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送巧克力的理由
送老人的養(yǎng)生用品。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鄙鐣粩喟l(fā)展,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面對四季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夕節(jié)送巧克力的理由”,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導讀:七夕節(jié)被稱為中國情人節(jié),巧克力是情人節(jié)必備的禮物,那么七夕節(jié)送巧克力的理由,你了解嗎?七夕節(jié)送巧克力有什么講究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七夕節(jié)為什么送巧克力!
七夕節(jié)送巧克力的理由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因被賦予了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傳說而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jié)日,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jié)。而現(xiàn)在的年輕人在這一天多會為自己的戀人準備巧克力作為禮物,這是為什么呢?這就要追溯到西方情人節(jié)的習俗了。
西方的情人節(jié)是2月14日,當天,小伙子常以贈送一枝紅玫瑰來表達對戀人真摯的感情,而姑娘則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為回贈的禮物。
在芬芳四溢的巧克力詞典里,愛永遠是永恒的含義。一直以來,巧克力都是情人之間不可或缺的愛情信物。在浪漫喜慶的季節(jié)里,巧克力代表著濃情,你贈我玫瑰,以花為誓贈我一生之諾,我手捧巧克力,回贈你一生的甜美生活。因此味道香醇濃郁,口感柔滑細膩,余香飄渺的巧克力成為了情人節(jié)表達愛意的上乘之選。
情人節(jié)送巧克力和紅玫瑰雖是西方的習俗,但因為表達了戀人間的互相愛戀,傳遞了美好的蘊意,因此被全球推崇,而中國人也效仿這一習俗,在中國情人節(jié)這天,送給戀人嬌羞的玫瑰花與甜美的巧克力,以表達自己對戀人的情感。
巧克力是快樂的制造者。這是因為賦予巧克力獨特魅力的成分來源于可可豆??煽啥瓜愦继鹈赖莫毺匚兜朗谷藗冊谑秤们煽肆r口感香甜,滑潤細膩。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巧克力給人帶來好心情是因為巧克力中的苯乙胺可以幫助調節(jié)人的情緒。巧克力中還含有豐富的鎂元素,鎂具有安神和抗憂郁的作用。一塊44克重的德芙黑巧克力中,鎂的含量約為50.6毫克。
盡管很多人抱怨巧克力是甜蜜的誘惑,常令人不知不覺就變胖,不過,近年來很多研究也證實,巧克力中含有大量抗氧化劑多酚,對于預防心血管疾病有顯著作用。不過,每天的量保持在10克左右即可,而選擇黑巧克力則可以減少熱量的攝入。長此以往,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巧克力不僅讓你心情愉快,并且身體也更健康了。
巧克力五花八門該如何挑選?
盡管巧克力種類繁多,放眼望去,確實會亂花迷眼,但根據(jù)可可脂含量及是否添加乳制品,巧克力一般分為黑巧克力、白巧克力和牛奶巧克力三大類。巧克力的口感和營養(yǎng)程度靠一個核心要素決定,即可可脂,其是巧克力配料家族中的功臣。
黑巧克力總可可含量較高,糖分少,相對具有更高的營養(yǎng)價值,但是可可含量超過80%的黑巧克力,口感偏苦,類似于咖啡中的美式咖啡;牛奶巧克力由于牛奶和巧克力的味道并重,為大多數(shù)人所喜愛,是巧克力中的萬人迷;白巧克力僅有可可油和牛奶,不含可可粉。
此外,還有一種代可可脂巧克力,不得不提防,它經(jīng)?;燠E在巧克力的群體里東施效顰,很多人對代可可脂沒有具體的概念,以為和巧克力沒什么區(qū)別,殊不知,一個代字對品質和口味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時先看清包裝配料表,再決定是否購買。
購買巧克力及制品時,要看清包裝及標簽。包裝精密、端正,無破損,無糖屑粘連。標簽端正,標簽內容應完全。產(chǎn)品應標注品名、凈含量、廠名和廠址、標準號、配料表、生產(chǎn)日期、保質期、儲存方法和QS標志等。
最后提醒大家,物質方面的禮物對于情侶來說雖然重要,但是依然遠不及一句我愛你來的實在!請大聲對你的愛人表白吧!
相關推薦
導讀:不僅僅中國過七夕,日本也有七夕節(jié),那么日本七夕節(jié)風俗與我國有什么不同?日本七夕節(jié)是陽歷7月7日,日本七夕節(jié)風俗有七夕人偶、吃索餅、掛竹子等,下面小編為你介紹。
日本七夕節(jié)風俗
日本的七夕節(jié)源自中國,延續(xù)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現(xiàn)已成為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廢除了農(nóng)歷,所以現(xiàn)在日本的七夕節(jié),是每年陽歷7月7日。
在日本,七夕節(jié)反而是孩子們的節(jié)日。之所以有這樣的習俗,原因在于最初孩子們是利用這個節(jié)日向織女祈求一雙巧手。傳說中的織女心靈手巧,七夕時她夫妻相會,心情自然很好,這時候向她祈求,被允準的可能性很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的織女責任越來越大,已經(jīng)不但要賜給孩子們巧手,而且要負責滿足他們的各種愿望。
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日本七夕節(jié)風俗:
1、七夕人偶
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新瀉、山梨等地區(qū),一到七夕,各家各戶就會做一些人偶掛在自己的門前,寓意希望能縫制出越來越漂亮的和服、能夠將孩子順利的撫養(yǎng)成人,有的地方還有代表將和服借給牛郎和織女的意義。
2、吃索餅
索餅是以前人們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后來演變成了吃掛面的習俗,可以說,掛面的祖先就是索餅。索餅是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長得很像我們中國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麥和米粉和在一起,擰成繩子一樣的細長狀,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3、吃掛面
平安時代的書籍中記載七夕吃掛面大病不生,從很久以前開始,皇宮里就有七夕吃掛面的風俗。之后這個風俗在老百姓中流傳開來,直至今日。就算是炎熱的夏天,掛面也是爽口的美味,對預防食欲不振和夏日厭倦癥很有功效。
4、七夕紙衣
在仙臺、京都等很多地方,七夕紙衣被當作驅除不詳?shù)姆椒?。繼承古代人,為了能夠避免在7月,這個馬上就要迎來豐收的季節(jié),碰到一些大自然所帶來的災難,人們一直延續(xù)著用紙衣來乞求風調雨順。
5、掛竹子
在民間,大人和孩子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愿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小竹子上,然后把這支小竹子立在院子里,并將供品一起擺上,以許愿少女的手工藝技術能提高得像織女一樣好。七夕時的小竹子裝飾得像夏季的圣誕樹。七夕結束后,把這小竹子和供品一起放到河里,意味著希望自己的心愿能夠到達天河。
6、紙箋掛橋上
有些地方的居民習慣把紙箋掛在橋上。在靠海的地方,人們通常在7月7日天未亮時,把寫有心愿的紙箋扔到海里。日本各地在七夕節(jié)期間還要懸掛彩球等飾品,一些地方還將祈雨、驅蟲等儀式融入七夕節(jié)活動,北海道地區(qū)每年公歷8月7日例行的討蠟燭活動更是別具特色。這一天,孩子們提著燈籠走街串巷,嘴里唱著蠟燭拿出來,拿出來,不拿出來就撓你癢癢,咬住不松口之類的歌謠,到附近人家討蠟燭或者糕點。
7、七夕許愿
七夕這天,很多年輕男女結伴來到寺廟游玩,順便在寺內的七夕許愿樹上許下自己的七夕愿望。為了營造七夕氣氛,寺廟方特意用無數(shù)盞小白燈密密麻麻地懸掛在許愿樹旁的棚架上,營造出一種天河的感覺。有情男女到此許愿,猶如牛郎織女在銀河中相會,此情此景十分浪漫。仔細查看許愿紙上的各式愿望,大部分是世界和平、健康長壽、與某君永不分離之類的美好愿望。
8、粘米點心
日本的七夕還有一個習慣,就是人們會購買粘米做成小點心來吃。可能是希望通過粘的東西,讓鵲橋結實些,為了避免影響安定團結,也要粘住鳥們的嘴巴。
9、慶祝收獲的活動
在日本,七夕還含有耕種的收獲節(jié)的意味,據(jù)說那天會舉辦一些慶祝黃瓜、茄子、茗荷等農(nóng)作物平安結果、感謝上蒼恩賜順利收獲的活動。
10、七夕祭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tǒng)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日本七夕節(jié)風俗是不是與中國的七夕節(jié)有很大不同?想要了解更多七夕的信息,請繼續(xù)關注。
導讀:說到七夕節(jié),很多人想到了牛郎與織女的故事,然而七夕節(jié)的來歷與他們有關,卻與我們所知道的故事有所不同。到底七夕節(jié)的來歷是怎么樣的?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七夕節(jié)的來歷
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jié),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jié)七夕或女兒節(jié),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chǎn)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xiàn)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據(jù)史料記載,七夕習俗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
談到七夕節(jié),不得不提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征。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恒不渝。
魏晉南北朝時,隨著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日趨完善,七夕已成為普遍的節(jié)日,節(jié)俗活動日臻豐富多彩,而乞巧之舉則成為最為普遍的節(jié)俗活動。
由于古時女子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并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夕,她們都會向織女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這也就是乞巧一詞的來源。
七夕節(jié)的習俗有很多,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針者則輸巧,染指甲,婦女洗發(fā),結扎巧姑,還要拜七娘媽!你都聽說過這些習俗嗎?
導讀:韓國有七夕節(jié)嗎?中國的七夕節(jié)是農(nóng)歷七月初七,而日本的是陽歷7月7日,那么韓國有七夕節(jié)嗎?韓國七夕節(jié)有什么習俗?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韓國有七夕節(jié)嗎?
韓國的七夕也源自中國。據(jù)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是中國習俗,后傳到韓國;高麗時代,恭愍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和織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祿發(fā)給百官們。
在韓國,七夕的日子也是農(nóng)歷7月初7,過去韓國七夕的風俗有中國類似,有乞巧、曬書、祭祀等活動,不過現(xiàn)在七夕已經(jīng)不再是韓國重要的節(jié)日了。下面小編為您介紹韓國七夕節(jié)的習俗。
1、祈拜織女星。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
2、祭祀。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臺放上干凈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風俗,這是一種讓巫婆祈求子女安然無恙的儀式。
3、七夕飲食。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tǒng)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因為過了這天冷風開始吹來,因此面條和麥煎餅是一定要擺在桌上,最后嘗試用麥做成的食品。
4、曬書曝衣。另外,到了七月,是炎熱天氣逐漸消失的時期,也是農(nóng)家繁忙的農(nóng)活結束后等秋收的時期,少許過著清閑的時間。所以過了陰雨季節(jié)后的這時候,農(nóng)家有著把夏天陰雨季節(jié)期間的潮濕衣服和書拿出來曬干的風俗,這名叫曬書曝衣,所以,這天各家各戶的院子都堆滿了拿出來曬的衣服和各種書籍。
韓國七夕美食:韓國煎餅
韓國的煎餅和中國的煎餅名字一樣,但是做法并不一樣。煎餅的種類很多,這里我給大家介紹其中的幾種。
1、海鮮蔥煎餅。以海鮮和蔥為原料。在平底煎鍋里鋪上蔥,蔥上放上墨魚,蝦,海蠣子等海鮮,爛熟即可食用。(蝦和海蠣子不放也可以,但必須要放墨魚?。┖ur蔥煎餅一般個兒比較大。
2、綠豆煎餅。將綠豆用水泡開,去皮后用石磨磨碎(現(xiàn)在多用攪拌機)。在磨好的綠豆中加入牛肉,蔥,泡菜等放油煎熟即可食用。綠豆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常被用于中藥中,是對身體非常好的一種食品。
3、泡菜煎餅。這種煎餅的做法也非常簡單。泡菜煎餅好吃與否關鍵是泡菜,要使用比較酸的發(fā)酵時間長的泡菜才好。在淹好泡菜中加上面粉和水,就可以作出可口好吃的煎餅。根據(jù)個人的喜好,煎餅可大可小,如果加入海鮮味道會更鮮美。
4、小煎餅。小煎餅是海鮮或蔬菜表面掛上一層面粉后,煎制出來的一種韓國料理的總稱,與剛才介紹的海鮮蔥煎餅、韭菜煎餅一樣都是煎餅的一種。有代表性的有南瓜小煎餅,土豆小煎餅,這些都是祭祀用貢品,慶祝中秋節(jié)和春節(jié)的供桌上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韓國有七夕節(jié)嗎?相信你也知道答案了,韓國七夕節(jié)的習俗與我們的不一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xù)關注。
導讀:七夕節(jié)通常吃什么?民間有很多七夕節(jié)日的美食,其中以巧果最為出名。其實七夕節(jié)的美食有很多,今天小編為你介紹七夕節(jié)通常吃什么,你可不要錯過了!
七夕節(jié)通常吃什么?
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七夕節(jié)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jié)日的食物。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稏|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后,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搟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后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云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qū)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jié)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9、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后,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10、綠豆芽
在廣州,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就要到了,這些七夕的美食,你可要準備好哦!
導讀:七夕又叫乞巧節(jié),那么你知道七夕為什么叫乞巧節(jié)嗎?七夕節(jié)本來不是情人節(jié),也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到底七夕為什么叫乞巧節(jié)呢?小編為您介紹。
七夕為什么叫乞巧節(jié)?
七夕節(jié)又叫乞巧節(jié),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起初的乞巧節(jié)并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民間稱七姐。因而七夕節(jié)首先是女子的節(jié)日,而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對象,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當然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得一如意郎君。
據(jù)《東京歲時錄》載:七夕家家錦彩,結為乞巧棚。其盛況可見一斑。乞巧活動,其實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
漢代就已有乞巧習俗;南北朝時,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到唐代這一習俗尤盛,以丟針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曬與日光下,然后丟枚小針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針影形狀以卜驗投針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節(jié)又演變?yōu)槠吣飼?,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約一起,用通草、彩紙、米面等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宮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陳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評賞,然后一起比賽穿針、祭拜織女。
七夕民間習俗
七夕是中國古代年輕女性最為重視的節(jié)日,有著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等七夕習俗。
1、喜蛛應巧
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時。
2、投針驗巧
明《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3、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鄰里們約好聯(lián)合舉辦。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4、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5、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jié)非常熱鬧。姑娘們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6、婦女洗發(fā)
婦女七夕洗發(fā),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女性在這天沐發(fā),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fā),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jié)時的露水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如今,全國各地流傳的七夕乞巧習俗,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你不妨多關注,了解更多的七夕民間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