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黃芪的副作用
用黃芪養(yǎng)生的老人。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比祟惖陌l(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炙黃芪的副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炙黃芪這種藥材的藥用價值是比較高的,可以治療體虛乏力以及腹部不適,對于腹瀉的癥狀也是有很大的治療價值,但是炙黃芪也有一些副作用的,我們應(yīng)該要注意炙黃芪的服用方法,減少炙黃芪的副作用影響。對于炙黃芪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我們可以參考下文的內(nèi)容。
炙黃芪的作用與功效
炙黃芪經(jīng)過炒制之后的生黃芪,和生黃芪相比,炙黃芪的作用與功效增加了補益的方面。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下炙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1、體虛乏力的人可以服用炙黃芪,尤其是體弱的老年人。
2、腹部不適者,腸胃不適者,如吃不下飯,有腹瀉癥狀的人,都可以使用炙黃芪,有止瀉和調(diào)理腸胃的作用。
3、炙黃芪對畏寒、體寒的人具有補火助陽的功效;尤其對于因寒生痛癥狀,如宮寒、宮冷、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絡(luò)的功效。
4、炙黃芪對男性性功能障礙(如陽痿)能起到治療的意義。
炙黃芪的副作用
雖然中藥的副作用相對于西藥來說很小,但其副作用也是存在的,炙黃芪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在使用炙黃芪的過程中要遵循用藥說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小編下面就介紹一下炙黃芪的副作用以及引起這些副作用的原因。
1、由于炙黃芪是溫補的,所以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補過頭了,常見的癥狀是睡眠不好甚至失眠、心煩臉紅、咽痛、高血壓等。
2、一般引起這些副作用的原因有:
1)患者本身陰虛,而且單獨使用了黃芪這一味藥材,建議患者不要自己開藥,最好找中醫(yī)進行診療,和其他藥材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2)患者一次性使用量過大,任何藥物都要遵循由少到多的過程,如果第一次使用就大量進補,身體肯定吃不消。
3)即使使用炙黃芪一段時間后,沒有什么異常和副作用,也不能擅自加量,否則會增加誘發(fā)高血壓的概率。
4)陰虛、腎虛患者一定要搭配滋陰養(yǎng)陰藥,如熟地、玄參等;濕熱患者要搭配清利濕熱藥,如黃岑、黃連等;身上有熱毒的患者要搭配清熱解毒的中藥,比如黃連、敗醬草等。
3、需要注意的是,孕婦在使用炙黃芪的時候要格外小心,必需謹遵醫(yī)囑。
ys630.coM延伸閱讀
慢性胃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病,也是一種對于患者而言,會帶來極大的痛苦的疾病。由于是一種胃部疾病,而胃部是比較重要的消化器官,因此對于慢性胃炎患者而言,在飲食方面是要注意的。另外,慢性胃炎也是可以通過一定的食療方法來緩解的。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慢性胃炎的食療方法。
1、白胡椒豬肚湯
選白胡椒15克,稍打碎;鮮豬肚1個,洗凈。將白胡椒放進洗凈的豬肚內(nèi),加清水20毫升,然后用線將豬肚上下口扎緊。用文火煲1小時,調(diào)味后分次服食。
2、沙參玉竹湯
選用北沙參12克,玉竹9克,淮山門克,枸杞子10克,野水鴨肉150克,切件。將上述五物共放于沙鍋內(nèi),煮湯,分次飲用。
3、石斛玉竹粥
選用大米100克,石斛12克,玉竹9克,大棗5個(去核)。先將石斛、玉竹放入沙鍋內(nèi)煮水600毫升,后去渣,加入大棗、大米以文火煮粥食用。
4、金橘豬肚湯
金橘根30克,洗凈切碎;鮮豬肚1個,洗凈切碎,二者同時放沙鍋內(nèi),加清水1000毫升煲湯,煲至350毫升左右,調(diào)味,飲湯食豬肚。
5、參米粥
選用黨參25克,洗凈切碎。大米50克,洗凈,在鐵鍋內(nèi)炒至黃色。然后將二者與清水1000毫升一起放入沙鍋內(nèi),煮至350毫升左右,分次食用。
6、豆花魚湯
赤小豆500克,玫瑰花15克,鮮活鯉魚1條(約500~600克)。先將鯉魚剖殺去內(nèi)臟,待用。然后,洗凈赤小豆、玫瑰花,三物同放瓦鍋內(nèi),加入適量清水煮爛,去掉玫瑰花,調(diào)味,分次食用。
7、生姜羊肉粥
選新鮮瘦羊肉250克,切成薄小塊;大米100克洗凈;生姜15克,去皮,切成姜絲。先將羊肉加清水放入沙鍋內(nèi)煮爛,再放入大米,以中火煮成粥,待好時放入姜絲再煮片刻,即可分次食用。
導讀:生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中藥黃芪有生黃芪和炙黃芪之分,那么生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是什么?生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一起來看看吧。
生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
黃芪,是一味很好的補氣中藥,可補氣固表、利水退腫?,F(xiàn)代研究表明,黃芪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等功效。關(guān)于黃芪,有生黃氏和炙黃芪之分,兩味中藥功效略有不同。生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如下:
1、生黃芪的名稱有非常之多,比如黃耆,棉芪,綿芪,綿黃芪,北芪等等,而且也分很多種類別,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tǒng)稱。植物黃芪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藥材生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
生黃芪是補氣的,比如說話沒勁,走路沒勁,臉色比較白等都是脾肺氣虛的表現(xiàn)。生黃芪能補一身之氣,比如上半身氣虛可以用生黃芪,下半身氣虛也可以用生黃芪。生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于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癥。
2、炙黃芪是傳統(tǒng)黃芪炮制而成的,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較為粗糙,勞動強度大。炙黃芪,長于補氣生血,適于肺虛氣短,氣虛血弱,氣虛便秘,醫(yī)生常常給中氣不足,臟器下垂的患者使用。
炙黃芪重在補氣升陽,在黃芪的諸炮制品中應(yīng)用最多,由于飲片的臨床需求量大,炮制研究也就尤受重視。如傳統(tǒng)方法的改進、炮制溫度、炮制時間、輔料用量、成品質(zhì)量分析等研究報道較多。
簡單來說,炙黃芪主要以蜜炙為主,就是把生黃芪切片后,加蜂蜜炒制而成。生黃芪重在補衛(wèi)氣,兼以排膿止痛。炙黃芪主要以補中氣為主,即脾胃之氣,如遇氣虛乏力、食少便溏,可與黨參等合并使用。其中,炙黃芪多服易引起上火。
另外特別注意的是,中藥黃芪很適合氣虛之人服用,但是陰虛者不宜服用,否則會加重病情。那么黃芪怎么吃,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黃芪怎么吃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蛩搴煤蟠栾嬘谩S命S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對氣虛血虧的人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以上就是一些黃芪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關(guān)于黃芪的內(nèi)容,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黃芪是一味對人體有著很大好處的中藥材,它的主要功效就是固本培元,補中益氣,簡而言之就是為人體提供充足的元氣,保障身體的健康。黃芪對于氣血虛弱的女性來說可謂是一劑滋補身體的良藥,很多因為生病而患下病根的女性就會常常用黃芪來養(yǎng)身體。那么,自配炙黃芪該怎么做呢?
炙黃芪做法
(1)取生黃芪片。
(2)煉蜜。將蜂蜜置鍋內(nèi),加熱至徐徐沸騰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撈去浮在表面的泡沫和蠟質(zhì),然后用或紗布濾去死蜂等雜質(zhì);對于濃稠的蜂蜜可酌加開水稀釋,過濾后繼續(xù)煉制。一般以起龜眼泡,手試之粘性較牛蜜略強,顏色稍微加深,溫度105t,比重1.30即可。
(3)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淋人黃芪片中,拌勻,悶潤4—6小時(令蜂蜜吸盡)。
(4)將黃芪片置炒鍋中,用文火炒制,炒制時翻動要勤,炒至:①顏色深黃均勻,略帶焦斑,有光澤;②飲片不粘手,炒動時手感由重滯轉(zhuǎn)為輕松;③飲片起鍋晾涼后,用手翻動有輕微沙沙聲。結(jié)塊疏松,輕輕搓動即散,飲片之間無粘連。
(5)取出,放涼。每100此黃芪,用煉蜜25kg。
傳統(tǒng)黃芪炮制以蜜炙為主,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較為粗糙,勞動強度大。有文獻認為,CY—電動炒藥機蜜炙黃芪可降低勞動強度。也有文獻認為,電烘烤蜜炙黃芪尤佳,并對三種不同炙法(烘炙法、炒炙法、先悶潤后炒炙法)所得成品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烘炙法制的黃芪質(zhì)量好,色澤鮮艷,貯藏不易吸潮,可延長保存期,不生蟲,不霉變;炒炙品攤放20小時就吸潮回潤,粘手,久放易酸敗;先悶潤后炒炙所得制品,品質(zhì)次于烘炙品。因此認為,三法中以烘法為優(yōu)l真。關(guān)于炮制時間及溫度的問題,有人研究認為,70V或80C烘制2小時,與傳統(tǒng)蜜炙黃芪的藥理作用無顯著差異I引:另有文獻認為,用蜜量為30%、溫度10012、烘制時間30分鐘,所得成品黃芪甲苷的含量為生黃芪的三倍,因而作者提出,此為最佳炮制條件。
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讓人們對于自己飲食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健康科學,今天,本文為大家整理了一個能夠調(diào)理身體的食療偏方炙黃芪和黨參,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來看看哦。
炙黃芪和黨參
【來源】單驗方
【原料】炙黃芪30克,黨參24克,炒白術(shù)15克,朱茯神15克,炒棗仁12克,炙遠志15克,龍眼肉15克,當歸15克,蟬蛻6克,炙甘草6克,大棗6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
【功效】適用于心脾兩虛,腎陰不足者。
現(xiàn)在大家知道炙黃芪和黨參要怎么吃了吧?其實對于養(yǎng)生來說,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食材可以恰到好處的被人體吸收利用,然后通過偏方的方式更好的為人體提供有益的營養(yǎng)。炙黃芪和黨參簡單易行,在閑暇之余,可以嘗試著做一下,但注意,調(diào)料都不要加的太多,因為對身體不好。
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黃芪的養(yǎng)生功效是受到大家肯定的。經(jīng)常的服用黃芪泡的水,可以有效的預(yù)防感冒,保證身體的健康。黃芪分生黃芪、炙黃芪,它們兩者之間是有很多不同的。那么,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有哪些呢?下面便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吧,希望能幫到您。
生黃芪與炙黃芪,相比之下,炙黃芪的補氣升陽效果更好。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xiàn)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一旦有則應(yīng)停用或配藥才能繼續(xù)服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癥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一般來說,每次用5克~10克煮水即可。
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為補氣要藥。
臨床應(yīng)用時習慣分為生用、蜜炙、麩皮拌炒3種,其藥效各有不同,生黃芪多用于固表、托瘡、利水等;蜜炙黃芪多用于補中益氣;炒黃芪多用于益氣健脾。
黃芪味甘,可補氣補血。普通人將其煮水來飲用,的確能達到增強免疫力、補脾肺之氣、增強體質(zhì)的養(yǎng)生效果。不過,中醫(yī)強調(diào),黃芪是可以泡水喝的,但一定要剛燒的開水,那樣才能夠泡出藥味。但即使這樣,最多也只能析出十分之三四的藥效,有點浪費藥材,建議黃芪以煎煮為主效果更佳。
注意事項:
1、熱性體質(zhì)、肺結(jié)核等人群不適宜飲用;
2、感冒、發(fā)熱、上火時不適宜飲用;
3、經(jīng)期也可以喝也可以不喝,如果有異常情況就停,如果沒有什么異常情況也可以繼續(xù)喝。
4、飲用期間,最好不要吃太油膩、太寒的食物。蘿卜也最好少吃,會減弱黃芪補氣的功效。 5、10g黃芪的用量,再加上紅棗自身的甜味,煎出來的藥汁基本沒有藥味,不要亂加糖。
以上便是關(guān)于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的介紹。生活中應(yīng)該多了解一些黃芪和炙黃芪的不同,才能夠更好的利用它們來幫助養(yǎng)生,從而維持身體的健康。黃芪作為一種藥材,它的食用方法是有很多的,正確的進行食用,對我們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市面上有很多品牌的護膚品,每種護膚品都是根據(jù)不同的肌膚問題進行研制的,都在一些領(lǐng)域內(nèi)有著不錯的功效。黃芪是一種重要,很多人會用黃芪泡水喝,能夠補氣。黃芪霜是一種很常見的護膚品,很多人覺得黃芪霜的副作用幾乎是沒有的,因為黃芪霜主要是用于補益肺臟、清熱潤燥的作用。
一、黃芪膏的功效與作用
補益肺臟。清熱潤燥。用于肺氣陰兩虛、肺失清肅以致稍感風寒即,喘咳不已,冬季尤甚者,亦可作預(yù)防之用。
二、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黃芪能促進機體代謝、抗疲勞、促進血清和肝臟蛋白質(zhì)的更新;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尿蛋白;能改善貧血動物現(xiàn)象;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興奮呼吸;能增強和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對干擾素系統(tǒng)有促進作用,可提高機體的抗病力;對流感病毒等多種病毒所致細胞病變有輕度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護作用;有較廣泛的抗菌作用;黃芪在細胞培養(yǎng)中,可使細胞數(shù)明顯增多,細胞生長旺盛,壽命延長;能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抗心律失常,擴張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壓,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減少血栓形成;還有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抗輻射、保肝等作用。
三、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1、調(diào)節(jié)血糖,相關(guān)實驗證明,黃芪中所含的黃芪多糖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血糖的作用,可使葡萄糖負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明顯下降,并且能夠明顯的對抗腎上腺素所引起的小鼠血糖水平升高,而對胰島素低血糖無明顯的影響。由此可見,常用黃芪泡水來喝,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糖哦。
2、促進機體代謝,黃芪可使細胞的生理代謝能力增強,這可能是通過細胞內(nèi)核苷酸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來完成的。黃芪還能有效的促進血清和肝臟的蛋白質(zhì)更新,對蛋白質(zhì)代謝有促進作用。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常用黃芪泡水來喝。
3、黃芪泡水喝還治療氣虛表衛(wèi)不固所致自汗,氣虛外感諸癥。多用于虛表多汗,如外感風寒而汗出。
四、黃芪怎么泡水喝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蛩搴煤蟠栾嬘?。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黃芪幾乎人人都知道這種藥材,但是炙黃芪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它也屬于一種藥材,只是把黃芪經(jīng)過大火炒熟了的藥材,對于人們來說,都是比較珍貴的藥材,那么黃芪與炙黃芪區(qū)別是什么?這個問題有些復(fù)雜,但是只要認真的去了解的話,依然能夠得到答案,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黃芪與炙黃芪區(qū)別是什么呢?
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
區(qū)別一:黃芪是為曬干還生的藥材,而炙黃芪為炒熟藥材,炙黃芪就是用生黃芪加密蜜炙熟。
區(qū)別二:一般來說如果想要補氣升陽就要選用炙黃芪,其他方面適宜用黃芪。
區(qū)別三:黃芪的具體功效是利水消腫,去毒生肌,治自汗、盜汗人、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而炙黃芪功效就是補中益氣,治內(nèi)傷和勞倦,脫肛,崩帶,以及所有的氣衰血虛癥狀。
區(qū)別四:炙黃芪善長于益氣補中、氣虛乏力,食少便溏,黃芪就更適宜用在固表托瘡、糖尿病,內(nèi)熱消渴,久潰不斂!
區(qū)別五:雖然兩者都有補氣之功效,但是炙黃芪會比黃芪的補氣作用更強。
生黃芪又稱膜莢黃芪或黃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圓柱形,稍帶木質(zhì),外質(zhì)土黃色或棕紅色。 臨床應(yīng)用時習慣分為生用、蜜炙、麩皮拌炒3種,其藥效各有不同,生黃芪多用于固表、托瘡、利水等。炙黃芪,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淺黃色,木質(zhì)部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傳統(tǒng)黃芪炮制以蜜炙為主,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較為粗糙,勞動強度大。有文獻報道認為,CY—電動炒藥機蜜炙黃芪可降低勞動強度。也有文獻認為,電烘烤蜜炙黃芪尤佳,并對三種不同炙法(烘炙法、炒炙法、先悶潤后炒炙法)所得成品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烘炙法制的黃芪質(zhì)量好,色澤鮮艷,貯藏不易吸潮,可延長保存期,不生蟲,不霉變;炒炙品攤放20小時就吸潮回潤,粘手,久放易酸?。幌葠灊櫤蟪粗怂弥破?,品質(zhì)次于烘炙品。因此認為,三法中以烘法為優(yōu)l真。關(guān)于炮制時間及溫度的問題,有人研究認為,70V或80C烘制2小時,與傳統(tǒng)蜜炙黃芪的藥理作用無顯著差異I引:另有文獻認為,用蜜量為30%、溫度10012、烘制時間30分鐘,所得成品黃芪甲苷的含量為生黃芪的三倍,因而作者提出,此為最佳炮制條件。
黃芪與炙黃芪區(qū)別還是比較明顯,因此我們在生活中需要哪種藥材一定要搞清楚,不要因為自己的馬虎而選擇了不正確的藥材,這樣對于我們來說是不好的,而且我們也都知道吃錯藥是非??植赖?,我們要承擔很多的損失和后果。
黃芪的藥用價值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zhì),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yīng)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yīng)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藥用價值:
1、表虛自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shù)、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于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并常與防已、茯苓、白術(shù)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術(shù)、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于瘡瘍久不潰破而內(nèi)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于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shù)等配伍;用于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黃芪的副作用
黃芪性味:甘,微溫。
身體十分干瘦結(jié)實的人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jīng)期都不要吃黃芪。從季節(jié)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guān)閉大門,不讓外 邪入侵??墒钱斏眢w已經(jīng)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guān)在體內(nèi),無從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發(fā)的季節(jié),人體需要宣發(fā),吃黃芪就不太適宜。
有高血壓的人士需要注意,不可大劑量使用黃芪,容易升壓。
患有發(fā)熱病、急性病、熱毒瘡瘍、陽氣旺以及食滯胸悶、胃脹腹脹等病癥者不宜食用。
黃芪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醫(yī)學入門·本草》:“蒼黑氣盛者禁用,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
《本草經(jīng)疏》:“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內(nèi)塞,補不足,胸膈氣閉問,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藥品化義》:“若氣有余,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至於中風手足不遂,痰壅氣閉,始終皆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