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刮痧的療法
春季養(yǎng)生睡眠深入時心慌。
物質是健康的基礎,精神是健康的支柱,運動是健康源泉,科學是健康的法寶!對于養(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如何分辯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深入了解刮痧的療法,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刮痧" 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復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所揭示的中西文化差異令不少人沉思不已,那么,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知道什么是刮痧嗎? 刮痧原理
是根據(jù)中醫(yī)十二經(jīng)脈及奇經(jīng)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jīng)絡,使局部皮膚發(fā)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部位 人體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頸椎上下左右四處,喉骨兩旁,兩臂彎,兩腿彎,脊椎兩旁,前胸肋骨間,后背肋骨間,兩足內外踝后的足跟肌腱處,左右肋下肝脾區(qū),以及兩肩胛崗上和崗下等處。背部刮痧取俯臥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會出現(xiàn)青紫色出血點。擴展閱讀
刮痧 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復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所揭示的中西文化差異令不少人沉思不已,那么,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知道什么是刮痧嗎?
刮痧原理
是根據(jù)中醫(yī)十二經(jīng)脈及奇經(jīng)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jīng)絡,使局部皮膚發(fā)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部位
人體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頸椎上下左右四處,喉骨兩旁,兩臂彎,兩腿彎,脊椎兩旁,前胸肋骨間,后背肋骨間,兩足內外踝后的足跟肌腱處,左右肋下肝脾區(qū),以及兩肩胛崗上和崗下等處。背部刮痧取俯臥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會出現(xiàn)青紫色出血點。
刮痧的工具
刮痧的工具很多,過去民間有用光滑的銅錢、銅勺柄、瓷湯匙等,這些工具,使用既不衛(wèi)生,也不便于消毒,現(xiàn)多用有由水牛角制成的專門的刮痧板,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醫(yī)藥商店有售。
刮痧的適應癥
感冒、發(fā)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驚攣、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病癥。
刮痧的過程
先將準備刮痧的部位擦凈,用刮痧板的邊緣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確定部位進行刮痧。 刮痧要順一個方向刮,不要來回刮,力量要均勻合適,不要忽輕忽重。如有痧癥,連刮兩臂彎十幾下,即出現(xiàn)暗紫色的條條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處可刮20下。如患有頭痛或喉痛,則取坐位;頭暈眼花或胸腹疼,則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處疼,則取俯臥位。
骨髓大家都知道是造血的細胞,如果骨髓出問題的話,影響的就是整個身體了,對于骨髓纖維化的治療,患者一定要堅持遵守治療的原則。在治療期間,飲食的護理也是非常重要,一些食物對患者治療是有幫助的哦。
適合骨髓纖維化患者的食譜:
1、人參燉瘦肉:紅參或西洋參10克,瘦豬肉少許,加水200ml,文火燉2小時,加鹽少許食用,大補元氣,適用于氣虛明顯者。
2、烏雞燉枸杞:干烏雞半只,枸杞子10克,加水300ml,生姜2片,文火燉2小時,加鹽少許食用,滋補腎陰,適用于腎陰虧虛者。
3、黑豆羊肉湯:黑豆一小把,生姜2片,羊肉50克,文火燉2小時,加鹽少許食用,溫陽補腎,適用于腎陽虛者。
4、黑豆塘虱湯:黑豆一小把,炒香,生姜2片,塘虱魚1條,洗凈,加水1000ml,文火熬1小時加油鹽少許食用,溫補腎陽,適用于腎陽虛者。
骨髓纖維化患者的飲食宜忌:
1、加強營養(yǎng),多補充蛋白質及各種維生素。
2、可適當多進補腎、養(yǎng)血的食物,如核桃。紅棗、花生等。適用于貧血、虛弱等癥狀及化療后骨髓抑制者。
3、要注意勿進食過多煎炸、熏烤、過焦、膠制食物。
4、應避免刺激性食物、過敏性食物以及粗、硬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禁食,出血停止后給予冷、溫流質,以后給予半流質、軟食、普食。
刮痧是指用邊緣鈍滑的銅錢或瓷匙等器具,在體表的某些部位反復刮動,使皮下出現(xiàn)紅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傳統(tǒng)方法,具有開泄腠理、祛邪外出、調理氣血之功效。
1、物品準備
治療盤、銅錢或瓷匙、滑潤油(香油、花生油、石蠟油均可)。
2、操作方法
(1)擺好體位,一般刮背時取俯臥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時取仰臥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銅錢或瓷匙蘸取滑潤油,在背部沿脊柱兩側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膚出現(xiàn)紅紫斑紋,再自大杼穴開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從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間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兩側各出現(xiàn)6~8條弧形斑紋。上腹部可從中脘、梁門穴進行上下刮動。頸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窩、腘窩處亦可行刮痧治療。
(3)刮痧畢,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換汗?jié)褚卵?,蓋補臥床休息。
3、護理
(1)行刮痧治療前,應向病人解釋,取得病人合作。
(2)刮痧的器具邊緣必須光滑、圓鈍,若有破損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膚。
(3)操作時,應取單向刮動,用力均勻,輕重以病人能忍受為度。背部、胸腹部刮痧時應注意不要過多暴露病人,以免受涼。
(4)刮痧過程中,應觀察病人面色、脈象、汗出等情況,如有異常應立即停止操作,及時處理。
(5)刮痧后注意保暖,臥床休息,并觀察病情有無好轉,作好記錄。
(6)體弱病重,皮膚病患處,禁用此法。
4、在護理中的應用
夏日感冒、惡心嘔吐、中暑急診、腹痛腹瀉、頭痛胸悶,在診斷明確的情況下,均可采用此療法。
肥胖以形體肥胖,肌肉松弛,嗜睡倦怠,動則氣短為特點。
人的體重增加,與諸多因素有關,其中脂肪組織的堆積過多是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組織或體腔中水分過分潴留,以及肌肉發(fā)達等,也可使體重增加。一般來說,超過標準體重的10%,稱為超重,而超過20%,就屬于肥胖了。肥胖又根據(jù)超過標準體重的程度而分為輕度肥胖(超重20%)、中度肥胖(超重30%)和重度肥胖(超過50%)。
一、刮痧治療
(一)癥狀
本病主要為形體肥胖,嗜睡倦怠,動則氣短或乳房肥大,腰酸腿軟,女子月經(jīng)不調,男子陽痿、早泄,舌淡而胖。
(二)治法
(1)選穴膻中,中脘上下部位、臍周、天樞、關元、腎俞、三陰交、豐隆、足三里。(見圖9-3-l、圖9-3-2、圖9-3-3、圖9-2-1)
(2)定位膻中:位于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問,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天樞:臍中旁開2寸。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腎俞: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旁開l_5寸。
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后緣。
豐?。和怩准馍?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二橫指處。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3)刮拭順序先刮背部腎俞,然后刮胸部膻中,再刮腹部中脘上下、臍周、天樞、關元,刮下肢內側三陰交,最后刮足三里至豐隆。
(4)刮拭方法補瀉兼施。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背部腎俞穴,由上至下,至皮膚發(fā)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再刮拭腹部正中線中脘上下、關元,應一次到位,中間不宜停頓,至皮膚發(fā)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腹部臍周穴和天樞穴,不宜重刮,30次,出痧為度。最后重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至豐隆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可不出痧。
二、病案
董某,女,38歲。訴五六年來形體逐漸肥胖,并伴眩暈、閉經(jīng),漏乳等癥,體重增至88千克?;颊咝误w呈均勻性肥胖,眩暈耳嗚,步履不實,時欲傾跌,肢體重滯不利,手握不緊,心悸間作,咳吐大量白色稠黏細沫痰,痰出則神清氣爽,口干欲飲。月經(jīng)常延期或閉,舌苔膩,脈象沉滑。取膻中、中脘上下部位、臍周、天樞、關元、腎俞、三陰交、豐隆、足三里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療,隔日1次。2周后,形肥減,腹圍小,眩悸均輕,大便三四日一行。4周后體重已降至76.5千克,肢體靈活,兩手伸攝自如,體力增加。
刮痧療法的雛形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往往會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撫摩、捶擊體表某一部位,有時竟使疾病獲得緩解。通過長期的發(fā)展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針刺術、刮痧法的萌芽階段,刮痧療法可以說是砭石療法的延續(xù)、發(fā)展或另一種存在形式。
隨歷史之發(fā)展,刮痧未能像針灸等療法一樣得以系統(tǒng)發(fā)展,而是流于民間。
清代《痧脹玉衡》王庭《序》中所說:先是鄉(xiāng)人用糞穢感痧,例制用錢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為婦人,為名醫(yī)所不及。
刮痧最初適應證僅為痧證,痧證的記載較早見于宋代王榮《指述方瘴瘧論》稱之為挑草子。元代醫(yī)學家危亦林的《世醫(yī)得效方》對痧證的描述:((/乙腹絞痛、冷汗出,脹悶欲絕,俗謂攪腸沙。
在明代醫(yī)書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說法,但將沙字變?yōu)榱损?。如明代張鳳逵在《傷暑全書》中載有絞腸痧一癥。清(康熙年間)郭右陶《痧脹玉衡》使痧病的證治始備,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脹玉衡痧原論》中指出;癥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痧從穢氣發(fā)者多;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從暑氣發(fā)者多;心胸昏悶,痰涎膠結,從傷暑伏熱發(fā)者多;遍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不舉,舌強不言,從寒氣冰伏過時,郁為火毒而發(fā)痧者多。
《痧脹玉衡》將痧病分為遍身腫脹痧、悶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撲鵝痧、傷風咳嗽痧、痘前痧脹等4 5種痧病痧病主要由于氣候因素如夏日暑氣炎蒸,燥氣熾灼,間或淫雨謅綿,忽而烈日蒸曬,所釀不正之癘氣,流于天地間,人在氣交之中,觸其毒者,無論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節(jié),以夏、秋為最,春次之,冬極少見。
痧病主要特征有二: 一是痧點,二是酸脹感。
痧病主癥多現(xiàn)頭昏腦脹,胸煩郁悶,全身酸脹,倦怠無力,四肢麻木,甚則厥冷如冰。入氣分則作腫作脹,入血分則蓄為瘀;遇食積痰水,結聚而不散,則脘腹痞滿,甚則惡心嘔吐。
痧病治療方面《痧脹玉衡刮痧法》指出:背脊頸骨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土腹軟肉內痧,用食鹽以手擦之。清代論述痧病的專著日漸增多如葉桂《溫熱濕痧三種》,陳延香《中暑痧癥療法》,韓凌霄徹痧要編》,王凱《痧癥全書》,沈金鰲《痧癥燃犀照》,王士雄《吊腳痧證》、《絞腸痧證》,歐陽調律《痧法備旨》,胡風昌《痧癥度針》等數(shù)十種專著。
刮痧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確切的發(fā)明年代及發(fā)明人,難以考證。較早記載這一療法的,是元代醫(yī)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醫(yī)得效方》。痧字從沙衍變而來。最早沙是指一種病證。刮痧使體內的痧毒,即體內的病理產(chǎn)物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愈痧證的目的。因很多病癥刮拭過的皮膚表面會出現(xiàn)紅色、紫紅色或暗青色的類似沙樣的斑點,人們逐漸將這種療法稱為刮痧療法。
《痧脹玉衡》記載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癥,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之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之痧,用食鹽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頭額和胸脅出現(xiàn)小出血點或小充血點,用紙捻或大個的燈草蘸上少量香油點燃, 然后用火頭直接粹到痧點上,火頭爆出一聲響即熄滅, 再點燃去粹燒其他痧點。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療法或放血療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擰、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現(xiàn)出血點,此法若用于治療痧癥,則叫撮痧法。
民間刮痧法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選取刮拭部位,基本上采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熱、中暑、急性胃腸炎、其它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類癥證。刮痧法作為一種簡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見影的療效,既在民間流傳不衰,也被醫(yī)家廣泛重視。
斑禿是一種以頭部毛發(fā)突然發(fā)生局限性斑狀禿落,局部皮膚正常的皮膚病。
本病以頭皮突然出現(xiàn)圓形、橢圓形脫發(fā)為特征,邊界清楚,脫發(fā)區(qū)為一個或多個,病區(qū)皮膚光滑而柔軟。脫發(fā)區(qū)邊緣的毛發(fā)比較牢固,不易拔出,說明病情已基本穩(wěn)定,周圍發(fā)根松動,用手抓一抓掉下幾根,說明病情還會有所發(fā)展,禿塊可逐漸增大,數(shù)目也逐漸增多。多數(shù)患者在發(fā)生斑禿前是沒有預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脫發(fā)前頭皮局部有異常的感覺,如灼熱、刺痛、壓迫感、麻木感、蟻走感、瘙癢感。本病臨床分為風盛血燥、氣滯血瘀、氣血虧虛3型。
一、風盛血燥
(一)癥狀
臨床特點為局部脫發(fā)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大小不等,邊界明顯,局部皮膚平滑、柔軟,伴頭暈口干。
(二)治法
(1)選穴大椎、大杼、肺俞、膈俞、脾俞、肝俞、膽俞、腎俞、外關、血海、合谷。
(2)定位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膈俞: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拢蚤_1.5寸。
肝俞:在背部,當?shù)诰判刈导幌拢蚤_1.5寸。
膽俞:在背部,當?shù)谑刈导幌?,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拢蚤_1.5寸。
腎俞: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旁開1.5寸。
外關:在手背腕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血海:屈膝,在髕骨底內側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當?shù)诙乒菢飩鹊闹悬c處。
(3)刮拭順序先刮頸部大椎及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從肺俞至腎俞,再刮前臂外關、合谷,最后刮下肢血海。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腎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膚發(fā)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后重刮上肢外側外關穴、手部合谷和和下肢內側血海,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氣滯血瘀
(一)癥狀
特點為毛發(fā)干枯少澤,情志抑郁或易怒,兩脅脹痛,暖氣則舒,舌紫黯有瘀點。
(二)治法
(1)選穴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膽俞、腎俞、行間、太沖、陽陵泉、三陰交。(見圖9-1-2、圖9-1-3、圖9~1-4、圖9-2-1)
(2)定位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肝俞:在背部,當?shù)诰判刈导幌?,旁開1.5寸。
膽俞:在背部,當?shù)谑刈导幌?,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旁開1.5寸。
腎俞: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旁開1.5寸。
行間:第一、第二趾問,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太沖:第一、第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陽陵泉:位于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后緣。
(3)刮拭順序先刮頸部大椎、背部大杼,再刮背部從肺俞至腎俞,然后刮下肢內側三陰交,刮下肢外側陽陵泉,最后刮太沖至行間。
(4)刮拭方法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腎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膚發(fā)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然后重刮下肢內側三陰交穴、外側陽陵泉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最后刮足部太沖至行間穴,重刮,至皮膚發(fā)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
三、氣血虧虛
(一)癥狀
特點為毛發(fā)干枯,面色白光白,體倦乏力,舌質淡。
(二)治法
(1)選穴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腎俞、足三里、氣海、關元。
(2)定位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肝俞:在背部,當?shù)诰判刈导幌?,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拢蚤_1.5寸。
腎俞: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拢蚤_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氣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心悸是指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瘀血阻滯,心失所養(yǎng)、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癥。本病多呈陣發(fā)性,也有呈持續(xù)性者,可伴胸悶胸痛,氣短喘息,或頭暈失眠等癥,古籍中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及病因病機不同而分別命名為驚悸、怔忡。本病多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心神經(jīng)官能癥及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等引起的心律或心率失常。
心悸的基本證候特點是發(fā)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劇烈,不能自主,或一過性、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時間較長,或一日數(shù)次發(fā)作,或數(shù)日一次發(fā)作。常兼見胸悶氣短,神疲乏力,頭暈喘促,甚至不能平臥,以至出現(xiàn)暈厥。其脈象表現(xiàn)或數(shù)或遲,或乍疏乍數(shù),并以結脈、代脈、促脈、澀脈為常見。臨床一般分為心氣虛弱、膽怯易驚及心脾兩臟虛損2型。
一、心氣虛弱,膽怯易驚
(一)癥狀
除主癥外,可兼見氣短自汗,神倦乏力,苔薄白,脈細弦。
(二)治法
(1)選穴心俞、膻中至巨闕、問使、神門、膽俞、大椎。
(2)定位心俞:在背部,當?shù)谖逍刈导幌?,旁開1.5寸。
膻中:位于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問,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巨闕: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間使: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神門:位于手腕部位,手腕關節(jié)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膽俞:在背部,當?shù)谑刈导幌?,旁開1.5寸。
大椎: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3)刮拭順序先刮頸部大椎,再刮背部心俞、膽俞,然后刮前胸的膻中至巨闕,最后刮上臂的問使、神門。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后刮背部,從心俞穴一直到膽俞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出痧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線,從膻中穴向下刮至巨闕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最后刮拭雙側上臂,由問使穴刮至神門穴,出痧為度。
二、心脾兩臟虛損
(一)癥狀
除主癥外,可兼見面色百光白,頭暈乏力,納少,脈弱。
(二)治法
(1)選穴心俞、巨闕、膈俞、脾俞、足三里。
(2)定位心俞:在背部,當?shù)谖逍刈导幌?,旁開1.5寸。
巨闕: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膈俞: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旁開1.5寸。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3)刮拭順序先刮背部心俞、膈俞、脾俞,再刮前胸巨闕,最后刮下肢足三里穴。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背部,從心俞穴經(jīng)膈俞穴一直到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出痧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線巨闕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用力輕柔,出痧為度。最后重刮足三里穴,30次,不出痧。
呃逆俗稱打嗝,以氣逆上沖,喉問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連續(xù)或間斷發(fā)作,令人不能自制為主癥。本證古稱噦,又稱噦逆。呃逆可偶然單獨發(fā)生,也可與其他病兼見。若在急食飽餐或風冷之氣人口之后,而出現(xiàn)一時性呃逆,癥狀輕微,且不治自愈者,一般不視為病態(tài)。若在一些急慢性疾病中或大病后期突然出現(xiàn)呃逆,多為病趨危重的預兆?,F(xiàn)代醫(yī)學中的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胃炎、胃擴張等引起膈肌痙攣發(fā)生呃逆者,均可以參照本節(jié)治療。
呃逆的主要表現(xiàn)是喉問呃呃連聲,聲音短促,頻頻發(fā)出,令人不能自制。臨床所見以偶發(fā)者居多,為時短暫,多在不知不覺中自愈;有的則屢屢發(fā)生,持續(xù)時間較長。呃聲有高有低,間隔有疏有密,聲出有緩有急。發(fā)病因素與飲食不當、情志不遂、受涼等有關。本病常伴胸膈痞悶,胃脘嘈雜灼熱,噯氣等癥。根據(jù)其病因病機不同,將呃逆分為3型,即胃火上逆型、氣機郁滯型、脾胃陽虛型。
一、胃火上逆
(一)癥狀
以呃聲洪亮,口臭煩渴,多喜冷飲,大便秘結為主要癥狀。
(二)治法
(1)選穴天突、膈俞、內關、天樞、合谷、足三里、內庭、公孫。
(2)定位天突: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膈俞: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旁開1.5寸。
內關:位于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天樞:在腹部,臍中旁開2寸。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處,于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問陷中。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內庭:足背第二、第三趾問縫紋端。
公孫:在足內側緣,當?shù)谝货殴腔椎那跋路剑喟兹怆H處。
(3)刮拭順序先刮頸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腹部天樞,前臂內關、合谷,最后刮下肢公孫、足三里、內庭。
(4)刮拭方法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線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后重刮上肢內側內關穴和手背合谷穴,各30次,出痧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和足部公孫、內庭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氣機郁滯
(一)癥狀
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fā)加重,胸脅滿悶,噯氣納減,腸鳴矢氣。
(二)治法
(1)選穴天突膈俞、內關、足三里、俠溪、期門、太沖。
(2)定位天突: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膈俞: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旁開1.5寸。
內關:位于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俠溪: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趾縫問,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太沖:在足背側,當?shù)谝货殴情g隙的后方凹陷處。
(3)刮拭順序先刮頸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脅部期門,接著刮前臂內關,最后從下肢足三里刮至俠溪、太沖。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c次,出痧。刮期門穴,刮拭胸部兩側,由第六肋問,從正中線由內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然后重刮上肢內側內關穴30次,出痧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和足部俠溪、太沖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脾胃陽虛
(一)癥狀
以呃聲低長無力,氣不得續(xù),泛吐清水,面色咣白,食少乏力為主要癥狀。
(二)治法
(1)選穴天突、膈俞、內關、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氣海。
(2)定位天突: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膈俞: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拢蚤_1.5寸。
內關:位于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面癱是以口眼喁斜為主要癥狀的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但以青壯年為多見。本病發(fā)病急速,為單純性的一側面頰筋肉弛緩,無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癥狀。
主要表現(xiàn)為一側面部所有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閉眼、皺額、蹙眉,眼閉合不全,眼有露白,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嘴歪向健側。耳后可有自發(fā)性疼痛及壓痛,還可出現(xiàn)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耳道疼痛或感覺遲鈍及皰疹等。
一、刮痧治療
(一)癥狀
面癱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來時,發(fā)現(xiàn)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癱瘓,不能蹙額、皺眉、露齒等;口角歪斜,漱口漏水,進餐時食物常常停滯于病側齒頰之間;病側額紋、鼻唇溝消失,眼瞼閉合不全,迎風流淚。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還可出現(xiàn)患側舌前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狀。
(二)治法
(1)選穴翳風、地倉、頰車、合谷、太沖、風池。
(2)定位翳風:在耳垂后,當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
地倉:位于人體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問,當?shù)诙乒菢飩鹊闹悬c處。
太沖:第一、第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3)刮拭順序先刮頭部兩側翳風至風池,再刮頰車至地倉,然后刮手背合谷穴,最后重刮太沖穴。
(4)刮拭方法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部翳風穴至風池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再刮拭下頜部,經(jīng)頰車穴至地倉穴,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然后刮手背合谷穴,重刮,可用刮板角部刮拭。最后重刮足部太沖穴,可不出痧。
二、注意事項
(1)刮痧療法須暴露皮膚,且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泄,如遇風寒之邪,邪氣可從開泄的毛孔直接人里,影響刮痧療效,而且易引發(fā)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選擇一個好的治療場所,空氣宜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風,夏季不可在有過堂風的地方刮痧。盡量少暴露皮膚。
(2)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勻,以能忍受為度,出痧為止。
(3)嬰幼兒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輕。
(4)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長刮痧時間。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血瘀之證出痧多;實證、熱證、出痧多;虛證、寒證出痧少;服藥過多者,特別服用激素類藥物不易出痧;肥胖者與肌肉豐滿的人不易出痧;陰經(jīng)較陽經(jīng)不易出痧;室溫低時不易出痧。
(5)刮拭過程中,要經(jīng)常詢問病人感受。遇到暈刮,如精神疲憊、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發(fā)涼或血壓下降、神志昏迷時應立即停止刮痧。告訴患者勿緊張,幫助其平臥,注意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如仍不緩解,可用刮板角部點按人中穴,力量宜輕,避免重力點按后局部水腫。對百會穴和涌泉穴施以瀉刮法。患者病情好轉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本病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多為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內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外感咳嗽,即急性咳嗽,除咳嗽主癥外可兼見表癥,若調治失當可轉為慢性咳嗽;內傷咳嗽是肺系多種疾病遷延不愈導致肺臟虛損,氣陰兩傷,肅降無權而為咳,內傷咳嗽經(jīng)久難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發(fā)作。
一、外感咳嗽
(一)癥狀
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wèi)表證。
(二)治法
(1)選穴大椎、風門、肺俞、身柱、膻中、中府。 放痧穴:肺俞、太沖。
(2)定位大椎:背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身柱: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膻中:位于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中府:前壁的外上方,云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問隙。
太沖:在足背側,當?shù)谝货殴菃栂兜暮蠓桨枷萏帯?/p>
(3)刮拭順序先刮頸部大椎,再刮背部風門、肺俞、身柱,然后刮胸部中府、膻中,最后刮足背部太沖。
(4)刮拭方法瀉法。太沖、肺俞可放痧。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適量刮痧油。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從風門穴經(jīng)肺俞穴向下刮至身柱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至膻中穴。肺俞、太沖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經(jīng)常規(guī)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二、內傷咳嗽
(一)癥狀
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常反復發(fā)作,病程長,可伴見他臟見證。
(二)治法
(1)選穴大椎、風門、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腎俞
(2)定位大椎:背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身柱: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膻中:位于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問,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腎俞: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旁開1.5寸。
(3)刮拭順序先刮頸部大椎,再刮背部的風門、肺俞、身柱、腎俞,最后刮胸部中府、膻中。
(4)刮拭方法補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適量刮痧油。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從風門穴經(jīng)肺俞穴向下刮至身柱穴,再至腎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至膻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