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的癥狀和前兆
【www.cndadi.net - 立秋前的養(yǎng)生知識】
二、預防直腸癌的方法三、直腸癌的檢查直腸癌的癥狀和前兆
1、直腸癌的早期癥狀
1.1、便血:多為鮮血或暗紅色血液,與大便不相混,系腫瘤壞死脫落形成潰瘍面后的滲血,大量出血的少見。可有黏液排出。感染嚴重的可有膿血便,量少,大便次數(shù)多。
1.2、排便習慣的改變:由于病灶刺激腸道而致腸功能混亂所產生的大便習慣的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便意頻數(shù),大便次數(shù)多,每日數(shù)次至十數(shù)次,多者達數(shù)十次,次數(shù)越多,所含的糞汁越少,實際上每次只排出少量血液和黏液。
1.3、腸壁狹窄梗阻癥狀:癌腫致腸道狹窄、腸腔阻塞或腸外有壓迫粘連所致,表現(xiàn)為腹部氣脹不適、疼痛、便秘、腸鳴音亢進,晚期有大便困難、糞便變細等。
1.4、全身癥狀:因慢性失血、中毒及腸梗阻等并發(fā)癥有貧血、消瘦、乏力、浮腫等惡病質現(xiàn)象。
1.5、肝轉移時的癥狀直腸癌極易沿門靜脈血流發(fā)生肝轉移,出現(xiàn)腹水、肝大、黃疸、貧血、消瘦、水腫、惡病質等。
2、直腸癌的晚期癥狀
2.1、肛門指檢時可觸及腫塊,晚期直腸癌病人排便次數(shù)增多,排便不盡、里急后重、便意頻繁等腫癌局部刺激癥狀。這是典型直腸癌的晚期癥狀之一。
2.2、由于直腸癌晚期癌腫增大引起腸腔狹窄,出現(xiàn)腸梗阻現(xiàn)象,當腸腔完全阻塞后,則出現(xiàn)便秘、腹脹、腹痛等直腸癌的晚期癥狀。
2.3、晚期癌腫進一步擴大時會侵犯周圍組織器官,使病人排尿困難、尿痛、尿頻等直腸癌的晚期癥狀。當癌腫侵及骶前神經叢,會出現(xiàn)骶尾和腰部疼痛;轉移至肝臟時,造成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病質等表現(xiàn)。
2.4、另一個典型的直腸癌的晚期癥狀即腸道分泌物增加,這是由于腸道黏膜受刺激造成的。有少量的黏液分泌物會隨大便排出,大便表面有條狀黏液。
3、直腸癌的前兆
3.1、黏液便和膿血便。癌腫破裂時,大便中常帶有鮮紅或暗紅的血液和黏液,且糞血相混;大便內有膿血或粘液血絲,便頻或腹瀉便秘交替;大便形狀改變、變細、變扁或帶槽溝。
3.2、貧血與消瘦。隨病程進展,病人可出現(xiàn)慢性消耗性癥狀,如貧血、消瘦、乏力及發(fā)熱,甚至出現(xiàn)惡液質,并經常伴隨著疲勞和無法解釋的體重驟降,與便血、攝入不足以及消耗過多有關。
3.3、腹痛和腹脹。腸癌患者因腸道梗阻會腹脹、腹痛,其中腹痛的發(fā)生率較腹脹的發(fā)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輕重不一,多為隱痛或脹痛。
預防直腸癌的方法
1、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放棄偏愛三高一低(即高脂肪、高熱量、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少吃燒烤、油炸及高脂油膩食品,多吃粗糧、蔬菜和水果。有研究認為:蔬菜中的纖維素在腸道中發(fā)酵產生的物質能促進細胞分化,可防止腸癌發(fā)生。還有的研究認為,纖維可以保護腸道細胞,并減少膽汁對腸壁細胞的刺激,從而降低腸癌的發(fā)病幾率。
2、保持大便暢通
養(yǎng)成多吃粗糧、蔬菜和水果的習慣。
3、積極治療腸道疾病和癌前病變
例如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腸息肉。
4、高度重視定期的防癌普查工作
隨時注意自我檢查,提高警惕性,發(fā)現(xiàn)“警戒信號”后,及時進行診治。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以提高直腸癌的生存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便隱血檢測試紙定期篩查!
直腸癌的檢查
1、直腸指檢
是診斷直腸癌的必要檢查步驟。約80%的直腸癌患者就診時可通過直腸指檢被發(fā)現(xiàn)。可觸及質硬、凹凸不平腫塊;晚期可觸及腸腔狹窄,腫塊固定。指套見含糞的污濁膿血。
2、直腸鏡檢
直腸指檢后應再作直腸鏡檢查,在直視下協(xié)助診斷,觀察腫塊的形態(tài)、上下緣以及距肛門緣的距離,并采取腫塊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以確定腫塊性質及其分化程度。位于直腸中、上段癌腫,手指無法觸到,采用乙狀結腸鏡檢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3、鋇劑灌腸、纖維結腸鏡檢
對直腸癌的診斷幫助不大,故不列為常規(guī)檢查,僅為排除結腸直腸多發(fā)性腫瘤時應用。
ys630.coM延伸閱讀
導讀:直腸癌的早期癥狀,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但直腸癌是一個狡猾的敵人,它不易被發(fā)現(xiàn),所以很容易被誤診。直腸癌的早期癥狀,一起來了解下。
直腸癌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其發(fā)病與社會環(huán)境、飲食習慣、遺傳因素等有關。直腸息肉也是直腸癌的高危因素。目前基本公認的是動物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過高,食物纖維攝入不足是直腸癌發(fā)生的高危因素。
很多人對一、兩天不排便并不在意,認為沒什么大不了。但是便結在腸子里,就變得愈益干結艱澀,日久損傷腸壁,導致毒素積聚、細胞病變,免疫力下降,引發(fā)直腸癌。所以直腸癌的發(fā)病率與運動、飲食、免疫力都有著很大的關系。平時我們需要多做運動,多吃高纖維飲食。
直腸癌的早期癥狀
由于直腸癌早期癥狀不典型,甚至無癥狀,經常會被誤診,誤診率高達30%。醫(yī)生們經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總結出4個癥狀,可視為直腸癌的危險信號:
1、大便習慣和形狀的改變
(1)大便習慣。多有腹瀉或便秘情形,有排便不盡的感覺,便前有肛門下墜感較重,大便進行性變細,偶爾可伴下腹疼痛。
(2)便血。這是直腸癌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早期直腸癌腫瘤較小時,一般不出現(xiàn)此癥狀;但隨著瘤體的增大,粘膜開始發(fā)生糜爛、潰瘍,或者腫瘤出現(xiàn)破裂,導致出血現(xiàn)象發(fā)生。
(3)膿血便和粘液便。直腸癌患者的糞便檢查中,不但有潛血陽性,而且糞便中還混有膿細胞及粘液。這是由于腫瘤表面粘膜破損后,受到腸道內的大量細菌侵擾而發(fā)生繼發(fā)性感染,造成組織脫落、腫瘤大量滲液,所以出現(xiàn)膿血便和粘液便。
2、出現(xiàn)腹痛
直腸癌帶來的腫瘤局部侵犯、腸道刺激、腸梗阻、腸穿孔等,都可造成直腸癌患者發(fā)生腹痛情形?;颊叱霈F(xiàn)慢性腸梗阻時,還可有腹部膨脹、腸鳴音亢進、陣發(fā)性絞痛等癥狀表現(xiàn)。
3、急、慢性腸梗阻出現(xiàn)
直腸癌腫瘤侵犯導致的腸管狹窄,可引起腸腔阻塞致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腸梗阻,有時可進行性加重。
4、貧血與消瘦
隨病程進展,病人可出現(xiàn)慢性消耗性癥狀,如貧血、消瘦、乏力及發(fā)熱,甚至出現(xiàn)惡液質,并經常伴隨著疲勞和無法解釋的體重驟降,與便血、攝入不足以及消耗過多有關。
哪些人易得直腸癌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開始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樣直腸癌便悄然增多。專家介紹,白領一族中直腸癌患者最多。
直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它的發(fā)生主要與高脂低纖維飲食、不運動有關。重慶地區(qū)直腸癌患者多,發(fā)病率躍居國內前列,其特殊的發(fā)病原因更與重慶人愛吃麻辣、口味重等密切相關。
美國癌癥協(xié)會對50多萬美國人的飲食習慣進行了20年分組調查發(fā)現(xiàn),吃紅肉最多的那組,患直腸癌的幾率比吃紅肉最少的一組高2倍,患結腸癌的幾率也高出40%。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現(xiàn)直腸癌早期癥狀,一旦要及時就醫(yī),以免延誤病情。
導讀:直腸癌的晚期癥狀,直腸癌是胃腸道中較常見的惡性腫瘤,那么直腸癌的晚期癥狀有哪些呢?直腸癌的晚期癥狀,下面一起來看看。
直腸癌的晚期癥狀
直腸癌晚期癥狀除了一般常見的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癥狀外,還可見其他局部癥狀,如下:
1、癌腫增大可致腸腔狹窄,出現(xiàn)腸梗阻征象。癌腫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可致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癥狀;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xiàn)骶尾和腰部疼痛;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xiàn)。
2、肛指檢查,多可觸及腫塊,晚期直腸癌患者除一般常見的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癥狀外,尚有排便次數(shù)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里急后重等癌腫局部刺激癥狀。
3、腸道粘膜受剌激分泌物增加,而有小量的黏液分泌隨大便排出。癌瘤繼續(xù)發(fā)展,對直腸黏膜剌激更大,病人始感到直腸內有輕度的不適,或經常有一種虛無的便意感,同時黏液分泌增加,大便表面上??梢娪袟l狀黏液。有時也可出現(xiàn)便秘癥狀,但并非是腸腔狹窄所致。在癌瘤形成潰瘍之前期病人常有腹瀉,并且大便含較多黏液。當癌瘤表面潰爛時,大便則更加稀薄,可如水樣而混有黏液和血液。
4、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xiàn)骶尾和腰部疼痛;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xiàn)。
5、癌腫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可致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癥狀。
直腸癌的病因
1、飲食因素
如果攝入過多的高脂肪類以及低纖維素類的食物,能夠對腸道產生嚴重的刺激,并且進一步誘發(fā)直腸癌。
2、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是直腸癌發(fā)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直腸不良息肉是癌前病變的主要誘因,尤其是家族性多發(fā)性腺瘤息肉病,癌變的機率比較大。乳頭狀腺瘤肉癌變其中以絨毛樣腺瘤樣息肉癌變率為25%左右;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相比較也不少見。
3、慢性炎癥腸病
長期的慢性炎癥可能是引起直腸癌的要素之一。慢性的炎癥刺激,可引起直腸癌的發(fā)生,如慢性細菌感染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憩室炎、慢性菌痢等,使得粘膜發(fā)生肉芽腫可通過肉芽腫,炎性和假肉階段而發(fā)生癌變。
4、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直腸癌的發(fā)病原因之一,在直腸癌患者家族中,大約1/4的新發(fā)病人有直腸癌腫的家族史,親屬得過直腸癌,其后代在一生中患此病比普通人群要多,細胞遺傳基因發(fā)生改變,造成腫瘤遺傳特性的惡性不良性細胞,形成了惡性腫瘤的家族性。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預防直腸癌呢預防直腸癌的方法,下面一起來看看。
預防直腸癌的方法
1、積極防治直腸息肉、肛瘺、肛裂、潰瘍性結腸炎及慢性腸道炎癥的刺激;對多發(fā)性息肉、乳頭狀息肉,一旦診斷明確,應早期手術切除,以減少癌變機會。
2、飲食宜多樣化,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經常吃些含有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新鮮蔬菜,可能對預防癌癥有重要作用。
3、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暢。
4、高度重視定期的防癌普查工作,隨時注意自我檢查,提高警惕性,發(fā)現(xiàn)警戒信號后,及時進行診治,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以提高直腸癌的生存率。
5、堅持每天吃5種蔬菜和水果。長期吃蔬菜、水果可以有效的起到直腸癌的預防,同時特別注意限制過量的攝取肉類,多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患癌的幾率較大。
6、減少酒精的攝入。喝酒過多,攝入的酒精就越多,得癌癥的幾率也就與越大,若是在加上吸煙就會加大患癌癥幾率,女性喝酒、吸煙的乳腺癌的機會也會增加,因此專家不提倡過量飲酒、吸煙。
7、多吃豆類食品。研究表明,大豆中含有天然的抗癌物質,而且經常吃大豆對女性的身體是很有幫助的,可以預防女性骨質疏松癥、停經等。
8、適量飲茶。茶是一種天然的植物,而且茶內含有多種抗氧化物,氧化物過高是造人體老化和得癌癥的罪魁禍首。
直腸癌嚴重危害生命,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做好它的預防工作。
【概述】
直腸癌是指從齒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直腸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腸指診及乙狀結腸鏡診斷。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關系復雜,手術不易徹底,術后復發(fā)率高。中下段直腸癌與肛管括約肌接近,手術時很難保留肛門及其功能是手術的一個難題,也是手術方法上爭論最多的一種疾病。我國直腸癌發(fā)病年齡中位數(shù)在45歲左右。青年人發(fā)病率有升高的趨勢。
【診斷】
一般在臨床上應對大便出血的病人予以高度警惕,不要輕率地診斷為痢疾、內痔等,必須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癌腫的可能性。對直腸癌的早期診斷,必須重視直腸指檢、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等檢查方法的應用。
(一)直腸指檢 約90%的直腸癌,尤其是直腸下段癌、僅靠指檢即可發(fā)現(xiàn)。但目前仍有一些醫(yī)師對可疑直腸癌患者不作這一常規(guī)檢查,以致延誤診斷和治療。實際上這種診斷方法簡單可行,經過直腸指檢還可判斷捫及腫塊的大小和浸潤程度,是否固定,有無腸壁外、盆腔內種植性腫塊等。
(二)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 直腸指檢后應再作直腸鏡檢查,在直視下協(xié)助診斷,觀察腫塊的形態(tài)、上下緣以及距肛門緣的距離,并采取腫塊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以確定腫塊性質及其分化程度。位于直腸中、上段癌腫,手指無法觸到,采用乙狀結腸鏡檢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三)鋇劑灌腸、纖維結腸鏡檢 對直腸癌的診斷幫助不大,故不列為常規(guī)檢查,僅為排除結腸直腸多發(fā)性腫瘤時應用。
【治療措施】
直腸癌的治療目前仍以外科手術為主,化療為輔,放射治療有一定的作用。
(一)手術治療 分根治性和姑息性兩種。
1.根治性手術 手術方式根據癌腫在直腸的位置而定。直腸壁內有粘膜下淋巴叢和肌間淋巴叢兩個系統(tǒng),癌細胞在腸壁內淋巴系統(tǒng)的轉移不多見。一旦癌細胞穿透腸壁,就向腸壁外淋巴系統(tǒng)擴散。一般首先累及癌腫同一水平或稍高處的腸旁淋巴結,然后向上逐漸累及與痔上動脈伴行的中間淋巴結群,終至腸系膜下動脈旁淋巴結群。上述向上方的淋巴轉移是直腸癌最常見的轉移方式。如癌腫位于直腸下段,癌細胞也可以橫向沿肛提肌和盆壁筋膜面的淋巴管侵及閉孔淋巴結,或沿痔中動脈流至髂內淋巴結。有時癌細胞也可以向下穿過肛提肌,沿痔下動脈引流至坐骨直腸窩內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由于直腸上段癌的淋巴轉移方向幾乎均向上,手術切除癌腫鄰近和在此平面以上的淋巴組織,即可達到根治目的,手術有保留肛括約肌的可能。直腸下段癌的淋巴轉移雖主要也是向上,但同時尚有橫向轉移至髂內淋巴結和閉孔淋巴結的可能,根治性手術需包括直腸肛管周圍組織和肛提肌,故無法保留肛括約肌。具體手術方式見下:
虛線網示腸壁內淋巴系統(tǒng)
1.乙狀結腸動脈 2.痔上動脈 3.結腸左動脈 4.髂內淋巴結 5.閉孔淋巴結 6.肛提肌 7.腹股溝淋巴結
(1)經腹會陰聯(lián)合切除(Miles手術):適用于距肛緣不足7cm的直腸下段癌,切除范圍包括乙狀結腸及其系膜、直腸、肛管、肛提肌、坐骨直腸窩內組織和肛門周圍皮膚、血管在腸系膜下動脈根部或結腸左動脈分出處下方結扎切斷,清掃相應的動脈旁淋巴結。腹部作永久性結腸造口(人工肛門),會陰部傷口一期縫合或用紗布填塞。此手術切除徹底,治愈率高。
虛線示切除范圍
1.主動脈周圍淋巴結 2.乙狀結腸系膜淋巴結 3.肛提肌上淋巴結 4.坐骨肛管間隙淋巴結
(2)經腹低位切除和腹膜外一期吻合術,也稱直腸癌前側切除術(Dixon手術),適用距肛緣12cm以上的直腸上段癌,在腹腔內切除乙狀結腸和直腸大部,游離腹膜反折部下方的直腸,在腹膜外吻合乙狀結腸和直腸切端。此手術的損傷性小,且能保留原有肛門,較為理想。若癌腫體積較大,并已浸潤周圍組織,則不宜采用。
(3)保留肛括約肌的直腸癌切除術:適用于距肛緣7~11cm的早期直腸癌。如癌腫較大,分化程度差,或向上的主要淋巴管已被癌細胞梗塞而有橫向淋巴管轉移時,這一手術方式切除不徹底,仍以經腹會陰聯(lián)合切除為好?,F(xiàn)用的保留肛括約肌直腸癌切除術有借吻合器進行吻合,經腹低位切除-經肛門外翻吻合,經腹游離-經肛門拖出切除吻合,以及經腹經骶切除等方式,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2.姑息性手術 如癌腫局部浸潤嚴重或轉移廣泛而無法根治時,為了解除梗阻和減少病人痛苦,可行姑息性切除,將有癌腫的腸段作有限的切除,縫閉直腸遠切端,并取乙狀結腸作造口(Hartmann手術)。如不可能,則僅作乙狀結腸造口術,尤在已伴有腸梗阻的患者。
(二)化學治療 同結腸癌。
(三)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在直腸癌治療中的地位已日益受到重視,有與手術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和單純放射治療兩種。
1.手術與放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 ①術前放療可控制原發(fā)病灶,控制淋巴結轉移,提高切除率和減少局部復發(fā),適用于Ⅲ期(Dukes C級)直腸癌。采用盆腔前、后二野對穿照射,放射劑量可達40~45Gy(4000~4500rad),放療后3周手術;②術后放療適用于病理檢查證實有淋巴結轉移,癌腫已明顯浸潤至腸壁外,盆腔內殘留無法切除的病灶。一般在術后1~2月待會陰傷口已痊愈后開始,采用盆腔前、后二野照射,有時也加用會陰野照射,放射劑量可達45~50Gy(4500~5000rad)。
(四)腫瘤局部冷凍、激光和燒灼治療 晚期直腸癌病人伴有不全腸梗阻征象,可試用腫瘤局部冷凍或燒灼(包括電烙燒灼和化學燒灼)治療,使腫瘤組織縮小或脫落,暫時緩解梗阻癥狀。近年來開展激光治療,應用Nd-YAG激光,功率65W,分點照射局部腫瘤組織,遇有出血、改用功率40W在出血點四周聚集照射止血,每隔2~3周重復照射,個別病例的腫瘤可見縮小,暫時緩解癥狀,可作為一種姑息治療方法。
(五)轉移和復發(fā)病人的治療
1.局部復發(fā)的治療 如果局部復發(fā)病灶范圍局限,且無其他部位的復發(fā)、轉移時,可予手術探查,爭取切除。如復發(fā)灶局限于會陰切口中央,兩側尚未延及坐骨結節(jié)者,有廣泛切除的可能。如會陰部結節(jié)或腫塊系盆腔復發(fā)灶伸向會陰部的下極,不宜手術,因無法完全切除病灶,反而切開腫瘤組織,遺留久不愈合的創(chuàng)口。
盆腔內復發(fā)病灶采用放射治療,每療程20Gy(2000rd),可暫緩解疼痛癥狀。
2.肝轉移的治療 近年來不少研究證實直腸癌轉移灶的手術切除效果不是原來想象的那樣悲觀。若能在切除原發(fā)病灶的同時切除肝轉移灶,則可提高生存率。凡屬單個轉移灶,可行肝段或楔形切除。如為多個肝轉移灶而不能手術切除者,先用去動脈化措施,即結扎肝動脈,使肝瘤壞死,再通過結扎肝動脈的遠端插入導管,從中注入氟尿嘧啶和絲裂霉素;也可采用肝動脈栓塞術,使腫瘤體積明顯縮小。但上述治療禁用于伴有明顯黃疸、嚴重肝功能異常、門靜脈梗塞以及年齡超過65歲的患者。放射治療可改善部分病人的癥狀。近年來有用射頻高溫來治療肝轉移灶的報道,口服甲硝噠唑更可增加抑癌效應,療效尚在總結中。
【臨床表現(xiàn)】
早期直腸癌的臨床特征主要為便血和排便習慣改變,在癌腫局限于直腸粘膜時便血作為唯一的早期癥狀占85%,可惜往往未被病人所重視。當時作肛指檢查,多可觸及腫塊,中、晚期直腸癌患者除一般常見的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癥狀外,尚有排便次數(shù)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里急后重等癌腫局部刺激癥狀。癌腫增大可致腸腔狹窄,出現(xiàn)腸梗阻征象。癌腫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可致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癥狀;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xiàn)骶尾和腰部疼痛;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xiàn)。
【預后】
根據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對1972~1979年上海市區(qū)99552例惡性腫瘤的生存率分析,6905例大腸癌(其中包括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為27.8%,明顯比胃、肺、肝、食管和胰腺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為高。上海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隨訪1385例手術切除的大腸癌,其中1061例直腸癌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別為47.20%和40.28%,均較324例結腸癌的54.63%和53.90%稍低;118例姑息性切除的直腸癌病人的中位生存期為15個月(3~50個月);202例未能切除的直腸癌病人的中位生存期為8個月(1~96個月)。同樣,直腸癌的預后與患者的性別和年齡無關,但與其病程、癌腫浸潤范圍、分化程度和有無轉移則密切相關。
直腸癌和內痔瘡的區(qū)別
1、直腸癌和內痔瘡的區(qū)別
直腸癌在早期的時候排便困難,而且大便會越來越稀,而且腹部會出現(xiàn)膨脹,而且還會出現(xiàn)陣發(fā)性腹痛,有的時候還會出現(xiàn)腸子的鳴音,所以一旦出現(xiàn),大部分自行緩解,并且還會越來越重。
痔瘡而在早期的時候,不會排便困難,只是表現(xiàn)在排便的時候有一定的疼痛感,一旦水腫和炎癥消下去,患者就會恢復正常。
2、直腸癌的病因都有哪些
2.1、直腸息肉直腸息肉是直腸癌發(fā)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直腸不良息肉是癌前病變的主要誘因,尤其是家族性多發(fā)性腺瘤息肉病,癌變的機率比較大。乳頭狀腺瘤性息肉癌變其中以絨毛樣腺瘤樣息肉癌變率為25%左右;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相比較也不少見。
2.2、慢炎癥性腸病長期的慢性炎癥可能是引起直腸癌的要素之一。慢性的炎癥刺激,可引起直腸癌的發(fā)生,如慢性細菌感染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憩室炎、慢性菌痢等,使得粘膜發(fā)生肉芽腫可通過肉芽腫,炎性和假性息肉階段而發(fā)生癌變。
3、直腸癌早期有哪些癥狀
3.1、腹脹、腹痛。這是因為腸道功能紊亂,或者腸道梗阻而造成的。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為隱痛或脹痛,還有漸漸加重的趨勢。
3.2、便血,因病變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只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右半結腸癌病人中有這種,肉眼可見的便血者占很多。這也屬于大腸癌的早期癥狀表現(xiàn)。
3.3、貧血,當長期慢性失血,超過機體造血的代償功能時,病人即可出現(xiàn)貧血這種,大腸癌的早期癥狀。腫瘤阻塞,當腫瘤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肌層時,可引起腸管狹窄,腸腔變小,腸內容通過受阻。
直腸癌的預防方法有哪些
1、每天吃5種以上的蔬果。長期吃蔬果能將患癌機會減少50%或更高。多吃菠菜、青花菜,能遠離大腸癌。
2、適當多喝茶。不管是哪一種茶,都是天然植物,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茶可以達到比維生素E強20倍的抗氧化效果,這是因為氧化所造成的細胞修補壓力是造成人體老化與癌癥的禍首。
3、限制肉類攝取。通常,食用脂肪含量高的人體重比較高,也不喜歡吃蔬果,患癌癥機會比一般人要高。所以美國癌癥學會建議人們選擇低脂的食物,尤其要限制動物性脂肪。
4、節(jié)制酒精。酒精明顯增加癌癥發(fā)生的機會,如果你同時抽煙,則兩種危險因子會相互疊加,制造更高的危險,尤其是口腔癌與鼻咽癌,婦女患乳腺癌的機會也會增多。
直腸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1、飲食因素
受西方元素影響,如今大部分居民都是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西式飲食,此類食物含大量飽和脂肪酸,易導致大腸菌群組成紊亂,促使致癌物生成和發(fā)展,這也是近年來各種消化道惡性腫瘤激增的主要原因。
2、不規(guī)律生活方式
如今生活、工作壓力大,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工作原因,加班熬夜、喝酒應酬等事務繁多,長期不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可致人體生物鐘紊亂,體內毒素堆積,代謝物質無法正常排出,長期積存于體內導致腫瘤的發(fā)生。
3、久坐不運動
白領一族需長時間坐在辦公室工作,不正確的坐姿更會加重腹腔充血;且長時間坐著可引起腹脹、便秘,如果不能每天清除,較長時間累積在腸道,糞便內的有害物質很容易對腸黏膜造成傷害,從而誘發(fā)癌變。
早期直腸癌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便血及大便習慣改變,便血作為早期癥狀出現(xiàn)于85%病例,值得注意的是此癥狀往往被忽視,甚至臨床醫(yī)生也未予足夠的重視,此時行直腸指檢多可發(fā)現(xiàn)病變,病變進展時可出現(xiàn),體重減輕,里急后重,腸梗阻等癥狀。
[治療] 西醫(yī)治療直腸癌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及放射治療,對早期直腸癌尚有局部切除及電凝等治療方法。 1、根治性手術 手術方式根據腫瘤在直腸的位置而定, 包括腹會陰聯(lián)合切除及保留肛門括約肌的術式。 通常,直腸中上段癌腫可行保留肛門括約肌術式,下段直腸癌腫則不應保留肛門括約肌。
(1)腹會陰聯(lián)合切除術(Miles 手術):適合腫瘤位于直腸距肛緣不足7cm之病例,此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一種經典術式,其操作細節(jié)從Miles1908年首次報道以來,改變不多,手術目的是切除直腸,同時切除肛門,直腸周圍組織及乙狀結腸系膜。
將原發(fā)腫瘤和三個局部淋巴引流區(qū)整塊切除,近側沿痔上血管區(qū)域, 側方沿直腸側向附著處和痔中血管的區(qū)域,以及沿痔下血管向遠側擴散的區(qū)域。此手術將整個肛門、肛管、直腸與周圍的肛提肌和脂肪一起切除,腹部行永久性結腸造口(人工肛門),會陰傷口一期縫合或用紗布填塞。術式切除徹底,治愈率高,據統(tǒng)計,切除率約為90%,??剖中g死亡率低于2.5%。
(2)直腸癌前切除術(Dixon 手術):適用于距肛緣12CM以上的直腸上段癌,在腹腔內切除乙狀結腸和直腸,本術式能保留肛門,且功能良好。
(3)保留肛門括約肌的直腸癌切除術,對予距肛緣7-11CM的直腸癌是否能行保留肛門括約肌的手術。應根據病理類型,浸潤程度及病變范圍決定,應以能根治為宗旨,保留肛門括約肌有經腹、經腹骶切除及經肛切除術。
2、姑息性手術 如腫瘤局部浸潤嚴重或轉移無法根治時,為解除梗阻,減少痛苦,可行姑息手術,如直腸腫瘤尚可切除,應爭取將腫瘤切除,這是目前認為最好的姑息性手術。在直腸腫瘤無法切除時,則可考慮行結腸造口術。 復發(fā)性直腸癌再次手術問題,Wangensteen曾極力提倡,但很難付諸實行,因直腸癌術后復發(fā)多為盆腔內復發(fā),常常發(fā)現(xiàn)時已不能切除,如強行試圖切除,往往會產生難以處理的并發(fā)癥。
3、腫瘤局部電凝法 電凝法的運用,并不否定腹會陰切除術對直腸癌的治療作用,但應強調根據病變所在部位、大小和移動性來選擇作何種手術,過去此法多年只用于拒絕腹會陰切除的病人,或作為不能手術的病人的姑息性措施。
1960年開始電凝法才成為治療可手術的直腸癌的首選方法,任何部位癌腫的預后,與是否出現(xiàn)局部淋巴結轉移有關,電凝法治療直腸癌的主要缺點是對淋巴有否轉移缺乏了解。
4、局部切除,輔助放射治療 對于病變小,不固定的病例,可以行局部切除,再行盆腔外放射及直腸腔內放射的方法,也可取得一定的效果,放射劑量為外放射4500CGY,休息6周,腫瘤部置腔內放射3000CGY每周一次,共2周,共放射劑量10500C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