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的操作
夏季養(yǎng)生拔罐。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睂τ陴B(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養(yǎng)生除帶給我們好的身體,更有心靈的健康。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拔罐法的操作”,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1 火罐法 是利用燃燒時消耗罐中部分氧氣,并借火焰的熱力使罐內的氣體膨。脹而排除罐內部分空氣,使罐內氣壓低于外面大氣壓(統(tǒng)稱負壓),借以將罐吸著于施術部位的皮膚上?;鸸薹ㄆ湮瘟Φ拇笮∨c罐具的大小和深度、罐內燃火的溫度和方式、扣罐的時機與速度及空氣在扣罐時再進入罐內的多少等因素有關。如罐具深而且大,在火力旺時扣罐,罐內熱度高、扣罐動作快,下扣時空氣再進入罐內少,則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則小,可根據(jù)臨床治療需要靈活掌握,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 閃火法 用鑷子或止血鉗等挾住乙醇棉球,或用紙卷成筒條狀,點燃后在火罐內壁中段繞1~2圈,或稍作短暫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時將罐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制,是較常用的拔罐方法,須注意操作時不要燒罐口,以免灼傷皮膚。
② 投火法 將紙折成寬筒條狀,點燃后,投入罐內,然后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此法適用于側面拔,需注意將紙投入罐內時,未燃的一端應向下。若燃燒后罐內剩余紙筒條的長度大于罐口直徑稍多時,此法即便是用于仰臥位拔罐,也不致灼傷皮膚。
③ 貼棉法 用直徑約為2cm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適中,浸少量75%~95%的乙醇,貼在罐內壁的中段,以火柴點燃,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多用于側面拔,需防乙醇過多、滴下燙傷皮膚。
2 水罐法 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無損的竹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用鑷子將罐口朝下夾出,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放入適量的祛風活血藥物,如羌活、獨活、當歸、紅花、麻黃、艾葉、川椒、木瓜、川烏、草烏等,即稱藥罐,多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等癥。
3 抽氣法 先將備好的抽氣罐緊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氣筒將罐內的空氣抽出,使之產生所需負壓,即能吸住,此法適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4 拔罐法的運用舉例
①閃罐法 適應于肌肉比較松弛,吸拔不緊或留罐有困難處,以及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虛證患者。其操作方法是: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度。需注意閃罐大多采用火罐法,且所用的罐不宜過大。
②留罐法 又稱坐罐法,拔罐后將罐留置一定時間,一般留置5~15min。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起泡損傷皮膚。
③走罐法 又名推罐法、飛罐法,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處。須選口徑較大的罐,罐口要求平滑較厚實,最好選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潤滑油脂或在走罐所經(jīng)皮膚上涂以潤滑油脂,將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料,即推動方向的后邊著力,前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或循經(jīng),來回推拉移動數(shù)次,至皮膚潮紅為度。
④ 藥罐法 常用的藥罐法有兩種。 煮藥罐 將配制好的藥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放入藥液內煮15min。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療部位上,多用于風濕痛等病癥。常用藥物處方為麻黃、艾葉、羌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10克。
貯藥罐 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適量的藥液,常用的有辣椒水、兩面針酊、生姜汁,或根據(jù)病情配制的藥液等,然后按抽氣罐的操作法拔罐,如使用無底青霉素藥瓶一類的抽氣罐,可用注射器將藥液在拔好罐后注入罐內。也可在玻璃火罐內盛貯適量藥液,然后按火罐法吸拔在皮膚上。此法常用于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⑤ 針罐法 先在選定的穴位上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后或按病情需要施以補瀉手法后,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再與藥罐結合,稱為針藥罐,多用于風濕病等。
⑥ 刺血(刺絡)拔罐法 先用三棱針或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滾刺筒等,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要求或按刺血法要求,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以此可加強刺血法的療效。此法應用較廣泛,多用于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jīng)性皮炎、痤瘡、皮膚瘙癢癥、丹毒、哮喘、坐骨神經(jīng)痛。施用本法需注意,不可在大血管上行刺血拔罐法,以免造成出血過多。
5 起罐法 起罐亦稱脫罐。用一手拿住火罐,另一手將火罐口邊緣的皮膚輕輕按下,或將火罐特制的進氣閥拉起,待空氣緩緩進入罐內后,罐即落下。切不可硬拔,以免損傷皮膚。若起罐太快,易造成空氣快速進入罐內,則負壓驟減,易使患者產生疼痛。
相關閱讀
【概述】
拔罐法是借助熱力或其他方法,排除罐中的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具吸著在皮膚上,引起瘀血現(xiàn)象的一種治療方法。拔罐法又叫吸筒法,古代稱為角法,在我國晉代已開始應用。拔罐要用罐具,罐具的種類很多,如竹罐、陶瓷罐、金屬罐(銅罐、鐵罐)、玻璃罐、抽吸罐等?,F(xiàn)代,以玻璃罐和抽吸罐使用最廣。
【器具藥物】
這里僅介紹臨床上常用的火罐法和抽氣罐法。
(1)火罐法:屬于傳統(tǒng)方法,它利用燃燒時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具吸著于皮膚上。分為投火法、閃火法、貼棉法及架火法四種。
投火法:用蘸有95%濃度乙醇的棉球(注意,不可蘸得太多,以避兔火隨乙醇滴燃,燒傷皮膚)或紙片,點燃后投入罐內,迅速扣在所選的區(qū)域??蹠r要側面橫扣,否則易造成燃燒的棉球或紙片燒傷皮膚。
閃火法:用鑷子夾住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罐內統(tǒng)一圈,立即抽出,將罐扣在施術部位上。
貼棉法:將二厘米見方的乙醇棉片貼敷于火罐內壁底部,點燃后迅速扣于穴區(qū)。
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如青霉素瓶蓋),上置一乙醇棉球,放在穴區(qū),點燃后,扣以火罐。
上述各法中,以閃火法和架火法最為安全,用得較多。但閃火法要求動作熟練,否則火罐往往不易拔緊;在閃燒時不可燒燎罐口,以免燙傷皮膚。架火法吸力雖大,然而操作較為繁瑣。各人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熟悉的方法運用。
(2)抽氣罐法:這是現(xiàn)代發(fā)展起來的方法。它由兩部分組成。一為抽吸器,一為不同型號的帶有活塞的塑料罐具。操作方法為:先將罐具放在所拔穴區(qū),抽吸器插入罐頂部的調節(jié)活塞,以手指反復拉動的方式,將罐內氣體排出,至所需的負壓后,取下抽吸器。取罐時,只要將罐頂?shù)乃芰闲鞠蛏弦话渭纯?。抽氣罐法不用火力而用機械力,不僅不會造成燙傷等意外事故,而且還可根據(jù)病人體質、病情及部位調節(jié)吸拔的程度。很有推廣價值。
【操作方法】
大約有以下幾種。
(1)留罐法:為最常見的吸拔形式。是指罐具吸著之后,停留5~20分鐘再取掉。面部及皮膚比較嬌嫩的部位,留罐時間宜短,肌肉豐厚的部位可長一些。一般以局部顯現(xiàn)紅潤或瘀斑為宜。注意,留罐時間太長施術部位會出現(xiàn)水泡,可涂以龍膽紫藥水,必要時加以包扎,多在數(shù)日內吸收結癡,不留瘢痕。留罐法適于火罐治療的各種病癥。
(2)閃罐法:是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復多次,直至局部潮紅或出現(xiàn)瘀斑為止。多用于局部麻木和生理功能減退的病癥。
(3)走罐法:又稱為推罐法。多用于病灶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先在該部位擦上一層凡士林或植物油脂,選擇罐口光滑的玻璃罐(多選中等型號),將罐吸上后,左手緊接扣罐部位上端的皮膚,使之繃緊,右手拉罐向下滑移,達到一定距離后,再將左手按緊下端皮膚,右手拉罐向上滑移。如此進行上下或左右反復推拉數(shù)次,至皮膚潮紅為止。本法常用于腰背部肌肉勞損等病癥。
(4)刺絡拔罐法:也有稱絮刺法。拔罐前,先在穴區(qū)用消毒三校針或皮膚針點刺或叩刺,然后撥罐留罐10~15分鐘。去罐后,拭去血跡。本法適用于各種扭挫傷及疼痛固定的肌肉疾病。
【適應病癥】
拔罐法適用于風濕痛、扭挫傷、感冒、胃痛、腹痛、頭痛及瘡癰初起等。
【注意事項】
高熱、抽搐、痙攣等病癥,以及肌肉瘦削、有毛發(fā)及骨骼凹突不平的部位,都不宜拔罐。
拔罐療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藥罐的治療方法。臨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運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熱力,排除罐內空氣,以使罐內形成負壓,吸附在皮膚或穴位上,引起皮膚充血或瘀血的治療方法。具有溫經(jīng)散寒、行氣活血、止痛消腫、拔毒排膿等功效。
1、物品準備 治療盤、火罐數(shù)個、95%酒精棉球、血管鉗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
(1)暴露須拔罐部位(選擇肌肉較為豐滿、平整處),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2)用血管鉗夾取95%酒精棉球,點燃。
(3)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鉗,迅速伸入罐內繞一圈,立即抽出,同時將罐叩按在所選部位上。
(4)待罐內皮膚隆起并呈紅紫現(xiàn)象,留置10~15分鐘。
(5)起罐時,左手按住罐口皮膚,右手扶住罐體,空氣進入罐內,火罐即可脫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著后,立即拔下,再閃火再吸、再拔,反復多次稱閃罐;若待火罐吸著后,一手扶住罐體,用力上下左右慢慢來回推動,稱走罐,用于面積較大的部位;若患處皮膚消毒后,先用梅花針叩打或用三棱針淺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鐘后,起罐消毒皮膚,稱刺血拔罐。
3、護理
(1)拔罐時應使病人保持舒適位置,拔罐部位須平整,肌肉較豐滿處。骨骼突出、毛發(fā)較多處不宜拔罐。
(2)拔罐前應仔細檢查罐口是否光滑,罐體有無裂痕,以免損傷皮膚,或中途罐體破裂、漏氣。
(1)準備材料:玻璃火罐二個(備用一個),根據(jù)部位,選擇號型,鑷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條,香皂一塊,臉盆一個。
(2)術前檢查:檢查病情,明確診斷,是否合乎適應癥。檢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體位,是否合適。檢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無殘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凈毛巾,蘸熱水將拔罐部位擦洗干凈,然后用鑷子鑷緊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著,用門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閃,迅速將罐子扣住在皮膚上。
(4)留罐時間:過去留罐時間較長,有從10分鐘留到30分鐘以上的,這種長時間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嚴重,增加吸收困難,因此,現(xiàn)在留罐時間一般較前縮短了,根據(jù)身體強弱的淺層毛細血管滲出血液情況,可以考慮改從3分鐘到6分鐘比較合適。
實踐證明,短時間留罐比長時間留罐好處多。嚴重郁血減為輕微滲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強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過度,造成水泡傷引起感染;時間雖短,療效較高。
(5)起罐:左手輕按罐子,向左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準傾斜對方罐口的肌肉處,輕輕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氣,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脫落。
(6)火力大?。夯鹆Υ笮。惨莆蘸?。酒精多,火力大則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則吸拔力小。還有罐子叩得快則吸力大;叩得慢則吸力小。這些都可臨時掌握。
(7)間隔時間;可根據(jù)病情來決定。一般講來,慢性病或病情緩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發(fā)高燒,急性類風濕,或急性胃腸炎等病,每臥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為過,但留罐時間卻不可過長。
(8)療程。一般以12次為一療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繼續(xù)幾個療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窩以及頸椎、足踝、腓腸肌等肌肉豐厚、血管較少的部位,皆可撥罐。另外還可根據(jù)病情,疼痛范圍,可拔l~2個火罐,或4~6個甚至10個玻璃火罐。
一、拔罐的機理
按中醫(yī)理論講,拔罐具有行氣止痛、祛風散寒、調理臟腑虛實、活血化淤的作用?,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拔罐治病的機理是:①拔罐能使病人皮膚的毛細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從而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這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可以被送往全身各處,刺激機體的各個器官,增強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②拔罐可使機體局部的血管擴張,起到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③拔罐還具有增進人體內淋巴液的循環(huán),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④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臟器對其代謝產物的排除。⑤拔罐可以通過刺激病人的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調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作用。
二、拔罐的方法
拔罐用的罐種類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氣罐等。根據(jù)病情的不同,拔罐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應位置后滯留一定時間的方法。此法適用于治療風濕痹癥、感冒咳嗽、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等病癥。
2.閃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應位置后,用一只手壓住皮膚,另一只手握住罐體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復多次,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淤血為度。此法適用于治療局部皮膚麻木、疼痛等病癥。
3.走罐法:指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上涂一層凡士林油(或其他潤滑油)后,再拔罐。然后,醫(yī)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動。當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淤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用于治療肌肉豐厚,皮膚平坦部位的病癥,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風濕痹痛等病癥。
4.刺絡拔罐法:即將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病癥。
三、拔罐的臨床應用
用拔罐的方法可以治療很多種疾病,現(xiàn)簡要介紹以下幾種:
1.用拔罐法治療感冒
癥狀:鼻塞流涕、打噴嚏、咽痛咳嗽、頭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風門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關6、太陽穴7。對于發(fā)燒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絡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療頭痛
癥狀:頭部脹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陽穴。
3.用拔罐法治療支氣管炎
癥狀:咳嗽痰多,伴胸骨后疼痛,氣急,胸悶等。
取穴: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豐隆10、尺澤11。
4.用拔罐法治療胃痙攣
癥狀:突發(fā)性劇烈上腹痛,有時伴有惡心嘔吐等。胃痙攣常見于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有胃神經(jīng)官能癥病史者。
取穴:中脘12、足三里13、天樞14、內關15。
5.用拔罐法治療失眠
癥狀:入睡困難,多夢,頭暈、健忘、疲倦無力等。
取穴:心俞16、腎俞17、脾俞18、內關、三陰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療高血壓
癥狀:頭痛、頭暈、頭脹、耳鳴、失眠,心煩易怒,口苦咽干等。
取穴:大椎、肝俞21、心俞、腎俞、曲池、足三里、三陰交。
7.用拔罐法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
癥狀:腰臀部、大小腿右側、小腿右外側及足背側發(fā)生放射樣、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等。
取穴:腎俞、環(huán)跳22、承扶23、殷門24、委中25、承山26、懸鐘27、風市28。
8.用拔罐法治療關節(jié)炎
癥狀:關節(jié)疼痛、腫脹酸麻、屈伸不利等。
上肢取穴:大椎、肩髎29(音遼)、曲池、外關、合谷。
下肢取穴:環(huán)跳、陽陵泉30、足三里、風市。
脊柱取穴:身柱31、大椎、腰陽關32。
9.用拔罐法治療頸椎病
癥狀:頸部僵硬或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手指或指尖麻木,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
取穴:大椎、肩中俞33、天宗34、曲池、合谷。
10.用拔罐法治療肩周炎
癥狀:肩部疼痛、夜間尤甚及肩部有壓痛,活動受限等。
取穴:肩髎、天宗、阿是穴(即痛點處)。
拔罐的作用在于經(jīng)過戒煙治療手段之后,患者對吸煙的興趣減少、煙味感覺發(fā)生變化,感覺煙味變苦、變淡、有青草味、無味或感覺煙味沖、兇猛難以忍受等。有的患者經(jīng)戒煙治療后出現(xiàn)痰多、有的出現(xiàn)喉部干燥不適等異樣感覺。大量臨床研究成果證實:治療后出現(xiàn)這種異常感越明顯,則戒煙效果越好。
中醫(yī)古籍無戒煙的記載,但"煙"為一種有毒物質,長期吸入導致機體一系列病理變化,陰陽失衡,升降失常和氣血逆亂。
拔罐操作
肝腎陰虛者癥狀為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或可見陽瘺,遺精,少寐多夢,健忘,舌質紅少苔,脈弦細。
治法:調補肝腎,育陰潛陽。
取穴:取足少陰及足厥陰經(jīng)穴為主,章門、行間、太溪、腎俞、水泉、肝俞穴。操作:在上述穴位應用單罐法拔罐,玻璃罐及竹、陶罐均可,若用藥
罐方以育陰潛陽之方劑為佳,可辨證施用龍膽瀉肝湯、六味地黃丸等劑留藥。肝俞、腎俞穴可調補肝腎、生精益血。 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yōu)秀的療法之一。
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激發(fā)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jié)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當然拔火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準確,主要是點、線、面結合的問題,通過中醫(yī)的寒、熱、虛、實辨證,選擇一些經(jīng)絡所過或經(jīng)氣聚集的部位。
防治哮喘病特定的穴位主要是大椎。大椎是人體陽氣匯注之處,通過刺激大椎可以激發(fā)陽氣,宣肺益氣,化痰止咳平喘。治療持續(xù)15分鐘,拔去火罐,有些病人局部會出現(xiàn)紫紅色、青灰色、淡蘭色的斑印,過3~5天就可恢復正常。拔罐結束后,通過一定的保健推摩手法幫助病人疏理經(jīng)絡,這樣就不會產生不舒適的感覺。我們推薦哮喘患者接受拔火罐每周1~2次,堅持6~12個月,或于下一個發(fā)作季節(jié)前一個月開始預防治療。即使在發(fā)作期,也可用拔火罐配合藥物以提高療效,促進康復。
大家平時聽說過刺血拔罐嗎,估計很多人都了解拔罐,但是關于刺血拔罐了解的還是很少的,刺血拔罐也是拔罐中的一種的,利用刺血拔罐能夠強身健體,但是有的人對刺血拔罐還是有一些恐懼的,因為要刺血,所以會有一些擔心,那么中醫(yī)刺血拔罐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操作,那么如何進行操作呢?
? ?刺血拔罐療法系點刺出血加拔罐的一種治療方法。
? ?方法是:選定治療部位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膚,先用梅花針、三棱針快速點刺局部,以皮膚紅潤稍有滲血為好。將火罐迅速拔在刺血部位,火罐吸著后,留置時精心觀察出血多少決定拔罐的時間。血少可時間稍長,血多即刻取罐。一般每次留罐12分鐘。起罐后,用消毒紗布擦凈血跡,每次吸出的血不可太多。心力衰竭、惡性腫瘤、活動性肺結核、精神病患者、出血性疾患、孕婦、急性傳染病及年老體弱者禁用刺血拔罐療法。
? ?1.選擇部位。
? ?2.在應拔部位消毒。
? ?3.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后使皮膚出血。
? ?4.用鑷子夾l~3個95%的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罐內繞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l0~l5分鐘。
? ?以上就是利用中醫(yī)刺血拔罐的方法,看似有一點恐懼,但是刺血的時候一定要用酒精棉球進行徹底的消毒,要確保在無菌情況下消毒才行的,中醫(yī)刺血拔罐操作的方法一定要注意一下,而且要注意時間的掌控問題,只有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操作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