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為什么要貼秋膘
為什么要養(yǎng)生。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隨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成為社會性的關注焦點,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面對四季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立秋為什么要貼秋膘”,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導讀:立秋為什么要貼秋膘?立秋日,南方人流行吃西瓜、桃子,而北方人則要貼秋膘!那么立秋為什么要貼秋膘,你知道嗎?今天小編為您介紹這個習俗的由來。
立秋為什么要貼秋膘?
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
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shù)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
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過后,天氣轉涼,胃口大增,于是便有了吃肉食來補養(yǎng)夏季消耗,增強體質的風俗。過去物質生活水平比較低,食物匱乏,加上夏季農田耕作勞頓,體力消耗很大,再加上經常吃不飽,更很少吃肉。因此,入秋后,為了彌補身體的勞損,儲存應對冬天的能量,吃點大魚大肉來補養(yǎng)身體便形成了風俗。
而且,俗話說夏天過后無病三分虛,依照我國醫(yī)學中所講的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原理,也不難得出秋冬是需要進補的結論。如此看來,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jié)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而烹羊宰牛顯然是最快捷的方法。
立秋怎樣貼秋膘?
秋季適當增加營養(yǎng),為過冬做好貯備并沒有錯,但有的人進補過了頭,就會出現(xiàn)虛不受補而引起腸胃不適。專家提醒道,秋季貼秋膘還需根據(jù)個人體質來加強營養(yǎng),而且立秋后還要嚴防秋老虎,飲食還應以清談、潤燥的食物為主。
怎樣科學地貼秋膘才能起到養(yǎng)生效果?營養(yǎng)專家認為,貼秋膘要講營養(yǎng)均衡,別急著吃肉,給腸胃一個調整期。
由于夏季人們常進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如果一入秋就大量進補肉食,會加重腸胃負擔,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出現(xiàn)厭食、腹瀉等癥狀。因此,不妨先補充一些有營養(yǎng)、易消化的食物,如魚、蛋等,給腸胃一個調整的適應期。
應該提醒的是,過去民間流行的貼秋膘和當時物質匱乏,人們吃不飽、食肉少有一定關系,所以趁秋季食物豐盛時,多多吃肉。如今,貼秋膘應該提高到新的層次,那就是講究營養(yǎng)均衡,合理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等各種營養(yǎng)素,控制脂肪、鹽、糖的攝入量,以此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立秋后,飲食上要多食酸味食物少食辛辣食物,以助肝氣,多食用平肝潤肺的食物,如百合、藕、土豆、蘿卜、木耳、山藥、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雞肉、兔肉、花生、黃鱔、鯽魚、黃魚、柚子、梨、蘋果等。
秋季是人體適宜進補的季節(jié),但要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少吃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另外,油炸食品也是秋日一大禁忌。
秋季進補不要過多地食用溫熱食物或者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但陽虛體質者如果一味清熱,反而會適得其反。而身體虛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辨證進補,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立秋除了講究貼秋膘,也有舉家一起啃秋的習俗。在天津,這個時節(jié)正是食用西瓜的時候,一家人可以圍坐一起啃西瓜。據(jù)說這樣不僅可以消暑,也可以抵御夏日的酷熱。另外,一起啃西瓜也有將秋咬住的寓意。
延伸閱讀
蘋果減肥先要“貼秋膘”,“秋膘”指的是樹體貯藏營養(yǎng)物質,就是俗話所說貯藏在樹體“老本”里的養(yǎng)分。其包括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含氮物質兩大類,主要分布在根系、樹干和多年生枝條中。
“秋膘”貯藏營養(yǎng),對于蘋果來說非常重要,它既是連接2個生長季節(jié)的紐帶和橋梁,也是果樹第二年2020春季各器官生長發(fā)育建造的物質基礎,決定著第二年樹體前期的生長和分化。加拿大果樹研究所研究表明,從萌芽到萌芽后60天內,葉片、新梢、開花等所需的氮素營養(yǎng),超過80%都由貯藏營養(yǎng)提供。也就是說,從萌芽到新梢旺長期前,這段時間消耗的主要是上年積累的貯藏養(yǎng)分。貯藏營養(yǎng)高,2020春季枝條生長快,葉片展開整齊迅速。反之,貯藏營養(yǎng)不足,則新梢短小而纖細,葉片薄,光合作用能力差。貯藏營養(yǎng)還會影響花粉粒的發(fā)育和花粉管的萌發(fā),貯藏營養(yǎng)不足會導致后期花粉粒發(fā)育不良,生活力降低,以及花粉管伸長緩慢或中途破裂,最終導致授粉受精質量差,坐果率低。貯藏營養(yǎng)的多少還會影響果實的大小,因為果個大小取決于果實細胞數(shù)量和細胞大小,而細胞數(shù)量的多少取決于坐果后的細胞分裂,這一時期的營養(yǎng)則主要由貯藏營養(yǎng)提供。
1、脾虛患者
脾虛的人常常表現(xiàn)為食少腹脹、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這類朋友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療效更佳。
2、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于腸胃,表現(xiàn)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這類朋友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進補。
3、老年人及兒童
由于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癥狀嚴重者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保和丸、香砂養(yǎng)胃丸等。[1]
4、超重肥胖者慎貼膘
肥胖本身就是種疾病,同時還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因此,對于體重屬于超重肥胖的,不要盲目貼秋膘。對于體重偏低的,可以適當貼膘。
一個人的體重是否屬于健康范圍,可以用體重指數(shù)(BMI)來評價。我國成年人健康體重的范圍為18.5-23.9千克/米2,24.0-27.9千克/米2為超重,大于等于28千克/米2為肥胖,小于18.5千克/米2為消瘦。
導讀:提到北京立秋的習俗,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其實老北京的立秋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下面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北京立秋的習俗,看看北京人如何貼秋膘吧!
北京立秋的習俗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去,即貼秋膘。什么是貼秋膘呢?在炎熱的夏季,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快到了,于是就開始萌發(fā)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貼秋膘最早來源于周朝《禮記》的記載,作為北京則始于金朝的海陵王。海陵王占領北京之后吃到了新鮮的燉肉、醬肉,對于女真族的他來說,非常新鮮。在決定建都北京之后,他西建金陵,東通運河,中建金中都,但大量的徭役使得老百姓怨聲載道。于是,在立秋當天,海陵王仿效周朝天子,往西郊迎秋,迎秋之后大犒三軍。正好那年是乙亥年,也就是豬年,海陵王就用豬肉犒賞三軍。自此,在北京,立秋貼秋膘的民俗就一直延續(xù)下來了。
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shù)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每到立秋這天,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就是肉,回民買牛羊肉、漢民買豬肉,總之在這一天里不分民族家家戶戶都在燉肉,不信您盡可以隨便到北京的哪個家庭里調查,迎接您的準是燉肉。
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特別是漢滿兩族。首先家里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凈,在爐子上坐好了鍋,里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用文火燉。
在這里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等二十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里,整個北京城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里。
其實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對養(yǎng)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夏天太熱,人們會不自覺的造成偏食,這對人體的生態(tài)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
而就在這個時候,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體內既補沖了必要的營養(yǎng)、脂肪、蛋白、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藥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
不論貼秋膘有多少講究,老北京人地道、傳統(tǒng)的方式還是找老字號的醬肘子。從金朝開始,老百姓就非常重視立秋吃肘子,不過對天福號醬肘子的鐘愛,可以從清朝的慈禧太后說起。清朝光緒年間,北京城中的熟肉鋪也稱為盒子鋪,當時極負盛名的共有五家,分別是東華門大街上的金華樓、東四牌樓西邊的普云樓、前門外的月盛齋、護國寺街上的仁和坊和西單牌樓的天福號。
金朝后代一位叫完顏氏的官員為了討好慈禧太后,就買了幾只天福號的醬肘子送給她品嘗。天福號的肘子燉的特別爛,慈禧太后吃完后大加贊賞,賜給天福號一塊腰牌,傳旨每天定量送進宮中。而且,當時許多達官貴人也慕名前去買天福號的醬肘子。后來,慈禧太后還讓光緒皇帝的老師、戶部尚書翁同穌為天福號寫了店名,另一位大書法家陸潤庠也為店里寫了一塊牌匾,從此,天福號聲名大振。
不過專家提醒人們,現(xiàn)在不要急著貼秋膘。因為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后,再多增加肉食。
貼秋膘要循序漸進,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含維生素,又易消化的蔬菜水果,以調理胃腸功能。在進補上,應以清補為主,葷素搭配,均衡營養(yǎng),不可暴飲暴食,才有益健康。
特別是一些老年人,患有高血壓、胃腸疾病就不宜進行秋補,更不宜吃涮羊肉、鹿肉等益陽之品,要采取平補、慢補的方式。如果確有氣血虧虛的現(xiàn)象,也應該以五谷為主、五畜為輔,慢慢平補,從而達到體內健康態(tài)。
愛著急、愛生氣的人也不適宜“貼秋膘”,因為貼多了會上火,如生痘痘、便秘,或者加重氣滯,氣滯久了會造成血淤、手足心熱、口燥咽干。所以要調好情緒,或找醫(yī)生把自己身體調理到一個很好的狀態(tài),避免長久氣滯血淤、陰虛火旺造成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胃炎、身上長包塊等疾病的發(fā)生。
三、貼秋膘該注意什么
北方有“貼秋膘”一說,相傳清代人們在立秋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shù)相比,以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屬于消耗多了。瘦了就需要“補”?!氨臁倍嘀干蟮姆嗜?補膘當然就需要吃肉。因此,立秋后,普通百姓家要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要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等。
以前,平常百姓家不能經常吃到雞鴨魚肉,人們的體重總體來說偏低,立秋后當然可以改善下生活,貼貼膘。現(xiàn)在幾乎天天大魚大肉,有很多人已經屬于超重肥胖。肥胖本身就是種疾病,同時還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因此,對于體重屬于超重肥胖的,不要盲目貼“秋膘”。對于體重偏低的,可以適當貼膘。一個人的體重是否屬于健康范圍,可以用體重指數(shù)(BMI)來評價。我國成年人健康體重的范圍為18.5~23.9千克/米2,24.0~27.9千克/米2為超重,大于等于28千克/米2為肥胖,小于18.5千克/米2為消瘦。
立秋后天氣干燥,飲食要關注以下幾點。1.吃些薯類,如山藥、芋頭等。用薯類適當替代精米白面,可以預防肥胖和多種慢性病。2.經常吃魚,魚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有利于體重保持,2020秋季的鰱魚、鮭魚肉質都非常鮮美。3.2020秋季干燥,容易“上火”,因此要少吃辛辣、煎炸的食品,保證每天攝入新鮮蔬菜、水果。
1、立秋貼秋膘吃什么好
1.1、應季水果
中醫(yī)養(yǎng)生專家認為:四大水果幾乎都具備益氣補血、生津止渴、健脾利尿的功效。對經歷了酷熱2020夏季2020夏季后缺少維生素的人體來說,體內已經聚集了大量毒素,而且內熱重、不易排出,這些水果都會起到很好的補充維生素、排毒養(yǎng)顏的效果。
1.2、干果
像大棗、黑芝麻、白芝麻,很多干果都是2020秋季進補佳品,別看它們貌不驚人,其營養(yǎng)成分卻毫不遜色。比如,每100克花生可提供身體每日所需的蛋白質一半以上,另外含有豐富的纖維、鎂、鐵、鋅及維生素D;榛子由于其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E、礦物質等特殊成分。
1.3、粥
粥不僅能溫暖人心,更是2020秋季進補、去燥的佳品,中醫(yī)學認為,燥為秋之主氣。各類干果、谷物煮的粥,不僅營養(yǎng)豐富,也非常易消化吸收,實在是易得的進補佳品。
2、立秋貼秋膘的食療方法
2.1、冬瓜海帶湯
將冬瓜去皮然后洗凈,海帶浸水去泥后切斷,然后連同陳皮和瘦肉放進煲中,加入8碗水,煲約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此湯集美白防斑、減肥瘦身雙重功效于一身,最適合愛美的MM啦。
2.2、陳皮紅豆沙
紅豆泡軟后,隔水蒸熟,加入水和糖煮成豆沙,然后用細篩子濾去豆皮,加入切碎的陳皮茸煮十幾分鐘即可。清甜的紅豆沙細嚼之中帶有一點點清香的陳皮味。
功效:紅豆通小腸利小便去腫脹,另外它有調經通乳作用,對女性月經不調、哺乳期女性乳汁通行不暢療效好。此外,陳皮有化痰止咳、助消化的作用。對宿食停積、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2.3、芹菜葉炒冬菜
芹菜葉洗凈;嫩芽冬菜洗凈,切成絲。炒鍋內放調和油燒至五成熱,下川鹽、嫩芽冬菜絲、生姜絲、芹菜葉、蘑菇雞精,炒至熟,起鍋即成。
功效:滋陰開胃、清熱化痰、降脂排毒、下氣利膈。
3、立秋貼秋膘要注意什么
立秋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養(yǎng)肝。要適當食用一些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yī)養(yǎng)生還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秋天適合吃一些多汁、甘味、酸味以及寒涼的食物,寒涼能夠清熱,甘味食物性質滋潤,具有緩急、和中、補益的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
哪些人不適合貼秋膘
實熱、濕熱、痰濕重等三種體質的人,不宜貼秋膘。實熱體質的人代謝旺盛,產生的熱量多,經常會臉色潮紅、口干舌燥。濕熱體質的人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干,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痰濕體質總體特征為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xiàn)為主要特征。這三類人,如果盲目貼秋膘,會越貼越難受。
特別是一些老年人,患有高血壓、胃腸疾病就不宜進行秋補,更不宜吃涮羊肉、鹿肉等益陽之品,要采取平補、慢補的方式。如果確有氣血虧虛的現(xiàn)象,也應該以五谷為主、五畜為輔,慢慢平補,從而達到體內健康態(tài)。
愛著急、愛生氣的人也不適宜“貼秋膘”,因為貼多了會上火,如生痘痘、便秘,或者加重氣滯,氣滯久了會造成血淤、手足心熱、口燥咽干。所以要調好情緒,或找醫(yī)生把自己身體調理到一個很好的狀態(tài),避免長久氣滯血淤、陰虛火旺造成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胃炎、身上長包塊等疾病的發(fā)生。
立秋貼秋膘有什么禁忌
1、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2、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fā)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fā)心血管疾病。
3、忌虛實不分
中 醫(y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yǎng)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qū)別,但起碼應將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 熱,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shù)。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