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傷寒是什么意思
養(yǎng)生調理是什么意思。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動延生!社會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有沒有更好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醫(yī)傷寒是什么意思”,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二、傷寒的臨床表現(xiàn)1. 傷寒初期2. 傷寒極期3. 傷寒緩解期4. 傷寒恢復期三、預防傷寒的三種方法1. 切斷傳播途徑2. 管理傳染源3. 提高人群免疫力中醫(yī)傷寒是什么意思
1、什么是中醫(yī)說的傷寒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主要病理變化為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的增生性反應,以回腸下段淋巴組織增生、壞死為主要病變。典型病例以持續(xù)發(fā)熱、相對緩脈、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細胞減少等為特征,主要并發(fā)癥為腸出血和腸穿孔。
2、中醫(yī)傷寒的幾種類型
普通型,輕型,暴發(fā)型,遷延型,逍遙型,頓挫型。
傷寒桿菌感染后是否發(fā)病與細菌數(shù)量、毒力、機體免疫力等因素有關。如胃酸過低、重度營養(yǎng)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等也是造成傷寒發(fā)病的因素。男女老幼均可發(fā)病。飲食衛(wèi)生較差者,無傷寒特異免疫力而到傷寒高發(fā)地旅行者易發(fā)。
3、中醫(yī)傷寒分為廣義傷寒和狹義傷寒
傷寒作為痛名,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傷寒是泛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熱病,即一切外感熱性病的總稱。如《素問·熱論》就有逮樣的記載,“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難經(jīng)·五十八難》也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彼^“傷寒之類也”和“傷寒有五”的傷寒二字,均是指的廣義傷寒。
狹義傷寒,是指寒邪傷袁感而即發(fā)的疾病,它是《難經(jīng)》所說“傷寒有五”之中的傷寒,屬于《傷寒論》太陽病的范躊,為一個獨立的病證,亦即《傷寒論》原文第三祭所說:“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束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至于現(xiàn)代醫(yī)學中因感染傷寒桿菌所引起的傷寒、副傷寒,與中醫(yī)所說的狹義傷寒,名同而實異,倒是與溫病學中的濕溫頗為近似,也可屬于廣義傷寒之列。
傷寒的臨床表現(xiàn)
1、傷寒初期
相當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發(fā)熱是最早出現(xiàn)的癥狀,常伴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頭痛,腹部不適等。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呈階梯形上升,可在5~7天內達到39~40℃。發(fā)熱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戰(zhàn),出汗不多。于本期末常已能觸及腫大的脾臟與肝臟。
2、傷寒極期
病程的第2~3周。常伴有傷寒的典型表現(xiàn),腸出血與腸穿孔等并發(fā)癥亦較多在本期發(fā)生。本期內疾病表現(xiàn)已充分顯示。
3、傷寒緩解期
病程第3~4周。體溫開始波動,并逐漸下降?;颊呷杂X虛弱,食欲開始恢復,腹脹減輕。腫大的脾臟回縮,壓痛減退。本期仍有可能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包括腸出血、腸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仍可發(fā)生。
4、傷寒恢復期
病程第5周。體溫回復正常,食欲好轉,癥狀及體征均回復正常。通常需1個月左右才完全康復。
由于患者的免疫狀態(tài)、入侵菌株毒力、數(shù)量、治療措施是否及時與適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以及是否原有慢性疾患等因素影響,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
預防傷寒的三種方法
1、切斷傳播途徑
這是預防和降低傷寒發(fā)病率的關鍵性措施。因此,應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衛(wèi)生運動,做好衛(wèi)生宣傳工作,搞好“三管一滅”(糞便管理、水源管理、飲食衛(wèi)生管理和消滅蒼蠅)。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與飲食習慣,堅持飯前、便后洗手,不飲生水、不吃不潔食物等。
2、管理傳染源
患者:應及早隔離治療,其排泄物及衣物等應徹底消毒。
帶菌者:早期發(fā)現(xiàn),嚴格登記,認真處理。如發(fā)現(xiàn)帶菌者,應調離工作,并給予徹底治療。
接觸者:對密切接觸者應進行檢疫。對有發(fā)熱可疑者,應及早隔離觀察。
3、提高人群免疫力
目前國內應用的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lián)菌苗是用傷寒、副傷寒甲、乙三種桿菌培養(yǎng)后經(jīng)過加酚處理的死菌苗。一般皮下注射2次,間隔7~10天,70~85%的易感者即可獲得保護,保護期3~4年。近年來,有用傷寒桿菌Ty21a變異株制成的口服活菌苗,對傷寒的保護率達96%;可根據(jù)條件選用。
Ys630.com相關知識
中醫(yī)水濕是什么意思
1、中醫(yī)水濕是什么意思
“風寒暑濕燥火”被中醫(yī)稱為“六淫”。濕就屬于六淫之一,同時也是比較難以祛除搞定的一種。而濕又分為內濕和外濕。外濕顧名思義是指外感濕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長時間接觸潮濕環(huán)境,而被濕氣入侵所導致,內濕則指的是體內本來正常的水液不能正常的運化,由于積聚,儲留,導致了具有濕性特點的疾病。也可以理解為人體新陳代謝速率變慢,導致體內的水分不能被正常的排出。
多由飲食不節(jié),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導致火氣傷中,耗傷脾陰;或積郁憂思,內傷勞倦等,使虛火妄動,消爍陰液,暗傷精血,從而損及脾陰;或因腎水虧乏,不能滋脾而脾陰不足。此外,濕、火、燥等邪氣久羈中州,或長期妄服剛燥辛烈之品等,亦可導致脾陰虧損。
2、水濕重有什么癥狀
2.1、“油光滿面”
濕氣侵犯人體時,人的頭發(fā)、臉蛋等都會出現(xiàn)反應,人體會變得愛出汗,頭發(fā)會變得油膩,臉蛋也很愛出油,如果不加以清潔,就顯得特別“油光滿面”,影響臉部整體的美觀效果。
2.2、大便黏膩
健康人排出的大便一般呈軟硬適中的條形形狀,如果你的大便沒有形狀,而且性質黏黏膩膩的,粘在廁所怎么沖都沖不走,就說明你體內濕氣真的太重了。體內有濕氣的人,一般脾胃功能較弱,常會有消化不良、食欲差等表現(xiàn)。
2.3、精神不佳
看看你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如果你老是打不起精神,而且白天工作不上心,晚上怎么睡覺都不夠,那么也可能是濕氣重了。不僅如此,濕氣重的人還經(jīng)常會伴有臉色暗沉、眼睛浮腫、黑眼圈嚴重等癥狀,給人的感覺似乎老了十幾歲。
3、水濕重有什么危害
3.1、傷害關節(jié)
濕氣進入關節(jié),與“寒”相遇,會形成寒濕,是引發(fā)炎癥,導致關節(jié)疼痛的重要原因。
3.2、帶下病
體內濕氣過重,容易導致脾虛,使得濕氣下注,使得女性出現(xiàn)白帶多,白帶有異味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炎癥。
3.3、月經(jīng)不調
經(jīng)常居住在潮濕環(huán)境,或者經(jīng)常讓身體受濕受潮的女人,體質會比較差,在經(jīng)期前后會有四肢疲倦,低熱難退,月經(jīng)量少,痛經(jīng)等癥狀。
水濕重如何調理
1、勤運動
濕氣重的人可以通過運動來緩解壓力,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排出濕氣。跑步、游泳、瑜伽、太極等都是很好的選擇,加速血液循環(huán)。
2、多吃清淡食物
涼性、生冷的蔬果,容易造成腸胃不適。酒、牛奶、肉類不易消化。所以,濕氣階段,多吃清淡的食物為好。
3、多做深呼吸
深呼吸有利于調整我們的肺功能,也會讓我們的濕氣消失。因為濕氣會隨著呼吸呼出,并且保持通暢。
4、避開環(huán)境的濕氣
生活環(huán)境對于濕氣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果不注意生活環(huán)境,或者一些生活習慣,也很容易導致濕氣加重,所以我們一定要避開環(huán)境的濕氣。
5、經(jīng)常按摩腿部
特別是涌泉穴和足三里,這兩個穴位能讓你的氣血運行起來。你也可以把整個腿部都做一個按摩。
水濕重吃什么好
和中化濕湯,所需材料有:三十克的木棉花和雞蛋花,三十克槐花和薏米,一百克瘦肉和三十克炒扁豆,十二克陳皮或砂仁。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及陳皮放入砂煲中,加水大火煲開,用小火煲六十分鐘。濕熱脾虛的朋友可以常喝。
祛濕補腎的食物有清熱祛濕湯。材料有250克的土伏苓和粉葛,五十克的赤小豆和扁豆,半個陳皮和八碗水。土伏苓和粉葛去皮后切塊,放入鍋中煮滾后用慢火煲3小時。清熱祛濕湯可以骨火,去濕及清熱解毒。
鵪鶉祛濕湯,需要的材料有四個鵪鶉,五十克的薏米和百合,還要三片姜。鵪鶉、薏米、百合及姜放入鍋中,加水煲1個半小時就可以了。鵪鶉祛濕湯的功效主要表現(xiàn)為清熱祛濕及潤肺化痰。
中醫(yī)的消渴是什么意思
1、中醫(yī)的消渴是什么意思
消渴病的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為關鍵。三臟之中,雖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響。
肺主氣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熱所傷,則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趨下行。隨小便排出體外,故小便頻數(shù)量多;肺不布津則口渴多飲。正如《醫(yī)學綱目。消癉門》說:“蓋肺藏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養(yǎng)筋骨血脈,余者為溲。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而精微者亦隨溲下。”
胃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熱所傷,胃火熾盛,脾陰不足,則口渴多飲,多食善饑;脾氣虛不能轉輸水谷精微,則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養(yǎng)肌肉,故形體日漸消瘦。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陰元陽。腎陰虧虛則虛火內生,上燔心肺則煩渴多飲,中灼脾胃則胃熱消谷,腎失濡養(yǎng),開闔固攝失權,則水谷精微直趨下泄,隨小便而排出體外,故尿多味甜。
2、消渴癥有什么癥狀
2.1、疲勞無力:由于患上消渴癥胰島素會減少,而且血糖不能進入細胞,這樣就沒有足夠的能量,就會出現(xiàn)疲勞無力的情況。
2.2、容易感染:由于消渴癥患者營養(yǎng)不良,而且免疫功能受到影響,身體抵抗力下降,因此很容易出現(xiàn)受到各種炎癥感染。
2.3、皮膚感覺異常:消渴癥患者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會出現(xiàn)并發(fā)癥,因此神經(jīng)障礙就會導致患者四肢末梢出現(xiàn)異常,像有針刺感或者瘙癢等等。
2.4、視力性功能障礙:消渴癥會造成眼睛各個部位的合并癥,因此視力會減退嚴重的會失明。性功能也會受到影響,有的還會出現(xiàn)排尿困難。
3、消渴癥怎么治療
3.1、對癥治療:消渴癥有多種分型,主要是氣陰兩虛,這類患者主要是津液不足出現(xiàn)煩躁口渴喝得多而且口干舌燥。要針對性治療治療效果才會更好。
3.2、規(guī)范用藥多觀察:服用消渴丸是在吃飯之前半小時左右,這樣效果才會更好,而且服藥期間不能喝酒。消渴丸服用的時候要從最小劑量的開始,之后逐漸增加,不能一開始就大劑量服用。
3.3、聯(lián)合用藥不能重復:消渴丸屬于中西藥復合制劑,因此具有很好的降糖的作用,根據(jù)藥物聯(lián)合應用的原理,如果有有其他類似的作用機制的是不能一起服用的。
消渴癥吃什么好
1、谷類
包括米、面等主食。粗雜糧如莜麥面、蕎麥面、燕麥片、玉米面、三合面(玉米、黃豆、白面按2:2:1比例做成),含有多量維生素B和食物纖維。實驗證明,它們有延緩血糖升高的作用。
2、大豆及其制品
除富含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外,豆油中還有較多的w-3多不飽和脂肪酸,既能降低血膽固醇,又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所含的谷丙醇也有降脂作用。但如果已發(fā)生糖尿病腎病,則不宜再食豆制品。
3、畜禽魚類
均含豐富的蛋白質,一般在20%左右,含碳水化合物極少。白色的瘦肉如禽肉和魚肉含飽和脂肪酸較少,且魚油特別是深海魚油含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對糖尿病有利,紅色的瘦肉如畜肉含較多的飽和脂肪酸,應少吃。
消渴癥不能吃什么
1、糯米
糖尿病人不宜多吃,因為糖尿病患者是對糖的代謝不正常,忌食多糖食物,而米飯在體內即水解成葡萄糖,尤其是糯米食品,含糖量更高,故當忌食之。
2、番薯
俗稱山芋、紅薯。性平,味甘,它含有大量的糖分,所含的糖主要是麥芽糖和葡萄糖,因此,糖尿病之人忌食之。
3、梨
性涼,味甘微酸,中醫(yī)雖說梨能“止消渴”,但應指熱病津傷口渴或酒后或暑熱煩渴而言,并非是糖尿病的消渴。因為梨中含豐富的糖分,其糖類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所以,患有糖尿病血糖升高者忌食之。
中醫(yī)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最講究的一種治療方法就是對癥下藥,而且有很多中醫(yī)都會根據(jù)患者講述的病情給患者號脈,每一個人的脈相都是不一樣的,中醫(yī)可以通過患者脈搏的跳動頻率和跳動情況來判斷患者究竟是身體內哪里虛弱,幫助患者治療疾病,那么中醫(yī)脈細是什么意思呢?
沉脈 輕取不應,重按始得。主里證。 細脈 脈細如線,應指明顯。氣血俱虛,諸虛勞損,主濕。 脈沉細 陰虛,血虛 脈象沉細,說明氣血不足,免疫力低下。 但是單憑照脈象是不能診斷疾病的,還需要問診,望診,舌診,再配合脈診,四診合參。 從所述,可以初步判斷現(xiàn)在是體質偏寒,這是脾,腎虛的一種表現(xiàn)。到中醫(yī)院看看,吃點補脾強腎方面的藥,也可以通過針灸調理一下,見效快,效果好。
的手上,以枕后高骨為關脈,前面為寸,后為尺脈,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脈主心,小腸,關脈主肝膽,尺脈主膀胱,腎右手,寸脈主肺與大腸,關脈脾胃,尺脈腎與命門。
在寸,關,尺,上分寸為陽,尺為陰,浮為陽,沉為陰,這樣結合浮沉遲數(shù),就可以對人體的陰陽,表里,寒熱,大致分清了。在結合有力,無力,有力為實,無力為虛,然后看脈形長短,長為有余,短為不足。這樣就可以把,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分清了。最后結合部位,看所體現(xiàn)的脈,在臟器分部屬于何臟就可以斷病了。
知道了這些,再把這些脈象再重新組合,因為臨床會有很多脈象組合在一起,如,浮遲,浮數(shù),浮長,浮細,同樣,沉脈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數(shù),都需要結合起來細細分析。
舉個例子,如左寸沉短而無力,寸關平脈。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無力也主不足心脈不足會導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動輸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會導致腦供血不足,會出現(xiàn)頭暈,記憶力減退,健忘。全身無力,每天懶洋洋的。
如左尺脈見沉數(shù),沉主里證,主陰,數(shù)主熱證,在病位在腎與膀胱,那么就是腎與膀胱有熱,會出現(xiàn)小便黃,熱,手腳發(fā)熱,腰膝酸軟,盜汗等癥狀。
再如,寸脈浮數(shù),尺脈沉細,寸脈主陽,數(shù) 主熱,浮脈也主陽,尺為陰細為不足,結合起來就是陰虛不制陽,陽浮于上,這樣的病人必然會頭暈,用藥也可補陰潛陽為治。
再一個就是,要多實踐,周圍有很多人,的朋友親人,都可以作為實習對象,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多練才會出成績。剛開始時,一天有時看幾十人, 看完之后對比一下,看哪對了哪錯了,總結,慢慢的就熟練了。診脈的時候一定要綜合分析,分部,分臟器,每個臟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現(xiàn)了寒熱,表里,陰陽,虛實會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診而診病,古人的四診合參是很有道理的。
氣血虛也就是氣血不足,是在中醫(yī)中比較常見的一個名詞,而人體的很多問題,比如說頭暈、乏力、精神不濟等,都是因為氣血不足所導致的。而氣虛與血虛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的,雖然兩者經(jīng)常同時出現(xiàn),但是對于患者的影響以及調理方法都是不一樣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氣血虛的相關知識!
一、氣血兩虛的概念
中醫(yī)學認為氣的根本在腎而統(tǒng)于肺脾。在表則護衛(wèi)皮毛,充實腠理,使人有抗邪能力;在內則導行血脈,升降陰陽,周流一身。凡是七情和冷熱等刺激,均能影響及氣而發(fā)生病變,故不論外感內傷都有氣的病理現(xiàn)象,因有"百病皆生于氣"的說法。主要是:氣充則強、氣少則虛,氣順則平,氣逆則病。為此,治療上有補氣、升氣、行氣、降氣等多種法則。氣分不和可以影響血分,尤其是氣機障礙能引起水濕痰濁等疾患,故治血病,水濕疾病,常有氣分藥結合使用。
血液循行體內,營養(yǎng)周身。如有虧乏、凝滯、妄行均為病癥。造成血病的原因,或由冷熱刺激,或由思慮和疲勞過度,或久病耗損,或跌仆刀傷,流血過多。臨床上有養(yǎng)血、和血、活血、清血、止血、祛瘀等法。
二、癥狀
氣虛:言語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懶于行動,自汗,胸悶,脫肛,滑泄不止,平時易于感冒及血失統(tǒng)攝。
血虛:心悸,失眠,頭暈,目眩,脫頭發(fā),面色蒼白,爪甲不華,肌膚干清枯裂,形體消瘦,大便難解,婦女月經(jīng)量少或經(jīng)閉,舌質淡白,脈象細小或芤。
三、調理方法
1、食療方法
傳統(tǒng)中醫(yī)藥自古以來就創(chuàng)立了許多經(jīng)典的藥膳,財物食物烹飪的方法結合中藥,即克服了傳統(tǒng)中藥的苦澀味,又添加了食物元素,備受廣大的群眾所喜愛。如《傷寒論》中就有當歸生姜羊肉湯一方,具體使用時可取當歸,生姜,羊肉半斤煲湯,對于氣血不足的人群尤為適宜,臨床應用廣泛,療效確切。
2、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
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引起氣血暗耗,因此在食物療法的同時仍需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養(yǎng)生日常按時作息,不熬夜,調養(yǎng)情志,少發(fā)脾氣。運動要適宜,不宜過量、超負荷。運動仍需選擇適宜的時間,晚上不宜運動,黃帝內經(jīng)就有“暮而收聚”之說,晚上不宜擾動筋骨,久之則耗傷氣血。
3、配合按摩等傳統(tǒng)手法
艾灸:艾灸的部位通常有足三里、腎腧、神闕(肚臍處)等等,以透熱即可,不可過熱,以免引起燙傷。
下痢是指人體腸道的一種糞便和排泄物,當人體出現(xiàn)嚴重的腹瀉就會容易導致出現(xiàn)下痢的情況,對身體的影響很大,同時也會容易導致一些身體疾病,容易導致腸道的損傷,需要及時進行詳細的檢查和治療,平時多注意補充身體的水分以及營養(yǎng),注意飲食上的清淡。
下痢是什么意思?
下痢指人或動物腹瀉,排出的糞便比較稀。
痢疾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本節(jié)討論的內容以西醫(yī)學中的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為主,而臨床上潰瘍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現(xiàn)類似本節(jié)所述痢疾的癥狀者,均可參照本節(jié)辨證論治。
病因
1、 外感時邪
本病多由感受時令之邪而發(fā)病,感邪的性質有三:一為疫毒之邪,內侵腸胃,發(fā)病驟急,形成疫毒痢;二為濕熱之邪。濕郁熱蒸,胃腸氣機阻滯,發(fā)為濕熱痢;三為夏暑感寒傷濕,寒濕傷中,胃腸不和,氣血壅滯,發(fā)為寒濕痢。
2、 飲食不潔(節(jié))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誤食餿腐不潔之物,釀生濕熱,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損傷脾胃,中央受困,濕熱或寒濕、食積之邪內蘊,腸中氣機阻滯,氣滯血瘀,與腸中腐濁相搏結,化為膿血,而致本病。
病機
痢疾病位在大腸,與脾、胃相關,可涉及腎。病理因素以濕熱疫毒為主,病理性質分寒熱虛實?;静C為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失司,脂絡受傷而成痢。病理性質:初期多為實證,因濕熱或寒濕所致。下痢日久,可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病理演變:濕熱疫毒內侵,毒盛于里,熏灼腸道,耗傷氣血,為疫毒痢。如痢疾失治,遷延日久,或收澀太早,關門留寇,正虛邪戀,可發(fā)展為下痢時發(fā)時止,日久難愈的休息痢。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jù)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數(shù)增多,排赤白膿血便為癥狀。
2、暴痢疾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惡寒、發(fā)熱等;久痢疾起病緩慢,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疫毒痢病情嚴重而病勢兇險,以兒童為多見,起病急驟,腹痛、腹瀉尚未出現(xiàn)之時,即有高熱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淺表,神昏驚厥,而痢下、嘔吐并不一定嚴重。
3、多有飲食不潔史;急性起病者多發(fā)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四季皆可發(fā)生。
病癥鑒別
痢疾與泄瀉
兩者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病位在胃腸,病因亦有相似之處,癥狀都有腹痛、大便次數(shù)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數(shù)多而量少,痢下赤自膿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明顯。而泄瀉大便溏薄,糞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無赤白膿血便,腹痛多伴腸鳴,少有里急后重感。泄瀉、痢疾兩病在一定條件下,又可相互轉化,或先瀉后痢,或先痢后瀉。一般認為先瀉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瀉病情減輕。
相關檢查
糞便常規(guī)、血常規(guī)檢查。大便培養(yǎng)出致病菌是確診的關鍵。必要時可行X線鋇劑,結腸鏡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