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風艾灸用什么穴位
男性艾灸常用養(yǎng)生穴位。
終生保健,終生康??;終生養(yǎng)生,終生康寧。古今的人們對養(yǎng)生有很多相關的勸諭和詩句,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我們的身體。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頭風艾灸用什么穴位》,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頭風艾灸用什么穴位
1、頭風艾灸用什么穴位
主穴:百會、太陽、頭維、上星、合谷、阿是穴。配穴:目赤耳鳴者,加太沖、丘墟;頭重者,加豐隆,中脘;痛有定處者,加膈俞、血海;面白神乏者,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
灸法:用艾炷著膚灸,頭部穴位可用小艾炷灸,每次選用4或5穴,每穴灸4~5壯,余穴用艾條溫和灸各10分鐘,每日灸1次。
用艾炷隔物灸,艾葉、附片、姜片均可隨癥選用。每穴灸5~10壯,每日灸1次。用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6~8穴,每穴灸10分鐘,偏虛者可灸20分鐘,每日灸1或2次。
2、頭風病的原因
該病是由多種因素引發(fā)的,其中以風邪、氣滯、血瘀、血虛、痰濁、陽虛最為多見。病機主要概括為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兩方面。因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五臟六腑的氣血皆上注于此,因此外感六淫、或內傷臟腑、皆可導致氣血逆亂,絡脈瘀阻,經(jīng)絡運行失常,腦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本病的病機總以臟腑功能失調為本,風火痰瘀為標,本虛標實,病機較為復雜。
3、頭風的診斷標準
3.1、頭痛部位多在頭部一側額顳、前額、額頂及左或右輾轉發(fā)作,或呈全頭痛,頭痛性質多位跳痛、刺痛、脹痛、昏痛、隱痛或頭痛如裂等,每次發(fā)作可持續(xù)數(shù)分鐘、數(shù)小時、數(shù)天,也有持續(xù)數(shù)周者。
3.2、隱痛起病,逐漸加重成發(fā)作反復。
3.3、經(jīng)查血常規(guī),測血壓,必要時行腰穿、腦血流圖,腦電圖、CT、磁共振等檢查,以明確病因,排除器質性疾病。
頭風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處理可控危險因素和避免觸發(fā)因素
建議可能包括減輕體重,經(jīng)常有規(guī)律的進行體育鍛煉,盡量避免咖啡因的攝入,避免飲酒,避免緊張或正確應對應激,睡眠充足,避免過度使用頭風病特異性止痛藥,鼓勵患者堅持每日記錄頭痛日記,幫助患者追蹤他們的頭風病模式,并確定他們頭風病的誘因。
2、預防性用藥
高質量的用藥證據(jù),研究使用托吡酯和A型肉毒桿菌毒素預防慢性頭風病;盡管許多關于頭風病發(fā)作和慢性頭風病的預防藥物都為標簽外使用,如果采用單一用藥效果不佳,可以考慮藥物聯(lián)用進行治療。
3、同時用于陣發(fā)性頭風病和慢性頭風病的藥物
目前許多常用于治療發(fā)作性頭風病的藥物用于治療慢性頭風病,盡管缺乏證據(jù)支持,但普遍認為這些藥物在慢性頭風病中依然有效,但將來的研究應該驗證這種治療方式的效果。
4、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慢性頭風病包括物理治療,行為治療,按摩,針灸和體育鍛煉等,這些治療方式應該遵從個體化原則。
頭風病患者的食物禁忌
1、咖啡:咖啡中的咖啡因會刺激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干擾睡眠,喝多易上癮,而形成習慣,一旦不喝咖啡則會引發(fā)頭風病。所以,有喝咖啡習慣者一天中攝入的咖啡的量最好少于100毫克。
2、代糖食品:所謂“代糖食品”是指不加糖,而加“代糖”,讓食品同樣有甜味,使人減少糖分攝取量。代糖是糖尿病人的好選擇,對頭風病患者卻并非如此。
建議頭風病患者注意看產(chǎn)品包裝上的食品內容標識,如果上面標有上述代糖成分,就應盡量避免食用,想要增加食物或飲料的甜度,最好用蜂蜜替代白糖和代糖。
3、香腸、熱狗:香腸、熱狗、火腿、臘肉等腌熏肉類、加工肉類等亞硝酸鹽含量高,日常生活中最好盡量少吃些。
4、味精:炒菜煲湯放味精是很多人的烹飪習慣,但含味精多的食品會害你頭風病發(fā)作。
5、紅酒:所有酒精類飲料都會引發(fā)頭風病,特別是紅酒含有更多誘發(fā)頭痛的化學物質。如果頭風病者真想喝上兩杯,那最好選擇伏特加、白酒這類無色的酒品。
Ys630.com相關知識
頭風頭痛用艾條熏什么穴位
1、頭風頭痛用艾條熏什么穴位
主穴:百會、太陽、頭維、上星、合谷、阿是穴。配穴:目赤耳鳴者,加太沖、丘墟;頭重者,加豐隆,中脘;痛有定處者,加膈俞、血海;面白神乏者,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五心煩熱且口干者,加肝俞、腎俞、三陰交等。
灸法:用艾炷著膚灸(非瘢痕灸),頭部穴位可用小艾炷灸,每次選用4或5穴,每穴灸4~5壯,余穴用艾條溫和灸各10分鐘,每日灸1次。
用艾炷隔物灸,艾葉、附片、姜片均可隨癥選用。每穴灸5~10壯,每日灸1次。③用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6~8穴,每穴灸10分鐘,偏虛者可灸20分鐘,每日灸1或2次。
主治:頭風(內傷頭痛)。
附記:引自《艾灸療法》。凡瘀血頭痛、肝陽頭痛、痰濁頭痛、陰虛頭痛和氣血虧虛頭痛均可用本法療之。而實證時間可短些,壯數(shù)少些,虛證則可長些,多些。
2、頭風病原因
該病是由多種因素引發(fā)的,其中以風邪、氣滯、血瘀、血虛、痰濁、陽虛最為多見。病機主要概括為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兩方面。因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五臟六腑的氣血皆上注于此,因此外感六淫、或內傷臟腑、皆可導致氣血逆亂,絡脈瘀阻,經(jīng)絡運行失常,腦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本病的病機總以臟腑功能失調為本,風火痰瘀為標,本虛標實,病機較為復雜。
3、頭風病并發(fā)癥
惡心為最常見伴隨癥狀,達一半以上,且常為中、重度惡心。惡心可先于頭痛發(fā)作,也可于頭痛發(fā)作中或發(fā)作后出現(xiàn)。近一半的患者出現(xiàn)嘔吐,有些患者的經(jīng)驗是嘔吐后發(fā)作即明顯緩解。不少患者還可出現(xiàn)視物不清、畏光畏聲及其他自主功能障礙,如尿頻、排尿障礙、鼻塞、心慌、高血壓、低血壓,甚至可出現(xiàn)心律失常。
頭痛緩解后可出現(xiàn)怠倦、昏昏欲睡。有的感覺精疲力竭、饑餓感或厭食、多尿、頭皮壓痛、肌肉酸痛。也可出現(xiàn)精神心理改變,如煩躁、易怒、情緒低落、少語、少動等。
頭風病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1、頭面風腫。用杏仁搗成膏,調雞蛋黃涂布上,包頭面。藥干又涂,七、八次可愈。
2、頭風眩暈(痰逆、惡心、懶食)。用真零陵香、藿者葉、香附子(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湯送下。一天服三次。又方:用蒴翟、獨活、白石膏各一兩,少枳實七錢半。每取三錢,加酒一碗,煎至六成服下。
3、頭風久痛。作莽草煎湯洗頭。勿令藥汁入目。又方:用日取荊瀝飲服。
4、頭風面瘡,癢出黃水。用艾二兩,加醋一升,煎成濃汁,攤紙上貼瘡,一天換二、三次。
5、頭風熱痛。用決明子炒過,研細,加茶調勻敷太陽穴,藥干即換,一夜腫消。又方:用山豆根末,調油涂兩太陽。
6、久患頭風的治療便方。用草烏頭尖(生)一分、赤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二分,共研為末。每服半錢,冷薄荷湯送上。又方:用鰾膠燒存性,研為末,臨臥時,以蔥酒送服。
7、治頭風流淚。用煅石膏二兩、川芎二兩、灸甘草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蔥白茶湯調下。一天服二次。
艾灸治頭痛操作方法
1、艾條溫和灸
將艾條點著,一手中指,食指放于所取穴位旁邊,臨一手持艾條垂直懸起于所選穴位的皮膚上,離皮膚3-4厘米,以患者覺得溫熱至微有灼痛感覺為度,如果覺得太熱可以回旋移動,使溫熱連續(xù)刺激,每穴灸5-10分鐘。
2、艾炷隔姜灸
取新鮮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間穿數(shù)孔,施灸時,將姜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艾炷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時,微微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
肚子漲用艾灸什么穴位
1、肚子漲可以艾灸神闕穴
方法:把姜切成厚約3毫米的薄片,再用針在姜片上扎些小孔?;颊哐雠P,先把干燥的食鹽填平肚臍眼,把姜片放在肚臍上方,然后把艾柱點燃后,放在姜片上,連續(xù)灸3個艾柱。如果患者的肚臍凸出,也可以用溫灸器置于肚臍部位施灸。功效:溫元陽、調脾胃、補肝腎、益氣血,對于肚子漲、消化不良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適宜肝氣郁結、抵抗力較差的人使用,沒病的人也可用于日常養(yǎng)生保健。
如果擔心燙傷或不習慣溫灸,也可以用按摩法來調理神闕穴,同樣能夠為肝臟增加動力,促進身體的氣血循環(huán)。
2、肚子漲可以艾灸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足三里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氣虛血虛首選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選足三里。由于足陽明胃經(jīng)屬多氣多血之經(jīng),足三里有氣血雙補的功能,常用于治療肚子漲、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
艾灸方法:如果身體不錯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個穴位不少于10分鐘,如果身體差,氣血差的那灸的時間需要長一點,最好是艾灸后再按摩,效果最好。你自己觀察,如果堅持灸足三里10日,你會感覺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飯香了,面色紅潤了。
3、肚子漲可以艾灸食竇穴
食竇穴在中庭(任脈)旁開6寸,第五肋間隙處取穴。食竇穴取法,須先單臂上舉,以開經(jīng)穴之路,然后下針,乃有療效。食竇穴有利胸膈、調脾胃、祛水飲,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腫的作用。食竇穴主治胸脅脹痛,肚子漲,水腫,腹脹,黃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滿氣喘,脅痛不止,腹水等。現(xiàn)代又多用食竇治療胃炎、腹水、肝區(qū)疼痛、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jīng)痛等。其它:肝炎,腹水,尿潴留,右食竇治肝區(qū)痛效好。
肚子漲對人體的影響
1、影響呼吸:腹腔脹氣,橫膈升高,胸腔變小,肺呼吸功能受到限制,可引起呼吸困難。
2、導致毒素吸收:腸腔內潴留的食糜在細菌的作用下發(fā)酵腐敗,產(chǎn)毒產(chǎn)氣,被機體吸收,加重病情。
3、破壞水電解質失衡:嚴重腹脹,腸腔內容物潴留,腸壁受到壓迫,不僅影響腸內容物吸收,還使腸壁血漿滲入腸腔,引起水、電解質失去平衡。
4、影響血液循環(huán):腹部脹氣,橫膈上提,壓縮胸腔,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功能受到影響。腸腔脹氣,腸內壓升高,影響腸壁血液循環(huán)。腹腔內壓升高,下腔靜脈回流受阻,因回心量減少,影響心臟射血。
肚子漲的解決方法
1、肚子漲的病機關鍵是胃腸氣機阻滯,治療上以行氣消脹為原則,但必須辨別虛實而隨證治療,實證患者宜消食導滯,可選用保和丸。
2、平躺于床上,兩腿彎曲,雙手抱住腿,可排氣。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吃飯需細嚼慢咽,而且吃完飯不能直接飲用飲料或是湯,30分鐘后再飲用。飯后可能的話,要適量運動。
3、少飲食乳制品、常喝乳酸菌類的東西(例:優(yōu)酪乳、養(yǎng)樂多),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新鮮的水果、蔬菜、麥麩、全谷類早餐食品和干果等等。
4、要養(yǎng)成規(guī)律的生活和排便習慣。有便意時應立即如廁……最好少使用藥劑幫助,早上起床喝一大杯水,約600cc)。
艾灸制面癱用什么穴位
1、艾灸治面癱用什么穴位
1.1、印堂穴:位于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推拿印堂穴可穴位起到醒神、消滅頭痛、通血絡等效用。
1.2、陽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平常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等。
1.3、太陽穴:太陽穴在耳廓前方,前額兩側,外眼角延伸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后凹陷處。太陽穴陽經(jīng)的主治病癥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憊、牙痛等疾病。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以為常用此法可保留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候一連用腦后,太陽穴每每會呈現(xiàn)重壓或脹痛的感觸,這便是大腦疲憊的旌旗燈號。這時施以推拿結果會特別陽經(jīng)明顯。推拿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可以或許排除疲憊、奮發(fā)物質、止痛醒腦,而陽經(jīng)且能連續(xù)保留注意力的集結。
2、艾灸治面癱的治療方法
2.1、在進行艾灸治療的時候首先要知道艾灸的取穴,如陽白,太陽,牽正,地倉,翳風,風池,足三里.將艾絨制成半個小花生米大小,尖圓底平的圓錐狀艾柱,其下置2~3毫米厚的蒜片或姜片(后者用牙簽扎多個小孔),每穴灸13~15柱,每日1~2次。
2.2、艾灸的同時還要配以點按穴位用雙手食指和中指同時點按上述各穴位,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順時針方向點按3~5分鐘,每日2~3次。
2.3、按摩面部面癱患者可以經(jīng)常的按摩面部,將兩掌心搓熱后,雙手從臉之下部往上部至前額,再向兩側分開至顳部,耳根,拂兩頰而下至口周和下頦處,每次60~100遍.動作輕柔,以局部發(fā)熱感覺舒適為度。
口服一些營養(yǎng)藥物根據(jù)醫(yī)生的建議合理使用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12,肌苷,強的松等藥物。
3、艾灸治面癱有效果嗎
3.1、古往今來面癱及后遺癥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在民間常見的是利用艾灸來治療面癱,艾灸療法是中醫(yī)療法的一種,是利用針灸的物理特性,用艾灸棒加以藥物輔助對病變部位進行熏熨,其治療效果明顯,艾灸對面部神經(jīng)能起到溫經(jīng)通絡、消瘀散結的作用。
3.2、 對患者盡量不采用電針,電按摩過重、過頻刺激的治療方法,盡量不要使用針灸治療,可配合中藥熏蒸及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藥物有助于神經(jīng)的恢復。針灸治療面癱后遺癥不好使。越扎越萎縮。最主要的是要找到有療效能根治長期服用沒有副作用的對癥藥方。所有大病難病非中醫(yī)不能治。
3.3、中醫(yī)多認為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貪涼受風致虛邪賊風乘虛而入,使面部氣血痹阻,脈絡失養(yǎng),在診治該病時發(fā)現(xiàn),除了常規(guī)的治療外,以艾灸為主,加上點穴,按摩面部等綜合治療,對于縮短病程,改善癥狀,效果理想。艾炙只是在刺激經(jīng)絡,并不能治療神經(jīng)的病變,更確切說艾炙只能對面癱的治療起到輔助作用。面活絡通中藥治面癱,效果好。
面癱要怎么治療
1、藥物治療
一般采用營養(yǎng)神經(jīng)(B族維生素)等藥物治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面部神經(jīng)水腫、促進功能恢復。
2、中醫(yī)治療
對患者盡量不采用電針,電按摩過重、過頻刺激的治療方法,在采用針灸治療的同時,可配合中藥熏蒸及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藥物,有助于神經(jīng)的恢復。
3、手術治療
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的面癱后遺癥患者可采用整形外科手術治療。目前國內外最新應用的方法是小肌肉游離移植,其優(yōu)點是無面部臃腫畸形及供區(qū)繼發(fā)障礙,損傷小,患者痛苦小,病程短,近期有靜態(tài)效果,遠期有動態(tài)效果。
面癱的危害
1、日常面部表情動困難
患面癱者常表現(xiàn)為口眼歪斜,人類最基本的面部表情,如:微笑、鼓腮、抬眉、聳鼻、努嘴等看似簡單的動作都很難以完成。讓患者心里情緒十分低落、感覺自己沒什么用、連這點小事也做不來。
2、情緒不佳
面癱者因為長期患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別人的幫助。長期如此讓患者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對工作跟生活都失去了興趣,表現(xiàn)為精神萎靡、精神力不佳、情緒低落,易疲勞,異常自我墮落,對人生失去信心。
3、增加患者交往的壓力
面癱患由于在面部形象跟行為上跟正常人顯得不一樣,這些特征使患者在與別人溝通、交住過程中顯得不自信、自卑,常常一個人卦閉在自我的世界里,變得沉默寡言,甚至產(chǎn)生逃避人群的心理,以上這些長期以往對患者的身體跟身心健康者是十分不利的。
鼻炎用艾灸灸什么穴位
1、鼻炎用艾灸灸什么穴位
對于艾灸治療鼻炎,現(xiàn)代不僅已為大量的臨床所證實,而且得以進一步發(fā)揚。治療鼻炎,包括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干酪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一系列鼻部疾病,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艾灸治療鼻部疾病可以選取穴:迎香、鼻梁,印堂、攢竹、陽白、太陽、肺俞。
2、鼻炎艾灸的方法是什么
在艾灸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艾灸一般可以手持艾條懸灸,也可以采用艾灸盒來輔助。治療過敏性鼻炎等鼻部疾病不可能用艾灸盒艾灸,因為灸盒太大,扣不住這些臉上的穴位,所以艾灸面部,最好就是用手拿著艾條艾灸,盡量感覺熱,這樣效果好,從迎香開始艾灸,雙側,每側艾灸時,迎香的部位多停留一會,感覺大熱的時候,移到鼻梁,來回幾個回合,感覺大熱移動到印堂,多停留一會,感覺大熱移到攢竹、陽白、太陽,面部艾灸下來大約是30分鐘到1個小時。肺俞穴艾灸可以用單眼艾灸盒或雙眼艾灸盒艾灸,時間大約在15-30分鐘左右。
3、鼻炎艾灸的禁忌有哪些
艾灸治療鼻炎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jīng)濟實用的優(yōu)點,幾乎沒有什么毒性、副作用,只要認真按照治療原則、操作規(guī)程,對人體一般不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
3.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3.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jié)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3.3、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wěn),或婦女經(jīng)期忌灸。
3.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鼻炎按摩什么穴位
1、天府穴:天府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論是過敏性鼻炎,還是慢性鼻炎。此穴可以用以下方法來找到:兩臂張開,掌心相對平伸,用鼻尖點臂上,點到處就是天府穴。
2、陷谷穴:陷谷穴能夠直接通到鼻竅,所以它是一個治療鼻炎的要穴。當鼻子不通氣時,揉揉陷谷穴很快就會通。腳上第二趾和第三趾間有一個縫,從接縫的地方往腳背方向上走5厘米的地方,就是陷谷穴。
3、手三里穴:手三里穴可治療過敏性鼻炎。手三里穴,在肘橫紋下2寸處。手三里穴還可以增強體質,是人體的強壯穴,和足三里穴一樣,平時多揉,可以增強免疫力。
4、前谷穴:前谷穴可治過流黃涕的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竇炎等癥狀,平常沒事的時候多揉揉這個穴位,也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從少澤穴沿著小腸經(jīng)往小指根上推,推到有一塊骨頭處推不動了,卡住的這個點就是前谷穴。
鼻炎反復發(fā)作的原因
1、炎癥難以治愈:由于細菌一進入鼻竇內,就極易存留繁殖。加上鼻竇口小,鼻腔黏膜與鼻竇黏膜口處黏膜腫脹,使鼻竇口阻塞,出于鼻竇的生理特點,致使藥物難進入其中,炎癥也難以消除。
2、長期服藥,出現(xiàn)耐藥性:目前,針對鼻炎的治療基本都是快速緩解癥狀,使用一些普通的鼻炎藥物,暫時地改變鼻腔通氣狀況,但無法消除炎癥?;颊咭坏┩S?就會再次發(fā)作。而一次又一次滴用藥、停藥、換藥,患者耐藥性的可能就會增加,最后導致一般藥物根本無法起作用,使得鼻炎越來越難治。
3、患者抵抗力差:無論何種疾病,如果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免疫力低下,即使康復后,略受風寒或外源因素的誘發(fā)就會再次發(fā)作,尤其是鼻炎刺激因素多、極易復發(fā)的疾病。
4、外因的不斷刺激:現(xiàn)在,空氣污染不斷加劇,化學過敏源也在不斷增多,加上其他因素,導致感冒患者多發(fā)且遷延難愈,從而使鼻炎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愈發(fā)難治。
祛斑用艾灸什么穴位
1、祛斑用艾灸什么穴位
特定艾灸常用穴位:太沖穴,太沖。太,大也。沖,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肝經(jīng)的水濕風氣在此向上沖行。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因受熱而脹散化為急風沖散穴外,故名。大沖名意與此穴同。肝經(jīng)俞。俞,輸也。本穴物質為熱脹的風氣,在本穴為輸出之狀,故為肝經(jīng)俞穴。太沖穴屬土。屬土,指太沖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xiàn)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吸熱而脹散,脹散之氣性熱燥,表現(xiàn)出脾氣的燥熱特性,故其屬土。
使用溫和灸。面部的穴位使用雀啄灸,反復左右移動,上下移動。面部艾灸穴位時間每次在5-10分鐘左右,其他的穴位15-20分鐘,每天艾灸1-2次。長期艾灸太沖,合谷,血海次三穴位,調節(jié)人體排毒。是去色斑的法寶??梢杂行У囊种迫梭w黑色素的沉淀,滋養(yǎng)膚色。淡斑美容,天下一絕。
2、治雀斑艾灸什么穴位
雀斑除遺傳因素外,是一種光損傷性皮膚病。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稟賦腎水不足,不能榮華于面,或虛火上炎、日曬熱毒內郁蘊結為斑,或腠理不密,外衛(wèi)不固,風邪外博,肌膚失于榮潤而成雀斑。
艾灸取穴:雀斑局部,大椎、曲池、三陰交。
用法:艾條溫和灸,每穴灸10-2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潤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個療程。
3、治黃褐斑艾灸什么穴位
黃褐斑主要原因是內分泌失調,機體性激素和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引起。其他如某些藥物和疾病,以及日曬等外界物理因素刺激、也可使本病發(fā)生或加重。中醫(yī)認為:腎氣不足、肝郁氣滯,血瘀;脾氣不旺肝血不足不能潤澤顏面,以及虛火溫濁薰蒸顏面致生褐斑。
艾灸耳又穴:四白、迎香、肝俞、脾俞、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褐斑局部。
用法:艾炷無瘢痕灸:臥前取1支艾條,點燃后在面部黃褐斑局部施灸,艾條距皮膚2~3厘米,以局部皮膚溫熱舒適,皮膚紅暈為度,隔日1次, 7次1療程。
祛斑美白的妙招有哪些
1、玫瑰祛斑:取一到兩滴玫瑰精油,放入容器中,在其中加上2勺蜂蜜和1勺燕麥粉調和,充分攪拌成糊狀即可,在潔面之后涂抹在臉部,等上30分鐘左右洗干凈,早晚各一次,能夠有效去除面部黑斑,但是必須長期堅持,效果明顯。在此之間請不要盲目的使用快速祛斑產(chǎn)品。
2、蜂蜜祛斑:蜂蜜和蜂皇漿各取一勺,然后在其中加上一個雞蛋的蛋清,一同攪拌均勻,之后再加上適量的花粉和水調和,調成糊狀之后均勻涂于臉部,30分鐘之后用溫水洗去,然后用1g鮮蜂皇漿加入甘油充當滋潤霜涂在臉上,每周一次。不僅能去除黑斑,而且能有效預防痤瘡的產(chǎn)生。
3、杏仁咖啡祛斑:根據(jù)自己所需的量取些許的杏仁放入熱水中泡軟,去皮搗成泥狀,然后加入與杏仁同等量的咖啡粉及蛋清調和,攪勻后放進一個密封的罐子里,每晚潔面后涂面,次日清洗干凈,長期堅持能夠有淡化黑斑,滋潤肌膚,緊膚除皺的功效。
預防色斑有哪些飲食方法
1、每天吃一片維生素C和維生素E,可達到祛斑的作用。
2、用干凈的茄子皮敷臉,一段時間后,小斑點就不那么明顯了。
3、每天喝一杯西紅柿汁或常用西紅柿,對防止祛斑有較好的作用。因為西紅柿中含有豐富的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可抑制黑色素,從而使沉著的色素減退或消失。
4、洗臉時,在水中加1-2湯匙的食醋,有減輕色素沉著的作用。
5、將鮮明蘿卜辟碎擠汁,取10-30毫升,每日上晚洗完臉后涂抹,待干后,洗凈。此外,每日喝一杯胡蘿卜,可美白肌膚。
6、將檸檬汁攪汁,加糖水適量飲用。檸檬中含有大量維生素C、鈣、磷、鐵等。常飲檸檬汁不僅可美白肌膚,還能使黑色素沉淀,達到祛斑的作用。
胃寒用艾灸灸什么穴位
1、胃寒用艾灸灸什么穴位
艾灸治療胃寒:主要針對上脘、中脘、下脘、神闕、關元、足三里、肝俞、膽俞、脾俞、胃俞。
腹部:可以使用4~6罐艾灸罐或4~6眼艾灸盒,基本上在上腹部全覆蓋移動艾灸。肢體可以使用單眼艾灸盒或艾灸罐來艾灸。
背部俞穴:也可以使用4~6罐艾灸罐或4~6眼艾灸盒,基本上在背俞穴全覆蓋移動艾灸,每天輕者一次,每次40分鐘;重癥,每天一到兩次,每次1個小時左右。時間不要拘泥,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施灸的時間。
寒癥無論是宮寒還是胃寒,都是遇寒則痛,遇熱則舒,所以由于寒凝導致的胃病,應該說最適合艾灸了。
2、什么是艾灸
艾灸:中醫(y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制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艾灸產(chǎn)生于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并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并用,故稱為針灸。
3、艾灸的注意事項
3.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于養(yǎng)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3.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jù)處方找準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3、防火:現(xiàn)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后,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于熄滅。
艾灸的作用
1、局部刺激作用:針灸是一個特定的部分,基本的火災中人的刺激來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第一個溫暖的地方,火的激勵機制。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充血,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緩解和消除肌肉痙攣,使局部皮膚組織的代謝能力,促進炎癥,粘連,滲出,出血等病理產(chǎn)物大吸收;也可引起大腦皮層抑制的擴散性物質,減少興奮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揮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同時,熱療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2、經(jīng)絡調節(jié)作用:經(jīng)絡學說是祖國醫(y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
3、調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jié)人體免疫功能實現(xiàn)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jié)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狀態(tài)下,這種調節(jié)作用更明顯。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jié)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3、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wěn),或婦女經(jīng)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脾虛艾灸什么穴位
1、脾虛艾灸解溪穴
解溪穴位于腳背、踝關節(jié)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于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2、脾虛艾灸關元穴
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的位置,屬于養(yǎng)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3、脾虛艾灸豐隆穴
豐隆穴是脾胃虛弱濕重艾灸重點,豐隆穴位于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
4、脾虛艾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凡是肚腹部位的問題都可用足三里這個穴位治療。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5、脾虛艾灸中脘穴
中脘則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可治療胃痛、惡心、腹脹等。內關則是寬胸解郁、行氣止痛之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處。
有需要的患者,可自己去藥店買點艾條。仰臥姿勢,用點燃的艾條在以上這幾個穴位上溫灸,每穴5分鐘,以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此方對緩解胃痛有幫助。
脾胃虛該如何調理
1、注意保暖:告訴我們,身體中出現(xiàn)的大部分毛病都是由于沒有做好保暖工作造成的。特別是現(xiàn)在春寒料峭的時候,脾胃虛弱的患者更是要注意保暖工作,如果有胃痛的患者要避免手冷;腹瀉的患者最好在肚臍的地方進行有效的保暖。日常要少吃一些生冷的果蔬或者飲品,女性可以多喝一些姜茶。
2、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積極向上、輕松樂觀的情緒可以使人體陰陽平衡、氣血暢通、神志清楚,使身體保持健康狀態(tài)或促使疾病痊愈?,F(xiàn)代醫(yī)學研究也證明,當人的精神愉快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指揮作用加強,人體內進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調整,保持著旺盛的新陳代謝。
3、適當?shù)倪M行體育鍛煉:體育鍛煉的方法有很多,慢跑、爬山、瑜伽、氣功等等都是很好的選擇。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能夠有效的促進腸胃蠕動,提高身體的消化能力和營養(yǎng)的攝取能力。同時也能夠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排除身體毒素。
脾虛的表現(xiàn)有哪些
1、脾氣虛:腹脹納少,食后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
2、脾陽虛:大便溏稀,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節(jié)按,行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tǒng)血:多見于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jīng)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
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脾主運化,統(tǒng)血,升清,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飲食不節(jié)、情志因素、勞逸失調,藥、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濕邪久居,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xiàn)或伴有脾虛。
鼻炎艾灸什么穴位
1、鼻炎艾灸什么穴位
1.1、印堂
標準定位:在面額部,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正坐,或仰靠,或仰臥取穴。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鼻炎,鼻淵,鼻衄,目赤腫痛,小兒驚風,失眠,面神經(jīng)麻痹,三叉神經(jīng)痛,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
1.2、攢竹
位置:自兩眉中間至前發(fā)際呈一條直線。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精神萎靡,驚風等。
1.3、禾髎
標準定位:鼻孔旁開0.5寸,正坐仰靠或仰臥取穴。
主治:五官科系統(tǒng)疾病:鼻炎,鼻出血,嗅覺減退,鼻息肉,咀嚼肌痙攣。
1.4、迎香
位置: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面癢、鼻流清涕;也可以緩解盲腸炎、面浮腫、唇腫、喘息不利、鼻息肉等疾患。針灸歌云:“不聞香臭取迎香”。
1.5、四白
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主治:五官科系統(tǒng)疾病:角膜炎,近視,青光眼,夜盲,結膜瘙癢,角膜白斑,鼻竇炎。
2、鼻炎艾灸怎么操作
面部穴位不能使用灸盒,推薦使用艾條直接灸,灸的時候取站位或者坐位,艾條點燃后距離面部2-3CM,溫熱自己感覺能接受為宜。從印堂開始,依次到禾髎,總體時間15-20分鐘為宜。面部施灸的時候一定注意安全,避免燙傷留下疤痕。
肺腧:推薦單孔或者雙孔灸盒,將艾條點燃,插入灸盒放置到肺腧,15-20分鐘為宜。
3、鼻炎不治會怎樣
鼻腔具有呼吸、嗅覺和共鳴等多種功能,無論患有哪些鼻病,對這些功能都將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而出現(xiàn)一系列病理表現(xiàn)甚者影響整個機體健康。
從最簡單的急性鼻炎而言,急性炎癥所致的鼻粘膜充血、腫脹、分泌物增多,可波及到周圍組織器官而引起急性鼻竇炎、中耳炎;炎癥向下蔓延可引起咽炎、喉炎、氣管炎、肺炎;經(jīng)鼻淚管上行還可引起結膜炎、淚囊炎等。
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以長期鼻腔通氣障礙、鼻腔粘膜分泌物增多為特點。由于長時間鼻腔堵塞,導致病人吸不暢、氧氣缺乏,加之鼻腔分泌物的刺激,致使病人出窺頭昏、頭痛、失眠,說話呈閉塞性鼻音。此外,慢性鼻炎還可引起鼻竇炎、中耳炎等疾病。
鼻炎按摩法
1、上迎香(鼻通)
上迎香,經(jīng)外穴名。出《銀海精微》。別名鼻通、鼻穿、穿鼻,位置缺如。近代定位在面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處。布有篩前神經(jīng),滑車下神經(jīng),眶下神經(jīng)分支和面動、靜脈。
主治疾病:過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鼻旁竇炎,鼻息肉,爛弦火眼,感冒頭痛等。沿皮刺0.5-1寸。
2、印堂穴
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疾病:健腦醒神,安神定志,明目開竅。適用于前頭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癥。按壓有酸脹感。
3、百會穴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
主治疾病: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為人體督脈經(jīng)絡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醫(yī)學研究價值很高。
4、迎香穴
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主治疾病: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癥。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jīng)按壓有“通氣”感。
鼻炎的早期癥狀
鼻炎早期的臨床表現(xiàn)和普通感冒很相似,主要為鼻塞,多鼻涕,嗅覺下降,可伴有頭痛、頭昏,頭沉重感,多數(shù)人有食欲不振、易疲倦、記憶力減退及失眠等。與普通感冒不同的是,鼻塞為間歇性和交替性。如活動時鼻塞減輕,靜止鼻塞加重。側臥時,鼻腔下塞上通。鼻涕始終是黏液性或粘膿性,偶成膿性。嗅覺功能減退或消失。依據(jù)鼻炎的種類不同,鼻炎癥狀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