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腹瀉 中醫(yī)針灸可幫您
【www.cndadi.net - 針灸養(yǎng)生】
“善養(yǎng)生者慎起居,節(jié)飲食,導引關節(jié),吐故納新?!彪S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不注意養(yǎng)生,將為我們的生活埋下悲劇的種子。日常生活中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患上腹瀉 中醫(yī)針灸可幫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腹瀉亦稱泄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古人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泄,大便如水注者稱為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多見。本證可見于多種疾病。
泄瀉病變臟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情志所傷及臟腑虛弱等,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兩者互相影,互為因果。
中醫(yī)將腹瀉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兩種
急性泄瀉,因飲食不節(jié),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或暑濕熱邪,客于腸胃,脾受濕困,邪滯交阻,氣機不利,腸胃運化及傳導功能失常,以致清濁不分,水谷夾雜而下,發(fā)生泄瀉。
慢性泄瀉,由脾胃素虛,久病氣虛或外邪遷延日久,脾胃受納、運化失職,水濕內(nèi)停,清濁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調(diào),肝失疏泄,橫逆乘脾,運化失常,而成泄瀉;或腎陽虧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腹瀉雖不是什么大病,但次數(shù)過多,體內(nèi)大量的電解質(zhì)及水分就會隨糞便流失,很快出現(xiàn)周身乏力等癥狀,也會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除了中西藥物治療方法外,針灸也可以迅速止瀉,減緩全身癥狀。自80年代中期以來,已開始中應用針灸治療本病并取得較好效果,雖然報道還不多,但值得注意。常用的方法有艾敷穴注法、針灸法等。
一、基本療法
急性泄瀉
1、寒濕
主證:泄瀉清稀,腹痛腸鳴,喜溫畏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脈多沉遲。
2、濕熱
主證:腹痛即瀉,瀉下黃糜熱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兼身熱,口渴等癥,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3、飲食所傷
主證:瀉下糞便臭如敗卵,腹痛腸鳴,瀉后痛減,脘腹痞滿,噯氣不欲食,舌苔垢濁,脈象滑數(shù)或弦。
治法:取足陽明經(jīng)穴為主。寒濕證針灸并用(或膈姜灸)以溫中利濕;濕熱證針刺用瀉法,以清熱利濕;飲食所傷,針刺用瀉法,以調(diào)中消導。
處方:天樞足三里
隨證配穴:寒濕:加中脘、關元;濕熱;曲池、陰陵泉;飲食所傷:內(nèi)關、梁門。
方義:天樞為大腸募穴,可調(diào)整大腸的傳導功能;足三里為胃經(jīng)合穴,可通調(diào)胃腑氣機;針灸中脘、關元可溫中散寒祛濕濁以止瀉;曲池清陽明之熱,陽陵泉利小便以除濕,二穴合用以清腸胃之熱治濕熱之泄瀉;飲食所傷針內(nèi)關通調(diào)三焦氣機,梁門以消食導滯,二穴共收調(diào)中消導之效。
慢性泄瀉
1、脾虛yS630.cOm
主證:大便溏薄,甚則完谷不化,不思飲食,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炎苔白。脈弱無力。
2、腎虛
主證:每天黎明之前即瀉,腸鳴腹痛,瀉后則安、腹部涼,時有腹脹,下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取任脈、及脾胃經(jīng)穴為主。針用補法及灸法,以溫補脾腎,固腸止瀉。
處方: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地機
隨證配穴:脾虛:脾俞、太白;腎虛:腎俞、太溪。
方義:中脘腑會,又為胃之募穴,健有調(diào)腸止瀉;天樞大腸募穴,調(diào)腸以止瀉;關元溫腎,足三里健胃,地機健脾,三穴共收溫中散寒止瀉之效;脾陽虛加灸脾俞、太白以健脾溫陽,腎虛加腎俞、太溪以溫腎止瀉。
二、其他治療
1、穴位注射法
選天樞、上巨虛。用黃連素注射液,或用維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針法
選大腸、胃、脾、肝、腎、交感。每次以3-4穴,毫針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針灸治療急慢性泄瀉效果較好,但對嚴重失水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應采用綜合性治療。
預防調(diào)護
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暴飲暴食,不吃腐敗變質(zhì)食物,不喝生水等。 泄瀉病人飲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膩的食物。某些食物進食后會引起泄瀉者,應忌食。 慢性泄瀉病人,應加強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zhì),如體操、太極拳、氣功等。
ys630.coM延伸閱讀
腹瀉是夏秋季節(jié)最常見的病癥,雖不是什么大病,但次數(shù)過多,體內(nèi)大量的電解質(zhì)及水分就會隨糞便流失,很快出現(xiàn)周身乏力等癥狀,也會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除了中西藥物治療方法外,針灸也可以迅速止瀉,減緩全身癥狀,但可惜常常不被患者認識。
中醫(yī)將腹瀉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是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及飲食不潔。此類腹瀉一般發(fā)作較急,發(fā)病時間較短,多伴有肛門灼熱、大便臭穢、怕冷、發(fā)熱等癥狀。慢性腹瀉則大多由急性腹瀉未愈轉化而來,由于臟腑虛弱導致,如久病后氣虛乏力、脾胃虛弱、腎陽虧虛等。此癥發(fā)作較緩,發(fā)病時間較長,常伴有面色萎黃、喜暖、腰膝酸軟、腹瀉發(fā)作與情緒相關等表現(xiàn)。
針灸治療腹瀉以腹部穴位配合四肢的穴位為主。此外,也可進行耳穴貼豆,每日自行按壓、刺激穴位,能夠有效緩解腹瀉引發(fā)的各種癥狀。需要注意的是,治療急、慢性腹瀉有所區(qū)別。急性發(fā)作時宜每日針灸1次,病重者也可每日治療2次,一兩次后癥狀即可迅速緩解。慢性腹瀉可隔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左右,根據(jù)病情輕重要治療數(shù)周至數(shù)月不等。對于慢性腹瀉者而言,自己每天按揉天樞、中脘、足三里等等穴位一兩次也有不錯的效果。
眩暈癥通常反映出前庭部位的病變,它是一種癥狀,并不是一個疾病。
引起眩暈癥的原因有很多,因此我們在治療眩暈時因病施治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辨證施治:
祖國醫(yī)學認為,眩暈可由風、痰、虛引起,故有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的說法。
1、無風不作眩(由肝氣不調(diào)引起的眩暈癥)。
中醫(yī)認為,肝為風木之臟,主動主升。憂郁惱怒,可致肝氣不調(diào),氣郁化火,肝陽上亢,肝風內(nèi)動,上擾清竅,發(fā)為眩暈。此型眩暈癥的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目眩,頭脹或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耳鳴口苦,面色紅赤,血壓偏高等。此癥多因情志刺激而誘發(fā)。治療此癥應以平肝熄風為主。
方藥可用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取杭芍15克,玄參15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代赭石15克,龜板10克,天麻10克,鉤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將上藥水煎2次,將藥液混勻。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2、無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暈癥)。
飲食失節(jié),過食肥甘,會使脾胃運化失常而聚濕生痰,痰濁中阻,蒙蔽清陽,發(fā)為眩暈。此型眩暈癥的臨床表現(xiàn)為頭重昏蒙,胸悶惡心,時嘔痰涎,不思飲食。治療此癥應以化濕祛痰為主。
方藥可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取半夏10克,白術15克,茯苓20克,橘紅10克,天麻10克,牡蠣30克,澤瀉15克,竹茹10克。將上藥水煎2次,將藥液混勻。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3、無虛不作眩(由氣血虧虛引起的眩暈癥)。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思慮勞倦或飲食不節(jié),可損傷脾胃,或因脾胃素虛,皆能導致氣血不足,氣虛清陽不升,血虛使腦失濡養(yǎng),發(fā)為眩暈。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腦為髓海。房勞過度,或有遺精滑泄之疾,或年老體衰,腎精耗傷,腦髓不足,也為眩暈之因。氣血虧虛型眩暈者,動則加劇,勞則即發(fā),面色萎黃或蒼白,唇甲無華,心慌氣短,食少身倦。治療此癥應以補益心脾,培補氣血為主。
腹瀉灸法1
取穴:腹瀉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點直下,赤白肉際之處)。
灸法:采用艾卷溫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鐘,每日2~3次,治愈為止。
腹瀉灸法2
取穴:中脘、神闕、天樞、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腸俞穴;五更泄者加關元、氣海、命門穴。
灸法:采用艾條溫和灸法,每穴灸5分鐘;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壯。
腹瀉灸法3
取穴:天樞、中脘、氣海、上巨虛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闕、關元穴;濕重者加陰陵泉穴;嘔惡者加內(nèi)關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闕穴采用隔鹽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壯,其他穴位采用艾條溫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鐘,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濕型腹瀉。
腹瀉灸法4
取穴:足三里、隱白、天樞、中脘、神闕穴。
灸法:神闕穴采用隔鹽灸法,每次灸5~7壯;其他穴位采用艾炷無瘢痕直接灸法,先將穴位處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麥粒大小的艾炷,點燃施灸,當病人感到熱痛不可耐受時,更換艾炷,每穴灸5~7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腹瀉灸法5
取穴:申脈穴。
灸法:采用艾條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點燃艾條對穴位處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次10分鐘,每日1次。
腹瀉灸法6
取穴:天樞、中脘、足三里、陽陵泉穴。
配穴: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虛、下巨虛穴;食積者加梁門穴;胃脘脹者加內(nèi)關穴;發(fā)熱者加大椎穴。
灸法:采用燈火灸法,每穴灸1壯,每日1次,3~5日為1個療程。本法用于急性腹瀉。
黃褐斑常常發(fā)生于已婚女性,尤其是在女性分娩前后,其集中出現(xiàn)在頸部、口周圍以及鼻部。中醫(yī)指出,黃褐斑為面塵,其病機系腎陰不足,腎水不能上承,或肝郁氣結,肝失條達,郁久化熱,灼傷陰血,致使顏面氣血失和而發(fā)病。針灸美容可幫助女性來解決黃褐斑的煩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下。
針灸治療黃褐斑:
1、肝瘀氣滯:必須取任脈經(jīng)穴。
取行間、氣海、太沖、三陰交,兩組穴疏通氣血榮面祛斑。胸脅脹滿加章門,腰膝酸軟加腎俞。
2、腎虛火旺(肝腎陰虛)
取肝俞、腎俞、足三里、關元、命門。(益精血,補肝腎)以上各穴補養(yǎng)肝腎調(diào)理氣血,養(yǎng)陰退斑。
3、脾虛濕阻:
脾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隨癥取穴腹脹:下脘、氣海;便溏:天樞。
除此以外還在皮損部位針刺或圍刺主要是疏通局部氣血。還可隨證加服六味地黃丸、加味逍遙丸等。1療程10次數(shù)每次20-30分鐘開始隔天一次。
中醫(yī)辨證分型:
1、肝郁氣滯:顏面有斑塊,腰膝酸軟,急躁易怒,胸脅脹滿、舌質(zhì)暗或有紫斑塊,苔薄細,脈沉細。
2、腎虛火旺:顏面有斑,有時有些黑褐色斑塊,有的也伴有腰膝酸軟,倦怠無力,質(zhì)紅少苔脈沉細有時數(shù)。
3、脾虛濕阻:面斑呈黃褐色,納呆脘腹脹滿,舌淡苔膩脈有時弦。
中醫(yī)認為黃褐斑的發(fā)生與以下病機有關:
1、情志不隨,導致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氣血不能上榮于面;
2、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停,氣血不暢,顏面失養(yǎng);
3、年老精虧,腎陰虧損,導致虛火上炎,肌膚失養(yǎng),腎之本色泛于顏面;
4、腠理受風以致氣血不和、不能濡養(yǎng)顏面。
臨床表現(xiàn):淡褐色或是褐色斑塊,形狀不規(guī)則常對稱分布在唇周、額頭、顴、頰、鼻、眼角、太陽穴等處,有的呈蝴蝶形,無自覺癥狀,初期有的患者有些發(fā)紅而且淡淡的斑不會被發(fā)現(xiàn)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長了很長時間,春、夏季加深、秋,冬季變淺。
治療黃褐斑的自我調(diào)護:
1、注意飲食調(diào)理多吃含維C多的食品;
2、作息有規(guī)律,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
3、要保持心情舒暢忌憂思,惱怒;
4、避免日光曬。
5、堅持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zhì)。
6、避免過度精神緊張。
7、忌濫用化妝品。
《據(jù)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介入綜合科護士長王勵勤介紹,腫瘤患者的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腫瘤病人食物應盡量做到多樣化,多吃高蛋白、多維生素、低動物脂肪、易于消化的食物及新鮮水果、蔬菜,不吃陳舊變質(zhì)或刺激性食物,不吃產(chǎn)氣食物,少吃熏、烤、腌、油炸、過咸食品,粗細糧搭配,保證營養(yǎng)均衡,防腹脹、腹瀉、便秘。
二、在放化療期間,為防止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血小板下降,宜多食血和肉,如動物內(nèi)臟、蛋黃、瘦肉、魚、黃鱔、雞、骨等。同時,宜配合藥膳,如黨參、山藥、阿膠、沙參、蟲草、紅棗、花生、黃芪等。
三、根據(jù)病人的病情及消化能力提供普通飯、軟飯、半流食、流食,要經(jīng)常更換食譜,改變烹調(diào)方法,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少量多餐。
四、多攝入增強機體免疫力的食品,如香菇、蘑菇、猴頭菇、木耳等。
此外,吃東西時要細嚼慢咽,如有時間可以試一試咽津療法:病人平氣靜心,輕輕吐氣三口,將舌頭伸出齒外唇內(nèi),上下左右攪動,當津液滿口時,鼓漱5~10次,然后,用意念分5次把唾液徐徐送入丹田,每次練功重復3次,每日3~4次。堅持下去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勵勤護士長還向癌癥病友推薦了幾款常用藥膳:
棗心湯
豬心一個,切開洗凈并切成與棗一般大小的塊,取10枚左右的大棗,加適量水共燉至豬心軟爛,加油鹽可食。
功效:補心血,止驚悸,健脾安神。治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精神疲憊等。
棗糯山藥粥
糯米200克,紅棗10枚,鮮山藥100克或山藥飲片70克,洗凈,共置鍋中加適量水共熬成粥,調(diào)味食之。
功效:具有健脾和胃補虛之功。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腰腹墜脹、納差或腹瀉。
歸芪瘦肉湯
當歸10克,生黃芪30克,用水煎后取汁,加入瘦豬肉片200克,煮至肉爛,食肉飲湯。
功效:可治氣血不足所致的精神不振、疲乏無力、面色蒼白、爪甲不榮。
沙梨百合湯
沙參20克,雪梨50克,百合30克,先將沙參及百合浸軟后,共煎約30分鐘取汁,加入雪梨共煮湯開約10分鐘,吃梨飲湯。
功效:可滋陰潤肺。治療痰少質(zhì)黏或痰中帶血、口干舌燥等,尤其適合肺部放療病人。
川芎蛋
帶皮雞蛋5只,當歸、川芎各6克,共煮至蛋熱透食之。
功效:行氣活血兼補虛,可補血活血。
很多人不但為自身的肌膚發(fā)愁,還會為臉上長痘痘而煩惱。臉上痘痘的出現(xiàn)是有原因的,尤其是長在不同部位的痘痘。對于痘痘應該如何處理?在以下內(nèi)容里,小編會告訴大家不同部位痘痘的護理方法,及如何祛痘。
突然冒出來的痘痘其實并不簡單,你可以根據(jù)長痘的具體部位,獲悉自己身體哪里出了問題,不過也不用太過驚慌,只要適當?shù)卣{(diào)節(jié)過來,你的臉蛋和身體會一樣棒棒噠。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不同部位長痘所暗含的問題吧,讓你可以對癥下藥!
一、額頭長痘
原因
壓力大,心火旺,脾氣差,常生氣,造成心火和血液循環(huán)有問題。
改善
1.早睡早起,多喝水。
2.避免使用收斂水。收斂水涂在臉上會刺刺的,感覺很緊繃,這一類產(chǎn)品通常含有酒精成分,長期下來,不僅可能傷害膚質(zhì),也會刺更旺盛。
3.蜂蜜鹽敷臉。挖兩大勺蜂蜜和適量鹽一起攪拌,按一定的方向,最好越細滑越好,然后在干凈的臉上涂在額頭、兩頰、下巴等部位,反復按摩十分鐘,對消除痘痘處的很有幫助,還能美白,嫩膚作用。
二、雙眉間長痘
原因
胸悶,心律不整,心悸。
改善
不要做太過激烈的運動,避免煙、酒、辛辣食品。對于皮脂分泌比較旺盛的油性皮膚要避免過度清潔,清潔后注意適量補水、保持水油平衡。
三、鼻頭長痘
原因
胃火過盛,消化系統(tǒng)異常。
改善
少吃冰冷食物。選擇清爽的潤膚乳,皮膚本身只能分泌油脂,而不能提供肌膚所需的水份,因此需要外界為肌膚注入水份,選擇適合自己的補水護膚品,每天早晚潔面之后補水,保持肌膚表層水油平衡。
四、鼻翼長痘
原因
這個痘痘的位置與卵巢機能或生殖系統(tǒng)有關;當氣不順時就很容易冒出痘痘。
改善
不要過度勞累,多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鼻翼處容易造成角質(zhì)堆積,過多的廢舊角質(zhì)堆積在鼻翼,容易堵塞毛孔,引發(fā)痘痘。所以除了早晚要徹底清潔外,一周還要一到兩次為鼻子去角質(zhì)。不過當鼻翼長有痘痘時,不能去角質(zhì),以免弄傷痘痘,造成傷口發(fā)炎。
如何快速祛痘
1.日常護理
每日一到兩次溫水洗臉,清潔皮膚,忌用手擠壓或搔抓皮損。忌用油脂類、粉類化妝品和含有糖皮質(zhì)激素的軟膏及霜劑。講究個人衛(wèi)生,洗臉既不能太勤也不能太少,最好可以配合硫磺皂去洗,可以消炎控油。切記不要擠粉刺、膿瘡。
2.飲食方面
要多喝水,一天八杯水這個大家早有聽聞,水是體內(nèi)代謝必須的介質(zhì),非常重要,同時,喝水也有技巧,里面要加點檸檬汁,或者放片檸檬來泡水喝,這樣會更容易吸收,讓你的皮膚更加白嫩。
要注意四少一多,即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蔥、蒜等),少吃油膩食物(如動物油、植物油等),少吃甜食(如糖類、咖啡類),少吃發(fā)物(如狗羊肉等),適當吃涼性蔬菜、水果,也防過量后引起病,防止便秘。這個飲食方面很重要哦。
注意,吃魚也上火,我有天晚上吃的魚,結果第二天滿臉大爆發(fā)。
3. 內(nèi)外調(diào)理相互配合
外用硫磺香皂洗臉,內(nèi)用純蛇粉調(diào)節(jié),這兩點是我治療痘痘的關鍵!我分享經(jīng)驗的精華也在于此。純蛇粉有美容祛痤瘡,改善皮膚質(zhì)量的作用。同時可以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讓你由內(nèi)而外攻克痘痘難關!
4. 避免心理壓抑抑郁
精神、心理因素很重要! 不要患了青春痘就悲觀,要樂觀自信,堅持積極、合理的治療。否則,只會讓內(nèi)分泌進一步失調(diào),加重青春痘病情。我自己有切身體會,只有把心態(tài)調(diào)整好了,痘痘就很容易消下去啦。
5. 生活方面
最好不吸煙,不喝酒及濃茶等,活動性、炎癥性痤瘡(如丘疹、膿瘡)患者要少曬太陽,避免風沙,太冷、太熱、太潮濕的場所也對青春痘不利。
結語:以上內(nèi)容主要告訴大家不同部位長痘的原因,及出現(xiàn)這樣的痘痘應該如何護理,但要提醒的是,長痘痘千萬不要用手摳,這樣易使面部出現(xiàn)發(fā)炎的癥狀,易出現(xiàn)疤痕。所以,想要告別痘痘肌膚,護理皮膚是關鍵。
人體在過量飲食后,往往會出現(xiàn)胃部不適的情況,該情況就是典型的消化不良,還會導致身體出現(xiàn)腹瀉和腹痛的癥狀,也有很多疾病也會出現(xiàn)腹瀉癥狀,比如腸道息肉以及腸道癌癥等等,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過于大意腹瀉,出現(xiàn)腹瀉后要及時的查找病因,那么腹瀉中醫(yī)辯證要點有哪些?
第一,腹瀉中醫(yī)辯證要點有哪些?辨寒熱虛實糞質(zhì)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腸鳴,畏寒喜溫,常因飲食生冷而誘發(fā)者,多屬寒證;糞便黃褐,臭味較重,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常因進食辛辣燥熱食物而誘發(fā)者,多屬熱證;病程較長,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進油膩或飲食稍多即瀉者,多屬虛證;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脹滿,腹痛拒按,瀉后痛減,瀉下物臭穢者,多屬實證。
第二,辨瀉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樣,瀉物腥穢者,多屬寒濕之證;大便稀溏,其色黃褐,瀉物臭穢者,多系濕熱之證;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敗卵,多為傷食之證。
第三,辨輕重緩急泄瀉而飲食如常為輕證;泄瀉而不能食,消瘦,或暴瀉無度,或久泄滑脫不禁為重證;急性起病,病程短為急性泄瀉;病程長,病勢緩為慢性泄瀉。
腹瀉中醫(yī)辯證要點有哪些?辨脾、肝、腎稍有飲食不慎或勞倦過度泄瀉即作或復發(fā),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多屬病在脾;泄瀉反復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瀉發(fā)作或加重,腹痛腸鳴即瀉,瀉后痛減,矢氣頻作,胸脅脹悶者,多屬病在肝;五更泄瀉,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屬病在腎。根據(jù)泄瀉脾虛濕盛,脾失健運的病機特點,治療應以運脾祛濕為原則。急性泄瀉以濕盛為主,重用祛濕,輔以健脾,再依寒濕、濕熱的不同,分別采用溫化寒濕與清化濕熱之法。兼夾表邪、暑邪、食滯者,又應分別佐以疏表、清暑、消導之劑。
魚湯可治腹瀉
腹瀉一般是細菌或感染所致,但有一部分腹瀉病人卻無任何誘因,而查不出原因的腹瀉,就沒有對癥的藥物治療。在一個偶然機會,我用小鯽魚煮湯,鯽魚吃完了又用鯽魚的頭和尾煮湯(因魚頭、魚尾沒有肉,刺又多,老人小孩不宜吃,棄之可惜)。大約三個多月,除每餐增加魚湯外,飲食上沒有其他改變,卻沒有出現(xiàn)腹瀉現(xiàn)象。我將此方法介紹給親朋和鄰里后,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醫(yī)認為,腹瀉多屬體虛泄瀉,久瀉之后正氣更虛,又加虛不受補,臨床中西醫(yī)治療效果不好。而據(jù)中藥大辭典記載,鯽魚100克含蛋白質(zhì)13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0.1克,鈣54毫克,磷203毫克,鐵2.5毫克,還含有維生素A,尼克酸,維生素B1等營養(yǎng)物質(zhì)。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利濕、消腫、調(diào)中、補肝氣的作用,所以可治腹瀉。
魚湯的具體做法:
魚去鰓、去鱗、去內(nèi)臟(魚油、魚子留下)后洗凈,炒鍋上火,放少量油,將魚煎兩面2-3分鐘(用油煎過的魚煮湯,湯白如奶,不煎湯清如水),加水煮約15分鐘即成(可把魚油、魚子和煎好的魚同煮)。煮魚湯時只放少量料酒、蔥,不放其它調(diào)料。喝湯時碗中根據(jù)個人放適量鹽、醋(鹽、醋均有收斂作用)。
我國足癬發(fā)病率高達45.2%,而74.5%的人卻沒有得到規(guī)范治療,主要體現(xiàn)在療程不夠和用藥不當上。
足癬俗稱腳氣、香港腳,是由真菌引起的傳染性腳部皮膚病,容易反復發(fā)作。從長期臨床治療效果看,治療腳氣一個療程至少要4周左右。這是因為殺死真菌后,還會有部分真菌殘留,新的皮膚組織長好需要至少4周左右的時間,如果真菌剛被殺死就停藥,容易在新皮膚組織上寄生,導致復發(fā)。
如果是更復雜一點,像角質(zhì)增生比較厚的老腳氣,治療時間應加長,必要時還應用些口服藥。
專家提醒,腳氣防治,重要的是做好腳部清潔衛(wèi)生,每天要用溫水洗腳,穿透氣性好的鞋襪,并保持鞋襪干燥。家里有一人患了腳氣,要徹底治愈,以免傳給家人。
治療腳氣有什么秘方?中醫(yī)專家養(yǎng)生治療腳氣八個小秘方
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
腳氣是足癬的俗名,下文提供的治療腳氣的8個小秘方,僅供參考。
1.腳上患有腳氣、腳癬,連續(xù)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用食醋將雪花膏調(diào)成糊狀,涂于患處。隨配隨用,輕者1次,重者2次至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鹽煮的水洗腳,即可治好腳氣。
4.腳癬犯了,可將患腳洗凈揩干,再用風油精涂搽患處,每天1次至2次,一般數(shù)次便可見效。
5.取香煙灰撤在腳趾濕癢處,可治腳趾間水泡瘙癢。
6.犯有多年腳氣,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靈驗。
7.綠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對治療香港腳有特效。
8.取麥飯石1000克,加開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腳、痤瘡、濕疹、痱子等疾患處,有顯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