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濕熱的治療方法
脾胃養(yǎng)生。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對于養(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作好了養(yǎng)生我們的生活質量才更好。有效的養(yǎng)生常識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脾胃濕熱的治療方法”,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慢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多為本虛標實,濕熱是標實的表現(xiàn)之一?!凹眲t治標”,當濕熱
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濕熱為主,健脾助運為輔。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
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棗。
原“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其藥性的溫涼全在組成藥味量的大小。該方組方簡,性質平和,通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里證均可應用,臨床應用遠遠超出了原記載的證治范圍。老師常用其方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
方中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陳皮理氣和胃,氣行則濕化,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生姜、大棗健脾和胃,使土健以勝濕,枳實下氣導滯消積,祛痞助濕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熱消痰。
共奏祛邪扶正,化濕清熱,理氣導滯之功效。雖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滯,化濕而不助熱。
清熱而不助濕,治療脾胃熱證頗為對癥。
由于濕熱證的纏綿難愈,臨證需審證求因,辨別濕與熱孰輕孰重,靈活加減。脾胃濕熱證多見脘腹脹滿,痞悶不舒,惡心納呆,口干不思飲或飲而不多,口中粘膩,大便粘滯不爽或秘結,舌質淡紅或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或緩。
濕重于熱加蒼術、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濕熱并重去生姜、大棗,加黃芩或黃連、茵陳;
熱重于濕較少見,亦不能過用寒涼,在濕熱并重方中加蘆根以清熱生津利小便,加萊菔子、焦檳榔,使熱從大便而去。
傷食加焦三仙、萊菔子;肝郁氣滯加柴胡、蘇梗、厚樸;脾虛明顯加蒼術、白術。
外感引發(fā)的脾胃濕熱,在辨證施治方中合入溫膽腸,表里同治。脾胃濕熱證患者,胃鏡
檢查往往發(fā)現(xiàn)胃中潴留液較多,粘性較大,此時重用蒼術,以芳香疏化水濕,醒脾助
運。
要注意的是,熱屬陽,濕屬陰,清熱用涼藥,涼則助濕,治濕用溫藥,溫則助熱,加之治濕藥多香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藥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虛弱是生濕之源,往往先有濕而后化熱,臨床亦不多見濕重于熱,即是濕熱并重,治療也多以化濕理氣為主,因濕邪最易阻滯氣機,理氣有助祛濕,祛濕最常見藿香、佩蘭、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滲平和之品,待濕去熱孤再適當加入清熱藥。
ys630.cOM
脾胃濕熱怎么調理?
脾胃濕熱不用太著急,通過合理方法的可以調理好
在飲食方面,應注意要飲食有規(guī)律,饑一頓飽一頓對脾胃傷害大,還要注意飲食有節(jié)制,不吃的過飽,不酗酒,不過多食用肥甘厚味(肉類)或辛辣刺激的食物。
夏季清熱的西瓜和綠豆湯、薏米水適量用會非常好,另外在心情方面,保持愉悅的心情對調理也很有好處,,中醫(yī)的九字養(yǎng)生箴言“避寒暑,節(jié)飲食,和喜怒”很適合。
自己要關心自己,只要堅持注意,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身體就會調理好。
脾胃濕熱適用山藥薏米芡實粥調養(yǎng)
脾胃濕熱用藥治療比較復雜,熱屬陽,濕屬陰,清熱用涼藥,涼則助濕,治濕用溫藥,
溫則助熱,加之治濕藥多香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藥要掌握好分寸。
脾胃虛弱是生濕之源,往往先有濕而后化熱,山藥薏米芡實粥可以補氣血,健脾胃。
脾的氣血足了就不會有濕氣存留,胃的氣血足了,能將很快將食物消化掉也就不易生熱,
山藥薏米芡實粥中的薏米可以利水祛濕,健脾補肺,山藥健脾補虛,滋陰補肺,對于濕
熱傷陰之癥山藥顯然也很適合,另外山藥薏米芡實粥補而不燥,緩和而有力,很適合脾
胃濕熱者食用,山藥、薏米、芡實都是藥食兩用天然植物,適合作為長期調養(yǎng)食用。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好才能身體健,山藥薏米芡實粥是名家名方,自古有之,著名養(yǎng)
生大家《求醫(yī)不如求己》的作者中里巴人先生曾在書中多次推薦這款調理脾胃,補充氣
血的養(yǎng)生佳品。
小編推薦
脾胃濕熱,病證名。亦稱中焦?jié)駸?。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jié)、過食肥甘,釀成濕
熱,內蘊脾胃所致。癥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
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fā)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治以清熱利濕為主。
第一:脾胃濕熱的原因
中醫(yī)認為,人體正氣不足是這個病癥的內在原因,脾胃濕熱證的形成,雖然病因病機有
多種,但脾胃功能狀態(tài)是決定因素。正氣不足,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谷物水液,水
反為濕,谷反為滯,濕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fā)虛弱之脾
胃功能失調而生濕熱。
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濕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
脾為濕土,為“受濕之區(qū)”,濕邪最易傷脾;
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濕結合即為濕熱。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濕,結合亦成濕熱。
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濕熱?!?/p>
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濕從內生,郁而化熱,形成濕熱。
飲食不節(jié)
無節(jié)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帮嬍匙员叮⑽改藗?。嗜酒、
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guī)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濕阻、氣
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
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濕”,氣滯也是水濕
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jié)因素均可成為脾
胃濕熱證形成的病因,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濕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系。食物先
由胃納,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癥狀如胃脘痞滿、納呆、惡心等。脾與胃共為中土,生
理上協(xié)調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系密不可
分,故稱脾胃濕熱證。
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思則氣結”。
張景岳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
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協(xié)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
即“土得木而達”。
肝失疏泄無以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濕,濕郁化熱,濕熱乃成。
當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個體會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證,這是由個體的體質素質不同,脾胃功能性狀不同,對病因作用反應的形式不同所決定的。
脾胃濕熱的癥狀
1、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惡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夏季,脾胃濕熱的人多起來,想要緩解,不妨試試治療脾胃濕熱的偏方。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治療脾胃濕熱的偏方,常吃幫你趕走濕熱。
腸胃濕熱其實就是一種中醫(yī)方面的說法,這種疾病發(fā)病比較急,主要表現(xiàn)為嘔吐出現(xiàn)酸水、惡心、肚子痛、拉肚子,糞便的顏色主要表現(xiàn)為黃褐色的,帶有一股惡臭味,心情也是比較的煩悶,舌苔的顏色則是黃色黏膩感,身體也是比較多疲倦,小便則是比較短顏色也是赤色的。除此之外,患者的皮膚也會發(fā)黃,就如同桔子的顏色一樣,同時口腔之中也會出現(xiàn)口臭的情況。
身體患有這種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日常的飲食習慣不科學導致的,所以想要治療這種疾病,那么最好也是從飲食方面著手,這樣效果更佳。
治療脾胃濕熱的食物
脾胃濕熱者,有口苦、口臭、舌苔黃膩、尿偏少、大便不爽等癥狀。飲食要以清淡為主,戒除煙酒,保持體內清爽。還可選擇清熱、除濕等藥食,如金銀花、菊花、蘆根、桑葉、竹葉、荷葉、苦瓜、冬瓜、絲瓜、芥菜、蓮藕、鴨肉等。
另外,中醫(yī)認為,脾有運化人體水濕的功能,脾胃好了,體內濕熱得以運化,身體機能增強,濕熱也就不容易入侵,所以,選擇一些有健脾燥濕功效的藥食輔助效果更佳,如淮山、薏苡仁、白術、芡實、蓮子、黨參、白扁豆等。
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幾款治療脾胃濕熱的偏方:
1、素燒苦瓜:新鮮苦瓜200克,切絲,先用開水浸泡片刻以去苦味,再入油鍋燒炒至九成熟,出鍋,勾欠(含有鹽、味精)澆汁。
2、赤小豆薏米飲: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加清水文火燉煮30分鐘后取100毫升汁液,再燉30分鐘后倒出剩下的100毫升汁液,將兩次的汁液攪勻,溫飲或涼飲。
3、金針冬瓜湯:干金針菜20克,切段,開水浸泡20分鐘后與50克冬瓜絲入沸湯,片刻即好,加鹽、味精,點幾滴香油。
4、五花茶:干木棉花30克、金銀花30克、槐花20克、雞蛋花20克、葛花20克。以上所有材料洗凈,放入煲內,加入400毫升清水煎渚。此款五花茶能清大腸濕熱。
不少人喝酒后會出現(xiàn)胃痛的癥狀,那么該怎么辦呢?食療可以緩解,具體喝酒胃痛吃什么?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喝酒胃痛的飲食。
喝酒胃痛吃什么?
1.少吃油炸食物:因為這類食物不容易消化,會加重消化道負擔,多吃會引起消化不良,還會使血脂增高,對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鹽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對消化道黏膜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癥.
4.規(guī)律飲食:研究表明,有規(guī)律地進餐,定時定量,可形成條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時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適度,每日3餐定時,到了規(guī)定時間,不管肚子餓不餓,都應主動進食,避免過饑或過飽.
另外,我們可以從喝酒前做好準備,防微杜漸:
1、酒前半小時可以喝適量的牛奶和酸奶,其進入胃部能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酒精從血液進入肝臟,同時也能起到保護胃壁的作用。
2、酒前半小時可服用高濃度膳食纖維素片,服用后需要飲足量白開水。纖維素遇水后迅速膨脹,釋放出大量陽離子可以把酒精包裹起來不進入消化循環(huán)直接排出體外,減少酒精對肝臟和身體的傷害。
3、酒前半小時服用維生素B、C,維生素B、C都有消化和分解酒精的作用。飲酒前一次口服維生素C片6—10片,可預防酒精中毒。復合維生素B也比較有效,事前服用10片。
4、如果家里面沒有維生素B、C片,則可吃上幾個橘子或者橙子,其富含維生素C,對于分解酒精也有一定的作用。
5、餐桌應酬,喝酒前總會先吃個飯。切記吃飯吃個7分飽,也不好大量喝水喝茶,給你的胃留出一個空位好喝酒。
6、可以嘗試服用一些喝酒前服用,防止喝酒后胃痛的藥物,但是這個方法著實不提倡,畢竟“是藥三分毒”,藥物可能對腎臟和肝臟都造成負擔。
艾灸治療胃病這種方法是我們使用最多的,因為這種方法比較簡單,而且治療效果也比較好。其實,艾灸治療胃病的時候,患者應該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而且你們要忍受的了疼痛,因為艾灸主要是通過將針頭插入到我們穴位中進行治療,所以患者要對于艾灸的扎法有一定的認識才可以嘗試。
西醫(yī)學認為其發(fā)病多與化學、物理性刺激及細菌、病毒等因素引起胃壁的炎性反應有關。中醫(yī)學認為胃之胃脘痛多由過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積于中,陽氣被遏;或飲食不節(jié),中焦失運,內蘊濕熱,氣機阻滯;或憂思惱怒,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氣滯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內結,不通則痛,久痛傷胃絡等因致氣機不暢從而胃脘疼痛。氣機運化失常,“不通則痛”是發(fā)病的核心。
灸中脘
取中脘穴、內關、足三里穴。令患者取舒適體位選準穴位后,術者一手拇食中如持筆寫字狀,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艾條與穴位局部皮膚成45度角,以患者自覺穴位局部溫熱、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溫和灸15~20分鐘。按先左后右,左內關→左足三里→中脘→右內關→右足三里→左內關的順序,每日一次,15次一療程。
方中內關穴歸手厥陰心包經,為本經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脈,有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之功,為治療情志失和、氣機阻滯所致胸、胃、腸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對胃痛、惡心、嘔吐等胃腸癥狀有確切的療效。足三里是胃經要穴,具有補脾健胃、增強免疫功能、消除疲勞等保健作用,刺激該穴后對因受寒或飲食所傷引起的胃痛可起到緩解或止痛的效果。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腹瀉,腿脛膝腫脹酸,傷寒瘦損,氣蠱諸股?!敝须鋭e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為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穴位下正好是胃體中部,功能調理脾胃,化濕降逆。艾條溫和灸三穴協(xié)同起到疏肝理氣、溫胃散寒、調中降逆、調補脾氣、健中和腸之效。方法簡單、安全,易學易用,當有胃脘痛疼發(fā)作時身邊無藥或服用一般藥物無效的情況下不妨一試。
對于文章介紹的艾灸治療胃病的效果,相信你們看完之后都會感覺到十分的神奇,對于艾灸這種古老的方法竟然是我們治療胃病最有效的方法。面對于胃病這種疾病,主要是我們在生活中沒有注意自己的飲食問題造成的,希望患者可以改正。
脾胃濕熱是一種非常麻煩的疾病,需要長時間的去服用藥物來治療的,但是如果這樣下去的話就會直接損害到自己的器官,產生不可估量的后遺癥,可不去治療的話就會讓患者出現(xiàn)滿臉青春痘的,所以可以采取中醫(yī)的治療方法,比如說艾灸的,這就是一種非常有療效去治療脾胃濕熱的方法。
1、足三里穴艾灸祛濕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2、豐隆穴艾灸祛濕
豐隆穴位于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3、解溪穴艾灸祛濕
解溪穴位于腳背、踝關節(jié)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于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4、三元穴艾灸祛濕
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的位置,屬于養(yǎng)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5、中脘穴艾灸祛濕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癥狀,同時有助于祛濕。
6、谷穴艾灸祛濕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fā)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天一次。
文章我們已經了解到艾灸治療脾胃濕熱的方法是什么,任何的病癥都是從內到外的進行調理,尤其是脾胃濕熱這種疾病,西藥雖說見效快但是沒有辦法根治的,只是在運用中醫(yī)療法的同時規(guī)律的進行生活來結合治療的。
中醫(y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有受納食物、消化和運輸水谷,化出五味營養(yǎng),以養(yǎng)全身和統(tǒng)攝血液等功能。如果出現(xiàn)脾胃虛寒,則受納運輸水谷功能失效,人體所需營養(yǎng)不足,以至身體贏弱,疾病叢生,影響健康和長壽。
脾胃虛寒的病因
脾胃虛寒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jié)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節(jié)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所以需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還有脾胃虛寒病人可多吃胡椒豬肚湯,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調味品,可以調理好脾胃虛寒的病癥,恢復健康脾胃。當然,出現(xiàn)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質性病變,最好去醫(yī)院做胃鏡檢查。
脾胃虛寒的危害
1、容易導致腹瀉,且時瀉時止,或久瀉不愈。
2、脾胃虛寒會誘發(fā)很多胃部疾病。
專家提醒,脾胃虛寒危害大,應及時治療。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藥物調理和食療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達不到治標治本的效果,主要是起到一個調理的作用,容易導致復發(fā)。因此,治療脾胃虛寒必須找對方法,加之調理,方能痊愈。
治脾胃虛弱便方
方1
【組成】嫩肥羊肉、白酒適量。
【用法】羊肉煮極爛,加酒攪勻服。
【主治】陽虛,脾胃不健,肌肉消減,及婦人產后蓐勞。
【說明】平素有風損。疥瘡忌用。
方2
【組成】綠茶1 克、浮小麥200 克、大棗30 克、蓮子25 克、生甘草10克。
【用法】后四味加水1500 毫升,先煎至浮小麥熟后再加入綠茶即可,每次服100 毫升,日服3~4 次,可復煎服。
【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
方3
【組成】云茯苓60 克、白酒500 毫升。
【用法】浸泡封固7 天以上即可,每晚臨睡前飲1 小盅。
【主治】脾虛夫運,四肢失養(yǎng),肌肉麻痹,沉重,甚成日漸消瘦者
肝脾腫大是重要的病理體征。在正常情況下一般摸不到脾臟。如仰臥位或側臥位能摸到脾臟邊緣應認為脾臟腫大。
肝脾腫大臨床表現(xiàn)
在臨床實踐中,各種原因所致的肝脾腫大,其表現(xiàn)程度不盡一致,多表現(xiàn)為以肝或脾受累為主。有些疾病在臨床上只出現(xiàn)單純肝大或脾大,如肝糖原貯積病為肝大,脾靜脈栓塞只出現(xiàn)脾大。
肝脾腫大如何檢查
1、B型超聲檢查:超聲波檢查可幫助確定肝脾的大小,應用超聲掃描可觀察肝臟位置、形態(tài)、大小,檢查橫膈運動,顯示肝臟與相鄰器官的關系。超聲波檢查還可提供病因學資料。B型超聲對肝囊腫、肝膿腫和肝腫瘤等肝內腫物的鑒別極有用,肝硬化、脂肪肝和淤血肝也能在超聲圖像下區(qū)別。膽囊超聲波檢查可發(fā)現(xiàn)膽總管囊腫的存在。超聲檢查可以觀察脾臟的位置、形態(tài)和大小,腹肌緊張等因素對其影響較小。利用超聲檢查判斷脾大較觸診更敏感和正確,并可顯示內部結構,可區(qū)別于血性脾腫大、淋巴肉芽腫、脾的原發(fā)性腫瘤和脾被膜下血腫等。
2、放射性核素檢查:放射性核素檢查也可用于肝脾腫大的診斷,膠體99mTc用于了解肝臟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和探測肝內有無占位病變。脾臟可與肝同時顯影,脾功能正常時,脾影較肝右葉淡,脾功能亢進時,脾影可濃于肝影,對脾內占位病變和浸潤病變的診斷,也很有用。
肝脾腫大的治療方法
脾臟是一個貯存血液的器官,由白髓和紅髓兩部分組成,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組織構成,是T細胞的主要分布區(qū),起免疫作用,紅髓由脾竇和脾索組成,有大量的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和漿細胞,起血液過濾和清除異物的功能。血液中的血細胞主要通過脾索-血竇間的基膜小孔,才進入血竇,到達脾靜脈。這些其膜小孔直徑僅2-3um,而紅細胞和白細胞的有徑為7-12um,故血細胞必須在極度變形的條件下才能通過,而肝硬化患者的血細胞變形性能很差,常無法通過,長期阻滯在脾索而被巨噬細胞所破壞。在肝硬化門脈高壓時,由于大量的血細胞在腫大的脾臟中停留而被巨噬細胞所破壞,出現(xiàn)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血細胞減少的脾功能亢進表現(xiàn)。
脾亢的治療主要有手術切除和脾動脈栓塞治療兩種方法。手術切除是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療效較好,但術后失去脾臟的貯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機體一旦感染,難以控制。脾動脈栓塞具有既保留脾臟的貯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又解決了脾功能亢進問題的優(yōu)勢。它是通過對部分脾動脈栓塞,使被栓塞的部分脾臟組織因缺血壞死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脾胃虛弱是現(xiàn)代人常見的癥狀,大家可以從日常保健做起。那么,健脾胃的好方法有哪些?
健脾胃最好的三個方法
一、藥療不如食療
養(yǎng)生必須先養(yǎng)脾胃,胃強身體才強壯,胃弱身體就虛弱。如果把長壽比喻成蓋房子,護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營養(yǎng)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脾胃不好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脾胃虛寒者,由于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jié)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節(jié)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所以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中醫(yī)歷來強調“藥療不如食療”,食療方面建議用健衛(wèi)安姜寶調理,健衛(wèi)安姜寶是根據(jù)中醫(yī)“藥食同源”的基本理論,以食療為依據(jù),將姜、大棗、胡椒等原料進行科學搭配,達到健脾、祛濕、散寒、扶陽的效果。每天喝上1~2杯,脾胃功能好了,吃嘛嘛香!
二、揉肚臍
按摩腹部的中脘穴(位于肚臍上方4寸處)、天樞穴(位于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點揉為主,每個穴位揉2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度。單個穴位按揉之后,以肚臍為中心,用掌根在腹部畫圈由內向外按摩,每分鐘30圈,按摩10至15分鐘。
提示:逆時針按摩為補,順時針按摩為瀉,脾胃虛弱的人要逆時針按摩,起到強健脾胃的作用;食積、腹部脹滿的人要順時針按摩,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以上的腹部按摩活動都應在吃完飯半小時之后進行。
三、蹲馬步
兩腳打開三個腳掌的距離,然后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柘蚯笆?,臀勿突出。含胸拔背,頭往上頂,頭頂如被一根線懸住。根據(jù)自身情況,每次2-3分鐘即可。馬步蹲的好,可穩(wěn)固下盤,促進腸胃蠕動。
脾胃虛寒,為中醫(yī)名詞術語。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xiàn)的證候。包括脾陽虛和胃陽虛(亦有認為單指脾陽虛),多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
脾胃虛寒的癥狀
1、局部癥狀:
(1)腹脹、腹痛,對食物沒胃口;口淡不渴,也不怎么想吃東西,泛酸,通常泛出的是清水,并沒有其它物質。
(2)長期性胃痛,特別是空腹時,疼痛會加重;
(3)婦女白帶清稀而多,并且,月經常常遲來,且大多有血塊;
(4)胃部寒涼,容易拉肚子,特別是在吃一些涼性或油膩重的食物時,或者過度疲勞、憂慮過多的時候,大便稀薄或帶有白色奶塊。
2、全身癥狀:
(1)臉色萎黃無華、少氣懶言。
(2)怕冷:患者平時怕冷,冬天四肢冰涼,面色較蒼白,喜歡喝熱水。
(3)脈虛弱、手足不溫、神疲乏力、吃得少,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后就會更加難受。
3、舌象:舌淡胖嫩,舌苔白潤且舌質偏淡。
4、脈象:脈弱無力、脈沉遲。
5、其它:有些患者,還是反酸、嘔吐、腹脹、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的現(xiàn)象。
脾胃虛寒怎么調理
(1)宜食食物性溫味甘辛,具有健脾補氣、溫暖腸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羊肉、雞肉、牛肚、豬肚、鏈魚、草魚、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菜、芥菜、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豆蔻、紅糖等。
(2)忌食食物性質寒涼、易損傷脾胃陽氣的食物,如蕎麥、莜麥、綠豆、豆腐、菠菜、空心菜、茄子、黑木耳、金針萊、萵苣、冬瓜、芹菜、莧萊、茭白、黃瓜、苦瓜、西瓜、柿子、香蕉、枇杷、梨、桃子、獼猴桃、莼菜、蚌肉、麥門冬、螺螄、蟹、荸薺、甜瓜。
此外,寒性胃痛者還應忌食綠豆、柿餅、生番茄、竹筍、瓠子、生菜瓜、海帶、生萵苣、生蘿卜、生藕、生黃瓜、生地瓜、金銀花、菊花、薄荷、鴨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馬蘭頭、冷茶以及各種冷飲、冰鎮(zhèn)食品,性涼生冷的食品會使脾胃虛寒疼痛加劇。
脾胃虛寒的治療
中西醫(yī)結合調理療法,治愈脾胃虛寒的“良方”
針對脾胃虛寒的情況,專家運用全新的中西醫(yī)結合調理方法來進行治療。它是中醫(yī)治療為本,西醫(yī)治療為輔,通過驅寒、補虛、調和脾胃,做到辯證施治。該療法全面總結傳統(tǒng)藥物治療弊端,以中醫(yī)調理為主,對患者不造成任何副作用,安全、高效、隨治隨走,且以獨含的藥物療效成分,調節(jié)脾胃功能,使得脾胃虛寒不再復發(fā),達到心理、生理雙重健康標準。
中醫(yī)藏象學中說到脾與胃相為表里,其中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在胃的左方。脾的生理功能是主運化,統(tǒng)攝血液,是機體對飲食進行消化、吸收并輸布其精微的主要臟器。胃則上接食管,下通小腸,主通降,以降為和,主要起到消化吸收的作用。食物的消化有賴于脾氣的運化方可完成, 故脾氣健旺,則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若胃失通降,即影響食欲,致體內濁氣在上而生痤瘡、口臭等。
脾胃不和的癥狀:
1、食欲減退、煩躁哭鬧,易感冒發(fā)燒。
2、脾系癥狀,有口氣、腹脹、大便或干或稀。
3、面色萎黃發(fā)花、眼白有藍斑。
4、夜眠欠安、腦袋出汗,愛趴著睡、睡時眼睛漏縫。
5、舌質偏紅、舌苔白厚或厚膩,還可長時間地表現(xiàn)為地圖舌。
6、皮膚粗糙、干燥、黯淡、皺紋、色素沉積甚至出現(xiàn)斑丘疹,一旦出現(xiàn)亞健康狀態(tài),治療上調和脾胃,同樣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脾胃功能失調,臨床以食欲減退,食后腹脹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 常見于胃脘痛、腹脹、嘔吐、噯氣、泄瀉、便秘,以及西醫(yī)的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胃共同主持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性能上各有特點。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主降,使飲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主升,則飲食物之精華得以營養(yǎng)全身;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這種納與化、升與降、潤與燥,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脾胃不和,即是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失調。臨床凡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調的原因,如飲食不節(jié)(潔)、思慮太過、勞累過度、誤吐誤下等均可導致脾胃不和證。
怎樣調理脾胃不和
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yǎng)”,調理脾胃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在生活中應以飲食調攝、體育鍛煉為主,必須堅持以下幾方面:
第一、飲食有規(guī)律。飲食調攝是保養(yǎng)脾胃的關鍵,因此,一日三餐,需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素食為主、葷索搭配,要常吃綠色蔬果,以滿足消化需要和保持大便通暢。少吃有刺激性和難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的東西,生冷的食物也要少吃。
第二、適當?shù)腻憻?。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以步代車,上下樓梯盡量少坐電梯,飯后去散步,早上應該進行慢跑等。適當?shù)捏w育鍛煉能增強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其新陳代謝。
第三、控制好情緒變化,切忌大喜大悲,保持良好的情緒等于保持良好的食欲。情感因素對食欲、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響。不良的情緒可影響食欲,引起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于胃腸系統(tǒng)的正?;顒?。
第四、注意冷暖。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這的確是經驗之談,注意保暖十分重要。在冬季到來之際,有胃寒的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虛的人,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等,可在早上服用一杯生姜泡出來的開水,暖暖胃。
歡迎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的2022養(yǎng)生常識頻道《?脾胃濕熱的治療方法》一文,希望我們精心撰寫的養(yǎng)生內容能獲得您的喜歡,同時我們也準備了豐富的“脾胃養(yǎng)生”專題供您欣賞!