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黃芪炙黃芪
【www.cndadi.net - 用黃芪養(yǎng)生的老人】
慢性胃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病,也是一種對于患者而言,會帶來極大的痛苦的疾病。由于是一種胃部疾病,而胃部是比較重要的消化器官,因此對于慢性胃炎患者而言,在飲食方面是要注意的。另外,慢性胃炎也是可以通過一定的食療方法來緩解的。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慢性胃炎的食療方法。
1、白胡椒豬肚湯
選白胡椒15克,稍打碎;鮮豬肚1個,洗凈。將白胡椒放進洗凈的豬肚內(nèi),加清水20毫升,然后用線將豬肚上下口扎緊。用文火煲1小時,調(diào)味后分次服食。
2、沙參玉竹湯
選用北沙參12克,玉竹9克,淮山門克,枸杞子10克,野水鴨肉150克,切件。將上述五物共放于沙鍋內(nèi),煮湯,分次飲用。
3、石斛玉竹粥
選用大米100克,石斛12克,玉竹9克,大棗5個(去核)。先將石斛、玉竹放入沙鍋內(nèi)煮水600毫升,后去渣,加入大棗、大米以文火煮粥食用。
4、金橘豬肚湯
金橘根30克,洗凈切碎;鮮豬肚1個,洗凈切碎,二者同時放沙鍋內(nèi),加清水1000毫升煲湯,煲至350毫升左右,調(diào)味,飲湯食豬肚。
5、參米粥
選用黨參25克,洗凈切碎。大米50克,洗凈,在鐵鍋內(nèi)炒至黃色。然后將二者與清水1000毫升一起放入沙鍋內(nèi),煮至350毫升左右,分次食用。
6、豆花魚湯
赤小豆500克,玫瑰花15克,鮮活鯉魚1條(約500~600克)。先將鯉魚剖殺去內(nèi)臟,待用。然后,洗凈赤小豆、玫瑰花,三物同放瓦鍋內(nèi),加入適量清水煮爛,去掉玫瑰花,調(diào)味,分次食用。
7、生姜羊肉粥
選新鮮瘦羊肉250克,切成薄小塊;大米100克洗凈;生姜15克,去皮,切成姜絲。先將羊肉加清水放入沙鍋內(nèi)煮爛,再放入大米,以中火煮成粥,待好時放入姜絲再煮片刻,即可分次食用。
擴展閱讀
黃芪是一味對人體有著很大好處的中藥材,它的主要功效就是固本培元,補中益氣,簡而言之就是為人體提供充足的元氣,保障身體的健康。黃芪對于氣血虛弱的女性來說可謂是一劑滋補身體的良藥,很多因為生病而患下病根的女性就會常常用黃芪來養(yǎng)身體。那么,自配炙黃芪該怎么做呢?
炙黃芪做法
(1)取生黃芪片。
(2)煉蜜。將蜂蜜置鍋內(nèi),加熱至徐徐沸騰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撈去浮在表面的泡沫和蠟質(zhì),然后用或紗布濾去死蜂等雜質(zhì);對于濃稠的蜂蜜可酌加開水稀釋,過濾后繼續(xù)煉制。一般以起龜眼泡,手試之粘性較牛蜜略強,顏色稍微加深,溫度105t,比重1.30即可。
(3)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淋人黃芪片中,拌勻,悶潤4—6小時(令蜂蜜吸盡)。
(4)將黃芪片置炒鍋中,用文火炒制,炒制時翻動要勤,炒至:①顏色深黃均勻,略帶焦斑,有光澤;②飲片不粘手,炒動時手感由重滯轉(zhuǎn)為輕松;③飲片起鍋晾涼后,用手翻動有輕微沙沙聲。結(jié)塊疏松,輕輕搓動即散,飲片之間無粘連。
(5)取出,放涼。每100此黃芪,用煉蜜25kg。
傳統(tǒng)黃芪炮制以蜜炙為主,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較為粗糙,勞動強度大。有文獻認為,CY—電動炒藥機蜜炙黃芪可降低勞動強度。也有文獻認為,電烘烤蜜炙黃芪尤佳,并對三種不同炙法(烘炙法、炒炙法、先悶潤后炒炙法)所得成品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烘炙法制的黃芪質(zhì)量好,色澤鮮艷,貯藏不易吸潮,可延長保存期,不生蟲,不霉變;炒炙品攤放20小時就吸潮回潤,粘手,久放易酸敗;先悶潤后炒炙所得制品,品質(zhì)次于烘炙品。因此認為,三法中以烘法為優(yōu)l真。關(guān)于炮制時間及溫度的問題,有人研究認為,70V或80C烘制2小時,與傳統(tǒng)蜜炙黃芪的藥理作用無顯著差異I引:另有文獻認為,用蜜量為30%、溫度10012、烘制時間30分鐘,所得成品黃芪甲苷的含量為生黃芪的三倍,因而作者提出,此為最佳炮制條件。
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黃芪的養(yǎng)生功效是受到大家肯定的。經(jīng)常的服用黃芪泡的水,可以有效的預(yù)防感冒,保證身體的健康。黃芪分生黃芪、炙黃芪,它們兩者之間是有很多不同的。那么,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有哪些呢?下面便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吧,希望能幫到您。
生黃芪與炙黃芪,相比之下,炙黃芪的補氣升陽效果更好。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xiàn)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一旦有則應(yīng)停用或配藥才能繼續(xù)服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癥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一般來說,每次用5克~10克煮水即可。
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為補氣要藥。
臨床應(yīng)用時習(xí)慣分為生用、蜜炙、麩皮拌炒3種,其藥效各有不同,生黃芪多用于固表、托瘡、利水等;蜜炙黃芪多用于補中益氣;炒黃芪多用于益氣健脾。
黃芪味甘,可補氣補血。普通人將其煮水來飲用,的確能達到增強免疫力、補脾肺之氣、增強體質(zhì)的養(yǎng)生效果。不過,中醫(yī)強調(diào),黃芪是可以泡水喝的,但一定要剛燒的開水,那樣才能夠泡出藥味。但即使這樣,最多也只能析出十分之三四的藥效,有點浪費藥材,建議黃芪以煎煮為主效果更佳。
注意事項:
1、熱性體質(zhì)、肺結(jié)核等人群不適宜飲用;
2、感冒、發(fā)熱、上火時不適宜飲用;
3、經(jīng)期也可以喝也可以不喝,如果有異常情況就停,如果沒有什么異常情況也可以繼續(xù)喝。
4、飲用期間,最好不要吃太油膩、太寒的食物。蘿卜也最好少吃,會減弱黃芪補氣的功效。 5、10g黃芪的用量,再加上紅棗自身的甜味,煎出來的藥汁基本沒有藥味,不要亂加糖。
以上便是關(guān)于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的介紹。生活中應(yīng)該多了解一些黃芪和炙黃芪的不同,才能夠更好的利用它們來幫助養(yǎng)生,從而維持身體的健康。黃芪作為一種藥材,它的食用方法是有很多的,正確的進行食用,對我們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黃芪幾乎人人都知道這種藥材,但是炙黃芪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它也屬于一種藥材,只是把黃芪經(jīng)過大火炒熟了的藥材,對于人們來說,都是比較珍貴的藥材,那么黃芪與炙黃芪區(qū)別是什么?這個問題有些復(fù)雜,但是只要認真的去了解的話,依然能夠得到答案,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黃芪與炙黃芪區(qū)別是什么呢?
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
區(qū)別一:黃芪是為曬干還生的藥材,而炙黃芪為炒熟藥材,炙黃芪就是用生黃芪加密蜜炙熟。
區(qū)別二:一般來說如果想要補氣升陽就要選用炙黃芪,其他方面適宜用黃芪。
區(qū)別三:黃芪的具體功效是利水消腫,去毒生肌,治自汗、盜汗人、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而炙黃芪功效就是補中益氣,治內(nèi)傷和勞倦,脫肛,崩帶,以及所有的氣衰血虛癥狀。
區(qū)別四:炙黃芪善長于益氣補中、氣虛乏力,食少便溏,黃芪就更適宜用在固表托瘡、糖尿病,內(nèi)熱消渴,久潰不斂!
區(qū)別五:雖然兩者都有補氣之功效,但是炙黃芪會比黃芪的補氣作用更強。
生黃芪又稱膜莢黃芪或黃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圓柱形,稍帶木質(zhì),外質(zhì)土黃色或棕紅色。 臨床應(yīng)用時習(xí)慣分為生用、蜜炙、麩皮拌炒3種,其藥效各有不同,生黃芪多用于固表、托瘡、利水等。炙黃芪,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淺黃色,木質(zhì)部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傳統(tǒng)黃芪炮制以蜜炙為主,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較為粗糙,勞動強度大。有文獻報道認為,CY—電動炒藥機蜜炙黃芪可降低勞動強度。也有文獻認為,電烘烤蜜炙黃芪尤佳,并對三種不同炙法(烘炙法、炒炙法、先悶潤后炒炙法)所得成品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烘炙法制的黃芪質(zhì)量好,色澤鮮艷,貯藏不易吸潮,可延長保存期,不生蟲,不霉變;炒炙品攤放20小時就吸潮回潤,粘手,久放易酸??;先悶潤后炒炙所得制品,品質(zhì)次于烘炙品。因此認為,三法中以烘法為優(yōu)l真。關(guān)于炮制時間及溫度的問題,有人研究認為,70V或80C烘制2小時,與傳統(tǒng)蜜炙黃芪的藥理作用無顯著差異I引:另有文獻認為,用蜜量為30%、溫度10012、烘制時間30分鐘,所得成品黃芪甲苷的含量為生黃芪的三倍,因而作者提出,此為最佳炮制條件。
黃芪與炙黃芪區(qū)別還是比較明顯,因此我們在生活中需要哪種藥材一定要搞清楚,不要因為自己的馬虎而選擇了不正確的藥材,這樣對于我們來說是不好的,而且我們也都知道吃錯藥是非??植赖?,我們要承擔(dān)很多的損失和后果。
炙黃芪這種藥材的藥用價值是比較高的,可以治療體虛乏力以及腹部不適,對于腹瀉的癥狀也是有很大的治療價值,但是炙黃芪也有一些副作用的,我們應(yīng)該要注意炙黃芪的服用方法,減少炙黃芪的副作用影響。對于炙黃芪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我們可以參考下文的內(nèi)容。
炙黃芪的作用與功效
炙黃芪經(jīng)過炒制之后的生黃芪,和生黃芪相比,炙黃芪的作用與功效增加了補益的方面。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下炙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1、體虛乏力的人可以服用炙黃芪,尤其是體弱的老年人。
2、腹部不適者,腸胃不適者,如吃不下飯,有腹瀉癥狀的人,都可以使用炙黃芪,有止瀉和調(diào)理腸胃的作用。
3、炙黃芪對畏寒、體寒的人具有補火助陽的功效;尤其對于因寒生痛癥狀,如宮寒、宮冷、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絡(luò)的功效。
4、炙黃芪對男性性功能障礙(如陽痿)能起到治療的意義。
炙黃芪的副作用
雖然中藥的副作用相對于西藥來說很小,但其副作用也是存在的,炙黃芪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在使用炙黃芪的過程中要遵循用藥說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小編下面就介紹一下炙黃芪的副作用以及引起這些副作用的原因。
1、由于炙黃芪是溫補的,所以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補過頭了,常見的癥狀是睡眠不好甚至失眠、心煩臉紅、咽痛、高血壓等。
2、一般引起這些副作用的原因有:
1)患者本身陰虛,而且單獨使用了黃芪這一味藥材,建議患者不要自己開藥,最好找中醫(yī)進行診療,和其他藥材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2)患者一次性使用量過大,任何藥物都要遵循由少到多的過程,如果第一次使用就大量進補,身體肯定吃不消。
3)即使使用炙黃芪一段時間后,沒有什么異常和副作用,也不能擅自加量,否則會增加誘發(fā)高血壓的概率。
4)陰虛、腎虛患者一定要搭配滋陰養(yǎng)陰藥,如熟地、玄參等;濕熱患者要搭配清利濕熱藥,如黃岑、黃連等;身上有熱毒的患者要搭配清熱解毒的中藥,比如黃連、敗醬草等。
3、需要注意的是,孕婦在使用炙黃芪的時候要格外小心,必需謹遵醫(yī)囑。
慢性胃炎灸什么穴位
艾灸治療慢性胃炎以疏肝理氣,活血暖胃,養(yǎng)陰止痛為主。
1、慢性胃炎灸中脘穴
標準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dāng)臍中上4寸。
主治疾病:胃痛,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喘息不止,失眠,臟躁,癲癇,尸厥。胃炎,胃潰瘍,胃擴張,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
2、慢性胃炎灸足三里
標準定位: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dāng)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主治疾病:足三里穴能治療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顯,對于嘔吐、呃逆、噯氣、腸炎、痢疾、便秘、肝炎、膽囊炎、膽結(jié)石、腎結(jié)石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3、慢性胃炎灸胃俞穴
標準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胃炎,胃潰瘍,胃擴張,胃下垂,胃痙攣,肝炎,腮腺炎,腸炎,痢疾;
4、慢性胃炎灸脾俞穴
標準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胃潰瘍,胃炎,胃下垂,胃痙攣,胃擴張,胃出血,神經(jīng)性嘔吐,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肝炎;
5、慢性胃炎灸膈腧穴
標準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癥:1.消化系統(tǒng)疾病:神經(jīng)性嘔吐,胃炎,胃潰瘍,肝炎,腸炎,腸出血;
灸法:用艾條或配合單孔、雙孔灸盒灸,每穴每次15-20分鐘,7日一個療程,中間間隔2-3天。一個月之后就會覺得胃痛胃脹遠離你,效果真的出乎你意料。
6、慢性胃炎灸內(nèi)關(guān)穴
內(nèi)關(guān)穴位置:在前臂掌側(cè),當(dāng)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處,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肌腱之間。
功效:艾灸該穴位可健胃止痛,主治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變化,上腹不適,脹痛或燒灼感,以及食欲缺乏,惡心,嘔吐,泛酸等癥。
7、慢性胃炎灸神厥穴
神厥穴位置:位于肚臍中央,為任脈之要穴。
功效:艾灸該穴位有溫陽益氣,健運脾胃之功效。煮至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等癥。
慢性胃炎發(fā)作的癥狀
1、胃痛
有時飯前痛,有時飯后痛,有的人在半夜三更痛。胃痛的感覺可能不劇烈,而是鈍痛、壓痛或悶痛,胃痛的部位在心臟部位以下至肚之間。
2、胃脹
感到胃部發(fā)脹,食物不消化,或者脹氣,胃口堵,食物下不去。
3、反酸
胃酸過多,經(jīng)常反酸,有胃酸從胃里泛起或滿上來的感覺。
4、惡心嘔吐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有惡心等癥狀,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惡心嘔吐表現(xiàn)更為突出。
5、燒心
胃黏膜充血、胃酸過多,均會造成燒心的感覺,主要是胃部灼熱、發(fā)燒的感覺。
6、胃寒
許多胃病患者不敢吃冷、涼的食物,或天氣一變冷、氣溫下降,胃就疼痛、拉肚子。
慢性胃炎保健方法
晚飯后半小時,可到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的地方,自由自在地散步;散步時,整個內(nèi)臟器官都處于微微地顫動狀態(tài),再配合有節(jié)奏的呼吸,可使腹部肌肉有規(guī)律地前后收縮,橫膈肌上下運動,可以對胃腸起到按摩作用。
站位、坐位、仰臥位均可;用右手手掌在腹部上下左右按摩,由輕到重,由慢到快;每日按摩2~3分鐘,以空腹時按摩效果最好。在按摩過程中,應(yīng)有揉的動作,酸痛感強,止痛效果好,不可因為害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此法對急性發(fā)作的胃痛效果較好。慢性胃病發(fā)作時,我們可以運用這種方法。
坐位,五指并攏,用右手手掌從右胸直搓至左大腿溝,后用左手手掌從左上胸直搓至右大腿溝;按摩100次左右為宜。
坐位;右手握拳(拇指在外);用拇指的指關(guān)節(jié)敲擊同側(cè)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蓋邊際下三寸在脛骨和腓骨之間),叩擊一百次,再換另一只手操作;或者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里穴,平時36次,痛時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待有酸麻脹感后持續(xù)3~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