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操作方法簡介
夏季養(yǎng)生拔罐。
“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注的話題,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中醫(yī)養(yǎng)生這方面的知識您掌握多少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拔罐的操作方法簡介”,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1)準備材料:玻璃火罐二個(備用一個),根據(jù)部位,選擇號型,鑷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條,香皂一塊,臉盆一個。
(2)術前檢查:檢查病情,明確診斷,是否合乎適應癥。檢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體位,是否合適。檢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無殘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凈毛巾,蘸熱水將拔罐部位擦洗干凈,然后用鑷子鑷緊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著,用門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閃,迅速將罐子扣住在皮膚上。
(4)留罐時間:過去留罐時間較長,有從10分鐘留到30分鐘以上的,這種長時間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嚴重,增加吸收困難,因此,現(xiàn)在留罐時間一般較前縮短了,根據(jù)身體強弱的淺層毛細血管滲出血液情況,可以考慮改從3分鐘到6分鐘比較合適。
實踐證明,短時間留罐比長時間留罐好處多。嚴重郁血減為輕微滲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強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過度,造成水泡傷引起感染;時間雖短,療效較高。
(5)起罐:左手輕按罐子,向左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準傾斜對方罐口的肌肉處,輕輕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氣,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脫落。
(6)火力大?。夯鹆Υ笮?,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則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則吸拔力小。還有罐子叩得快則吸力大;叩得慢則吸力小。這些都可臨時掌握。
(7)間隔時間;可根據(jù)病情來決定。一般講來,慢性病或病情緩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發(fā)高燒,急性類風濕,或急性胃腸炎等病,每臥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為過,但留罐時間卻不可過長。
(8)療程。一般以12次為一療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繼續(xù)幾個療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窩以及頸椎、足踝、腓腸肌等肌肉豐厚、血管較少的部位,皆可撥罐。另外還可根據(jù)病情,疼痛范圍,可拔l~2個火罐,或4~6個甚至10個玻璃火罐。
ys630.coM延伸閱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養(yǎng)生與健康,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拔罐養(yǎng)生成了人們喜歡的一種養(yǎng)生方法,拔罐可以起到保健養(yǎng)生,防病治病的功效,那么拔罐都有哪些好處呢?下面我們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拔罐的好處及操作方法。
一、調(diào)補精血法
取穴:三陰交、氣海、腎俞、心俞
三陰交是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三條陰經(jīng)的交會穴。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滋生,精血才能充盈。肝主藏血,可以調(diào)節(jié)人體流動血量,全身血脈都歸心所主,氣又為血之帥,故常拔三陰交可調(diào)補肝,脾,腎三經(jīng)的氣血,配以腎俞、心俞、氣??墒瓜忍熘?,后天氣血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
二、增加活力法
取穴:勞宮、涌泉、三陰交、足三里
勞宮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陰心包經(jīng)的滎穴,回陽九針穴之一,具有振奮陽氣,清心瀉火,寬胸利氣,增加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陰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顯,經(jīng)常在此拔罐可使人解除疲勞,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面對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競爭激烈,環(huán)境污染日趨嚴重的生活。
三、祛除濁氣法
取穴:涌泉穴、足三里
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陰腎經(jīng)的井穴。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長、發(fā)育、生殖,是人體的生命之源,腎氣充則生長發(fā)育正常,精力旺盛,反之則生長發(fā)育遲緩,精力不足。腎為主水之臟,腎的生理功能異常則水液代謝出現(xiàn)障礙,人體就會出現(xiàn)濕毒侵襲的現(xiàn)象,濕邪重著粘膩,易趨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經(jīng)絡氣血,引發(fā)其它各種疾病。涌泉穴經(jīng)常拔罐可以及時祛除體內(nèi)的濕毒濁氣,疏通腎經(jīng),使經(jīng)絡氣血通暢,腎臟功能正常,腎氣旺盛。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體精力充沛,進而延緩衰老,體質(zhì)康健。
四、疏通經(jīng)絡法:
① 任、督二脈透罐法
任、督二脈透罐法是對傳統(tǒng)腹背陰陽配穴法的繼承和發(fā)展,任脈為陰脈之海,督脈為陽脈之海。在任、督兩脈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起到疏通經(jīng)絡,平衡陰陽,對人體五臟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② 背俞穴及華佗夾脊穴
背俞穴及華佗夾脊穴縱貫整個頸背腰部,五臟六腑之經(jīng)氣均在此流通?,F(xiàn)代醫(yī)學證明背俞穴及華佗夾脊穴位于人體脊髓神經(jīng)根及動、靜脈叢附近,在這兩處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臟六腑之經(jīng)氣,調(diào)整全身氣血經(jīng)絡的協(xié)調(diào),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F(xiàn)在背俞穴及華佗夾脊穴走罐已經(jīng)成為人們最常用的保健方法。尤其對頸椎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顯的療效。
七、預防胃腸道疾病
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足三里是人體極重要的保健穴位,對于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脾俞、胃俞為脾、胃二臟的背俞穴,中脘為胃之募穴,在這幾個穴位拔罐可以有效的調(diào)節(jié)脾胃功能,預防胃腸道疾病的發(fā)生。
八、預防呼吸道疾病
取穴:天突、肺俞、風門
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多是由于風寒之邪侵襲而致,肺為嬌臟,最易受邪。天突位于任脈,與陰維脈交會,現(xiàn)代醫(yī)學報道刺激天突穴可以明顯降低呼吸道阻力;肺俞為肺之要穴,風門為外邪出入之門戶,故這三個穴位有著理肺止咳,祛風除邪,調(diào)暢氣機的作用,經(jīng)常拔罐能夠預防呼吸系統(tǒng)疾病。
五、培補元氣法
取穴:關元、氣海、命門、腎俞
關元與氣海穴皆為任脈之要穴,氣海者元氣之海也,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二穴自古以來就是保健強身的要穴。命門,顧名思義為生命之門戶也,為真氣出入之所,腎俞為腎之要穴,經(jīng)常拔這四個穴位,可以培補元氣,益腎固精,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六、預防心血管疾病
取穴:內(nèi)關、心俞、肝俞、腎俞
內(nèi)關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具有寧心安神,寬胸利氣的作用。心包乃心之外圍,具有保護心臟,代心受邪的作用。心俞為心臟之要穴,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二者都和人體心血管系統(tǒng)有著密切聯(lián)系,故經(jīng)常在內(nèi)關、心俞、肝俞、腎俞上拔罐可以有效的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1.術前準備:
(1)仔細檢查病人,以確定是否適應癥,有無禁忌。根據(jù)病情,確定處方。
(2)檢查應用的藥品、器材是否齊備,然后一一擦凈,按次序排置好。
(3)對患者說明施術過程,解除其恐懼心理,增強其治療信心。
2.患者體位:病人的體位正確與否,關系著拔罐的效果。正確體應使病人感到舒適,肌肉能夠放松,施術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體位有以下幾種
(1)仰臥位:適于前額、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臥位:適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3)側臥位:適于側頭、面部、側胸、髖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適于項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選罐:根據(jù)部位的面積大小,患者體質(zhì)強弱、以及病情而選 用大小適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在選好的治療部位上,先用毛巾浸開水洗凈患部,再以干紗布擦干,為防止發(fā)生燙傷,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療需要,必須在有毛發(fā)的地方或毛發(fā)附近拔罐時,為防止引火燒傷皮膚或造成感染,應行剃毛。
5.溫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氣寒冷、拔罐前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預先將罐放在火上燎烤。溫罐時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過熱造成燙傷。溫罐時間,以罐子不涼和皮膚溫度相等,或稍高于體溫為宜。
6.施術:首先將選好的部位顯露出來,術者靠近患者身邊,順手(或左或右手)執(zhí)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兩種排序:
(1)密排法:罐與罐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寸。用于身體強壯且有疼痛癥狀者。有鎮(zhèn)靜,止痛消炎之功,又稱刺激法。
1 火罐法 是利用燃燒時消耗罐中部分氧氣,并借火焰的熱力使罐內(nèi)的氣體膨。脹而排除罐內(nèi)部分空氣,使罐內(nèi)氣壓低于外面大氣壓(統(tǒng)稱負壓),借以將罐吸著于施術部位的皮膚上?;鸸薹ㄆ湮瘟Φ拇笮∨c罐具的大小和深度、罐內(nèi)燃火的溫度和方式、扣罐的時機與速度及空氣在扣罐時再進入罐內(nèi)的多少等因素有關。如罐具深而且大,在火力旺時扣罐,罐內(nèi)熱度高、扣罐動作快,下扣時空氣再進入罐內(nèi)少,則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則小,可根據(jù)臨床治療需要靈活掌握,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 閃火法 用鑷子或止血鉗等挾住乙醇棉球,或用紙卷成筒條狀,點燃后在火罐內(nèi)壁中段繞1~2圈,或稍作短暫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時將罐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制,是較常用的拔罐方法,須注意操作時不要燒罐口,以免灼傷皮膚。
② 投火法 將紙折成寬筒條狀,點燃后,投入罐內(nèi),然后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此法適用于側面拔,需注意將紙投入罐內(nèi)時,未燃的一端應向下。若燃燒后罐內(nèi)剩余紙筒條的長度大于罐口直徑稍多時,此法即便是用于仰臥位拔罐,也不致灼傷皮膚。
③ 貼棉法 用直徑約為2cm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適中,浸少量75%~95%的乙醇,貼在罐內(nèi)壁的中段,以火柴點燃,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多用于側面拔,需防乙醇過多、滴下燙傷皮膚。
2 水罐法 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無損的竹罐,放在鍋內(nèi),加水煮沸,用鑷子將罐口朝下夾出,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放入適量的祛風活血藥物,如羌活、獨活、當歸、紅花、麻黃、艾葉、川椒、木瓜、川烏、草烏等,即稱藥罐,多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等癥。
3 抽氣法 先將備好的抽氣罐緊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氣筒將罐內(nèi)的空氣抽出,使之產(chǎn)生所需負壓,即能吸住,此法適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4 拔罐法的運用舉例
①閃罐法 適應于肌肉比較松弛,吸拔不緊或留罐有困難處,以及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虛證患者。其操作方法是: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度。需注意閃罐大多采用火罐法,且所用的罐不宜過大。
②留罐法 又稱坐罐法,拔罐后將罐留置一定時間,一般留置5~15min。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起泡損傷皮膚。
③走罐法 又名推罐法、飛罐法,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處。須選口徑較大的罐,罐口要求平滑較厚實,最好選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潤滑油脂或在走罐所經(jīng)皮膚上涂以潤滑油脂,將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料,即推動方向的后邊著力,前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或循經(jīng),來回推拉移動數(shù)次,至皮膚潮紅為度。
④ 藥罐法 常用的藥罐法有兩種。 煮藥罐 將配制好的藥物裝入布袋內(nèi),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放入藥液內(nèi)煮15min。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療部位上,多用于風濕痛等病癥。常用藥物處方為麻黃、艾葉、羌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10克。
貯藥罐 在抽氣罐內(nèi)事先盛貯適量的藥液,常用的有辣椒水、兩面針酊、生姜汁,或根據(jù)病情配制的藥液等,然后按抽氣罐的操作法拔罐,如使用無底青霉素藥瓶一類的抽氣罐,可用注射器將藥液在拔好罐后注入罐內(nèi)。也可在玻璃火罐內(nèi)盛貯適量藥液,然后按火罐法吸拔在皮膚上。此法常用于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⑤ 針罐法 先在選定的穴位上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后或按病情需要施以補瀉手法后,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再與藥罐結合,稱為針藥罐,多用于風濕病等。
⑥ 刺血(刺絡)拔罐法 先用三棱針或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滾刺筒等,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要求或按刺血法要求,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以此可加強刺血法的療效。此法應用較廣泛,多用于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jīng)性皮炎、痤瘡、皮膚瘙癢癥、丹毒、哮喘、坐骨神經(jīng)痛。施用本法需注意,不可在大血管上行刺血拔罐法,以免造成出血過多。
5 起罐法 起罐亦稱脫罐。用一手拿住火罐,另一手將火罐口邊緣的皮膚輕輕按下,或?qū)⒒鸸尢刂频倪M氣閥拉起,待空氣緩緩進入罐內(nèi)后,罐即落下。切不可硬拔,以免損傷皮膚。若起罐太快,易造成空氣快速進入罐內(nèi),則負壓驟減,易使患者產(chǎn)生疼痛。
隨著現(xiàn)在人對于中醫(yī)的逐漸重視,像刮痧拔罐這些比較傳統(tǒng)的中醫(yī)治病方法也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其中刮痧在不同的部位會有不同的效果,比如說頸部刮痧就是治療感冒的常用方法。不過因為很多朋友僅僅是了解刮痧,而對于刮痧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清楚,因為平時也不敢嘗試。為了讓大家能夠真正的認識到中醫(yī),本文將針對頸部刮痧部位操作方法做出分析。
方法/步驟
首先是找準幾個穴位。風寒感冒早期應該刺激風府以及風池穴。風府穴在哪里?風府在我們腦袋后緣有塊突起的隆骨下方,發(fā)際上方一寸的位置(如圖)風池穴在哪里?風池有兩個,一左一右都在風府兩邊與之平行的胸鎖乳突肌外緣位置。(如圖)找準后可以準備刮痧了。
拿刮板要有姿勢。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刮板一端,用中指頂住刮板留出另一端三分之一處用來刮痧。
涂上刮痧油。開始刮痧要注意拿住刮板只用那三分之一的部分刮,而且應該向下傾斜四十五度角刮,控制力度,快速平穩(wěn)刮。刮痧范圍要包括整個頸部直到腰椎第一節(jié)的大椎穴。兩邊是從風池分別往下刮。等到刮出三道痧就可以了。每天堅持一次,一般三天之內(nèi)感冒癥狀即可消除。
上述就是頸部刮痧操作方法的詳細介紹,提醒各位朋友在操作頸部刮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找準穴位,否則的話是起不到刮痧作用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刮痧之后不要受涼,避免邪氣入體,只有這些都做到了,刮痧的意義才可以真正的提現(xiàn)出來。
拔罐療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藥罐的治療方法。臨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運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熱力,排除罐內(nèi)空氣,以使罐內(nèi)形成負壓,吸附在皮膚或穴位上,引起皮膚充血或瘀血的治療方法。具有溫經(jīng)散寒、行氣活血、止痛消腫、拔毒排膿等功效。
1、物品準備 治療盤、火罐數(shù)個、95%酒精棉球、血管鉗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
(1)暴露須拔罐部位(選擇肌肉較為豐滿、平整處),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2)用血管鉗夾取95%酒精棉球,點燃。
(3)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鉗,迅速伸入罐內(nèi)繞一圈,立即抽出,同時將罐叩按在所選部位上。
(4)待罐內(nèi)皮膚隆起并呈紅紫現(xiàn)象,留置10~15分鐘。
(5)起罐時,左手按住罐口皮膚,右手扶住罐體,空氣進入罐內(nèi),火罐即可脫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著后,立即拔下,再閃火再吸、再拔,反復多次稱閃罐;若待火罐吸著后,一手扶住罐體,用力上下左右慢慢來回推動,稱走罐,用于面積較大的部位;若患處皮膚消毒后,先用梅花針叩打或用三棱針淺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鐘后,起罐消毒皮膚,稱刺血拔罐。
3、護理
(1)拔罐時應使病人保持舒適位置,拔罐部位須平整,肌肉較豐滿處。骨骼突出、毛發(fā)較多處不宜拔罐。
(2)拔罐前應仔細檢查罐口是否光滑,罐體有無裂痕,以免損傷皮膚,或中途罐體破裂、漏氣。
中國真空拔罐法是以利用機械抽氣原理使罐體內(nèi)形成負壓,使罐體吸附選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點),使皮下及淺層肌肉充血,刺激人體皮部、經(jīng)筋、經(jīng)絡穴位以達到排除毒素、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扶正固本、促進新陳代謝、調(diào)動臟腑功能最終以達到凈血血液的一種非藥物自然物理生態(tài)療法。
拔罐療法從古到今,尤其是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今,老式火罐、竹罐等傳統(tǒng)罐本身具有先天不足與局限已不能適應現(xiàn)代的需要,如火罐投火法操作不慎可燙傷患者肌膚,從傳統(tǒng)罐制做取材方面看,動物犄角有不容易收集且口徑不統(tǒng)一等缺點,陶瓷、玻璃罐怕摔易碎,陶瓷、金屬、竹木罐又不易及時隨意觀察皮膚表面的變化,綜上所述,傳統(tǒng)罐有口徑單一、容易燙傷、易于損壞、不易觀察、適應癥少、不易起罐、負壓不易調(diào)節(jié)等缺點,已難以適應現(xiàn)代的要求了。真空拔罐療法從各方面較傳統(tǒng)拔罐都有了長足發(fā)展,首先從罐體制作材料方面從以動物犄角、陶瓷、竹木、金屬、玻璃到現(xiàn)在的樹脂注塑,克服了傳統(tǒng)拔罐器口徑單一、易于損壞、不易觀察、不易起罐等缺點。在拔罐罐體內(nèi)負壓形成方面從煮水排氣、燃火排氣、擠壓排氣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抽氣槍直接抽氣,克服了傳統(tǒng)拔罐容易燙傷皮膚、不易調(diào)節(jié)負壓、不易起罐等缺點。在臨床治療方面從單純吸拔膿血治療瘡瘍外科疾病發(fā)展到現(xiàn)在能治療內(nèi)、婦、兒、外、骨傷、皮膚、五官等科數(shù)百種病癥。尤其以它具有操作容易,無副作用等優(yōu)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真空拔罐器優(yōu)點:①罐口尺寸大小多樣,適應于人體較多部位(穴位、病灶點)拔罐。②罐體透明易于隨時觀察患者皮膚表面出痧等變化。③罐口有平口罐,適于走罐、留罐等;波形罐(關節(jié)罐)易于關節(jié)或其他非平坦部位的拔罐。④罐內(nèi)負壓可調(diào)節(jié),且負壓大而持久。⑤易于操作,無明火燙傷之慮。⑥起罐容易、安全、不會出現(xiàn)傳統(tǒng)罐起罐不易的問題。⑦經(jīng)久耐用,不怕摔打(一米高自然落地不會損壞)。⑧因真空拔罐器質(zhì)量較輕故攜帶方便。
導讀: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大家都知道人工呼吸是什么,但是你知道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嗎?下面教幾種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一起來增長知識吧。
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有很多,口對口吹氣法、俯臥壓背法、仰臥壓胸法,但以口對口吹氣式人工呼吸最為方便和有效。人工呼吸適用于窒息、煤氣中毒、藥物中毒、呼吸肌麻痹、溺水及觸電等患者的急救。
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
1、口對口吹氣法
此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而且氣體的交換量大,接近或等于正常人呼吸的氣體量。對大人、小孩效果都很好。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臥位(即胸腹朝天)。首先清理患者呼吸道,保持呼吸道清潔。使患者頭部盡量后仰,以保持呼吸道暢通。
(2)救護人站在其頭部的一側,自己深吸一口氣,對著傷病人的口(兩嘴要對緊不要漏氣)將氣吹入,造成吸氣。為使空氣不從鼻孔漏出,此時可用一手將其鼻孔捏住,然后救護人嘴離開,將捏住的鼻孔放開,并用一手壓其胸部,以幫助呼氣。這樣反復進行,每分鐘進行14--16次。
(3)如果病人口腔有嚴重外傷或牙關緊閉時,可對其鼻孔吹氣(必須堵住口)即為口對鼻吹氣。救護人吹氣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以吹進氣后,病人的胸廓稍微隆起為最合適??趯谥g,如果有紗布。則放一塊疊二層厚的紗布,或一塊一層的薄手帕,但注意,不要因此影響空氣出入。
2、俯臥壓背法
此法應用較普遍,但在人工呼吸中是一種較古老的方法。由于病人取俯臥位,舌頭能略向外墜出,不會堵塞呼吸道,救護人不必專門來處理舌頭,節(jié)省了時間,能及早進行人工呼吸。但對于孕婦、胸背部有骨折者不宜采用此法。操作方法:
(1)傷病人取俯臥、位,即胸腹貼地,腹部可微微墊高,頭偏向一側,兩臂伸過頭,一臂枕于頭下,另一臂向外伸開,以使胸廓擴張。
(2)救護人面向其頭,兩腿屈膝跪地于傷病人大腿兩旁,把兩手平放在其背部肩胛骨下角(大約相當于第七對肋骨處)、脊柱骨左右,大拇指靠近脊柱骨,其余四指稍開微彎。
(3)救護人俯身向前,慢慢用力向下壓縮,用力的方向是向下、稍向前推壓。當救護人的肩膀與病人肩膀?qū)⒊梢恢本€時,不再用力。在這個向下、向前推壓的過程中,即將肺內(nèi)的空氣壓出,形成呼氣。然后慢慢放松回身,使外界空氣進入肺內(nèi),形成吸氣。
(4)按上述動作,反復有節(jié)律地進行,每分鐘14--16次。
3、仰臥壓胸法
此法便于觀察病人的表情,而且氣體交換量也接近于正常的呼吸量。但最大的缺點是,傷員的舌頭由于仰臥而后墜,阻礙空氣的出入。所以作本法時要將舌頭按出。這種姿勢,對于淹溺及胸部創(chuàng)傷、肋骨骨折傷員不宜使用。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臥位,背部可稍加墊,使胸部凸起。
(2)救護人屈膝跪地于病人大腿兩旁,把雙手分別放于乳房下面(相當于第六七對肋骨處),大拇指向內(nèi),靠近胸骨下端,其余四指向外。放于胸廓肋骨之上。
(3)向下稍向前壓,其方向、力量、操作要領與俯臥壓背法相同。
在常溫下,人缺氧46分鐘就會引起死亡。所以,進行人工呼吸時,速度要快。一旦病人呼吸順暢時,也應盡快送到醫(yī)院詳細檢查治療。
一、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真空拔罐是利用機械抽氣原理,使罐體內(nèi)形成負壓,使罐體吸附在選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點),使皮下及淺層肌肉充血,刺激人體皮部、經(jīng)筋、經(jīng)絡穴位以起到排除毒素、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扶正固本、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等作用的一種非藥物療法。
那么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下面小編為您介紹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選取適當大小的罐具及舒適的體位,將選好的罐具頂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證通氣,將真空槍口輕輕套住罐具頂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桿數(shù)次,至拔罐部位皮膚隆起,病人可耐受為度,罐具吸附于體表之后,將負壓槍口左右輕輕旋動向后退下,輕按一下罐具活塞以防漏氣;治療結束時提一下罐頂活塞即可,每次治療時間10分鐘。在單人不能直接拔罐的部位(如脊椎、腰部)可使用連接器。
1、根據(jù)病情選好穴位,在治療中均應取雙側穴位。
2、選取適當罐具及舒適的體位(可分為坐位、仰臥、側臥及俯臥位)。
3、將選好的罐具頂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證通氣。
4、將負壓槍口輕輕套住罐具頂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桿數(shù)次,至拔罐內(nèi)皮膚隆起,病人可耐受為度。
5、在不能直接拔罐的部位(如脊椎、腰部)可使用連接器。連接器安裝方法:先將連接器一端的連接桿大頭連接備用前嘴的大孔,再將另一端連接桿小頭連接負壓槍口,使之成為一體,然后前嘴與拔罐有活塞的一頭套在一起,再將拔罐放在需要治療的部位。
6、罐具吸附于體表之后,將負壓槍口左右輕輕旋動向后退下,輕按一下罐具活塞一防漏氣。
7、治療結束時提一下活塞即可。
8、拔罐具使用后常規(guī)用消毒液,酒精棉擦拭。不可浸泡,水煮或高溫處理等。
9、罐療時拔不上,請檢查拔罐內(nèi)膠塞是否嚴封,負壓槍和拔罐連接是否過緊,負壓槍和拔罐是否垂直,負壓槍和拔罐提拉時對皮膚壓力是否過大。
雖然拔罐是一種相對安全的自然療法,但還是有禁忌,如心臟病患者、血友病、全身高度浮腫、患有皮膚病或傷口者等禁用拔罐;體質(zhì)消瘦弱小、6歲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使用拔罐時吸附力量宜輕;孕婦使用拔罐須謹慎。
那么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項,你了解嗎?下面小編為您介紹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項,真空拔罐可不是隨便就可以操作的。
二、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項
1、選擇好拔罐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及毛發(fā)較少的部位進行拔罐為佳。
2、拔罐時室內(nèi)須保持溫暖,尤其對須寬衣暴露皮膚的患者應避開風口以免受涼感冒。
3、拔罐時囑咐患者不要移動體位,以免罐體脫落。拔罐使用罐體吸附數(shù)目多時,罐體間的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體互相牽拉皮膚產(chǎn)生疼痛或拉傷,或因罐體間互相擠壓而致罐體脫落。
4、前一次拔罐部位斑塊未消失之前,不宜再在原處拔罐。
5、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時間宜長;病情輕、病灶淺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時間宜短;拔罐部位肌肉豐厚,如背部、臀部、大腿部,拔罐時間宜長;拔罐部位肌肉薄,如頭部、胸部、上肢部,拔罐時間宜短。氣候寒冷時拔罐時間可適當延長;天熱時則可相應縮短。
6、起罐后皮膚局部潮紅、瘙癢,不要亂抓,可涂抹刮痧拔罐潤膚增效乳或油,經(jīng)幾個小時或數(shù)日即可消除。
7、隨時觀察患者情況,區(qū)分正常反應和異常反應,如遇異常緊拉、疼痛或嚴重不適,應立即調(diào)整負壓(拉動罐體底部排氣閥門桿稍放一點氣減壓即可)或起罐重新吸附;如出現(xiàn)暈罐現(xiàn)象參照本書異常反應處理方法進行處理。
8、過度疲勞、饑餓、大渴、醉酒、對疼痛過度敏感者應讓患者休息,飲食、飲水后、酒醒后再行拔罐;對疼痛過度敏感者應用輕手法。
拔罐不易過于頻繁,對于起保健效果的拔罐一周可以選擇1至2次,對于起治療效果的拔罐則一周最多1次。同時,拔罐時的留罐時間不易過長,夏季留罐時間在10分鐘左右,冬季在20分鐘左右。家庭用的真空氣罐吸附力不易過大,以免造成皮膚損傷。
三、拔火罐出現(xiàn)水泡是為什么
拔罐后有時局部皮膚除了出現(xiàn)出血點、瘀血等現(xiàn)象之外,有些患者會出現(xiàn)水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患者體內(nèi)風寒濕濕毒較盛,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xiàn),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xiàn)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xiàn)。
2、留罐時間長。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zhì)有關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鐘也不會有起泡的現(xiàn)象,也有人5-10分鐘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了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3、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一般來說,拔罐出現(xiàn)水泡比較多的地方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