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寒鍛煉能夠幫助人體適應低溫的能力
冬季幫助消化的養(yǎng)生茶。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隨著社會的進步,養(yǎng)生不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學問,作好了養(yǎng)生我們的生活質量才更好。面對養(yǎng)生保健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御寒鍛煉能夠幫助人體適應低溫的能力”,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導讀:冬天戶外溫度低對于很多怕冷的人們來說每次出門都是一個挑戰(zhàn),在低溫的情況下很多疾病就伴隨出現(xiàn)了,但是出門是必須的,并且在這……
冬天戶外溫度低對于很多怕冷的人們來說每次出門都是一個挑戰(zhàn),在低溫的情況下很多疾病就伴隨出現(xiàn)了,但是出門是必須的,并且在這里告訴大家冬季的御寒鍛煉也是幫助人體適應低溫的重要法寶。希望下面的介紹能幫助您。
提高耐寒的能力
人體內有一套完整的體溫調節(jié)系統(tǒng),可以確保體溫恒定在舒適溫度37℃左右。在寒冷環(huán)境中,人體皮膚受到冷的刺激后,通過神經調節(jié),血管會自動收縮,以減少熱量的散發(fā)。體溫調節(jié)中樞在下丘腦,它在接受氣溫不斷變化的刺激下來增強機體對體溫下調功能,提高機體的耐寒抗病能力,進而為適應寒冬打下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長期恒溫環(huán)境只能使人體對冷適應的能力下降。氣溫稍有改變就盲目添衣,會削弱體溫調節(jié)中樞對體溫的調節(jié)機能。沒有得到鍛煉的下丘腦,一旦與寒冷刺激接觸就抵擋不住致病細菌的侵襲,人就容易得病。因此,人的耐寒抗凍能力要通過日常生活中對冷環(huán)境的逐漸適應加以提高。通過耐寒鍛煉,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性,有效地預防多種疾病的發(fā)生。
經常接觸冷環(huán)境
戶外活動可以鍛煉心肺功能,加速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入冬后,室溫不宜過高,保持在16℃至18℃為宜。最好每天到戶外活動1小時左右,持之以恒,以增強機體御寒和抗病能力。
若身體條件允許,可自行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冷水浴鍛煉。最常用的就是冷水洗臉。每天早晨用冷水洗臉。15天后可逐漸增加至每日早、中、晚各1次或更多次。洗臉后屏住呼吸,將面部浸入冷水中5至10秒。隨后拭去水份,用手摩擦頭和面部至熱,每次1至2分鐘。用冷水洗臉能增強氣管的抗寒能力和個人體質,使用該方法貴在堅持。此外,也可以進行冷水擦身。先擦面、頸,再擦上肢、背、胸、腹部。然后穿上衣服,再擦下肢。常做耐寒鍛煉,可增強御寒能力,強化呼吸系統(tǒng)對冷刺激的耐受能力。
按摩陽池能暖身
陽池,意味著囤聚太陽的熱量。陽池穴在人的手背手腕上,位置正好在手背間骨的集合部位。尋找陽池穴的方法是,先將手背往上翹,在手腕上會出現(xiàn)幾道皺褶,在靠近手背那一側的皺褶上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這個點就是陽池穴。陽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環(huán)及荷爾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這一穴位,便可迅速暢通血液循環(huán),溫和身體。
刺激陽池穴,要慢慢地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先以右手的中指按壓左手的陽池穴,再換左手中指按壓右手的陽池穴。手腳發(fā)冷的女性不妨在冬天堅持按陽池穴。另外,按揉涌泉穴、勞宮穴、氣沖穴,拍打腎俞穴,都有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
這些冬季人體適應低溫的方法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冬季是各種疾病的高發(fā)期所以健康工作要做好,尤其是害冷的朋友們,希望對您的健康有所幫助。
yS630.Com相關推薦
從中醫(yī)的角度考慮,每個人的中醫(yī)體質不同,身體可能出現(xiàn)的健康隱患也有不同。對于氣虛體質人群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會容易出現(xiàn)氣虛、眩暈的情況,這個時候,你可以用三類谷米,來有效改善自己的體質。
谷物中除了粳米,還有三種米也是補氣佳品,其中小米、黃米和糯米就能幫助人體緩解氣虛的癥狀。
1、小米
小米味甘,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含有鈣、鐵、維生素E等營養(yǎng)成分。小米一般煮粥、做飯或磨成粉做成各種食品。小米性偏涼,尤其適合心煩、發(fā)熱、口舌生瘡者食用,但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
2、黃米
黃米味甘,性溫,能益氣補中,還有除煩止渴、解毒的功效,有發(fā)熱煩渴、咳嗽、胃痛等癥狀的人可多食。黃米除了含豐富的蛋白質之外,其維生素E含量在谷類比較突出。黃米可用于煮粥、做米飯和釀酒。與糯米類似,黃米性質黏膩,消化不良和糖尿病患者應少吃。
3、糯米
糯米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止汗止渴等作用,適用于氣虛引起的汗虛、氣短無力等癥狀,適合陽氣虛弱、脾胃虛寒者食用。糯米一般煮成粥更容易消化吸收。但糯米黏膩,咳嗽痰多、舌苔厚膩、消化不良者少吃為宜,其餐后血糖反應較高,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吃。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三類谷米,我們在市場中都可以經常買到。吃這三類谷米,對于改善你氣虛體質來說,還是有不錯效果的。不同種類的健康食材,其養(yǎng)生保健的效果也有區(qū)別。根據(jù)你的體質,挑選健康食物,你也會更健康。
相信沒有一個人是不期盼擁有一個良好的睡眠,但是現(xiàn)在很多人卻遭受失眠的困擾,比如人們受到家庭、工作的壓力,長時間屬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這就會造成極難入睡,時間一久導致失眠發(fā)生?,F(xiàn)在改善失眠的方式有很多種,跟隨小編來具體詳細了解,哪些方法能幫助人們更快的進入夢鄉(xiāng)吧。
No、1 呼吸減慢法
進行有節(jié)奏規(guī)律的呼吸,先快后慢,類似于催眠作用。逐漸的放慢呼吸頻率可以讓身體全身心的放松,一杯做7分鐘左右就可以進入到深度睡眠的狀態(tài),讓人們遠離失眠所帶來的困擾。
No、2 回想法
躺在床上努力回想自己的一天,盡量不要放過任何細節(jié)。這種回想的過程中讓你高度集中,從而更好的調節(jié)腦部審計,從而更好的進入到睡眠的狀態(tài),這樣能讓人們輕松的進入到睡眠當中。
No、3 擠壓放松法
平躺在床上用鼻子做深呼吸,同時并攏腳趾進行彎曲擠壓動作,到達忍受頂點之后再慢慢放松,如此反復??梢岳眠@個方法讓身體得到放松,幫助你進入到睡眠。這種方法之所以能幫助人們進入到睡眠當中,是由于蜷曲腳趾的運動可進一步牽動你大腿、腹部乃至上肢的肌肉,直到你感覺疲倦而迅速入眠。
No、4 習慣培養(yǎng)法
由于個體差異,人們都會有自己不同的助眠方法,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可快速入睡的方法,比如有的人在運動后會有睡意。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有睡意適合,就停止做這件事情,盡快的休息也能幫助人們進入到睡眠狀態(tài)。
以上這些方法都能很好的改善人們睡眠質量差的問題,這些方法都能讓人們更快的進入睡眠中。同時,人們出現(xiàn)失眠時,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是很關鍵,若是失眠一兩天沒什么關系,若是長時間出現(xiàn)失眠就需要引起重視,盡早到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科學治療,更好幫助人們遠離疾病所帶來的困擾。
人體處于不同的地方,身體不同的部位,時間等體溫都是會存在差異的,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體溫是處于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范圍之內,但是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人體的體溫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的,一旦身體的體溫過高或者是過低都會影響身體健康,體溫過高或者是過低一定要及時就醫(yī)。
人體低溫是多少度?
正常人口腔溫度(又稱口溫)為36.3℃~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3℃~0.6℃,直腸溫度(也稱肛溫)較口腔溫度高0.3℃~0.5℃。一天之中,清晨2~5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最高,但一天之內溫差應小于1℃。另外,女子體溫一般較男子高0.3℃左右。女子體溫在經期亦有些許變化。低燒是指36.9度-37.5度.
正常體溫范圍:
人體溫度相對恒定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如體溫高于41攝氏度或低于25攝氏度時將嚴重影響各系統(tǒng)(特別是神經系統(tǒng))的機能活動,甚至危害生命。機體的產熱和散熱,是受神經中樞調節(jié)的,很多疾病都可使體溫正常調節(jié)機能發(fā)生障礙而使體溫發(fā)生變化。
臨床上對病人檢查體溫,觀察其變化對診斷疾病或判斷某些疾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一般以口腔、直腸和腋窩的體溫為代表,其中直腸體溫最接近深部體溫。
1、口腔舌下溫度:為37℃(范圍36.3~37.2℃。
2、直腸溫度:為37.5℃(比口腔溫度高(0.3~0.5℃)。
3、腋下溫度:為36.5℃(范圍36.0℃~37.0℃)。
正常平均體溫37攝氏度,來自1868年烏德利希對2500名成年人腋下溫度平均值。美國馬里蘭州醫(yī)學院麥克維克檢測148人的口腔溫度平均值為36.8攝氏度,測定結果表明:個體之間正常體溫變動范圍可達2.7攝氏度,每個人一天內不同時間體溫可相差0.6攝氏度,正常人早晨6時體溫最低,下午4時最高。體溫38攝氏度以下一般認為是低熱,38攝氏度以上認為是高熱。
測量體溫的方法:
1、口測法
先用75%酒精消毒體溫表,放在舌下,緊閉口唇,放置5分鐘后拿出來讀數(shù),正常值為36.3~37.2℃。
2、腋測法
此法不易發(fā)生交叉感染,是測量體溫最常用的方法。擦干腋窩汗液,將體溫表的水銀端放于腑窩頂部,用上臂半體溫表夾緊,囑病人不能亂動,10分鐘后讀數(shù),正常值為36~37℃。
3、肛測法
多用于昏迷病人或小兒。病人仰臥位,將肛表頭部用油類潤滑后,慢慢插入肛門,深達肛表的1/2為止,放置3分鐘后讀數(shù),正常值為36.5~37.7℃。
影響體溫的因素:
體溫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范圍內。
1、性別因素
一般女性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經前期和妊娠早期輕度升高,排卵期較低,這種波動主要與孕激素分泌周期有關, 女性的體內脂肪較男性為高這也應該是一個原因。
2、年齡因素
新生兒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因為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完善,皮膚汗腺發(fā)育又不完全,從而體溫調節(jié)功能較差,容易波動。兒童代謝率高,體溫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謝率低,故體溫偏低。
3、晝夜因素
一般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4-8時體溫最高,其變動范圍約在0.5-1℃之間。這種晝夜有規(guī)律的波動,是由于人們長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動、代謝、血液循環(huán)等相應的周期性變化所形成的。而長期從事夜間工作者,周期性波動則出現(xiàn)夜間體溫升高,日間體溫下降的情況。
低溫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能是多方面的,人們常將環(huán)境低溫同某些常見病聯(lián)系起來。首先是頗具特征的營養(yǎng)缺乏癥。環(huán)境低溫限制當?shù)厥澄锕獊碓?,特別是食品生產加工和貯存運輸條件比較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低溫地區(qū)經常出現(xiàn)蔬菜、水果不足,所以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不足或缺乏比較常見。這種現(xiàn)象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qū),特別是冬季并不少見。
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寒冷地區(qū),居民蔬菜攝取量低,膳食中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鈣、鐵等量低于我國中部和南部溫暖地區(qū),也反映出寒冷地區(qū)的人的營養(yǎng)水平低下和營養(yǎng)缺乏病發(fā)病率較高。
此外,寒帶居民血鈣水平低,不僅與食物來源有關,如奶制品較少、蔬菜不足,而且與日光照射不充分,維生素D營養(yǎng)水平欠佳有關。因而影響兒童發(fā)育,化骨遲緩,佝僂病患病率高發(fā),骨折病人不易恢復。寒地居民甲狀腺腫多發(fā)。其原因一是機體熱能消耗增加,甲狀腺機能亢進;二是寒冷地區(qū)之為地入內陸或邊遠地區(qū),食物中碘含量不足。
導讀:冬季喝酒御寒,是少人選擇的取暖方式,但喝酒御寒也暗藏著健康隱患。專家指出,天氣變冷的時候喝酒,雖然感覺好像比較暖和,事實……
冬季喝酒御寒,是少人選擇的取暖方式,但喝酒御寒也暗藏著健康隱患。專家指出,天氣變冷的時候喝酒,雖然感覺好像比較暖和,事實上身體散熱更快,一不注意,身體反而會受到傷害,寒流、冷氣團報到時喝酒,更要留意一些健康危機。
酒精讓人溫暖,都是假象!
酒精可讓人感覺好像很溫暖、很暖和,喝酒后,臉頰微紅,全身散發(fā)柔和的溫暖光芒,而這一切都是騙人的假象。在喝酒的時候,皮膚附近的末梢血管會擴張,這代表更多血流、更多熱能會流向這些血管,此時體內重要器官的血流、熱能就會跑到末梢血管。喝酒之所以感覺溫暖,就是因為皮膚溫度較高、皮膚很溫暖,體內重要器官就不如所想像那么溫暖。
喝酒后,身體熱能都集中到外圍組織,若外面很冷,又在這時候走到戶外、接觸冷空氣,熱能就更容易散失,且散失速度會更快,如此就可能產生危險。
喝酒+低溫=致命組合
如果大量喝酒,接著馬上接觸寒冷空氣,在體內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暫時異常的情況下,加上自以為不怕冷、膽子變大,很容易就會出問題。
喝太多酒,會讓人做出錯誤判斷、錯誤決定,如果有人在這時候決定自己冒著寒風、低溫走回家,而不搭計程車,就等于讓自己身陷險境。這時身體可能很快就會失溫,嚴重者甚至會致死。
急診患者當中,很多急救事故與喝酒有關,特別是氣溫很低的時候,特別容易出事情。有些人喝太多而錯過最后一班公車,結果就倒在外面,最后因失溫失去性命。還有人是喝醉而跌倒、滑倒,因而受傷。酒精與低溫,可說是一項致命組合。
溫馨提醒:若要確保平安,喝酒前就要事先規(guī)劃如何回家,最好有朋友結伴而行、避免落單。專家提醒,喝酒后出去室外,更要多注意保暖,記得多穿衣服,年長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要留意相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