袪風除濕有哪些藥
春季養(yǎng)生除濕。
“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忍饑者長壽,耐寒者體健?!鄙鐣陌l(fā)展,人們對養(yǎng)生越來越看重,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袪風除濕有哪些藥”,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袪風除濕的穴位三、袪風除濕喝什么茶袪風除濕有哪些藥
1、袪風除濕有哪些藥
白術附子湯:白術6克附子10克(炮,去皮)甘草3克(炙)生姜4.5克(切)大棗6枚。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主治:祛風除濕。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甘草附子湯:甘草6克(炙)附子12克(炮,去皮,破)白術6克桂枝12克(去皮)。上四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則解。主治: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2、袪風除濕應該吃什么
可以在平時多吃一些綠葉蔬菜,新鮮水果等,在滿足我們身體營養(yǎng)素需求的同時,可以改善新陳代謝的功能,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從而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癥狀。香菇、黑木耳等食品,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可以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等癥狀。苦瓜、苦菜、馬齒覽、絲瓜等食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局部發(fā)熱、發(fā)痛等。隔1周再服1次。公雞仔具有補虛益腎暖胃祛寒的作用,可緩解局部疼痛、關節(jié)肌肉無力。
3、袪風除濕的食譜推薦
3.1、生姜粥,生姜5片,蔥白3段,糯米60克。將生姜、蔥白、糯米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粥熱服,常食有效。此藥膳粥可散寒利濕、祛風通絡。用于游走不定的關節(jié)疼痛。將生姜糯米共入鍋中加水適量
3.2、防風苡米飲,薏仁米30克,防風10克,生姜3片。將薏米、防風、生姜共煎汁,飲用時棄渣留汁飲用。每日1劑,連用4-6日為一療程。此藥膳飲用于關節(jié)不利、伸屈不直、風寒濕邪等癥。
3.3、鱔魚湯,鱔魚200克,生姜3片,蔥白2段,黃酒2匙。將鱔魚洗凈后取肉切絲,和生姜、蔥白、黃酒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燉湯,調味佐膳服用。此藥膳適肢體關節(jié)疼痛較劇、痛有定處等癥。
袪風除濕的穴位
1、血海穴,取穴方法:坐在椅子上,繃直雙腿后膝蓋內側會出現(xiàn)一個凹陷,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群,肌肉群的頂端就是血海穴。
2、豐隆穴,取穴方法:豐隆穴在小腿外側,膝眼與外踝尖間的中點,也就是外踝尖上8寸的位置,距離脛骨前緣兩橫指的距離。
3、陰陵泉穴,取穴方法:陰陵泉位于小腿的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穴相對。順著膝蓋內側橫紋向上,會摸到一塊突起的骨頭,它是脛骨,順著脛骨的下方和內側向上摸,會摸到一個脛骨,拐彎并且凹陷的地方,這里就是陰陵泉所在位置。
4、中脘穴,取穴方法: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即一個橫掌的距離。
5、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按摩足三里穴可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袪風除濕喝什么茶
1、絡加茶,絡石藤5g、五加皮3g、花茶3g。用25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2、桑寄生茶,桑寄生10g、花茶3g。用30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3、桑寄風茶,桑寄生5g、防風3g、花茶3g。用25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4、稀薟茶,豨薟10g、花茶3g。用30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5、五加遠茶,五加皮5g、遠忐3g、花茶3g。用250ml開水泡飲,沖飲至味淡。
6、五加歸膝茶,五加皮5g、當歸3g、牛膝2g、花茶3g。300ml開水沖泡或用前三味藥的煎煮液泡茶,沖飲至味淡。
7、五加羌茶,五加皮5g、羌活3g、花茶3g。用25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相關閱讀
袪風除濕袪寒的中藥
1、袪風除濕袪寒的中藥
石楠葉,為薔薇科植物石楠的葉。氣微,味微苦、澀。具有治療祛風,通絡,益腎。用于風溫痹痛,腰背酸痛,足膝無力,偏頭痛等藥效。五加皮,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夏、秋二季采挖根部,洗凈,剝取根皮,曬干。有祛風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利水消腫的作用。用于風濕痹病,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
千年健藥用部位是千年健的干燥根莖具有祛風濕、舒筋活絡、止痛、消腫等功效。能治風濕痹痛、肢節(jié)酸育、筋骨痿軟、跌打損傷、胃痛、癰疽瘡腫等。雪蓮花含有揮發(fā)油、生物堿、黃酮類、酚類、糖類、鞣質等活性成分。鹿銜草能補虛、益腎、祛風除濕、活血調經、補腎強骨、止咳、止血。狗脊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用于風濕痹痛,腰膝酸軟,下肢無力。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通經絡,益血,安胎。
2、為什么要袪風除濕
濕邪有外濕、內濕之不同。外濕之起,多由氣候潮濕,淋雨涉水,居住潮濕等因素所致。內濕則由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濕凝聚而成。傷于外濕,濕邪困脾.健運失司,則內濕滋分而脾虛失運,水濕不化,亦容易沼致外濕侵襲。
3、袪風除濕可調理哪些癥狀
惡寒發(fā)熱、發(fā)熱體酸、頭痛如裹,身重而痛等癥,濕阻氣機可見胸脘滿悶,口淡納呆。肢體重著酸痛、經脈縮短,拘急或痙。如濕痙,可見神昏,肢厥,身熱不揚,悶亂等。濕氣盛者為濕痹,可見肢體關節(jié)疼痛重著或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等癥狀,濕邪留滯,閉阻氣血,則出現(xiàn)肌膚麻木不仁,活動不便等。頭重如蒙,或如裹,狐頭痛昏痛,或頭暈目眩,聽力減退證,清陽不能宣發(fā),則可見肢體重滯疼痛,困倦不舉。
袪風除濕袪寒的穴位療法
1、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lián)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fā)熱之感。
2.大椎穴,頸后正中,位于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fā)熱。
3.神闕穴,臍中部,即肚臍眼處。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熱水袋溫敷;
4、涌泉穴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
袪風除濕袪寒的食療
1、防風祛濕粥,防風20克,防己15克,粳米100克,薏米50克。防風、防己水煎取汁,加入粳米、薏米熬粥,分次食用。用于風濕較盛、關節(jié)疼痛呈游走性、疼痛較劇的患者。
2、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白米15克,白糖適量。先煮熟赤小豆,再加入白米熬粥,加糖,能除濕熱??捎糜陲L濕病而出現(xiàn)肢體沉重著、關節(jié)屈伸不利的患者。
3、麻子煮粥,冬麻子250克,粳米100克,蔥、椒、鹽及豆豉適量。冬麻子搗碎后用水過濾取汁,加入粳米煮成稀粥,下蔥、椒、鹽及豆豉?;颊呖崭故秤谩_m用于老年風濕病患者。
4、補虛正氣粥先將炙黃芪、人參或黨參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入沙鍋煎沸,然后改用小火煎成濃汁,取汁后,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再取汁,去渣,將第一次、第二次所取的藥汁合并,分兩份于每日早晚同粳米加水適量煮粥,粥成以后,加入白糖少許,稍煮即可。人參也可做成參粉,調入黃芪粥中煮,然后服食。
袪風散寒中草藥有哪些
1、袪風散寒中草藥有哪些
1.1、川烏
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就有“烏頭煎”治寒疝之方,因其辛溫大熱,具有較強的溫經散寒、鎮(zhèn)痛蠲痹之功,是治療“痹癥”的較佳藥物,凡寒證、痛證,必用本品。用量一般為6-15克,部分寒證,可加大劑量,以不超過30克為是。
1.2、穿山龍
為薯蕷科植物穿龍薯蕷的根莖,味苦,性平,入肺、肝、脾經,別名甚多,有過山龍、穿龍骨、穿山骨、金剛骨等,《中華本草》載其主要功效為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咳定喘,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胸痹心痛、慢性支氣管炎、跌打損傷、癰腫等。
2、袪風散寒的食物有哪些
2.1、鰱魚
用于緩解胃痛,常用于脾胃虛弱的治療。尤其適用于胃寒疼痛或由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胃炎。
2.2、帶魚
補五臟、祛風、殺蟲,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尤為適宜。
2.3、狗肉
性溫味甘,具有安五臟、暖腎之功效,善治脾胃虛寒之癥疾。在冬季常是用狗肉,對于手腳冰冷、畏寒、腰痛、體質虛弱者有良好的保暖御寒作用。
3、袪風散寒的偏方有哪些
3.1、龜蛇酒
金龜,眼鏡王蛇,當歸,杜仲,杞子各10克,蜜糖,冰糖各100克,香圓米1千克,礦泉水1千克。圓米加礦泉水經發(fā)酵蒸餾釀酒。加龜,蛇浸6個月后加各藥浸漬。最后融入冰糖,蜜糖。早晚空腹飲30克。
滋陰補腎,驅風濕,強筋骨,延年益壽。用于肝腎不足,風濕侵擾等癥。
3.2、黃芪酒
黃芪20克,獨活10克,防風10克,炙甘草10克,川椒10克,制附子10克,白術10克,牛膝10克,川芎10克,細辛5克,炮干姜12克,當歸9克,桂枝9克,葛根6克,秦艽6克,制烏頭6克,山茱萸6克,生大黃3克,白酒2000克。將上述藥物共研成粗末,浸泡于酒內,7天后飲用。每日2次,每次10克。
補氣活血、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適用于氣血不足、風寒所致的關節(jié)痹痛、手足麻木、屈伸不利等癥。陰虛火旺者忌服。
袪風散寒可以按摩哪些穴位
1、天樞穴
天樞穴屬于胃經,又聯(lián)系大腸,最能通腸道、排宿便,是名副其實的減肥大穴。很多人一敲天樞穴便要跑廁所就是這個緣故。腸道通了,脂肪就不會堆積。按摩此穴可促使?jié)裥啊⒍拘皬募S便排出。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作為健脾胃的第一要穴,足三里穴對所有消化系統(tǒng)疾病均有效果,除濕自然也少不了它。按摩足三里穴可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3、中脘穴
中脘穴為胃的募穴、又為腑會之所。脾胃互為表里,同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協(xié)作以化體內水濕。因此,按摩中脘穴能夠溫中散寒、健脾祛濕、和胃理氣,對于緩解伏天暑濕造成的食欲不振、腹脹、腹瀉、腹痛、便秘等癥有很好的效果。
袪風散寒不能吃哪些食物
1、蚌肉
性涼,味甘咸?!妒朝煴静荨氛f它性大寒?!侗静菅芰x》中認為:多食發(fā)風,動冷氣?!峨S息居飲食譜》亦云:多食寒中。寒性胃痛之人,尤當忌食。
2、螺螄
性大涼,寒性胃痛者切忌?!侗静輩R言》中早有告誡:此物體性大寒,胃中有冷飲,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說:多食令人腹痛不消。不可不慎。田螺性同螺螄,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3、蟹
性寒,味咸,亦屬大涼之物?!侗静萁浭琛分杏涊d:若血因寒凝,與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熱惡寒之人,咸不宜服?!峨S息居飲食譜》也說中氣虛寒者均忌。所以,寒性胃痛以及氣虛胃痛之人,皆不宜食。
4、莼菜
性寒,味甘?!侗静輩R言》中記載:莼菜涼胃,不宜多食久食,恐發(fā)冷氣,困脾胃,亦能損人?!夺t(yī)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胃寒疼痛者應忌食之。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普遍都特別喜歡熬夜,喝酒和喝手機,玩游戲,吸煙等,這些不良的生活中習慣,很容易讓人患上濕熱。而濕熱的人,身體也會出現(xiàn)很多不良癥狀,如長痘痘,頭發(fā)非常的油膩,口舌干燥,出現(xiàn)口臭,大便沾黏等。那么,除濕熱的藥有哪些呢?下面就來推薦幾種適合去除濕熱的飲食。
薏苡仁清熱祛濕
薏苡仁具有性寒的特點,能入脾,肺,腎三經,《本草綱目》稱它能:“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yǎng)顏駐容,輕身延年?!币簿褪钦f,薏苡仁能清熱補肺,健脾益胃,祛風除濕,美白肌膚,降脂減肥??梢杂行?jié)駸崴碌母篂a,肥胖,腳氣及女性白帶異常等多種病。
除濕熱用法:取薏苡仁100克,淘洗干凈,用少量冷水浸泡1晚,或是小半天。泡好后將它倒入鍋中,加水600-800毫升,大火燒沸后,轉小火熬煮至薏苡仁開花爛熟,成粥狀即可。每天1次,可常食。
功效:健脾除濕,清熱化膿,消腫減肥,美白肌膚。
注意:薏苡仁是雖好,但也不能多用,每次20克左右即可,或是遵醫(yī)囑選擇,孕婦和便秘,尿多的人并不適宜,因為薏苡仁的寒性功效會影響胎兒的發(fā)育;薏苡仁的利尿除濕功效會導致尿多,使腸道的津液減少,變得干燥,加重便秘的癥狀。
綠豆清熱解毒
中醫(yī)認為,綠豆味甘,性寒,可入三焦經,具有消腫通氣,清熱解毒及利尿,抗過敏等功效,自古以來就是一味清熱解毒的良藥,亦可用于清濕熱。
除濕熱用法:綠豆50-100克,開水一壺,先將綠豆洗凈,瀝干水分后倒入鍋中,加開水,水量以沒過綠豆2厘米左右為宜,用大火煮沸,再換成中火煮,鍋中的水快時,再換中火煮,鍋中的水快干時,再加開水1000毫升,轉小火,加蓋煮20分鐘左右或綠豆酥爛即可,每天1劑,可分次使用。
功效:利尿除濕,清熱解毒,通氣消腫,美膚美顏。
注意:由于綠豆性寒,所以體質虛寒的人食用綠豆忌盲目,以免導致腹瀉或消化系統(tǒng)免疫力降低等。一般來說,每人每天吃綠豆以15-30克為宜,大劑量時以120克為限。
苦蕎除熱利濕
苦蕎的藥用功效十分理想,具有健脾和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降氣安神,清腸通便,除風痛,抗炎癥,抗過敏,抗病毒及抗癌等多種功效,經常食用還能延緩衰老,美容養(yǎng)顏。
除濕熱用法:苦蕎米20-30克,大米250克,苦蕎略為清洗,入少許冷水中浸泡20分鐘左右,大米淘洗干凈,與苦蕎一起倒入電飯鍋中,加適量清水,如常法煮飯,自動跳閘后再等10分鐘左右即可開鍋食用,每日一次。
功效:清熱除濕,健脾和胃,清腸通便,抗炎消腫,抗過敏,是濕熱患者的日常保健飲食,也用于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痢疾,跌打損傷及炎癥,瘡腫及心血管病患者食用。
注意:苦蕎不能完全用來代替主食,如《本草綱目》中就說:苦蕎多食傷胃,發(fā)風動氣,能發(fā)能發(fā)諸病,黃疾人尤當禁之。因此用量上也要注意,食方中所用的苦蕎為2-3個人的量,如一人食用,以每天10-15克為宜。
身體濕氣過重,那么對身體健康,也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所以在平時生活當中,我們也應該了解一些能夠有效去除身體濕氣的方法,有一些中藥配方,去除濕氣的效果是比較好的,比如下面所推薦的清熱去濕湯,或者是健脾去濕湯,搭配方法簡單,而且效果也比較好。
1、清熱去濕湯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中藥健脾祛濕中成藥食物方子
2、健脾祛濕湯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后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3、白菜薏米粥
材料:小白菜500克,薏米60克。先將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凈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時不加鹽或少加鹽,每日2次。
4、赤小豆薏仁茶
材料: 薏米仁5g、赤小豆5g、淡竹葉5g、馬齒筧5g、槐米5g、芡實5g、綠茶5g(源自本草綱目)
食用方法:(可直接購買一包裝)170ml開水浸泡3~5分鐘即可,飲至1/3時續(xù)水。
輔助功效: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祛濕能夠起到淡斑美白的作用。
除濕中草藥有哪些
1、補氣養(yǎng)腎除濕的中藥
1.1、山藥。中醫(yī)方面認為山藥性平,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不僅具有很好的補肺以及保健脾胃的作用,服用之后還具有益腎填精的作用,如果是腎虛的患者經常服用,那么身體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1.2、干貝。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江珧柱,性平,服用之后味道甘咸,具有很好的滋陰補腎的作用,所以一些腎陰虛的患者可以經常服用。
1.3、栗子。栗子性溫,常見的功效就是補脾健胃以及感化,但是你知道嗎,他還具有補腎壯腰的作用,并且對于一些由于腎虛所導致腰痛的患者有著很好的作用。
2、補氣養(yǎng)腎除濕中藥方
2.1、參元湯
將人參和桂圓肉一起放入鍋中熬煮,然后直接服用。人參具有很好的益氣健脾的作用,而桂圓則是能夠起到養(yǎng)血安神的功效,二者相互結合之后對于治療腎虛有著很好的效果。
2.2、參棗湯
將人參以及紅棗一起熬煮,然后直接服用。這道方子非常適合那些由于慢性腎功能不足導致貧血的患者服用,因為他能夠有效的提高身體血紅卵白感化功能。
3、健脾除濕的中藥材
3.1、白茯苓:白茯苓有健脾胃和利水滲濕之功效,是我國古代中醫(yī)推薦的除濕之圣藥,尤其適合皮膚濕疹患者經常食用,最常見的吃法就是用白茯苓煲湯。
3.2、薏米:薏米是藥食兼用的利水消腫及健脾祛濕良藥,可煮成薏米粥或薏米糖水食用。
3.3、白術:白術有補氣健脾、止瀉及燥濕利水的功效,生用能燥濕利水,炒用能補氣健脾,炒焦用能健脾止瀉??伸覝⒅笾嗷蚺莶栾嬘?每天取取1~3克生白術泡茶飲用對祛濕有幫助。
3.4、藿香:歸脾、胃、肺經,有發(fā)表解暑之功,煮粥或泡茶飲用對暑濕重癥及脾胃濕阻均有良效。
除濕祛濕吃什么食物
1、冬瓜有利水消痰、清熱解毒的功效。濕熱體質者若有水腫、脹滿、痰多、暑熱煩悶、消渴、濕疹、癤腫等均可食用,并可解酒。
2、紅豆是利水、消腫、清熱佳品,尤其適合夏季食用,能散熱燥濕、補心健脾、養(yǎng)肝益腎。
3、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適用于暑濕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癥。
4、薏仁是緩和的清熱祛濕之品,中醫(yī)常用其來治療脾虛腹瀉、肌肉酸重、關節(jié)疼痛、水腫、腳氣等病癥。
5、黃瓜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并且富含多種維生素、纖維,是難得的排毒食品。黃瓜還能促進新陳代謝、美白皮膚、抑制脂肪形成。
6、苦瓜具有清涼解渴、清熱解毒、清心明目、益氣解乏、益腎利尿的作用??喙现泻卸喾N維生素、礦物質,含有清脂、減肥的特效成分,可以加速排毒。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它還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抗病毒和防癌功效。
人的身體濕氣重怎么辦
1、艾葉泡澡
艾草是很常見的一種植物,但它卻是一種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的植物。艾草是極陽的性質,可以有效的去除體內的濕氣和寒氣。所以身體濕氣重的朋友可以采用艾葉泡澡的方法來達到祛濕的目的,一般來說,每周用艾葉泡澡一次就可以了。只要長期堅持,不僅可以有效的祛濕,同時也可以去除體內的寒氣,改善身體的其他不適癥狀。
2、熱水泡腳
每天用熱水泡腳也是一種有效的祛濕方法,但是這一點大家在冬天的時候還可以做到,但是在炎熱的夏季就很難了??墒窍募臼菨駳庾钪氐募竟?jié),因此要更加注意這一點才是。一般來說,每天用40度左右的熱水泡腳就可以了,如果體內的濕氣比較嚴重,那么可以在熱水當中加上一些生姜,這樣效果就比較強了。
人的身體濕氣重怎么辦?上面我們?yōu)榇蠹医榻B了兩種清除體內濕氣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體內的濕氣不除,身體基本上不會是健康的,濕氣過重還會給身體帶來很多疾病,還有肥胖,所以說,祛除體內的濕氣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 ?隨著夏季梅雨季的到來,潮濕的房間和空氣,會使人感到非常的不舒服,更別說那些本就患有風濕等病的患者了,痛苦難言,腰膝酸軟等等癥狀都會出現(xiàn),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想到了利用中藥能夠祛濕,但是這也不能亂用的,應該按說明服用。所以想知道除濕的中藥有哪些?
? ?1.獨活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痹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腰膝疼痛、關節(jié)炎、鎮(zhèn)痛。
? ?2.威靈仙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
? ?3.桑寄生功能主治: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安胎元。用于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
? ?4.五加皮 功能與主治: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用于風濕痹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弱乏力,水腫,腳氣。
? ?5.白花蛇功能主治:祛風,通絡,止痙。用于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疬惡瘡。
? ?6.海風藤功能與主治:祛風溫,通經絡,止痹痛。用于風寒濕痹,肢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 ?7.絡石藤功能主治:祛風通絡,涼血消腫。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喉痹,癰腫
? ?8.老鶴草祛除風濕、舒筋活絡,適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關節(jié)不利等癥
? ?9.虎杖祛除風濕,且能活血通絡止痛,也可用于風濕痹痛
? ?10.臭梧桐有祛除風濕、止痛之功,用治風濕痹痛之癥
? ?11.防己祛除風濕,利水消腫 12.秦艽祛風濕、舒筋絡,常用于風濕痹痛、關節(jié)拘攣、手足不遂等癥
? ?由此可見,除濕的中藥確實有很多種,依照不同的身體狀況,我們可以服用不同的中藥來進行調理,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要注意鍛煉,飲食健康,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等身體出現(xiàn)了不好的狀況,才想起要愛護身體,要從平時就在做起。
濕氣是存在于我們人體中的一種比較異常的情況,這種情況發(fā)生以后是會對我們人體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這種情況發(fā)生以后我們是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讓自己的體內的濕氣去除的,其中就包括了一些藥物治療,治療濕氣的藥物有很多,那么除濕氣最好的藥到底是什么呢?
生姜+茶葉。生姜用水煎煮后加入茶葉,能發(fā)汗解表,對傷寒咳嗽、感冒有很好的效果。
國外姜茶的做法和我們的不太一樣,他們多數(shù)喜歡用嫩姜,在泡茶時加上,然后再加點糖,燜10分鐘就可以喝了。這樣的方法最適合體寒患者,如果體內火氣太重,就不適合用來祛濕。
生姜+牛油果。生姜可以和蔬菜水果配合榨汁。國外超模最喜歡加生姜榨汁喝,既能補充營養(yǎng),又能祛濕減肥。剛開始喝時少加點生姜,以免口味太過濃重,喝不下。
生姜和牛油果都有抗衰老的成分,多喝嫩膚、抗衰老效果明顯。
生姜+紅糖。生姜和紅糖是我們傳統(tǒng)的飲法。生姜有驅寒除濕的功效,紅糖有溫中的作用,非常適合在潮濕氣候中食用。
健脾丸
健脾丸為著名的消食導滯藥,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據(jù)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減而成的,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兒消化不良最為常用,此外,還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等。
【成分】黨參、白術(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黨參、白術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于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于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術(炒)、砂仁、厚樸(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惡心,噯氣納呆。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術(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癥。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參苓白術丸
此方是治療脾虛泄瀉的代表方劑。用于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大便次數(shù)就時顯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時瀉時溏,遷延反復,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成分】人參、白術、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身體濕氣過重對健康造成的影響肯定是非常大的,所以一般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注意定期的去除身體的濕氣,這樣才可以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為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哪一些藥物,可以幫助你達到最理想的去濕氣效果,降低這些基本造成的影響。
1、化濕藥
適用于濕邪侵襲肌表證。以惡寒發(fā)熱或身熱不揚,頭身重痛,鼻塞流涕,或不欲飲食,惡心嘔吐,舌苔薄膩,脈濡等為特征。因濕邪為陰邪,其性滯膩,極難分解,濕邪在表不可僅取發(fā)汗解表之法,以防汗去濕留,更不可利濕以攻里,以防引邪入里。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只有宣化發(fā)散方能表解濕祛。根據(jù)濕邪挾暑、挾熱、挾寒的不同可歸納為以下3類藥物:
1 芳香化濕藥
藿香、佩蘭葉、紫蘇葉等。用于濕邪或寒濕外襲的衛(wèi)分證,多見于感冒、急性腸炎初起。證見惡寒重發(fā)熱輕,頭身重痛,脘悶嘔惡,少食,鼻塞流涕,舌苔白膩,脈濡等。
2 清化暑濕藥
香薷、白扁豆、扁豆花、西瓜汁等。適用于外感暑濕的衛(wèi)分證,多見于感冒、乙腦初起等。以發(fā)熱頭痛,惡心嘔吐,鼻塞流涕,舌苔薄黃,脈濡為特征。
3 宣化濕熱藥
荷葉、綠豆、西瓜翠衣等。適用于外感濕溫的衛(wèi)分證,多見于感冒、乙腦、痢疾初起等。以發(fā)熱,頭身重痛,咽痛,惡心,舌苔薄黃,脈濡數(shù)為特征。
上面所介紹的這幾種藥,對幫助確實有很好的功效,所以當你的身體存在這些問題的時候,媽媽肯定就需要注重科學地使用這些藥物了,畢竟有時候盲目的用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功效,反而容易引發(fā)其他不良問題。
濕氣被中醫(yī)認為這是百病之源,對于人們的影響非常的大,濕氣比較重的人,他的身體會比較的虛弱,經常會出現(xiàn)腰酸背疼的情況,還有就是濕氣重了,人們的精神非常的不好,特別是經常要上班的人,總會忍不住的想要睡覺。除了這些,濕氣還會讓人們的皮膚非常的糟糕,人們會出現(xiàn)提前衰老,因此怎么樣去濕氣就變得非常的重要?,F(xiàn)在民間去除濕氣方法有許多,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說一說。
祛濕首選紅豆薏米
如果世上有一種藥,又能當飯吃,還能當茶喝,不僅美容養(yǎng)人,還能解決大問題。它們一是薏米,一是紅豆。
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里稱作“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
現(xiàn)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jié),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薏米和紅豆的“消腫”作用,不要以為是水腫,現(xiàn)在的人,10個里面起碼有5~6個身體發(fā)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tài)臃腫。在中醫(y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程度有深有淺而已。
祛濕性很好的紅豆薏米粥,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所以,薏米紅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于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這些方法,也能有助于祛濕
運動排汗
現(xiàn)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濕氣方法。特別是夏天盡量不要開空調,多開風扇,讓身體里面的汗排出來,否則你的濕氣太重,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的。
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環(huán)境祛濕法:避環(huán)境的濕
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huán)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不要直接睡地板??諝庵兴謺陆登业匕鍧駳庵?,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水分攝取要適量。
均衡飲食祛濕法
腸胃系統(tǒng)攸關營養(yǎng)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fā)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fā)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此外,適當午睡、戒煙戒酒、飲食清淡適量也是祛濕途中應該注意的。
去除濕氣辦法有哪些?看著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已經了解到了什么樣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去除濕氣了,飲食和環(huán)境對于去除人們體內的濕氣有著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注意,一定要注意運動,盡量的少食用冰冷的食物,注意飲食的營養(yǎng),多吃紅豆,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去除濕氣了。
除濕的中草藥有哪些
1、除濕的中草藥有山藥
中醫(yī)方面認為山藥性平,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不僅具有很好的補肺以及保健脾胃的作用,服用之后還具有益腎填精的作用,如果是腎虛的患者經常服用,那么身體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2、除濕的中草藥有干貝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江珧柱,性平,服用之后味道甘咸,具有很好的滋陰補腎的作用,所以一些腎陰虛的患者可以經常服用。
3、除濕的中草藥有何首烏
何首烏具有保健肝腎以及幫助精血滋生的作用,對于腎虛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一般情況下,腎虛的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腰膝酸軟、頭發(fā)發(fā)白以及筋骨酸痛的情況,不僅僅是男性會出現(xiàn)腎虛的情況,女性也同樣如此,這個時候服用一些何首烏能夠有效的令身體健康。
4、除濕的中草藥有靈芝
靈芝100克、炙龜板100克、烏梢蛇50克、熟地黃100克、枸杞子100克、沙苑子100克、玫瑰花20克。裝入廣口瓶或壇內,低度酒泡過中藥2~3厘米,定時拌動,半月后酌加蜂蜜,睡前飲用。滋陰補腎,適用于因腎陰虧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盜汗等癥。
5、除濕的中草藥有巴戟
巴戟天、菟絲子、覆盆子各15克,米酒250克。將巴戟天、菟絲子、覆盆子用米酒浸泡,7天后即可服用。
除濕的注意事項
1、除濕的注意事項有飲食不節(jié)
過食冷飲、涼菜、涼性蔬果,喝涼茶等均會造成體內濕氣重。在中醫(yī)中,脾主運化,能運化水谷,亦可運化水濕。脾喜甘、喜燥、喜陽,但若常食寒涼之物,必會使得寒氣侵入體內,傷及脾陽,從而影響脾的運化水濕的能力,導致體濕。便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使得體內水分代謝失常,造成體濕。
2、除濕的注意事項有長期熬夜
夜為陰,晝?yōu)殛?熬夜傷陰,容易引起陰虛、氣虛,不僅傷害脾胃,還會傷及五臟。五臟六腑損傷,運濕除邪能力勢必減弱,亦可造成體濕的。
3、除濕的注意事項有生活環(huán)境潮濕
人長期生活于潮濕環(huán)境中,也會導致濕邪內犯,造成體濕。所以要避免長處于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
除濕的辦法有哪些
1、豐隆穴艾灸祛濕
位于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2、解溪穴艾灸祛濕
解溪穴位于腳背、踝關節(jié)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于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3、三元穴艾灸祛濕
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的位置,屬于養(yǎng)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4、足三里穴艾灸祛濕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5、中脘穴艾灸祛濕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癥狀,同時有助于祛濕。
6、谷穴艾灸祛濕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7、池穴艾灸祛濕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huán)。
濕氣重的情況可以采用泡腳的方式來幫助我們達到治愈的效果,熱水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盡可能的幫助我們排出體內的濕氣,可以在熱水中放入一些生姜可以有效地刺激足部的器官,想必大家對于除濕氣的辦法有哪些也想進一步了解一下。
人體少動、熬夜、壓力大、飲食過量,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tǒng)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xiàn)腸胃炎現(xiàn)象。
食療方法1:取綠豆30克,鮮百合30克,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煮粥食用。
方法2:取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蔥、姜為輔料烹調,食用。
只要你合理飲食,多做運動,調整作息,維持正常生活習慣,不久便會痊愈,祝你早日恢復健康!
濕氣重可以用生姜泡腳,生姜可以有效的激發(fā)我們體內的熱量幫助我們對抗?jié)駳獾膯栴},都是日常一定要注意保暖,千萬不能讓寒冷空氣侵襲我們自身的身體,尤其是在冬天,做好相應的保暖措施非常有必要,大家要多方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