:天南星(上等大者)一兩草烏頭、白芷各半兩木鱉子仁一個(研)。上為細(xì)末分兩次法醋入蜜調(diào)敷紗貼之。
7、治乳赤腫、欲作癰者:天南星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調(diào)涂自散。才作便用之。
8、治小兒泄瀉虛脫致虛風(fēng)生名慢脾風(fēng)及服冷藥過多者:天南星、生附子各一錢全蝎三個。上銼散作一劑水一大盞生姜七片煎至半盞去滓逐旋溫服不拘時。
9、瘰疬南星、半夏等分為末米醋或雞子清調(diào)敷。
10、治頭面及皮膚生瘤大者如拳小者如粟或軟或硬不疼不癢不可輒用針灸生天南星一枚(洗切。如無生者以干者為末)滴醋研細(xì)如膏將小針刺病處令氣透將膏攤貼紙上如瘤大貼之覺癢即易日三五上。
掌葉半夏的市場信息
1、掌葉半夏的價格
尚不明確。
2、掌葉半夏的選購方法
扁平球形,扁平而不規(guī)則,由主塊莖及多個附著的小塊莖組成,類如虎類腳掌(故名虎掌),高1-1.2厘米,直徑1.5-5厘米。表面淡黃色至淡棕色,每一塊莖中心均有一莖痕,周圍有麻點狀須根痕。質(zhì)堅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辛,味麻舌刺喉。
3、掌葉半夏的保存方法
6-7月挖取塊莖,洗凈泥土,除去須根,放入筐內(nèi),浸于水中,攪拌搓去外皮后,曬干或烘干,干后再用硫黃熏之,使顏色變白。
西方醫(yī)學(xué)的發(fā)展給傳統(tǒng)中醫(yī)帶來了一些危機。但中醫(yī)還是有許多神奇的地方,下面就來說說中藥粗葉木的功效與作用。
【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Lasianthus
【別名】白果雞屎樹
【來源】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根。
【原形態(tài)】灌木,高1-3m。小枝圓柱形,幼嫩部分被短絨毛。葉對生;葉柄長6-10mm;托葉小,三角形,頂端芒尖,長約3mm;葉片薄革質(zhì),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2-18(-25)cm,寬2.5-6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鈍,下面被短絨毛?;?-5朵成束生于葉腋;花無柄;萼簡鐘形,長3-4mm,被絨毛,先端4裂,裂片卵形,下彎,邊緣內(nèi)卷;花冠白色或稍帶藍色,長約8mm,花冠簡長約4mm,外被毛,先端5-6裂,裂片披針形,先端內(nèi)折而厚;雄蕊及子房室數(shù)與花冠裂片同敷。核果球形,被柔毛,直徑5-6mm,熟時藍色?;ㄆ诖骸⑾闹g。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山谷溪畔或濕潤疏林下。
【化學(xué)成份】莖:含豆甾醇,β-谷甾醇及虎刺醛,白樺脂醇(betulin)。
【性味】甘澀;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勝濕;活血止痛。主風(fēng)寒濕痹;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60-12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葉:民間治濕熱黃疸。
【摘錄】《中華本草》
本文介紹了藥材粗葉木的一些基本常識,粗葉木在治療人體的一些相關(guān)疾病的時候效果都非常好。而且粗葉木對身體還有一定的調(diào)理作用,平時可以適量食用。
刺葉楤木是一種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藥材,科學(xué)健康地食用的話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疾病治療是可以帶來很大功效的。現(xiàn)在我們就具體去了解一下刺葉楤木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吧。
【英文名】bark of Spinyleaf Aralia
【別名】鳥不企、雞云木、鷹不扒、雷公木
【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長刺楤木的根。
【原形態(tài)】灌木,高2-3m。小枝疏生多數(shù)長短不等的刺,刺扁,長1-10mm,基部膨大。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先端離生部分錐形,有纖毛;葉大,長40-70cm,二回羽狀復(fù)葉;羽片長20-30cm,有小葉5-9,小片薄紙質(zhì)或近膜質(zhì),長圓狀卵形或狀橢圓形,長7-12cm,寬3-6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有時略歪斜,上面脈上疏生小刺和刺毛,下面甚密,邊緣有鋸齒;側(cè)脈5-7對。傘形花序有多花,直徑約2.5cm;總花梗長1-6cm,有刺和剛毛;小花梗8-15mm,密生刺毛;苞片長圓形,長3-6mm,無毛;萼筒邊緣有5小齒,三角形;花淡綠白色,花瓣5,卵狀三角形,長約1.5mm;雄蕊5,花絲細(xì)長,子房5室,花柱5,分離。核果卵球形漿果狀,黑褐色,有5棱,長約5mm,花柱宿存?;ㄆ?-10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山坡或林緣陽光充足處。
【化學(xué)成份】根中含楤木皂甙(araloside)H、J、A,楤木皂甙A甲酯(araloside A methyl ester),竹節(jié)人參皂甙(chikuset-susaponin)Ib、IV[1].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活血止血。主風(fēng)濕骨痛;頭昏頭痛;跌打損傷;骨折;吐血;崩漏;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服,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木草綱要》:根:有駁骨,解毒的功能。用于頭昏、頭痛、吐血、血崩、風(fēng)濕、跌打。
【摘錄】《中華本草》
所以,通過上面文章對于中藥刺葉楤木的詳細(xì)介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刺葉楤木的功效與作用是有很多的,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任何一種藥材只有我們了解了它的主要成分,才可以將它的功效與作用發(fā)揮到更好,下面給大家推薦一種非常受歡迎的中藥材天目木姜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天目木姜子的葉。
【原形態(tài)】天目木姜子,落葉喬木,高達20m。葉互生,闊倒卵形、菱狀倒卵形或闊橢圓形,長9-20cm,寬6-13cm,先端鈍尖或圓,基部稍耳形,全緣,厚紙質(zhì),葉脈紅棕色,側(cè)脈7-9對,兩面脈上均有短柔毛,老時上面漸變光滑;葉柄長3-7cm?;▎涡裕菩郛愔辏热~開放,每5-8朵成傘形花序;總苞8片,闊卵形,外面有絹狀毛;花被黃色,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藥4室,內(nèi)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頂部略有短柔毛。核果卵圓形,熟時黑色,長約1.5cm?;ㄆ?-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向陽山坡和山谷雜木林內(nèi)。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主扭挫傷;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天目木姜葉的功效與作用多種多樣,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體質(zhì)癥狀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食用方法等。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健康長壽逐漸為我們所重視,所以現(xiàn)今養(yǎng)生食療的方法非常流行,中醫(yī)趨勢越來越熱,中藥也再次占據(jù)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藥細(xì)葉谷木。
【來源】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細(xì)葉谷木的葉。
【原形態(tài)】又名:直木梢、螺絲木、鐵樹(廣西),羊角、羊角扭(海南)。灌木,高1.5-4m。樹皮灰色,多分枝;小枝四棱形,以后呈圓柱形。葉對生;葉柄長3-5cm;葉片革質(zhì),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5cm,寬1-3cm,先端鈍、圓形或微凹,基部寬楔形,兩面密布小突起,粗糙,無光澤,全緣,邊緣反卷?;▋尚?,4數(shù);聚傘花序,腋生;花?;砍>叽堂?;花萼淺杯形,檐部平截,具4點尖頭;花瓣紫色或藍色,寬卵形,一側(cè)上方具小裂片;雄蕊8,藥室脊上具一環(huán)狀體。漿果狀核果球形,直徑6-7mm,密布小疣狀突起,先端具環(huán)狀宿存萼檐。花期(3-)6-8月,果期(11-)1-3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物海拔3000m左右的山坡、密林或灌叢中以及水邊。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主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或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對于細(xì)葉谷木的詳細(xì)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