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養(yǎng)生食療。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比祟惖陌l(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養(yǎng)生和養(yǎng)性必不可分,它帶給我們的是健康。養(yǎng)生達人是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石膏”,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藥物名稱: 石膏
藥物別名: 暫無
英文名稱: shigao
藥物說明: 辛,甘,大寒。歸肺,胃經(jīng)
主要成分: 暫無
性狀特征: 暫無
功能主治: 1,清熱瀉火,除煩止渴,適于熱病煩渴。 a.氣分實熱,高熱口渴;氣血兩燔,壯熱發(fā)斑。 b.邪熱郁肺,高熱喘急,每伍麻黃,杏仁。 c.胃火上攻,牙痛,咽腫,頭痛較劇。 2, 收濕斂瘡(煅用):主治濕瘡濕疹,瘡瘍潰而不斂,水火燙傷。只供外用。
用法用量: 15-60g 入湯劑打碎先煎。內(nèi)服宜生用;外用須火煅研末。
不良反應(yīng): 暫無
注意事項: 陰虛內(nèi)熱及脾胃虛寒者忌服
相關(guān)閱讀
生石膏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
2、用于什么病癥
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
3、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3--1兩(大劑可用6--8兩)先煎;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調(diào)敷。
生石膏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生石膏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生石膏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3.1、脾胃虛寒及血虛、陰虛發(fā)熱者忌服石膏。
3.2、雞子為之使。石膏惡莽草、馬目毒公。《本草經(jīng)集注》 。
3.3、石膏屬大寒之品,易傷陽氣。
3.4、石膏惡巴豆,畏鐵。《藥性論》 。
3.5、石膏用量過大,服后會出現(xiàn)疲倦乏力、精神不振、胃口欠佳等情況。
3.6、石膏不宜與下列西藥同時運用: 四環(huán)素族抗生素,石膏會使該族抗生素溶解度降低而吸收率減少。 不宜與異煙肼同服,會使其療效降低。 不宜與強的松同服,能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生石膏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出自:《本經(jīng)》。
1.1、別名:生石膏、細石、寒水石、細理石、軟石膏、白虎、玉大石、冰石 。
1.2、藥材來源:石膏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 1.3、生境分布:
1.4、性味歸經(jīng):甘、辛、大寒、無毒 ,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
1.5、功能主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
1.6、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3--1兩(大劑可用6--8兩)先煎;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調(diào)敷。
2、《本經(jīng)》:主中風(fēng)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chǎn)乳,金瘡。
3、《本草再新》:治頭痛發(fā)熱,目昏長翳,牙痛,殺蟲,利小便。
4、《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fēng)旋,心煩躁,揩齒益齒。
導(dǎo)讀:中藥石膏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石膏的功效與作用、石膏圖片、石膏的藥用價值、石膏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石膏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石膏簡介石膏圖片石膏的功效與作用石膏的藥用價值石膏的藥用附方石膏的配伍應(yīng)用石膏的中醫(yī)方劑石膏的副作用石膏簡介
石膏,中藥名,為含水硫酸鈣(CaSO42H2O)的礦石。本品為纖維狀的集合體,呈長塊狀、板塊狀或不規(guī)則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有的半透明。體重,質(zhì)軟,縱斷面具絹絲樣光澤。氣微,味淡。
石膏圖片
石膏的功效與作用
解肌清熱;除煩止渴。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1、《本經(jīng)》:主中風(fēng)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chǎn)乳,金瘡。
2、《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解肌發(fā)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
3、《本草再新》:治頭痛發(fā)熱,目昏長翳,牙痛,殺蟲,利小便。
4、《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fēng)旋,心煩躁,揩齒益齒。
5、《藥性論》: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煩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結(jié),煩悶,心下急,煩躁,治唇口干焦。和蔥煎茶去頭痛。
6、《珍珠囊》:止陽明頭痛,止消渴,中暑,潮熱。
7、《本草衍義補遺》: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
8、《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9、《長沙藥解》:清心肺,治煩躁,泄郁熱,止燥渴,治熱狂,火嗽,收熱汗,消熱痰,住鼻衄,調(diào)口瘡,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癰,解火灼,療金瘡。
10、《用藥心法》:胃經(jīng)大寒藥,潤肺除熱,發(fā)散陰邪,緩脾益氣。
石膏的藥用價值
【藥名】:石膏
【別名】細石、細理石、軟石膏、寒水石、白虎、玉大石、冰石。
【來源】石膏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
【性味】甘、辛,大寒,無毒。
【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清熱解毒。
【主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15~60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多煅過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禁忌】凡陽虛寒證,脾胃虛弱及血虛、陰虛發(fā)熱者慎用。
石膏的藥用附方
1、治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面垢,譫語遣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默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熱,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白虎湯)
2、治濕溫多汗,妄言煩渴:石膏、炙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匕,漿水調(diào)下。(《傷寒總病論》)
3、治發(fā)汗后,不可行桂枝湯,仟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ji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一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4、治痰熱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上為細末。煎人參湯,調(diào)下三錢,食后服。(《素問病機保命集》雙玉散)
5、治風(fēng)邪癲癇,口干舌焦,心煩頭痛,暴熱悶亂:石膏半斤,粳米一(三)合。上以水五大盞,煮石膏,取二大盞,去石膏,用米煮粥,入蔥白二莖,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熱,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圣惠方》石膏粥)
6、治喉風(fēng):石膏一兩,知母三錢,甘草一錢,元參五錢,天花粉三錢。水煎服。(《喉科秘訣》石膏湯)
7、治胃火牙疼:好軟石膏一兩,火煅。淡酒淬過,為末,入防風(fēng)、荊芥、細辛、白芷五分,為末,日用揩牙。(《保壽堂經(jīng)驗方》)
8、治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錢,豬肝一片,薄批,摻藥在上,纏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股。(《明目方》)
9、治筋骨疼痛,因風(fēng)熱者:石膏三錢,飛羅面七錢。為末,水和,煅紅,冷定,滾酒化服,被蓋取汗,連服三日。(《衛(wèi)生雜興》)
10、治湯火爛瘡:石膏搗末以敷之。(《肘后方》)
石膏的配伍應(yīng)用
1、配桑葉,清宣肺熱。
2、配桂枝,表里雙解。
3、配白芷,清熱瀉火、消腫止痛。
4、配知母,清熱除煩。
5、配半夏,肺胃雙清、降逆化痰。
6、配甘草,清肺止咳。
7、配竹葉,清熱除煩。
石膏的中醫(yī)方劑
1、白虎湯《傷寒論》:陽明氣分之熱。
2、竹葉石膏湯《傷寒論》:傷寒解后、余熱不清。
3、麻杏石甘湯《傷寒論》:外感風(fēng)邪、肺熱咳喘。
4、雙玉散《素問病機保命集》:痰熱而喘、痰涌如泉。
5、玉露散《小兒藥證直訣》:小兒傷熱吐瀉黃瘦。
6、石膏散《普濟方》:熱甚咳嗽者。
石膏的副作用
1、脾胃虛寒及血虛、陰虛發(fā)熱者忌服。
2、《本草經(jīng)集注》:雞子為之使。惡莽草、馬目毒公。
3、《藥性論》:惡巴豆,畏鐵。
4、用量過大,服后會出現(xiàn)疲倦乏力、精神不振、胃口欠佳等情況。
5、石膏屬大寒之品,易傷陽氣。
6、石膏不宜與下列西藥同時運用:
(1)四環(huán)素族抗生素,石膏會使該族抗生素溶解度降低而吸收率減少。
(2)不宜與異煙肼同服,會使其療效降低。
(3)不宜與強的松同服,能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以上就是一些石膏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生石膏治口臭
1、生石膏治口臭小偏方
生石膏是一味寒涼的藥,是專門用來對付熱病的??诔舳嗍俏富鸬膯栴},用生石膏當(dāng)然沒錯。到藥店買10克生石膏,沏上多半杯,沏完后表面有一層膜,膜里面會有些雜質(zhì)。你把這層膜弄掉,喝中間的清水就行了。另外,要把杯子下面的雜質(zhì)擱起來,明后天連續(xù)沏著喝,基本就喝三天,此方只適合胃火旺盛之人,不是所有的人群適用。
2、為什么會口臭
2.1、疾病性口臭
引起口臭的原因有可能是一些口腔疾病,細菌感染所致。能引起口臭的一些疾病如:齲齒、牙齦炎、牙周炎等,這類疾病多數(shù)是口腔受細菌感染而引起口臭。此外像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這些疾病也可能引起口臭。
2.2、精神性口臭
長期熬夜的人,通常會患有口臭。還有經(jīng)常精神緊張導(dǎo)致身體副交感神經(jīng)處于興奮狀態(tài),反射性地出現(xiàn)口干,從而有利于厭氧菌生長,而產(chǎn)生口臭。
2.3、食物性口臭
這個造成口臭的原因比較普遍。食物性口臭,像有些想減肥的人不吃飯也可能帶來口臭,當(dāng)然,飯吃得過量很會引起口臭。生活中能引起口臭的東西如:煙酒、蔥蒜、韭菜、臭豆腐等這些都能引起口臭。這個原因,平常要多加注意清潔。飯后及時漱口,每天至少早晚刷一次牙。
3、怎么判斷自己有口臭
用舌頭舔下自己手背,過10秒等口水干后,聞下有沒有口臭。
用手把鼻子與嘴巴同時蓋住,能夠很輕易地知道自己的口氣狀況。
用紗布或者棉簽擦拭舌頭內(nèi)部,如果呈現(xiàn)黃色,就可能會有口臭。
利用鏡子觀察舌頭的顏色,舌頭內(nèi)側(cè)呈白色就意味著有口臭。
利用牙線清除牙縫,如果牙線有味道的話,說明自己本身就有口臭。
如何從口臭辨別疾病
1、爛蘋果味
糖尿病病情惡化到酮癥酸中毒階段,從鼻腔里排出一種怪味,因類似于腐爛蘋果的氣味。
2、臭雞蛋味
易患爆發(fā)性肝炎或其他原因?qū)е碌母喂δ車乐負p害,常呼出一種特征性臭味,類似于臭雞蛋味,醫(yī)學(xué)上稱為肝臭。表明肝臟功能受到嚴重損害,是病情危重的表現(xiàn)。
3、腐敗性臭味
多禍起口腔炎癥(如牙齦炎)以及口腔衛(wèi)生習(xí)慣不良。
4、血腥味
多見于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5、膿性口臭
多為鼻腔異物、萎縮性鼻炎、鼻竇炎、化膿性扁桃體炎、肺膿瘍、支氣管擴張等疾病的病灶處,形成的潰瘍、糜爛、化膿所引起。
6、腳汗味
體內(nèi)缺乏異戊酰脫氫酶,致使異戊酸代謝失常,潴留于血液中,其體表與呼出的氣息出現(xiàn)腳汗味。病兒智力低下,可出現(xiàn)嘔吐、昏迷。
7、酸味
多見于胃腸功能紊亂。
哪些食物能去口臭
1、柚子去口臭
是除酒味最好的水果。可治納少、口淡,去胃中惡氣,解酒毒,消除飲酒后口中異味,有消食健脾、芳香除臭的功效。取新鮮柚子去皮食肉,細細嚼服。
2、檸檬去口臭
是一種常見的水果,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的功效??稍谝槐兴?加入一些薄荷,同時加上一些新鮮檸檬汁飲用,可去口臭。
3、金橘去口臭
對于口臭伴胸悶食滯的患者,可取新鮮金橘5—6枚,洗凈嚼服。本方具有芳香通竅、順氣健脾的功效。
4、酸奶去口臭
有研究表明,每天堅持喝酸奶可以降低口腔中的硫化氫含量,因為這種物質(zhì)正是口腔異味的罪魁禍首。按時喝酸奶還可以阻止口腔中有害細菌的產(chǎn)生,這些細菌會引起牙床疾病或牙菌斑。但是,只有天然的酸奶具有這樣的功效,含糖的酸奶起不到這種效果。
5、牛奶去口臭
有些人吃大蒜后口氣很難聞,如果此時喝一杯牛奶,大蒜臭味即可消除。
生石膏是什么
1、生石膏是什么
石膏是一種礦物名,主要化學(xué)成分是硫酸鈣(CaSO4),主要是古代鹽湖或瀉湖的沉積物。石膏用作一種農(nóng)業(yè)肥料,可以改良堿性土壤,用于一般中性或酸性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結(jié)構(gòu),供給鈣和硫成分。廣泛用于工業(yè)材料、醫(yī)學(xué)材料和建筑材料??捎糜谒嗑從齽?、石膏建筑制品、模型制作、醫(yī)用食品添加劑、硫酸生產(chǎn)、紙張?zhí)盍?、油漆填料、骨折固定?也能做為黑板用的粉筆。
生石膏指天然的二水石膏(含兩個水分子)。其味辛、甘,微寒。歸肺、胃經(jīng)。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用煅石膏)的功效。它既可內(nèi)服,也可以外用,主治各種實癥及熱癥。
2、生石膏的功效
石膏系一味常用中藥,有生、熟之分。所謂熟石膏,即將生石膏經(jīng)煅制而得。雖有石膏之謂,然經(jīng)煅后成分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致功效也有異。生石膏多為內(nèi)服,而熟石膏則多為外用,故在應(yīng)用時當(dāng)鑒別清楚,不可混用,否則往往影響應(yīng)有的效果。
生石膏進行煅制后,其藥性改變,收斂作用增強,一般不作內(nèi)服用。臨床上常用的外用制劑均取用煅石膏?!吨袊幍洹芬裁鞔_規(guī)定:“內(nèi)服用生石膏,外用多用煅石膏?!币虼?若將煅石膏代替生石膏應(yīng)用,不僅起不到應(yīng)有的治療作用,有時甚至還會加重病情雞日糧中加入生石膏的作用:在雞的肌肉和雞蛋中都含有硫元素,尤其在羽毛中含量更高,一旦日糧中缺硫,雞就會相互啄食羽毛,造成啄羽惡癖,所以需要加入石膏粉。
3、生石膏的作用
人參白虎湯有明顯的降糖作用。人參、知母各自單用時均有降糖作用,加入生石膏后降糖作用能明顯增強。如果人參與知母同用,降糖作用反而減弱,加入生石膏后降糖 作用又能增強。表明石膏在復(fù)方中起著促進作用。補鈣作用和硫酸多糖化。生石膏為硫酸鈣的結(jié)晶。在煎煮過程中,分解為硫酸根離子和鈣離子。鈣離子與其他中藥的有機酸結(jié)合成為有機鈣,容易吸收,在體內(nèi)分布合理,成為最佳的鈣劑。
生石膏與熟地、生地、麥冬、玉竹、枸杞子、竹葉等含多糖的中藥同用,在煎煮過 程中,生石膏的硫酸根離子與多糖結(jié)合為硫酸多糖,這稱為多糖硫酸化,能明顯地加強 多糖的免疫調(diào)節(jié)功效。
石膏的選方
牙痛 :生石膏45g,細辛4.5g。每日1劑,水煎2次,將藥液混勻,一半漱口,另一半分2次服下。共治療38例患者,其中風(fēng)火牙痛14例,胃火牙痛24例。結(jié)果服用1劑痊愈者10例,2劑16例,3劑8例,4劑4例。一般漱口后5分鐘即可見效。
干裂脫屑型唇炎和唇皰疹:熟石膏47g(研細、過80目篩),蜂蜜50g,冰片3g。配制成糊,每日1g涂于患處2~3次。共治療干裂脫屑型唇炎200例、唇皰疹100例。當(dāng)日疼痛明顯減輕或脫屑減少,結(jié)痂無分泌物者182例,次日84例,第三日34例。
鼻淵頭痛:石膏30g,細辛3g。便秘者,加大黃6g;濁涕帶血者,加小薊10g;頭痛甚者,加白芷12g;涕多黃綠色者,加車前子15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連用3~6劑。共治療32例患者,以頭痛、黃濁涕或血涕消失,持續(xù)2個月以上不發(fā)視為治愈。治愈28例,好轉(zhuǎn)4例。
生石膏和熟石膏的區(qū)別
石膏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主要成分含水硫酸鈣及有機物、硫化物、鐵鹽、鎂鹽、鈉鹽以及鉻、鈷鋅等微量元素。是中醫(yī)常用的藥物,該藥有生、熟之分。
所謂熟石膏就是將生石膏進行鍛制而成。生、熟石膏雖為同物,其功效卻明顯不同,生石膏多作內(nèi)服,熟石膏主要為外用?,F(xiàn)臨床使用時,有時生熟不分,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有必要弄清楚生熟石膏的臨床應(yīng)用異同,以確保療效。生石膏經(jīng)煅制后,其藥性已經(jīng)改變,主要用于收濕斂瘡生肌等,為外用之品,一般不作內(nèi)服。藥典也明確指出:“內(nèi)服用生石膏,外用多為煅石膏。”若將煅石膏代替生石膏應(yīng)用,不僅起不到應(yīng)有的療效,甚至還會加重病情。
生石膏與熟石膏鑒別方法:現(xiàn)在藥房出售的生、熟石膏均為白色的粉末狀,不太好鑒別。簡易的區(qū)分方法為:取石膏粉末10克,加水約15毫升,攪拌均勻。放置10分鐘后,若呈干性黏團塊狀者是熟石膏,而呈濕性散渣狀者,則為生石膏。
小兒水痘,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吧。這是身體內(nèi)部一種比較復(fù)雜的疾病,這里小編介紹一種中醫(yī)偏方給大家,石膏知母。石膏知母的處方中成分還是很多的,還有石膏知母的功能,需要大家一一去辨別。但是石膏知母治療小兒水痘的效果很好的,一起來看下吧!
功能主治
主治小兒水痘。
偏方組成
石膏、知母各12克,牛蒡子、升麻、葛根、浮萍各10克,水牛角、丹皮、紫草、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
每日1劑,水煎分4~5次內(nèi)服。皰疹癢用棉簽蘸藥液涂患處。
加減
流涕、咳嗽甚者,加薄荷、桔梗;濕重、苔白厚膩者,加蒼術(shù);便秘者,加酒大黃;熱甚者,加青蒿、銀柴胡。
病例驗證
用此方治療水痘患兒236例(年齡1~3歲),痊愈224例,無效12例,有效率94.9%。
小兒水痘
水痘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是由皰疹病毒中的一種引起的。皰疹病毒有很多不同的種類,不過,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初次感染后,這類病毒會潛伏在身體里,可能會過很長時間后再次被激活。再次激活的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叫做帶狀皰疹,當(dāng)人體免疫力下降時,這種疾病就有可能會發(fā)作。
出水痘時,寶寶有哪些癥狀
出水痘時,有些孩子會發(fā)高燒,但有些寶寶只是看起來氣色稍稍不好。水痘初發(fā)時只是一些小紅點,然后在幾小時之內(nèi),紅點上長出小小的水皰。水痘通常最先出現(xiàn)在面部和軀干上,然后成片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有時水痘太多,可能看起來重重疊疊地連到一起。頭皮、嘴、咽喉和外陰附近的皰疹會特別疼痛。
有治療水痘的方法嗎
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水痘的治療方法,不過,最近的研究顯示,在剛剛患病的早期使用抗病毒藥能稍微有點幫助。對乙酰氨基酚(如泰諾林或百服寧,一種解熱鎮(zhèn)痛藥)能緩解水痘導(dǎo)致的發(fā)燒以及發(fā)燒引起的肌肉疼痛。爐甘石洗液或碳酸氫鈉溶液能緩解水痘引起的瘙癢,用普通食用蘇打(食用堿)溶解在少量水中,就可以制成碳酸氫鈉溶液。
水痘是怎樣傳播的
水痘病毒通過飛沫(例如打噴嚏)以及與受感染病人近距離接觸進行傳播。多數(shù)孩子都會在小時候感染上水痘,小朋友感染水痘通常癥狀較輕;但如果青少年和成人感染水痘,病情就會嚴重得多。水痘的潛伏期(從感染病毒到出現(xiàn)癥狀之間的時間)為14~21天。從孩子出痘(疹)前兩天到所有的水痘出完、干硬結(jié)痂可能會持續(xù)至少10天,這期間病人是具有傳染性的。
結(jié)語:有關(guān)石膏知母的用法問題,今天就講到這里,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石膏知母也是有一個新的認識。小兒水痘的病因,上述也簡單介紹了些。還是挺復(fù)雜的,我們在生活中還是要多多注意才行。注意保健身體,多鍛煉,增強免疫力!
石膏粉主要是用來做基層處理使用的。好比填平縫隙,或者是陰陽角調(diào)直,還有毛坯房墻面等第一遍膩子找平等等。使用膩子不僅僅是在這些地方使用,其實在醫(yī)藥上也是使用到比較多,可是石膏粉的作用究竟包含哪些呢。
因為石膏粉的作用比較多,這種石膏粉屬于一些長塊或者是不規(guī)則的結(jié)晶集合體,大小是不一樣的。全體白色或者是灰白色。大塊的話,上下兩面十分的平坦,沒有光澤甚至紋理。長塊狀或不規(guī)則形纖維狀的結(jié)晶集合體,大小不一。全體白色至灰白色。大塊者上下二面平坦,無光澤及紋理。體重質(zhì)松,易分成小塊,縱斷面具纖維狀紋理,并有絹絲樣光澤。無臭,味淡。以塊大色白、質(zhì)松、纖維狀、無雜石者為佳。燒之,染火焰為淡紅黃色,能熔成白色磁狀的堿性小球。燒至120℃時失去部分結(jié)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狀或塊狀的嫩石膏。
石膏治陽明內(nèi)熱 煩渴 頭痛 二便閉結(jié) 溫疫斑黃 及熱痰喘嗽等證:石膏300克(生用) 粉甘草50克.上為極細末 每服5~15克 新汲水、或熱湯、或人參湯調(diào)下.此方加朱砂15克亦妙。
石膏配桑葉,清宣肺熱;石膏配桂枝,表里雙解;石膏配白芷,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石膏配知母,清熱除煩;石膏配半夏,肺胃雙清、降逆化痰;石膏配甘草,清肺止咳;石膏配竹葉,清熱除煩。
因為這種石膏粉的作用比較多,所以,我們在使用石膏粉的時候不僅僅是只有室內(nèi)墻面才可以使用的,上述對于石膏粉的作用認識了之后,一定要多加予以了解,才是最合理的一點,我們還是要謹記才可以的。
中藥石膏怎么煎
在中醫(yī)里面,藥用的石膏為“生石膏”。生石膏又稱白虎、細石,為硫酸鹽類礦物,性寒味辛甘,為治療溫病的常用藥,有解肌清熱、除煩止渴的功效,對于各種原因所致的高熱不退、大熱煩渴,大量用之,頗有卓效,如《傷寒論》中的“白虎湯”。
一直以來,石膏入藥都主張將其先煎,但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這種做法有點事與愿違。生石膏的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鈣,其溶解度與溫度成反比,試驗發(fā)現(xiàn),將生石膏放入1000毫升水中加熱,當(dāng)其溫度在20℃、60℃、100℃、107℃時,硫酸鈣的溶解克數(shù)分別為2.2克、2.3克、1.6克和1.55克,可見,其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反而下降。所以,生石膏先煎或久煎,其溶出量反不如與他藥同煎時含量高。
見過中藥的人會了解到,像是礦物類、化石類、獸骨獸甲等質(zhì)地堅硬的中藥,像龜板、鱉甲、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磁石、生石膏、珍珠母、石決明等,為了讓成分有效溶出,一定會先放入煎藥鍋內(nèi)煎煮段時間才能將其成分煎出。但是有些礦物比較特殊,并不需要提前煎煮。這樣的中藥材,生石膏就算是一味。
早在中藥專著《雷公炮炙論》中就記載:“凡使石膏,石臼中搗成粉,羅過,生甘草水飛,澄、曬、研用?!痹凇镀嫘Я挤健分幸噍d有“石膏、鼠粘子研末,以溫酒或清茶調(diào)服治療偏頭痛”的病例?,F(xiàn)代醫(yī)家也有以生石膏研末沖服治大葉肺炎、高熱不退的報道。由此可見,生石膏入藥不需先煎。
中藥石膏的功效與作用
解肌清熱;除煩止渴。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1、《本經(jīng)》:主中風(fēng)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chǎn)乳,金瘡。
2、《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解肌發(fā)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
3、《本草再新》:治頭痛發(fā)熱,目昏長翳,牙痛,殺蟲,利小便。
4、《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fēng)旋,心煩躁,揩齒益齒。
5、《藥性論》: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煩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結(jié),煩悶,心下急,煩躁,治唇口干焦。和蔥煎茶去頭痛。
6、《珍珠囊》:止陽明頭痛,止消渴,中暑,潮熱。
7、《本草衍義補遺》: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
中藥石膏的配伍應(yīng)用
1、石膏可用于清熱瀉火,主要用于熱病,表現(xiàn)為高熱,口渴,心里煩,脈搏快速的病人,通常和知母一同使用。知母也有清熱瀉火的作用。二者合用有協(xié)同作用,能夠提高療效。
2、石膏還可以用于胃火大引起的口腔炎癥,如牙齦腫痛,口腔潰爛等,有清胃熱的作用,通常和牛膝,知母等一同使用,牛膝能夠引火下行,知母有清熱瀉火的作用。
3、石膏還可用于肺熱咳喘,表現(xiàn)為高熱,口渴,咽喉干燥,小便短少等,通常和麻黃、杏仁一起合用,麻黃能夠清肺熱,平喘,杏仁本身也能止咳化痰,和麻黃合用可以增強麻黃的作用。
4、石膏還可以用于瘡瘍創(chuàng)口久不愈合,濕疹的人,對燙傷也有一定的作用??梢詥斡?煅用,外敷瘡口處,也可以和黃柏,青黛一起研磨成末后外敷使用。能夠促進肉芽組織生長,促使傷口及早愈合。
導(dǎo)讀: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功效是什么?下面就具體來看看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功效吧。
【方劑名】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麻黃四兩,去節(jié)(9g);杏仁五十個,去皮尖(9g);甘草二兩,炙(6g);石膏半斤,碎、綿裹(18g)。
【方歌】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熱居。身熱脈數(shù)證方是,不惡寒兮別桂枝。
【方解】
本方主治證是由風(fēng)熱襲肺,或風(fēng)寒郁而化熱,壅遏于肺所致。肺中熱盛,氣逆?zhèn)?,所以有汗而身熱不解,喘逆氣急,甚則鼻翼煽動,口渴喜飲,脈滑而數(shù)。此時急當(dāng)清泄肺熱,自然熱清氣平而喘渴亦愈。所以方用麻黃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熱,是火郁發(fā)之之義。但其性溫,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為臣藥,而且用量倍于麻黃,使宣肺而不助熱,清肺而不留邪,肺氣肅降有權(quán),喘急可平,是相制為用。杏仁降肺氣,用為佐藥,助麻黃、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氣和中,又與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調(diào)和于寒溫宣降之間,所以是佐使藥。綜觀藥雖四味,配伍嚴謹,用量亦經(jīng)斟酌,尤其治肺熱而用麻黃配石膏,是深得配伍變通靈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熱,療效可靠。
【功效】
辛涼宣肺,清熱平喘。
【主治】
表邪未解,肺熱咳喘證。身熱不解,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shù)者。
【用法】
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加減化裁】
因肺中熱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傷,則汗少或無汗。此時當(dāng)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蘆根、知母之屬。若無汗而見惡寒,是雖邪已入里化熱,但在表之風(fēng)寒未盡,或是風(fēng)溫而挾風(fēng)寒所致,當(dāng)酌加解表之品,如荊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類,在用清泄肺熱為主的同時,開其皮毛,使肺熱得泄而愈。所以臨證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但當(dāng)細審無汗之故,或加清熱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屬,自然藥證相當(dāng),應(yīng)手而效。
【現(xiàn)代應(yīng)用】
1、發(fā)熱和咳喘性疾病多見本方證。如大葉性肺炎、支氣管哮喘、病毒性肺炎、過敏性支氣管哮喘、麻疹性肺炎、急性支氣管炎、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小支氣管肺炎、嗜酸細胞增多性肺炎、肺膿腫、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腦炎、藥物熱等。
2、五官科疾病。如化膿性鼻竇炎、鼻衄、酒渣鼻、化膿性中耳炎、急性舌炎、白喉、化膿性扁桃體炎、化膿性角膜炎、暴發(fā)性結(jié)膜炎、角膜潰瘍、淚囊炎等。
3、皮膚科疾病。如泛發(fā)性牛皮癬、銀屑病、接觸性皮炎、蕁麻疹、玫瑰糠疹等。
4、其他疾病,如急性尿道炎、痔瘡、睪丸炎、術(shù)后尿潴留、遺尿等也有運用本方的時候。
【禁忌】
脈浮弱、沉緊、沉細,惡寒惡風(fēng),汗出而不渴者,禁用。
以上就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石膏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能。用于熱病外感、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等病癥。
來源 為硫酸鹽類硬石膏族石膏。主含硫酸鈣(CaSO?2H2O)。
產(chǎn)地與分布 主產(chǎn)湖北應(yīng)城、安徽鳳陽。此外,山東、河南、山西、甘肅、云南、貴州、湖南、四川等省亦有分布。
鑒別要點 鑒別石膏要點:呈白色纖維束塊狀;斷面顯絹絲樣光澤;質(zhì)軟,可刻畫或手捻成粉末,味淡稍成。
而類似品透明石膏則為薄板片至棱柱狀;質(zhì)柔軟,具玻璃樣光澤;裂片似云母片。方解石,為白色斜方柱或板狀菱面體;擊碎,多呈斜形碎裂,具光澤。
名典鑒別 ①《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石膏。味辛微寒。生山谷。②梁?《名醫(yī)別錄》:石膏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采無時。細理白澤者良,黃者令人淋。③陶弘景曰: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錢塘縣,皆在地中,雨后時時自出,取之如棋子,白澈最佳。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塊,用之不及彼也。④唐?蘇恭曰:石膏、方解石大體相似,而以未破為異。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見有真石膏也。石膏生于石傍。其方解不因石而生,端然獨處,大者如升,小者如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隨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為石膏,療風(fēng)去熱雖同,而解肌發(fā)汗不如真者。⑤宋?蘇頌曰:石膏今汾、孟、貌、耀州、興元府亦有之。生于山石上,色至瑩白,與方解石肌理形段剛?cè)峤^相類。今難得真者。用時,惟以破之皆作方菱者,為方解石。今石膏中時時有瑩澈可愛有縱理而不方解者,或以為石膏;然據(jù)本草又似長石?;蛴种^青石間往往有白脈貫徹類肉之膏肪者,為石膏;此又本草所謂理石也。不知石膏定為何物?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爾。⑥閻孝忠曰:南方以
石膏的簡介
石膏是單斜晶系礦物,是主要化學(xué)成分為硫酸鈣(CaSO4)的水合物。石膏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工業(yè)材料和建筑材料。可用于水泥緩凝劑、石膏建筑制品、模型制作、醫(yī)用食品添加劑、硫酸生產(chǎn)、紙張?zhí)盍?、油漆填料等。石膏及其制品的微孔結(jié)構(gòu)和加熱脫水性,使之具優(yōu)良的隔音、隔熱和防火性能。
石膏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鈣。其中CaO為32.5%、SO2為46.6%、H2O為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機物、硫化物等雜質(zhì)混入。據(jù)北京醫(yī)學(xué)院分析,除硫酸鈣外,尚夾雜微量的Fe++及Mg++。煅石膏為無水硫酸鈣(CaSO4)。
2、功效作用
生用解肌清熱,除煩止渴。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煅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內(nèi)服:煎湯,0.3~1兩(大劑可用6~8兩);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調(diào)敷。
3、臨床應(yīng)用
3.1、《本經(jīng)》:“主中風(fēng)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chǎn)乳,金瘡。”
3.2、《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解肌發(fā)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p>
3.3、《藥性論》:“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煩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結(jié),煩悶,心下急,煩躁,治唇口干焦。和蔥煎茶去頭痛?!?/p>
3.4、《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fēng)旋,心煩躁,揩齒益齒?!?/p>
3.5、《珍珠囊》:“止陽明頭痛,止消渴,中暑,潮熱?!?/p>
3.6、《用藥心法》:“胃經(jīng)大寒藥,潤肺除熱,發(fā)散陰邪,緩脾益氣?!?/p>
3.7、《本草衍義補遺》:“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
3.8、楊士瀛:“煅過最能收瘡暈,不至爛肌。”
3.9、《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p>
3.10、《長沙藥解》:“清心肺,治煩躁,泄郁熱,止燥渴,治熱狂,火嗽,收熱汗,消熱痰,住鼻衄,調(diào)口瘡,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癰,解火灼,療金瘡?!?/p>
3.11、《本草再新》:“治頭痛發(fā)熱,目昏長翳,牙痛,殺蟲,利小便?!?/p>
4、科學(xué)研究
有報道,以生石膏的 1:1 煎液的上清液部分及上清液加生石膏粉給予傷寒菌苗引致的發(fā)熱家兔, 未見明顯退熱作用。國外有用實驗性發(fā)熱大鼠的實驗證明: 石膏灌服、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均未見有明顯的解熱作用, 但當(dāng)以禁止飲水、內(nèi)毒素引致發(fā)熱、給予利尿劑、喂飼食鹽以及以輻射熱等方法造成動物“口渴”狀態(tài)時, 石膏可以減少大鼠的飲水量, 即可減輕其“口渴”狀態(tài)。
石膏的市場信息
1、石膏的價格
石膏的價格約為5-15元/500克。
2、石膏的選購方法
本品為纖維狀集合體。呈長塊狀、板塊狀或不規(guī)則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條痕白色;有的半透明。上下兩面較平坦,無紋理及光澤;縱面通常呈縱向纖維狀紋理,具絹絲樣光澤。體重,質(zhì)軟,指甲可刻劃成痕。氣微,味淡。以塊大、色白、縱面纖維狀、有光澤、質(zhì)松、無雜貨石者為佳。
3、石膏的保存方法
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