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驗方
養(yǎng)生食療。
“你有一萬種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變人種,你沒有健康,只能是空談?!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注的話題,養(yǎng)生不應只是延年益壽的投機,而應從年輕開始。如何避免走入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骨折驗方”,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概況:骨折是摜由于外來暴力或肌肉的強力牽拉致使骨的完整性或連續(xù)性受到了破壞。有閉合性和開放性兩種。臨床上常表現(xiàn)有局部瘀血、腫痛、錯位、畸形、骨聲、異?;顒右约拜S心叩擊病等癥狀。
骨折
組成:朱砂10克血竭10克沒藥10克乳香10克兒茶10克輕粉10克自然銅10克綠豆粉250克?
制用法:將綠豆粉炒成黃色。另將前七味研細,加綠豆粉炒成褐色,冷后研磨,過100目篩,裝瓶備用。用時以溫水調成糊狀,攤于布上,敷于骨折部位,干后即成硬板狀。
功用:止痛,消腫,促進骨折愈合。
主治:骨折。??
骨折、脫輪初期,瘀血作痛。
組成:當歸9克川芎4.5克白芍9克生地9克桃仁克制乳香4.5克制沒藥4.5克三七4.5克防風6克連翹9克骨碎補9克續(xù)斷9克茯神12克炙甘草3克枸杞9克
功用:活血舒筋,化瘀止痛,補腎壯骨。
主治:骨折、脫輪初期,瘀血作痛。
肋骨骨折胸悶、牽掣作痛。
組成:紅花120克錦軍120克無名異120克乳香120克梔子120克白芷120克黃柏120克劉寄奴120克澤蘭120克桃仁120克沒藥120克歸尾120克樟木皮240克地鱉蟲6克。
yS630.Com相關推薦
骨折可能是因為外力或者自己粗心摔跤導致,一旦骨折是非常痛苦的,一般情況下要臥床3個月,傷筋動骨一百天。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骨折的分來有哪些,有沒有什么特別有效的方法治療,還是只能用傳統(tǒng)的接骨治療呢。
骨折是指由于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或完全斷裂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和出現(xiàn)瘀斑,肢體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質尚可出現(xiàn)肢體畸形及異?;顒印9钦蹜c單純的關節(jié)扭傷鑒別,因為二者治療原則不同。
骨折分類
骨折分類的目的,在于明確骨折的部位和性質,利用臨床上正確、完善地診斷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一)依據(jù)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
1.開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膚和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恥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腸破裂,均為開放性骨折。因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處受到污染。
2.閉合性骨折 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沒有污染。
(二)依據(jù)骨折的程度分類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xù)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后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橫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屬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xù)性僅有部分中斷,如顱骨、肩胛骨及長骨的裂縫骨折,兒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屬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據(jù)骨折的形態(tài)分類
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發(fā)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壓縮骨折 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
4.星狀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著力于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fā)生星狀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顱骨因外力使之發(fā)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發(fā)生在長管骨干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后,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fā)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
7.裂紋骨折 如長骨干或顱骨傷后可有骨折線,但未通過全部骨質。
8.青枝骨折 多發(fā)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
9.骨骺分離 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shù)量不等的骨組織,是骨折的一種。
(四)依據(jù)解剖部位來分類
如脊柱的椎體骨折,附件骨折,長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離,干骺端骨折,關節(jié)內骨折等。
(五)依據(jù)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
1.外傷性骨折 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外傷性骨折,其特點是在發(fā)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著影響其結構堅固性的內在因素,這些內在因素使骨結構變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發(fā)生骨折的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據(jù)骨折穩(wěn)定程度分類
1.穩(wěn)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后經(jīng)適當?shù)耐夤潭ú灰装l(fā)生再移位者稱穩(wěn)定性骨折。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長骨橫形骨折、壓縮骨折等。
2.不穩(wěn)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后易于發(fā)生再移位者稱不穩(wěn)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干既是橫骨折,因受肌肉強大的牽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對應,也屬不穩(wěn)定骨折。
(七)依據(jù)骨折后的時間分類
1.新鮮骨折 新發(fā)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纖維連接,還可能進行復位者,2~3周以內的骨折。
2.陳舊性骨折 傷后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時限并非恒定,例如兒童肘部骨折,超過10天就很難整復。
臨床表現(xiàn)
全身癥狀
(1)發(fā)熱癥狀:骨折處有大量內出血,血腫吸收時,體溫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過,開放性骨折體溫升高時,應考慮感染的可能。
(2)產(chǎn)生休克癥狀:對于多發(fā)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嚴重的開放性骨。患者常因廣泛的軟組織損傷、大量出血、劇烈疼痛或并發(fā)內臟損傷等而引起休克。
局部癥狀
(1)異?;顒影Y狀:正常情況下肢體不能活動的部位,骨折后出現(xiàn)不正常的活動。
(2)畸形癥狀: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發(fā)生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縮短。
(3)骨擦音或骨擦感癥狀:骨折后,兩骨折端相互摩擦時,可產(chǎn)生骨擯音或骨擦感。
不同部位骨折的臨床表現(xiàn)
(1)肱骨髁上骨折:多因間接暴力引起,骨折如無移位,多有肘部疼痛,腫脹,局部有壓痛,肘關節(jié)活動功能障礙。有移位骨折 時,局部疼痛、腫脹較明顯,出現(xiàn)異?;顒?,可聽見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常呈半伸位,肘后突起,呈靴形肘畸形,在肘前可摸到突出的骨折近端。有血管損傷(受壓或刺激)的患者,手部皮膚顏色會變蒼白或變暗,溫度變涼,皮膚感覺減退,手指或手腕部活動障礙。最早出現(xiàn)且最主要的癥狀是被動伸指時引起劇痛,這時應及時拍X線片以確診。
(2)肱骨外上髁骨折:骨折后關節(jié)外側迅速出現(xiàn)明顯腫脹、疼痛和活動受限,有時可摸到活動的骨塊。肘關節(jié)呈半屈位,活動時疼痛加劇。拍X線片可明確確診。
(3)橈、尺骨干雙骨折:亦稱手骨兩脛俱斷或前臂雙骨折。直接或間接暴力均可造成橈、尺骨干雙骨折,骨折部位多發(fā)生于前臂中1/3和下1/3部。橈、尺骨干雙骨折后局部疼痛、腫脹,前臂活動功能喪失,動則疼痛加劇。有移位的完全骨折,前臂可見短縮 、成角或旋轉畸形,有骨擦音,前臂旋轉功能喪失。開放骨折可見骨折端戳出皮膚,傷口一般較小,外露的骨折端有時可自行回納到傷口內。
(4)橈骨下端骨折:橈骨下端骨折是指橈骨遠側3厘米范圍內的各種骨折,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均可造成橈骨下端骨折,但以間 接暴力最為多見。橈骨下端骨折后,腕關節(jié)上方有明顯腫脹、疼痛,橈骨下端壓痛明顯,有縱向叩擊痛,手指做握拳動作時疼痛加重,腕關節(jié)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有移位骨折時常有典型畸形。移位明顯者,手部側面可見餐叉樣畸形,正面觀可呈槍刺刀 狀畸形。腕關節(jié)及手指伸屈功能常受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病例表現(xiàn)為嚴重粉碎性骨折。
(5)手舟骨骨折:手舟骨骨折多為間接暴力所致。骨折后,腕背側疼痛、腫脹,尤以隱窩處明顯,腕關節(jié)活動功能障礙。將腕關節(jié)橈側傾,屈曲拇指和示食(食指)而叩擊其掌指關節(jié)時可引起腕部疼痛加劇。手舟骨骨折容易漏診,為明確診斷,應及時進行X線攝 片。手舟骨骨折可分為三種類型:①手舟骨結節(jié)骨折。屬手舟骨遠端骨折,一般愈合良好。②手舟骨腰部骨折。因局部血運不良, 一般愈合緩慢。③手舟骨近端骨折。近端骨折塊受血運影響,易發(fā)生不愈合及缺血性壞死。
(6)掌骨骨折:骨折后局部腫脹、疼痛和掌指關節(jié)伸屈功能障礙。觸摸骨折局部有明顯壓痛,縱壓或叩擊掌骨頭時疼痛加劇。若有重疊移位,則該骨縮短,可見掌骨頭凹陷,握掌時尤為明顯。掌骨頸,掌骨干骨折,常可有骨擦音。
(7)指骨骨折:骨折有橫斷、斜形、螺旋、粉碎或波及關節(jié)面等。骨折后局部疼痛、腫脹,手指伸屈功能受限。有明顯移位時,近節(jié)、中節(jié)指骨骨折可有成角畸形,末節(jié)指骨基底部背側撕脫骨折有錘 狀指畸形,手指不能主動伸直。同時可捫及骨擦音,有異?;顒?。
骨折并發(fā)癥
早期并發(fā)癥
(1)休克:嚴重損傷,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損傷所致。
(2)脂肪栓塞綜合征:發(fā)生于成人,是由于骨折處骸腔內血腫張力過大破壞,脂肪滴進入破裂的靜脈竇內,可引起肺、腦脂肪栓塞。
(3)重要內臟器官損傷:①肝、脾破裂。②胸肺損傷。②膀骯和尿道損傷。腸損傷。
(4)重要周圍組織損傷:
①重要血管損傷;常見的如伸直型肋骨探上骨折,近側骨折端易造成肪動脈損傷,腔骨上段骨折的腔前或腔后動脈損傷,股骨鑰上骨折,遠側骨折端可致服動脈損傷。
②周圍神經(jīng)損傷:特別是在神經(jīng)與其骨緊密相鄰的部位,如肋骨中、下1/3交界處骨折極易損傷緊貼膚骨行走的撓神經(jīng),排骨頸骨折易致胖總神經(jīng)損傷。
③脊髓損傷;為脊柱骨折和脫位的嚴重并發(fā)癥,多見于脊柱頸段和胸腰段,可出現(xiàn)截癱。
(5)骨筋膜室綜合征:即由骨、骨間膜、肌間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內肌肉和神經(jīng)因急性缺血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早期癥候群。最多見于前臂掌側和小腿,常由損傷骨折的血腫和組織水腫使其室內內容物體積增加或外包扎過緊、局部壓迫使骨筋膜室容積減小而導致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所致。
晚期并發(fā)癥
(l)墜積性肺炎:多發(fā)生于因骨折長期臥床不起的患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思者,有時可因此而危及患者生命,應鼓勵思者及早下床活動。
(2)褥瘡:嚴重骨折后患者長期臥床不起,身體骨突起處受壓,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易形成褥瘡。常見部位有能骨部、破部、足跟部。
(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多見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長時間制動,靜脈血回流緩慢,加之損傷所致血液高凝狀態(tài),易發(fā)生血栓形成。應加強活動鍛煉,預防其發(fā)生。
(4)感染:開放性骨折特別是污染較重或伴有較嚴重的軟組織損傷者,若清創(chuàng)不徹底,壞死組織殘留或軟組織覆蓋不佳,可能發(fā)生感染。處理不當可致化膿性骨髓炎。
(5)損傷性骨化:又稱骨化性肌炎。由于關節(jié)扭傷、脫位或關節(jié)附近骨折,骨膜剝離形成骨膜下血腫,處理不當使血腫擴大,機化并在關節(jié)附近軟組織內廣泛骨化,造成嚴重關節(jié)活動功能障礙。特別多見于肘關節(jié)。
(6)損傷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內骨折,關節(jié)面遭到破壞,又未能準確復位,骨愈合后使關節(jié)面不平整,長期磨損易引起損傷件關節(jié)炎,致使關節(jié)活動時出現(xiàn)疼痛。
(7)關節(jié)僵硬:患肢長時間因定,靜脈和淋巴回流不暢,關節(jié)周圍組織中漿液纖維性滲出和纖維蛋白沉積.發(fā)生纖維粘連.并伴有關節(jié)變和周圍肌攣縮,致使關節(jié)活動障礙。這是骨折和關節(jié)損傷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及時拆除固定和積極進行功能鍛煉是預防和治療關節(jié)僵硬的有效方法。
(8)急性骨萎縮:即損傷所致關節(jié)附近的病性骨質疏松,亦稱反射性交感神經(jīng)性骨營養(yǎng)不良c好發(fā)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癥狀是疼痛和血管舒縮紊亂。
(9)缺血性骨壞死:骨折使某一骨折段的血液供應被破壞,而發(fā)生該骨折段缺血性壞死。常見的有腕舟狀骨骨折后近側骨折段缺血性壞死。
(10)缺血性肌攣縮:多為骨筋膜室綜合征處理不當?shù)膰乐睾蠊枪钦圩顕乐氐牟l(fā)癥之一。它可由骨折和軟組織損傷所致,也常因骨折處理不當造成,特別是外固定過緊。一日發(fā)生則難以治療,常致嚴重殘疾。典型的畸形是爪形手和爪形足。
輔助檢查
(1)X線檢查:首選檢查,便宜簡便。凡疑為骨折者應常規(guī)進行X線拍片檢查,可顯示臨床上難以發(fā)現(xiàn)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關節(jié)內骨折和小的撕脫性骨折等,即使臨床上已表現(xiàn)為明顯骨折者,X線拍片檢查也是必需的,可以了解骨折的類型和具體情況,對治療具有指導意義。X線攝片應包括正、側位片,必須包括鄰近關節(jié),有時需加攝斜位、切線位或健側相應部位的X線片。
(2)CT檢查:較為昂貴,但是能更加清晰顯示骨折的細節(jié),有利于下一步的治療。對于骨折不明確但又不能排除者、脊柱骨折有可能壓迫脊髓神經(jīng)根者及復雜骨折者均可行CT檢查。三維CT重建可以更直觀便捷地進行骨折分型,對治療方案選擇幫助很大,目前臨床上常用。
(3)MRI檢查:雖然顯示骨折線不如CT檢查,但對于脊髓神經(jīng)根及軟組織損傷的顯示有獨特優(yōu)點,目前已廣泛用于脊柱骨折的檢查。
治療
基本治療
骨折病人的典型表現(xiàn)是傷后出現(xiàn)局部變形、肢體等出現(xiàn)異常運動、移動肢體時可聽到骨擦音。此外,傷口劇痛,局部腫脹、淤血,傷后出現(xiàn)運動障礙。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肢體最大限度的恢復功能。因此,在骨折治療中,其復位、固定、功能鍛煉這三個基本原則十分重要。
(1)復位:是將骨折后發(fā)生移位的骨折斷端重新恢復正?;蚪咏薪馄赎P系,以重新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復位的方法有閉合復位和手術復位。功能復位的標準是:
骨折部位的旋轉移位、分離移位必須完全矯正。
縮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過1cm;兒童若無骨骺損傷,下肢縮短在2cm以內,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可自行矯正。
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輕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與關節(jié)活動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內自行矯正。向側方成角移位,與關節(jié)活動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矯正,必須完全復位。否則關節(jié)內、外側負重不平衡,易引起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對功能影響不大;前臂雙骨折則要求對位、對線均好,否則影響前臂旋轉功能。
長骨干橫形骨折,骨折端對位至少達l/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應對位3/4左右。
(2)固定:骨折復位后,因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將其固定在滿意的位置,使其逐漸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夾板、石膏繃帶、外固定支架、牽引制動固定等,這些固定方法稱外固定。如果通過手術切開用鋼板、鋼針、髓內針、螺絲釘?shù)裙潭?,則稱內固定。骨折內固定術有著嚴格的適應癥。
(3)功能鍛煉:通過受傷肢體肌肉收縮,增加骨折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縮,通過主動或被動活動未被固定的關節(jié),防止關節(jié)粘連、關節(jié)囊攣縮等,使受傷肢體的功能盡快恢復到骨折前的正常狀態(tài)。
現(xiàn)場急救
1.肢體骨折可用夾板和木棍、竹竿等將斷骨上、下方兩個關節(jié)固定,若無固定物,則可將受傷的上肢綁在胸部,將受傷的下肢同健肢一并綁起來,避免骨折部位移動,以減少疼痛,防止傷勢惡化。
2.開放性骨折,伴有大出血者,先止血,再固定,并用干凈布片或紗布覆蓋傷口,然后速送醫(yī)院救治。切勿將外露的斷骨推回傷口內。若在包扎傷口時骨折端已自行滑回創(chuàng)口內,則到醫(yī)院后,須向負責醫(yī)生說明,提請注意。
3.疑有頸椎損傷,在使傷員平臥后,用沙土袋(或其他代替物)放置頭部兩側以使頸部固定不動。
4.腰椎骨折應將傷員平臥在硬木板(或門板)上,并將腰椎軀干及兩下肢一同進行固定預防癱瘓。搬動時應數(shù)人合作,保持平穩(wěn),不能扭曲。平地搬運時傷員頭部在后,上樓、下樓、下坡時頭部在上,搬運中應嚴密觀察傷員,防止傷情突變。
5.送醫(yī)院診治。
骨折后的食物
為了促進骨折愈合,骨折病人的飲食可以根據(jù)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根據(jù)病情的發(fā)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1~2周):受傷部位瘀血腫脹,經(jīng)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中醫(yī)認為,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梢姡[散瘀為骨折愈合之首要。飲食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制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不可過早食用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否則瘀血積滯,難以消散,會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后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在此階段,食療可用三七 10克,當歸10克,肉鴿 1只,共燉熟爛,湯肉并進,每日 1次,連續(xù) 7~10天。
中期(2~4周):瘀腫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療以和營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續(xù)筋為主。飲食上由清淡轉為補充高營養(yǎng),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 A、 D、鈣及蛋白質。食療可用當歸 10克,骨碎補 15克,續(xù)斷 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 250克,燉煮 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 2周。
后期(5周以上)::受傷 5周以后,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已經(jīng)開始有骨痂生長,此為骨折后期。治療宜補,通過補益肝腎、氣血,以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絡,使骨折部的鄰近關節(jié)能自由靈活運動,恢復往日的功能。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療可用枸杞子 10克,骨碎補 15克,續(xù)斷 10克,苡米 50克。將骨碎補與續(xù)斷先煎去渣,再加入另 2味同煮粥進食。每日 1次, 7天為 1療程,每 1療程后間隔 3~5天,共用 3~4個療程。
中醫(yī)對骨折的認識
骨折,病名。外傷或疾病所致之骨部分或完全折斷者。見《外臺秘要》卷二十九。又名折骨、折傷、傷折、折瘍。多因外力、肌肉拉力或骨病所造成。骨折通常可分為截斷、碎斷或斜斷。患處可有瘀血、腫痛、錯位、畸形、骨聲、軸心叩擊痛、異常活動及功能障礙等種種表現(xiàn)。如因骨本身患結核、骨髓炎及骨瘤等病變,每遇輕度外力碰撞而發(fā)生骨折的稱病理性骨折。治宜根據(jù)傷情不同分別采用手法整復,或切開復位、夾縛固定等。內服藥物治療宜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可服七厘散、復元活血湯、云南白藥等;外敷可選梔乳散。若腫消痛減后,治宜接骨續(xù)筋,內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貼改用接骨膏。
后期恢復時治宜培補肝腎,舒筋通絡,內服補腎壯筋湯、或舒筋活血湯、小活絡丹等;外用海桐皮湯、五加皮湯或損傷洗方外洗,同時配合按摩與功能鍛煉。病理性骨折還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證治可參見附骨疽、附骨痰及骨瘤條。手法整復或手術切開整復可參見不同部位之單純骨折或復雜骨折。
結語:骨折的治療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方法,病人在骨折期間要好好休養(yǎng),不能輕易的移動,因為斷裂的骨頭經(jīng)過手術接上去的,不能有稍微的移位,后續(xù)的恢復治療一切都要遵照醫(yī)囑,切不可大意。
桔皮治雞眼:先將桔皮在雞眼患處不斷磨擦,再將患部放入桔皮煮成的溫水中浸泡20-30分鐘,連續(xù)2-3天即可見效。
烏梅除"雞眼":取烏梅(藥店有售)4枚,先用食醋浸烏梅12小時以上(浸烏梅時忌用金屬器皿),取出烏梅,剝下一枚烏梅肉貼敷"雞眼"表面,用膠布固定,一天換藥一次,3-4天后"雞眼"會由穴窩中脫落。
蓖麻子適量,先以溫水浸泡患處,使雞眼角質層軟化,用小女肅外層,然后用鐵絲蓖麻了串起置火上燒,待燒去外殼出油時,趁熱直接按在雞眼上,一般2-3次即愈
取烏梅搗爛為泥,用鹽水調勻,敷于患處,每日換1次,數(shù)日可愈,也治小粉瘤。
黃豆芽250克,淡煮當菜佐餐,連吃5天,在此期間,不吃其他食物及油料,能除疣贅,治雞眼。
荸薺1枚,蔥頭1個二者去皮,搗爛如泥,敷于雞眼處,用衛(wèi)生紙包好。每晚睡前洗腳后更換1次
荸薺1個,蕎面3克共搗如粘糊敷雞眼上
取鮮大蔥,將蔥葉頭割斷,用手擠其液,然后緩慢涂擦數(shù)次可愈
生芋頭洗凈,切片磨擦患部,1日3次,每次擦10分鐘,注意勿擦健康皮膚
未成熟的無花果,搗爛敷于患處,1日換藥2次。數(shù)日見效。
制用法:煎水。泡洗患處,每日2次。
制用法:水煎服。一般服藥3劑即能止痛,6-9劑雞眼即脫落而痊愈。
制用法:共搗成膏。敷患處,一夜可脫落。
制用法:以生姜置患處,將艾葉置生姜上,用香火燒之,隔日雞眼自行脫落。
秋后在離地不高處,剪斷絲瓜藤,套上一只瓶子,莖斷處有汁液流出,瓶滿再換,滴盡為止,每日飲服。
鮮薺菜100克,鮮姜10克,鹽少許。將薺菜洗凈切碎,生姜切片,加清水4碗,煮至2碗,用食鹽調味。每日分2次服用。連服3日。
黃精30克,冰糖適量。將黃精洗凈,用清水發(fā)泡,置砂鍋內,再放入冰糖,加水適量,煎煮飲湯,日服2次
板栗250克,鹽、姜、豆豉各少許。將板栗去皮,豬肉切塊,加鹽等調料,加水適量紅燒,熟爛即可。
活鯉魚1尾,火腿片、玉蘭片、香菇片、蔥、姜、料酒、鹽、醋、奶湯(即雞、鴨、肘子、骨頭燉的湯)適量。將鯉魚去鱗開膛,除去內臟,洗凈切成瓦塊狀,與蔥、姜一塊投入油炒勺,顛翻幾下,加料酒、鹽等調料,然后加入奶湯,再加適量的火腿片、玉蘭片、香菇片等,燉3分鐘盛入內食用。
秋梨20個,紅棗1000克,鮮藕1500克,鮮姜300克,冰糖、蜂蜜適量。先將梨、棗、藕、姜砸爛取汁,加熱熬膏,入冰糖溶化后,再用蜜收膏,可早晚隨意服用。
銀花10克,牛蒡子12克,魚腥草15克,桑皮10克,生甘草6克,加水煎服,日服2次。
蚤休、敗醬草、大青葉、魚腥草、虎杖、蘆根各30克,黃芩18克,桃仁12克,茜草、瓜蔞各20克。每日2劑,水煎,分2-3次分服。
蘇子、白芥木、瓜蔞、沙參各15克。每日1劑,水煎濃縮后分3-4次分服。
石膏60克,銀花30克,連翹15克,全瓜蔞18克,桔梗、麻黃、杏仁、甘草各10克,魚腥草30克。高燒時每日服3劑,每4小時服1次。退燒后改為每日1劑。
白果100克(去殼),麻油200毫升。將麻油燒開,投入白果仁后,立即取下,罐中,封嚴,埋入地下50厘米處,1個月后取出。第一天嚼服1粒,以后每天增加1粒,增至30粒不再增加,治愈為止。
紫皮大蒜20克(去皮),白糖10克,陳醋10毫升。共搗如泥,加開水適量,1次沖服,每日服2-4次。
鮮蘆根、生石膏、虎杖根、野蕎麥根各30克,銀花24克,連翹、黃芩各15克,七葉一枝花、牛蒡子各12克,杏仁9克,生甘草6克,麻黃4.5克。水煎,每日1-2劑,2次分服
生石膏45克,公英20克,蘆根15克,荊芥穗12克,黃芩、連翹、杏仁各10克,炙甘草9克。加水煎成400毫升藥液,每日200毫升,分2-3次分服。
馬勃粉200克,白礬粉20克。調勻,加適量蜂蜜制成丸,每次服10克,每日2次?!?/p>
金銀花15克大鉆(冷飯團)藤沙樹(構樹)根各20克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劑
蒼術4.5克北杏3克(炒)川烏(煨去皮)1克生大黃(炒)1.5克甘草9克用法用量:共研末,每次服1克,以生姜三片、燈草一團煎湯送下,每日2—3次,小兒減半。孕婦忌服。
黃芩9克,白芍6克,甘草5克,每日一劑,水煎兩次早晚分服。如有里急后重,加木香3克,檳榔6克,發(fā)熱加黃連5克,腹痛甚加烏藥6克。
白頭翁7克,秦皮6克,白芍6克,山藥15克,地榆4克,甘草3克,三七2克(另沖服),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具有清熱痢,止腹痛,下重便血,消炎化毒。
白蘿卜3斤,擠汁一大碗,加入蜂蜜適量調勻,在沙鍋中煎濃,早晚服用。主治痢疾久不愈者
生大蒜(拍碎)用法:此方可用于預防痢疾,也可用于治療痢疾,包括赤痢、白痢、休息痢等,亦治腹瀉、氣管炎、百日咳等。用法很多,大體可有以下幾種:(1)生食,每次吃一瓣至一、二頭不等,每日2-3次;(2)生蒜搗爛,水沖服,每服一瓣至一、二頭不等,每日2-3次;(3)生蒜二頭搗爛,水浸半日,濾汁服。
黃連、烏梅各2錢用法:共為細末。每服1錢。每日3次,開水送下。
生苦瓜一條用法:苦瓜搗爛如泥,加糖2兩搗勻,過2小時將水濾出,一次冷服
生石榴皮用法:水煎服
花椒5克用法:水煎服
海苔4兩用法:煎濃湯,調白糖服之。可連服數(shù)日。適用于慢性痢疾多血者。
藿香正氣水可治痔瘡:臨床應用發(fā)現(xiàn),常用的中成藥"藿香正氣水"對內外痔及混合痔都有較滿意的療效。方法是:取藿香正氣水20ml,加開水450ml與藥混合均勻,先蒸后洗。內痔:每日1次,連續(xù)7次;外痔及混合痔:先蒸后洗,用布擦干后,涂醋酸膚輕松膏,每日1次,連續(xù)7次。
陳甘薯秧治痔瘡:將1公斤隔年的陳甘薯秧切碎,放入裝有1.5-2公斤清水的鍋內,以文火煮沸10分鐘,連秧帶水倒入盆或罐內熏蒸肛門,每天晚間一次,3-6日連續(xù)熏蒸可愈。
花椒鹽水熏洗痔瘡:花椒10余粒,食鹽1茶匙,置盆上熏洗患部,每日一次,每次10分鐘左右,重者可早晚各一次。能消腫止痛止血。適宜于不宜手術的患者及手術后預防復發(fā)。
癀片外敷治痔瘡:患者先用稀釋后的pp粉清洗肛門,然后取新癀片3-6片,研成細末,用冷開水調成糊狀,涂于肛門患處約0.3厘米厚(內痔可用少許棉花和藥塞進肛內),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2次。一般敷藥1-3次見效,5-8天即可治愈。
用盆盛溫熱水(以不燙為度)半盆,或在水中加高錳酸鉀(約米粒大,水染成紅色為度)然后坐浴,每次約15分鐘。
南瓜子1000克。加水煎煮,趁熱薰肛門,每日最少2次,連董數(shù)天即愈。用治內痔。
白胡椒5克,浸酒,7天后過濾使用,涂于患處。
白蘿卜切片,放室外背陰處凍實,貼患處,4-5次可愈
雞內金適量,燒存性,以蠟配成膏劑,外涂
將點燃的艾條,直接接觸患處,每秒鐘快速點灸2-3次為宜。治療時患處有灼熱或輕度灼痛感,但不會留疤痕,每日或隔日1次,7次為1療程。
將大白蘿卜洗凈,切大厚片,烘烤熱,臨睡前涂擦患處,至皮膚發(fā)紅為上,連續(xù)至愈。治未潰者。
尖辣椒10-15克,白酒適量,將辣椒切細絲,以好白酒浸泡10天,過濾涂涂于局部紅腫的癢處,每日3-5次。
鮮山楂砸成糊狀外敷,每日換藥1次,用于局部糜爛者,一般7天可愈。又山楂120克,加水2500毫升,煎半小時后去渣,取溫藥液洗患處,每日洗耳恭聽1次。治局部未潰爛者。一般3天可愈。
蛋黃油:方法是取新鮮雞蛋1-2枚,煮熟后取出蛋黃,再將蛋黃放入鍋內,用小火煎熟,待蛋黃中水分蒸干后,乘下的就是蛋黃油。取干紗布1塊將蛋黃油包好,用時稍加熱涂擦患處,每日2-4次。
干枯后的茄子秧,水煎趁熱泡洗患處。
辣椒水:用適量辣椒煎水洗患部,治療凍瘡初起皮膚瘙癢,洗后可立即止癢,每日睡前洗1次
香蕉:每晚用熱水洗患處后,取香蕉去皮,用香蕉肉擦涂皸裂處,涂擦后不要洗患處,每日1-2次,數(shù)天即愈
當歸30克,紫草30克,肉桂15克,麻油100克,黃蠟20克,前3味放入麻油內浸泡24小時,放旺火上炸幾分鐘,濾去藥渣,然后放入黃蠟,待蠟溶化后備用。每日3-5次涂擦患處。
橘皮3-4個,生姜3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20-30分鐘,1日1次,2-4次即可。治耳輪或鼻尖處凍瘡。
沙田柚皮1個(干品、鮮品均可),加水約2千克,煮沸30分鐘后倒入盆中,用其蒸氣薰患處,直至適當溫度時,再浸泡患處,同時同柚皮來回磨擦患處約20分鐘,隔2天再按此法治療,1-2次即可。宜在晚睡前用。治未潰凍瘡。
辣椒100克,煎水1千克浸洗
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方:黃芪30克,龍葵15克,三七10克,蘇梗10克,徐長卿15克,雞內金10克,八月札10克,烏梅10克,生大黃6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于餐前服。服3個月為1療程。
治萎縮性胃炎驗方:炙黃芪15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草6克,生姜3片,紅棗4枚。納呆加砂仁3克,麥谷芽10克;食積加山楂15克;舌濁加檀香5克;胃下垂加柴胡6克,升麻6克;便干加柏子仁9克,火麻仁15克;久病加黃精15克。每天1劑煎汁,上下午分服,15-20日為1個療程。
治慢性胃炎方:饅頭(去皮)1個,米醋120克,用饅頭切片,以文火與米醋共炒呈焦黃色,每次食10-15克,每日2次。
治慢性胃炎方:豬肚1個,胡椒10粒,姜5片,將豬肚用醋水反復洗凈,納入胡椒和姜片,隔水燉爛,每日早晚就餐吃。
治胃痛吐酸方:雞蛋殼若干,洗凈防入鍋內炒黃研成洗粉末,每日2-3次,每次3克,飯前用開水沖服。
治胃脹(氣)痛:青蒜連葉7根,鹽、醋各適量,將青蒜切碎,用鹽醋著熟,喂痛時熱飲。
胃寒痛:干姜10克,胡椒10粒,曬干,研末,用開水沖服,1日2次服完。或白胡椒、綠豆各等份,曬干研成洗末,熱黃酒送下,每次5克,每日2次。
紫草10克皂刺10克當歸10克白芷10克生地20克公英30克連翹15克銀花15克薏苡仁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
在絲瓜藤生長旺盛時期,在離地1米以上處,將莖剪斷,把根部切斷部分插入瓶中間(勿著瓶底),以膠布護住瓶口,放置一晝夜,藤莖中有清汁滴出,即可得絲瓜水,涂擦患處。
將使君子適量去殼,取出種仁,放入鐵鍋內文火炒至微有香味,晾涼,放入香油內浸泡1-2天,每晚睡前吃使君子仁3個,7天為1療程。不飲茶,此方法也可用于酒糟鼻。
新鮮蘆薈60克搗爛取汁,涂擦患處,1日2-3次,10日為1療程。適用初發(fā)期
薏苡米50克,水煮成粥,調白糖15克服食,每日1次,連用1個月。
丹參30-60克,生地30克,甘草30克,土大黃30克,川軍3-15克,水煎服。
大黃、硫磺等份,共研末調入甘草汁搽患處。
白芷、枯礬、輕粉各10克,白附子7克,僵蠶5克,共研末,調入珍珠玎搽擦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