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艾灸怎么灸
養(yǎng)生泥灸怎么用。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别B(yǎng)生,很多人只是聽說但并未真正力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養(yǎng)生知識。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做的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濕疹艾灸怎么灸”,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濕疹艾灸怎么灸
1、濕疹艾灸怎么灸
1.1、濕熱浸淫
中醫(yī)學認為,此類型濕疹,發(fā)病急,病程短,皮疹可發(fā)于身體的任何部位。多種斑疹形態(tài)相繼出現(xiàn),皮損潮紅,水瘡,糜爛,浸淫成片,伴劇烈瘙癢,大便干結或腹瀉,口苦口干,苔薄或黃膩。
中醫(yī)艾灸穴位:曲池,陶道,肺俞,陰陵泉,神門。腹瀉加足三里。
中醫(yī)艾灸方法:采用艾條回旋灸。點燃艾條,在穴位上往復回旋熏烤,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每穴可灸15-30分鐘,每次選4-5穴,每日或隔日1次。適用于風濕、麻痹、皮膚病。
1.2、血虛風燥
病程遷延,反復不愈,皮損常局限一處或幾處,粗糙肥厚,或成苔蘚樣改變,表面覆有細薄鱗屑,兼有色素沉著或脫失,常伴劇烈瘙癢,舌質淡,苔薄白。
中醫(yī)艾灸穴位: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大都,郗門。
艾灸的方法:選用艾條灸之雀啄灸。艾條火頭像麻雀啄食一樣,在穴位皮膚上上下移動,使局部產生溫熱感覺,直至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止。
2、艾灸的分類
2.1、純艾條
純艾條也不加任何其他藥物。取制好的陳艾絨用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或細棉紙卷制成的艾條。陳艾又稱熟艾,放置三年的艾葉制成的艾條稱三年陳純艾條,五年的稱五年陳純艾條。
2.2、清艾條
清艾條不加任何其他藥物,取當年艾葉制成的艾絨卷制的艾條稱清艾條。
2.3、藥艾條
艾條除了艾草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jù)疾病的情況,添加一些其他的中藥,這樣治療疾病的效果會更好。藥比如加強溫經作用,比如加入活血作用等等,用哪個都可以,關鍵是要對癥、配穴和堅持使用。
3、濕疹艾灸效果好嗎
濕疹主要是由于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jié),濕熱內蘊,加之外感風邪相搏于皮膚所致,因此治療濕疹時排出濕毒很關鍵,采用艾灸的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病變皮損部位,在短時間內排出濕毒,緩解瘙癢,消退紅疹,起到明顯的治療效果。
濕疹艾灸什么穴位
1、脾虛型濕疹
脾虛則運化無力,從而不能將體內水濕及時運化,遇外邪則濕氣易從皮膚潰破而出,從而導致濕疹。
1.1、選穴:阿是穴、脾俞穴、陰陵泉穴、足三里穴。
阿是穴:濕疹發(fā)生的部位。
脾俞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處。灸脾俞穴可健脾祛濕,是治療濕疹的重要穴位。
1.2、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陰陵泉穴是脾經的穴位,可健脾祛濕、清熱疏風,能調理濕疹等皮膚過敏問題。
1.3、足三里穴: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膝蓋骨下緣)3寸,距脛骨前緣約一橫指處。灸足三里穴能益氣、壯陽、健脾胃、益肝腎,先天后天得補,則陰陽自然調和。
2、濕熱型濕疹
濕熱蘊于體內,遇外邪則濕熱隨皮膚潰破而出,出現(xiàn)濕熱型的濕疹。
2.1、選穴:阿是穴、曲池穴、肺俞穴、膈俞穴。
阿是穴:濕疹發(fā)生的部位。
曲池穴:屈肘,肘的橫紋外側端(拇指一側)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中。灸曲池穴能清胃腸熱、通絡活血。
濕疹艾灸的注意事項
切忌用艾灸罐在濕疹的部位施灸,一定要用艾條在點刺后的患處施灸,而且皮膚病施灸要用好一點的艾條。艾條懸灸和皮膚保持一段距離,比在患處扣艾灸罐要強很多。如果在患處扣艾灸罐有些人這里的濕氣排不出去,會越灸越重。就是灸皮膚病記住一定要用艾條懸灸。
最后,用艾灸療法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擴展閱讀
濕疹怎么艾灸
1、濕疹怎么艾灸
艾灸取穴:
濕疹部位、足三里穴、涌泉穴、合谷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4橫指,脛骨偏外側1橫指處;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1個關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
操作
濕疹部位、合谷穴用溫和灸,每次每處一柱或者兩柱,每日1次。足三里、涌泉兩穴用艾灸罐灸,每次40分鐘每日1次。
治療原理:艾灸能補充人體的純陽之氣,這種純陽之氣是濕邪的克星。灸濕疹部位能直達病灶,驅邪外出;灸足三里穴具有疏風化濕、痛經活絡的作用;灸涌泉穴有明顯的補腎陽作用,腎陽足則氣化作用正常,水液從膀胱排出,不會羈留人體轉化濕邪;灸合谷穴有鎮(zhèn)靜止痛、痛經活絡、清熱解表的作用。
2、濕疹如何自我診斷
濕疹可以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
在早期或急性階段,患處有成片的紅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或是肉眼難見的水皰,嚴重時有大片滲液及糜爛;
在亞急性狀態(tài),滲液減少并結痂,患處由鮮紅變暗紅,沒有大片的糜爛;
在慢性狀態(tài),滲液更少或完全干燥、結痂,往往和鱗屑混合形成鱗屑痂,患處顏色更暗或是發(fā)生色素沉著或色素減少,在運動幅度較大部位處的皮損容易發(fā)生裂口,長期摩擦搔抓能引起顯著的苔蘚樣化。
根據(jù)急性期原發(fā)病的多形性、有滲出傾向、瘙癢劇烈、對稱分布等特點,慢性期的苔蘚樣變等特征,不難診斷。
3、哪些人容易患濕疹
家庭主婦和廚師
家庭主婦和廚師在做飯做菜的時候,都會接觸很多清潔劑、洗衣粉等刺激性物質,同時,各種蔬菜,大蒜、洋蔥、辣椒也帶有刺激性,就會對皮膚造成一定的損害,可能引發(fā)濕疹。家庭主婦和廚師通常會引發(fā)慢性濕疹,因為在引發(fā)濕疹的初期,不怎么受到重視,后來濕疹繼續(xù)發(fā)展,最好導致了慢性濕疹。
孕婦
據(jù)臨床統(tǒng)計,約有5%的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會起濕疹,孕期濕疹往往發(fā)生在懷孕6個月之后,也有的媽媽在生完小孩后會起濕疹。濕疹可發(fā)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主要好發(fā)于面部、頭部、耳周、小腿、腋窩、肘窩、雙腳等部位,孕期多發(fā)于孕肚上,也有的會布滿全身。濕疹一旦發(fā)作,奇癢難忍且容易反復發(fā)作,因此準媽媽們在孕期濕疹發(fā)生前、發(fā)生時應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工人、理發(fā)師、護士
比如藥廠中洗藥瓶的工人、理發(fā)師、護士、廚師及勤雜工等,他們的指縫常浸漬起皺,有時發(fā)生裂隙。因雙手經常接觸外界物質,所以手部濕疹不淪病因是什么,一般都比較頑固。
濕疹止癢偏方
1、野菊花熏洗
野菊花全草250克,陳石灰粉適量。野菊花全草切碎置鍋中,加水2000毫升,小火煎至800毫升,過濾,變溫后熏洗患處15分鐘,立即用潔凈的陳石灰粉撲之,每日2次,清熱解毒、緩解瘙癢。
2、馬齒莧外洗
馬齒莧6克。馬齒莧加2000毫升水煎煮20分鐘后,去渣備用。取厚紗布放入藥液中加熱煮沸,取出擰至不滴水為度,變溫后敷于患處,然后迅速用保鮮膜覆蓋,繃帶纏繞固定,松緊適度。最后用牙簽在保鮮膜上扎數(shù)個小孔即可。約3-4小時換藥一次。馬齒莧的抗炎、抗菌作用佳,適用于急性、亞急性是濕疹。
3、牛奶冰敷
將牛奶倒入一杯冰塊中靜置3分鐘,再將牛奶倒在紗布墊或是薄棉布上敷在瘙癢處2~3分鐘。冰敷收縮血管,能暫時止癢,減輕癥狀。
4、黃連蛋清外敷
黃連12克,雞蛋清適量。黃連研細末,調入雞蛋清,攪拌均勻,敷患處??蓾崯崂麧?適用于急性濕疹,癥見紅斑水疤、痙癢難忍等。
治療濕疹的食療方
1、茅根薏仁粥
鮮白茅根30克,生薏仁300克
做法:先煮白茅根,20分鐘后去渣留汁,加上生薏仁煮成粥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祛濕利尿
2、山藥茯苓糕
生山藥200克(去皮),茯苓100克,大棗100克,蜂蜜30克
做法:先將生山藥煮熟,搗爛。大棗煮熟,去皮核留肉。茯苓研細粉,與棗肉,山藥拌勻,上鍋同蒸成糕,熟后淋上蜂蜜即可
主治功能:健脾祛濕,滋陰潤燥
3、冬瓜蓮子羹
冬瓜300克(去皮、瓤)蓮子200克(去皮、芯)
做法:先將蓮子泡軟,與冬瓜同煮成羹,可根據(jù)自己的口味開放調料
主治功能:健脾祛濕,利尿清熱
濕疹灸什么穴位
1、濕疹灸什么穴位
1.1、濕熱浸淫
中醫(yī)學認為,此類型濕疹,發(fā)病急,病程短,皮疹可發(fā)于身體的任何部位。多種斑疹形態(tài)相繼出現(xiàn),皮損潮紅,水瘡,糜爛,浸淫成片,伴劇烈瘙癢,大便干結或腹瀉,口苦口干,苔薄或黃膩。
中醫(yī)艾灸穴位:曲池,陶道,肺俞,陰陵泉,神門。腹瀉加足三里。
中醫(yī)艾灸方法:采用艾條回旋灸。點燃艾條,在穴位上往復回旋熏烤,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每穴可灸15-30分鐘,每次選4-5穴,每日或隔日1次。適用于風濕、麻痹、皮膚病。
1.2、血虛風燥
病程遷延,反復不愈,皮損常局限一處或幾處,粗糙肥厚,或成苔蘚樣改變,表面覆有細薄鱗屑,兼有色素沉著或脫失,常伴劇烈瘙癢,舌質淡,苔薄白。
中醫(yī)艾灸穴位: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大都,郗門。
艾灸的方法:選用艾條灸之雀啄灸。艾條火頭像麻雀啄食一樣,在穴位皮膚上上下移動,使局部產生溫熱感覺,直至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止。
2、什么是濕疹
濕疹,中醫(yī)稱為“濕毒瘡”或“濕氣瘡”。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tài)反應有一定關系。
中醫(yī)學認為飲食不節(jié),內傷情志,外邪浸淫引發(fā)本病。
3、濕疹按摩什么穴位
3.1、合谷(位于手背虎口處)
作用:對于一切濕疹、麻疹治療都有效果的穴位。
操作:醫(yī)者一手支撐患者的手腕,以另一手與患者握手的方式,拇指用力指壓手背。
3.2、百會(位于頭頂中央)
作用:對臉部濕疹的治療效果顯著。
操作:醫(yī)者包住患者頭部,用兩手拇指指壓,指壓力度給人感覺似要垂直如同穿過身體1中央一般。與天柱、肩等穴一起按摩。
3.3、肩井(位于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醫(yī)者以抓住患者肩膀的方式,用拇指稍加力量指壓。但此部分若有濕疹或麻疹,對該穴位施灸效果更佳。
3.4、陽池(在腕背部橫紋中,指伸肌腱的尺側凹陷處)
作用:對手部所生成的濕疹、麻疹更有效,是改善手部濕疹的有效果穴位。
操作:醫(yī)者或患者握著手腕而以拇指用力刺激。
3.5、大椎(位于頸根部中心的頸椎最下部)
作用:按摩可緩解濕疹的癥狀。
操作:醫(yī)者一手支撐患者背部,另一手拇指指壓穴位。過敏性體質而皮膚敏感的人,在本穴位會有硬結,只要揉軟即可。
祛濕偏方
1、花椒蛇床子
材料:花椒30克、蛇床子30克。
制法:將藥材洗凈,放4碗水,煮35分鐘,兌水1000ml,泡腳,每晚泡20-30分鐘。
功效:祛下焦寒濕、補腎祛風,適宜手足發(fā)冷者,尤其適宜女性。
2、薏米赤小豆湯
材料: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
制法: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凈,放進湯煲內,煲一個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利濕,尤適宜濕久化熱、口苦、尿黃、舌苔黃膩者。
3、藿香荷花茶
材料:厚樸花10克、荷葉20克、藿香10克。
做法:將上述材料放入砂鍋,加水煮20分鐘,隔渣取汁,作日常茶飲。
功效:能醒脾胃、芳化濕濁,適用于上焦困濕者,常見有口淡、胸悶、頭重濕困、舌苔白膩等癥狀。
濕疹不能吃什么食物
1、忌致敏食物
如果在飲食方面發(fā)現(xiàn)有致敏的食物,如魚、蝦、蟹、牛肉、羊肉、雞、鴨、鵝、花粉等引起,應徹底禁忌這些食物,以免引起變態(tài)反應,導致寶寶濕疹復發(fā)或加重病情。
2、忌辛辣刺激食物
不要吃蔥、大蒜、生姜、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耗陰助陽,對濕疹是一種刺激,應該避免食用。
濕疹不能吃什么3大禁忌食物是克星
3、忌發(fā)濕、動血、動氣食物
中醫(yī)認為對皮膚濕疹的人來說,應該要忌吃發(fā)濕的食物,如竹筍、芋頭、牛肉、蔥、姜、梨、蒜、韭菜等;動血的食物,如慈菇、胡椒等;動氣的食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
艾灸怎么治療濕疹
1、艾灸怎么治療濕疹
用梅花針在患處點刺,然后在患處拔罐,出一點淤血,再在患處進行艾灸。艾灸患處為主,同時可兼顧艾灸大椎,膈俞,曲池,血海,肺俞,合谷。上述穴位不要求每天都灸到,但是您可以每天選擇性的艾灸2-3個穴位。一般在點刺后的病灶上施灸,會促使新陳代謝,用艾灸可以在這里輸入正氣,逐漸引邪外出。
2、濕疹是怎么引起的
2.1、飲食因素
人類的食物品種極多,一般可分為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在近代的食物中還經常應用一些化學合成的食物如糖精、醋酸、枸櫞酸、香精、合成染料等。這些食物可引起食物的變態(tài)反應,從而導致濕疹的產生。
2.2、藥物因素
藥物因素是某些濕疹,尤其是濕疹型藥疹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來說任何藥物均有引起濕疹性藥疹的可能性
2.3、其他因素
濕疹的產生尚可由苦悶、疲勞、抑郁、憂慮、緊張、情緒激動、失眠等神經精神因素及日光、紫外線、寒冷、潮濕、干燥、摩擦等氣候、物理因素所引起。此外慢性腸胃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腸寄生蟲以及新陳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等因素皆是濕疹發(fā)生的原因。
3、濕疹早期的癥狀有哪些
3.1、干燥型濕疹:多見于瘦弱的濕疹嬰兒。好發(fā)于頭皮、眉間等部位,這一濕疹的癥狀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濕疹的癥狀可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皸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fā)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
3.2、兒童濕疹:是一種兒童過敏性皮膚病。兒童皮膚發(fā)育尚不健全,最外層表皮的角質層很薄,毛細血管網豐富,內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較豐富,故容易發(fā)生過敏濕疹反應。這也是屬于患上了濕疹的癥狀表現(xiàn)。
3.3、滲出型濕疹:這類濕疹的癥狀常見于肥胖型嬰兒,初起于兩頰,出現(xiàn)紅斑、丘疹、丘皰疹等常見的濕疹的癥狀,濕疹患者會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fā)感染可見膿皰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發(fā)熱。
濕疹對身體有什么危害
1、影響美觀。在濕疹早期皮膚會呈現(xiàn)大片的紅斑,或者密集的小丘疹,嚴重時還會有大片糜爛,給患者的外觀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2、限制工作。對于一些濕疹患者來說他們的工作是需要拋頭露面,又或者是對衛(wèi)生要求很高的,而患者皮膚成片的濕疹會讓人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從而影響到工作。
3、危害到生活。濕疹在發(fā)病的時候會讓患者瘙癢難耐,坐立不安,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
預防濕疹的方法有哪些
1、要想避免嬰兒濕疹,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純母乳喂養(yǎng)。即使僅僅喂了30毫升牛奶,嬰兒體內也會產生抗體,導致日后過敏。
2、對過敏體質的寶貝,添加蛋黃、魚蝦類食物最好都在7個月之后。
3、已患濕疹的寶貝應格外注意護理:避免使用堿性強的肥皂,可用溫清水洗臉、洗澡,保持皮膚清潔。
4、寶貝的內衣應選擇純棉制品,避免化纖、羊毛制品的刺激。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過熱、出汗都會引起濕疹加重。
5、懷疑寶貝牛奶過敏可改喂豆奶,或將牛奶多煮幾次后再給寶貝食用,這樣可減輕過敏。還應避免過高營養(yǎng),以免誘發(fā)濕疹。
濕疹艾灸怎么治療
1、濕疹艾灸怎么治療--脾虛型濕疹
脾虛則運化無力,從而不能將體內水濕及時運化,遇外邪則濕氣易從皮膚潰破而出,從而導致濕疹。
其癥狀為:皮膚黯淡不紅,濕疹如水疤,隱在皮膚內,只有撓癢后才見滲水,后期干燥脫屑;多見面色差,飲食不香,大便次數(shù)多且質地清稀,小便不黃,或有腹脹等脾胃癥狀。舌淡,苔薄白膩。
選穴:阿是穴、脾俞穴、陰陵泉穴、足三里穴
阿是穴:濕疹發(fā)生的部位。
脾俞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處。灸脾俞穴可健脾祛濕,是治療濕疹的重要穴位。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陰陵泉穴是脾經的穴位,可健脾祛濕、清熱疏風,能調理濕疹等皮膚過敏問題
足三里穴: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膝蓋骨下緣)3寸,距脛骨前緣約一橫指處。灸足三里穴能益氣、壯陽、健脾胃、益肝腎,先天后天得補,則陰陽自然調和。
2、濕疹艾灸怎么治療--濕熱型濕疹
濕熱蘊于體內,遇外邪則濕熱隨皮膚潰破而出,出現(xiàn)濕熱型的濕疹。
其癥狀為:發(fā)病迅速,皮膚灼熱紅腫,或見大片紅斑、丘疹、水疤,滲水多,甚至黃水淋漓,質黏而有腥味,結疤后如松脂,可因撓癢太甚而皮膚剝脫一層,大便偏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膩。
選穴:阿是穴、曲池穴、肺俞穴、膈俞穴
阿是穴:濕疹發(fā)生的部位。
曲池穴:屈肘,肘的橫紋外側端(拇指一側)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中。灸曲池穴能清胃腸熱、通絡活血
肺俞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灸肺俞穴能增強肺的發(fā)散功能,從而使外邪從皮膚散發(fā)而解。
膈俞穴: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濕疹艾灸怎么治療--梅花針點刺拔罐
用梅花針在患處點刺,然后在患處拔罐,出一點淤血,再在患處進行艾灸。艾灸患處為主,同時可兼顧艾灸大椎,膈俞,曲池,血海,肺俞,合谷。上述穴位不要求每天都灸到,但是您可以每天選擇性的艾灸2-3個穴位。一般在點刺后的病灶上施灸,會促使新陳代謝,用艾灸可以在這里輸入正氣,逐漸引邪外出。
濕疹艾灸治療的好處
濕疹分為很多種,皰疹、膿皰、瘙癢、丘疹、鱗屑、紅斑樣皮疹、水泡。濕疹是一種非常難治療的一種疾病,而且極易復發(fā),它的復發(fā)因素很多,比如飲食、情緒、溫度、氣候的變化、勞累、睡眠等因素都會引起濕疹的復發(fā)。
艾灸療法是一種在人體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治療方法,由于局部艾火的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與淋巴循環(huán),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癥、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達到止癢、消腫、鎮(zhèn)痛等作用。
濕疹艾灸治療注意事項
切忌用艾灸罐在濕疹的部位施灸,一定要用艾條在點刺后的患處施灸,而且皮膚病施灸要用好一點的艾條。艾條懸灸和皮膚保持一段距離,比在患處扣艾灸罐要強很多。如果在患處扣艾灸罐有些人這里的濕氣排不出去,會越灸越重。就是灸皮膚病記住一定要用艾條懸灸。
在我們施灸時要找好穴位,不要隨意施灸,施灸前要保證室內的溫度,因為施灸需要裸露皮膚,不要受涼感冒,在艾灸后不要吹風或喝冷水哦!
治療濕疹最有效的方法是點刺放血和艾灸,同時配合飲食。比如可以做米糊,里面放山藥、薏米、黑豆、黑芝麻、紅棗、枸杞等食材。頭一天晚上泡上,第二天一早就打成米糊。在治療的過程中忌口也是相當重要的。辛辣刺激性食物,煙酒都要忌掉。還要運動加上好的睡眠,好的心態(tài)這些都很重要。
艾灸美容灸哪里
1、艾灸美容灸哪里:艾灸美容灸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第1,2掌骨之間,在第2掌骨的重點,橈側邊緣處。是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具有清泄陽明,祛風解表,舒筋鎮(zhèn)痛,通絡開竅,清熱解毒的作用,艾灸該穴位能收到養(yǎng)生,保健,美容的效果。對熱癥引起的痤瘡有良好的調節(jié)效果。
2、艾灸美容灸哪里:艾灸美容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犢鼻穴下3寸(約10厘米),當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具有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益氣養(yǎng)血,疏風化濕,通經活絡,扶正培元的作用,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機體對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增強免疫功能,調暢氣血,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助于淡化黃褐斑,還可以幫助水液代謝,消除皮下水腫和眼部組織液聚集,以消除眼袋。
3、艾灸美容灸哪里:艾灸美容灸背部腧穴
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腎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艾灸這個穴位,可增強機體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除水腫。
艾灸燙傷起泡怎么處理
做艾灸的時候有時會出現(xiàn)水泡甚至化膿現(xiàn)象,對此了解少的可能會比較驚慌,以為被艾灸燙傷了,實際上對于艾灸來說是正常的。
做艾灸出現(xiàn)的小水泡,在中醫(yī)上稱之為灸花。做艾灸有時會出現(xiàn)的水泡甚至化膿現(xiàn)象,是邪氣外排的表現(xiàn)。
灸瘡出現(xiàn)水泡是很正常的,甚至有人一定要灸到流膿生瘡才認為能排除病邪達到效果?,F(xiàn)代艾灸多用的是溫灸和懸灸,和原來的疤痕灸不同,灸花是溫灸和懸灸是可能出現(xiàn)的一種正常的邪氣外排反映。通常表現(xiàn)為局部起小水泡,或水泡里有少量膿液。出現(xiàn)這種情況也不要太驚慌,這不是燙傷,與燙傷還是有區(qū)別的。
如若出現(xiàn)小水泡大家可以這樣處理:如果是很小的水泡不用管它可以自行吸收,大的水泡用無菌注射器抽干,再涂抹燙傷膏即可。
灸傷化膿期間,應避免體力勞動,當灸瘡受污染發(fā)炎是,可用消炎藥膏涂敷在創(chuàng)口并口服抗生素消炎,瘡口未愈合時飯菜宜清淡,忌食魚,蝦,羊肉,辛辣食物,忌煙酒,以免導致生痰,灸瘡不能外透。
艾灸有什么作用
1、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
2、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lián)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xiàn)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癥、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