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代赭湯怎么做
【www.cndadi.net - 夏季養(yǎng)生湯怎么做】
導讀:旋覆代赭湯怎么做?旋覆代赭湯,中醫(yī)方劑名。具有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功效。那么旋覆代赭湯怎么做?下面一起來詳細了解下旋覆代赭湯吧。
【方劑名】
旋覆代赭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旋覆花、半夏(洗)、甘草(炙)各9g、人參、代赭石各6g,生姜15g,大棗(擘)4枚。
【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
旋覆代赭湯人參,半夏姜棗甘草臨,降逆化痰益胃氣,胃虛痰阻力能盡。
【方解】
本方證由胃虛痰阻,氣逆不降所致。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以下行為順。胃氣虛則升降失常,胃氣因虛而上逆,則噫氣頻作,反胃嘔吐,或吐涎沫;胃虛運化失職,濕聚生痰,痰阻氣機,則心下痞;舌苔白滑,脈弦而虛,為中虛痰阻之征。胃虛宜補,痰濁宜化,氣逆宜降。雖實虛并見,但以氣逆痰阻為主,治宜降逆化痰,兼以益氣和中。方中旋覆花功專下氣消痰,降氣止噫,為治痰阻氣逆之要藥,重用為君藥。代赭石質(zhì)重而沉降,善鎮(zhèn)肝胃之沖逆,墜痰涎、止嘔吐,為臣藥。半夏、生姜祛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人參、炙甘草、大棗健脾益胃,以復(fù)中虛,共為佐藥。甘草又能調(diào)和諸藥,兼使藥之用。諸藥合用,集祛痰、降逆、補虛于一方,使痰除、氣降、脾健,諸證自愈。
【功效與作用】
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
胃虛痰阻證。噫氣頻作,心下痞,反胃嘔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脈弦而虛。
【配伍特點】
諸藥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劑,使痰涎得消,逆氣得平,中虛得復(fù),則心下之痞硬除而噯氣、嘔呃可止。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胃虛痰阻,氣逆不降的代表方,以心下痞,嘔吐,噫氣,苔白滑,脈弦虛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應(yīng)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淺表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胃炎、胃擴張、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幽門不全梗阻、神經(jīng)性呃逆等屬胃虛痰阻者。
【加減化裁】
若胃氣不虛者,可去人參、大棗,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重鎮(zhèn)降逆之效;痰多者,可加茯苓、陳皮助化痰和胃之力。
【使用注意】
胃虛有熱之嘔吐、呃逆、噯氣者不宜使用本方。因方中代赭石、半夏有降逆作用,妊娠嘔吐者不宜用之。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2、方論選錄許宏《金鏡內(nèi)臺方議》卷8:汗吐下后,大邪雖解,胃氣已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氣不除者。與旋覆花下氣除痰為君,以代赭石為臣,而鎮(zhèn)其虛氣;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氣,除痞散硬為佐;人參、大棗、甘草之甘,而調(diào)緩其中,以補胃氣而除噫也。
以上就是旋覆代赭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擴展閱讀
代赭旋覆湯可能我們不太清楚是什么,那是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jīng)常接觸到,但是我們會覺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別,一聽就有想要了解的沖動。其實大家有所不知代赭旋覆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代赭旋覆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代赭旋覆湯
分類
理氣劑-降氣。
組成
旋復(fù)花9克、代赭石15克、黨參12克、炙甘草6克、半夏9克、生姜9克、大棗4枚。
用法
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功效
胃氣虛弱,痰濁內(nèi)阻,胃氣上逆而致的胃脘痞悶、噯氣、呃逆、嘔吐等證。證見胃脘脹滿、噯氣、呃逆或惡心哎吐,苔白滑,脈弦滑無力者。
方解
本方主治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證。以心下痞鞕,噫氣頻作,嘔呃,苔白滑,脈弦虛為證治要點。
方歌
旋復(fù)代赭痞在中,噫氣不除飲氣沖。參草姜棗半夏予,赭輕姜重方奏功。
注意事項
暫無資料。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代赭旋覆湯的相關(guān)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代赭旋覆湯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現(xiàn)在很多工作狂趁著年輕打算拼幾年,其實沒有正常的飲食休息習慣,再強悍的身體也是撐不了很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證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起居習慣。對于一些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腸胃疾病的患者,我們在日??梢赃x用旋復(fù)代赭湯來緩解因為腸胃引起的不良癥狀。
在日常除了旋復(fù)代赭湯這個膳食來緩解疾病的癥狀,我們在日常還應(yīng)該多加強鍛煉身體,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起居是非常重要的,這才是治本的方法。讓我們一起通過本篇文章來詳細了解一下關(guān)于旋復(fù)代赭湯的相關(guān)介紹。
旋復(fù)代赭湯,主治胃氣虛弱,痰濁內(nèi)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組成】旋復(fù)花9克 人參6克 代赭石12克 甘草9克(炙) 半夏9克(洗) 生姜10克 大棗12枚(擘)
【用法】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功用】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材料
【組成】旋復(fù)花(包)9克、代赭石1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黨參9克。
【功用】和胃降逆,下氣消痰:用于胃氣虛弱,痰濁內(nèi)阻,胃失和降,證見胃脘脹滿、噯氣、呃逆或惡心哎吐,苔白滑,脈弦滑無力者。本方可用于急慢性胃炎、神經(jīng)性嘔吐、耳源性眩暈及幽門不全梗阻而見胃氣上逆之證者。
3功效
【運用】 1.本方主治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證。以心下痞鞕,噫氣頻作,嘔呃,苔白滑,脈弦虛為證治要點。
2.原方代赭石用量較輕,恐其苦寒質(zhì)重伐胃。若胃氣不虛者,可去人參、大棗,且加重代赭石用量,增其重鎮(zhèn)降逆之功;若痰多者,可加茯苓、陳皮等以化痰和胃。
3.胃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胃炎、胃擴張、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幽門不全梗阻、神經(jīng)性呃逆等屬胃虛痰阻者,均可用之。
旋復(fù)代赭湯
在整體動物實驗中,旋復(fù)代赭湯對正常小鼠的小腸運動無明顯促進作用;對阿托品或嗎啡引起的小鼠小腸推進抑制無明顯拮抗作用;但對左旋麻黃堿引起的小鼠小腸推進抑制有明顯拮抗作用。提示本方對某些病理狀態(tài)下小腸運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交感神經(jīng)功能有關(guān)。
旋復(fù)代赭湯的鎮(zhèn)咳平喘作用 旋復(fù)代赭湯對小鼠及豚鼠均有鎮(zhèn)咳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有抑制作用,且對組胺引起的豚鼠離體氣管條收縮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結(jié)論顯示旋復(fù)代赭湯具一定程度的鎮(zhèn)咳平喘作用。
通過本篇文章對旋復(fù)代赭湯的詳細介紹,我們了解了關(guān)于旋復(fù)代赭湯的功效和原料以及做法。在日常如何飲用發(fā)現(xiàn)癥狀不能夠緩解,此時應(yīng)該去醫(yī)院檢查一下身體。因為膳食畢竟不能夠代替藥物,在日常還應(yīng)該加強保健常識,這對于身體是很有幫助的。
基本上一提到旋復(fù)代赭湯,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于旋復(fù)代赭湯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別名】旋復(fù)代赭石湯(《普濟方》卷一二七)、代赭旋復(fù)湯(《醫(yī)方集解》)。
【處方】旋復(fù)花9克 人參6克 代赭石12克 甘草9克(炙)半夏9克(洗)生姜10克 大棗12枚(擘)
【功能主治】降逆化痰,益氣和胃。治胃氣虛弱,痰濁內(nèi)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備注】方中旋復(fù)花消痰降逆,代赭石重鎮(zhèn)降逆,半夏,生姜化痰止嘔,人參、大棗、甘草益氣和胃。諸藥合用,共奏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功。
【摘錄】《傷寒論》
通過文章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旋復(fù)代赭湯的作用應(yīng)該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了,這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幫助,更好的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
每年到了季節(jié)交替的時候,各種身體不適也就紛紛而至,補養(yǎng)身體的時候到了,多喝點中藥方劑是很有效的,一起來看一下滑石代赭湯的功效和作用吧。
【別名】百合滑石代赭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
【處方】百合7枚(擘)滑石9克(碎,綿裹)代赭石(如彈子大)1枚(碎,綿裹)
【功能主治】養(yǎng)陰利水,和胃降逆。治百合病誤下后傷陰,小便減少,氣逆嘔吐者。
【用法用量】上藥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別以泉水400毫升,煎滑石、代赭石,取200毫升,去滓,與前百合煎汁合和,再煎取300毫升,分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百合滑石代赭湯、百合代赭湯、百合滑赭湯
【處方】百合7枚(擘),滑石3兩(碎,綿裹),代赭石1枚(如彈丸大,碎,綿裹)。
【功能主治】百合病下之后者。
【用法用量】百合滑石代赭湯(《千金》卷十)、百合代赭湯(《傷寒全生集》卷四)、百合滑赭湯(《醫(yī)學入門》卷四)。
【各家論述】1.《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趙以德:百合安心定膽,益志五臟,為能補陰也;用滑石、代赭佐以救之,滑石開結(jié)利竅,代赭除脈中風痹瘀血。
【摘錄】《金匱》卷上
在我們閱讀完上文后可以發(fā)現(xiàn)滑石代赭湯不僅僅可以增強抵抗力還是治病的良方,我們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了解滑石代赭湯的特性就能很好的利用,很容易就能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效果哦!
導讀:中藥旋覆花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旋覆花的功效與作用、旋覆花圖片、旋覆花的藥用價值、旋覆花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旋覆花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旋覆花簡介旋覆花圖片旋覆花的功效與作用旋覆花的藥用價值旋覆花的藥用附方旋覆花的配伍應(yīng)用旋覆花的副作用旋覆花簡介
旋覆花,中藥名,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歐亞旋覆花的干燥頭狀花序。夏、秋二季花開放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陰干或曬干。本品呈扁球形或類球形,直徑1-2cm。總苞由多數(shù)苞片組成,呈覆瓦狀排列,苞片披針形或條形,灰黃色,長4-11mm;總苞基部有時殘留花梗,苞片及花梗表面被白色茸毛,舌狀花1列,黃色,長約1cm,多卷曲,常脫落,先端3齒裂;管狀花多數(shù),棕黃色,長約5mm,先端5齒裂;子房頂端有多數(shù)白色冠毛,長5-6mm。有的可見橢圓形小瘦果。體輕,易散碎。氣微,味微苦。
旋覆花圖片
旋覆花的功效與作用
旋覆花的功效
1、消痰行水
用于痰飲蓄結(jié)所致的胸膈痞實、喘逆氣促等證,可與桔梗、桑白皮、檳榔、柴胡、大黃同用;用于風寒感冒、咳嗽痰喘者,可與荊芥、細辛、前胡等同用;用于水腫,風水與皮水都可配用,常與茯苓皮、姜皮、冬瓜皮、豬苓、桂枝、澤瀉等同用。
2、降氣祛痰
用于痰涎壅盛、氣逆于上的咳喘多痰,能降逆氣、祛痰濁。
3、止嘔逆
能降胃氣止嘔逆,用于胃有寒濕引起的嘔吐、噯氣、呃逆。
4、通利大腸
用于大便干燥堅硬、排出困難者,可與大黃、檳榔等同用。
旋覆花的作用
1、平喘、鎮(zhèn)咳作用
旋覆花黃酮對組胺引起的豚鼠支氣管痙攣性哮喘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小鼠氨水噴霧法和酚紅排泌法實驗表明,旋覆花黃酮無鎮(zhèn)咳和祛痰作用。
2、抗菌作用
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綠原酸有較廣泛的抑菌作用,但在體內(nèi)能被蛋白質(zhì)滅活。
3、對平滑肌的作用
綠原酸能顯著增加小腸蠕動;綠原酸、咖啡酸、奎寧酸均可增加子宮的張力,但該作用能被罌粟堿所取消,而阿托品則對此無明顯影響。
4、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
綠原酸和咖啡酸給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可提高神經(jīng)興奮性。
5、對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
綠原酸和咖啡酸口服,可增加人胃中鹽酸的分泌量。
旋覆花的藥用價值
【藥名】旋覆花
【別名】蕧、盜庚、盛椹、戴椹、飛天蕊、金錢花、野油花、滴滴金、夏菊、金錢菊、艾菊、迭羅黃、滿天星、六月菊、黃熟花、水葵花、金盞花、復(fù)花、小黃花、貓耳朵花、驢耳朵花、金沸花、伏花、全?;?。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歐亞旋覆花的干燥頭狀花序。
【性味歸經(jīng)】味苦;辛;咸;微溫。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功效主治】降氣,消痰,行水,止嘔。用于風寒咳嗽,痰飲蓄結(jié),胸膈痞滿,喘咳痰多,嘔吐噫氣,心下痞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紗布包煎或濾去毛),3-10g。
【注意事項】陰虛勞嗽,津傷燥咳者忌用;又因該品有絨毛,易刺激咽喉作癢而致嗆咳嘔吐,故須布包入煎。
旋覆花的藥用附方
1、治積年上氣:旋復(fù)花(去梗,焙)一兩,皂艾(炙,去皮。子)一兩一分,大黃(挫、炒)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九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九,溫湯下,日三服。(《圣濟總錄》旋復(fù)花丸)
2、治肝著,亦治婦人半產(chǎn)漏下:旋復(fù)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匿要略》旋復(fù)花湯)
3、治痰飲在胸膈嘔不止,心下痞者:旋復(fù)花、半夏、茯苓、青皮。水煎服。(《產(chǎn)科發(fā)蒙》旋復(fù)半夏湯)
4、治風痰嘔逆,飲食不下,頭目昏悶:旋復(fù)花、枇杷葉、川芎、細辛、各一錢,前胡一錢五分。姜、棗水煎服。(《婦人良方》旋復(fù)花湯)
5、治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噫氣不除者:旋復(fù)花三兩,人參二兩,生姜五兩,代赭石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旋復(fù)代赭湯)
6、治風濕痰飲上攻,頭目眩脹眵:旋復(fù)花、天麻、甘菊花各等分。為末,每晚服二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7、治小便不行,因痰飲留閉者:旋復(fù)花一握,搗汁,和生由酒服。(《本草匯言》)
8、治單腹脹:旋復(fù)、鯉魚。將魚腸去凈,藥入魚肚內(nèi),煎服。小便利,腫脹即消。
9、治風火牙痛:旋復(fù)花為末,搽牙根上,良久,去其痰涎,疼止。
旋覆花的配伍應(yīng)用
1、旋覆花配白蒺藜:白蒺藜體堅質(zhì)硬多刺,秉金秋清肅之氣最全,能疏肝氣,平肝風,通肝絡(luò),而善止頭痛。與旋覆花配伍,入肝經(jīng),既能走氣,又能走血,平肝風,通經(jīng)絡(luò),止頭痛。
2、旋覆花配天麻:天麻平肝熄風,柔肝止痛,為治療頭痛之常用要藥。旋覆花與天麻為伍,平肝通絡(luò),熄風止痛,可以用于肝風、痰濁、瘀血、氣逆諸頭痛。
3、旋覆花配白僵蠶:白僵蠶食桑葉而長,因病而僵,得桑之氣,故能疏散風熱,上行頭目,平肝止痙,為肝經(jīng)風熱、肝風內(nèi)動、痰熱阻絡(luò)諸證常用之品。與旋覆花配伍,外能散風,內(nèi)能平肝,又能通絡(luò),故肝經(jīng)風熱,風痰阻絡(luò)之頭痛皆可配伍應(yīng)用。
4、旋覆花配香附:香附善于疏肝解郁,利氣活血,為肝經(jīng)氣郁之要藥。香附與旋覆花配伍,較早見于《溫病條辨》之香附旋覆花湯,兩藥配伍能疏郁結(jié),散結(jié)氣,通經(jīng)絡(luò),可用于肝氣郁結(jié)及氣血郁滯之頭痛;前者可加入越鞠丸中,后者則加入通竅活血湯。
5、旋覆花配薄荷:薄荷辛涼,疏風熱,清頭目,止頭痛;又能活血散血。與旋覆花配伍,既能辛散走氣而疏風,又能辛潤通絡(luò)而活血,入肝經(jīng)而氣血兼調(diào),故肝經(jīng)氣滯、血瘀、絡(luò)脈閉塞不暢,皆可配伍應(yīng)用。
6、旋覆花配菊花:菊花疏風熱,涼泄肝經(jīng)郁熱、郁火,善治風熱、肝熱、肝風、肝陽與肝腎陰虛所致頭痛諸證。
7、旋覆花配當歸:當歸養(yǎng)血活血,化瘀通絡(luò),潤腸通便。治頭痛常用風藥,頭痛因于風邪者頗多,當歸養(yǎng)血活血,合于治風先治血之原理;當歸潤腸,旋覆花利大腸,二者配伍應(yīng)用,對血虛、血滯,大便不通之頭痛,堪稱絕佳。
旋覆花的副作用
曾有報道2例旋覆花引起的接觸性過敏性皮炎,1例服后致暴瀉。
陰虛勞嗽,津傷燥咳者忌用;又因該品有絨毛,易刺激咽喉作癢而致嗆咳嘔吐,故須布包入煎。
以上就是一些旋覆花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中醫(yī),還有經(jīng)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旋覆花,那么旋覆花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英文名】FLOS INULAE
【別名】金沸草[全草]、六月菊、鼓子花、滴滴金、小黃花子、金錢花、驢兒菜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 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或 歐亞旋覆花 Inula britannica L.的干燥 頭狀花序 。夏、秋二季花開放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陰干或曬干。
【性狀】本品呈扁球形或類球形,直徑1~2cm??偘啥鄶?shù)苞片組成,呈覆瓦狀排列,苞片披針形或條形,灰黃色,長4~11mm;總苞基部有時殘留花梗,苞片及花梗表面被白色茸毛,舌狀花1列,黃色,長約1cm,多卷曲,常脫落,先端3齒裂;管狀花多數(shù),棕黃色,長約5mm,先端5齒裂;子房頂端有多數(shù)白色冠毛,長5~6mm。有的可見橢圓形小瘦果。體輕,易散碎。氣微,味微苦。
【鑒別】(1)本品表面觀:苞片非腺毛1~8細胞,多細胞者基部膨大,頂端細胞特長;內(nèi)層苞片另有2~3細胞并生的非腺毛。冠毛為多列性非腺毛,邊緣細胞稍向外突出。子房表皮細胞含草酸鈣柱晶,長約至48μm,直徑2~5μm ;子房非腺毛2 列性,1列為單細胞,另列通常2 細胞,長90~220μm。苞片、花冠腺毛棒槌狀,頭部多細胞,多排成2 列,圍有角質(zhì)囊,柄多細胞,2 列?;ǚ哿n惽蛐?,直徑22~33μm,外壁有刺,長約3μm,具3 個萌發(fā)孔。
【炮制】 旋覆花 :除去梗、葉及雜質(zhì)。
【性味】苦,辛、咸,微溫。
【歸經(jīng)】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降氣,消痰,行水,止嘔。用于風寒咳嗽,痰飲蓄結(jié),胸膈痞滿,喘咳痰多,嘔吐噫氣,心下痞硬。
【用法用量】3~9g,包煎。
【貯藏】置干燥處,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jīng)常處于疲勞的情況,旋覆花作為一種中藥材,對身體有一定的調(diào)理作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同的人群應(yīng)該如何養(yǎng)生呢,相信這是很多人感到困擾的問題,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種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法方劑養(yǎng)生。下面來介紹一下代赭散。
【處方】代赭半兩(研),旋覆花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汗吐下后,心腹痞滿,胸膈氣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代赭1兩(燒,醋淬3遍),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赤石脂1兩,蒲黃半分,鹿茸2兩(去毛,涂酥,炙微黃),當歸1兩(銼,微炒),干姜3分(炮裂,銼),芎藭半分,熟干地黃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婦人漏下,久虛體弱。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服用代赭散來進行治療是個緩慢的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治療并樂觀應(yīng)對,肯定會有療效的。
在經(jīng)過上千年的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中藥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規(guī)模已經(jīng)相當驚人,所以選擇中藥治療一些疑難雜癥都是有著很好的效果,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一種中藥旋覆花根。
【英文名】root of Japanese Inula, root of Linearleaf Inula, root of British Inula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旋覆花、歐亞旋覆花的根。
【原形態(tài)】1.旋復(fù)花,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狀莖短,橫走或斜升,具須根。莖單生或簇生,綠色或紫色,有細縱溝,被長伏毛?;咳~花期枯萎 ,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13cm,寬1.5-4.5cm,先端尖,基部漸狹,常有圓形半抱莖的小耳,無柄,全緣或有疏齒,上面具疏毛或近無毛,下面具疏伏毛和腺點,中脈和側(cè)脈有較密的長毛;上部葉漸小,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徑3-4cm,多數(shù)或少數(shù)排列成疏散的傘房花序;花序梗細長;總苞半球形,徑1.3-1.7cm,總苞片約5層,線狀披針形,最外層帶葉質(zhì)而較長;外層基部革質(zhì),上部葉質(zhì);內(nèi)層干膜質(zhì);舌狀花黃色,較總苞長2-2.5倍;舌片線形,長10-13mm;管狀花花冠長約5mm,有三有披針形裂片;冠毛白色,1輪,有20余個粗糙毛。瘦果圓柱形,長1-1.2mm,有10條縱溝,被疏短毛?;ㄆ?-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50-2400m的山坡路旁、濕潤草地、河岸和田埂上。
【性味】味咸;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平喘咳;解毒生肌。主風濕痹痛;喘咳;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附方】①續(xù)斷筋:旋復(fù)花根洗凈,搗,量瘡大小,取多少敷之,日一易之,以瘥為度。(《救急方》)②治面寒疼:旋復(fù)根、水牛肉。煎服。(《滇南本草》)
【各家論述】1.《別錄》:主風濕。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旋覆花根,旋覆花根的功效和作用,我們知道了旋覆花根不僅可以提高免疫能力,還在某些疾病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顯脈旋覆花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草本植物,這種植物可以開出白色的小花,氣味有淡淡的幽香,而且其中含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進行入藥可以有效治療一些身體疾病,一般可以用于消腫止痛,對于身體疼痛也有一定的緩解功效,對身體非常好,而且還可以有效治療一些身體疾病。
顯脈旋覆花的功效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溫。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消積止痛。
形態(tài)特征/顯脈旋覆花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有單生或少數(shù)簇生的莖,及被長茸毛的芽。莖直立,高20-70厘米,基部徑約2-3.5毫米,全部被開展的、上部被極密的具疣狀基部的黃褐色長硬毛,上部或從中部起有細長分枝,下部有較密的葉;節(jié)間長2-4厘米,或在莖上部更長。
葉多少開展,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基部葉較小;下部和中部葉長5-10顯脈旋覆花
厘米,寬2-3.5厘米,下部漸狹成長柄,邊緣從中部以上有淺或明顯的鋸齒,上部急狹,頂端稍尖,兩面有基部疣狀的糙毛,但葉脈在下面有開展的長密毛;側(cè)脈約4對,彎曲,幾與下部葉緣平行;上部葉小,無柄。頭狀花序在枝端單生或少數(shù)排列成傘房狀,徑1.5-2.5厘米;花序梗細長??偘肭蛐?,長6-8毫米;總苞片4-5層,外層稍短。
橢圓披針形,上部或頂端葉質(zhì),被長糙毛,下部革質(zhì),但最外層常較長,橢圓狀或線狀披針形,全部葉質(zhì),內(nèi)層線狀披針形,頂端紫紅色,近膜質(zhì),有柔毛和緣毛。舌狀花較總苞長2倍,舌片白色,長8-9毫米,線狀橢圓形;管狀花花冠長5-6.5毫米,黃色,有尖卵圓三角形裂片;冠毛白色,后稍帶黃色,
約與管狀花花冠等長有達20個糙毛。瘦果圓柱形,有細溝,長2-2.5毫米,被絹毛?;ㄆ?-10月,果期9-12月。
此種有相當大的變異,特別是頭狀花序的多少和大小,總苞片內(nèi)層與外層長度的差別,內(nèi)層總苞片葉質(zhì)部分的長短和葉形等,常不完全一致。但從毛茸、舌片形狀、顏色等來看,仍以作為一種為適宜。此種外形極似紫菀屬的一些種,在該屬中,僅與產(chǎn)于不丹的西孟旋覆花
大家在生活中聽說過覆杯湯嗎,它對一些常見的疾病有很好的療效。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知道覆杯湯應(yīng)該怎么吃,建議大家在食用時了解一下。
【處方】麻黃4兩(去節(jié)),甘草(炙)2兩,干姜2兩,桂心2兩,貝母2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上氣。呼吸牽繩,肩息欲死。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分2次服。
【注意】忌海藻、生菜、菘菜。
【臨床應(yīng)用】上氣有人先有風患,兼有石熱,取冷當風,飲酒,房室體虛,未春因天行病,至夏中愈,尚虛,有風熱未除,兼藥石勢過,傷于胃氣,因腹脹堅如石,氣息不利,因自下后變四肢腫,游走無定,小便不通,積服利藥,忽吐逆不下食,變吵,至掣動百脈,狀如噓啼,積日乃變上氣,服此方加杏仁二兩,與兩劑,上氣得止。
【摘錄】《外臺》卷十(注文)引《范汪方》
看完了上文關(guān)于覆杯湯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覆杯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覆杯湯的時候,應(yīng)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覆杯湯的藥效 。
四逆湯怎么做
1、組成。當歸三兩(12克)、桂枝三兩(9克)、芍藥三兩(9克)、細辛三兩(3克)、通草二兩(6克)、大棗二十五枚(8枚、擘)、炙甘草二兩(6克)。
2、方訣。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著,再加大棗治陰厥,脈細陽虛由血弱,內(nèi)有久寒加姜茱,發(fā)表溫中通經(jīng)脈,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陽過劑陰反灼。
3、功用。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4、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5、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四逆湯的作用
1、改善休克狀態(tài)。當心源性休克收縮壓在80-60毫米汞柱時,經(jīng)注射后1-20分鐘,血壓即上升至90-110/60-90毫米汞柱,其特點是作用溫和,當血壓恢復(fù)正常后就不再上升;嚴重休克血壓降至零,可先用西藥升壓,繼以四逆湯維持之。
2、改善微循環(huán)。對四肢厥冷,唇部及皮膚灰白或青紫的患者,藥后先是四肢轉(zhuǎn)暖,預(yù)示可能系內(nèi)臟血流灌注在質(zhì)量上和動力學上得到改善。心率一般不減少,但力量加強,心音有力,脈搏有力。
3、預(yù)防休克發(fā)生,強心效應(yīng)明顯。總之,認為四逆湯注射液的作用不是單純的升壓問題,還能改善微循環(huán),具有強心和鎮(zhèn)靜作用。對冠狀動脈結(jié)扎所造成的心源性休克,皆有顯著的對抗作用。并還有顯著的強心作用,能增加冠脈流量,對缺氧所致的異常心電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還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又有中樞性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并且該方毒性不大。用四逆湯煎劑進行腸道灌注,對原發(fā)性小腸缺血損傷的腸系膜上動脈閉塞性休克和繼發(fā)性小腸缺血損傷的晚期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有治療作用。
做四逆湯時注意事項
煎中藥要注重藥效
煎藥方法不同,中藥藥效不同。中醫(yī)對中藥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樣一張藥方,因為藥物的煎法、服法不同,治療的適應(yīng)證和效果就不一樣,一個病即便辨證再準確,用藥再恰當,如果煎、服方法不當,就不可能發(fā)揮應(yīng)有的療效。
不同的藥煎法大不同,這直接關(guān)系到治療效果,對于治療外感病的發(fā)汗解表藥,多系花、葉、全草等,這類藥物性輕揚發(fā)散,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較多,長時間煎煮容易使其有效成分揮發(fā)殆盡。所以煎藥時間要短,宜用武火(大火)急煎。對于滋補調(diào)理藥,烹煎時間則需延長,并用文火(小火)慢慢熬煎,頭煎從湯沸后再熬30-60分鐘,濾出藥湯;二煎則在沸后再煮20-30分鐘。文火慢熬,能使藥物成分充分溶解于湯汁之中,可使藥效達到最佳。
實際上,煎中藥是中藥里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后,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xù)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nèi)的有效成分繼續(xù)析出溶解,反而會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斷蒸發(fā)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其次,過分濃縮的藥汁又會加重苦味,給患者服藥帶來困難,服藥后會產(chǎn)生惡心、嘔吐等副作用。
四逆湯的臨床運用
1、本方加人參,名四逆加人參湯,功能回陽復(fù)陰,適用于泄瀉不止,大汗或大出血后的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的證候。
2、各種疾病發(fā)展到陽虛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虛脫所致的手足厥冷、心悸氣短、脈沉弱者。
3、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腸炎、小兒消化不良等劇烈吐瀉所引起的末梢循環(huán)衰竭。
4、少陰病,虛寒下利,心肌梗塞,休克,胃下垂,高血壓等疾病。
導讀:丁香柿蒂湯怎么做?丁香柿蒂湯是一種中醫(yī)方劑,那么丁香柿蒂湯怎么做?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丁香柿蒂湯怎么做
丁香柿蒂湯,中醫(yī)方劑名。主要由丁香6g、生姜、柿蒂各9g、人參3g組成。為理氣劑,具有溫中益氣,降逆止呃之功效。
【方劑名】
丁香柿蒂湯
【出處】
明秦景明《癥因脈治》卷二
【組成】
丁香6g、生姜、柿蒂各9g、人參3g。
【用法】
上(口父)咀。用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熱服。
【方歌】
丁香柿蒂人參姜,呃逆因寒中氣傷,溫中將逆又益氣,虛寒氣逆最相當。
【方解】
本方是為虛寒呃逆而設(shè),常是因為久病耗傷脾胃陽氣,使胃氣虛寒,失于和降,氣機上逆所致。故治宜溫中益氣,降逆止呃之法。方中丁香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呃,為治療胃寒呃逆之要藥;柿蒂善降胃氣,亦為治療胃氣上逆之呃逆的要藥,兩藥配伍,溫胃散寒,降逆止呃,共為君藥。生姜為嘔家圣藥,與丁香、柿蒂合用,則溫胃降逆之功尤著,為臣藥。更配人參甘溫益氣,補虛養(yǎng)胃,為佐藥。4藥合用,共奏溫中益氣、降逆止呃之功,使胃寒散,胃虛復(fù),氣逆平,則呃逆、胸痞自除。
【功效與作用】
溫中益氣,降逆止呃。
【主治】
主治胃虛有寒,呃逆不止,或惡心嘔吐,得熱則減,得寒則甚者,胸烷痞悶,舌淡苔白,脈沉遲。
【配伍特點】
寓溫補于降逆之中,以降逆為主。
【臨床運用】
本方為治療胃氣虛寒,氣逆不降之呃逆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呃逆不已,舌淡苔白,脈沉遲為使用依據(jù)。
【加減化裁】
若兼氣滯痰阻者,可加半夏、陳皮以理氣化痰;胃氣不虛者,可減去人參;若胃寒較甚者,酌加吳茱萸、干姜等以增強溫中祛寒之力;若兼氣滯胸脘脹滿者,加陳皮、木香等以理氣除滿。
【使用注意】
本方性偏溫熱,胃熱呃逆者不宜使用。
【文獻摘要】
《成方便讀》:夫呃逆一證,其聲短促,連續(xù)不斷之象,雖其證有火有寒,皆能所致,然無不皆自胃腑而來者,以胃氣下行為順,上行為逆,或邪搏胃中,則失其下降之令,即上出于口而為呃矣。昔人有謂腎病者,究竟臟氣不能上至于口,必因于胃而出也。亦猶咳之一證,雖有五臟之分,然也總不離開肺也。方中以丁香溫胃祛寒,補火生土;柿蒂苦溫降氣,生姜散逆疏邪,二味皆胃經(jīng)之藥;用人參者,以祛邪必先補正,然后邪退正安,且人參入胃,鎮(zhèn)守于中,于是前三味之功,益臻效驗耳。
以上就是丁香柿蒂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