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常見反應和處理方法
夏季養(yǎng)生拔罐。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不注意養(yǎng)生,將為我們的生活埋下悲劇的種子。如何分辯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拔罐的常見反應和處理方法,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導讀:拔罐的常見反應和處理方法,拔罐是中醫(yī)對疾病的治療和身體功能調節(jié)的一種方式,但拔罐并不像我們知道的那樣簡單,拔罐的常見反應和處理方法,一起來看看。
拔罐時的正常反應
無論用何種方法將罐吸于體表,由于罐子的負壓吸引作用,局部軟組織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覺得局部有牽拉發(fā)脹感,或發(fā)熱、溫暖、涼氣外出、舒適感等,有的病證立即或漸漸減輕,甚至完全消除。當然,上述感覺并非全部出現(xiàn),依個體反應的不同,出現(xiàn)的多寡顯隱有別。留罐到一定時間(數(shù)分鐘至十多分鐘),或閃罐、走罐多次后,局部的軟組織呈現(xiàn)潮紅、紫紅色(瘀斑色),或出現(xiàn)丹痧(小點狀,紫紅色疹子),起罐后皮膚的這些變化可能維持一至數(shù)天。這些,都屬于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
拔罐時的異常反應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緊張,疼痛灼辣難忍,數(shù)分鐘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濕氣證),或于施術局部的遠端感覺發(fā)涼、發(fā)麻、疼痛等,均屬異常反應。引起異常反應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1、病人心理反應過度。
2、罐子吸力過大。
3、施術時失誤、灼傷皮膚,或皮膚本來就有傷口。
4、所涂藥物的刺激過強。
5、罐口邊緣過?。ㄖ复霉蓿?,或不平滑,有砂粒狀樣凸起或凹縫、凸痕,或病人皮膚干枯松弛(如老年人),加上醫(yī)者上罐時可能旋轉了手腕(旋罐),使皮膚出現(xiàn)皺褶。
6、吸罐時間過長,局部瘀血形成過多,隆起明顯。
7、拔罐的局部有淺在的較大動脈分布(如腹肌溝動脈、足背動脈搏動處),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軟組織緊張,動脈受壓而使血運受到影響,于是遠端的組織出現(xiàn)缺血,故出現(xiàn)發(fā)麻、發(fā)冷、疼痛等反應,甚至還會出現(xiàn)組織壞死。
拔罐的常見反應和處理方法
1、要仔細檢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棄之不用;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
2、雖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針刺那樣強烈,但畢竟是穴位刺激。由于存在著個體差異,各人對刺激的反應程度強弱不一,故對于饑餓、疲勞、精神緊張、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術,尤其不要在反應強烈的穴位,如合谷、太沖等穴施術。環(huán)境氣溫不要太低,盡量不讓患者有寒冷感出現(xiàn)。
3、上罐后要多詢問患者的感覺,多觀察罐內的皮膚變化情況。如果病人訴說吸拔太緊,有疼痛或燒灼感覺(涂藥罐、敷藥罐出現(xiàn)輕度灼痛感屬正常現(xiàn)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輕輕壓一下罐口緣的軟組織,使軟組織與罐口邊緣間形成一個極小的縫隙,若是用氣嘴罐者,可稍旋松氣栓螺帽,讓少許空氣進入,以減小罐內負壓。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應檢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調整。如果經(jīng)上述處理后仍有不適,應脫罐檢查。假若局部皮膚起泡,也應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藥水,并加以包扎,以預防感染。
4、在施行針罐法時,如針口過于脹痛,或酸脹痛感向他處傳感,難以忍受,應起罐調整針的深度或刺向,待反應減輕后再進行拔罐。
5、在施術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暈罐現(xiàn)象,切勿驚慌失措,應把病人的衣服紐扣解開,給熱開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
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心臟、大血管部位,孕婦的腰骶、下腹部,均不宜拔罐哦。
相關閱讀
1.正常反應:不論采用何種方法將罐吸附于施治部位,由于罐內的負壓吸拔作用,局部組織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覺得局部有牽拉發(fā)脹感,或感到發(fā)熱、發(fā)緊、涼氣外出、溫暖、舒適等,這都是正常現(xiàn)象。起罐后,走罐后,治療部位出現(xiàn)潮紅、或紫紅、或紫紅色疹點等,均屬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待1至數(shù)天后,可自行恢復,毋需作任何處理。
2.異常反應:拔罐后如果患者感到異常,或者燒灼感,則應立即拿掉火罐,并檢查有無燙傷,患者是否過度緊張,或術者手法是否有誤,或是否罐子吸力過大等。根據(jù)具體情況予處理。如此處不宜再行拔罐,可另選其它部位。如在拔罐過程中,患者感覺頭暈、惡心、目眩、心悸、繼則面色蒼白、冷汗出、四肢厥逆、血壓下降、脈搏微弱,甚至突然意識喪失,出現(xiàn)暈厥時(暈罐),應及時取下罐具,使患者平躺,取頭低腳高體位。輕者喝些開水,靜臥片刻即可恢復。重者可用臥龍散或通關散吹入鼻內,連吹2-3管,待打噴嚏數(shù)次后,神志即可清?;蜥槾贪贂⑷酥小⒅袥_、少商、合谷等穴;必在時注射可拉明、安息香酸鈉、咖啡因等中樞興奮劑。如果術前做好解釋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懼,術中能很好掌握病人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緊張,疼痛灼辣難忍,數(shù)分鐘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濕氣證),或于施術局部的遠端感覺發(fā)涼、發(fā)麻、疼痛等,均屬異常反應??纯窗喂蕻惓7磻泻晤A防及處理方法?
1.正常反應
無論用何種方法將罐吸于體表,由于罐子的負壓吸引作用,局部軟組織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覺得局部有牽拉發(fā)脹感,或發(fā)熱、溫暖、涼氣外出、舒適感等,有的病證立即或漸漸減輕,甚至完全消除。當然,上述感覺并非全部出現(xiàn),依個體反應的不同,出現(xiàn)的多寡顯隱有別。留罐到一定時間(數(shù)分鐘至十多分鐘),或閃罐、走罐多次后,局部的軟組織呈現(xiàn)潮紅、紫紅色(瘀斑色),或出現(xiàn)丹痧(小點狀,紫紅色疹子),起罐后皮膚的這些變化可能維持一至數(shù)天。這些,都屬于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
中醫(yī)和西醫(yī)可根據(jù)局部的反應情況來診斷和輔助診斷疾病。中醫(yī)認為,拔罐區(qū)出現(xiàn)水泡、水腫、水氣過多者,揭示患濕氣證。出現(xiàn)深紅、紫黑或丹痧,或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fā)熱者,提示患熱毒證;身體不發(fā)熱者,提示患瘀血證;皮色不變,觸之不溫者,提示患虛寒證;微癢,或出現(xiàn)皮紋,提示患風證。有關刺絡拔罐吸出的液體,可表現(xiàn)不同的病情。一般認為:鮮血顯示病情較輕,黑血或瘀塊顯示瘀阻較重,黃水顯示濕熱證,清水顯示寒濕,血水往往出現(xiàn)在治療的開始階段或疾病即將痊愈階段。至于出血量多少,亦可提示病情的輕重及轉歸。有些患者開始治療時,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這是瘀血阻塞嚴重或風氣盛的表現(xiàn),隨著治療次數(shù)的增加,瘀血逐漸被吸出,出血量才漸漸增多,但隨著病情的好轉,出血量又會漸漸減少,直至吸不出血。西醫(yī)認為,拔罐區(qū)若出現(xiàn)微細出血,可作為診斷發(fā)疹性疾病(如麻疹、風疹、猩紅熱、斑疹傷寒等)的依據(jù)之一,因為這些疾病的發(fā)疹前期都發(fā)生毛細血管的損害。若出現(xiàn)印痕黑暈,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疊,則為斑疹傷寒的陽性反應,這種反應較變形菌微生物凝集反應或立克次體凝集反應平均可提早2天出現(xiàn),且陽性率高;出現(xiàn)很多大水泡,提示有水液潴留,肢體有不明顯的肉眼難以觀察出現(xiàn)的水腫癥;呈現(xiàn)粉紅色或無色斑,提示患有神經(jīng)痛或高血壓癥;呈現(xiàn)深紫色斑,并且在紫紅色的印痕中間常出現(xiàn)黑褐色斑紋者,提示患有肌肉風濕癥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若治療過程中這些印痕或斑紋逐漸減少,則提示病情減輕、好轉或痊愈。
2.異常反應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緊張,疼痛灼辣難忍,數(shù)分鐘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濕氣證),或于施術局部的遠端感覺發(fā)涼、發(fā)麻、疼痛等,均屬異常反應。引起異常反應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1)病人心理反應過度。
(2)罐子吸力過大。
(3)施術時失誤、灼傷皮膚,或皮膚本來就有傷口。
(4)所涂藥物的刺激過強。
(5)罐口邊緣過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狀樣凸起或凹縫、凸痕,或病人皮膚干枯松弛(如老年人),加上醫(yī)者上罐時可能旋轉了手腕(旋罐),使皮膚出現(xiàn)皺褶。
(6)吸罐時間過長,局部瘀血形成過多,隆起明顯。
(7)拔罐的局部有淺在的較大動脈分布(如腹肌溝動脈、足背動脈搏動處),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軟組織緊張,動脈受壓而使血運受到影響,于是遠端的組織出現(xiàn)缺血,故出現(xiàn)發(fā)麻、發(fā)冷、疼痛等反應,甚至還會出現(xiàn)組織壞死。
暈罐,是指在拔罐的過程中,病人出現(xiàn)頭暈、心慌、惡心、嘔吐、冒冷汗甚至暈厥等癥狀。引起暈罐的原因為虛弱、饑餓、疲勞、精神緊張,或置罐于禁忌部位等。一般而言,單純拔罐引起暈罐者極為罕見,只有在施行針罐法和刺罐法時偶有發(fā)生。
3.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
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措施如下。
(1)要仔細檢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棄之不用;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
(2)雖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針刺那樣強烈,但畢竟是穴位刺激。由于存在著個體差異,各人對刺激的反應程度強弱不一,故對于饑餓、疲勞、精神緊張、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術,尤其不要在反應強烈的穴位,如合谷、太沖等穴施術。環(huán)境氣溫不要太低,盡量不讓患者有寒冷感出現(xiàn)。
(3)上罐后要多詢問患者的感覺,多觀察罐內的皮膚變化情況。如果病人訴說吸拔太緊,有疼痛或燒灼感覺(涂藥罐、敷藥罐出現(xiàn)輕度灼痛感屬正?,F(xiàn)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輕輕壓一下罐口緣的軟組織,使軟組織與罐口邊緣間形成一個極小的縫隙,若是用氣嘴罐者,可稍旋松氣栓螺帽,讓少許空氣進入,以減小罐內負壓。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應檢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調整。如果經(jīng)上述處理后仍有不適,應脫罐檢查。假若局部皮膚起泡,也應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藥水,并加以包扎,以預防感染。
(4)在施行針罐法時,如針口過于脹痛,或酸脹痛感向他處傳感,難以忍受,應起罐調整針的深度或刺向,待反應減輕后再進行拔罐。
(5)在施術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暈罐現(xiàn)象,切勿驚慌失措,應把病人的衣服紐扣解開,給熱開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經(jīng)上述處理后,仍未能緩解癥狀時,應立即起罐,讓病人去枕平臥。如果反應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壓),應把枕頭墊于腳下,使成頭低腳高位,同時以指甲緣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內關、足三里等穴。對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條溫灸涌泉穴或百會穴。經(jīng)上述辦法處理后倘若昏厥、低血壓仍不能糾正者,可考慮應用中樞神經(jīng)興奮劑或輸液。
拔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干細胞修復功能,及壞死血細胞吸收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激發(fā)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jié)人體免疫力的作用。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中醫(yī)拔罐的常見反應與護理方法,一起來看看。
無論用何種方法將罐吸于體表,由于罐子的負壓吸引作用,局部軟組織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覺得局部有牽拉發(fā)脹感,或發(fā)熱、溫暖、涼氣外出、舒適感等,有的病證立即或漸漸減輕,甚至完全消除。當然,上述感覺并非全部出現(xiàn),依個體反應的不同,出現(xiàn)的多寡顯隱有別。留罐到一定時間(數(shù)分鐘至十多分鐘),或閃罐、走罐多次后,局部的軟組織呈現(xiàn)潮紅、紫紅色(瘀斑色),或出現(xiàn)丹痧(小點狀,紫紅色疹子),起罐后皮膚的這些變化可能維持一至數(shù)天。這些,都屬于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
中醫(yī)拔罐的常見反應與護理方法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緊張,疼痛灼辣難忍,數(shù)分鐘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濕氣證),或于施術局部的遠端感覺發(fā)涼、發(fā)麻、疼痛等,均屬異常反應。引起異常反應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1)病人心理反應過度。
(2)罐子吸力過大。
(3)施術時失誤、灼傷皮膚,或皮膚本來就有傷口。
(4)所涂藥物的刺激過強。
(5)罐口邊緣過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狀樣凸起或凹縫、凸痕,或病人皮膚干枯松弛(如老年人),加上醫(yī)者上罐時可能旋轉了手腕(旋罐),使皮膚出現(xiàn)皺褶。
(6)吸罐時間過長,局部瘀血形成過多,隆起明顯。
(7)拔罐的局部有淺在的較大動脈分布(如腹肌溝動脈、足背動脈搏動處),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軟組織緊張,動脈受壓而使血運受到影響,于是遠端的組織出現(xiàn)缺血,故出現(xiàn)發(fā)麻、發(fā)冷、疼痛等反應,甚至還會出現(xiàn)組織壞死。
甲醛中毒如果中毒比較嚴重,對身體的危害是比較嚴重的,而且甲醛中毒以后,誘發(fā)癌變的可能性也特別大,所以對于很多甲醛中毒的患者,那么就想全面了解一下甲醛中毒反應和危害,為了你能全面的了解,就來一同看看下面詳細介紹。
甲醛中毒是指其他各種名稱,如接觸甲醛,甲醛毒性,毒性甲醛和福爾馬林中毒。暴露于甲醛的人更容易患甲醛中毒。人們通常使用的產(chǎn)品也可以維持甲醛中毒的癥狀。甲醛中毒的跡象的嚴重程度取決于一個人吸入或攝入的甲醛的量。甲醛中毒可導致肺水腫、昏迷、休克等癥狀。改善室內通風設備、種植盆栽可預防甲醛中毒。
其濃度在每立方米空氣中達到0.08-0.09mg/m3時,兒童就會發(fā)生輕微氣喘。當室內空氣中達到0.1mg/m3時,就有異味和不適感 ;達到0.5mg/m3時,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淚;達到0.6mg/m3,可引起咽喉不適或疼痛。濃度更高時 ,可引起惡心嘔吐,咳嗽胸悶,氣喘甚至肺水腫;達到30mg/m3時,會立即致人死亡。
甲醛危害
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的危害有: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結腸癌、腦瘤、月經(jīng)紊亂、細胞核的基因突變,DNA單鏈內交 連和DNA與蛋白質交連及抑制DNA損傷的修復、妊娠綜合癥、引起新生兒染色體異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記憶力和智力下降。
甲醛中毒的反應和危害,以上內容就做了具體的闡述,所以對于很多經(jīng)常接觸甲醛的一些患者,當自己身體出現(xiàn)了中毒反應,那么要盡快的通過有效的處理,讓自己甲醛中毒的反應,能通過有效的治療,盡快得到改善,這樣對自己身體危害會更小。
一、 罐具
1、竹罐 取質地堅硬的成熟毛竹,將其鋸成8~10cm長的一端有節(jié)的竹筒。然后削去外皮,打磨光滑竹筒的內壁及筒口即可。竹罐的優(yōu)點是輕便、耐用、不易打破、取材容易、制做簡單、價格便宜。缺點是鐵爆裂漏氣。
2、陶瓷罐 用陶土燒制而成,口底小,中間大,狀如腰鼓。外涂黑釉或黃釉。適于火力排氣。陶瓷罐的優(yōu)點是價格低廉,吸拔力大。缺點是罐具較重,容易打碎。
3、玻璃罐 系以耐熱性好的玻璃制成,口小,腔大,罐口略外翻。有大、中、小三種型號。玻璃罐的優(yōu)點是罐壁透明,可隨時面察拔罐部位的皮膚變化,因此臨床最為常用。又由于觀察方便,特別適于刺絡拔罐。缺點是導熱過快,容易打碎。
4、金屬罐 多以銅、鐵、鋁制成,狀好竹罐。其優(yōu)點是不易破碎,消毒便利。缺勤點是導熱過快,成本價高,無法觀察吸拔部位皮膚變化,故而現(xiàn)已很少應用。
5、抽氣排氣罐 主要有注射器排氣罐、橡皮球排氣罐,電動負壓拔罐機(圖15-1)等。
6、復合罐具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罐具配用治療儀者越來越多。如罐內安裝刺血器,可在拔罐時接通電源,增加拔罐的溫熱效應,稱為電熱罐。另外,還有將紅外線治療療儀、紫外線燈管、激光發(fā)生器、磁鐵等入罐內,形成紅外線罐、紫外線罐、激光罐、磁療罐等。
二、 拔罐法
1、單純罐法 單純罐法是指以罐具為工具不配合其他藥物或器械進行治療的方法,主要有留罐法、走罐法和內罐法。
留罐法以火力或水煮排氣后迅速將罐具吸反在對應部位,留置一段時間再時行起罐。根據(jù)留罐后手法的不同,又分為旋轉罐法,按罐法和搖罐法。
拔罐是一種中醫(yī)中一種古老的保健方式,一直被我們沿用至今,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chǎn)。具有驅寒祛濕,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還可以治療疾病??磥砗锰庍€是很多的,操作的步驟也很簡單。小編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拔火罐的步驟及其注意事項,說不定這樣一來你還能學會一招呢。
工具/原料:一整套拔罐器,進入三伏的夏天
方法/步驟
1.要被拔罐的人脫掉上衣,平躺在床上。
先進行簡單的背部按摩,使背部肌肉放松、發(fā)熱,然后在背上涂上能保護皮膚的潤滑油,像橄欖油之類的。
2.從背部中間往兩邊、從上面往下面慢慢挨著放罐,抽取里面的空氣,力度和時間以被拔罐者能接受的程度為宜。此處注意,放罐的地方一定是肉比較厚的地方。留罐的時間一般為5分鐘,過長則易起水泡,使皮膚破損。
3.除了在相關的穴位上留罐以外,還可以在疼痛點上留罐,使血液循環(huán)加快,從而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
4.罐拔完了以后,在背部來回多揉搓幾下,使淤血的地方肌肉得到放松,直到皮膚發(fā)熱。然后在背上蓋一塊毯子,不要著涼了。家里有條件的話,可以買那種里面夾了紅豆的毯子,用微波爐加熱了蓋在背上,效果非常好。
5.拔罐以后八小時之內千萬不要洗澡,因為拔過之后的皮膚細胞處于張開狀態(tài),洗澡勢必會把大量的濕氣帶入體內,適得其反。
當天最好不要吹風、吹空調,跟洗澡的原理是一樣的。
6.拔罐以后尤其要注意睡覺時床單的衛(wèi)生及干濕狀況。因為此時皮膚處于很脆弱的狀態(tài),要是床單不夠衛(wèi)生和干燥,很容易引起皮膚過敏。
注意事項
一定要是夏天,最好是三伏天
拔罐的時候不能吹風扇和空調,能出汗是最好的
為了安全起見,拔罐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的人, 最好是不要用火罐,用真空罐就好了
拔罐后起泡是正?,F(xiàn)象,不用擔心, 也不要戳破,以免引起皮膚感染
拔火罐是一種既可保健,又可治療的健康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得多了解一些相關的注意事項。并且最好請專業(yè)人員幫忙操作,以免操作失誤,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戳艘陨辖榻B,大家可以找機會去體驗一下啦。
拔罐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中醫(yī)保健療法,很多人都會通過拔罐的方式來養(yǎng)生,現(xiàn)在拔罐的類型有很多種,有的是陶瓷罐,有的是玻璃罐,還有就是真空罐,家里面比較常用的就是真空的,外面經(jīng)常會用到的就是火罐,拔火罐后可能會在皮膚上面短時間內出現(xiàn)一些水泡,這是病毒在逼出體外,這個過程都是有的。
拔罐后起水泡是怎么回事
中醫(yī)中的拔罐是通過一種體外的物理方式將體內毒素逼出體外的過程,拔罐出水泡的實質就是皮膚皮下"充水",體內的痰、飲、水、濕等病理產(chǎn)物以及水分在負壓的作用下透過皮下組織,進入并停留在皮膚中,這樣就形成了水泡。
拔罐后有時局部皮膚除了出現(xiàn)出血點、瘀血等現(xiàn)象之外,有些患者會出現(xiàn)水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患者體內風寒濕濕毒較盛,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xiàn)。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xiàn)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xiàn)。
2、留罐時間有點長。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有關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鐘也不會有起泡的現(xiàn)象。也有人5-10分鐘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了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3、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偟囊?guī)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數(shù)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機體內痰飲水濕的情況。水泡比較明顯,數(shù)量較多,色白,周圍皮膚溫度不高則為寒濕證;水泡不太明顯,數(shù)量較少,色微黃,或者渾濁,周圍皮膚溫度較高則為濕熱證。
拔罐后起水泡怎么辦
可在常規(guī)碘酒和酒精消毒后,用注射器在水皰的邊緣刺入將水抽出來。然后涂以龍膽紫即可,不必包扎。如出現(xiàn)了感染,可服用抗菌藥物即可。
拔罐后出現(xiàn)水泡,水泡沒有破潰者,可用以下中醫(yī)外敷小驗方進行治療:
1、食鹽1份,涼開水2份。將鹽放入水中,攪勻后將紗布浸入,然后敷于燒傷燙傷處,隨時更換。
2、生大黃適量。將大黃研成細粉,加麻油適量,調成糊狀,涂于患處,用紗布包好,每日換藥1次。
拔罐起水泡是怎么回事、拔罐起水泡該怎么辦,上面的為我們做出了介紹,起水泡的部位盡量不要用手觸碰,穿寬松點的衣服不要讓衣物貼在患處,另外,要清淡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
本文導讀:我們都知道,拔罐是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中的一種,屬于非藥物性的自然療法。不僅安全性很高,同時使用起來方便,效果也很不錯。不僅是治病救人,就連日常保健也是效果驚人。拔罐之后,患者的身體皮膚顏色就會發(fā)生改變。拔罐顏色反映出了患者的身體狀況,也有助于醫(yī)生判斷患者的致病原因。
拔罐顏色除了和患病的致病原因有關系,同時和留罐時間長短也是有關系的。留罐時間并不是可以隨心情來決定的,不同的體質留罐時間也是不相同的,一般情況下都是10分鐘到15分鐘左右。
拔罐顏色反應病因
拔罐主要就是通過杯罐中的氣壓和外界的氣壓不相同所長生的負壓來迫使皮膚,這樣皮膚就會 出現(xiàn)顏色的改變。一般在杯罐取下之后,不同的人在拔罐的部位和穴位上的皮膚夜色都會發(fā)生改變,這代表了患者不同的身體疾病。
1、紫色
如果患者拔罐的部位出現(xiàn)了紫色或者是黑紫色,這就說明患者的體內的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了問題,用中醫(yī)都說法就是體內淤血,所以應該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或者食物來進行治療。
如果不僅僅是皮膚發(fā)紫,同時還伴隨著斑塊,那就說明患有寒濕之癥;
2、鮮紅色
如果拔罐之后發(fā)現(xiàn)皮膚變成了鮮紅色,這就說明患者體內是內熱,所以日常飲食應該多吃一些降火的食材。當然,拔罐之后皮膚出現(xiàn)鮮紅色的癥狀還是比較少見的。
如果發(fā)現(xiàn)皮膚雖然是發(fā)紅,但是并不是鮮紅色而是色澤暗淡,那仍舊是內熱癥狀,但是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了,身體中出現(xiàn)了血枯而導致血液運行不暢的癥狀。這種狀況一般都是患者患有了血脂高等等的疾病,可以通過一些藥物來瀉火和活血,這樣就可以恢復健康。
3、灰白色
如果拔罐的位置發(fā)白或者是沒有顏色改變,那么說明患者體內的寒氣比較重,導致身體出現(xiàn)了虛寒的癥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使用一些祛寒的藥物進行調理身體;
4、罐內壁出現(xiàn)水汽
這就說明身體的一些部位有濕氣,所以要用一些祛濕的食物和藥物進行調養(yǎng);
5、皮膚出現(xiàn)水泡
這也是由于體內的濕氣過重導致的現(xiàn)象,可用祛濕藥物調養(yǎng);
6、皮膚出現(xiàn)褶皺
這是由于患者的體內被風邪入侵了,常見在冬春季,最好應該立即接受治療,避免并且加重導致患上皮膚疾病;
7、丹砂紅點
所謂的丹砂紅點值得就是在拔罐之后,皮膚中出現(xiàn)了皮紋,而罐印中則出現(xiàn)了丹砂紅點,這是由于患者體內濕氣過重造成的。
當然,除了由于各種疾病導致拔罐之后皮膚顏色發(fā)生了改變,一些拔罐過程中的手法和操作細節(jié)也可以很大程度的影響拔罐之后皮膚的顏色和形狀,常見的就有留罐時間的長短等等。
這些原因之外,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也會造成拔罐顏色的不一樣。并不是人人都能夠進行拔罐的,常見的一些會皮膚過敏的患者。皮膚上有潰瘍的患者和一些患有出血性繼斌的患者,這些人群都是不能夠拔罐的。因為拔罐不僅不能緩解病情,同時還有可能加重身體本身患有的疾病。
有些人認為拔罐顏色很難看,感覺像是被人毆打了,有礙觀瞻。其實這并不是一件嚴重的事情,拔罐之后留下罐印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影響,并且在7天左右的時間就會基本消失,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拔罐拔出的東西為痰濕濁物
拔罐結束之后,不僅僅是皮膚顏色發(fā)生了改變,同時有些時候會吸出很多東西,這又究竟是什么呢?
拔罐一般都是用火在杯罐中燃燒,然后趁熱將杯罐按在皮膚中,利用被罐內的氣壓和外界氣壓之間形成的負壓來令杯罐吸附在皮膚表面,甚至吸附皮膚之下的穴位、經(jīng)絡和毛孔等等,這樣體內的氣血就會由于受到刺激而運動加速,這樣一些體內的垃圾、濕寒之氣等等多余的東西就會排出體外。
常見的吸出物有很多,有些是呈現(xiàn)液體形狀的,也有些是固體,也有一些是膠狀物質,這都是正常的現(xiàn)象。一般吸出來的物質就是我們常說的痰濕污濁之物,如果呈現(xiàn)液體狀,那就說明問題不是很嚴重;如果吸出來的是呈現(xiàn)膠狀,那就說明問題比較嚴重的,最好能夠到醫(yī)院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檢查。
拔罐顏色改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并不值得大驚小怪。我們需要了解拔罐顏色改變所代表的意思,不同的顏色改變代表了患有不同的疾病。只有具體、確實的了解了拔罐顏色的知識,這樣才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導讀:拔罐的常見體位有哪些?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容易影響拔罐效果。那么拔罐的常見體位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
拔罐的種類
1、角罐
多用牛角制成,大小不一,由材料大小而定,口徑一般不超過6厘米,內空長不超過8厘米,選料要選角壁厚實無脫層的,尖端內空與口徑端大小基本相等,不能順著角的外形加工,若頂端小口徑大,拔罐時沒有多少吸附力。特點是不易摔破,能涼心瀉肝,清胃中熱,祛風利痰,辟邪解毒,不得蒸煮,煮后失去獨特作用并會脫層。
2、竹罐
選用很圓的毛竹,竹齡2-3年,截成長6-9厘米,一端留節(jié)為底,一端為罐口,口徑有3-6厘米不等,除去青皮和內膜,壁厚0.6-0.9厘米,形成腰鼓,口平整光滑。特點是輕巧、不易摔破,但易裂吸附力不大。
3、陶罐
陶土燒制而成,罐兩端較小,中間略大,形如腰鼓。特點是吸力大,但較重易摔破。
4、玻璃罐
玻璃制成,形狀球狀,口平滑,大小分一二三四五號。特點是使用時能看到被拔部分皮膚的淤血程度,便于掌控拔罐時間,臨床上多用此罐,但易摔破。
5、抽氣罐
由真空栓和罐兩部分組成,在拔罐的基礎上,利用抽真空的原理制成。特點是操作方便安全便于觀察拔罐部分淤血程度,不易破損,可調罐內負壓,大小種類很多,并能自己給自己背后拔罐,不需用火,但不能用作拔響罐和油走罐。
拔罐的常見體位有哪些
體位一:坐立位
坐立于木凳上,暴露后頸及背部,有利于吸拔頸肩和腰背脊椎兩側,以及大腿前上側膝部等部位。
體位二:側臥位
側臥位可根據(jù)治療需要,將兩下肢均屈曲或一腿屈曲,另一腿伸直。有利于吸拔胸脅。髓和下肢內外側等部位。
體位三:俯臥位
背面而臥,或頭轉向一側或向下,下墊枕頭,上肢自然置于軀干兩旁,肌肉放松,呼吸自然,暴露背部、下肢,有利于吸拔腰背、脊椎兩側,以及下肢后側等部位。
體位四:仰臥位
仰面而臥,頭下墊枕,下肢平伸或膝下墊枕,上肢自然置于軀干兩旁,或屈肘置于頭部兩側,肌肉放松,暴露胸。腹部及上、下肢前內側,有利于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側等部位。
拔罐注意事項
1、睡前拔火罐效果最佳。
2、要選擇合適的罐子。很多人習慣把吃剩的罐頭瓶當作火罐使用,由于罐頭瓶的玻璃材質不同,有些瓶口很薄,受熱后易爆裂傷人。因此,要選擇醫(yī)療專用的火罐,以保安全。
3、要懂得基本的穴位。認準穴位,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比如:腰眼、肩井、曲池及各關節(jié)處等。
4、準備充分,防止燒傷。點火時罐內受熱要均勻,火不要過大,防止火苗竄出罐外,以免燒傷。
5、起罐時,不可強力硬拔。應一手抓住罐子,一手按下皮膚,輕柔起罐。
6、起罐后,及時穿好衣服,做好保暖。不要立即到戶外活動,以免再次受風著涼。
拔罐的體位有很多,并不是單一固定的。具體選擇哪種體位,要根據(jù)拔罐部位、舒適度等而定。拔罐時,可靈活掌握。
在拔罐過程中,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青紫:拔罐后可見有的拔罐部位青紫,有的殷紅,有的則不變色。青紫及發(fā)紅部位往往病情較重,瘀阻較重。有時這些部位并非是疼痛最重的部位,只要堅持在原處拔罐,青紫就會慢慢消退,疾病也能治愈。
(2)發(fā)泡:這種情況比較多見。有的一日起泡,有的則至三五日甚至十余日起泡。所起的泡有較為清亮的水泡,也有紫紅的血泡等。發(fā)泡現(xiàn)象多為局部病情的反映,一般受病情輕重(一般瘀阻較重的發(fā)泡較快)、季節(jié)(夏天較易發(fā)泡而冬季則較慢,這也是拔罐治療提倡冬病夏治的一個原因)、皮膚
疏密(一般皮膚細嫩的易發(fā)泡,如青年女性,而壯年男性則發(fā)泡較慢)等因素影響。正常生理條件下,血管內滲透壓和血管壁通透性處在一較恒定的水平,拔罐的抽吸很難將其改變,不易起泡。發(fā)泡后可用消毒針灸針將較大的泡刺破,放出其中的液體。對于發(fā)泡后的創(chuàng)面如何處理,如今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一種是為防止感染,用無菌紗布覆蓋,按時換藥,直至愈合;另一種觀點則是繼續(xù)在發(fā)泡部位拔罐,以抽吸其中的病理產(chǎn)物。筆者比較傾向于后一種。大家都知道,以前有血罐的治療方法,即在拔罐前先用三棱針或梅花針點刺拔罐部位,可以抽吸出一些暗紫色的血液凝塊,療效比較明顯。但缺點是如何確定被拔罐部位是瘀血瘀阻的部位呢?如果確定準確,能夠抽出瘀血,癥狀明顯減輕,如果確定不準,將會拔出紅色血液,癥狀也不能減輕?,F(xiàn)在拔罐發(fā)泡已經(jīng)證明局部有病,所以更應該在發(fā)泡處繼續(xù)拔罐以抽吸出病理產(chǎn)物。
實踐發(fā)現(xiàn),在發(fā)泡處繼續(xù)拔罐,的確可抽吸出不同的病理產(chǎn)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暗紫色瘀血:大多病程較長,瘀滯日久,多因勞累引起。
②黃色粘稠膠凍樣物:多因感受寒濕引起。
③無色清稀水樣物:多因受涼引起。
如果病程較長,瘀阻較重,則這一階段歷時較長,一般10天左右病理產(chǎn)物出凈,出凈后拔罐處即結痂愈合。
在拔出病理產(chǎn)物的過程中,尚可見類炎癥反應,即發(fā)泡部出現(xiàn)紅腫,根部發(fā)硬,按之疼痛,這是病理產(chǎn)物聚集導致,一般只需在原處拔,待病理產(chǎn)物抽吸凈后,類炎癥反應即可消退,根部自然柔軟,觸之如同正常肌膚,結痂愈合,疾病治愈。如發(fā)泡后不在原處拔罐,則拔罐出不易結痂,愈合亦慢。愈合后皮膚可留有黑疤,也可慢慢恢復至正常皮膚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